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觀眾真的可以感受到電影導演設計的技巧嗎?
lz是一名影視專業准畢業生。在大學思念的影視教育里,我自認為是吸收了很多來自同學老師的電影理念。當然,自己也熱愛電影,酷愛電影。隨著網路的發達,影視工業網,電影公開課這些也讓我自學有了超大的空間。 我並非理論派,四年三十餘個學生劇組大之監製/dop/ad,小到場工也都做過。自己的作品也拿了一些獎,得到過不少的認可。
但是隨著商業爛片越來越多,我經常在思考一個問題。其實再稀爛的電影,我總可以看出「設計」的痕迹。譬如調度,長鏡頭,光比,對話台詞等等等等所有符合戲劇的元素我總可以感覺的到。 所以總會給片子盡量的找優點,長此以往,其實總覺得中國電影是在走上坡路的。不過自己內心總有一個問題,我辛辛苦苦設計的幾場戲,人物走位,台詞銜接,鏡頭運動,觀眾真的真的可以感受的到嗎?觀眾如果感受不到,我何不用一種簡單的方法拍呢?
這個問題困擾我和我的同窗很久,大家經常討論。但是畢竟是熱愛這個行業,所以每次拍片,大家還是喜歡挑戰自己,享受努力做作品的感受。不過,觀眾真的感受的到嗎?
我始終覺得,如果是電影是「第七藝術」,那麼它也和所有藝術形式一樣,首先是一種「技術」。藝術或許因為欣賞不同難言優劣,但技術卻存在高下之分。在技術合格甚至出色的基礎上,才有資格談及為藝術。
那麼回到這個問題:普通觀眾真的可以感受到電影導演設計的技巧嗎?
首先,所謂的設計技巧,到底是什麼?我個人不太贊同「技巧」這個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只是一種技術。一部電影的製作過程,更像是工業化流水線上的「產品」生產過程,而所謂布景、燈光、鏡頭等組成元素,則是流水線上的工序,這些專業化通力配合才能將最終產品呈現出來。電影100多年的發展,已經給電影製作留下了太多成型、成熟、成功的技術,各個製作領域和環節也都有相應的模式化操作手段。所以,電影中呈現的諸如鏡頭剪輯、攝像角度的選擇、轉場效果的實現等都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現成的技術可以使用。而「技巧」又是什麼?技巧是超越於技術之上的一種技能,舉例說明:在一個場景里拍攝人物從而表現他所帶來的壓迫感,從經驗技術來說,一般可以仰拍或者特寫,但如果你使用了俯拍卻同樣表達了壓迫感,那麼這就是超越技術的「技巧」;更直觀一點的例子,大部分電影製作者都知道拍攝運動人物時候盡量避免「跳軸」,這就是專業技術,但黑澤明卻可以在《七武士》中大肆使用跳軸拍攝更好對人物運動進行描述而不產生畫面邏輯失衡,這就是技巧。
其次,普通觀眾真的就感受不到電影中的「設計」嗎?我個人認為,並不能一言蔽之。
一、就現下觀眾的觀影經驗和電影發展水平而言,一部合格的電影,是不應該讓觀眾產生「設計」的感覺的。對於普通觀眾而言,他們接受的是電影的整體,對於一部電影的評價也只是「好」或者「不好」,再精進一點,可能會說「畫面挺好」、「配樂不錯」、「台詞好玩兒」等。因為他們不是專業人士,你不能也無權要求他能看出你的「設計」,因為他們不是來研究你的電影,而是來欣賞你的電影。一部合格的電影,應該站在觀眾的角度,利用專業手段滿足觀眾的「欣賞」,給觀眾以滿足的觀影體驗。誠然,在電影製作過程中,機位、燈光、道具、服裝等都是經過設計的,但這些最重要的恰恰是「去設計化」,就像上面說的,這些設計大多是專業技術的呈現,而這些專業技術,在我看來更多是要觀眾去欣賞電影的同時,忘記眼前只是電影。
二、現在觀影人群的經驗和品位是與時代相適應的,所以他們可以明確感受的設計是需要創新顛覆類型的。這個用例子更好說明:現在電影中正反打已經成為一種經常化模式,但究其根源,它是一種設計嗎?是的。正反打鏡頭第一次得以成功實踐出現在20世紀初的電影中,當時作為一種革命性攝影和剪輯技術創新得以矚目,最終成為一種經典;另外一種,主觀鏡頭在現代電影中司空見慣,但在20世紀初,第一次有電影將電影人物視角呈現出來的時候,它也是一種革命性創新。上面所說的這兩個例子,是可以讓觀眾真正感受到的一種「設計」,因為他們具有顛覆性,就像我們第一次看到《駭客帝國》的子彈時間,也深深被這種高速攝影技巧所震撼,這時候我們看到也感受到了「設計」,在此之後,則是一種技術,一種電影語言表現技術,觀眾會在日積月累地觀影中逐漸接受這種設計,而將之視為一種常態化。可以說,這幾乎是每項電影技術從革命性技術創新設計到成為一種標準化工業技術的演變過程。
綜上所述,我個人觀點認為:對於一部普通的商業電影來說,如果不是在某個方面有革命性的創新,可以給普通觀眾帶來衝擊,那麼他們是感受不到所謂「設計的技巧」,只是在欣賞技術不留痕迹所呈現的電影。所以,電影中「設計的技巧」是既能夠被感知而又不能被感知。這個結論多少有點兒像「薛定諤貓」,在你打開箱子之前,永遠不知道貓是死是活,它「既死又活」,電影也是一樣,在經過無論是技巧還是技術的製作之後,究竟能不能被觀眾感受到,還是具體看作品的呈現。
另外,「辛辛苦苦設計的幾場戲,人物走位,台詞銜接,鏡頭運動,觀眾真的真的可以感受的到嗎?觀眾如果感受不到,我何不用一種簡單的方法拍呢?」
我有一個個人觀點:觀眾可能無法感受你所精心設計的「好」,但能深切體會到電影中的「差」。電影一定程度上遵從「木桶效應」,其整體質量的優劣取決於短板。一部電影的短板可能決定了觀眾對電影的態度,比如現階段中國電影的通病:講不好一個故事。這個短板一直影響著國產電影在普通觀眾中的印象,所以相當數量的觀眾得出「國產電影就是差」的觀點也不足為奇。但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中國電影在專業技術上的不斷進步,例如從業人員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電影製作分工更加明晰、電影特效技術得以發展等,只是因為擁有了一個致命的短板,這些進步才一直被忽視,被拖累,從而無法讓相當一部分普通觀眾產生「中國電影是在走上坡路」的認知。
我覺得,如果辛苦設計沒有給觀眾帶來製作者所預期的反映,更多的應該從自身找問題,而不是用「如果觀眾感受不到,我何不用一種簡單的方法拍」這種方式來解決。要知道,電影也是一種商品,它的目的是滿足其消費者:也就是觀眾的需求。觀眾可能無法從專業角度告訴電影製作者他們的需求具體是什麼,這時候,電影製作者更應該去主動揣摩、分析、研究「需求」,而不是責難於「需求」。畢竟,觀眾既然願意花費經濟、時間成本去消費電影,那麼本著市場角度來說,電影就應該去滿足觀眾消費預期,這是一種市場宏觀上的「供需關係」,也是推動電影業發展根本性因素之一。
當然可以。哪怕他們不懂,但最起碼的,他們知道好看不好看,而好看不好看,是靠這些基本要素堆起來的。
其實說這麼多名詞,沒什麼用。對我這種普通觀眾,看電影就兩點:故事好不好,拍得好不好(這個包括演員表演、道具、場景、特技,以及你說的技巧)。
我對當代中國導演群體最大的詬病,就是絕大部分所謂導演,明明沒什麼藝術文學修養還偏裝有文化。他們連講個讓我願意繼續看下去的故事這種最起碼的要求都做不到,談什麼藝術技巧?不談故事就開始談技巧和藝術的,一概是耍流氓,是忽悠+扯淡。
九成以上的情況是,一個好好的本子、小說,讓特么這群垃圾導演一改,就基本徹底沒法看了。我說,你自己不會講故事,老老實實拍別人已經講得很好的故事會死啊?非要改,好像不改你就不是導演似的。想改也要有那本事。
講一個讓我願意看下去的故事,有本事讓我中途不上廁所,讓其他人不出去抽煙,這是最起碼的要求。做到這個,咱們再談其他。做到這個,我可以容忍其他缺陷。做不到,零容忍,直接差評。其實這在本質上是這個電影的戲劇設計功力體現。
我說的這種情況歸位普遍的戲劇類電影而非『風格化』電影例如伯格曼戈達爾這種。
在戲劇設計中,表面的戲劇衝突是表面的,能看到的例如《雷雨》,然而高級的戲劇衝突一定是潛藏在人物內心的,是人物自身的抗爭例如《萬尼亞舅舅》
拿電影來說,好萊塢超級英雄類電影(這個我們看的最多)拋開技術手段(視聽,剪輯)僅從劇作看,就是最常見的戲劇設計模式——設置一個規定情景—人物—事件—發展/逆轉—結果,這個只要老老實實遵循+自己的情懷(每個大片都有)+標準的工業流程製作就會出現一個比較優秀合格的電影。
但我們反過頭看看真正打動我們的佳作——《阿甘正傳》《鋼琴師》《肖申克的救贖》…哪一個不是最終走向人物內心,矛盾題現在對於自身的抗爭。而這種影片,是需要一定思想沉澱,藝術素養積累和豐富的技術飽和的,只有這些都達到一個高度,導演的設計才會不那麼流於表面。
可以。
但是觀眾「感受」的方式,未必是你希望的方式。你說的那些調度、燈光、長鏡頭,觀眾是不會去特地注意的;而劇情、表演和場面,才是他們關心的重中之重。
這個結論來自於我和我媽最近去看電影的經歷。我們看了兩場,《狼圖騰》和《天將雄師》,都是她選的。於是在我拍大腿笑各種導演編劇和演員的疏漏的時候,我媽在旁邊認真地說,這真的是大片啊(其實我們很小聲這裡只是修辭)。
在我媽這樣的普通觀眾眼裡,群演多、打得好看,就足以滿足觀影快感。但要說她完全感受不到藝術上的好壞,也不恰當——她看《狼圖騰》的時候睡著了,看《天將雄師》就沒有(我能說《狼圖騰》的製片創舉意義大於片子的質量么)。
看《天將雄師》我一直在花痴Adrien Brody和庫薩克(一個名字我不會翻譯一個名字我不會拼寫OTZ),而我媽在一旁也能看出來影帝演得好,只不過她不會像我一樣能夠分析為什麼好。
學電影的人還是不要太傲慢,好的導演就像好演員一樣,必定是非常理解煙火人生的;而好的技術,要用到不露鋒芒才算功力。換個角度說,如果不能站在觀眾的角度上思考,製片方真的會怕你賠錢。牛逼的是潛移默化的。
比如劇情上的給你一點暗示和伏筆,觀眾潛意識裡面是能感覺到的。情節發展啊什麼的下意識的被導演和編劇牽著走了。很多細節符合人類的感情習慣。看到結局或者以後再看一遍劇情的時候會恍然大悟。為啥好的片子能經得起時間的檢驗,原因也就在這裡。精緻=經典
你說的什麼人物走位,台詞銜接,鏡頭運動這些也是,觀眾不會主觀上感受到,但你設計的好了,觀眾本能上就會喜歡,愉悅,然後產生習慣。以後看到設計爛的就會覺得不舒服。
美國電影發展那麼多年,人物走位,台詞銜接,鏡頭運動都有一套規矩,這些規矩就是幾十年實踐得出來的,當初設計的很糟糕的都被觀眾討厭然後慢慢淘汰了。所以這麼多年下來美國爛片也有,但是整體就是比中國好幾個檔次,這和資金啊一點關係都沒有。
還有電影配樂的節奏,配成渣的,觀眾生理上就會煩躁。配樂配的完美的會讓人感覺恰當好處。
太直白的炫技反而不會有什麼好效果,因為太直白了,一旦觀眾感覺到你在炫技(裝逼)了,呵呵。。。
一開始拍片的人,或多或少會因為觀眾不能感受到自己的辛苦而有所不滿,但拍多了就釋然了。觀眾是來看片子的,不是來讚美你的。
如果影片節奏快,且劇情合理、吸引人,那麼導演的設計就難以被觀眾察覺到,因為入戲太深,也來不及想。
要想讓觀眾感受到你的精心設計,就放慢節奏,多用長鏡頭、慢鏡頭。
除非劇情需要或者能帶來更多票房,何必做一些無用還拖慢劇情的東西呢。每次看到刻意的長鏡頭我就坐不住想快進。能感受得到啊,電影之所以是電影不是電視劇,就是因為他有更高的攝影,走位,表情,燈光等方面要求。
說具體感受的話,得看你是什麼樣的電影。如果你是陳可辛《親愛的》這種劇情電影,大部分人應該不會能關注到你的拍攝技巧,因為劇情比較吸引。如果是科幻片《黑客帝國》,《盜夢空間》的話,子彈時間,夢中那段房間翻轉打鬥都會讓人驚呼不已。
再說個同題材的例子吧,《Non-stop》和丁導拍的《新警察故事2013》。《Non-stop》的技巧明顯高好幾個層次。警察故事2013還能看到很多電視劇的影子。也許和接觸到的東西有關,一直堅信,最普通的觀眾也能看出最細微的差別,只是可能說不出道理。
舉個小栗子,費雯麗版的《漢密爾頓夫人》里,近結尾的部分,納爾遜將軍趕赴最後一場戰爭,她說他可能不會活著回來了。一個場景是,她坐在窗子旁做女紅,聽到窗外馬蹄聲,心裡已經知道凶多吉少,她站起來,轉身向窗外望時,隨手拉了一下披肩,就這時她起身轉身的角度,拉披肩時那種寒意…
瞬間覺得原來電影也可以這麼細膩…最重要的是演員和導演要相信,即便幾萬元的刺繡放在大家閨秀的鞋底上 觀眾也能感覺得到,而不是像現在,低估觀眾的審美。
我相信,一部好的電影是需要精心設計的,而沒有設計的電影無疑是爛片。認真做電影是對觀眾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也是對所有電影工作的尊重
90%的電影是感覺不到的。但當然存在!比如你看李安的《喜宴》:5分鐘就感覺到了一股強烈的吸引力!——從看來沒看過的感覺和類型。就是靜靜的講故事,看似平淡但並不平但,時而詼諧時而悲傷,但是看得人津津有味。然後表演真實而深刻。這是導演的風格,技巧自如之後便成了風格。還有比如馬丁斯科塞斯《禁閉島》,剛開始有一個鏡頭:船接近「禁閉島」,那個畫面和配樂是一種「明顯的壓抑」這就是技巧啊!
作為一個普通觀眾,我只想對導演提一個要求,拍電影能有點故事性嗎?我普通草民一個,聽不懂也看不出來啥長鏡頭還短鏡頭的,老娘花倆小時,看一出導演自己的無病呻吟,導演自己的性高潮,你們有沒有人性啊親?電影不就是說故事嗎?感覺現在中國電影這真是越拍越回解放前。中國電影的現狀就是,噱頭很大,用騙的讓觀眾進電影院。老娘是想不起來上一次看到覺得值回票價的中國電影了。褲子都脫了等著看大胸的性感妹眉和8塊腹肌的鮮肉,結果只看到了導演大叔的綠豆雞雞,有意思嗎親!!管你啥鏡頭,好好講個故事吧。真是對國產電影失望,導演拍來拍去光顧著自己high 了,有木有想過在電影院已經脫掉褲子的我們啊~~
你可以說你不懂,但你不能說你沒看見...
當然會懂啊
舉個簡單例子:當導演反覆去特寫一個道具的時候這個道具日後必有重要的作用。
這種加強你的記憶點的辦法就是最簡單的設計啊。
專業的人看到這麼多特寫就猜到劇情了,普通觀眾就算不去猜也會有很深的記憶點啊。
請回想下《白日焰火》王學兵殺警察的冰刀。
這些設計更多的是影響觀眾而不需要觀眾去明白原理,心理上能給到暗示就足夠了。
你能感受到食物好吃嗎?你能感受到食物哪裡好吃嗎?你能感受到食物為什麼會好吃嗎?
默默的小透明來答題
我也是個大四的編導學生。我在拍攝的時候也會想我設計這樣的鏡頭搞出這樣的特效有必要麼?觀眾他就湊合看也能看懂啊應該。但是這樣的結果就是我在剪輯完片子之後自己都不忍直視(淚.....)
而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高文化還是低文化,高收入還是低收入,社會各個階層的每個人都會形成自己的三觀,形成自己對世界的獨特理解,對美的理解,即為對藝術的理解。
電影呈現出的美即為藝術的呈現。而他是由什麼組成的哪?就是導演,攝像,編劇這整個大團隊的全部工作來完成的。也許觀眾不會知道你用了什麼鏡頭來表現某個人高大或者猥瑣,不會知道你用了什麼色調來讓人感覺激動或者冷靜。但是他們可以感受到美,感受到啊,這個地方這個人看起來好猥瑣,這個畫面配上這個音樂讓我感覺熱血沸騰啊!!如此種種。將觀眾帶入到電影的故事當中。讓他們感受到你電影表露出來的主題思想。比如你這個影片就是為了讓人捧腹大笑的,你這個情節就是為了諷刺社會的。這些靠什麼體現那?不是說你像白開水流水賬一樣的把故事說完了就能讓他感受到,而是通過對鏡頭,場景的設計,後期的剪輯來體現的。
觀眾感受不到專業的知識到底是如何拼接組合而成為一部完整的影片的,但是他們看的多了聽得多了,大致就能感覺到一些技巧設計的原因。很爛的梗就是車禍必定失憶,植物人動指頭必定會醒。這些是導演的設計么,明顯是的。但是為什麼很多觀眾在看影片的時候看到車禍就會跟先知一樣說這孩子要失憶了。這就是之前的多次相同的設計已經使觀眾形成一種慣性思維了。但是如果你設計為別的方式,比如你說你植物人不動指頭啦直接床上一個鯉魚打挺跳起來生龍活虎,觀眾肯定感覺荒謬。而你要是遵循現實情況植物人蘇醒慢慢來的話觀眾也接受不了,即使你告訴他這就是真實情況他們也會接受不能,因為以前的設計已經成為他們的固定觀念,姑且稱之為美的觀念。不這樣設計就不符合美。
...........花了十來分鐘在這扯犢子,其實我自己還不如樓主......求別摺疊別打臉。自己的粗淺見識拿出來吐一吐
我不是普通觀眾
之所以有些觀眾被稱為普通觀眾,就是因為他們在導演設計的技巧盒子里喜怒哀樂。
技術是電影的基本功,基本功好人家當然看得到。但也不能光溜你的基本功,因為電影的本質是講故事。
雅過敏
作為一個不懂電影的普通觀眾,我覺得,即使我不會做飯,也可以吃出來什麼飯是好吃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