為什麼電影《唐山大地震》里媽媽選擇救弟弟?
這和重男輕女有關嗎?
小時候,有叔叔問我「如果你爸爸媽媽同時掉水裡,你救誰?」我回答「救離我近的」
叔叔又說「一樣遠呢?」我說「救爸爸」
他笑著說「看來你不愛你媽媽呀」
我說「因為我救了爸爸爸爸可以幫我救媽媽」
他愣了一下,說到,如果你爸爸不救你媽媽呢?
我哭了,不知道為什麼,我現在還記得那個人。
後來我懂了,你們並不想知道為什麼要救誰,你們只想知道為什麼不救誰!
我認為這是這個電影留給觀眾的一個想像空間。
誠然,絕大部分走入這個問題的人應該都急於想得到一個「就是因為重男輕女」或「才不是因為重男輕女」這樣的確定的答案。我要是說這是一個想像空間,一定會讓很多人覺得非常不過癮,但我還是建議你靜下心來想想。
看了很多回答,說並不是重男輕女的,很多人的論據是元妮全片也沒有對姐弟倆厚此薄彼過,所以救弟弟純粹是因為弟弟看上去比較有活力。
事實上影片確實是這麼表現的,救援現場,讓姐姐看上去奄奄一息,讓弟弟看上去好像更有希望一些。並且片中明確告訴我們:弟弟的情況更好,姐姐可能保不住了。所以這個選擇好像合理地不涉及任何性別問題。
然而在此之外,有一點卻也很奇怪,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弟弟救出來也斷了一條胳臂,而姐姐倒是完好無損地出來了,這不禁讓我們感到詫異:當初真的是姐姐情況更差一些嗎?
也許姐姐當初真的是看上去更差一些。但這樣的結局,無疑讓母親的選擇更多了一層諷刺性,命運彷彿對著元妮揶揄地笑:你看,你放棄的女兒反而還好些。這讓」誰情況好救誰「的思維方式受到了挑戰,也讓元妮更加自覺罪孽深重,悔恨不已。
而對於觀眾,這也像是個煙霧彈,讓人看不清本以為合理的真相。
而我們也都知道當時的社會大環境是確實存在重男輕女這個思想的,大難臨頭保男孩,在當時真的不是什麼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除此之外影片有一個小小的細節,就是吃西紅柿時,母親叫姐姐讓一下弟弟。這種孔融讓梨式的細節,僅僅只是一些細如牛毛的疑點罷了,它符合我們一直以來的教育傳統。你也很難說清元妮是因為姐姐年齡大所以讓弟弟,還是僅僅因為弟弟是男的就讓著弟弟,微不足道。
所以,這是這個電影狡猾的一個地方,它讓觀眾去猜:元妮到底有沒有重男輕女?
元妮是重男輕女,還是不重男輕女,兩方面確實各有證據,也都不離譜 ,但就是說不清,讓你去猜,這是這部電影留白給觀眾的一個「薛定諤的重男輕女」。
可以說,雖然不見得是炒作,但製造今天這樣的討論,就是這部電影這樣設計的目的。
在現實生活中,我不知道會不會發生這種「看上去必死的人反而比看上去還有活力的人傷得更輕」的現象。不過在這個電影里,編劇在給元妮設置重重的困境,不但讓她在兩個孩子中做選擇,還讓她在兩個孩子的性別中做選擇,並且還讓她的選擇變得有些諷刺,這就有那麼一點「為虐而虐」的意思(無貶義)。我認為,編劇這樣設置的目的,就是借力於當時的重男輕女的社會大背景,給元妮額外套上一層精神枷鎖,從而加強故事的悲劇感染力。
即使沒有重男輕女的語境,在兒女二人中選一,就是一道極其殘酷的生死題。
即使兩個孩子都是男孩,或都是女孩,這也足以是一段令人扼腕嘆息的故事。
而假如在生命困境之外,再加上一層道德困境,又會怎樣呢?
但影片本身主要還是表現大地震,假如有明顯的重男輕女設定,元妮事前就對姐姐非打即罵,對弟弟寵愛有加,然後大難臨頭不假思索救弟弟,這當然看起來更省腦,但也沒有了後面三口人重聚時的悲喜劇和感染力。這部電影會跑題成一個純粹的批評重男輕女的電影,人們會把注意力放到把元妮和重男輕女思想黑出翔上。
如果元妮不假思索地救了姐姐,這也不符合那個年代人做事的邏輯,因為那個年代的人很難這麼選擇。那麼這部電影就變成了一部「反歧視反封建」,假到讓人牙酸的主旋律正能量政治正確電影。
無論怎樣,影片的重心都會跑偏,遠離了「災難面前小人物的掙扎和沉浮」這樣的主題了。
當然,即使這個社會完全不存在重男輕女,影片中的局面也足夠殘酷了。只是這既然是講述特定歷史背景下特定災難的故事,它就難免不去觸及一些當時的社會問題。而觸及這些東西並不是壞事,如果能在講述人性悲劇之上影射一層社會悲劇,這對影片的內涵是有極大好處的。
所以,把重男輕女問題曖昧化,是一個比較好的處理方式。
所謂的性別歧視這種東西,並不一定什麼時候都看上去像個癌。慈愛的父親母親,純真的少男少女,溫柔體貼的丈夫妻子,慈祥的老人, 聰慧的智者,在極端情況下,他們的選擇有沒有可能被冷酷而骯髒的社會潛意識壓上一個砝碼?
片中的母親也大抵是個普通的慈愛的母親,在和平的生活中完全做到了一雙兒女兩個都愛。但面對困境時,冥冥之中的選擇似乎被什麼似有似無的東西牽動,再讓這東西夾雜在單純的喪女之痛中,血淚中還要摻進沙子,傷口上還要撒鹽。
這樣的情節,也對觀眾的內心多了一層逼問:它讓觀眾被迫去想一想那些可能會存在於人性中——即使是最善良的人人性中——的一絲黑暗:正直善良的普通人被逼到了絕境,有沒有可能順從庸俗落後的社會意識?
但影片又沒有明確地戳穿它。
所以,你依然有看不到這絲黑暗的權力,你依然有堅持自己想法的空間。你可以把它當成,或不當成一部影射性別問題的電影。這是比一些執著於說教,給觀眾灌輸既成理念的電影更高明的地方。
在這種局面下,你是願意偏執地去相信那些可能存在的黑暗,還是對它們恐懼到避之不及,矢口否認,還是願意去直面它,這都是個很有意味的選擇,我們能看到這個樓的答主里,做出了這三種選擇的人都兼而有之。
我希望大家在執著於猜測元妮是否重男輕女的同時,深入想一想這部片為何這樣編劇。了解了作者的深意,也許想這個問題就會更進一步。
至於女權主義,我的看法是,這片對人們潛意識的重男輕女思想的逼問,可能比刷在牆上的「生男生女都一樣」,和喊在街上的口號,更讓人瘙癢難耐,如坐針氈一些。
癢,就癢在了這種似有似無的」重男輕女「上。
所以能否麻煩題主把這種噁心的標籤撤一下?
============================================
評論已開啟篩選,僅針對無意義留言、跑題留言、無端謾罵奚落嘲諷,以及閱讀障礙症患者、女權知識、文學電影批評基本常識匱乏者。
認真的探討和評論不會篩掉。
如果你覺得自己說話明明有理有據,知識儲備充足,卻僅僅因為是反對意見就被篩除,歡迎截圖留念,48小時之後還沒給你過篩你可以去任何地方掛我。謝謝!
當時看電影時我覺得媽媽就是因為重男輕女,而且我並不是在批評她。
我之所以不批評她,因為根本就沒有批評的必要,他們那個時代兒子比女兒重要是常識,是生活的一部分,是自然而然的事。電影里讓媽媽掙扎了那麼久就已經很能體現出媽媽對女兒超越時代的愛了。因為在那個時代她身邊大多人都是可以脫口而出救兒子的。
現在人雖然很不屑,但過去人認為兒子比女兒重要是有很深的社會根基的。承認自己國家的過去並不美好也是很坦然的事情。很多答主認為電影里的媽媽不會存在重男輕女的思想,拜託計劃生育實行才幾年?而且計劃生育實行之後很多人也是因為「實在不行了,男女都一樣。」城市真心比農村好一些,因為城市不是熟人社會,很少有人管別人的生活。在農村就不一樣,少不了勾心鬥角的,家裡沒男孩的,心大的不在乎別人怎麼看,心窄的人家罵一句「絕戶」能被憋的三天吃不下飯。
而且在以前的宗族社會,一個女人死了丈夫,有兒子的還可以勉強撐起一門的香火,女人還算這家人,生活的還有個依靠和指望。是真的依靠和指望。雖然以前社會寡婦娘家陪嫁的財產可以算她個人的財產,但有多少家庭能出得起養一個人一輩子的陪嫁?所以有兒子就可以守下一個住處,守下幾畝田,好歹有個依靠。沒有兒子的連守寡都未必能如願,經常被同族人想法算計財產,很多也不得善終,還是要靠過繼同宗的一個男孩過來。在這種背景下認為男孩比女孩重要恐怕不需要多聰明的大腦也能得出這個結論吧。
所以重男輕女對以前的中國人來說不是歧視,不是偏見,就是常識而已。就好像中秋要吃月餅一樣的自然。只不過因為中國社會進入現代化之後,以前舊的宗族式的生活方式被取代,各種新思潮湧入讓我們知道人人生而平等,才知道重男輕女是錯的,是需要被批判的。
過去的自己再不好甚至再醜陋也是自己的一部分,在超越他之後,承認他的存在比逃避他掩埋他更能顯得坦然吧。沒錯,當然有關係。
因為在這種災難面前,不管怎麼樣,你都應該救女孩。不管是不是男孩能說話還活著,都應該不管男孩先救女孩。因為只有先救女孩,你才是性別平等。
你要是敢先救男孩,就只能說明你重男輕女,把女孩當成是為男孩生命鋪路的工具。所以對於這種重男輕女不救女孩而先救更容易存活的男孩的行為,必須被各位正義地譴責!
所以,面對這位母親,不管她在地震當時是否聽見男孩在說話而女孩沒吭聲,也不管她在在先救出男孩後挖出女孩時以為女孩死了時的痛苦,也不管她在今後幾十年里守寡不再嫁時對丈夫的懷念和對女兒的愧疚,她重男輕女的罪行都不能洗白,必須譴責!甚至就像某答主說的一樣女兒應當對其報復,也是應該的!
一天下來沒想到我的這個回答破2k贊了,實在是惶恐。沒想到我的第一個過千贊是抖機靈+說反話諷刺......不過我倒確實騙到了不少面......
不過既然有這麼多人贊了我的回答,也有那麼多人有疑問,那麼我想我也有必要給自己的回答做點解釋(順便評論里居然真的有人看不出我在說反話諷刺以為我真的是在「重女輕男」?......)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母親要選擇救弟弟的最重要原因——不是什麼重男輕女,而是因為弟弟更有可能活下去。
我們好好回顧一下這段,情況是這樣的:弟弟被壓住胸腔手臂等部位,但是頭沒有被壓住,可以和母親與救援者說話,明確地表示自己還活著。而姐姐此時已經被困在廢墟之間,無法說話,大人看不見她,只能靠敲石頭讓弟弟聽到。
其實到這裡,該救誰已經很明確了——肯定是先救明確活著的弟弟。我知道這很殘酷,但是這是事實。姐姐此時雖然還活著,但是在搜救的大人包括母親看來存活的希望遠小於弟弟。而要救人就必須得撬開廢墟,必然會導致未先被救的那方的二次傷害。情況就是這麼嚴酷。此時,如果救明確活著的弟弟,可以保證弟弟活;如果硬要撬另一邊去救大家不確定是否活著的姐姐,造成弟弟受碾壓,說不定到最後就只能得到兩具屍體。
很多人指責母親在經過思考後居然還是決定救弟弟而不是姐姐,等於重男輕女。事實上這種想法實在太幼稚(有種罵她的各位想個能不讓兩個孩子受傷卻能把他們一起救出的方法啊?站著說話不腰疼),母親在這裡正是看到弟弟更容易存活的事實後,才決定救弟弟的。這是最主要原因,和重男輕女本身無關.
而且,許多人似乎一副母親毫不猶豫選擇弟弟拋棄女兒的樣子,完全無視了之前母親面對搜救隊要求她選擇時歇斯底里的大喊(噴母親的最好看看她喊了幾遍,說實話這段真的很震撼)
然而問題是還有其他很多的人被困在廢墟里,搜救隊肯定不能一直在這一家面前耗。所以當母親一直喊「都要救」時,搜救隊沒辦法,只能說還是去救其他人好了。
這時候母親只能做出最艱難的選擇。
有的人還很幼稚地說為什麼不等一等,等到可以救到兩個孩子的時候。我只想說,母親要是真一直等,那麼肯定兩個孩子都得一塊兒死。
而且我發現很多人似乎根本無法理解先救更容易活著的弟弟的理由,比如某答主在另一個高票答案下的評論。
我只想說,你的類比完全不當。首先救被困在廢墟里的人就遠比直接拖著救走煤氣中毒的人更難,你得花費大量時間撬開大量廢石塊,這期間被困者的傷勢隨時可能加重。所以地震必須先救更容易存活的。
借用另一位答主的回答。事實上08年汶川大地震後我們四川這裡的學校等官方就教過我們地震這種大規模災害要先救傷輕的(先救傷重的,一來耗費更多資源,二來耗費時間過長可能導致傷重傷輕者雙雙死亡),這應該是常識。我真的很驚訝,很多噴母親重男輕女的人根本不知道這點,看來是沒經歷過大地震?
同時還是前一位答主,不清楚這點常識,還對母親的人格做出最壞的猜測。
說實在的,就以母親在片中的表現看,看看她在選擇時的悲痛和大哭,看看她在挖出女孩以為女孩死後的痛苦,看看她在今後幾十年對女兒的愧疚,看看她最後超出傳統文化中的「老幼尊長」給女兒下跪的樣子,我真心不覺得人家會像你想的那樣「卑鄙」(還有你說母親不確認女兒是否真的死亡就走了是在重男輕女,拜託當時她必須得先親自送還明確活著但受重傷的兒子先去救護站啊。她一個工人的老婆也沒什麼文化,時間緊迫沒確認女兒活著,真的值得被口伐筆誅么?)
此外還有一個大家一直揪著不放以此說母親「重男輕女」的點,無非就是那個母親讓姐姐讓西紅柿給弟弟吃的事件了吧。
那麼我現在就對這位母親是否「重男輕女」表態——沒錯,確實。事實上,在上世紀70年代,沒有計劃生育一類事,男女平等的觀念還未普及,養兒防老傳代接宗的觀念深入人心,這不是母親自己一個人的錯(甚至到現在這種觀念依然在較落後地區存在)。
但是,「重男輕女」在這位母親的心中,所佔的比例真心很小。她在這事上的「重男輕女」和她之後選擇救弟弟關係不大。
講道理,現在很多獨生子女,看到家長偏愛一方,就覺得肯定是重男輕女——事實上儘管「重男輕女」思想影響很深,但是家長對孩子的愛還有另一個重要因素——偏愛小的。
我們不妨假設看:把原本故事裡的姐姐換成妹妹,弟弟換成哥哥,是兄妹二人被壓在廢墟下,母親會怎麼做?
不清楚,但是從母親在電影里對女兒的愧疚和思念看,除了她讓姐姐讓西紅柿給弟弟吃外,並沒有其他嚴重的重男輕女表現。配合多子女家庭偏愛小的孩子的特點,我們是有理由相信母親會選擇先救更小的妹妹(前提是就像我提到的前一個條件一樣女孩能夠和大人說話,確認女孩還活著)。
(說實在的,家長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學會讓著小輩本身也是很正常的家教。我媽也教育過我對錶弟好一點,除非原則性問題上盡量讓著小輩。我不知道這有什麼問題)
事實上,母親的重男輕女程度真心很輕,更多的是對幼小的弟弟的偏愛。我不相信以她表現出的性格,會不讓哥哥讓西紅柿給比自己小的妹妹吃。這根本達不到值得上綱上線罵母親的地步。(更何況影片還強調過小時候姐姐的身體就比弟弟好,體弱多病者受偏愛也正常啊)
從編劇的角度看看這「重男輕女」的安排。
首先,《唐山大地震》是一部很好的電影,有虐點,又有讓人感動的地方。編劇確實描述了母親對弟弟的偏愛,但在刻畫母親這個人物上重男輕女絕對不是重點,「重男輕女」在母親身上只佔很小的一點因素,主要表現還是在兩個孩子的奶奶那輩上。孩子的奶奶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弟弟,對姐姐倒是沒有多問。
但有些人不知道怎麼樣,還要母親為奶奶的行為背鍋。事實上電影里母親要的是奶奶先把活著的兒子接走到安全的地方,自己依然惦記著女兒。事實上婆媳之間的矛盾也是存在的,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編劇也在這裡反映了一些的。
但是編劇最主要的絕對不是只是膚淺地諷刺中國傳統的「重男輕女」思想。
我可以告訴你,編劇的目的不是諷刺,而是讓人反思傳統觀念與家人親情的衝突。如果只是單純的諷刺,影片的感人程度必然會下降,編劇不會傻到把精力花在過多的「諷刺」上,更重要的是引起觀眾的共鳴來反思,增強感染力。
總之, 在我的答案之前,這裡所有的答案幾乎全部都是上綱上線諷刺母親「重男輕女」值得譴責的。這群人根本沒意識到在災難面前人是多麼的無助。
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53.8秒,中國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帶(東經118.2°,北緯39.6°)發生了強度里氏7.8級(矩震級7.5級)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持續約23秒。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16.4萬人重傷,位列20世紀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數第二,僅次于海原地震。[1]
這是大規模的災難,在大規模的災難面前,電影里的母親面對的還是可以說是這個世界上最艱難的選擇——兩個都愛的孩子必須得選擇一個先救。她必須得儘快做出選擇。
事實上這讓我想到一個故事:一場洪水下來,一名農夫的妻子和兒子都陷入險境。在極短的時間內農夫只能救一個,最後農夫救了兒子,老婆卻被沖走死了。
對此社會上各人士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人說老婆死了農夫還可以再娶一個,但親生骨肉是回不來的,所以農夫做出了正確的選擇。有人卻說兒子死了還可以再和老婆生一個,兒子不如老婆重要,農夫的做法是在冷漠地無視與老婆的感情,由此追著農夫譴責他不尊重婦女。
後來又有一個記者真心誠意地去問農夫為什麼他要救孩子,農夫只回答:「當時兒子離我更近,更容易救,我就救了。我根本沒想那麼多。」
說實在的,一群人看到一位母親在災難中失去自己的丈夫,還得面對「到底救哪個孩子」這樣痛苦的抉擇。看到母親選擇更容易救的那個孩子,就無視母親在選擇時的糾結和痛苦以及她對兩個孩子都有的愛。面對這種災難這些人想到的卻是諸如「女權」「性別歧視」「老一輩人狹隘思想」一類的問題。
說真的,我本人對「女權」和「反女權」之間的爭論一點興趣也沒有,在看到某非政治問題硬被知乎上的各位政治家扯到政治相關時我也只能走開不參加爭論。我想做到的只不過是不歧視女性,在平時生活中的瑣事爭端中盡量讓著女性,在未來有孩子時無論孩子是男是女都對孩子好。
但是我還是得說一句——在這個唐山大地震相關問題下上綱上線扯女權罵片中的母親的,
很早以前看過一篇文章,找不到原文了,在此憑記憶複述下,與原文有出入。
A村遭遇了一場大洪水,小高是某報社記者,受命前去採訪,報社聯繫了該村村長幫忙採訪。
小高和村長進了村子,洪水過後滿地的淤泥雜物。迎面走來一個男的,神情憔悴,小高上前詢問了一番,才知道洪水到來時男子和老婆正在家中,洪水來的太突然,男子逃了出來而他妻子被洪水沖走了。
男子走後,小高說:一看就不愛他的妻子,不然怎麼自己能逃掉卻救不了自己的妻子呢?村長,你說是吧?
村長笑笑,沒說話。
又遇到一個更加憔悴婦女,懷裡抱著個三歲大的男孩。小高上前詢問一番,得知洪水來臨時婦女正在家中哄一對兒女睡覺,結果洪水來了把她們三個都沖走了。婦女拼盡全力,只救下三歲的兒子,五歲的女兒被洪水沖走,死不見屍。
婦女走後,小高又憤憤道:一看就是骨子裡重男輕女,能救下兒子怎麼救不下女兒?我看是不想救。村長,你說是吧?
村長又沒說話,小高有點尷尬,問:怎麼?村長覺得我說錯了?
村長忙擺手道:哪有哪有,你說的很對,高見啊。
村長話音剛落,從路邊小巷子里衝出來一條大狗,直撲小高而去。小高嚇得驚慌失措,伸腿去踢,卻被大狗一口咬到左腿,疼得小高嗷嗷直叫。附近的村民聞聲趕來,和村長一起把大狗趕跑了,再看小高,左腿血淋淋的,坐在地上。
村長說道:小高同志,你怎麼這麼愛惜右腿卻不愛惜你的左腿呢?你看右腿一點事都沒有,左腿被咬成這樣。
小高痛著回應道:那狗來的那麼快,我哪有時間反應,而且它對著我的左腿咬的,我又有什麼辦法呢?
村長道:可事實上你確實是左腿被咬右腿沒事,你就是更愛惜自己的右腿。
小高回道:狗屁。
村長道:狗屁?我們這次洪水也來得突然,剛才那兩個村民又哪裡有時間反應呢?而那個母親,她難道不想兩個一起救嗎?可能只是因為洪水中兒子離自己更近所以只救到了兒子。那個男的,他難道不想救自己老婆么?但可能當時他老婆直接被沖沒影了,他又怎麼救呢?事後諸葛亮永遠是容易的,但你的良心過得去么?
統一回復下評論區的質疑吧。沒錯,孩子的母親一直都有時間做選擇,而有時間的時候她的選擇是兩個都救,最後因為救援人員要去救別人了,她這時的選擇已經沒有時間了。而且,我們能看到姐姐一直都清醒著,但他們看不到,他們只知道兩個人都壓在下面而姐姐被完全壓住了,一直沒有給他們正面回應,裡面光線又昏暗,聲音又嘈雜,到選擇的時候,在他們看來姐姐還活著的幾率已經很渺茫了,但弟弟仍然還活著。一個確認活著的孩子,另一個生死未卜的孩子,救弟弟自己還有一個孩子,救姐姐的話則很可能兩個孩子都沒了,當時那種情況,在她那個位置,無論是誰都會選擇救弟弟。曾經法國一家報社有個提問,如果盧浮宮被燒了,你會去救哪一幅世界名作?有很多回答,但只有一個回答靠譜:救離出口最近的那一幅。
回答這個問題得回到電影里,看《唐山大地震》已經有好幾年了,記憶有些不清楚了。所幸找到了這樣一個片段,可以分析一下:
《唐山大地震》片段:救姐姐?還是救弟弟!視頻
首先,唐山大地震是一個悲劇,作為悲劇,如果拍攝兩個孩子都被救出來,就成了團圓的喜劇了。顯然是不合適的。
咱們不談電影后半段的藝術加工,僅從事件本身出發,在這一階段,電影必須截取的是一個悲劇性的收場。
那是不是兩個孩子都救不出來也可以呢?
相信這句話是發自內心的。如果兩個孩子都沒了,女主角就變得生無可戀。電影如果營造這樣的情境,那這部電影直接可以結束了。母親根本無法一個人獨活下去。
悲傷是活著的人的感知。所以,製造二選一的規定情境是為了製造悲劇。
那是不是與重男輕女的思想有關呢?我認為這種想法是帶有刻板印象的。
因為你知道重男輕女這回事,所以你會往這方面想。
女主角並沒有「給老方家留後」這種台詞的出現,所以沒有證據說明「救弟弟」是出於重男輕女的考慮。
我們回到電影里:
這是姐姐
這是弟弟
兩人被同一塊石板壓住,姿勢不同。姐姐是趴著的,弟弟是仰著的。但兩人最大的差別在於,弟弟的頭部沒有被壓住。
我想不用廢話解釋地震中保護頭部的重要性了。
然後是兩人被發現時的狀態:
弟弟還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識,而姐姐已經說不出話了,只能敲石頭。
因此在二選一的抉擇中,母親的決定只可能是因為
救出弟弟的存活幾率更大!
根據上述條件,,首先,無論救誰,都需要撬動石板。難保不會發生二次傷害。姐姐的頭在石板下方,而弟弟的頭部在外面。發生二次傷害的話,姐姐產生致命傷害的可能性更大。
其次,弟弟意識清晰,而姐姐意識已經是若有若無。救出後,弟弟存活下來的可能性更大。
在這樣的條件下。母親選擇救弟弟只是為了保證自己被救出的兒女更好地存活。
如果要問,母親還能有理智嗎?顯然,一開始是沒有的。
我只截了兩張圖,有興趣的可以去影片里數一數,到底說了幾次都救啊。
即便旁人說了這句:
母親還是說都救。
直到最後,別人這麼說:
救援人員要離開了,意味著姐弟二人都沒法救了。
這時候已經不需要理智了,直覺反應讓母親做了艱難的抉擇:
字面上,母親說的是【救弟弟】,而不是【救兒子】
這一點也是印證並非出於重男輕女的考慮。可以仔細品讀一下這兩者的差別。最後是姐姐聽到「救弟弟」流下的淚水:
不得不說,電影在這一段已經將悲劇渲染到了極致。
姥姥講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十個手指頭伸出來還不一樣長短呢,家裡兒女多的怎麼能真的端平。
家裡沒錢供孩子上學,要輟學一個。
是的,女兒學歷不需要太高,是的,女兒有嫁人這個後路,是的,女兒是老大,早點出去養家。
但真不是因為女兒是女兒么?即使她成績那麼好?
電影當初剛上映那會兒,我媽也看了,我就好奇問,我要有個哥哥或者弟弟,你選哪個?
我媽沉默半天,選兒子。
我很理解,我媽愛我爸,很長一段時間裡她因為沒生兒子又難過又焦慮,她也受到我姥姥影響,默認了給自己愛的人留個兒子是極為重要的事情。
這是流傳了很多年的思維,種在很多人心裡,哪是那麼容易抹掉的,天平兩端一兒一女,各有999分的理由選擇,但也抹不掉還有一分兒子先天被賦予的意義。
不過沒關係。
我爸選女兒,因為他女兒跟他一樣又高又帥又聰明。
當然是重男輕女。
如果把兒子女兒對調一下,兒子在裡面敲石子,女兒在外面說話,她還是會選擇救兒子。
「你看,你就壓住了個胳膊(實際上是一半身子,包括心臟所在的左胸),你弟壓在裡面,已經不能說話了,乖啊,先把弟弟救出來,救出他馬上就救你,聽話。」
——
重男輕女有啥不能承認的,倒推上三輩誰家不重男輕女?倒推上五六輩那時候賣女兒還不犯法呢。
電影故事是76年,那時候重男輕女並不稀罕,大家知道了以後不重男輕女就是了,非要否認76年的元妮重男輕女有意義嗎?元妮的認知里兒子是根是後,姑娘是出門客,要留個根,咱們不學她,把女兒也當後代就夠了。為什麼要否認元妮思想上重男輕女?
元妮重男輕女又不是她一個人的壞毛病,是整個時代都如此,元妮76年時有兩個孩子了,她應該是四五十年代出生,從小到大就沒見過買婚房這一說,女人都是嫁到婆家和公婆一起住的,那時候老人病了是媳婦伺候,姑娘嫁出去是不伺候爸媽的(人在外面也回不來),不像現在老人多是女兒伺候,所以那時候元妮重男輕女選擇救兒子有啥稀奇的?你看地震這麼大的事,元妮的婆婆和小姑都來了,她自己的爸媽也沒有露臉吧,真是潑出去的水,所以元妮從小在重男輕女的環境里長大,在方家的根根和潑出去的水裡面肯定選根根啊。現在的道德觀已經不允許把女兒當水把兒子當根了,但是76年人的道德觀能是什麼樣的呢?
我也不站高地,我承認自己的太爺爺就重男輕女,那麼多孩子就唯一的男孩讀出來了,是早期大學生一名,現在晚年過得很好,女兒們書都不讓讀多少,所以不是嫁到農村務農就是當無業家屬,晚年都不是很好,他有他認知的局限性,我尊敬他,但是並不會把他的行為美化成「就那個男孩最聰明,所以要讓他讀書,不是重男輕女」。我的祖父母也有點重男輕女,但是程度就輕多了,也就小事情上偏偏,有東西都是讓吃的,書都是讓讀的,(只不過讀書時時代不好,沒有考出來的),父輩響應獨生子女號召所以沒法重男輕女,輪到我們這一輩,就再也不會把女兒當「一門客」了,問題是我們的祖輩是那樣的,不能否認。
否認父輩們重男輕女的事實沒有意義。就像我們沒必要否認我們的原始人祖宗吃人,商朝的祖宗役使奴隸,漢朝的祖宗搞「七出」,明朝的祖宗搞宗族制壓迫年輕族人一樣,這都是歷史。
————
關於為人父母如果不偏心,會先救更危急的孩子還是危險較輕微的孩子的討論,很多其他答案下回復讓我大開眼界,居然真有人會覺得,兩個孩子同時煤氣中毒,一個已昏迷,另一個還清醒,他們會拖走清醒的,放任昏迷的死去,而不是先把昏迷的拖出去,然後立即回來拉出去清醒的。他們上來就能犧牲一個孩子,我也是服。
反正我認為,作為不偏心的父母,先救更危急的孩子才是本能,就像,如果我有兩個孩子,兩個孩子半夜一個發燒40度,一個劃傷了胳膊流血,偏偏只有我一個人在,我肯定先讓急診醫生給發燒的打針喂葯,再給劃傷的清創包紮打破傷風。不會想著「先救輕微的,至少保一個」。
方登和方達壓在一塊板子下,一次抬起一邊就壓到另一邊,所以不是只能挖出來一個,而是只能先挖出來一個,後挖另一個,一個還能叫,一個僅能敲石頭,肯定是先把這個快不行的挖出來,然後趕快抬另一邊,把這個也抬出來啊。
有的人言之鑿鑿說什麼救援法則,救援法則是宏觀上的,是給救援隊看的,救援隊,你的孩子作為兒童不如張三這個青壯年男性,你會以此為依據先去救張三?
即使元妮因為某種原因先救了方達,也不能苛責,她真正重男輕女表現在沒有管後來挖出來的方登,如果她認真檢查一下就知道方登活著,因為不可能有心跳呼吸停止的人未經救治就醒來。表現在安頓好方達後沒有去找方登的屍體,送她最後一程,如果找了就會發現方登沒死,危難時她來不及想女兒了,只顧兒子。她用西紅柿祭奠是在她恢復安穩生活後,有多餘的西紅柿了,她並不是不愛女兒,兩個孩子都愛,只是更愛兒子。物質不缺時沒什麼,一缺就體現了。
元妮眼裡:
方登=孩子
方達=孩子+男性繼承人(後半輩子的依靠)
————
丁大龍律師:為什麼電影《唐山大地震》里媽媽選擇救弟弟?
這位知友的描述比我更幹練透徹。引用幾段:
「我之所以不批評她,因為根本就沒有批評的必要,他們那個時代兒子比女兒重要是常識,是生活的一部分,是自然而然的事。」
「現在人雖然很不屑,但過去人認為兒子比女兒重要是有很深的社會根基的。承認自己國家的過去並不美好也是很坦然的事情。」
「重男輕女對以前的中國人來說不是歧視,不是偏見,就是常識而已。就好像中秋要吃月餅一樣的自然。只不過因為中國社會進入現代化之後,以前舊的宗族式的生活方式被取代,各種新思潮湧入讓我們知道人人生而平等,才知道重男輕女是錯的,是需要被批判的。
過去的自己再不好甚至再醜陋也是自己的一部分,在超越他之後,承認他的存在比逃避他掩埋他更能顯得坦然吧。」
作者:丁大龍律師
就是這麼簡單的道理,元妮重男輕女,並不等於元妮是個壞人惡人,就好比你祖宗見了縣太爺會磕頭,不等於你祖宗沒骨氣,人的做法是受到環境的影響的,如果我們早生20000年,我們也吃俘虜,早生2000年,也會見權貴磕頭,早生40年,也會重男輕女。
元妮是個偉大的母親,和她重男輕女不矛盾,就好比你太太太爺爺是個有骨氣的學者,和他見皇帝的車駕就磕頭不矛盾一樣。
如果是我媽在她和我中間選,她一定會選擇犧牲自己救我。但如果在我和弟弟之間選,她百分之百會選擇救弟弟。
我媽曾經不止一次在我面前明確表示過更愛弟弟,雖然一直以來優秀乖巧是都是我。沒辦法啊,親情也是偏心的,手心手背都是肉也確實沒辦法一碗水端平。
不過我可以理解,這並不妨礙媽媽愛我、我愛媽媽。雖然也好有點小吃醋,但是親情又不排他性的,沒有必要理解得那麼狹隘。
當然,如果只剩一個柿子,我弟弟肯定是讓給我的,如果我們被一塊水泥板壓著,也一定會讓別人先救對方。小我10歲的弟弟,大約是這個世界上最愛我的男人了吧。但願我未來的老公可以超越他~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過《請回答1988》,裡面德善在家裡上有姐姐寶拉下有弟弟餘暉。1.我記得有一集家裡煤氣泄露,父母醒了後把大姐和弟弟背出來,確認他們兩個沒事後過了一陣才想起來德善還在裡面。2.因為家裡窮,德善總是被迫提前幾天和姐姐一起過生,弟弟也晚上去外面接爸爸,然後在外面買冰淇淋。3.家裡吃炸雞,雞腿都是姐姐和弟弟吃。
姐姐成績優秀考上首爾大學,弟弟身體柔弱。
但父母還是愛德善的,看到她在奧運會上當舉牌小姐,都驕傲的給別人說那是他女兒。德善成績不好,父母也總是擔心她考不上大學。
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都愛,但總會有偏愛,也許有些人的偏愛跟性別有關,但你不能把什麼都跟重男輕女掛鉤。不然姐姐寶拉怎麼會超過弟弟成為家裡最被疼愛的孩子呢。
下面是原答案
-----------------分割線--------------------對於沒有兩個或者以上孩子的人其實很難去揣測母親選擇弟弟的原因。兩個必須選一個,因為選擇弟弟就要被認為是重男輕女,對於母親來說是不公平的。
所以如果把情景換成:石板下壓著的是你父母,兩個你都很愛,你必須要選擇救一個,而另一個就會死,如果不選擇,兩個都要死。
你難道會告訴我你要救你爸爸的原因是因為你爸爸是男的?
我想父母雙方對於我們的重要性跟兩個孩子對於母親的重要性是一樣的。
當時的那種情形她是被逼選擇,而被選擇的人的性別恰好是男生而已,如果真的有原因,我想可能也是對弟弟的愛多一點,就像你也很愛你的父母,但你對其中一個的愛會比另一個更多一點是一樣的。任何脫離了時代背景的解答都是在扯淡!
唐山大地震發生時間1976年7月,
改革開放啟動1978年12月,
計劃生育作為國策執行是1980年9月!
直到今天,可以說大部分老人和相當一部分中年人還保持著傳宗接代的觀念,要知道今天女性的地位可是經過40年改革開放,計劃生育,文明提高三重作用下才達到的,有些人居然奢求一個四十多年前的女性不受封建思想荼毒?你倒是有本事穿越過去把男女平等的觀念灌輸給她啊?真以為馬克思主義思想可以解決一切人類進步問題?
再有,傳宗接代思想是一個砝碼,生命的天平上一邊是兒子,一邊是女兒,只有加上了這個砝碼才會分出輕重。這麼一個抉擇,如果沒有這個砝碼,你讓這個母親怎麼選?如果給你你能不能拿出能說服自己的理由判一個骨肉死,判一個骨肉活?
有些人啊,拿著四十年後的道德標準去抨擊一個因四十年前疼入骨髓的選擇而煎熬了一輩子的悲劇女性,你們tmd不覺得自己比大地震還要無情嗎?
正好想起當年梅麗爾斯特里普拿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那個影片《蘇菲的抉擇》。
要說情節怎麼那麼相似呢,人性都是共通的,人生最關鍵的就是抉擇,沒有人能夠代替你做出抉擇,你必須自己做到決定,並且為此承擔決定的後果,那就是怎麼做都是錯,不做則是更大的錯。
《蘇菲的抉擇》裡面的抉擇更加殘忍而直白:納粹軍官看上了美貌的猶太人蘇菲,給她一個特別的「優惠」,讓她在兩個孩子當中,選擇一個進兒童營,另外一個馬上就投進焚屍爐里。不選,那麼兩個都扔進焚屍爐。她驚呆了。德國憲兵的手抓住了兩個孩子,蘇菲一聲絕望慘叫:把女兒帶走吧!
她一家六口人,父親,母親,丈夫,一兒一女,全部死在集中營,在焚屍爐里化作渺渺青煙。是的,那麼殘忍的抉擇也只讓小兒子多活了短短的一段時間,所有人都死了,為什麼她還要活著?撕心裂肺的慘叫和負罪感折磨她直到死去。
選擇是艱難的,肩負起選擇的人是勇敢的,了不起的,因為我們必定要做出選擇,即使我們不想要做出選擇,那就是唯一的真相。
先表明,自己農村人。
我小時候,大概五年級的時候,書包很破了,背了兩三年了,其實很想擁有一個新書包,可是從小懂事,不想給父母增加負擔 ,也不會跟她要。可當時才上一年級的弟弟已經擁有了兩個書包了。
當天我看到他的新書包我就開始跟我媽媽鬧。不是摔東西那種鬧。就是彆扭。
這樣的事太多了。比如過年給他買新衣服不給我買。我也不說話,只是彆扭,他們都說我拗。我只是期待得到一樣的愛。
經常被說,姐姐要讓著弟弟。
老是拿誰的姐姐又給弟弟怎樣的奉獻了,弟弟結婚姐姐拿了多少錢之類這樣的例子跟我說。
以及將來我們老了,你要照顧弟弟。她不知道我自己都是有病,天天擔心自己死的人。
考駕照。她說男的不能不會開車,讓弟弟學開車。我沒學。
老是說,誰誰沒兒子,被看不起,這樣的話。
所以,我不信任她,我什麼話也不跟她說。所以我要強,什麼事都自己辦。因為我發現,我最應該信賴的父母並不值得信賴。
有一次,我問她為什麼對我和弟弟不一樣。我以為她會為對我造成的傷害抱歉,然而她很冷靜地說,你姥爺也是這樣對我的。
說完,我心灰意冷,原來她不是無意識這麼做的。她被惡龍纏身,也變成了惡龍。
我跑到廁所里哭,因為我不必有所期待。而她,在外邊罵我,jiu子日的妮。
我不再信任她,或期待得到我理想的愛。永遠不可能。
你們說,唐山大地震的傷痛主要來自地震,是,如果不是地震,母親自然不用選擇。沒有選擇,就沒有傷痛。
可是真正讓女生感到受傷的,是母親們對兒子天然的更親近。是在生死中選擇了兒子,而且,放棄了女兒。
在電影里,給女兒帶來無法排解的心理傷害的是地震嗎?不!是母親放棄自己的那種絕望。
不是說好,母愛最偉大嗎?原來,在兒子面前,母親對女兒的愛不堪一擊。
這不是女權。而是一個個女兒們期待得到父母的平等的愛的渴望。(剛才看了一下幾個高贊答案,發現覺得不是重男輕女的都是男的,作為男生,你們大概永遠無法體會父母的重男輕女對女孩的傷害,你們也不知道多少人為了要兒子流產了多少女孩,我自己一個同學的媽媽流了三四個,最後習慣性流產了,還是要兒子,最後終於要了一個兒子)
明擺著,就是重男輕女。
你們別忘了唐山大地震是1976年的事,那時候的中國,有幾個多子女的人不重男輕女?母親當然是想兩個都救啊,但是沒辦法呀,最後救援人員馬上要離開的時候,她逼不得已,終於聽從了內心深處屬於本能的那個聲音:我要給方家留個香火。
在那種情況下,一萬個人,9999個都會選救兒子。說什麼時間不夠、女兒沒反應不知道死活都是強行粉飾,導演到底想說什麼你們難道真的看不懂?
某些答主,那塊西紅柿你們真的要裝作看不見嗎?何必非要穿著皇帝的新裝不可,張口閉口就是一套政治正確的嘴臉?這道歷史的傷痕本就在這裡,你們真以為貼個膏藥它就沒了?
但是,這並不能怪那位母親,因為我們不能要求人的思想超越時代。
原始人打贏了敵人還吃掉呢,難道我們要說我們祖先都是食人敗類?古人打仗屠城家常便飯而現代人很少,總不能說古人個個滅絕人性今人都是聖母吧?古人對皇帝還三跪九叩,我們是不是要說他們都是軟骨頭的奴隸?古人溺嬰棄嬰的太普遍了而現代人很少這麼干,莫非我們要指責古人比我們殘忍無道?讓逐漸喪失自理能力的老人自生自滅在古代太常見了,我們可就要得出個古人普遍涼薄不孝的結論了?
每個時代的人都有自己的倫理和生存法則,母親只是做出了絕大多數人都會做的一個選擇。要是我,在那麼個極端情形下,很可能也是會這麼選的。
母親自己心裡當然也很明白。她對女兒的愧疚,不只是因為對她生命的痛心,更因為她知道,她對不起女兒。三十年了,她可能無數次在心裡告訴女兒,她只是實在忍不住對兒子的心疼,一時衝動之下做錯了事。可是她更知道:這不是衝動,而是內心深處的那一點點私心,主導了她那一刻的行為。再給她一百次一千次選擇的機會,哪怕她再猶豫再掙扎一萬遍,最後的選擇,都早已註定了。
人就是這樣子的,很多事,你拚命告訴自己這不是故意的,可是你心裡清楚,就是故意的,就是。
這看上去充滿了弔詭:一個人,她的三觀,和普羅大眾並無區別,也做了幾乎所有人都會做也完全可以受到世人理解的一個選擇,她什麼都沒有做錯,但卻日日夜夜都要承受良心的譴責。
這正是導演的聰明之處,他沒有把這位母親塑造成一個為了傳宗接代而有意拋棄女兒的自私鬼,她不是「壞人」,她沒有任何「壞」的地方。正相反,她非常善良,對家庭無比負責,對孩子愛心極深,她的行為完全符合當時社會的一般倫理,如此完美而善良的人,在這一倫理的控制下,卻陷入了痛苦的深淵。
那到底是誰錯了呢?
——真正讓這條毒蛇在心裡撕咬她三十年的,不是救兒子這個決定本身,而是她遵循的重男輕女的倫理邏輯。而這種邏輯,和作為一個人類大公無私的母愛,形成了無法調和的矛盾,讓她在處理子女事務上喪失了公心,直接導致了無法解決的人性悖論,讓她永遠無法自我寬恕。
——壞人做了壞事,可以歸結於他個人的道德問題,但好人一心為善,卻形成了悖論,使靈魂怎麼也不能得救,那才真是這個社會的倫理出了問題。
這種批判,比塑造一萬個溺殺女嬰、家產不傳女、不讓女兒讀書的形象,都要深刻太多了。
————————————————————————————————————————
又看了一些回答,還有評論區,再補充幾句:
很多答主持一種十分奇怪的觀點:只要認為「重男輕女」是這個決定的基礎,就等於對母親這個角色進行嚴厲的道德審判。
這種觀點之所以會產生,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很多人對歷史和藝術缺乏哪怕最基礎的了解。所以,他們認為:一個歷史人物或藝術形象,若是好人,就必須高大全,倘若這個人物身上具有哪怕一點點瑕疵,哪怕只有一絲一毫的不完美,都是決不允許的!
所以他們看到有人認為這位母親「重男輕女」,立刻心態爆炸,甚至由此對持有該類觀點的答主的人格,也一併加以攻擊和質疑。
高贊的某位答主,不就是這麼說的嗎?「只要你敢說重男輕女,就等於給母親定罪!」
我不願意口出惡言,請原諒他們的無知吧!這只是因為他們不明白,任何人物都不能脫離特定的歷史時代和社會環境而存在,人物身上具有的歷史烙印,並不代表道德的審判,這只是歷史的一部分。
正如我此前所說:這位母親是一個善良的好人,她在道德上無可指責,她的選擇沒有任何錯誤。但正是時代的局限,導致了她最終的人性悖論和倫理困境。導演通過特定歷史背景下小人物身不由己的悲劇命運,折射和批判了相應時代的陳舊、落後、腐朽的觀念,呈現了歷史局限下的悲哀。
最後一句話,你們在中學語文課上應該都聽過很多次了,為什麼長大反而全還給老師了?
————————————————————————————————————
至於這個問題下某些張口就是「田園女權」,乃至以「唐山人」的名義行道德綁架之實,將觀點的差異定義為對群體的攻擊,把看法的不同上升到人格的醜化,通過扣帽子的手段將異見者定義為十惡不赦的敵人,通過打倒對方這個人去打倒他的觀點,
——這手段中國人五十年前已經玩爛了,沒什麼高明的,真的。
西紅柿可以切開,一個人吃就基本明白了道理。
救弟弟也證明的這點。
可怕的不是重男輕女而是給重男輕女找各種各樣的借口,
陶醉在自己製造的虛偽假象里。
然後壓著你的石頭為了弟弟砸下來。
你不一定有女主幸運,能夠在屍骨堆里爬出來。
最後結果是弟弟和媽媽在醫療室,你孤零零睜大眼睛冰冷的躺在地下化為一抔黃土。
給鶴頂紅裹上糖衣吧,死得時候不會太痛苦呢。
就是偏愛弟弟有什麼不能承認的呢?
順便補充說下,那些說姐姐讓弟弟是應該的,別說什麼讓小的了,倆人是雙胞胎,弟弟還比那姐姐長得高,讓個幾分鐘?還是幾秒鐘?年齡和體格因素都幾乎被排除了。
【看很多人在議論,特意跳著去重看了一遍:
1.倆孩子是雙胞胎近乎同時出生,男孩更高些。
然而方達無論是冰棍被搶了喊姐姐救場、電風扇要讓姐姐爬上桌去插電,還是搶著要求先扇風扇,這些細節都把一個在家頗受寵溺的媽寶男孩描寫的挺豐富。
而姐姐呢,卻為了弟弟把人推倒,逃跑會拖著弟弟,開風扇記得先讓媽媽吹,地震也記得拉著喊著弟弟快跑的貼心姑娘。
2.從一開始的分西紅柿就是個伏筆了。弟弟跑著進門就順手抄起了一個西紅柿進門吃。晚上倆孩子又都吵著要吃,媽媽看到只剩下一個,都沒停頓直接說讓給弟弟吃。
方登抱怨公平性,說西紅柿都讓弟弟吃了,媽媽明知女兒不開心也沒想著改變分配方式只說明天給你買。方登吼著說:騙人!(潛台詞就是你騙我的,你明天不會買)這和白天體貼媽媽幫助弟弟的方登截然不同。回想下我們小時候在什麼情況下會質疑那麼愛的母親,要不就是委屈,要不就是曾經也有過相似的情景但是被食言的了,孩子都記住了,才會第一直覺不相信這承諾。
換成別的孩子也許才不管你明天買不買呢,我就只要現在吃。
3.發生地震弟弟哭鬧著說手疼,姐姐喊不出聲在地下敲著石頭,起碼在電影里無法判斷誰傷情重。搜救隊看到這倆孩子了,並且都還有生命跡象。母親說:都救,然而搜救隊說石板壓著兩頭,救得了這個就救不了那個。這在當時是二選一:救方登=方達死,救方達=方登死。當只能二選一的時候,母親說救弟弟。那一刻與其說是地震,不如說是母親的選擇宣判了方登死刑。
一個平時更貼心更乖巧,照顧弟弟貼心媽媽的好女孩,在關鍵時刻卻被放棄了?這想必是小方登心酸流淚並多年逃避的原因,也是母親多年來一直愧疚的原因,她愧疚的不是沒給女兒吃西紅柿,而是在二選一的時候選擇兒子宣判了女兒的死刑。
4.孩子挖出,母親沒看呼吸沒看心跳,只顧著抱著方登喊對不起。她在選擇救弟弟的時候,就做好了方登會因此而死的預設。照片在市救災辦掛了許久也沒人來認領被認定為孤兒收養了,也許家人都以為她已經死了,可親人不是該活要見人死要見屍么?奶奶一大把年紀和姑姑地震後聯繫不上一家人,尚且從濟南來唐山要看個究竟是死是活啊
5.奶奶和姑姑到了唐山,哭著抱著斷臂的孫子,只顧著可惜兒子死了,說孫子可憐拿了書就不能拿筆,要帶走孫子,她們可曾關心過一句方登?可曾記得還有個更可憐的孩子被放棄了】
那些洗白說突發情況母親沒有想那麼多,是啊,突發的,在二選一的時候潛意識讓他選擇了弟弟,這還不夠?
不否認母親也愛著方登,但誰心理沒個孰輕孰重呢,偏愛不可怕,手心手背都是肉也有色差,難受的是回復里一片片的為重男輕女的偏愛找合理性的。
小時候我和堂弟分住在2幢連著的自建房,可是從小吃喝拉撒奶奶管著他更多。我們同在一個小學就讀,下雨天給他送傘,我自己淋雨跑回家,美其名曰不知道我在幾班。
對門鄰居80多歲的老太太平時都是女兒照顧的,兒子們每天罵她老不死,死了就能分家產了。可等拆遷分房的時候老人卻口口聲聲罵著女兒是婊子,妄圖貪家裡的房子,房子一定要留給2個兒子。
他們不是不知道孩子們對自己的好,可是有著世俗的偏見讓他們給兒子孫子更多的愛。並且還能找出各種理由來證明自己做的是對的。例如:我不知道你在幾班啊不能給你送傘;我們這兒都這樣啊都給兒子的啊;你女兒以後是潑出去的水啊;我們家規定了啊傳男不傳女啊;我們這兒都是這樣的我不方便插手啊;你得照顧著弟弟啊,這是我們家單傳啊!
彷彿只有這樣才能和家族和身邊的人交代,才是正統才是道義。並且你做女兒的不能介懷,還得繼續順從這規則,並為之付出。社會大環境影響了他們,可是我也有不接受和遠離的權利。
可嘆的是一大片受重男輕女思想迫害的姑娘,也完全接受這套理論。輕者長大了做個辛苦打工養全家的樊勝美,重者為人母了還將思想轉向釋放給子女。當然也有越來越多的女孩子開始覺醒和自強。
我老公也是有個姐姐,比我們大很多,小時候受了不少委屈和重男輕女思想洗腦。我很清楚她在這個家庭的付出和努力遠遠多於我老公,甚至多於父母。每年過節,我都會給她單獨準備一份節日禮物,讓我老公必須記得給她過生日買禮物。沒為什麼,就單純覺得當初姐姐讓著你、對你好,現在還她對她好是理所應當的。憑啥你一個大老爺們非要一輩子占著家裡女人便宜?她活該欠你的?
你們有你們的偏愛,我有選擇不接受以及對誰好的自由。
人性很複雜,沒有那麼多明確的為什麼。
這部片子看的時候幾乎哭岔氣,真是人間悲劇,所有人都是可憐人。那種情況下二選一,總要選一個,總要救一個吧...
如果救了女兒肯定也會出現同樣的鏡像問題...
不用去掩飾中國的重男輕女,特別是那個時代。西紅柿可以切對半吃,媽說給弟弟吃,明天再買給姐姐吃,已經體現了當天會救男不救女
弟弟頭露在外面啊!媽看著啊!小男孩哭喊的撕心裂肺的,而姐姐埋在裡面已經沒聲了啊!救姐姐,你是要石板一撬媽眼睜睜地看著弟弟被壓死嗎?得多疼啊?弟弟死前得喊得有多凄慘啊?看不見的那個稍微容易放棄一點,因為弟弟在外面所以心理上下意識就救了看得見的那個啊!
媽是有點重男輕女的,但是這個時候我認為她的選擇和男女無關。如果此時是姐姐埋在外面哭著看著她,弟弟一聲不響的被埋在呢?再去選擇救弟弟不是相當於讓這個母親親眼目睹自己孩子的生命被自己結束嗎?我認為這個時候媽選擇去救姐姐也是有可能的。當然,電影里沒有如果,被埋在外面的,被看著的那個恰好是自己比較偏愛的那個,命運幫她做了這個無情的選擇。
說媽媽重男輕女本來沒問題,只是有些答案令人噁心的地方是,面對一個被災難摧毀的家庭,面對一個心碎的母親,事後抓住一個書包,一隻西紅柿瘋狂地去苛求她,指責她,諷刺她,實在是已經為了散播自己所謂的立場而毫無同理心可言了。
推薦閱讀:
※梵高和羅丹的人生,你們選擇哪種?
※家庭不富裕的學生應不應該攢錢購買老蜜蠟手串?
※是攝影優先還是旅行優先呢?
TAG:電影 | 選擇 | 唐山大地震電影 | 中華田園女權主義網路語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