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郎朗新專《紐約狂想曲》(New York Rhapsody)?

今天聽到了郎朗的《紐約狂想曲》,很少聽古典的我,第一次聽到了這張古典鋼琴與現代流行音樂結合的專輯,感到很震撼。
類似的形式是否也有很多?如何評價這張專輯的特色,意義以及音樂性。
鏈接:http://music.163.com/#/album?id=34767541


郎朗之前有蕭邦練習曲配歌的,美滋滋。
還有The Hateful Eight Overture
和What You Mean To Me
明顯結合程度和水平比最開始和hardcore搖滾那首玩票製作好很多。
因為流行音樂的洪流無法阻擋,我希望以後多一點這樣的,而不是石進的,或者Animenz那些令人蛋疼的作品。


這個專輯私享會有很多乾貨,可參考看看 網易雲音樂


還沒有聽完,先答一下。
最先發布的《帝國之心》非常大氣。兩位歌手的兩首《月亮河》,也都非常優秀。即使跨界也跨得很好。藍色狂想曲也改編了,很淘氣。不過我還是喜歡原版。
郎朗的伴奏也很出彩。例如郎朗在和李克勤的合作《我不會唱歌》中就可以體現出來,如魚得水,光聽伴奏都6得不行,當然我指的不是我是歌手的live版本。李的live換別的琴手就很一般了。
-----------------以上是關於本專輯。------------------
關於跨界。
嗯,根據我的膚淺了解,有一種音樂形式是「跨界」的,譬如古典樂和流行音樂的跨界結合。中國歌手比如李克勤,他除了《我不會唱歌》中結合了李斯特的《鍾》之外,還有《大會堂演奏廳》之類。外國比較著名的有美聲男伶(IL Divo),是四個優質的美聲帥哥。他們的代表作我比較喜歡的有《I believe in you》(是和Celine Dion一起)還有《The time of our lives》等,都是我以前非常喜歡的歌曲。記得還有一些歌曲都有比較強大的編曲,管弦樂團作為後盾。另外跨界歌手還有Celine Dion,代表作有《My heart will go on》,《Je t"aime encore》等等。另外的歌曲還有Eric Carmen的《All by myself》,弦樂伴奏借用了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二鋼協的主旋律(很好聽)。此外我覺得很多電影配樂都是兼有古典和流行的結合。而配樂大師們強悍的創作水平也讓這些歌曲經久不衰。電影《時光倒流七十年》的配樂就借鑒了拉赫瑪尼諾夫的《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
今天偶然聽朋友推薦了一首La Valse Posthume,法國前first lady 布呂尼唱的。改編自肖邦的a小調圓舞曲。
關於意義。
跨界固然有其積極意義。就如郎朗的這張《紐約狂想曲》,對於古典音樂的推廣是功不可沒的。在不同時期出現的一些文化現象,我們不能完全否認,畢竟不同的潮流,包括網路文學的瘋狂發展、流行音樂的大行其道,都讓文藝工作者們開始思考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結合問題。雅俗共賞是很好的,也有人享受曲高和寡的驕傲。但是我更傾向於跨界的積極意義。當然,也只是我此時此刻的觀點。但願我不會成長得偏激,也不要拘泥到腐朽。


跟以往DG時期相當相當明顯的不同了吧? 這個看曲目就知道了。

一首首刷過去,聽到有人聲在唱非常驚訝! 頭一回聽郎朗演奏非古典樂,還是覺得非常新鮮的,郎朗轉型之心不言而喻。

經@飛行的喵星人提醒,郎朗花了五年時間做了這張跨界專輯,但並不是為了轉型,未來還是會繼續古典噠!

和過去嚴謹的古典樂相對的是自由的紐約,濃濃的大樂隊時代的復古感撲面而來,一下子就把人帶到了紐約的街頭、酒吧,隨著音樂歌唱起舞。好想穿著後豎線絲襪配上高跟鞋,抹著大紅的唇膏梳個精緻髮型和情人去爵士酒吧來段禁忌之戀啊(大霧)

印象最深的是《藍色狂想曲》,非常的調皮,按著以前對藍色狂想曲的印象走下去,出其不意,忍俊不禁。有人跟我一樣莫名的笑出來嘛(?????????)感謝《貓和老鼠》!它可是我古典音樂的啟蒙( ̄^ ̄)ゞ

—————————————————————
看到網易雲評論區真是窩火啊,好好聽音樂就是了,幹嘛非要扯李雲迪,這兩人早就已經不是一個層次的了還不好
先佔個坑

—————————————————————
聽了幾遍後覺得吧,這碟並不耐聽啊?_?
只當作一個消遣吧~


哈哈,今年夏天去林肯中心聽了郎朗的現場錄製。有空來答


推薦閱讀:

劉歡在中國樂壇的地位是怎樣的?
那些年,我們唱了多少日本歌曲?
有哪些知名音樂人組成的樂隊組合?
你為什麼喜歡蘇打綠?

TAG:音樂 | 鋼琴 | 古典音樂 | 流行音樂 | 郎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