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對曹操 「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的評價是否妥當?


家裡筆記本略卡,這題答得還是太粗糙了。
被近百的贊數嚇到了,回頭我再好好補充一下這個答案。
爭取讓它值九十九個贊。爭取。
-----------------------------------------------------------------------------------------------------------------------------------------
拋開具體情況談論歷史人物的言論是沒有意義的。
李世民說這句話的時候是貞觀十九年,那年他已經年近五十,不復當年中二了。這個歲數對現代人來說,事業上能做到什麼程度基本就可以預見了,而對古人來說,死亡可能也不那麼遠了。
往前數兩年,他讓閻立本畫了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圖,那會兒其實畫像里的人已經死了不少了,其餘不少人也都身染疾病,來日無多。而貞觀十九年,李世民本人還在操勞,一面是扶持自己新立的太子李治,為了這位性格溫和柔弱的太子煞費苦心,另外一面,準備對高句麗的戰事,當年楊廣因此敗亡,此次李世民本人也面臨很嚴重的抉擇。

所以這話其實不難理解。無論是自誇也好,是自省也罷,表達的意思都一樣。
曹操的軍事才能毋庸置疑,但他在政治上沒能給後代留下個好局面,結果最後曹魏被司馬氏篡奪。李世民相信,同時也希望自己不要重蹈覆轍。
其實這倆人的人生有點相似。
都是大半生的南征北戰。
繼承人都出過問題。
內部政治局勢都很複雜。
「打仗咱倆都是一把好手,但我覺得玩政治,我比你在行!」
大體是這麼一種感情。

其實也談不上妥當不妥當,這是個比較情緒化的表達。
眾所周知,老曹年輕時候也很中二。倆人真遇到了,可能會互相欣賞也未可知。
他給曹操的祭文我也發出來吧。除了口水話,其實還是很唏噓的。

夫大德曰生,資二儀以成化;大寶曰位,應五運而遞昌。貴賤廢興,莫非天命。故龍顏日角,顯帝王之符;電影虹光,表乾坤之瑞。不可以智競,不可以力爭。昔漢室豆分,群雄岳立,夫民離政亂,安之者哲人;德喪時危,定之者賢輔。伊尹之臣殷室,王道昏而復明;霍光之佐漢朝,皇綱否而還泰。立忠履節,爰在於斯。帝以雄武之姿,當艱難之運,棟樑之任,同乎曩時,匡正之功,異於往代。觀沈溺而不拯,視顛覆而不持,乖徇國之情,有無君之跡。既而三分肇慶,黃星之應久彰;卜主啟期,真人之運斯屬。其天意也,豈人事乎!

有誇讚也有批評,不過總體還是慨嘆天意莫測。


誠如是。
說到唐朝名將,有英衛;說到明朝名將,有中山開平;這兩個朝代,手下的戰績都比老大好,但是這兩個造反老大的軍事能力真的比手下的將軍差嗎?而說到曹魏,翻翻《武帝紀》出現最多的是「親征」,他是將才不是帝王之才,在軍事方面他不信任別人。
從百度貼吧炒段話來,是一個叫「9361984」的大才寫的,如果本人不願意,我立刻刪。
———————————————————————————————————————————
操臨危制變,料敵設奇,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 ------------------------------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對曹操的這個評價,還是相當中肯的。

首先要說明的是,李世民本人是曹操的一個忠實粉絲,為曹操作祭奠,還專門寫了一個《祭魏武帝文》,裡面說「帝以雄武之姿,常艱難之運。棟樑之任,同乎曩時;匡正之功,異乎往代。」,給予曹操了高度評價。臣下知道他的這個愛好,也常拿曹操來和唐太宗作比較。

然而李世民「粉」歸「粉」,卻並不是個一無腦追星族,不會拿個小喇叭在廣場上喊:「曹操曹**愛你」。他對曹操有興趣的原因正如他的那句名言所說:「以史為鑒」

因此,他需要對曹操做立體式的分析,從中得到對自己有用的東西。其實這也大多數人學習歷史應該做的事情。歷史都是過去式,讀史的目的是為了明智。除了考古學家歷史學家之外,大多數人看歷史不應該是尋章摘句,而是看看裡面的東西可以對自己有什麼啟迪。

所以,李世民一方面肯定了曹操的才能,另一方面也指出了他的不足,以此為戒,不讓自己犯同樣的錯誤。

曹操,最大的不足就是唐太宗的那六個字:「將萬乘之才不足」。

來看看他怎麼個不足法。

1、說起唐代最著名的軍事統帥,你會想起誰?

2、說起明代最著名的軍事統帥,你會想起誰?

3、說起魏國最著名的軍事統帥,你會想起誰?

相信這三個問題,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如下

1、李靖,李績

2、徐達,常遇春

3、曹操

曹操才能之不足,就隱含在這組問答里。

李世民會打仗不?會,而且打的很好,但唐代最著名的統帥不是他,而是部下李靖李靖。

朱元璋會打仗不?會,而且打的很好,但明代最著名的統帥不是他,而是部下徐達常遇春。

曹操會打仗不?會,而且打的很好,於是……魏國最著名的統帥是他本人。

換句話說,曹操,一直就沒認清楚自己的定位。他忘了自己是一個領袖,而不是一個名將。

作為一個領袖,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領導力。什麼叫領導力?所謂領導力,指的就是「在管轄的範圍內充分的利用人力和客觀條件,在以最小的成本辦成所需的事提高整個團體的辦事效率。」

簡而言之,領導所需要的能力,就是兩個字。

用人。

作為領導,他最重要的要素,不是說個人在某一方面有多麼高超的能力,而是可以把多少有能力的人聚集在一起,然後使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幹。

而曹操並沒有認清這一點。

當然,這並不是說曹操不會用人,他沒有領導力。在三國時代,他的用人能力自然是頂尖的,出類拔萃的。但作為他這樣一個人物,他應該比的不只是同時代,而是整個歷史上的傑出人物。相對於那些創立了豐功偉業的帝王們,曹操的「萬乘之才」,確實是不足的。

他這方面的不足,始見於赤壁之戰。

說始於赤壁,並不是說因為赤壁敗了,所以他就不足。赤壁之敗,敗於戰爭之後,而他的「領導之敗」,敗於赤壁之戰開始的那一刻。
敗在哪兒呢?

敗就敗在,赤壁由他本人來指揮。

從他本人親自出任總司令的那一刻,他的一統天下之夢,似乎就已經划上句號了。

赤壁戰前的曹操勢力,已經佔有天下大半的土地,是不折不扣的天下第一大勢力。曹魏公司最初的困難期已經渡過,現在是文臣猛將齊聚,天下如在囊中,完完全全上了軌道。

我們來看看類似的情形下,李世民和朱元璋是怎麼做的。

李世民,面對東突厥的強大威脅,毅然決定出兵。他這個時侯做的事是:任命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以張公瑾為副發動攻勢。又任命并州都督李績、華州刺史柴紹、靈州大都督薛萬徹等為各道總管,統率十幾萬軍隊,分道出擊突厥。

朱元璋,面對北元的心有不甘蠢蠢欲動,派出徐達和常遇春橫掃北邊,徐達和北元名將王保保也展開了數次宿命對決。

而曹操呢?大筆一揮,桌子一掀,「老子自己上!」

這就是曹操和李世民朱元璋的差距,也是他們為什麼能一統中國,而曹操卻不同的重要原因。

曹操不敢放權。

李世民,朱元璋,曹操,這三個人都有著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然而前兩者在利用自己的才能,幫公司渡過了最初的打拚期之後,都果斷放權轉型,把自己從一線業務上解脫出來,調動屬下的積極性,自己居中思考更多的宏觀問題。

而曹操則不然。

面對王保保,朱元璋是拍拍徐達的肩:「阿達,看你的了,你行的!」

而對周瑜,曹操則是光脊樑一扒:「我來!」

朱元璋明白,王保保再強,他也只是一個將軍而已,應該和他對話的是徐達,而不是自己。

而曹操,則是把自己降到了一個和周瑜同等的位子上。這基本就相當於一個教練,放著全局謀劃不管,拼了命的上場和對方大前鋒爭籃板。

當然,可能有人對此提出一個假設:曹操手下一群笨蛋,沒有一個能拿出手的,歷史開了個大玩笑,在這一刻人才集體凋零,所以他不得不親自挂帥。

對此,也可以用一句話來解釋。

不是沒有天才,而是缺乏培養天才的土壤。」

千里馬,從來是不缺的,缺的是發現千里馬的伯樂。天才,也從來是不缺的,缺的是培養天才的機制。

天才,不是神鬥士,一出生自動神級小宇宙,動一動就秒人。天才也是人,他需要學習,需要進步,更需要的,是鍛煉。

而曹操給過部下鍛煉的機會嗎?

沒有。

縱觀曹操一生,那真的是geming的一生,南征北戰,東征西討,全部是自己親自挂帥。全部手下都是他的提線木偶,他怎麼說,部下就怎麼做。幾次大的戰役,官渡之戰,北邊之戰,赤壁之戰,潼關之戰,再到現在的漢中之戰,清一色的全是曹操自已出任總司令。

他壓根兒就沒給過部下指揮大兵團作戰的機會。

事實上,真的不是沒有人才。一旦這種機會出現後,北方英雄們馬上顯示出來了卓越的才能,比如司馬懿,比如鄧艾,比如羊祜,比如杜預,甚至於,那個未等命令擅自出擊的夏侯淵,一旦放開韁繩,那也是虎步關右。

敢於放權,確實是一個大本事,因為他必須懂得「容許錯誤」。

很多不敢放權的人,尤其是個人才能卓著的人,都容易犯不敢放權的毛病,因為他們太過完美主義,不能容許錯誤。諸葛亮有一句話,很好的說明了當事人的心態:「恐他人不似我之盡心也」。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當領導更是如此。放權之後,不錯,錯誤很有可能比你自己做要多,但是,創造力也肯定比你自己做要多的多。在「多的錯」和「更多的對」之間,遊刃有餘,靈活掌握,讓每一個員工都高度發揮自身積極性,這才是一個領導的責任。

而且還有一個問題是---你就能保證你自己永不犯錯,永遠正確嗎?過分的集權之下,你犯一個錯,那才真可能是毀滅性的。

我們來假設一下,赤壁之戰,曹操不親自出任總司令的情況。
假設,赤壁之戰,王二麻子出任總帥。

第一種情況,勝了。然後結果自然是三麻子四麻子都爭著上,不統一天下誓不罷休。這種情況是完美情況,也就不多做討論了。

重點在於第二種,敗了。

同樣是赤壁之敗,王二麻子任總司令,和曹操任總司令,會出現巨大的差別。

王二麻子敗了,他本人會怎麼樣呢?

春秋時代的孟明視給了這個問題以答案。孟明視是秦國大將,對晉國也有一場大敗---「崤山之敗」。那一戰,秦國全軍覆沒,據說很長一段時間都能聽到崤山鬼哭。

此後,他又對晉國作戰,結果是屢戰屢敗,但秦公始終對他堅信不疑,既不免也不罰,還安慰他勝敗兵家常事。孟明視看作生平第一大恥,家不要了,住軍部辦公室去。財產不要了,全發給士兵---「老子不血此恥,誓不為人!」最後,終於一戰定乾坤,大敗晉國,一舉奠定秦國的霸主地位。

這就是王二麻子敗和曹操敗的區別。王二麻子敗了,他可以舍家舍業,把畢生的精力投入,只做這一件事----你曹操可以嗎?你舍家舍業了,魏國誰管?

好,我們再退一步講,假設王二麻子沒這個壯志雄心,就是軟蛋,他也不想著雪恥。

那麼其他人呢?

王二麻子敗了,又不想著復仇,其他將軍那裡還不炸了鍋?各部隊玩了命訓練,各將軍玩了命請戰,讓王二麻子滾蛋,老子們上!全軍上下同仇敵慨,不破江東誓不還。

這就是王二麻子總司令敗了的「好處」。

但曹操敗了呢?

誰敢說話?

誰敢讓曹操滾蛋?

各部將軍相互之間只能說一句話:「曹丞相用兵如神都敗啦,咱能怎麼著?等著,等他老人家的英明決策就好了,今天……先洗洗睡吧。」

過度的集權,造成的就會是這樣一種後果:自已累的像熊,屬下閑的蛋疼,勝了高呼領導英明,敗了回家抱孩子洗奶瓶---反正不管我的事兒。

這,就是曹操的「將萬乘之才不足」,秦始皇有王翦蒙恬,劉邦有韓信,李世民有李靖李績,朱元璋有徐達常遇春,他卻只有自己。這就是他作為一個領袖,才能不如這些偉大帝王的地方。
———————————————————————————————————————————
引用完了,原帖:http://tieba.baidu.com/p/1180465499?see_lz=1pn=22


散了散了。

那怎麼辦咧,誰讓這貨就是比曹老闆的成就大咧,誰叫他是封建王朝第一君主咧。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關係,外交,老李基本上沒什麼短板啊,封建王朝你遇到這種君主你除了閉嘴聽訓話還能說啥?

到今天司法考試的法制史還要考《唐律疏議》,是中華法系的代表,是XXXXX(此處省略吹捧若干字)


這話要是宋高宗說,估計你們早就開噴了,也就是李世民說你們才頻頻點頭。至於對不對,鬼知道對不對。


一將之智,足以平天下,定內亂;李世民所說的萬乘之才,是聖王明君的境界。

二者的分野,《貞觀政要》寫有這麼一段。

貞觀初年,有人上書請求斥退皇帝身邊那些佞邪的小人,唐太宗對上書的人說:我任用的人,都認為他是賢臣,你知道佞臣是誰嗎?

那人回答說:我住在民間,的確不知道誰是佞臣。請陛下假裝發怒,來試一試身邊的大臣們,如果誰不怕雷霆之怒,直言進諫,那就是正直的人。 如果誰一味依順陛下,不分曲直地迎合皇上的意見,那就是佞邪的人。唐太宗回頭對封德彝說:流水是否清濁,關鍵在於源頭。君主是施政的源頭,臣民就好比流水,君主自行欺詐妄為,卻要臣下行為正直,那就好比是水源渾濁而希望流水清澈,這是根本辦不到的。我常常認為魏武帝曹操言行多詭詐,所以很看不起他的為人(朕常以魏武帝多詭詐,深鄙其為人),現在如果讓我也這麼做,不是讓我效仿他嗎?這不是實行政治教化的辦法!

試探臣子這類手法,曹操做過,隋文帝做過,對於任何一個信奉申韓權術的帝王,這沒什麼不對的。奪權之後的李世民,有了王位,也有戎馬事功,在聖王高峰發起攀登的時候,鄙夷曹操,是再自然不過的。

此外,在用人方面,也可以窺探一將智和萬盛才的差別。

在東漢末年,曹操唯才是舉的理念,可謂驚世駭俗,不拘一格。只要有才,哪怕是不仁不孝,也要上報舉薦!

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曹操·舉賢勿拘品行令》

這怎麼理解呢。亂世紛爭,如果一味追求德才兼備,那可用之人太少了!可以說曹操這種思想,是實用的,也是深刻而片面的。

這一點,貞觀六年,唐太宗和魏徵對話中,魏徵有言:

亂世惟求其才,不顧其行。太平之時,必須才行俱兼,始可任用。

如果拿曹操來說:亂世你可以求才,但到了太平年代,鬥爭形勢緩和,德才兼備才是王道。
用人觀,看似無關痛癢,背後大有文章。
魏晉時期,賈充弒殺魏帝曹髦,為司馬昭去除心頭之病;這或許算是求才不求德吧;其女賈南風,心胸狹隘,嫁給了晉惠帝司馬衷,親手挑起了八王之亂。賈氏一家,對西晉,是福是禍?
隋朝時期,楊素協助隋煬帝篡權,除異己;隋煬帝需要這麼一個強悍爪牙,為自己鋪平道路;之後呢,楊素自知作惡太多,晚年唯求速死,其子楊玄感畏懼不安,掀起了反隋浪潮。楊氏一家,對隋煬帝是福是禍?
行兇之人,必被兇器所傷。永遠不要相信爪牙有忠心,他們只有權勢。法家權術一套,功用卻極其短視。一旦鬥爭緩和,到了太平盛世,該變通了!李世民、魏徵等人,見證了隋帝國驟盛驟衰。虎狼暴政的教訓,是何等刻骨銘心啊!這也是為什麼,他要大興儒學,求訪賢才;在道德方面,一遍遍叩問反省。
李世民不是只針對曹操。很多虎狼之術的雄武帝王,他都批評過,隋文帝結束南北朝紛爭,功業彪炳史冊吧!李世民評價『夫心暗則照有不通,至察則多疑於物』,漢武帝北逐匈奴,雄霸四方吧!李世民評論『漢武驕奢,國祚幾絕』。
總結一下:
李世民評論曹操,在事功角度,自然是不吝讚美,說曹操『匡正之功,異於往代』。
但在為人治國方面,李世民追求的是超越權術的聖王境界。對曹操『深鄙其為人』。
李世民推崇的是堯舜禹聖賢帝王,不是魏武帝之流。

補充:

1、李世民攀登聖王高峰,並不是說他毫無瑕疵,相反瑕疵有很多;只是相對而言,比其他帝王高出太多;

2、試探有正有惡,合理考察能力,是正;故意設套試探,是惡;設套試探甚至效果更直接,只是為人不齒,也損害了彼此信任。

法家思想的君臣基礎,是基於權勢利益,讓臣子畏服,絕對效忠;君王的形象是威嚴的,高高在上,不容侵犯的。

這一點,李世民(試圖)走向了它的對立面,除了虛懷若谷,聽取意見,還有一點:

太宗威容儼肅,百僚進見者,皆失其舉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見人奏事,必假顏色,冀聞諫諍,知政教得失。 《貞觀政要·求諫》

李世民聽人奏事,卻要假裝和顏悅色,希望能聽到真知灼見,政教得失。

經歷戰陣的帝王,性格一般是剛猛獨斷。李世民經歷戎馬之後,儘力向對立面拓展。這一點的認識,他已經和其他帝王迥然差別。


曹老闆好法術,那就看看法家的理想君道如何:

《韓非子·主道》:君無見其所欲,君見其所欲,臣自將雕琢;君無見其意,君見其意,臣將自表異。故曰: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故有智而不以慮,使萬物知其處;有賢而不以行,觀臣下之所因;有勇而不以怒,使群臣盡其武。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君臣守職,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謂習常。故曰:寂乎其無位而處,漻乎莫得其所。明君無為於上,君臣竦懼乎下。明君之道,使智者盡其慮,而君因以斷事,故君不躬於智;賢者勑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躬於能;有功則君有其賢,有過則臣任其罪,故君不躬於名。是故不賢而為賢者師,不智而為智者正。臣有其勞,君有其成功,此之謂賢主之經也。……人主之道,靜退以為寶。不自操事而知拙與巧,不自計慮而知福與咎。是以不言而善應,不約而善增。

法家的主道,也就是御下之道,歸根結蒂就是君主靜退無為,使適者為之,君主克制好惡,使群臣不可捉摸,君主不可逞能,給予群臣發揮長才的空間。

按此標準,老曹簡直就是個典型的反面教材。這位兄弟好惡分明,剛入兗州,因為邊讓甩臉子,就把這位一等一的名士給剁了,末了兗州士人從歡天喜地迎接親人孟德公,鬧成了成了舉州皆反幹掉外賊曹阿瞞,嗚呼哀哉。再看征徐州,把老爹的賬遷怒於百姓,殺得雞犬無餘,泗水不流,釀成漢末一大慘案。直接後果就是日後劉玄德一刷臉,又是舉州皆叛,荊州百姓一聽曹老闆南下,集體用腳投票,淮南百姓聽說要內遷,立馬卷堂大散,連孫十萬都能享受一把百姓歸之如水的感覺,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再看無為,老曹家真是東也曹老闆,西也曹老闆,南也曹老闆,北也曹老闆,就他曹老闆英明神武,就他曹老闆奇才天縱,曹老闆實在分身乏術,那就讓各色聽話的親戚代言,譬如常勝將軍夏侯完體,智勇雙全夏侯妙才,深察地理曹子孝等,所謂五子良將,有多少機會獨當過一面?

看看《曹瞞傳》的黑料:太祖為人佻易無威重,好音樂,倡優在側,常以日達夕。被服輕綃,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細物,時或冠帢帽以見賓客。每與人談論,戲弄言誦,盡無所隱,及歡悅大笑,至以頭沒杯案中,餚膳皆沾汙巾幘,其輕易如此。然持法峻刻,諸將有計畫勝出己者,隨以法誅之,及故人舊怨,亦皆無餘。……初,袁忠為沛相,嘗欲以法治太祖,沛國桓邵亦輕之,及在兗州,陳留邊讓言議頗侵太祖,太祖殺讓,族其家,忠、邵俱避難交州,太祖遣使就太守士燮盡族之。桓邵得出首,拜謝於庭中,太祖謂曰:「跪可解死邪!」遂殺之。

或許有些偏頗,但看看婁圭,前腳被讚歎子伯之計,孤不及也,後腳就被稀里糊塗砍了腦瓜子,可見這些黑料也不是空穴來風。

想想魏徵同志落到曹老闆手裡的下場,再想想李二搞的大和解。

總之,老曹的文學氣質令人喜愛,但作為君主,估計韓非看見十九得背過氣去 ^ ^

反而言之,老曹的好基友死對頭大耳朵除了晚節不保,倒是基本符合法家主道要求,也難怪許都高峰會,曹家陣營喊打喊殺,大耳朵單槍匹馬,青梅煮酒,談笑風生,末了走得雲淡風輕,還順了一整個徐州。老曹在政治場上輸得乾乾淨淨,末了只能霸王硬上弓,靠拳頭大胳膊粗再撈了回來。一個是【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一個是【萬乘之才有餘,一將之智不足】,果然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佩服佩服。

捎帶一說,對於曹操,普通人葉公好龍即可,要是真當了你領導:

太祖性嚴,掾屬公事,往往加杖;(何)夔常畜毒藥,誓死無辱,是以終不見及。

想想最近新開的白蓮花——司馬文學掾的尊臀都指不定日常紅彤彤,老曹的領導才能是否存在嚴重缺陷,這可是【真·用屁股都能想明白】。


怎麼說呢,李世民當然有這麼說的資本,他老牛逼了,

從他還親自帶兵的時候開始,他就已經習慣了所當者克,所擊者服,只要秦王的馬鞭指向的地方,他的敵人就一定會失敗,薛舉,宋金剛,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徐元朗,梁師都,豪傑披靡如大風偃草。

後來他當了皇帝,渭水便橋四年之後,東突厥滅亡,滅吐谷渾,滅高昌,滅薛延陀,重創高句麗,從朝鮮半島到蔥嶺,大半個亞洲傳唱他天可汗的威名。

對於這樣一個牛逼閃閃的軍事履歷,人家喜歡吹牛逼,咱還能說他不如曹操不成?


但是在我看來所謂不放權,或者愛親征這種事,很大程度上並不是曹操的不如李世民,而是曹操實在是沒有李世民那種運氣。

曹老闆是正經八百的創業者,是曹魏集團的第一代領導人,他白手起家,不是高門士族,借了漢帝的旗幟還要面對漢室的反抗。團體內多是他的平輩和晚輩,從內政到軍事都要親自過問,要負總責。他要操心軍糧後勤,關心戰士的訓練,屯田的組織,百姓的賦稅,地方官員的任命,朝堂上的政治鬥爭……操碎了心。

而李世民不用,他家從西魏八柱國時代就是關隴豪閥,他是李唐集團的第二代領導人。

他的家族是樹大根深,

他的長輩里人才濟濟,

他的地盤據天下形勝,

他的對手更全是草包。

說實在的,李家背靠自北朝末年以來天下精華的關隴集團,關東遍地草包,天下豪傑歸附。這種板子,李世民再不開無雙,就是廢了。


曹操這評價很對。畢竟李世民有這個資格說這個話。

說難度,劉邦劉秀劉裕,後來的朱元璋什麼難度。李世民這難度也不在曹操之下吧。

何況他還有天子可以利用。

說對手,基業,前期他運氣好到爆吧。

老闆說到底,本來就應該是個征西將軍,技能點就是這樣加的。

也就是一將之智,沒想到做統帥,更沒想到做皇帝。萬萬沒有想到。

曹老闆其實骨子裡是中二文藝青年。

所以你看老闆。基本軍事史就是中二病患者史。

討伐董卓熱血上頭,孤軍而進,打到裸奔。

為報父仇屠殺徐州,弄出諸葛二張。把丞相亞夫這種人才塞到敵國。

然後多年根據地後院起火。

你見過經營根據地起火的軍閥么?三國他是獨一份啊。

劉備也起火過。但劉備是從郡守提拔到省長。根本掌握不了陶謙的班底。還收養呂布。
我倒是覺得,生死之交的朋友,地方豪強勾結外來戶一起對他。他居然沒有察覺。只能說是曹老闆當時肯定是中二到一定境界了。

然後放跑劉備。徐州又亂。

招降張綉去睡人妻。呃......化友為敵,然後又大敗。
這事怎麼評價呢?這是萬乘之才?這是中二之病。荷爾蒙過剩。

打袁紹,他前期打仗十戰九勝,官僚系統也是當時一流的。他的兵呢?他的糧草呢?

他到底幹了什麼,主力決戰的時候這麼懸殊的兵力糧草對比?他有什麼資格嘲笑袁紹。也只能戰略不足戰術補。

荊州投降後又開始腦抽。

一個是不用賈文和之策,先休養生息。
二個是直接趕跑了帶路黨張松。
文青沾沾自喜的中二病又開始發作。

打張魯不能一鼓作氣,得隴望蜀,錯過最好時機。要是當時不趕跑張松。蜀中像荊州一樣投降也可能。結果又千里救援合肥。

其實當時淮楊無人區。讓孫權吃了。放棄張遼,棄療,或者讓他們退走又如何。只要得蜀,吳不能久存。

所以曹操真只是個高明的將領,戰略眼光與嗅覺,差點意思。很多機會,沒有把握住。

倒是自己文青中二病,弄出很多波折。差點gameover。


@夏燁兄高見。。

我來狗尾續貂。

其實這個事兒一來要考慮李二當時的狀態,二來也要對比李二對其他三國人物的點評。。

他說曹操「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已經算較高評價了。。

你看看他評隔壁的司馬家。。。罵了個狗血淋頭。。

「雖自隱過當年,而終見嗤後代。」
「況以未成之晉基,逼有餘之魏祚?」
「雖則慶流後昆,而身終於北面矣。」


注意!「有餘之魏祚」 可見李二對曹家還是各種惺惺相惜的。。

說曹操萬乘之才不足,主要還是自我感覺更良好,而不是真的想說曹操不行。。。
當皇上的都有這麼個毛病。。。你看《沁園春雪》。。。

當然,就像夏兄所說,李二畢竟天時地利人和,跟曹老闆富二代單獨創業相比,條件還是優越了太多。。
而且結合李二當時面臨的局勢,這萬乘之才四個字,也的確是對自己的一種期許。。

兒子咱就不比了,曹老闆完爆李二N條街。。。個人最欣賞的李恪還是個庶出,還有一半楊家的血脈。。。嫡出的幾乎個頂個不爭氣也是醉了。。。

最後貼個全文吧。。。

「夫天地之大,黎元為本。邦國之貴,元首為先。治亂無常,興亡有運。是故五帝之上,居萬乘以為憂;三王已來,處其憂而為樂。競智力,爭利害,大小相吞,強弱相襲。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霧交飛。宣皇以天挺之姿,應期佐命,文以纘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賢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測,性寬綽而能容,和光同塵,與時舒捲,戢鱗潛翼,思屬風雲。飾忠於已詐之心,延安於將危之命。觀其雄略內斷,英猷外決,殄公孫於百日,擒孟達於盈旬,自以兵動若神,謀無再計矣。既而擁眾西舉,與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無鬥志,遺其巾幗,方發憤心。杖節當門,雄圖頓屈,請戰千里,詐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敵,夷險之路,勞逸不同,以此爭功,其利可見。而返閉軍固壘,莫敢爭鋒,生怯實而未前,死疑虛而猶遁,良將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輔翼權重,許昌同蕭何之委,崇華甚霍光之寄。當謂竭誠盡節,伊傅可齊。及明帝將終,棟樑是屬,受遺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託,曾無殉生之報。天子在外,內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誅戮,貞臣之體,寧若此乎!盡善之方,以斯為惑。夫征討之策,豈東智而西愚?輔佐之心,何前忠而後亂?故晉明掩面,恥欺偽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業。古人有云:「積善三年,知之者少,為惡一日,聞於天下。」可不謂然乎!雖自隱過當年,而終見嗤後代。亦猶竊鐘掩耳,以眾人為不聞;銳意盜金,謂市中為莫睹。故知貪於近者則遺遠,溺於利者則傷名;若不損己以益人,則當禍人而福己。順理而舉易為力,背時而動難為功。況以未成之晉基,逼有餘之魏祚?雖復道格區宇,德被蒼生,而天未啟時,寶位猶阻,非可以智競,不可以力爭,雖則慶流後昆,而身終於北面矣。」
————————李世民《晉書》


萬乘之才不足或許指的是戰術能力超強,但不會用絕對實力碾壓。萬乘原本的意思就是一萬輛戰車,與"一將之智"相對,我認為可以指統帥百萬大軍,一統天下。未必是說駕馭將領手下的能力。李世民自己也是親自指揮的。

賈詡說過:「用兵之道,先勝後戰,量敵論將,故舉無遺策。臣竊料群臣,無備、權對,雖以天威臨之,未見萬全之勢也。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為當今宜先文後武。」


這點不僅曹丕沒有做到,曹操也沒有做到。

打袁紹,兵比袁紹少,軍糧竟然還不如袁紹充足。當然官渡是奇蹟般的勝利了,但是以最差時1:10的比例獲勝,說得不好聽一點,戰前哪個將軍會願意用1萬打人家10萬?完全是死地求生。

打袁家三少,此時曹操已經有一定優勢,雖然最後勝利了,但是過程不順暢,大小十餘戰,拖了5年之久。

赤壁,此時曹操兵力已佔絕對優勢,卻貪功冒進、以短搏長(水戰),最終輸了個一塌糊塗。

赤壁之後,仍然有絕對優勢的兵力,結果四越巢湖不成,對東吳連年動眾,未能成功。


更糟糕的是,漢末大亂以來,北方凋敝不堪,曹操又連年征戰,導致人口和對戶口、人力的控制無法很快恢復,更加無力集中起一個拳頭直接將對手打垮。之後曹家諸子(曹丕倉促伐吳損失慘重、曹爽倉促伐蜀損失慘重、曹叡大興土木百姓苦不堪言)基本也繼承了曹操急功近利的錯誤路線,所以三國鼎立多年,直到司馬家上台。

曹操的戰術能力還是公認比較強的,比如只剩幾千人都能翻呂布的盤,但是坐擁幾十萬大軍後,反而不會打了。恐怕沒人認為司馬昭戰術能力比曹操強,但司馬昭的勝利卻來得比曹操簡單的多,他先6年不打仗,積蓄實力,然後出兵18萬打蜀漢,直接滅了,然後僵局就破了。

李世民顯然是很推崇曹操的戰術能力,因為可以把一些不太可能打贏的仗打贏。但是戰略上?李世民打王世充、竇建德、劉武周、東突厥汗國等勢力,對方不可謂不強,但都是一仗就收拾了。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就是政治家的一個習慣而已 一定要在氣勢上不輸對手

曹操一生未登帝,李世民殺兄篡位,結果曹操也沒什麼好名聲,李世民倒成了千古明君

對於政治家的評價很難有什麼固定的標準


李世民說的對。
萬乘之才指的是什麼?搞明白這個就知道他說的對了。
萬乘之才指的是踩油門和踩剎車的能力。
主席說宜將剩勇追窮寇,說的是繼續踩油門不要停,不可沽名學霸王,說的是不要踩剎車,學項羽那個呆逼亂踩剎車是不對的……
李世民就是掌握油門和剎車的高手,他宣武門之變,動手了就不留情面,殺兄宰弟,比武松殺潘金蓮還乾脆,這叫油門踩到底……
見了自己的老爹,哭著喊著自己錯了,還吸他爹的乳頭,這叫急剎車,殺了兄弟馬上就給爹認錯,認錯以後軟禁親爹奪皇位,這是繼續踩油門……
可以說剎車和油門用的最好的人之一就是李世民。

曹操的剎車和油門就有一點不完美,殺呂布的時候他就對劉備有殺心了,即使沒有殺心也能殺,比如劉邦殺人之前經常沒準備就動手,因為反正砍一個是砍,砍兩個也是砍,可曹操要臉,沒下手,在曹操那裡殺人(也就是踩油門)是需要理由的,是需要一個可以說出口的理由的。而李世民不需要,他是油門踩到底,殺了別人再想理由,這就是曹操的負擔。
到了孫劉聯合,赤壁之戰,該踩剎車了,他就是不踩,讓劉備借勢起勢,佔了三分天下,搞得後來南進無果。所以李世民這麼說他沒有錯。
恐怕李世民眼中的萬乘之才就四個人,秦始皇,劉邦,漢武帝和劉秀。
天佑中華,李世民之後的萬乘之才不止四個……


嘲笑曹操不敢稱帝,因為他就敢竄他爹的位


東漢政壇三大派:士族、宦官、外戚。士族是儒家出身,外戚和宦官是軍方兩派,有你沒我。後來漢朝末年,外戚沒了,宦官也基本沒了,最後就剩下士族分擔了部分軍事權力,而另一部分軍事權力歸屬於了庶族軍事新貴們。

曹操的身份,是宦官出身,沒資格直接拉攏士族,所以他的根基主要還是家庭及寒門庶族。只是奉天子後,才有了相對穩定的士族關係。

在這種情況下,曹操帶兵如果自己不親征,無非兩種可能,一是用士族當頭,二是用庶族當頭。

士族是看著天子的面子跟你混,真把軍權給他們,他們搞得好是董承,搞得不好意思點兒也是江東那種各家都有兵的格局,不分裂就不錯了,還統一?

庶族有奶就是娘,要麼跟著最有前途的士族混,要麼跟著自己利益集團代表混(比如張角),你曹操不是士族領袖,但又是官二代也不是草根代表,庶族要拿了軍權,是孟達的概率很高。

而不論把軍權交給士族還是庶族,這兩個大的利益集團之間的關係幾乎都沒法調和。所以曹操能選的放心的軍事領袖,其實範圍很窄,就只有自家人和他本人。這時候,他不是沒培養人,只是培養的重點對象掛了啊。

李世民骨子裡是士族老大,朱元璋擺明了是草根代表,在各自的階級里穩如泰山,幹掉另一個階級的大多數再留下少數合作者就可以了。曹操那個不尷不尬的出身,能做到嗎?

上面大多數評價,一看就是沒讀過毛選。


瀉藥。
身為一個曹粉,自然不滿意李二的評價
單獨從為將,為君來說,曹老闆都是頂級的

作為領導,把能力最強的人派到應該去的地方,保證這個就足夠了。
也就是所謂的韓信將兵,劉邦將將。
而自己衝殺在第一線,犯了錯誤沒人背黑鍋 = =.. 也挫傷後人辦事的積極性..

作為一個君主兼名將,曹老闆的名將和領導者兩個身份是相衝突的。
領導不要衝殺在第一線,領導要把能力最強的人派在該派的位子上。
那麼問題來了,曹魏哪個人的將才是比曹孟德強的= =?

ps:看完曹老闆的履歷表,突然發現一件事…曹老闆這一輩子有在首都好好待幾天么?!貌似總是各種親征…在那個通訊靠吼的年代,國家領導人成天不在帝都四處亂跑,想想也是醉了…


個人感覺是與李世民所處的客觀條件不同。李世民如果在曹操的處境下或許也會採取同樣的領導方式。說出來看法還請各位指教。管理學中有一個領導權變理論。也就是說一個人領導的方式方法是客觀環境,追隨者還有一些因素的函數。也就是一個人的領導方式方法,比如是集權還是過度放權是客觀條件的產物。當時唐朝新創其實是三架馬車,李世民只是其中一架?一統之後李世民無論是在人們的思想里的正義性,秩序,利益的分配,對全國恐怖機構既軍隊的控制上都是一人獨大沒有第二人可以並且有這個條件與他競爭?部下即使給他十幾萬軍隊獨自出征背叛的籌碼仍然不夠因為在道義上站不住,而且十幾萬軍隊仍然無法與李世民對抗?曹操和李世民不同,在曹魏集團內部他也分不清哪些是忠於大漢哪些是忠於他本人的吧,況且他並沒有什麼可靠的爸,能打的兄弟,有能力的兒子。(曹昂被殺後曹丕還小。很長時間不能獨擋一面一直不能帶兵沒有軍事才能,確立了曹丕接班人的地位後也沒敢多用另一個有軍事才能的兒子)真正可信任的人並不多。這也是為什麼曹操每次出征時間都非常短然後就班師回去,放棄了很多現有的成果。因為曹操每次出去大本營都有人搞顛覆叛亂,這樣一看問題就來了,連大本營都沒有信任的人可以鎮得住,如果曹操把兵權交出去,讓一個人長期經營控制一個大兵團,那個人會不會形成自己的割據勢力失控?而且曹操官渡之戰前的部隊並不多,怎麼分怎麼交?官渡之後軍隊雖然多了可都是投降過來的可以信任?官渡前不能把那麼點軍隊讓別人完全控制,官渡之後更不敢讓外人逐漸反客為主尾大不掉。曹操劫持皇帝開公司後,在那種複雜動亂,人心思變,思想各異的時代背景下還有不利的輿論下(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對軍隊的絕對控制權就是曹操的生命一切的前提。就像當年曹操從袁紹那裡分出來一樣,曹操肯定是分權,不分權不可能管理那麼多軍隊。比如張遼威震逍遙津,夏侯橫掃隴右。不過不同的是他一直保持對軍隊絕對的控制權,不是不會分權,是客觀條件不允許讓部下尾大不掉因為絕對信任並且能用的部隊本身少?是沒有絕對信任並且有能力的人?是他本人的軍事能力本身就是曹魏的一個長處要發揮長處?(比如張綉偷襲曹操,曹操在打張秀而大本營出現問題後班師,張綉去追殺碰上曹操親自帶兵被打的大敗回來,他的軍師說馬上再去偷襲肯定能打贏結果真的贏了,軍師後來說開始敗的原因是你的軍事才能遠遠不如曹操,你失敗後曹操感覺不會再追不再後面了,你再去就是同曹操手下的將軍作戰,而他們的軍事才能遠遠不如你,所以我說你肯定贏)。在特殊環境下掌握了生命線後曹操的拉攏人才用人也是非常到位的,統一北方絕對不是偶然。曹操曾經說過他的思路,「吾用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比如後期的司馬懿就是一個例子,曹操後人讓司馬懿獨掌大軍出征,導致他有了很多將軍級別的追隨者形成了效忠司馬懿而不是朝廷的隴西武將集團還有軍隊,最後終於取曹魏而代之。李世民說這句話,一個原因可能是他並不真正了解曹操所處的特殊環境以及他做出的符合那種客觀條件下的戰略戰術方法,創業歷程還有思路。第二個原因可能是他了解但是說這句話是為了政治需要塑造出自己的偉大形象。


實在看不慣曹粉為抬高自己偶像就把李二說的如此不堪。
拋開古代皇權政治的你死我活的殘酷性,大言炎炎的說什麼殺兄逼父,合著伸頭就戮,連帶與自己忠心耿耿打天下的一大票文臣武將一塊被清洗就是大英雄嗎?
李二自然不是神,作為大一統開闢盛世開疆拓土的君主點評一下一個一生滅不了江南外來戶孫家,搞不掂差點做了一輩子流寇的冒牌皇叔,一生戰功數險勝袁紹,僥倖征烏桓得手(阿瞞自己的評價),敗仗無數的阿瞞為世之智將已經非常客氣了。至於後半句,李二不過借古諷今罷了,本來阿瞞自己就沒有位列萬乘,抬到萬乘之位已經是拔高了,意思是你(打壓門閥)做得很好,但還不夠好,我要做得更好的意思。就這樣的話都把一群玻璃心的曹粉激怒,說的李二好像就是個SB一樣。


講道理的話 曹操沒有放權的資格
整個東漢末年 幾個人敢放權?幾個有好結果了?
袁術放了孫策,於是孫策自立了。
曹操放了劉備,於是劉備自立了。
孫權放了陸遜,於是陸遜被逼死了。
曹睿放了司馬懿,於是司馬家稱帝了。
司馬家放了鄧艾、鍾會,於是這兩哥們變成了謀反。

曹操沒有那面旗幟。
三國就是一個自由市場。

而曹操本人,一開始也沒有想萬乘,中期可能想過,後期又是沒有再去想。(得隴望蜀)

統一之路一向沒那麼簡單。
我們看那麼多史,驚人的相似就是,敵人內部出問題,才會讓你的統一變得簡單。
大家內部都沒問題,佔優勢就很不錯了。
接下來就拼持久了,看誰先出漏洞。
除非一方的軍備、戰術、軍力極其領先。(類似蒙古、歐洲列強,然而即便是他們,也沒法做到統一。)

劉孫都有險可守,而曹操,剛搶來的地盤站穩都需要大量的時間。


其實無論是李世民還是曹操,都已經站到了他們所處時代的頂峰。再用能力二字去衡量,格局未免狹窄

真正決定他們功業成敗的,是天命

表面上看,二人都是掃蕩舊秩序,奠基新王朝。但實際上,李世民是順時而起,曹操是逆勢而為

魏晉南北朝的門閥高第,早已在兩漢的察舉中發源。

曹操卻偏偏以申商之術,選才任能,逆時而為。你只看到了他掃清六合,席捲群雄。卻不知他的每一步都頂著歷史車輪的重壓,如履薄冰,險中求勝。

長江秦嶺鎖住了他的腳步,那是歷史給他划下的永遠無法跨越的鴻溝


不是。恰恰相反,曹操為將打仗是不如李世民,但做君主帶隊伍明顯強於李世民,至少李世民都沒機會表現,他的統治難度哪有曹操大?!


我太宗皇帝年少起事,同樣的年齡曹丞相還在苦苦煎熬~曹丞相一生都在構造他心中的天下大格局,太宗皇帝到二十齣頭基本上就不用考慮這個問題了。所以,太宗這個評價是站在自己的階段、自己的立場來做出的,不夠公允啊!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瑜小喬的三國物語系列?
曹操在历史上真的屠城了吗,有记载的屠城有哪几次,有何意义?
為啥所有的《三國》影視劇都把張飛化裝成李逵?

TAG:歷史 | 三國 | 曹操 | 唐太宗李世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