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要努力工作呢?我現在就可以躺在沙灘上曬太陽了。」這個觀點需要反駁嗎?

第一次提問,我把題目背景說清楚。這是一個很多人都聽過的故事,說有一個富商在海邊散步,見到一個漁夫躺在沙灘上曬太陽,旁邊放著他的漁網。富商問他為什麼不去打魚,他說我為什麼要打魚,富商說這樣你就可以賺錢了,漁夫說我為什麼要賺多點錢,富商說那樣你就可以買艘漁船了,漁夫又問我為什麼要買漁船,富商說那你就可以賺大錢了,漁夫說為什麼我要賺大錢,富商說那樣你就可以和我一樣在海邊散步曬太陽了。漁夫說,可是我現在就可以這樣了啊。
我知道這觀點不太對,求反駁


諾貝爾經濟學獲獎者Daniel Kahneman在2010年發表了一篇論文,題目是《Does Money Buy Happiness?》,在調查45萬美國人後發現,金錢的確可以買到幸福,不過要買到幸福,年收入7.5萬美元足夠了。在7.5萬美元這個門檻之內,賺得越多,幸福感越強,但是一旦越過這個值,賺7.5萬美元還是20萬美元對一個人的幸福感影響並不大。

綜上,如果漁夫年收入過7.5W刀的線了,他老人家這麼說是有道理的,提早曬一年太陽就多享受了一年。如果沒到,那倒是值得再努力一把。

《Does Money Buy Happiness?》的summary:
http://wws.princeton.edu/news/Income_Happiness/Happiness_Money_Summary.pdf


-------------------------------------------------------------------------------------------------
2010年2月,Kahneman在TED做了個演講:
The riddle of experience vs. memory
http://www.ted.com/talks/daniel_kahneman_the_riddle_of_experience_vs_memory.html
其中這條線是6W刀年薪,可能由於調查仍在進行中導致這個數字上的差別,Kahneman的原話是:」當人們的年薪過6W後,我們得到了一條絕對平坦的線。我極少見到如此平的線。「,足見年薪一旦過某個點後,金錢對幸福的影響微乎其微。他最後提到,和你喜歡的人在一起相處,才是幸福的法門。

「Below 60,000 dollars a year, people are unhappy, and they get progressively unhappier the poorer they get. Above that, we get an absolutely flat line. I mean I』ve rarely seen lines so flat.」



「Clearly… money does not buy you experiential happiness, but lack of money certainly buys you misery,」 he said. But the real trick, Kahneman said, is to spend time with people you like.


當富翁不想在沙灘上曬太陽 想去阿拉斯加吹冷風看極光的時候 富翁依然可以想去就去
至於漁夫 連生病都不敢 依然只能每天在海上風吹日晒


他曬他的太陽,他賺他的鈔票,為什麼要反駁啊?反駁來反駁去,他依然在曬太陽,他依然在賺錢,終於是無用的反駁。我沒有見過曬太陽的拉著賺錢的一塊兒去曬太陽的,倒是常常看見賺錢的,指責曬太陽的不賺錢的。(是不是很鬧啊?)

各自安於各自的秩序,安於各自的生態就很好。他曬夠了太陽,也終於要去打一網魚來填飽肚子。他賺錢累了,也終於要在海灘上散步,放鬆放鬆。哪裡有什麼絕對的呢?

這個故事裡透露出一種矛盾:即,有一股力量想要強行地把一些人,或者說大多數人,拉進一個他們設定的秩序里去。舉個通俗的例子,
譬如在一個酒吧間里,大家都在玩骰子,可你卻在獨自喝酒。這時候,就會有人拉你說:『來來來,不要自己一個人喝,一起玩骰子吧!』可如果你去玩了,又玩不好,那拉你玩骰子的人就會笑話你:『你怎麼骰子也玩不好呢?』

譬如中國,從前是極權的,如今也要搞民主。那些勸我們民主的,和指責我們不民主的,其實是同一些國家。就好像拉你玩骰子的,和笑你玩不來的,其實是同一個人一樣。

等到老漁民聽了大老闆的話,去打漁賺錢了,到時候你猜猜大老闆會怎麼說呢?

從前有一個青年畫家,是很有天分的,後來他娶了一個漂亮老婆,為了讓她過上好日子,便去做生意賺錢。等他人到中年,錢賺了很多,漂亮老婆也過上了很體面的生活。這時候,他重新回到畫室想繼續創作,可他發現,他再也畫不出了。


重點是這個漁夫在這裡曬太陽他吃什麼?住哪兒?生活必需品怎麼解決?在這些基本的生計問題解決之後,才有怎麼過生活的選擇。如果可以自給自足那麼喜歡多工作的就多工作,喜歡消遣娛樂休息的就自己消遣娛樂休息。如果自給自足都做不到,生計問題都不能自己解決不就只能做慵懶的寄生蟲了么?

話說回來,為什麼這個富商跟他對話會顯得富商不佔理。原因是選擇了賺大錢的人很可能忘記錢最終的意義是什麼,僅僅把錢當作價值本身。其實賺錢無非是為了生活,並不是賺大錢就最好。賺大錢也要付出,很可能是對生活的犧牲,也許忙碌賺大錢的人並不比沒多少錢但懂得打理生活的人過得舒服。這是一個需要自己權衡的問題。如果富商一開始不是跟他說打漁是為了錢,而是直接說打漁是為了維持生計,進而更好地生活,那這位漁夫恐怕就很難回復了。

@陳思榮 答案里提到的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這個我之前是有了解的。在解決基本生計問題之前,錢很重要;解決之後基本生計之後,有一些在窮人看來奢侈的消費,也會增加快樂;但多到一定程度之後,這更多的錢給人帶來的就往往只是數字大小上的感覺而不會有實際上的差別了。調查統計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似乎還沒有涉及到的是掙錢這個過程帶來的不快樂,掙大錢的人是不是承受了更多的壓力、不快。)

但 @陳思榮 得出的結論我是不贊同的。調查的結果顯示 7.5 萬美元的年收入是一個界限,小於這個值,金錢的增加會增加幸福感,大於這個值更多的錢也起不了什麼作用。這個統計結果是一個重要的參考,但它跟漁夫自己快不快樂沒有直接的聯繫。漁夫自己掙多少錢會快樂完全取決於漁夫自己,和他自己對生活的需求直接聯繫,而與別人的生活沒啥關係(除非他把自己與他人的比較看得很重要)。所以不應該用 7.5 萬來限制漁夫,漁夫開不開心完全是他自己的事情。甚至哪怕這位漁夫在別人看來天天沒什麼吃的也沒好衣服穿,他都有可能自己感到快樂。個人體驗這種事完全是自己和自己的身體決定的,而不會受某個群體的調查結果限制。


#碎碎念 *為什麼要好好工作?*

在日本超市看到《千與千尋》裡面那種五顏六色的煤灰吃的食物,吃了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情。

其實我們就很像煤灰,喜歡偷懶跟耍小聰明,動不動就抱怨自己的工作。覺得努力工作幹嘛呀。可是一旦長時間停止工作,魔法又會消失掉,重新變成地上的沒有自主意識的煤灰。

可是為什麼不工作後果會那麼嚴重呢?宮崎駿的電影裡面經常可以看到濃濃的現實相關的隱喻,什麼「走捷徑的魔法做出來的東西其實一點用都沒有」,之類的。引用一下:「我們這裡的每個人都必須要工作,沒有工作的話就會被湯婆婆變成豬。」 「一旦停止了工作,魔法就會消失,你們想重新變成地上的煤灰嗎?工作!都給我回去工作!」所以宮老這麼強調工作他心裡究竟是幾個意思呢?

心理學裡面倒是有一個非常類似的觀點:我們的大腦不喜歡我們的思想跟我們的行為之間的落差,你如果整天無所事事磨洋工,你的大腦就只能通過承認你是一個不思進取的人才能拉近你的思想和你的行為的距離。整天無所事事不主動去找點事情做還整天幻想自己很上進會得精神分裂的。所以說呢,你的行為最終會影響到你自己認為你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你要是不好好工作的話,你就會慢慢迷失自我,開始迷茫糾結,找不到生活的意義,等於被你自己變成豬。

以前都只知道你的心態會影響你的行為,其實反過來,你自己的行為也會影響你的心態。所以總之抱怨歸抱怨,還是應該盡量找點有意義的事情做的~你要是覺得曬太陽很有意義,當然應該多晒晒太陽。


富翁是自由的,想來就來,想走就走
漁夫是不得不在這兒,不然他沒飯吃
本質的不同


題主並沒有提煉這個觀點是什麼,姑且讓我代為總結一下。這個故事中的漁夫,在沙灘上曬太陽,並且覺得這樣什麼都不做很好,這是一種及時行樂外加消極主義的觀點,確實為這個社會所不齒。如果每個人都如此,人類文明將不會有長足進步,世界將不是如今之世界。但是,這個世界是所有人類共同的選擇,如果真的每個人都如此,那就沒有今天大家的批判之說,因為大家都一樣。

其實我想說的是:生命的意義,幸福感的獲得,都是每個人自己的選擇。 富人選擇奮鬥獲取財富,漁夫選擇曬太陽獲得安逸,這本身都是個人的事情,並無可比性。漁夫若真能全然安逸地曬太陽,那是因為在他看來,曬太陽比擺脫貧窮更重要(且不說他是否真的生活窘迫)。富人基於普世觀念,基於自己的心理狀態,覺得漁夫這是在荒費生命。我覺得這都是個人之爭,完全沒必要拿到公共平台上來討論,不然最後都變成子非魚的詭異邏輯了。

他人的生命態度,我們可以參考,可以內心裡有評判,但,那畢竟只是他人的事,他是他,你是你,大家都同樣在這個地球上好好活著,你如何管得了那麼寬?

=======================越描越黑的分割線=========================

回答有些偏頗,本意並不是鼓勵消極,而是鼓勵尊重他人的生活態度。話說,人與人之間不先有了理解,才能真正對他人有所改變么?


漁夫曬太陽和富翁雖然同樣是曬太陽,但是生命體驗是不一樣的。
沒必要去反駁他人的觀點,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這個世界上,除了在沙灘上曬太陽,還有別的事情可以做。
我不想反駁任何觀點,而我的觀點卻是介乎「富翁」和「漁夫」之間。

如果非要反駁,可以對漁夫說:那在自家海灘上曬太陽的時候,你用哪個牌子的防晒油塗在身邊的嫩模上?


有人說那麼拼是不必要的,考個好大學怎麼樣,畢業還不是給小學未畢業的人打工,出個國怎麼樣,回來還是找不到工作,辛辛苦苦工作怎麼樣,還不是不如那些嘴皮子利落的人拿錢多?
其實生活真的是羅生門,各有各的道理,似乎怎麼樣都能活著,怎麼樣都能過好這一生,因為到達巔峰也會高處不勝寒,處於中庸也有平淡是真可以做來安慰,哪怕處於谷底,也有命運作弄人來開脫。可是,以上言論,不過是無知者無畏的言論罷了,你未曾上過好大學,所以你不知道結識到有趣的高素質的積極向上同學老師的那種體會,所以你不知道真正的好大學有多麼好的機會,多麼好的資源,多麼寬容的心態,多麼濃厚的氛圍,這些東西因為你沒有得到,所以你沒有失去;你未曾出過國,所以你不知道國外有那麼多建設完備的公共設施,所以你不知道國外的教學氛圍與國內有多麼不同,你不知道那幾年的出國經歷會讓一個人的視野變得多麼開闊,多麼包容,多麼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就連曾經的落魄曾經的落寞,獨自處在異鄉的孤單落寞都成為了生命中的一片風景,這些體驗因為你沒有得到,所以你沒有失去;因為你未曾真心喜歡過你所從事的工作,你從來不懂事業這件事情,因為在你看來,工作不過是謀生的工具,是養家糊口的手段,所以你從來沒有體味過為了一個項目拼盡全力,為了一個構思絞盡腦汁,你只看到了當下的薪酬,卻未曾放眼遍及未來的進階,這些成就因為你沒有得到,所以你沒有失去。
當然,換個角度,經常努力的人自然失去了很多閑適,經常認真的人自然失去了很多投機取巧的機會,經常與自己缺點搏鬥,與自己生命反思的人,自然不懂那些得過且過的人的心境,我從不認為用力過度與隨波逐流有什麼高低貴賤之別,每個人的選擇而已,自己的選擇,自己承擔,可是呀,你未曾得到,所以你不知道失去了什麼,不要妄自評論,不要隨意指點,甚至不要在毫無了解的前提下大放厥詞。有失必有得,請認真選擇,切實行動,坦然面對,問心無愧,安靜閉嘴。


還讓不讓人活,物質上贏不了,人家精神上勝利一下還要反駁


嚇毀我了,我以為這個問題完全不用動腦子啊,竟然有人用什麼引文和哲學來回答???
問問你的心。
【先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麼】,這不是一切行動的原點嗎。在挨踢界,這個似乎叫做【確定用戶需求】。
當然,你可以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但我想,也許這個漁夫要的就是這樣的生活呢?每天出海大大魚,回來曬著太陽喝喝酒,有的時候打不上魚,但大多數日子過得悠閑又自在。如果是的話,那他已經非常幸福了啊。
我常常說,非常討厭生活在北方。作為一個地道的北方人,我的人生觀一直被填充著【風險預警】【努力爭取】之類的東西。生活為了什麼?沒人想過。大家在巨大的壓力下往前走,從來沒人問。偶爾有人站起來,就像夠香蕉的猴子一樣被一頓胖揍,讓他【按照正常的方式生活】
富翁的生活方式沒錯。他享受物質帶來的快樂,享受工作帶來的充實,也接受這種因果。但是,這不代表所有人都是要按照這個方式生活。富翁的錯誤,就是以己推人,講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對方。在戀愛關係中,這個相處模型會變成「我對你這麼好你為什麼不愛我」。能看出哪裡錯了來嗎?
人與人都是不同的。但是為了這個社會進步,我們要彼此對比來增加動力。可是,當我們忘記對比是為了讓自己努力過得更幸福,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對比的結果本身上——不幸就誕生了。
而更大的不幸是……我們國家鼓勵這種對比。
我們國家的教育挂念是,人與人是平等的,沒有差異的。這意味著,同樣一件事情,兩個人付出同樣的努力,結果是一樣的——聽起來很有問題對吧。可是呢,這種話你是不是沒少從老師和家長那裡聽到。「別人怎麼就能做你怎麼就不能呢???」
回到這個問題, 「為什麼我可以從賺錢中得到快樂,你就不能呢?」這是富翁的心理假設。這對他自己沒錯,可是對漁夫,對一個生活目的完全不同的人,這不對。
不想扯太多,斯巴達期間一切敏感。只是想說,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你才能感受到你在這個世界的存在:無比孤單,但獨一無二。


請問各位,你會問路邊的乞丐為什麼不工作嗎?
你會問賣煎餅果子的大媽為什麼不去寫字樓上班嗎?

那麼故事裡的富翁為什麼要問漁夫不去打魚?

從善意的角度看,富翁是希望漁夫「出任CEO, 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巔峰」

從惡意的角度看,富翁心裡想:「我經過艱苦奮鬥淘到第一桶金,經過長期努力賺取財富,現在才能享受在海邊散步曬太陽的樂趣。你個漁夫,居然也享受曬太陽,你不配!「你這個漁夫就應該「艱苦奮鬥,長期努力賺取財富」然後才有資格享受在海邊散步曬太陽的樂趣。」

所以很多成功人士告訴你,你必須主動尋找挫折困難。如果你做不到你就不應該休息、不應享受最微小的樂趣。


-------------------------------------------------------------------
但現實中很多成功人士是買地,炒房獲得大量的財富。這些成功人士需要手下的打工仔努力工作。所以成功人士寫了好些成功學書,教會打工仔如何做個好打工仔,這樣成功人士能夠賺更多錢而已。

超越階層,想得美。


「我知道這觀點不太對,求反駁」,你既然知道答案,那是來找理由的。
反駁是告訴自己堅持的理由,而不是用來改變別人。
1、金錢的背後------健康+情感交流+知識+娛樂+規劃
2、為人的背後------挑戰+成就(認可)+責任+成長
3、天生麗質難自棄


如果一個人沒有夢想,那跟鹹魚有什麼區別呢? ---周星馳

重要的是過程。


佛陀成佛前是凈飯王的嫡傳子,未來的國王。
吃最好的,
穿最好的,
用最好的,
娶了最漂亮的老婆,
後來他覺得這些都不能取悅他,毅然決然地去修行了。他衣不遮體,討乞殘羹剩飯,骨瘦如柴,如同一個乞丐。
然而你我都知道,那些真的吃不上飯沿街討乞的乞丐跟佛祖是決然不同的!這個不同就在於前者是迫不得已而後者是自我實現。
同樣是曬太陽,富豪可以在此曬太陽也可以去森林打熊,更可以去北極看海豹。而漁夫則只能曬太陽。一個人可選擇的餘地越多,他就越幸福!譬如佛祖,他只要願意,他還可以是那個錦衣玉食的王子,而乞丐則沒有任何其他可能。

所以好好努力吧,不是為了什麼確切的東西,而是為了更多的可能性。


以我理解,這個故事不是關於財富的,講的是兩種不同的心態。以財富去評判兩者不同做法,出世入世,標準因人而異。

但寓言說得很清楚,富翁的思維是:放棄曬太陽努力工作
ightarrow 賺大錢
ightarrow 不必工作
ightarrow 曬太陽。聰明人,不是么?精打細算、眼光長遠、有雄心抱負。
而漁夫他的最終目標沒有表明也是曬太陽(只是富翁的理解),打魚夠了生活後他就享受生活,做喜歡做的事。自然有很多人替他擔心:生病了怎麼辦呀?孩子教育呢?萬一打不到魚了呢?

殊不知:

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道德經》:不現可欲,使民心不亂。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金剛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心經》: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而值得玩味的是,有更多的錢不能減少人的恐懼,相反自身的安全感會依賴於財富與地位。就如黑客帝國所說:究竟是我們控制了財富,還是財富控制了我們?馬克思:「資本家是人格化的資本。」

如果富翁的發心是:組織更高效的生產,幫助更多的人不必為生計愁,可以安心曬太陽。那他的著眼點不再是工作後的報酬,工作就是當下。一樣的行為,在心態上差別是巨大的。(同樣只是以工作為例)

生活中,肯定有許多家長如此教育:你不能這樣選擇,應該如何如何,這樣才能成功/成長/有未來。但是成功從來不在別人標定的西天,只在自己取經的路上。

結論:心安樂處,即是身安樂處。


當其他人有了大漁船有了自己的固定市場後,你這樣的小散戶是無法生存的,那時候,你會天天很緊張地沒日沒夜地撈魚,但是你的工具技術都遠落後別人,就算再辛勞,也收穫頗微,而自己能撈到的那些東西的市場吸引力是比不過已經形成專業化產業化的其他人的。

別以為這樣的事情不會發生,因為大多人和我的想法才是一樣的,只有極少數人和你的想法一樣。


基本同意@唐逍 的觀點。補充一下,賺錢不僅僅是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還可以改善別人的生活。在理想的情況下,金錢是對個人貢獻的獎勵。就像某人說的,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


富翁可以這麼回復漁夫:你是情願一輩子無所作為地曬太陽,還是跟我一起去改變世界?


你只能躺在沙灘上曬太陽。


推薦閱讀:

女性在面試時被問到結婚生子、工作與家庭平衡問題時,怎麼回答較合適?
如何看待 36 歲清華畢業 IT 男馬桶上猝死,死前對母親說「太累」?
人在年輕的時候一定要奮鬥嗎?

TAG:生活 | 人生 | 工作 | 工作生活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