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金庸小說總能在前幾章就能給一人一種江湖浩渺無邊,氣象萬千,精彩紛呈的感覺?寫作時如何做到這點?

現在看的一些所謂大陸新武俠小說以及天涯上連載的武俠,總覺得氣度、格局之低,如窄巷中前行,讀來十分不爽。一部小說看了十萬字,主角兜兜轉轉,總在幾個人物,一兩個幫派晃晃悠悠。寫作時如何避免這些?


其實,金庸的小說並不以開篇的氣象為勝,《天龍》《射鵰》《笑傲》《鹿鼎記》等等,開局其實平淡,如大道徐行,漸漸逼仄,終於曲徑通幽,罅隙中豁然開朗,便於梅花間竹之中,百花齊放,猶意未盡。

單以開篇的氣象而言,梁羽生甚至更好些。但梁在開篇沙場點兵氣吞山河之後,彷彿力有不逮,漸行漸澀,書至結尾,倒像是勉力草就一般。

所以,開局的大氣並不能說明什麼。但保持這意氣至終局,才難得多。

其一,在人物。
金庸寫人,脾性各異。正邪善惡,老幼男女,草猛官宦,漢統番夷,各行其是,各擅其形。言語舉動,慎之又慎,萬般人物,栩栩如生。

其二,在伏筆。
音有平仄,文有抑揚。於抑處留伏筆,層層剝繭,絲絲入扣。平地驚雷之後,必是花團錦簇。

其三,在印證。
善騙之人,不會每句都是謊話,而是真假夾雜,叫人不知哪句是真,哪句是假。金庸十幾部小說銜史而作,杜撰之下居然與史盤根錯節般交融。人的悲歡離合陡然間與國的恨仇興衰交織在一起,這一段江湖兒女怨,變成了詭譎家國情,聞者與有戚戚焉。

再無金庸了吧!


小說的境界與作者本人的氣度胸懷是分不開的。

金庸熟讀二十四史,小說的架構往往也都以歷史作為烘托,最負盛名的射鵰三部曲從靖康之恥跨越到明初,天龍八部發生在宋遼西夏大理相爭之際,越女劍是勾踐復國,雪山飛狐以及外傳和碧血劍講的是清初的事,鹿鼎記則以康熙盛世為背景,諸如此類等等等等,所以容易給人氣勢磅礴氣壯山河之感,歷史的代入感使然,小說境界一下子就開闊了。

而且金庸選取的歷史都是王朝更替政權交接的時期,主人公身上背負的不止家仇還有國恨。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是郭靖對楊過的期盼,也是金庸對俠的理解。因而他的作品中,主角身上的使命感,文字間透露出的厚重的質感,這種質感,是單薄的小說無法給的。


金庸喜歡把小說人物置於歷史的大背景下,讓國讎家恨豐滿人物形象;
江湖之遠遇上廟堂之高,於是弄劍吹簫的俠客和歷史上有名有姓的大英雄相互映襯,境界一下子就開闊了。
如果《射鵰》沒有成吉思汗,如果《天龍》沒有宋遼西夏大理之爭……恐怕小說本身要遜色不少。

另外,私以為古龍小說架空歷史,一樣給人一種氣象萬千的感受。你看《血海飄香》之開頭:

聞君有白玉美人,妙手雕成,極盡妍態,不勝心嚮往之。今夜子正,當踏月來取,君素雅達,必不致令我徒勞往返也。」
這張短箋此刻就平鋪在光亮的大理石桌面上,自粉紅紗罩里透出來的燭光,將淡藍的紙映成一種奇妙的淺紫色,也使那挺秀的字跡看來更飄逸瀟洒,信上沒有具名,卻帶著鬱金香的香氣,這縹緲而富有詩意的香氣,已足夠說明這封短箋是誰寫的。

如此悠遠瀟洒,如此浪漫隨性,氣質上完全不輸於金庸之開闊大氣~

題主所說網文,大多趕工粗製濫造,失去了誠心誠意,更沒有金、古之才情學養,格局之低,意料之中。

才情+誠心=好文章。

文不對題,請見諒。


前面的答案都很好,但都沒回答到點子上。直接回答題主的問題,就是採用大量的虛寫。

金庸的小說首先在在格局上都比較大,不是單純的兒女情長,江湖恩仇,而是將這些武俠小說中常見的要素有機整合起來,往往又融合國家、民族、政治、哲學、歷史等很多東西在裡面,闡述人物的人生觀、價值觀。這些東西當然首先是要有很深厚的功底來支撐,也就是前面的答案所提到的東西。這也是古龍等其他武俠作家欠缺的東西。

有了這些就為「浩渺無邊,氣象萬千,精彩紛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然而這還不夠,還得有一些技巧。說來簡單,就是伏筆、懸念和鋪墊。前面幾章有可能出場人物不多,但是往往這些人物就代表了很多門派,很多勢力;或者通過某些人的口述,交代大背景,或某些大人物,比如說書人或爐邊閑談等。這樣讀者就瞬間被帶入了一個龐大的世界中。


《笑傲江湖》中前期反覆提及東方不敗,東方不敗真正登場只有短短的一個場景,但是東方不敗的形象卻深入人心。

《神鵰俠侶》中的風陵夜話,眾人講述楊過的事迹。《神鵰俠侶》前面的故事雖然精彩,但直到此時楊過的形象才變得高大起來。

《天龍八部》中眾人口述慕容復的神奇武功。雖然慕容復很久以後才正式登場,但讀者都已經記得這個人了。

《雪山飛狐》中眾人講述李自成四衛士家庭世代仇殺,及苗人鳳、胡一刀英雄豪邁,腥腥相惜。

反觀一些網路小說,更像是流水帳,而不像小說。


我的高中嘉興一中也是金庸先生的母校。記得之前看過一段學校的文獻,金庸口述在讀初中(當時為嘉興一中名為嘉興中學,也有初中。)的時候,一年看完了校圖書館三分之一的書(具體書的數量不知,抗戰前夕,不會多)。
宏大的眼界胸懷是用萬卷書來支撐的。

相關資料:嘉中論劍


寫小說如寫人生,需要的是閱歷


你看過連城訣沒,看過白馬嘯西風沒,看過鴛鴦刀沒?這三部沒有一部跟你說的一樣,所以這個效果取決於構思,要寫短篇自不需宏大,要累長篇不拋出完整的世界地圖主流價值觀怎麼寫呢?另外,鴛鴦刀估計是金庸發表的最不好的作品了,個人覺得。

----------------------------------

有人說我故意找茬,我想說我沒有一點貶低前兩部作品的意思,鴛鴦刀則配不上金庸的大名。《連城訣》曲折的故事催人淚下,人性的醜惡被血淋淋地披露,眾人追擊狄雲及血刀老祖時牽動南北多少俠士,這就是氣勢磅礴了?我想問你讀的時候會有跟「南慕容北喬峰」「東邪西毒南帝北丐」相似的感覺么?武俠小說(大部分)里慣用就是開頭推出幾大對峙(或結盟之類)的勢力,然後由每個勢力發散開敘述,金庸擅長烘托出這樣的氣氛。

比如說《笑傲江湖》,由福威鏢局滅門慘案引到劉正風金盆洗手。福威鏢局牛吧?分局開遍大江南北!結果呢?青城派三個弟子便挑了總局,降了林震南一家三口。那青城派更牛了吧?青城派算得了什麼?青城派掌門余滄海見了恆山派定逸師太也得禮讓三分。可金庸告訴你這都不叫事,五嶽劍派里高手如雲,劉正風的迴風落雁劍一劍落九雁(到底能落幾隻也沒人知道),莫大先生一劍削斷七隻茶杯卻一隻也不倒。。。。。。

《笑傲江湖》情節很緊湊,高潮一個接一個,先試滅門,再是智斗,金盆洗手又是滅門,這樣福威鏢局,余滄海,定逸師太,田伯光,令狐沖,劉正風,莫大,費彬,各個門派都有著性格極其鮮明的人物,自然各個門派都很生動形象了,當然讀起來覺得非常宏大。

再看《連城訣》,固然有「落花流水」四位「大俠」領銜,可其他十幾路英雄好漢著墨卻不多。短篇小說,如果烘托出龐大的背景難免虎頭蛇尾,前幾章各個人物粉墨登場,隨著劇情深入卻沒他戲份這可能么?誰會花心思給跑龍套的安排那麼多內心獨白?

我就是說說自己的感受,看不過眼可以說我是胡謅,如果想指正麻煩給出理據。


話說金庸如果是今天的一個網文作家,寫出了天龍,射鵰,笑傲這樣的作品未必能紅。 金庸作品的優秀+當時文化生活的貧瘠造就了這樣一個神。 我也是個金迷,金庸的小說基本都是在高中讀完,又在金庸題材的遊戲,同人,討論等綜合熏陶下度過了之後的20年。 當聽說金庸出了修訂版之後,熱血沸騰,買了一套,可是真是看不下去了,一些精品網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引人入勝的程度超過金庸。


推薦閱讀:

金庸十四部裡面有沒有出現同性戀?
大宋王朝擁有東邪西毒北丐南帝郭靖黃蓉神鵰俠侶這麼多高手 為什麼還打不過蒙古兵呢?
如果《笑傲江湖》的故事發生在歐洲會是怎樣的?
神鵰俠侶中楊過為什麼不幫助蛇而幫助雕?
《倚天屠龍記》中張三丰出場時候為什麼喊了一句「無量壽佛」?

TAG:寫作 | 金庸 | 小說創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