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稱帝的選擇是否不明智?
讀《三國演義》的時候,總覺得曹丕稱帝是一步很壞的棋。第一,他的稱帝給了劉備政權的正統性。第二,他為了名義上的稱帝,居然封孫權為吳王,從而沒有抓住劉備伐吳的機會,滅掉孫劉其中至少一家。第三,他稱帝的舉動也給了司馬氏日後篡權開了先例。我認為如果曹丕像曹操一樣,安心的在魏王和丞相的位置上繼續統一天下的事業,待天下一統之後再稱帝,不是更好的選擇嗎?曹丕稱帝的選擇是否真的不明智呢?還是說為形式所迫不得已而為之。希望歷史達人解惑,多謝!
1.稱帝不是臭棋。曹丕威望不夠,要想穩定汝潁世家和譙沛武人必須稱帝才能帶著他們升官發財。有這種收買人心的便宜事兒,要感謝他老爸見便宜就讓,見困難就上的擔當和父愛如山。
2.封孫權為吳王不是臭棋,只能說是沒有劉曄那樣卓越的戰略眼光,和劉備一起夾擊孫權,可以得到吳地更為富庶的東部地區。坐觀成敗是平庸的一步,雖然錯過了絕好的機會,但畢竟沒什麼損失。
3.從王莽篡漢就已經有了篡位的先例了。
中國人在乎名分的程度舉世無雙,日本可以由權臣世代架空天皇,大名向征夷大將軍效忠,中國人不習慣這個。
從長遠來看,哪怕是來路不正的皇帝也比當權臣安全一些。
曹丕在位這七年,大部分精力都用來穩定內部了。軍事上,三次伐吳的主要目的是以親信曹休、曹真、夏侯尚全面接掌軍權。人事上,以徵辟制和九品中正制並行以籠絡世家大族。
曹丕的臭棋在於,疏遠了譙沛武人,使汝潁世家既主持政務又插手軍務,左右兩派的平衡被打破。削弱自己人,對外人進行政治贖買,作為權宜之計可以,時間長了,真是冷了弟兄們的心。曹丕篡漢稱帝一事,《軍師聯盟》劇中拍了好幾集,好像是一件很難的事一樣。大家可能會以為曹丕篡漢是水到渠成,走走程序就完了,其實不是,曹丕篡漢很是費了一番心思,還真有電視劇里這麼難。
軍事聯盟系列文章:
從《軍師聯盟》看門生故吏的世界|文史宴
軍師聯盟:崔琰及其後代有多牛|文史宴
軍師聯盟:荀彧到底是大漢忠臣還是曹操黨羽|文史宴
軍師聯盟:曹丕、曹植的爸爸其實是孫權|文史宴
軍師聯盟:楊修之死——四世三公的亂世沉浮|文史宴
劉家的威力籠罩了幾百年
1
大家可能覺得漢朝跟後世那些大王朝一樣,王朝末年樹倒猢猻散,牆倒眾人推,除非碰到後一個王朝是少民王朝的情況,如元之於宋,清之於明,否則大部分人對前朝並沒有太多感情。
但漢朝不一樣,因為漢朝是第一個統治時間長久的大一統王朝。當漢朝崩潰、滅亡時,很多人沒想到漢朝居然也能滅亡,心裡一下子無所適從,「人心思漢」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
另外,漢章帝開完白虎觀會議以後,儒學吸收了讖緯之學中五方神靈之類的神異元素,進一步神學化,形成了君權神授的概念。雖然東漢末年士大夫中不乏想滅漢、想革命的人物,但底層民眾和周邊少民裡面對漢朝迷信的還有很多。
曹丕篡漢時,好像是沒什麼動靜。但漢朝劉氏這塊招牌,歷魏晉南北朝直到隋唐都很有用。
西晉末年,匈奴人劉淵反晉,就自稱劉氏子孫,以西漢建立者漢高祖劉邦、東漢建立者漢光武帝劉秀、蜀漢建立者漢昭烈帝劉備為三祖,以漢文帝、漢武帝、漢宣帝、漢明帝、漢章帝為五宗,並追謚劉禪為漢懷帝,以收漢人之心。
同時,廩君蠻張昌造反,利用兩漢之際「劉氏當興,李氏為輔」的讖言(當時應在劉秀、李通身上),給小吏丘沈改名劉尼,謊稱是漢朝後代,立為天子,自己則改名李辰,表示是應讖言來輔佐劉氏,結果張昌之亂號召力極大,席捲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州郡。
後來劉姓又跟道教、佛教拉上關係,按《太上洞淵神咒經》的說法:
至甲午之年,劉氏還住中國,長安開霸,秦川大樂。六夷賓服,悉居山藪,不在中川。
兩晉南北朝時期,爆發了不少以「劉舉」、「李弘」為名的道教起義。「李弘」在道教教義裡面本是老君化身,借他之名合情合理,「劉舉」則是漢朝劉姓皇室的影響,是「劉氏再舉」之意。
佛教方面,劉氏與彌勒信仰拉上了關係。佛教有一種說法,認為佛陀滅度之後一千年,彌勒會成為新佛,降臨人間,在世間建立佛國樂土。於是有不少姓劉的和尚發動起義,自稱彌勒下生。
到唐朝,李淵奪取政權,「李弘」和道教就成了唐王朝的專利,「劉氏」之前在佛道二教裡面左右逢源,現在就只能自稱彌勒佛,直到唐玄宗前後,還有不少劉姓之人如劉誡之、劉定高、劉普會、劉志誠等冒充彌勒佛起事。
隋唐的皇帝也特別防範劉姓的大臣。如隋文帝之於發小劉昉,唐太宗之於名臣劉洎,都是忌而殺之。可見漢朝劉姓的影響力是何等綿長。
曹丕做戲做全套
2
既然漢朝和劉姓的威力如此強大,曹丕要篡奪漢朝的皇位就是一件天崩地裂的大事,哪怕他老子曹操立下了天大的功勞,也還要大費周章。
曹丕實行陳群設計的九品中正制,皇權退讓,士族品評人物的權力被國家認可,士族與國家一榮俱榮,於是士族不再反對曹丕篡漢。此外軍權都掌握在曹氏、夏侯氏手中,曹丕稱帝他們可以陞官授爵,更加不會反對。
但這還不夠,只用利益捆綁,一旦利益有所變動,盟友就會成為敵人。還要加上一些利益之外的保險,曹丕的辦法就是借力於上古以來的神學,通過符合神學規範的操作來篡漢,給篡漢加上一層神學意義,利用神學來讓人心服。
先秦以來,孟子「君視臣如草芥,臣視君如寇讎」,「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等思想影響極大,皇權沒有取得天然的合法性。後來董仲舒的儒學也強調,皇帝之上還有一個天,如果皇帝做得太過分,就會上天降罪,皇位不保。
漢武帝當政幾十年,殺人無算,民窮財盡,漢朝合法性嚴重動搖。漢昭帝、漢宣帝時不斷有儒生認為漢朝氣數已終,建議漢朝皇帝禪讓,漢哀帝時又有方士甘忠可、夏賀良勸皇帝禪讓。
漢哀帝還真搞了一回禪讓,不過是禪讓給自己,自己改稱「陳聖劉皇帝」。因為劉姓是堯帝之後,陳姓是舜帝之後,這麼一搞,彷彿帝位從堯系轉移到了舜系手上,是「法堯禪舜」,從上古聖王那裡獲得了政治合法性。可見上古神學是連帝王都尊崇的。
曹丕也依樣學樣,自稱曹姓是舜帝之後(其實是周室諸侯曹叔振鐸之後),劉姓禪讓給曹姓,也是「法堯禪舜」。
漢哀帝禪讓和王莽代漢,都沒有搞儀式,曹丕在繁陽築壇,大操大辦,搞了一個壯大的禪讓儀式。
為了與上古神學貼合,曹丕還做戲做全套,娶了漢獻帝的兩個女兒,效仿舜娶堯帝兩女娥皇、女英。曹丕之妹嫁給了漢獻帝,漢獻帝這兩個女兒雖然不是他妹妹所生,但輩分上相當於他外甥女,為了向神學靠攏,曹丕也不顧輩分的娶了。
此外,曹丕還離開了經營多年的大本營鄴城,把都城遷回洛陽,也是為了與東漢建都洛陽一致,體現自己是漢王朝的後繼者。
經過如此多的利益交換和神學操作,曹丕才坐上皇帝之位,其過程經歷了種種周折,絕不是輕輕巧巧、一蹴而就。
天崩地裂的結局
3
統治中原四百多年的漢朝居然會滅亡,這在當時人的心目中是不可想像的。魏晉禪讓,對人心造成了極大的震撼,帶來的觀念的急劇改變。
漢王朝從董仲舒開始,到白虎觀會議以後,基本確立了君權神授的概念。漢王朝提倡讖緯之學,官方壟斷了神學的解釋權,西漢還可以提的禪讓到東漢不許再提,君位的合法性可以說十分強大。
但到曹丕篡漢,雖然還是依照神學範式辦足了手續,但君權神授的觀念實際上被大大的動搖,皇位的神聖性被打破了,從天佑漢朝變成了有力者得之,政治秩序也隨之不穩,四十年後就出現了司馬氏代魏,以及之後一系列的改朝換代。
與此同步的,就是傳統道德中「忠」的破產。
自從皇帝和宦官發動黨錮之禍,大肆迫害士大夫以後,士大夫對漢室就已經不那麼忠誠,但真正到了漢朝滅亡的關口,很多士大夫心裡的震撼還是很大,像魏國的高官華歆、陳群在禪讓儀式上都心有悲戚。
漢朝就這麼完了,那種從宇宙秩序、上古神學裡生成的,具有極強說服力的「忠」的品德,也隨著漢朝一去不復返了。到司馬氏篡位時,誅鋤魏國忠臣,更是連「忠」都不敢提,只好用「孝」來維持政治秩序和社會秩序。
朝廷大臣也因此把家族榮衰放在了國家興亡的前面,漢朝的純臣逐漸演變為魏晉南北朝的士族,任他幾姓幾家當皇帝,自己家族能夠榮華富貴就好。所以在權臣奪國的時候並沒有什麼人會來阻攔,間接的促進了魏晉南北朝頻繁的改朝換代。
總而言之,到曹丕篡漢的時候,四百多年的秦漢大一統帝國,其體制已經因為諸多原因而面臨瓦解,曹丕和司馬炎的兩次篡權加快了瓦解的速度,中國歷史最終從高度穩定的秦漢帝國進入了政權更替頻繁的魏晉南北朝。
歡迎關注在下的專欄,主要推送三國、五胡、六朝歷史,之後還會有十六國南北朝史連載
胡笳漢月 - 知乎專欄 歡迎對這方面有興趣的朋友們投稿
文史宴二維碼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文史宴,點擊鏈接掃碼關注。可以看到很多文史達人的文章。
我們的宗旨是普及、趣味、新穎,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我一直覺得像這種時期,天下戰亂英雄輩出的年代能一直流傳到現在並在歷史上佔據一席地位的人物他的所做所為都不是幾千年後的我們能夠評論的。
謝邀。新版《三國演義》似乎提了一種說法,曹丕能力不如乃父,只能稱帝凝聚人心,提高統御力。這點好理解,正常國家,御駕親征,國之象徵,會士氣暴膨。勸進大家有功且集體撿了升級箱。漢帝對曹魏始終是個隱患,多少陰謀與人心思動。曹操敢於將自己置身於風口浪尖,犬牙交錯。袁紹就怕麻煩,沒器量。皇帝或者是漢中王對古代人的影響我還是搞不清楚的,反正大家是集體升級的,也是一種資源整合重新配置吧。一起伐吳?應該坐觀成敗看鷸蚌相爭更無風險。曹魏篡漢和司馬篡魏是完全不一樣的,不論是根源,細節還是震蕩。這個知乎另有問題討論可查。手機碼字,就是就我所知,為何要邀請我呀!!!
曹操死後封地只有一個州,而曹丕的當時主持朝政的可能性比較低,競爭者比較多,畢竟曹丕不是曹操,朝中影響力較低,而且漢獻帝可能會在掌握了一部分力量後廢除相權,培養自己的勢力,然後搞制衡,重新獲得著九個州的實際所有權,曹丕只有逼漢獻帝禪讓,才能獲得最大利益(九個州),然後把皇帝送去養老,稱帝之後做的一系列的政策都是很正確的(具體就不講了),總之,曹丕的選擇是正確的。當然,我不過是隨口說說,不可信以為真,可能這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吧。
像曹家這樣的權臣只有兩條路,當皇帝或者全族被誅,沒有第三條路
曹丕稱帝不能算一步臭棋,只有稱帝了才有了天子的名分。話說大家一幫人跟著你創業,不就是為了封妻蔭子么,你得給大家點兒希望。正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更何況曹丕稱帝從時機方面也算是成熟了,大漢已經有了三分天下的趨勢了。為什麼曹操不稱帝,因為他爸聰明,可以參考袁術這逗比,以為拿到傳國玉璽就老子天下第一了,殊不知,天下群雄都對帝位虎視眈眈,你敢第一個冒出來,果斷舉起護國大旗,討伐你。
我覺得他稱帝是沒辦法的事,曹操可以挾天子令諸侯,但是他沒有他爹的能力與魄力。如果他繼續那樣做,只會看著手裡的權利被剝奪,所以稱帝應該是最好的選擇
1.曹操在的時候不是沒想過稱帝,而是大部分天下名士和朝廷漢臣一心向漢,時機不合。再者稱帝後,天下就有兩個皇帝,漢獻帝的價值就會貶值,這就是當初袁術稱帝曹操討伐他的理由了,再者曹操赤壁大敗,元氣大傷,不敢南下,專心治理內政。如果貿然稱帝,第一,天下一心向漢的有才之人會轉投劉備,孫權。曹操就會失去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曹操很明白。第二,劉備和孫權有了討伐曹操的理由,萬一真的聯合攻打許昌怎麼辦。這個時候,劉備已經有著雄厚的實力。這兩者都於曹操不利。當初銅雀台之會曹操就試探了群臣,發先天下一心向漢的人居多,只能做罷。孫權當初寫信向曹操勸晉,曹操大怒,因為曹操明白,這是孫權想要把自己駕在火上烤啊。孫權有兩個意圖,一是試探曹操,二是挑唆曹操稱帝。曹操聰明,不上這個當。否則,曹操就要背負逆賊的千古罵名了。
2.曹操當時已經有不下於天子的權利,而天子只剩下個名聲而已。因此,沒必要稱帝。再者還能挾天子令諸侯,因為當時禮制這塊遮羞布並未撕破,因此曹操就佔據了政治的主動。以天子的名義實現和平征服。另外,有名士想要報效天子,也可以去曹操哪裡施展才華。另外,曹操大多數部下是外姓,忠漢,曹操稱帝,他們就會失去信心,弄不好就會背叛曹操。因此,曹操只做魏王不敢,也沒必要稱帝。但是卻為後代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曹丕不一樣,當時,曹操剛死,曹操還有許多舊部在外,如許褚,徐晃,夏侯等。他們服從曹操是因為曹操的產業是曹操和他們出生入死一起打下的,因此,曹操威望極高。相比之下,曹丕是繼承了曹操的產業和名聲,沒有什麼大的作為,威望不夠。因此,曹丕必須稱帝,這樣可以快速穩定曹操舊部,凝聚家族力量。
4.當時,獻帝已經徹底沒有權利,在曹操的鋪墊下,魏早晚要取代漢,因此晚不如早,稱帝以後,還有許多特權可以用。可以推行自己的政法,取代漢不合理的政法,這樣,一旦自己的政法深入民心,大家就會認同魏。漢一推翻,天下就沒有了漢臣,因此,劉備,孫權都可以各自稱帝。三家的地位就處於平等了,以前討伐的理由就都用不了了。再者,改朝換代的思想早已深入各個階級之中,(曹操做得一手好宣傳)曹丕稱帝,還能順應當時環境。
5.曹丕明白,自己不稱帝,自己就像當初的董卓一樣,任何人都可以借著天子的名義除掉自己,如果稱帝,天下就沒有了漢,推翻自己就等於推翻皇帝,反對派就變成了亂臣賊子。可以獲得臣下對自己的忠心。
6.曹丕稱帝為將來的魏國埋下了一個隱患,那就是稱帝稱得太容易了。曹丕以為自己稱帝可以獲得曹氏政權的穩定,他將像漢朝皇帝那樣獲得忠心,但實際情況並不如自己想的一樣。因為曹丕的行為已經做了一個很好的範本,這個時候司馬懿已像曹操一樣為後代鋪墊,甚至鋪得比曹操還好。公元265年,司馬懿之孫,司馬炎以同樣的手法稱帝,那時,魏國臣子對魏國的忠心已經蕩然無存。
PS:以上均已三國演義為主,歡迎知友指出不足,加以改進^_^
漢朝,從呂氏開始,外戚專權,到東漢的黨錮之爭,外戚宦官輪流專權。皇帝是法定、輿論定集大權於一身之人。但皇帝比較弱、不精明或者受蒙蔽的時候,就有太監、外戚或其他集團的權臣跳出來當首相,皇帝變成虛位元首。
曹操篡不篡位,其實都一樣,朝堂上所有政敵都已清除乾淨,現留的文臣武將都是他自己的死忠,偶爾有個別荀彧那種,不足為慮,再說荀彧這種算是他自己帶出來的人,很難反他,最多也就是觀點不同時,會表示勸誡。當然,荀彧被他殺了。曹操當時的地位差不多就普京第二次任總理時的狀態,反正梅德韋傑夫是他帶出來的,政府其他官員及軍隊都是他的人,他普京何必去修改總統只能連選連任兩屆的憲法?還是繞開憲法,比較實在。就像南朝時的山中宰相陶弘景,南梁開國皇帝屢次聘用他出山輔佐自己,他就是不出來,梁武帝沒辦法,只能有事情、有需要時寫封信去請教他,多傲嬌,多體面啊,又不用天天在朝堂上勾心鬥角下跪磕頭。
………………………分割線………………………
可到了曹丕,那就不同啦,雖說世襲罔替,承襲魏王爵是天經地義。但相權就有變數了。當時政治強人曹操的過世,還沒有人有這個威望能駕馭相權,包括漢獻帝(不然他就中興了)。曹丕有點像最大公約數的意思,反正帝國的核心官員都是跟隨他爹一路上來的。但是呢,人心會變,這個公約數,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是會變的,一不小心,出來個重拾民心收拾舊山河的偉人呢?那曹家難得評定的天下又得大亂,曹家聯盟利益集團將失去基業,何況外有強敵,劉備孫權都是德高望重之輩。一不做二不休,乾脆把皇權政權拿過來得了。
就如後世的司馬家,以及宇文護家、楊家,曹家、司馬家、楊家自己是公約數自己上位,而宇文護家,是自己堂弟公約數。如此看來,宇文堂兄弟之間的鬥爭是免不了的了。事情是宇文護在做,皇帝卻弟弟在當。對於他們任何一人,都是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創業員工,股份期權都會有的(≧▽≦)/
首先要了解一下大背景,曹操當魏王的時候雖然手裡捏著兵權,但是這些兵將都是跟著他混的,但是曹魏陣營裡面還有效忠漢獻帝的人(個人以為其實是漢獻帝一直在運作)。曹操自己很牛逼,也很會收買人心,兵將都控制得住,所以稱不稱帝都一樣。但是曹丕不一樣,曹操並沒有像帶著曹昂一樣帶著曹丕經常在軍隊里歷練,更多的是讓他坐鎮後方(曹操意識到比起軍事問題更難解決的是內部的政治問題),但是這也造成曹丕和軍隊距離較遠,在曹操死後,軍權捏在曹氏夏侯氏的叔伯輩手裡,對軍權統御能力不足,而原本的文臣集團本來就朝向不定(潁川集團因反對曹操稱王被疏遠)。在這種情況下,曹丕上位的危險性不言而喻,需要時時提防的帝黨,可能不聽話的武將集團,不可靠的文臣集團。這也就是為什麼曹操一輩子都想讓寒門學子做官的願望,曹丕一上台就給毀了的原因,並不是曹丕看不穿士族,而是沒辦法,於是把做官權利讓給士族文官集團換取對自己的支持,這樣稱帝既可以解除帝黨的威脅,又可以得到武將支持,以確保自己的安全,然後再讓皇族武將集團去限制士族文官集團(後來皇族人才凋零讓司馬家得逞)。
當然如果曹丕想不稱帝解決這些問題也是可以的,前提當然是他能像曹操一樣軍功卓著,通過一次次勝仗慢慢把軍權收回來,同時鎮壓帝黨和文官集團。但是孫劉實力都很強,曹丕基本沒什麼希望,互相牽制平衡才是最方便最高效最安全的方法。
當然以魏代漢影響深遠,給後世改朝換代做了教科書式的範本,但由於是和平換代,所以新朝代大多根基不牢靠,除了皇族以外各方勢力混雜,人人都想吃肉,以至於隋煬帝想借征高麗把士族挨個兒消滅(結果沒控制好),後經過隋末軍閥混戰的消耗,最終奠定了唐朝一個多世紀的長治久安。
以上~
我太祖武皇帝,掃清六合,席捲八荒;萬姓傾心,四方仰德。此非以權勢取之,實乃天命所歸也。我世祖文皇帝,神文聖武,以膺大統;應天合人,法堯禪舜。處中國以臨萬邦,豈非天心人意乎?
請看三國志。早就想稱帝了,曹操只是時機未到
就演義而言,曹丕稱帝是理所當然的事,很多跡象都表明曹操在為繼承人稱帝做準備,而且有賈詡等壞小子在,稱帝又有了外因。
至於是不是壞棋,壞倒是不至於,首先宣布自己的正統地位是有助於自己的,不過也是慘,這些事最後都被司馬家全學會了。
我覺得不是,因為曹丕如果不稱帝,其危險性更大。第一,他父親曹操跟他當魏王的規制已經賤越了,始終是皇帝和部分大臣們的眼中釘,肉中刺,時刻都有生命危險,想想當年的曹操就知道了。第二,曹丕沒有他父親的能力,不稱帝早晚被人算計了,連魏王都不是,樓主說稱帝後才給了司馬氏可乘之機,好像這與其沒有必然聯繫,怪就怪曹丕死的早,用人欠火候。第三,官方的說,大勢所趨吧,哈哈。
曹丕不能繼承職位只能繼承封地,還有一幫子跟著曹操混過的能人,不稱帝就是等著被趕下台。而且逼漢獻帝禪讓,法理上講沒問題,劉備方面才是自封正統。
不稱帝,如何提拔舊臣,不提拔舊臣,誰跟你混?不跟你混,你玩個蛋。
只怪自己命不行。你就想想你如果有一個領導,終身制不退休,自己還不思進取不想著趕緊陞官升上去給自己騰位置,壓得底下一票人都動彈不得,還整天讓你干這干那,壓榨勞動力。
你是不是特別想打死他?
曹丕為了不讓人打死,就只有自己升自己的官了。
即使是三國演義,蜀漢政權也沒什麼正統性啊!!!
推薦閱讀:
※李世民對曹操 「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的評價是否妥當?
※如何評價瑜小喬的三國物語系列?
※曹操在历史上真的屠城了吗,有记载的屠城有哪几次,有何意义?
※為啥所有的《三國》影視劇都把張飛化裝成李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