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恢復繁體(正體)字?是否有必要?
如果要恢復繁體字,對於我們這兩到三代只會簡體的人是不是會帶來很大麻煩?
1,文字的自然(人為)演化要看即成現狀和事實,以及未來發展,而不是追述過去。
2,簡體字字形絕大多數都不是新造,而是沿用民間同一個字N種字形中的較簡版本。
3,眾所周知,簡體字方案不是tg提出來的,而是常凱申等人的功績。70年前,不論中國是姓國還是姓共,都會使用簡體字。所以甭再拿國共什麼的說事兒了,真挺low的。
4,簡體字在降低文盲率的進程中發揮了很大作用。
5,繁體字與「中國古代漢字」並不等同。中國文字發展幾千年,字形變化非常大。所謂「繁體字」僅是「中國文字」在清朝中前期的一個剪影而已。
6,中國的現狀是,文盲率在發展中國家裡基本上最低。同時,稍微受過正規教育的人,閱讀繁體字幾乎無壓力。同時,研究中國古漢字的人多了去了,拿(繁體字)書法當成愛好的人也多了去了
在文化繁榮的國度,「過去」的事物只要「有趣」,就僅會從「大眾」變為「小眾」,卻絕不會消亡,而反而會被「小眾」們的濃厚興趣給發揚得更光大 -- 中國在古文字研究方面的專家,以及書法家,都是全球首屈一指,且這並不僅僅是體量決定的。
7,官方和書面文字標準化是當今的國際慣例。主流美國媒體也不可能整版文字都英美兩國英文混搭,甚至夾雜莎士比亞時期的英文,除非加引號或為了表達特定的俏皮或戲謔的效果。中國規定簡體字為官方文字,並不是禁止人們使用繁體字 -- 你私下怎麼用是你的自由,但如果你要發表,自然要規範。
8,外國人學中文本就夠難的了,而簡體字一定程度上幫助了在全球推廣中文。我也見過對中文書法和古文字情有獨鐘的老外,而他們在中國能接觸到最權威的中國古文字研究專家,以及全球最多的中文書法大家。且,哪怕僅是業餘愛好,中國相關的民間小眾團體也多了去了。
9,世界越來越「快」,信息密度越來越「高」;簡體字書寫起來更「快」,單位時間內能記錄的信息更「多」
10,現在大家也很少寫字,都是打字,於是9倒也無所謂。但目前的文字信息傳播途徑主要是網路,載體是電腦/手機屏幕,且主流字型大小就是對應英文9-11號左右。在這個區間內,繁體字的閱讀體驗很容易會讓人覺得是在讀「一坨翔」,且很難加黑,很難有不同的字體變化。
感謝評論給出了那個我怎麼也想不起來的經典範例:
憂鬱的臺灣烏龜
憂鬱的臺灣烏龜(初學中文的人看到這個的第一感覺應該是「掃一掃」吧...)
憂鬱的台灣烏龜
憂鬱的台灣烏龜
11,最想說的一句話:
一個國家/地區如果過於追求語言的細節形式,而不是文化實質,大體上只能說明這個國家/地區並沒有什麼文化,和/或急於將「自己」和「別人」刻意區別開來,以刷優越感的形式來彌補自身的信心缺失。
(Ctrl C + Ctrl V)
(Ctrl C + Ctrl V)
如果說「簡體字」是「殘體字」,那麼日文假名簡直就是「殘呀么殘體字」 -- 這不影響我們公認日本是一個歷史和現代文化大繁榮的國家,甚至不影響現代中文的諸多名詞和造詞法來自於日本。
而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對文化政策又有了一個更政治正確的標準,那就是「自由和多樣性」。簡體字在中國,已經是官方文字半個多世紀了,且已經全球普及,沒有任何如70年前百廢待興時期那樣強制改變的必要。在此基礎上,愛寫繁體字,你就寫繁體字;愛寫文言文,你就寫文言文;愛說話夾帶之乎者也,你就憑著你性子來;老外愛學繁體字,那他就學繁體字;你熱愛中國古代文字,那就搞這方面的研究,中國這方面顯然全球第一;你熱愛書法,那就寫你的書法,甭管是甲骨文還是金文還是小篆大篆還是什麼,相關資源皆充足......這就是「自由和多樣性」。
引申閱讀:諾亞韋伯斯特當初在美國搞的拼寫簡化運動 -- 建議結合美國文化在當今世界的地位來思考。
漢字的「繁」、「簡」,絕不是非此即彼、二選一的問題。
以「繁」為「正」,是很不靠譜兒的偏見。
「恢復」更是無從談起——恢復到哪兒才算「恢復」?至少得是隸變以前吧?
儘管從個人感情上,我是喜歡繁體字的。
簡化字的問題並不在於「簡」,而在於簡化過程中出現的種種過激、不當。
讀過當年出版的那本《簡化字溯源》,很多簡化字雖然也其來有自,卻常是旁門左道。
很多其他問題,如粗暴地合併、濫用簡化部首之類,很多人都提過多次了。
林語堂晚年寫過一些關於漢字整理的文章,如《整理漢字草案》、《再論整理漢字的重要》、《中國語辭的研究》等。系統地談了他對漢字簡化的態度,包括他對大陸的簡化字的一些很具體的看法,我覺得是很靠譜兒的。
林是學語言學出身的,一輩子愛研究漢字——創製過一套漢字索引編碼方法(後來被變成了電腦輸入法)、發明過一款中文打字機、當年參與過制定最早的漢語拼音體系……他一直支持簡化漢字、採用俗字。但也認為大陸的簡化過於簡單粗暴。很多地方是有問題的。漢字應該重新「整理」。
提這個,還不如多多提倡下書法什麼的,如今的小孩都不怎麼練這個了
笑...
首先,簡體字最早是有花生米提出來的好不好...如果不是後來敗退到台灣...
GMD也會推行漢字簡化政策的...
後來是TG在大陸推行之後,花生米又開始調頭而已...
另外,「正體字」兩千年,笑話...
從秦始皇統一文字開始,用得是「小篆」...漢代是「隸書」...之後,如「魏碑」之流,層出不窮...
以上是車的進化史,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從甲骨文到簡體字的進化過程...
文字的出現和發展是為了方便使用的...而不是為了裝逼而存在的...
另外,簡體字不是硬造的,大部分都是歸納的來的,示例如下:
張書岩、王鐵昆等學者的研究見《簡化字溯源》,在1986年《簡化字總表》選取388個字頭,取得的數據有。
現行簡化字始見於先秦的有49字,佔12.63%。
始見於秦漢的共62字,佔15.98%
始見於魏晉南北朝的共24字,佔6.18%
始見於隋唐的31字,佔7.99%
始見於宋(金)的共29字,佔7.47%
始見於元代的有72字,佔18.56%
始見於明清的共74字,佔19.07%
始見於民國的共46字,佔11.86%
始見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有一字,佔0.26%
把「繁體字」統一,規範起來的...恰恰是「滿清」...發布了相關的赦令,統一了繁體字的寫法...
有朋友戲言,應該把「正體字」成為「韃體字」...因為是滿清確定的標準喲...
--------------------------大家好,我是分割線-------------------
幾個問題的回答:
1、花生米的來源:
在二戰中,美國援華顧問團,史迪威將軍的自傳中,把「蔣介石」稱之為「花生米」...
所以,在軍史圈中,就這麼稱呼他...
同樣,很多人也把「毛主席」,戲稱為「太祖」...
2、漢字的簡化來源:
漢字簡化本身的來源有三種,
一是古已有之的比較簡單的異體字;
二是來源於毛筆的行書,草書;
三是取其偏旁部首,總的來說還是比較科學的。
所有認爲應該恢復繁體字的人,應該從現在開始儘量使用繁體字,就這樣。
繁體字就是漢服,你們在自己的小圈子裡玩一玩就好了,千萬別想著大範圍推廣,影響到別人。
民進黨攻擊國民黨的常常用的自我矮化,這次我送給題主。
法語先是歐洲最優雅的語言,英國用自己的影響力把英語送到世界。 美國用自己的影響力把英式英語擠到角落。
假設有一個外國人,他會學適用範圍小、難度大的繁體中文, 還是學適用範圍廣、難度相對小的簡體中文? 他會學漢語拼音還是會學羅馬拼音?
假如有個人突然從古墓里跳出來,表示,這繁體中文什麼玩意,我這個小纂才是正經的傳統文化怎麼辦?
厚古薄今也不是這麼個玩法啊。
漢字本就是不斷演變的書寫載體,字體的簡化有其必然的合理性,(別說什麼這是共產黨的手段,國民黨執政時代早有做過簡化字的努力)簡化字無疑對國內的掃盲功不可沒,並且讓漢字在世界的推廣率大大提升。把書寫繁體當做高貴的表現,把書寫簡體當做低賤的行為,是病態的優越感心理。
(圖轉,侵刪)
什麼愛無心,親不見,因為繁體字所以人人孝順向善這種話特別無知,用這些字的時代就惡人滅絕,孝子成堆了?字體的演變根本改變不了一個時代的風氣。
其實,喜歡用繁體就用繁體,喜歡用簡體就用簡體吧。沒什麼高貴低賤之分,不必以此非彼,不必水火不容。
「繽紛色彩閃出的美麗,是因它沒有,分開每種色彩。」——《光輝歲月》
一張來自台北的圖片(截自微博):
按照所謂正體字來講,應該是臺灣、臺北,而不是台灣、台北。
台字是有獨立含義的,而且在地名中非常常見,比如浙江台州(讀作第一聲),就不能寫成浙江臺州。另外,大陸也有個台灣(非臺灣),就是台州的台州灣。
類似圖中的混用在台灣的大小活動和民間書寫中,已經非常普遍。可見,言之鑿鑿講所謂正體的人,卻往往不講究正體,要向我們的簡體/「殘體」投降。
事實如何,不是很清楚了嗎?
為了這些人所提的理由,光是恢復繁體字都太不徹底了!
覺得簡體字不利於傳承傳統文化的,光恢復繁體字才哪兒到哪兒啊?應該恢復文言!
覺得簡體字不利於國際交流的,光恢復繁體字才哪兒到哪兒啊?應該改成拼音文字!
覺得簡體字不美的、是殘缺的,不要在這裡打繁體,手寫!毛筆!正楷!
明確態度。本人自小研習書法,除了草書不行,行、楷俱佳。繁體通。酷愛傳統文化。熱愛國際交流。
但,不支持以上述這些理由恢復繁體。
如果有人覺得恢復繁體是必要的,請舉個更好的理由。
============分割線===============
繁體本身也沒有死掉。也不會死。因為古代碑刻在那裡。如果你受教育程度夠高,經常研究典籍,國際交流夠多,經常看國外在用的繁體,那麼你該認識繁體,自然就認識了。如果你沒接觸過繁體,就說明這東西對你沒必要,幹嘛非要學。
雖然我也覺得簡化中,把很多表意的東西弄丟了。但還是沒必要以這些理由,把繁體恢復到日常生活中來。
============二次分割線===============
幾句廢話。我原來一直覺得階級論是p。但是我現在覺得,果然是道理。
有些人,仗著自己的受教育程度高,就站在上帝視角,以一副鴻儒的姿態,指點江山。
去農村看一次,想一想,如果全面恢復繁體,那麼那些受教育程度比較低的人群怎麼辦?
試想一下,小麥、楊樹苗、高麗參,你準備讓農民怎麼寫出這些標牌?
首先必須要明白一點:文字是一種用來傳播和儲存信息的工具。
這是文字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功能。
其他的什麼美感啊,文化傳承啊,其他都是次要的。
文字越簡練越準確,對於信息傳播和儲存的效率就越高,這一點不容質疑。
從這一點看來,簡體字的功能大大勝過了繁體字,它更簡便,更利於書寫,利於學習和傳播。
這是簡體字勝過繁體字的最大優勢。
至於美感啊之類的問題……
我們得明白,不能任何事情都只講情懷不講事實。
如果要講美感或者是回歸傳統文化的話……
為什麼不恢複寫篆書??那個更古樸更美感。
任何只講情懷不顧實際的做法,都是耍流氓。
我覺得,繁體字作為一個系統,是沒有必要恢復的
因為繁體字本身是商代漢字發展到20世紀,結構一路疊代繁化的一個總結果
漢字繁化本身並不是漢字的錯,
而是隨著時代變遷,辭彙代謝,商代的簡單漢字到了20世紀多數已經廢棄不用,或是罕用
常用字往往是後期加入、疊加繁化的複雜字
比如,豊、犮 不用了,體、髪 卻常用
到了20世紀普及大眾教育和白話文,卻要面對這個繁化的總結果,我覺得是不對的
對常用漢字進行簡化,我覺得才是對的
實際上白話文學的整個崛起,都伴隨著簡單俗字的不斷產生
我覺得這個就是識字率、白話文普及到一定程度時,民間自發抵抗漢語文繁化的行為
******************************************
現在中國的年輕一代,由於一簡字的普及以及輸入法的全面包容
對漢字的挖掘和處理進入了新時代
在通用一簡字的基礎上,漢字有這麼幾個趨勢:
1、拆字盛行,不論是 簡體、繁體還是異體,不時會被發掘出有潛力的字
比如 壕、昇、喆、槑、烎、又雙叒叕、水沝淼?渁?、牛牪犇
繁體字如果有拆字潛力,一樣會被挖掘出來,
拆字挖掘 的潛力,取決於字的構件是否能應用到現代漢語
舉個例子,相比於 體,體 這個字能挖掘出什麼呢?所以我覺得 體 在未來也並不會引起大家的興趣
而比如 缐 vs 線,我覺得 缐 是有一定挖掘潛力的
大家現在很常用、又意識不到的繁體字,比如 濛,主要是因為 雨濛濛 比 雨蒙蒙 要有感覺
所以這類字以後有可能還會被個別挖掘、重啟
但同樣,這也不限於繁體字,異體字也有同樣的潛力
應當承認兩個事實:繁體字有不少字都過於複雜,不利於學習和記憶,應當簡化;但有些簡體字過分簡化、喪失美感和象形意義,盲目將多個不同含義的繁體字簡化為一個字,造成嚴重的一詞多義,應當恢復部分繁體字。
所以,應該恢復一些不應該簡化的字,完全恢復繁體字我是反對的,同時也應該為一些學科,特別是生物學單獨造字。
剝離「面」字中蘊含的「麵粉」意義,恢復繁體的「麺」字。
剝離「發」字中蘊含的「頭髮」意義,恢復繁體的「髪」字。
剝離「干」字中蘊含的「乾燥」意義,恢復繁體的「乾」字。
對於生物選專用名詞,我想到了兩個可以修改的例子:
用於描述海洋哺乳動物的名詞中使用的「魚」字,例如「鯨魚」中的「魚」字,一律去除並用新的字代替。其發音一樣,寫法為「犬字旁」加「於」字。「鯨」字的偏旁同樣做此修改。
鬣狗的「狗」字改為「在狗中加入苗」的新字。
無論贊成或反對恢復「正體中文」,我都希望眾家論者不要謾罵或調侃。我們所面對的是一個歷史的問題,更是歷史將把我們帶往何處的問題。不論結果如何,我都懇求諸位嚴肅對待,因為我們正走在一個歷史的分流處。
在臺灣生存的中國人其實相當可憐,因為堅持傳統「正體中文」書寫的人士已經沒有多少空間剩下了,一如在臺灣堅持統一的孤臣遺民已經沒有多少能夠存活的空間了;這聽起來多麼弔詭,原來堅絕反對「臺獨」的大陸人士也莫名其妙地以「簡(異)化字」打壓「統派」人士的生存空間。暫且不說這一些「統派」人士是否有著正確的觀念,其垂死掙扎的過程充滿了烈士的悲壯,其企圖在這麼一個「簡(異)化字」橫行、「臺文」方興未艾的夾縫裏創造深刻的「中文文學」,更令我輩在「文學已死」的感喟裏共淗同情之淚。
殊不知,「文學」做為「文史哲」的一支,在價值解體、道德斲喪的社會裏是不可能深刻的。說來不可思議,臺灣這麼一個文學會議不斷、圖書出版高達一年四萬類的彈丸之島,竟然製造不出來深刻的「文學」,而任憑色情文學戕害青少年身心,一如臺灣這麼一個宗教氛圍濃厚、慈善捐款傲視全球,竟然慾壑橫流一般,都是一個「現象與本質」的困惑與混淆,也都令人扼腕歎息。
儘管如此,我常自期盼,後現代社會的影視媒體雖然極盡摧殘人類思維之能事,網際網路更在詆譭傳統文字的風潮裏推波助瀾,但在這麼一個「宗教沉淪、哲思厥無、歷史混亂、文學已死、文字顛覆」的中國歷史進程裏,現在可能正在進入一個自孔子、釋迦牟尼佛、老子以來最好的一個時期,正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如果中國人兩千年來固步自封的思維還有提升至「大中至正」的希望的話,現在可能就是這麼一個時機;錯過了這個時機,中國人或許就這麼永遠沉淪下去也說不定。
但是這麼一個在文化上充滿了「危機與轉機」的絕佳時期,帶給了中國人甚麼呢?令人遺憾的是,除了「文化局」的創立以外,就是「沙龍」與「實驗劇場」的興起與「文化產業」的繽紛呈現。這個文化現象是不是說明了文化久已不存在了呢?這聽起來頗為弔詭,但是當一個比臺北還小的澳門也成立了文化局,是不是正自說明了「文化局」在推動文化建設的過程裏只能加速文化的泯滅呢?
質言之,文化如果仍舊存在,原本無設立「文化局」的需要,而設立了「文化局」也就說明了「文化」已然有了消泯的跡象;或換另一個角度來看,當文化被當作一個產業或資產來營建、推動,甚至謀利,或被當作一個擂臺來激盪思維,這個文化可說已經岌岌可危了----這是「文化界」人士以「文化」為名來營建「文化產業」,對人類文化的摧殘。
此言不虛。這原本與「危機與轉機」一樣,都是一種「二象之爻」的現象,只要檢視一下歷史上(時間性的)極其瑰麗的「唐宋文化」,再看看歷史文獻是否有「文化局」的記載,一切就明目瞭然了;那麼難道政治人物甚麼也不必做,而坐看「文化」泯滅嗎?這當然不行,但「文化」能藉由政治力量來保存,藉用社會觀察來宣說嗎?這恐怕也不行,因為倘若政治人物發現歷史上(地域性的)瑰麗一時的「楚文化」已經流往閉塞的湘西(韓少功語),於是就趕緊糾集政治力量在湘西成立「楚文化局」,恐怕在「楚文化局」開始陳列其勉力保存的「楚文化」遺跡之際,卻也正是「楚文化」盡沉於深淵龍潭之時罷。這段描述雖然弔詭,卻是「二象之爻」的具體顯現。
那麼除了這個頗令人失望的文化現象以外,這個絕佳的時期能否提供一個帶引中國人突破思想瓶頸的契機呢?大陸「一切向錢看」的改革開放將「文化」產業化,我們就不去說它了;穿梭於大陸臺灣香港的社會觀察家將「文化」當作政治議題,思維卻無法臻其百年力度,我們也不予置評;纏訟一時的「文化美文」思想空洞,文字漣漪激不興千年古井,我們除了苦旅一嘆外,更無力探索。
但是怎辦?在當今這麼一個文學乃至文字現象混亂不堪的臺灣,意識形態除了「當家做主」的民主浪潮外,只剩下恣情縱慾的「享樂主義」隨著經濟貿易自由化的落實而浸蝕社會各個層面,我們還能找到甚麼代表性人物來探索一個提升思維至「大中至正」的契機呢?幸運的是,在臺灣這股糜爛的社會風氣裏,風雲聚會地蹦出了一位掙扎於「正體字、簡(異)化字」書寫、卻以「正體字」成書「法文」翻譯、卻又禁絕於大陸、只能描繪大陸情事的高行健----其傑出的文學成就,雖然離文學應有的思想深度尚遠,但是卻提供了我們一個非常有趣的「二象之爻」,藉此觀察「文學與思想」的糾葛。
一)「簡化法則」不可以叫做法則。該漢字簡化方法多達廿四項從不同角度、不同出發點的簡化方法,字形表面上的確簡化了,不過該字背後的精神和故事完全泯滅,被改造成一隻怪獸字。不諱言背後的確有很強的簡化精神去推動整件事進行,但簡化的方法背後並沒有一套統一思路去引導整件事情進行,太鬆動的系統就成不了系統。自「隸變」開始約定俗成數千年、集多祖先智慧,經歷史長河過濾得透澈的漢字系統於一迅間被改變,感覺就像在筷子加對翼,將它拗成弧形、或者修長剪短般滑稽。
二)簡化取向與邏輯帶有語言歧視。以同音字、近音字代替原字,造成日後很多簡體字使用上的笑話,令日後用簡化字的一代人與舊文化割裂,而偏偏祖上留給我們的舊文化就是我們華人最大的寶庫。而所謂同音字和近音字竟以普通話為標準,也所以我從不理解為何「只」會變成「隻」。以廣東省說廣東話人口之多,以普通話成標準今天,當天可能是合理,因為戰後社會混亂,但從現在回想起來也未免太草率魯莽,與文明社會發展的步伐相違背。
三)行、草書楷化有違功能邏輯。行、草大家將原字改寫成行書、草書寫法,以行、草強烈的藝術特質、表達感興的書寫動機,為藝術而藝術絕不出奇。行草書寫時運筆靈活,字的結構隨心所慾,與上承和下接的文字結構靈活變通。但將行草段章取義,硬將草字楷化,放進最講究結構、重心,體制的楷書(「楷」的意思是指規範),功能與邏輯出了很大問題,更造成日後簡化字體設計的問題,是苦了字體設計師。這些問題在「一字一生」一書中老師傅們大多有提及。
四)隨意省去字形部份。為何廣變成廣,為何廠變成廠,為何歡變成歡,例子的三個字的簡化動機已經不同,背後精神面沒有了,草率的簡化也令它難以在歷史長河中站得住陣腳。
我的意見與網路上主流意見一樣,識繁寫簡,若果頭腦清晰,不談政治,從功能角度出發,就會知道繁體字在文化、外觀等都與我們文化的根接駁;簡體字在功能上的確有其勝一籌的地方,加上我們日常書寫,楷書並不是主流,反倒行、草夾雜,上列的草書楷化問題就不會再出現,而書寫速度的確也有提高。文盲眼中,識個字兒了不起啊,能耐啊。
識繁用簡。
謝邀
如果是指恢復為官方標準文字,這既不可能也沒必要
如果是自由使用,現在似乎也並未禁止
我認為現階段唯一的必要性,是被用作語文選修教材,在一定範圍適當普及傳統文化
作為一個無論是打字還是手寫均用繁體的忠實繁體字愛好者,我說一下我的看法。(●?ω?●)?
要說完全使用繁體。個人認為這和GC主義一樣,只能是一個理想,不太現實。我不反對使用簡體字,簡體字確實對於很多人來說很方便書寫,也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文盲率。繁體字和簡體字各有優勢,本來不同人就有不同的使用偏好,再加上GC黨對繁體字進行大力打壓,所以天朝簡體字的使用者比繁體字要多很多。所以,如果在政策上奉繁體字為正統顯然不可行,畢竟現階段要打壓絕大多數人難度可想而知。
要說繼續打壓繁體推廣簡體,讓繁體字徹底消失。這也不可行。政治上的利弊以及文化上的情懷就不用多說(因為很多答案說過了),要讓繁體徹底消失,就要毀掉很多歷史古蹟以及名家手筆(碑文、字畫等),讓中國的歷史從1949年算起,這和文革有何區別?而且,如果所有中國人不識繁體,就算不去刻意毀壞這些文化瑰寶,也不會有人意識到它們的價值,棄之如泥沙,豈不是更可悲?從使用上來說,鍵盤輸入繁體和簡體無異,並且,筆畫少並不代表好寫,把簡體字寫好看也並不比把原本就好看的繁體字寫好容易。當然,如果你只管能不能寫不管寫得好不好我也沒什麼好說。
要說把繁體字作為高等教育的內容,並作為高級文件、公函的標準字體。亦或是僅僅局限於藝術,成為一種高端小眾的東西。必然有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士發出「被欺壓」的聲音,或是以「裝逼」為理由進行反駁。目前來看,反對繁體字恢復的多數都是學習壓力過大、受教育程度根本顧不上什麼文化損失的學生黨,或者掃盲以及被掃盲人士。所以,繁體字有普及的必要。
要說「識繁用簡」,這只是一個要達成的目標,而不是方法策略。「取法乎上,僅得其中。」我想各位知友也明白這一點。如果把繁體字僅僅作為認知理解的對象,並不加以使用,就根本達不到「識」,而且也不會有人主動去「識」。所以在「用簡」的同時也要不反對「用繁」,而不是像近階段一樣對繁體進行打壓,回想起小時候的一個「規範字」行動,感覺簡直可怕,要求小學生把大街上還有報章雜誌上看到的繁體字都當作「錯!別!字!」挑出來。明明是各有優長的,為何一個是對另一個就是錯?所以,更好的方法是鼓勵兩種文字的正確使用方法,簡繁同步學習,但使用時要注意不可混用。至於學生壓力,現階段可以考慮把繁體字認知書寫(或是書法、吟詩作對)作為語文考試加分項,並且答卷可以自行選擇簡體或繁體。充分保證文字文化推廣和學術自由,同時也無過大壓力。
另外,拿日語假名說事的言論根本站不住腳。雖然在字型上,日文向中文學習了一部分並和自己原本的語言習慣相結合,產生了如今的平假名和片假名。因為我也是會一些日語的,所以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各位,那些字型雖然簡化,但日文在語句長短以及段落篇幅上,是遠不如中文簡潔的,那些字型在使用上並不及中文省時省力。
~~~~以下是吐槽~~~~
說句實話,雖然我的大多數朋友都是自己用著簡體但看得懂繁體,交流無任何障礙也不反對我使用的。但每次我收到類似於「你打的繁體我看不懂啊。」「你姓氏那個是什麼字?」「你剛打的那個字我不認識呀」「你可不可以用簡體?」之類的消息時,雖然我在行動上都會轉換輸入法再用簡體發一遍讓對方看懂。但是,你有你的認知水平,我也有我的用字習慣,我們說的也都是正確的中文,為何要讓我改變習慣一直遷就你。而且,你自己轉換一下比反過來問我一句要省力的多吧?你不會?「好,怪我咯,你弱你有理。」這句話簡繁體一樣不可能看不懂吧。?_?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遵循「去繁從簡」的過程,這是考慮了歷史的進程
不要啊!我寫字夠丑夠慢了!淚流滿面T^T。
推薦閱讀:
※看京劇《金玉奴》覺得京劇不該是國粹怎麼辦?
※為什麼中國拍不出《復仇者聯盟》?
※中國長期的性壓抑形成了哪些獨有的現象?
※最能代表中國特色的十大元素,都是(⊙o⊙)啥??
※中、日、韓三國的「酒文化」在細節及深層原因上有哪些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