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的黃帝與蚩尤的涿鹿之戰是否只是一場部落衝突?


請區別部落衝突和部落聯盟之間的戰爭。

部落是有幾個親緣氏族抱團形成的,一般只有一個姓氏(或者說家族),人數少少滴。
部落聯盟是吸收了一大堆遠親、冒認的親戚、盟友,有多個姓氏,人數多多滴。

打個比方,成吉思汗小時候,那就是部落衝突。成吉思汗和扎木合會戰的時候,就是部落聯盟之間的衝突。


悲催的是,那很可能是一起落後文明戰勝先進文明的典型實例。
黃帝部落很可能是游牧部落,有輪車,會使用畜力。
炎帝部落顯然以農耕為主,而且最落後,刀耕火種。
蚩尤部會冶金,青銅文明!

結果就不用說了,木頭上綁塊石頭和綁塊銅並沒有那也大的區別。


這二位是不是真的存在,都是兩說。


西南以苗族為首的少數民族至今祭祀時,神位上有蚩尤,而且苗人長期為母系氏族,所以近代有人認為蚩尤是女性,代表母系氏族;

黃帝以其強硬的作風,後代社會為完全的父系社會,以及「黃帝御百女升天」的傳說來看,應是男性,所以蚩尤和皇帝的戰爭可以視為是母系氏族敗於父系氏族的戰爭..

如果推算玉皇大帝歷劫年數,可能他是只大恐龍;王母娘娘在山海經上的形象是只像牛像虎的猛獸,所以蚩尤是女性也是可以接受的吧,畢竟是以人的形式存在...


上古時代,鹽是最早的貿易商品之一,大部分農耕地區不產鹽,廟底溝就是因為靠近解州鹽池而成為仰韶文化的首都,部落聯盟內部的鹽的分配反映到度量衡器上,就能根據鹽罐容積比例反推部落構成結構。

大地灣遺址四期F901是當時全世界最多的房屋建築,它用古法水泥保存了一套四個量具,比例是264.3:2650.7:5288.4:26082.1毫升,應該就是傳說的黃帝五量,這個比例周朝度量衡依然沿用,並多出一個豆,因為豆就是普通的吃飯盤子,估計就沒被收入,那麼比例就是10:50:100:200:1000。以平均每人每天6~8克鹽計算,當時只有粗鹽,大概1毫升里只有1克是鹽,400人就是2650.7毫升2400克以上,每人6克以上,因為很多是兒童,所以成人大概是10克,基本可以滿足夏天重體力勞動的需要。最大的陶罐26082.1毫升基本就夠全部落400多口吃10天的鹽,與賣鹽部落交換貿易時,只要帶多少個陶罐,就可以吃多少個10天。而養活這400人,刀耕火種大概需要25平方公里的耕地,也與大地灣遺址所在的五營鎮耕地面積基本相符。

超級大部落聯盟(2000兵)

大部落聯盟(1000兵)

部落聯盟(黃帝時近1000人口,200兵)

部落(黃帝時約400人口,100兵),大地灣遺址和姜寨遺址都是400人口

胞族(宗族,約200人口,50兵),

氏族(家族,約40人口,10兵)

蚩尤之戰神話傳說涉及的範圍之廣,持續之久,以當時的生產力,決定了其必然是一系列的由全中原精英戰士集中參與的交戰,一個千人的部落估計也只能供養得起幾個戰士去脫產參與此種戰爭。當時相當於中國核心十八省的區域大概有1萬個200人的胞族,分在二十五個大區,參與這場大戰的,只有其中人口最集中的東北部的十二個大區而已,雙方加起來也就5000個左右的胞族,較遠的胞族也不可能派人參與戰爭,這場大戰規模很可能也就是加起來不到萬人的衝突(按傳說,蚩尤的核心軍力是大溪文化2000兵加後崗一期文化2000兵的九黎八十一個胞族4050兵),但是其意義絕不只是兩個鄰近部落間的械鬥而已,而是精英雲集的大決戰,戰場臨近的部落提供其食物供應和更多的戰士而已(炎黃軍隊里也是有職業軍人的,數量大概是400人。加上周圍的部落的民兵,也就4000兵左右。)。其曠日持久也是在於原始社會戰爭殺傷力較小,所以得民心的黃帝才能在節節敗退中,依靠補充兵屢敗屢戰,最終靠兒子龍鷹(龍應,昌應,昌意)的別動隊燒石頭崩潰三峽堰塞湖,用洪水毀滅了蚩尤本家的大溪文化的核心區域人口。

5300年前蚩尤戰爭的結果,蚩尤的幫凶少昊的大汶口文化二期臣服黃帝兒子青陽,開始出現灰陶,風伯所在的淞澤文化滅亡,風后和昌先(常先)所在的良渚文化代替了它,蚩尤所在的大溪文化滅亡,分裂後被常先征服,為炎黃後代祝融的兒子共工的哨棚嘴文化和黃帝兒子昌意的屈家嶺文化,同時炎帝所在的仰韶文化廟底溝一期和後崗一期走向衰落,黃帝所在的仰韶文化半坡系開始逐漸獨立為馬家窯文化,整個中原的格局都變化了

蚩尤所使用的芮戈,黃帝也學會了,馬家窯出土一把芮戈青銅刀,其彎曲形狀與藏南尼泊爾郭爾喀彎刀匕首的彎曲形狀居然有點像。。。算是彎曲刀的鼻祖了


差不多吧,說是部落衝突準確一些。
涿鹿之戰發生的年代,再怎麼落後,也應該是脫離了原始社會了,那群人至少應該有比較完整的氏族觀念。但也肯定不會太發達,因為按照傳統觀點,黃帝的時代和夏朝還差著一些日子,夏朝都沒有明確的考古證據能證明這個國度的存在感,更別說黃帝時期了,即使真的存在,也就是個大規模的部落衝突,可能捲入其中的部落規模在當時還挺大,參與的部落還挺多,因此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似乎大家看到這個問題的第一反應就是質疑涿鹿之戰的真實性啊,這個雖然存在爭議,但古時的書籍記載和現在的考古發現是可以相互印證在一定程度上構成涿鹿之戰存在的閉環的。

太史公「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而漢代的涿鹿縣位於上谷郡(現河北省宣化縣),如果涿鹿之戰存在,那麼古戰場便在那裡。在黃帝之前炎帝是天子且「神農十七世有天下」,而包括半坡類型、廟底溝類型和大司空村類型因文化面貌相似而合稱為仰韶文化,故極可能為炎帝氏族居住處。《路史·蚩尤傳》記載:「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則蚩尤部落居住在仰韶文化區域。處於原涿鹿縣另一邊的紅山文化區域出土的文物與軒轅氏的文字記載存在對應性,且在桑乾河流域一帶存在紅山文化取代仰韶文化的現象。如果將今山東、河北、河南三省交界處一帶的大司空村類型視作蚩尤的遺迹,那麼便能將這段歷史一一對應。

再回到問題,五帝本紀里的記載是"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軀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

簡單來說就是黃帝部落打敗炎帝部落取得領導權,做為炎帝之裔的蚩尤表示不服然後被黃帝KO了。可以說這不太算兩個部落的衝突,而是黃帝當政期間的一次平叛。


1000年後,知乎出現了一個問題。
1000年前的世界大戰是否只是一群野蠻人的群毆,換句話說是「國家衝突」。


5000年前龍山文化時期,中原已經進入酋邦時代,酋邦是介於部落和國家的形態。是多個部落的結合

美國文化人類學家塞維斯(E·R·Servise)在《原始社會的組織》(Primitive Social Organization)和《國家與文明的起源》(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中認為,人類社會的政治組織經歷了四個連續發展的階段,即游群、部落、酋邦、國家。
酋邦模式強調了酋邦與專制政治之間的必然聯繫。然而,當代文化人類學相關的經典理論與主流理論表明,酋長擁有的是非強制性的權威,而非合法武力支撐的強制性的權力或暴力;在酋邦社會的決策活動中,酋長雖然可以具有重大的影響力,但是參與或者影響決策的,通常並非酋長一人:酋邦社會的決策活動多是「集體性質」的。在早期社會實際的歷史發展過程當中,在亞洲、非洲和美洲,非專制政治包括民主政治都有廣泛發現,而決不是只有以希臘羅馬為代表的歐洲才出現過民主制度。

當時的衝突是在酋邦聯盟之間進行的吧
至於酋邦聯盟領袖是不是叫黃帝,蚩尤難說

但是軒轅這個名字明顯和戰車有關

而戰車與馬都是公元前2000年後傳入中國的。距今4500年的一系列龍山遺址都沒有發現馬,只有豬,牛等殉葬。

所以5000年前的黃帝很可能不叫軒轅


炎帝、黃帝都不是一個人,類似於可汗不是一個人一樣,炎帝是神農氏的直系首領,蚩尤(實際名不是這個,只是勝者對他的稱呼)是神農氏強勢旁氏部落的首領,當時的部落都以神農氏為尊(畢竟它們祖先是帶領人們從採食走向農耕的神一樣的部落),黃帝軒轅發明車子的部落是新起之秀,當時神農氏勢落,炎帝為了維持正統,拉外人黃帝一起打蚩尤,打贏後,黃帝通過手段把炎帝一族慢慢消磨乾淨,最後黃帝成為了正統。這是我自己的理解,歷史誰知道是怎樣的。


把部落換成國家,世界大戰級別跟地域衝突差別還是蠻大的


看看山海經你就懂了


如果你能證明題目的假設就是對的,我就能證明你說的是對的


炎黃聯盟VS蚩尤部落
為了九州拉斯!


不一定是部落衝突,大家都知道,關於上古時期的人物,比如蚩尤,比如應龍等等~主要是以神話的方式流傳下來的,中國神話是什麼,其實就是上古時期的人們對自己所不了解的自然力的一種擬人化的描述,所以涿鹿之戰除了可以是一種社會性神話之外,還可以是一種自然神話,也就是說他們之間的戰爭其實是自然力的表現,古籍記載他們發生戰爭時的各種風伯、雨師、旱魃、應龍……等等,都可以說是一種自然力的擬人化表現。當然,這只是我自己的一點看法,正在找資料論證~~~


我以為說的是部落衝突……


首先假設這個涿鹿之戰的真實度可信,那麼自然而然也要假設同期其他的傳說真實度可信。

那麼在黃帝時期,華夏部落才學會使用輪子(黃帝發明)、刀耕火種(炎帝發明)、養蠶(黃帝妻子發明)、寫最簡單的象形符號(倉頡造字),等等等等。

那麼這個文明程度的部落,顯然就是現代人口中的「野人」嘛,當然是部落衝突啦。


是部落衝突,但不是野人。雖然現在沒有明確證據能證明他們的存在,但是也絕不是憑空泡製出來的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黃帝 | 蚩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