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張遼為何在已知呂布謀殺丁原的情況下,之後多年還一直追隨於他?


在何進未死之前,張遼是大將軍府的人,或者說他是何進能夠調得動的人,值得何進信賴的人。

在何進試圖徵調外兵進京之時,張遼是和鮑信、王匡那樣能夠出去徵兵的軍官。

政變結束時,張遼選擇了站隊到董卓這一邊。

當然這事也不能全怪他,當時政治形勢複雜,從大將軍府投靠董卓的人還有很多,張遼手裡有兵,大將軍何進已死,他率部接受董卓改編也是正常。

丁原是死在呂布手裡,丁原也是政治鬥爭的失敗者而已。真要黑一下,張遼作為丁原故吏,眼見故主被害,反而投向呂布、董卓,確實沒有道義。

同樣作為丁原故吏的張楊(曾與張遼同為丁原從事),在外地聽聞故主遇害,立刻在上黨起兵,宣布討伐董卓。

當然,一年多後,張楊發現袁紹這人並不是真心反董的,於是也乾脆投了董卓,接受了招安,董卓也不計前嫌,還讓張揚當上了河內太守(對抗袁紹),還得了建義將軍的名號,這個「建義」算是褒獎吧。

回到張遼身上來,張遼就沒什麼道義可言了。

張遼的成就是在跟隨曹操南征北戰的時候建立的,讀其本傳的人,大多把目光放在他的戰績之上,很多人忽略了他早年這一段並不算光彩的經歷。

話也可以說回來,張揚回歸長安朝廷後,還是跟殺害故主的呂布關係很好,這就是鄉黨情懷。

呂布、張揚、張遼他們為什麼要團結在一起?王允為什麼能夠說服呂布參與刺董?還不是他們身上的并州人這個標籤。在涼州人掌控的朝廷中為官,終究是仰人鼻息的事。

所以,張遼跟隨呂布,也是形勢使然。

——掛個友善度——

這位老兄也真是搞笑。我在評論里胡說八道,拿現代人的觀點去評價古人道德觀,我簡單舉例了一下,他還來勁了。

我本來不想搭理,他等了半天看我沒搭理他,便跑來故意挑刺開嘲諷。

我忍住脾氣,繼續教育。

不料,他主動放出大招:拉黑我。

你說你拉黑我就拉黑吧,我還是很素質的把乾貨、論文一一送上。

以為你能看進多少就算多少,也算是為掃盲盡點力吧。

今天早上還有其他網友教育他,他還是那一副無可救藥的樣子,感覺書是一點都沒看進去。

一為了不污染我的評論區,二為了作為你先拉黑我的回應,我也拉黑了。

是個正常人的話,這種事到此為止了吧?

老兄,你搞什麼東東啊?你今天晚上又單獨答文來嘲諷,你喜歡嘲諷,我陪你玩啊,我鹹魚怕過人嗎?明明是你昨天自己玩不起先拉黑的,今晚又來開嘲諷。你友善度啊?


謝邀。

鹹魚講的差不多了,我就戲謔一下。張遼人品有問題,畢竟呂布愛諸將婦,張遼為呂布部將,風評良好的李典、武周厭惡張遼。


不止張遼追隨,丁原手底下千千萬萬的小兵哪個不追隨?討論這個問題時,你不能拿張遼之後的成就看他,此時的張遼不過一個普通的小將而已,沒有資格也沒有實力進入這場權利的遊戲中。吳三桂反了多少次,他手底下千千萬萬的兵哪個不追隨?極端一點,你想像一下一個小兵在改旗易幟的時候公然反對主將下?這個就太搞笑了,也太不自量力了。所以,就讓諸侯的歸諸侯,士兵的歸士兵。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不知道玩沒玩過三國志,你勸降一個太守成功後,即便太守手底下有諸葛亮,你都有機會把諸葛亮也弄過來。


家人說。。。亂世中的男人,即使沒有大家族的利益考量,也要考慮妻子父母的死活。張遼不久前曾被何進派出募兵,家眷是不是在京城呢?有可能。
其次,友情說。。。呂布和張遼都是并州武人。而丁原應該是外地人,因為他的第一個職位在南縣,湖南那個?所以老鄉殺了丁原,友情大於道義。

在這些面前,並不是很多人願意選擇為道義而犧牲。所以張遼做出這一決定,一定是有他自己的原因。張遼從來不是一位寧死不屈的主,後來投降曹操也是嘎嘣脆。當然這種行為和張楊的道義沒法比。或許正因為講道義的人少,關羽這種人才越發珍貴吧。


三國第一二五仔張文遠(丁何董呂曹)有誰不服?


沒得選。
傕、汜等以王允、呂布殺董卓,故忿怒并州人,并州人其在軍者男女數百人,皆誅殺也。


因為本來遼神就是個識時務的人,懂得如何活下去和找主子啊。
呂布在殺丁原過後權力膨脹,完全成了并州軍的領袖給董卓幹活,遼神也不會自不量力反抗。
到後來呂布殺了董卓過後遼神又跟呂布。
到最後呂布死了,遼神也是帶著自己的兵主動投降曹老闆,不像演義里那麼英雄。
歷史上遼神並不是什麼忠義之人,主要是因為孫十萬才出名的。


通俗點說,誰當時看起來實力最強就跟誰。故主被殺,那些原來丁原手下大部分人馬都跟隨了董卓,張遼也只是一個普通人,那個時候董卓權傾天下,換作是你,沒有後來人的眼光,你怎麼知道哪些群雄可以發家?
難道這個時候放棄自己在并州軍中的根基,跑去投奔別的諸侯?估計也不會得到重用,呂布和他在一軍中,知道他的實力所以重用他。
名氣是打出來的,張遼投降曹老闆後,就被封為中郎將,然後屢立戰功,一路升級。如果不是因為實力硬,曹老闆會重用降將嗎?投降曹老闆的將領多了呢,能做到高官的能有幾個。
有人說不忠不義,我個人覺得那個時候天下紛爭混亂,能活命就不錯了,能堅守道義的只是一小部分人,大部分人都是利己主義的,什麼好處最大做什麼,我覺得是可以理解的。


----------------------來洗洗三觀,成年人的世界裡沒有對錯只有利益------------------------

東漢的權力體系:世家掌控外朝,宦官掌控內廷。外戚居其中,但是往往會被小皇帝藉助宦官集團翻盤。

軍隊:1、中央軍,禁軍的高層幹部一般是世家子弟,中低層骨幹基本是寒門。宦官在禁軍中有超凡的影響力。2、地方軍,軍閥勢力,典型的是董卓。靈帝末期已經在走高官厚祿換軍權的路線,可惜官位給的不合董卓口味,故收兵權失敗。

軍閥:成為軍閥的前提:軍權和治權都在手。軍權即指揮權和人事任命權,治權即地方行政權主要是財權。

董卓入京背景:靈帝駕崩後,為了攫取權利,世家對宦官集團咄咄逼人,宦官一再忍讓。世家邀請地方軍閥勢力靠近洛陽,試圖給宦官集團造成壓力,以求更大的利益。外戚何進想要調和宦官集團和世家集團的矛盾,但是失敗被殺。宦官集團被世家清場,但是皇帝逃出洛陽。沒有皇帝就等於沒有大義,沒有最終裁決權;世家的行為可以被對手尤其是有皇帝在手的勢力認定為非法不正義。董卓在洛陽附近,通過一系列手段(絕非偶然,從皇宮清理宦官到皇帝黃河遇董卓前後時間很短)得到皇帝。-----------分割線-----------因為得到了皇帝,董卓作為涼州系大佬可以名正言順(護駕保皇,撥亂反正....)進入洛陽了。董卓進京後想做的事情:1、獲得合法的執政地位 2、帶小弟們飛。世家支持的是少帝,世家要的是獨掌天下,而非和軍閥共治天下。董卓能攫取的利益來自於被清場的宦官和意欲獨掌天下的世家。世家和董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這是由背後的利益決定的。

世家最失敗的地方,沒有掌握好禁軍。同樣是由背後的利益決定:世家大族的子弟佔據禁軍上層資源,參考西園八校尉的名單。寒門子弟為代表的光大中低層軍官的上升渠道被限制住了。因此 禁軍的主要力量 由宦官掌控到 無人(山頭林立)掌控。董卓入京後,取得壓倒性的軍事優勢,不在於三國演義里近乎弱智的觀點:使一計,夜裡潛伏出城,白天大搖大擺進城;而在於他取得了禁軍的支持。---------分割線-----------但是,董卓想要做首席執政官光有禁軍支持還是不夠,天下13州,他擁有的地盤不過是涼州的一部分(還有馬騰韓遂盤踞) 和司隸的一部分(王匡可是反董的哦,可見司隸不完全在董卓掌控之下)。怎麼辦? 拉攏 并州系,可惜并州系大佬丁原沒有魄力和董卓一起干(并州系必定會內部開會,高層幹部們表決要不要干,估計張遼、高順 呂布等人是想乾的,但是丁原等人不想干)。那就再拉攏并州系的二號人物(呂布,絕非一保鏢)。呂布是一個霸氣衝天的牛人,魄力驚人,同意幹了(丁原在,呂布想要升遷 難度會大)。在利益的驅使下,呂布和那些願意乾的人 一起 滅了 丁原,然後和 董卓一起合力掌控洛陽。

--------寫到後面實在不想寫了,要科普的內容太多了-----------如果還是停留在看三國演義的水平,就別噴了-----------


大家都說得差不多了,我補充一下:呂布愛殺上級,但對下面人(或者比他地位低實力弱的),倒都還不錯,到死也有不少人不離不棄,恐怕人格魅力也是有的(三國演義白門樓那是硬抹黑)


誒,一個當官的殺了另一個當官的,皇帝都沒說啥,你個小吏較什麼勁。


正經的說,張楊反不反,張遼投不投,關鍵不還得看自己在哪,家眷在哪,手裡多少人嗎?

那是一個武聖降漢不降曹也是沒毛病的時代,張遼同學起碼保持了在爬行的漢帝後邊踱步的優良傳統。


這種站隊問題並不奇怪,很好理解啊,無非就是張遼選擇了跟隨呂布罷了。

還有什麼道義可說的嗎?亂世本來就不講什麼道義。


「而瓚深與先主相友。瓚年長,先主以兄事之。」
袁紹幹掉了公孫瓚,劉備還不是一樣毫無壓力去抱袁紹大腿?丁原不過是故主,與張遼關係如何不得而知,張遼與呂布同是并州人。公孫瓚不僅是故主,更是好朋友、兄長。


那個時候張遼還小,隨大眾而已


他不是還知道呂布被曹操殺了嗎


這個應該是和曹性商量過的吧,曹性在呂布一事上稱得上有識人之明

【三國遺傳】曹性傳

曹性字修明,河內人也,以善射聞,嘗自比於後羿、養由基。

黃巾亂,并州刺史丁原募健兒,性率子弟數百人往投。原奔至轅門迎之,曰:『』得兵丁萬千易也,得良將如修明者難也。『』

原欲表性為射聲校尉,性曰:『』性初隨主公,寸功未立,不敢受。『』原愈敬之,常使與呂布親近。

性與布教技,槍戟相交,百十合上布可敗性,弓箭相敵,性常以箭破箭而中布。布嘗語人曰:『』吾號為飛將,插翅亦難逃修明之利箭也。『』

  靈帝崩,原將兵詣洛陽。與何進謀誅諸黃門,拜執金吾。值進敗亡,董卓入京都,使李肅刺丁原而污呂布,布遂率眾而降。并州軍多有懷舊主著,欲殺布,性曰:『』吾觀奉先非逆反之人,且從之。『』後布果從王允之謀,手刃刺卓,聞性前言,乃泣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修明也。『』

建安元年六月夜半,布將河內郝萌反,將兵入布所治下邳府。布不知反者為誰,直牽婦,科頭袒衣,倉惶而出,詣高順營,直排門入。順問:「將軍有所隱不?」布言「河內兒聲」。順言「此郝萌也」。順即嚴兵入府,弓弩並射萌眾;萌眾亂走,天明還故營。

曹性知萌反,與戰,萌刺傷性,性斫萌一臂。順乃斫萌首,床輿性,送詣布。布問性,言「萌受袁術謀」。「謀者悉誰?」性言「陳宮同謀」。時宮在坐上,面赤,傍人悉覺之。布以宮大將,不問。

性言「萌常以詞挑之,吾言呂將軍大將有神,不可擊也,不意萌狂惑不止。」布謂性曰:「卿健兒也!」善養視之。創愈,使安撫萌故營,領其眾。

建安三年,布遂復從袁術,遣順攻劉備於沛,破之。曹操遣夏侯惇救備,為順所敗。操乃自將擊布,至下邳城下。而曹性歿。

當日,布命高順阻夏侯惇,為其破。性率親衛二十人往救,布曰:素聞夏侯惇英雄,今修明與戰何不盡起部本部人馬?「

性笑曰:夏侯惇匹夫也,若刀劍相交,性自不敵,若陣前相逢,一箭可定也。布大喜。

性至陣前,見一將往來衝突如入無人之境,直若虎入羊群,性顧左右曰:」此人乃夏侯惇乎?「左右曰:」然也,聽聞夏侯諸兄弟,此人最以勇力稱。「性曰:」真壯士也,吾當饒其性命,來人,取我弓來,今為諸君射其左目。「

性將雕弓半曳,箭走如電,正中夏侯惇左目。惇大叫一聲,急用手拔箭,不想連眼珠拔出,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棄也!」遂納於口中啖之,仍復挺槍縱馬,直取曹性。性不及提防,被一槍搠透面門,死於馬下。

性死,而呂布滅。

異史氏曰:古人云:「義兵王,應兵勝,忿兵敗,貪兵死,驕兵滅」。性之為將,有識人之明,有容人之量,有斬將之能,有將兵之智,然性傲而驕,故死於斯,惜乎其未逢二忠,未定神射之位也。


張遼人品很好的明證是什麼??


這是預設張遼是個忠心不二的人,才會有的問題。張遼年輕的時候是不是那麼忠心,有待商榷。丁原和張遼與呂布和張遼的關係,有待細論。等把這兩個問題辨析清楚了,才能知道為什麼。不過,重要嗎?呂布殺了丁原,手下不反的人那麼多,何止一個張遼。在當時來說,張遼並不比他們強多少,他還不是那個五子良將。


謝邀。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來看下三國志關於張遼早期的履歷:
張遼傳:漢末,并州刺史丁原以遼武力過人,召為從事,使將兵詣京都。何進遣詣河北募兵,得數千人。還,進敗。以兵屬董卓,卓敗,以兵屬呂布。
呂布傳:進敗,董卓入京都,將為亂,欲殺原,並其兵眾。卓以布見信於原,誘布令殺原。
注意董卓欲並其兵眾,想必在漢末洛陽局勢更迭之下,當時他這樣一個小人物,並沒有多少選擇權吧,他的歸屬只是被強者兼并


這個問題很簡單,沒得選,張遼是個很識時務的人,對他來說,苟全性命於亂世是第一目標,這個時候張遼手下的人並不多,不足以支撐他有自己的選擇,主將叛變殺死主公,這種情況只能是跟著叛變或者死,他不想選死罷了。

關鍵在於他沒有必要選死。我們說關羽忠義,但是這個忠義的對象是劉備,待他親若手足,恩猶父子的劉備。君以國士待我我以國士報之,所以關羽願意冒著被殺的危險去找前程未卜、寄人籬下的劉備。而張遼並沒有遇到這麼一個以國士待之的主君,這些主公只把他當做普通下屬而已,既然沒有, 那自然也不必以國士報之,這種情況下命只有一條,活下來是最重要的,跟隨呂布和投降曹操其實都是一樣的理由。

他的情況和于禁不一樣,于禁當時功成名就,該享受的待遇都享受了,可以說他的一切都是曹操給的【當然你可以說是自己拼回來的,但是平台是曹操提供的】,所以他在生死抉擇之際不選死讓人覺得他對不起曹操;而張遼還是一名普通戰將,丁原和呂布都沒有給他足夠的待遇和重視,所以他到了生死邊緣選擇生,沒有人去責怪他。


推薦閱讀:

呂布殺死的最強武將是誰?
你穿越成了三國呂布,可是被曹操捕獲,馬上要被斬首,你只能對曹說一句話求活命,你會說什麼?

TAG:三國 | 設想 | 歷史人物 | 呂布 | 張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