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康熙能關門扳倒鰲拜,而漢獻帝無法關門誅殺曹操?

鰲拜和曹操都是手握重兵,都是挾天子,為何漢獻帝劉協不能關起門來誅殺曹操?漢獻帝與康熙都年幼,身邊忠臣都很少,都沒有自己的軍隊,為何康熙敢抓了鰲拜一人而不擔心抓了鰲拜之後鰲拜的黨羽顛覆朝廷?


漢獻帝劉協不是個笨人,可以說是個聰明人,但「智愚」只是對於普通人的評價標準,不是評價帝王的標準。一個皇帝,肯定要評價其執政能力,而劉協的悲劇在於,他所處的環境,特別是都許之後,曹操讓他無法有發揮其執政能力的機會了。

但凡政變,不僅僅是皇帝一人之願,必然要有兵權能調動。試圖用一紙詔書就能收權,我不說這事痴人說夢,等於是寄希望於對手反應木訥,有兵不敢用,或者皇帝明知權臣忠心無二,甘願束手就擒。

但是,真的蠻橫的權臣擺在面前,哪個皇帝願意以身試險?誰不願意手裡握有兵權,再去做這件事?往上說,漢桓帝劉志的面前,前任漢質帝的屍體擺在前面,他能一開始就懟大將軍梁冀嗎?不能,劉志還是隱忍了多年,身邊有了同盟,掌了兵,才敢發飆。

本題以康熙擒拿鰲拜為例,類比漢獻帝與曹操。我以為:康熙能擒拿鰲拜,前提是鰲拜能接受康熙的召見,出入宮廷以為常事;而曹操,史書上明確寫了:曹操在專權之後,就根本不去見劉協了。曹操精明著呢。

劉協在長安時,就有執政的記載,東歸之時,總體上有什麼事,劉協都要召開會議討論,群臣發表意見後,劉協再來定奪。這一切,是因為他有兩個外戚將軍可以依靠,一個董承,一個伏完。雖然不能制衡白波軍那幫烏合之眾,至少自己還能留個體面。

後來,劉協聽從曹操的話,都許後,伏完是交了兵權的(具體時間不明);董承沒交兵權,還被拜為車騎將軍,結果在建安五年,官渡之戰伊始,董承交出了自己的腦袋。從此,劉協沒有了對抗曹操的依仗靠山。

曹操不復見天子事考

書上說(如范書皇后紀),許都後,曹操專權。這肯定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因為曹操不可能在劉協進宮後就立刻翻臉,宣布皇宮內的衛兵全部換上自己的人。

范書《皇后紀》的描述不是很準確,因為先寫「宿衛兵侍,莫非曹氏黨舊姻戚」,後寫「虎賁執刀挾之(曹操)」,講道理,事實應該是相反的,不然曹操為何要怕自己人?

范書《皇后紀下》:自帝都許,守位而已,宿衛兵侍,莫非曹氏黨舊姻戚。議郎趙彥嘗為帝陳言時策,曹操惡而殺之。其餘內外,多見誅戮。操後以事入見殿中,帝不任其憤,因曰:「君若能相輔,則厚;不爾,幸垂恩相舍。」操失色,俛仰求出。舊儀,三公領兵朝見,令虎賁執刃挾之。操出,顧左右,汗流浹背,自後不敢復朝請。

范曄是認為曹操此次嚇尿之後,就再也不敢見劉協了。可以理解。

裴松之在《武帝紀》建安二年引了《魏晉世語》的內容,也提到「自此不復朝見」。

舊制,三公領兵入見,皆交戟叉頸而前。初,公將討張綉,入覲天子,時始復此制。公自此不復朝見。

這段話肯定不是說「曹操恢復舊制後,然後帶頭第一個不執行」這個意思,文末的「自此不復朝見」與「復舊制」不是同一時間點的事,而是存在一個時間間隔。

如果要把這兩處記載合二為一來解讀的話,順序應該是這樣:

建安二年初,司空曹操征張綉,特意恢復舊制,拜見天子(虎賁挾之),然後出征。
二年至五年間,曹操逐漸架空漢廷。(殺議郎趙彥事,董承聯絡劉備等人圖謀曹操事,曹操掘梁孝王墓事均應發生在這段時間內,諸如此類,都標誌著曹操與劉協的關係惡化。)
才發生劉協憤怒質問曹操事,曹操雖然脫身,此後,再也不去見劉協。
即便如此,曹操也可以遠程操控,將皇宮衛兵都換成自己人,讓劉協徹底失去黨羽。
建安九年,曹操得鄴,封冀州牧,讓兗州牧,同時留長史王必代理許都事務。
此後,根本不用再去見劉協了。

後話

我印象中,曹操之後的權臣,有很多人都懂這個道理,司馬昭、桓溫他們都不見皇帝的,有什麼話,都是上書派人轉達,就是為了避免發生萬一。

俗話怎麼說來著: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

鰲拜,他是吃了沒文化的虧吧。


謝邀。

鰲拜和曹操,全然不同。

鰲拜不是專擅朝政,他只是顧命四大臣之一,本來地位還最低。
遏必隆明哲保身,索尼年老多病,才顯出鰲拜來。如今鰲拜跋扈一般以他殺蘇克薩哈為例,似乎已經可以擅殺顧命大臣了,其實蘇克薩哈是多爾袞舊部,索尼和遏必隆都看不順他,所以不管。
所以鰲拜的勢力,並沒那麼大,只是另兩家不太控制他而已。遏必隆還罷了,索尼何等人物?索額圖的爸爸,赫舍里皇后的爺爺。真當人索尼大法好不存在么?
康熙發難時,八旗里真會為鰲拜賣命的,有沒有二旗都難說。

漢獻帝直接是曹操奉到許昌的。本來他逃離長安到洛陽時,群臣都要吃草根了。曹操迎到許都去的。天子這時就剩了名頭的號召力和一乾沒兵權的舊臣了。
如果韓暹楊奉能入朝,或者劉備能在朝廷里站住腳,漢獻帝還能動點心機。然而他連都城許昌都是被曹操定的,套路班子派系都是曹操的人,身邊又沒有上三旗的精兵和索尼大法好這樣的顧名臣或者康親王這樣有旗下背景的王爺。


舉個例子。
鰲拜是我爸指給我的四個僕人之一。四個僕人里有一個跟另外三個不對付,鰲拜把他揍了,另倆不管,鰲拜就有點橫起來,我覺得不順眼,就把鰲拜揍了——這還是有餘地的。

曹操是我流浪在外頭把我收養了的人,從保姆到僕人都是他的人。我身邊就幾個沒錢的遠房親戚。我還想拍死曹操?


清朝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是康熙,股權50%,首席顧問孝庄,股權40%,其他愛新覺羅的權貴佔10%,老董事長死的時候留下經理班子有四個,排名最末的副總裁是鰲拜,他很橫,窩裡斗,鬥倒了了排名第一的副總裁,總裁索尼和第二副總遏必隆不說話,總裁死以後位置空缺了,鰲拜任用了很多親信,總裁辦都是他的人,公章想拿來用就拿來用,董事長簽發的文件都要過他的手,可謂權傾朝野。
但股權是人家愛新覺羅的啊,各地分公司也都聽康熙的啊,只不過鰲拜霸佔了公章而已。雖然規則上是文件要副總裁簽發才有效,但有一天,康熙硬搶了公章,開除了鰲拜,只要總裁辦不內亂就穩定下來了,各地分公司還是認章不認人的,鰲拜黨羽也都明白這個道理,趕緊做牆頭草才是硬道理。

東漢有限責任公司就不一樣了,險些被黃巾收購之後根本就是一個空架子了。曹操自己拿了個地方代理之後就另起爐灶了,股權一開始都是自己的,出資證明也都拿在手上,發工資的也是曹操。後來覺得幹事業得拉大旗扯虎皮,就請回了漢獻帝,私下裡簽了一個代持協議,把股權名義上轉給漢獻帝,但從董事會到總裁辦全是自己人,自命總裁,公章也得蓋在總裁私章後面。這樣,他原來的分公司自然聽他的。法律上是承認代持協議的,以實際出資人為準,自然曹操拉起的一干人馬也都聽命於他了,況且曹操很小心,公章私章藏的都很好,不讓獻帝搶走。
不過當初一起拿代理權的其他公司也經常不幹,代持協議畢竟是私下籤的,總是以此為借口試圖收購曹操,但那就純粹是市場化行為了,靠走法律途徑是走不通的。


我們這裡要先講一個人,是在《五年高考 三年模擬》語文卷登場次數很高的一個兄弟,叫爾朱榮,是南北朝北魏末年的武將。

對於南北朝這段歷史我們很多人是比較迷糊的,但是提到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卻幾乎誰都知道,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個看起來轟轟烈烈的改革,卻是北魏王朝滅亡的導火索。可以說孝文帝無論是遷都洛陽還是改拓拔為元,或者是帶頭說漢語等等,更多的還是想同中原的漢人士族大戶結合,以彌補常年民族衝突導致的統治根基不穩,然而這麼一來,這群套馬的漢子迅速漢化吃喝玩樂,導致了曾經給他們鎮守邊疆的鮮卑將士——六鎮軍地位迅速下降,這群幫著天子守國門的軍人瞬間成了朝廷的棄子,鮮卑皇族和漢人士族吃喝玩樂,鮮卑軍人在寒風中連糧餉都盼不來。

就在孝文帝駕崩僅僅24年後,六鎮里一個叫做「破六韓拔陵」的哥們的帶領下,起義軍蜂擁而起,腐化的朝廷毫無抵抗能力,卻聽聞一個「契胡」的酋長爾朱榮一直活躍在六鎮,頗有當年劉備的味道,招募了大量雜胡,自願為朝廷效力,誅殺叛軍。

這個爾朱榮,屬於契胡,其實和當年的石勒淵源很深,都是中亞過來的白種胡人,本來地位也不怎麼高,要說他也有點類似當年編草鞋的劉備,想趁著亂世成就一個王霸之業,這麼一來,朝廷很快的就注意到了這股力量,並打算加以重用。

然而這個爾朱榮不太像劉備,作風卻頗似董卓,他發動了著名的「河陰之變」,利用誅殺外戚胡太后的機會,瘋狂屠殺了曾經的朝廷貴族,並利用他在六鎮軍中招募的勇士「高歡」以及平定六鎮殘餘勢力所收留的「宇文泰」等人東征西討,成為北魏政權的實際控制者。

爾朱榮幾乎已經成為了北魏的代言人,皇帝孝庄帝年幼但十分聰慧,不過就這個情況下他也只是個爾朱榮的傀儡,而孝庄帝被強迫安排的妃子爾朱氏飛揚跋扈,這位同學和漢獻帝差別也不大。

孝庄帝也知道,爾朱榮的下一步基本就是篡位了,他也知道先下手為強後下手就要遭殃了,然而爾朱榮異常自信,一想就這麼一小屁孩子還想搞我?

孝庄帝在一次爾朱榮入朝的時候,非常試探性的問了一句「人家都說你要殺朕啊,是不是真的呀?」,爾朱榮這人特別迷信,他讓不少人占卜都說他沒有當皇帝的命,所以更多的寄希望於自己的身後事,被孝庄帝這麼一詐,他也不知道說啥,所以每次覲見都帶著很少的護衛,這個孝庄帝很聰明,就在他感覺爾朱榮已經徹底大意的時候,號稱爾朱皇后生啦,你要當姥爺啦,爾朱榮開開心心的跑去要看外孫,結果剛想說「噢是真的么,我的上帝啊,你的意思是,我要當外公了,這一定不是真的。」的時候,這位大鼻子白種叔叔就發現兩側護衛沖了上來,他剛要跑去挾持孝庄帝,孝庄帝掏出暗藏的尖刀刺入了這個梟雄的身體。

爾朱榮就這麼憋屈的被殺,看來他也是真的沒有這個當皇帝的命,然而孝庄帝本來以為殺了爾朱榮可以鬆一口氣,但是他這個北魏王朝也真的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了,元家已經沒有太多威信可言,所以不久之後爾朱氏的貴族就蜂擁而起,掀起了對孝庄帝的戰爭,而這位孝明帝又怎麼有能力抵抗身經百戰的爾朱氏大軍?

當爾朱氏的大鼻子軍隊殺入洛陽的時候,孝明帝知道這一戰真的是凶多吉少,只能登上城樓勸降,奈何爾朱榮雖然殺了不少北魏皇族,但是人家對這群出生入死的兄弟極其之好,這次爾朱氏貴族的反叛,也絕對不是找個理由,史書上留下了人山人海的契胡軍隊聚集在城樓下放聲痛哭,哭的孝庄帝只能血戰。

當然,毫無意外的輸了,可以說這次失敗,是敲響了整個北魏王朝的喪鐘,也是拓拔家族苦心經營的失敗,也是孝文帝從決定遷都時就將面臨的敗局。

最終年僅24歲的孝庄帝被爾朱兆在永寧寺勒死,洛陽伽藍,暮色鐘聲。

所以你看一下在這200多年前曹操就會發現這麼一個事情,在曹操本來又想去教訓漢獻帝的時候,漢獻帝來了一句——「君若能相輔,則厚;不爾,幸垂恩相舍。」,也就是說你要是能輔我就輔我,不能的話你能不能放過我。

而曹操的反應是——

操失色,俛仰求出。舊儀,三公領兵朝見,令虎賁執刃挾之。操出,顧左右,汗流浹背,自後不敢復朝請。

也就是說曹操發現皇帝周邊的人,有人仍然不受自己控制,這麼一個神人竟然「汗流浹背」,導致再也不去見漢獻帝了,然而爾朱榮估計就沒看過三國志,因為他連字都不認識。

不過如果漢獻帝真的殺了曹操呢?那估計這位末代皇帝連個「山陽公」都當不上了吧,而那些幫他殺人的武官文官,又有幾個願意做這個必死無疑的買賣呢。

然而對於康熙來講,天下都是他愛新覺羅大旗下的征服領土,鰲拜一個職業經理人還想搞事情,智商明顯還不如爾朱榮吧。


其實,已有的幾個贊數較多的回答把兩者區別的主要理由已經說出來了。

關鍵的區別在於,建安年間,曹操在許昌朝廷內不但沒有其他實力派對手,而且也沒有實力略遜一籌的同僚,真正支持起許都朝廷的軍政實力完全掌握在曹操集團手中。而這個集團是曹操個人以家族部曲為核心,並拉攏主要來自充豫的部分士族組織起來,並經過多年戰爭壯大的,內部比較團結。這是一個以曹操為絕對領袖的私人集團,其成員效忠的對象是曹操以及他指定的繼承人,而對原東漢中樞朝廷卻極為隔膜。特別是經過十常侍、董卓、李榷等先後作亂後,東漢舊朝廷的權威已經蕩然無存,漢帝劉協只是春秋周天子式的圖騰象徵,難以贏得當時各地士族大族們的無條件效忠。而且從個人能力和作為上說,劉協在被迎放許都後既沒有能力,也沒有史料記載認真努力過分化瓦解曹操集團,相反是曹操卻仍然小心的竭力布局,徹底打壓在兩漢都一直具有巨大權力的內宦和外戚(當然,曹家後來自己也可以算外戚,自然屬於例外),給舊朝廷原大臣們的也大都是空有虛名而無實權的高位。並且直接在皇宮內安插親信控制最重要的衛戍。這樣,劉協在內外朝都找不到獨立於曹操之外,可以依賴的政變力量,即使他能找到幾個死士,並趁到曹操落單的機會殺死或逮捕他,也完全無法抵擋曹操集團的反撲。而在這種條件下,還企圖發動自我宮庭政變除了自殺外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而康熙初年,首先清廷中央的權威是無可質疑的,除了還在抵抗的鄭台外,全國已經完全服從於清朝的統治,即使三藩當時也是一種完全效忠的態度,清廷上下都沒有除去鰲拜後,政權內暫時發生混亂就會被外敵所趁的擔憂。而最重要的是,歷史上鰲拜在清廷中的實際地位完全沒有近年流行的小說或電視作品裡的那麼強大和穩固,有一點應該補充說明原來的答題——實際上在發動自我政變前,玄燁已然親政,也就是說鰲拜原有的託孤輔政大臣身份,本就已自動解除了。

這實際是很重要的權力變動,前面已經提到康熙初年的清廷有著強大的權威,但構成這一權威的歷史積累中,鰲拜甚至四名輔政大臣的貢獻其實都不非常重要,他們的權力基礎完全來自於順治帝下令由輔政大臣託孤的遺命,也就是暫時代行皇權。所以他可以趁索尼、遏必隆怠政而幾乎獨掌輔政大權,但當玄燁親政即收回皇權後,他權力的法理基礎仍然被輕易抽空了。也就是玄燁突然下令逮捕鰲拜時,侍衛們立即無條件服從命令的關鍵心理因素。奉親政的皇帝命令逮捕一個前輔政大臣及現任重臣,和逮捕一個由前任皇帝明確遺命託管大政的現任輔政重臣,在當時人們的心理中是完全不同性質的二樁事。

當然歷史上皇權轉移後再收回很少是理論上那麼輕易的,但當時清廷內力量分布非常有利於玄燁復權。清初清廷的統治基礎還主要近於愛新覺羅皇族-八旗貴族-滿八旗-蒙漢八旗綠營-三藩地方士紳這樣一環套一環的同心圓結構,尤其是北方在京師周邊,決定根本力量對比可以說完全看在八旗中的支持度,或者說可靠掌握的八旗力量有多少。而當時實質掌握八旗的依然是包括大批愛新覺羅皇族近支在內的八旗貴族,皇太極、福臨在位時期沒能完成對八旗的完全集權,索尼鰲拜等輔政期間更沒有實現,鰲拜自然也就沒有真正獨專朝政的力量 基礎。

八旗內爭是後金至清初,後金-清廷內政的核心問題,從皇太極倚兩黃旗登上汗位,到收正藍旗,再到多爾袞強化兩白旗,八旗內各旗間反覆參與爭奪最高權力,最後到順治收正白旗形成穩定的皇帝親領的上三旗優勢力量,以上三旗控制下五旗,但同時也可以看做其他大貴族仍然在數旗中擁有可與皇帝相抗衡的影響力。在順治青年早崩後,這種諸王仍擁有強大實力的狀態,一方面對兩代交接出現年齡斷層的皇權構成了極大的潛在威脅,但另一方面卻又是在外牽制代幼帝暫管上三旗力量的輔政大臣們起不軌之心的有力制約。而鰲拜殺蘇克薩哈甚至還再度揭開了正白旗與兩黃旗間的歷史恩怨傷口,再加兩黃旗已經效忠皇太極一系三代之久,鰲拜短短几年內不可能完全排除異己,把其變成自己可以行使伊霍之事的真正權臣的絕對可靠的基本盤。


由此可以看出,鰲拜的所謂權臣地位其實是很勉強的,實際上更接近歷史上很常見的強勢宰臣——雖然他出身武將,但出將入相本來就是清初的慣例——但本身的權力基礎大部分仍然借自於原本的皇權,一旦皇權的合法所有人厭惡甚至痛恨他,對其發動攻擊,即使他早有防備,實際上也是無力抵抗的。歷史上,玄燁為了除掉他發動了自我宮廷政變,這種非正常手段是不是有必要其實很值得懷疑。
與許多人可能的想像相反,清廷從後金建立起,雖然對外完全依賴武力,做過許多後世看來非常野蠻的行徑,但在內爭上卻很有規矩,甚至可以說相當「文明」,權力爭奪和轉移雖然要倚實力(武力)為後盾,但表面上程序基本是走得一絲不苛的,從諸弟、子、重臣逼努爾哈赤廢長子諸英,到次子代善失勢,皇太極即位,到皇太極暴崩後以其幼子福臨繼位,到多爾袞專權,再到對這位義皇帝徹底清算,後金-清初的清廷以各擁重兵的皇族高級成員為核心的內鬥既激烈又頻繁,但每次卻都是斗而不破,不要說發展為內戰,連失敗的各大貴族直屬的親衛部曲的小規模武裝抵抗都沒有發生過。有清一代,歷其二百六十多年中樞的公開政變一共就發生過二次,第一次就是這位玄燁 聖祖對自己一個大臣乾的,說是英明神武的少年皇帝對有篡位野心的權臣實現了逆轉大翻盤,坦率的說至少本人是不信的,他又不是面對著執掌軍政大權十多年已經弒殺二任皇帝的宇文護……只不過歷史對勝利者的評價尤其寬容罷了。

而曹操則擁有完全是由自己建立的軍政集團一手打下的勢力,而且這一力量在許都朝廷內不僅是處於絕對壓倒優勢,甚至可以說是獨佔所有實際要害,只剩下一個空名的皇帝,自然對其無可奈何了。所以鰲拜和曹操間實在是沒有實質可比性的。


鰲拜是權臣,是屬於體制內的…
曹操是諸侯,是屬於體制外的…

康熙朝政局還是穩定的,中央政府還沒有崩塌,還保持著對外的影響力和威懾力…簡單來說,就是各地還承認中央政府。

曹操迎劉協的時候東漢中央政府是什麼樣子?
黃巾害民,黨錮失士,董卓廢立失法統喪權威,諸侯割據丟地方掌控。
王允倒是靠謀殺上位了,結果被手握強兵的李郭打成狗…(汪我對不起你,又被打成你了…)
之後兩人,一劫天子,一擄公卿,這時候不要說朝廷的遮羞布了,連兜襠布都被撕下來了好么?!你還指望天子這名頭有啥用…

再說就是風氣問題。東漢年間還保存類似於戰國時期士的風氣,士效忠的更多是上官是主家。擁有絕對忠於天子信仰的人,那叫酷吏…

ps:再補一條,劉協跟他的那群豬頭高官當時都快餓死了→_→到了曹操地盤上也全靠人家阿瞞掏錢糧養著
劉協想養死士…那大嘴炮術得點滿啊…不然沒權沒錢,只能靠嘴炮讓人家效死力了…


因為鰲拜是忠臣。
他那點事無非就是脾氣不好不講政治和整兩白旗唄。
脾氣不好不講政治不是罪吧,橫刀立馬也脾氣不好,倒霉時候牆倒眾人推,可見平日幹群關係也就那回事,可知乎有幾個說他不好的?能帶兵的軍人,脾氣好才是非正常態,鰲拜要不是個暴脾氣,福臨能不能成人,能不能有兒子都兩款。

整兩白旗那是事?那是先皇既定路線方針好伐?順治朝把兩白旗的人整得都要擁立永曆造反了!


康熙拿鰲拜做橋收買人心罷了。虧得老敖忠心突破天際,又心灰意冷沒跟他鬧而已。


政治永遠都不是一個人和另一個人的爭鬥。
而是一股勢力和另一股勢力的纏鬥。

康熙時代,皇權正盛,殺個跋扈大臣以儆效尤,其他人都在爭寵皇恩雨露。

獻帝時代,皇權就剩了個牌坊,曹操的權威是自己打出來,有曹操這股政治勢力這個牌坊才能多立幾年。獻帝也不是傻子,這點還是能看得懂的,曹操更是心如明鏡。

不懂勢力這兩個字就看不懂歷史,二十四史就儘是演義。

康有為為什麼是妄人?就是他拿政治當宮斗劇。


三國史我實在懂得不多,就知道曹操曾任司空、丞相。古典社會一般做到丞相這個級別,就是治權軍權一手抓了,在君主的家族衰弱的時候丞相是妥妥的中央第一人物啊,甚至可以說其家族是第一順位繼承人,更何況東漢的氏族觀念這麼強。曹髦就算後來能幹掉司馬昭,難道就可以免除被司馬家亂刀砍死的命運嗎?

四輔臣又是什麼情況。

索尼:正黃旗,領侍衛內大臣,議政大臣,內務府總管;

蘇克薩哈:正白旗,領侍衛內大臣,議政大臣,太子太保;

遏必隆:鑲黃旗,領侍衛內大臣,議政大臣,少傅兼太子太傅;

鰲拜:鑲黃旗,領侍衛內大臣,議政大臣,少傅兼太子太傅。

清承明制,內臣可以和外臣分庭抗禮;明清兩代,技術官僚地位不如伺候皇上的奴才地位高,從根本上斷絕了王莽之患。

鰲拜算哪根蔥?四輔臣第四個,領侍衛內大臣,議政大臣,連個內務府小金庫實權都沒有,區區一個一品保安隊長兼高級顧問,甚至都沒法獨立發布軍政命令,蘇克薩哈站著你竟然敢坐著?索尼躺著你竟然敢站著?親王郡王議政你竟然敢插嘴(實錘)?順治、或者說孝庄命令這四個人輔政有什麼共同點?滿臣,皇上的事兒漢人不要管;上三旗皇家直領,下五旗的都統不要管;外姓,宗室不要摻和了。上到宗室臂膀安親王岳樂、康親王傑書、好友王熙、麻勒吉,中到大學士傅以漸、洪承疇、巴哈那、額色黑,下到戶部尚書車克、兵部尚書蘇納海,哪個不比四輔臣更能輔佐新皇?但不行,四輔臣必須是上三旗的外姓家奴,因為他們肯定沒有資格篡位,加上有老太后在,有議政王在,福臨這一支的帝位才能保證。

鰲拜雖然跋扈,鍋也不能全他背啊。其最大的惡行就是趁著索尼大法死了,「逼迫」康熙處死蘇克薩哈嘛,這個逼迫實在是耐人尋味,因為蘇克薩哈是什麼樣的人呢,實錄裡面說過:

輔臣鰲拜、與蘇克薩哈、雖連姻婭、每以論事相爭而成隙。且鰲拜、鑲黃旗人、蘇克薩哈、正白旗人、而鑲黃旗應得之地、為正白旗所佔。鰲拜故立意更換。索尼亦素惡蘇克薩哈。遏必隆不能自異。因共附和之。

————所以就算是索尼吊著一口氣,會不會反對搞死蘇克薩哈還不一定呢。人家兩黃旗拼了命保護太宗一脈至今軍功卓著的老臣,竟然和你這靠告發主子謀反的正白旗奴才齊名,你憑什麼啊。蘇克薩哈正白旗出身,實際上在位列輔臣的那一刻起,就是個死人了。大眾一直以為鰲拜專權是因為能鎮住他的索尼早死,忽略了索尼可是欠過鰲拜人情的

鰲拜一個手裡兵權最多到1/3個皇家保安隊(兩個1/6),不算淫威議政處只有兩票,連鑲黃旗都指揮不動的奴才,能有什麼反意?而且真反起來遏必隆難道會傻到跟他反?人家一直以來只是「不能自異」,還真把老好人當自己小弟了啊?別說鰲拜關門打不過那幾個小孩兒(還他媽是個高手呢?),就算打得過,他也不會打。打完了又怎樣,無非是鹿鼎記里「老臣忠心耿耿,皇上竟然blabla」,到此為止。

至於鰲拜有沒有反意,到底有多跋扈,其實史書里聖祖爺早就定性了:「再我朝從徵效力大臣中、莫過於鰲拜巴圖魯者。伊功勞冊、大內現有。念伊效力之處、欲襲其官。」

這是一幅怎樣的「不好意思抓錯人了」的畫面感?

我要為由鰲拜飾演的、為國接盤的徐錦江老師寫一個大大的冤字,一曲忠誠的讚歌。


題主可能不太明白鰲拜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認為鰲拜是想謀反。鰲拜是費英東的侄子,費英東是誰呢?野豬皮努爾哈赤的開國五大臣之首,從努爾哈赤年輕還是個村長級別的時候就跟著努爾哈赤的猛將,薩爾滸之戰射殺杜松取得關鍵開局勝利的就是他,後來當了努爾哈赤的孫女婿。鰲拜呢?16歲就當上了皇太極的白甲(相當於明朝的家丁,皇帝的御前侍衛),給皇太極守帳篷,打前鋒的猛將,皇太極死之後,長子豪格空有實力卻是慫逼,多爾袞步步緊逼,鰲拜和索尼帶著兩黃旗的人在議事的時候里拔刀砍在桌子上,告訴多爾袞要是再想著做皇帝今天就別想活著出去,這才有了順治繼位。順治死後當上顧命大臣,基本干著其他人想干不好意思下手的活,蘇克薩哈是順治為了安撫原本多爾袞舊部兩白旗而豎起來的旗子,遏必隆是牆頭草,勢力最大的索尼忙著明哲保身。鰲拜折騰的換地,是明著給兩黃旗爭利,打壓兩白旗,兩黃旗是什麼?皇帝親領!鰲拜就是給兩黃旗挨家挨戶送銀子,兩黃旗會跟著鰲拜謀反嗎?殺蘇克薩哈,也是因為蘇克薩哈已經失去了利用價值,因為蘇克薩哈算得上是背主求榮,兩黃旗和兩白旗都不待見他。鰲拜確實跋扈,確實專權,但鰲拜是真沒有謀反的心思,他只不過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他其實只是愛新覺羅家的狗,即使他做的事情遠遠超過了他狗的身份,但愛新覺羅家不會把他當人。康熙選了一個很年輕人也很聰明的做法,把這條狗喚過來,關起來餓死了。鰲拜這條老狗也沒有想到,和和氣氣的小當家的會把它餓死,因為他以為小當家的離不開它的。

高贊的幾個回答講的都很清楚了,我這個屬於通俗段子


補充一點,漢獻帝時期,天下諸侯紛爭,有一個問題在於董侯在繼位問題上有問題,類似於漢獻帝的還有周平王,所以一直不能服眾。但這個問題我想應該不是什麼特別大的問題,至少沒有周平王繼位問題那麼嚴重。

范文瀾先生在評論唐文宗甘露之變時說道:「他(唐文宗)看宦官僅僅是若干個閹人,不看見宦官代表著一種社會勢力,甚至不看見宦官與神策軍的關係,以為用陰謀一殺即可成事。這種愚蠢的想法和行動,決不會讓他獲得什麼好處,果然,他行事失敗,成為宦官的俘虜。」

同樣地,曹操可不是他個人,而是一個集團,一種勢力,且當時的勢力不知曹操一人

舉一個失敗的例子吧:

後魏孝庄帝時有權臣爾朱榮者,後魏朝政均由爾朱榮在晉陽控制,孝庄帝左右大臣、內侍,全是爾朱榮安插的眼線,皇帝一舉一動這些人都會稟告給他。而且爾朱榮還要干涉孝庄帝的私人生活。爾朱榮的女兒本是孝明帝的側妃,但爾朱榮卻強迫孝庄帝立她為後。

孝庄帝外有強臣逼迫,內有惡後威嚇,經常怏怏不樂,隨著境內的敵人被消滅,爾朱榮又申請入朝,準備進一步控制中央,為下一步篡位做準備,雙方攤牌的時候終於到了。於是孝庄帝開始與一些皇族近臣密謀誅殺爾朱榮。

530年九月戊戌日,爾朱榮入朝,孝庄帝埋伏兵士在明光殿東序,然後遣使飛報爾朱榮。聲稱爾朱皇后剛剛生下太子,皇宮內文武百官絡繹不絕地到府上道賀,祝賀爾朱榮榮升為外公。爾朱榮並不起疑,遂進宮入殿。見到孝庄帝,爾朱榮未等開口道喜,忽然見孝庄帝手下兩個人手裡提刀從殿東門跑進,他馬上驚起,直奔御座想挾持孝庄帝抵抗。孝庄帝膝上早已橫備一刀,見爾朱榮衝上,直刺入腹,一代英雄應聲斃命。眾人舉刀亂砍,親信元天穆也死在亂刀之下。跟隨爾朱榮入宮的十四歲兒子爾朱菩提以及從人三十多個全被伏兵所殺。

這一刀痛快是痛快了,但爾朱榮雖罪該萬死,可他卻是維護北魏安穩的定海神針。只要他在,誰都不敢放肆。他卻死得如此突然,這潘多拉的盒子又再次打開了,剛剛安穩的北方政局又將陷入群魔亂舞的瘋狂之中。

漢獻帝還是明白人,起碼比大多數人明白,兩害相權取其輕,如果像高貴鄉公和魏孝庄帝那樣,怕是於事無補的。

至於清代康熙皇帝剷除鰲拜,與以上事例又有不同。

滿洲人入主中國,乃是部族政權,君臣之間依附關係較強,康熙皇帝自身有一股滿洲貴族勢力可以調用,而鰲拜雖然是輔政大臣,但他首先是愛新覺羅家的阿哈,自身是沒有什麼勢力可以依仗的。

這就如同女真人的皇帝金熙宗,十八歲即位,在毫無政治經驗的條件下,先殺渤海人高慶裔,之後豪不猶豫地解除了完顏宗翰的兵權,是一個道理。

這也就是金朝皇帝為什麼敢於在朝堂上掌摑大臣的原因。


謝....邀,最近幾個邀請好奇怪,不過這題常規一點,先答這個吧。看我這名字應該對鰲拜就不太熟悉所以也不亂說了,主要說說曹操吧。曹操跟漢獻帝關係也不能說多好,防止被殺害最主要的方法一是手握重兵,二是不跟皇帝見面。

世語曰:舊制,三公領兵入見,皆交戟叉頸而前。初,公將討張綉,入覲天子,時始復此制。公自此不復朝見。

曹操不願意破壞禮制,乾脆就不見皇帝了。皇帝身邊的衛士可能對曹操有生命威脅,那曹操乾脆就躲遠點,長期率軍出征,後來攻破冀州後連治所也遷到了鄴城,在自己的勢力範圍有自己的軍隊保護總是安全的。述志令里不是說了大實話嗎

然欲孤便爾委捐所典兵眾以還執事,歸就武平侯國,實不可也。何者?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

有軍隊保護自己就不處危險之中。後世的權臣爾朱榮不好好學歷史,不知道曹操保護自己的經驗,莽撞之下被自己輕視的皇帝殺死了。


漢獻帝早先被董卓劫持
然後王允把董卓弄死了吧
然後呢,顛沛流離,不過是為另一個軍閥所控制而已
漢獻帝沒有一點實權,無論是在董卓,王允,李傕,曹操,還是哪怕到了劉備手裡
他的後果都是一樣的
若要殺曹操,他必須依仗別人的勢力
那麼結果不過是從A的傀儡變成B的傀儡而已
曹操對漢獻帝至少比董卓對他好多了吧
曹操至少一生沒有稱帝對吧
而經過了1000多年的時間,君主的集權能力已經遠遠超過了東漢
自宋以後,專權的大臣勢力遠不及早期的那些梟雄
無論多麼禍害朝廷,禍害國家,都很難再對君權產生動搖

而且不是有傳說中的衣帶詔么
不管他參與與否,可以看出這件事很難成功
有董卓的例子在先,曹操對於這種事情的防範之心應該還是有的


康熙與漢獻帝沒有可比性;

首先,漢獻帝得位不正,這點,估計大家沒想到(強調一下,是當時的主流認為漢獻帝得位不正,不是我認為);原因是三條

  1. 劉協當皇帝,這個決定的作出是沒有法定職務的董卓,無論是古代的法理還是現代憲法,董卓是沒有表決權的,所以,當時的門閥,比如袁紹根本就不承認(所以,即使是董卓、王允這幫人死了,袁紹還是打算另立新君,這也看出曹操的政治智慧,承認漢獻帝);
  2. 人們認為漢獻帝是引起東漢滅亡的禍根;當時的人們認為東漢滅亡的原因是:宦官亂政;而宦官亂政的典型就是蹇碩與何進之爭,蹇碩就是因為支持漢獻帝而被殺的
  3. 按照漢朝的嫡長子繼承製,輪不到劉協

從政權的基礎來說,即使是漢獻帝誅殺了曹操,也難以坐穩,袁紹就會帶頭造反

其次,前朝官僚大多是曹操提拔的,與鰲拜不同,鰲拜不可能提拔大多數官員(可能提拔關鍵崗位的官員),所以,漢獻帝得不到前朝官員的支持

第三,由於當時的人們認為宦官亂政,漢獻帝的宮中根本沒有宦官,不可能跟漢和帝劉肇借宦官之「刀」「殺」外戚竇氏一樣,利用太監對付曹操

第四,漢獻帝其實處於軟禁或者監視狀態,周圍都是耳目,不然的話,衣帶詔是不會被發覺的;所以,漢獻帝身邊沒人可用

康熙則完全不同

  • 首先他的根基很穩,得位名正言順,朝中大臣是支持他的
  • 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他有孝庄太后的支持,別小看這一點,如果沒有孝庄太后,康熙即使打敗了鰲拜,也消滅不了吳三桂,大家比較一下朱允文就明白了;

孝庄太后有兩點優勢

  • 背後是蒙古軍隊與三朝人脈關係;平三藩的軍隊人員基本上都是孝庄動員的;
  • 政治經驗豐富:孝庄本身就是在政治漩渦中摸爬滾打出來的,不然的話怎麼可能讓福臨當皇帝?!抓鰲拜之前,讓康熙娶索尼的孫女就顯露出高超的政治智慧(孤立鰲拜)

所以,康熙早年的一些作為其實是孝庄的功勞,康熙只不過是在十字路口交通崗台上執勤的交警而已----至於康熙利用少年擒鰲拜屬於戰術問題,無論怎麼操作都會贏

沒有孝庄,估計康熙連鰲拜都對付不了,勿論其他


鰲拜再強也就是手中兵多了點的權臣,相比其他手中有兵的將領根本沒有絕對優勢。曹操就不同,連場惡戰剿滅打服其他軍閥一統北方,長江以北只此一家,曹操死了也是輪他兒子繼續掌權,下面的臣子不會聽別人的。

而且兩個人的智商不是一個級別的,鰲拜充其量一就是一野人土著,能擅長打獵,上了戰場發現圍獵技巧與戰場的共通性打了些勝仗,能成為權臣是因為當年打江山的時候他們那旮瘩全是土著,後來一幫土著都當了大官誰也不比誰智商高多少。而曹操有勇有某,是那個時代最出色的軍事家政治家,手下隨便一個賬房先生都是才智之士,哪裡是個小屁孩就能隨便滅的?


情況不一樣,你看順治有沒有能力收了多爾袞的權?


何進死在皇宮裡才幾年啊?
忘了?

那可是曹操眼睜睜看著死的,曹操怎麼可能還能犯這種錯誤。


「南北朝時高澄被廚師蘭京刺死。得知高澄被殺,孝靜帝高興的對左右說:「高澄之死真是天意,是朕該掌權的時候了。」然而,他的話音剛落,高澄的弟弟高洋就殺了出來。(引自百度,勿噴)",這個故事應該能說明假如漢獻帝誅殺曹操後會怎麼樣,何況他根本沒機會。


因為索尼大法好


知乎不是有句話怎麼說的「要問有沒有,先問是不是。」
如何定義「挾天子」?讓皇帝做他不願意做的事情算不算?那麼為啥沒人說寇準 張居正挾天子呢?
這個「挾」字,恐怕更貼切的意思是「你的人在我手掌心裡」這層意思。
鰲拜終其一生都只是都沒有達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境地,扳倒蘇克薩哈更像是一場針對多爾袞派系的清算。事實上整個清朝尤其是前期的政治格局是出不來一手遮天的權臣的,努爾哈赤的八旗政治還正處在上升期,其相互制約的穩定性非同一般。鐵帽子王也還是各有實權,鰲拜作為一個靠軍功登堂入室的武夫還差了點火候。
不跟曹操比,那簡直是欺負皇帝了。你就是跟桓玄 爾朱榮比比就知道差距了。
內有派系,逆我者亡,外有地盤,稍有不爽振臂一呼則山河可為之變色。這才是權臣的作風。鰲拜充其量也就是個張成澤。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劉仲敬稱顧頡剛、童書業、楊寬為「中國史學三賊」,拋開華麗外衣也就袁騰飛水準?
武則天殺女確有其事嗎?
張道陵是孫子張魯杜撰出來的嗎?
如何客觀全面地評價諸葛亮?
如何評價曹昂?

TAG:歷史 | 三國 | 曹操 | 康熙帝 | 漢獻帝劉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