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讀張愛玲是否要比讀張小嫻高檔?是或者不是的理由是什麼?

一位知乎用戶說:

在我眼裡,張愛玲就是老一代的張小嫻。所以喜歡張小嫻,又喜歡張愛玲那是自然的;但是要是你說喜歡張愛玲要高檔一點,那我絕不認同。


謝邀。

類似邏輯,好比:
《江南STYLE》就是韓國版《最炫民族風》。
《我的太陽》就是義大利版《大姑娘美,大姑娘浪,大姑娘走進青紗帳》。
《西遊記》就是古代版玄幻小說。
《伊利亞特》就是希臘版《封神演義》。
這樣的東西,要列一萬條我都可以列給你。但有啥意義?

斯坦斯布里還是80年代的歐洲喬丹呢。庫科奇還是歐洲魔術師呢。
池明華還被譽為過中國的巴雷西呢。雷軍和羅永浩還沒事自比喬布斯呢。
類似文字遊戲的類比,當個樂子聽就好,還真當真了。

讀書本身無貴賤之分,各自愛讀就好。
張小嫻和張愛玲本身水平高下不提。讀她們書的人本沒啥好說的。
書不是你生產的,而是你消費的。作為消費者,誰都不比誰高明。


但拿些張愛玲是過去時代的張小嫻這種類比來矇事,開個玩笑就罷了,居然還能當真事說,有邏輯么?
我還說自己剛生出來哭聲響亮是北塘區醫院霸王呢,是不是大家就該把我當項羽啊?


A比B高明
不代表喜歡A比喜歡B高明
更不代表喜歡讀B的作品的人一定比不過喜歡讀A作品的人。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閱歷和成長
每個人也有各自擅長的領域

不能因為張愛玲寫作水平或者作品內容 高明過張小嫻
就說讀張愛玲的要比讀張小嫻的高檔

這是不對的。
一個人品低劣卑鄙無恥的猥瑣男一樣可以讀並且宣稱喜歡讀相對論(懂不懂另說)
你就能說他比那些喜歡看新聞聯播的普通人高檔?


喜歡張愛玲就是比喜歡張小嫻高檔,讀卡爾維諾就是比讀故事會高檔,看阿巴斯的電影就是比看AV高檔,這是禿子頭上的虱子明擺著的,最討厭和稀泥假道學裝不偏不倚的中立分子了,還什麼沒有可比性......
但是人有低俗的自由,我看阿巴斯的電影,也看日本AV,我讀2666也讀阿不力達年代記,沒檔次的事情大膽承認,沒啥大不了的。
有些人一輩子只看AV別的啥都不看,只看故事會別的都不看,那也是人家的自由,但確實沒檔次


你可以在世上找到50位寫出張小嫻般文字的人,找到30位寫出亦舒般文字的人,如果你找到另一位寫出張愛玲般文字的人,麻煩請告訴我。我們喜歡一樣事物,除了合適,大抵因為它珍貴。


注意,本問題所尋求的,並不是張愛玲和張小嫻兩位作家其作品之高下分別,而是問的讀者分別閱讀兩位作家作品其閱讀行為之高下分別。要問前者,那直接就是文學評價,這是可以形成高度共識的、有極大參考價值的。要問後者,也就是本問題,則玄之又玄,本人認為毫無意義。

張愛玲是否是老一代的張小嫻?

起碼對我來說,不是。
張愛玲敏銳,敏銳在對人遭逢變故的心理變化知之甚深。她寫的大多是,在動蕩的年代,新與舊的衝突中,對命運的操縱無能為力的,淺薄卑微的人生。她的筆下,有幾分著重著愛情呢,其實無幾。她的故事,薇龍,紅白兩玫瑰,愛國女卧底,嫁殘病少爺的茶油店小姑,傾城戀,被姐姐賣給姐夫的女郎等等,女主人公們,甚至男主人公們,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的明天是怎樣的,他們是有點糊塗的、有點迷茫的、有點不知所措的,被時代洪流簇擁著、夾裹著,就走到了故事的結局。(無力感。可悲可嘆。)
張小嫻明朗,戀人之間關係、感情的變化在她的筆下很明朗。或許曾有欺騙,或許曾有不堪,或許曾搖擺徘徊,或許種種,但故事總會明朗起來。她的女主人公們,她們總是會明白、會清醒、會放過那些令人傷心的過往,她們是有力的,她們能找到自己,她們會走得更遠。那時我覺得,張小嫻寫的不過是另一個我,另一個十八歲的我,另一個二十歲的我,另一個三十歲的我。她寫的正是當代年輕人的愛情故事啊。(曾經心生嚮往。)

張愛玲是否比張小嫻高檔?

要評價高檔不高檔,你得先定義「高檔」。正如問毛姆是不是二流作家,先要說明怎樣的作家是二流的。比較兩個作家,最直接、最直觀的,是比較他們的作品,或擅用的手法,或慣常的架構,或立意的深淺,等等;或只抓住一點來討論,或全面、通盤地考量。這些評價,是可以形成廣泛共識的。但是除此之外,你更喜歡誰,我更推崇誰,這就沒什麼參考價值了。

讀張愛玲是否比讀張小嫻高檔?

一般來講,讀誰都不比讀誰高檔,因為這不好比較。可以比較的,是讀完了以後,讀者們各自從中得到了什麼。比如我看張愛玲看到了不由自己掌握的人生,我看張小嫻看到了 de ja vu 的愛情故事。比如我看張愛玲看到了一個人在環境變化時所可能產生的每一分感受,我看張小嫻看到了一個女人可以怎樣面對她的男人。等等不贅述。
而說到通過書的層次來判斷讀者的水平,這很容易就陷入類似「田忌賽馬」的誤區中。高層次的書的讀者很可能也是低層次的書的讀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忠實讀者很可能也是晉江小言的忠實讀者。要從讀物推斷讀者,一要總結這些讀者的所有讀物,給它們分類別分層次,而不能各自抓住一兩本就開始比較;二要比較他們對各個不同層次讀物的需求與理解程度,這就更麻煩了。所以,通過書的層次判斷讀者的水平這件事,是玄之又玄的,如果你的閱讀量與理解程度沒有大於他並包含他,就不要輕易提起這件事。當然,如果有一定的閱讀量,那麼你當然就已經知道,倘或這位讀者確實比那位讀者「高檔」,這並不是因為「讀張愛玲而不讀張小嫻」這個行為本身。

——————————
偶然看到陳文茜對張愛玲小說的評價。
陳文茜說:
這個女人超越不了命運,所以她書中的角色也都超越不了命運。那些書里的人都是懦弱的,那些男主角、女主角,每一個都是處在一個懦弱的中國,懦弱的時代,不得不對時代屈從的人。在戰亂中,任何人都太渺小,在時代崩塌的過程中,每一個個體都顯得懦弱無比,無論他是什麼性別,什麼處境。


本人文學素養不深,僅僅是從一個讀者的角度來看,張愛玲的紅白玫瑰,已經愛你低到塵埃里開出的花,這些句子都深深刻在心裡,也很敬仰作者能寫出這麼深邃的話;而看了一遍張小嫻的麵包樹上的女人,說真話有一種讓人墮落到愛情而忘記了真實的生活的感覺,說實話,一個作家寫書倘若讓人感覺脫離了生活是一種職業罪過,而張愛玲的文字會讓人覺得這是一個經歷過生活的人對生活的記錄和感悟,而與愛情本身沒有多大關係


有大批人將張愛玲稱為祖師奶奶,有大批人將亦舒稱為師太。

但人們還是稱張小嫻為張小嫻。

作者的高低檔一山還有一山高,又或者五十步笑一百步。當然各有優劣。

讀者的高檔低檔不在於一個人喜歡誰不喜歡誰,而是那個人竟然只從張愛玲那裡讀出了和讀張小嫻同樣那麼多的所得。


張愛玲比張小嫻的寫作水平高


張愛玲和張小嫻的文章完全不在講一個東西。如果覺得張愛玲在講愛的話就理解得太膚淺了。《金鎖記》、《封鎖》、《紅玫瑰與白玫瑰》幾乎都是披著愛的外衣在講人。你看她塑造的那些人物就知道她對自己的人物有多壞了。各個入木三分各個可笑之極。


這讓我想起了我的一次面試。

面試的時候,很多面試官都會問:你有什麼興趣愛好?我自然都會秉承相告:我是一個影迷,喜歡電影。有一次有個面試官就問(今年),那近期有什麼電影你很期待啊?我脫口而出:《復仇者》!(國內正式上映的時候,名字成了《復仇者聯盟》)。

這是實話。《復仇者》從傳出拍攝消息,到各種小道消息爆出,到預告片,到北美上映,我基本上都跟蹤了。看到英雄們集結在一起,那種感覺就很像小時候看《水滸傳》里一百單八將梁山排座次。大概男孩子都很High這種場景的。我原本想,這面試官會不會和我扯淡這部電影,但後來,他看了看我,「哦」了一句,就啥話也沒說。那種表情彷彿再說:看這種電影的人也配叫影迷?

這種判斷和傾向在很多人身上都會有,在知乎這種被有些人詬病為「裝逼」的平台尤甚。就是:逢電影必扯昆汀伍迪馬丁黑澤之類,誰不朝國產電影碎幾句,就不好意思跟人說看過電影。其他的藝術形式也是一樣,就像題主發問中所說的:張愛玲比張小嫻高檔一點嗎?(隱含的意思就是讀張愛玲更高檔)

我不認為張愛玲更高檔。這個問題和之前郭德綱、周立波之間的「咖啡與大蒜」的爭辯是相通的。郭德綱針對周立波的言論,反諷道:「喝咖啡是雅,吃大蒜是俗。」喝咖啡只是舶來的習慣,吃大蒜是本土的習慣,兩者都是一種習慣而已,沒有俗雅之別。張愛玲和張小嫻也是一樣,兩人都是情感教母,所不同的時,屬於不同時代,語言風格不同,一個精準深刻,一個細膩都市,前者在今人看來因歷史的沉澱有了別樣的滋味,看上去更古典,更高端而已。僅僅是看上去。

前兩年有本叫做《假裝的藝術》的書很火,裡面教人不用深入了解各種藝術形式,就能在各種聚會裡如魚得水地暢談,當然,是裝的。從這本書的暢銷也可以看出,目前社會上存在著一種「精神需求物質化」的悲催狀況:人們尋求精神給養,目的不是為了認識世界、認識人生,而是為了通過這種途徑,改善自己的物質生活。但是苦於經濟社會的壓力,沒有充足的時間像古人那樣「格物致知」,所以只能吃文化快餐,學假裝藝術,養得一身的文化營養不良。

將張小嫻和張愛玲放在一起,比出個高低檔就是這種思維在作祟。為什麼要比出個高低檔?因為一旦某者高檔了,對於一些人而言,就可以充分地假裝,贏得眼球贏得尊重贏得虛榮,這些都是被物質化的情感。

所以我的結論是,真正「高檔」的,是不會把這兩個人放在一起比出誰高檔的。(談論社會現象,未針對題主,見諒。)


大學時代 兩個人的書同期讀的 感覺是 雖然都是一沾上就拚命找所有的作品都去讀完 但是張愛玲的讀完以後直到現在每年過一陣還會回過去想重讀一下重讀一下(尤以金鎖記最多次 不過其他還有很多很多 基本上每年都重讀所有作品) 張小嫻的不會 直到現在 只是偶爾記得某個場景(三月里的幸福餅) 這不是高檔不高檔的感覺 張小嫻在我印象里更類似三毛 年輕時候追捧過 當時覺得比什麼都好 不過時過境遷 思想變化了 沉澱下來 更愛看張愛玲的


無論視野、敘事技法、語言風格,張愛玲當然比張小嫻高檔不止一點點。
我每天掏貓砂的時候也會暗暗嘲諷一下「金沙金粉里深埋的寧靜」,但了解到《傾城之戀》牛逼的時間處理後也唯有嘆服。


(原來的問題是「說張愛玲比張小嫻要高檔一點,你認同嗎?」,以下是針對這一措辭的回答。)

* * *

何止一點啊。但張愛玲跟亦舒同檔。

@黑色菠蘿 的答案錯到家了。我們都是充斥著各種偏見和缺點的活人,不是追求政治正確和絕對理性的超級存在,活人就是會分高檔低檔。不因爲檔次搞歧視是一回事,但怎麼可能沒有檔次呢。


要區分一個作家高檔還是低檔,本來就是落入下乘了。人們總喜歡為了一些無意義的事情爭吵。
兩個人的書我都看過一點,都給過我感動與啟發。然後呢?
我必須得選擇一個更好的?必須區分出誰高誰低?
@王夢娜同學說的對,這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這個世界上不是什麼都要分個高下的,咱們在這討論的再熱火朝天,給人家分出個高下又怎麼樣呢?


兩個作家的作品有高低我贊同。
但你要說讀張愛玲的人就高級,讀張小嫻的人就低級,我堅決反對。
有些人讀再多張愛玲都「高級」不起來,有的人就是讀一輩子張小嫻也不見得就「低級」多少。
人為根據此人之外的人事來評判一個人只會增添更多借別人來裝逼的傻叉。


閱讀,在某些時候只是為了愉悅自己,單純的尋找共鳴,尋找另一種自己能夠認同的觀點,所以不必糾結於有的沒有的高檔或者低級,休閑而已。況且,很多觀點我們未必堅持一生,或許你今天給張愛玲鼓掌,明天就轉而向張小嫻豎了大拇指。


時代不同,背景不同,本是沒有可比性的。
但就才氣來說,張愛玲無疑是相當有才的,我感覺是悲具型的,清高型的,可以說能出其右的女性作家很少。而張小嫻則是細膩型的,點睛形的,給人予親和力的。
很難說把張小嫻放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又遇著諸多糾結是非的家事,她會不會就是張愛玲。


轉自@安雅 在另一個問題

杜拉斯、奧斯丁、張愛玲、瓊瑤、李碧華、嚴歌苓、王安憶、亦舒、三毛、安妮寶貝、張小嫻、黃碧雲他們各自的風格特點和文筆優劣是怎樣的?

下的答案。覺得可以用來回答這個問題。在以下這個答案里,她把張愛玲放在了第一檔,張小嫻放在了第四檔。

杜拉斯和張愛玲是天才型女作家,天賦異稟兼歷盡坎坷,作品是世界級的。用文筆這種東西評論他們屬於失敬——他們傳遞出的關於人生和愛的獨特體驗能夠讓人炫目且戰慄。要知道人類文明走了幾千年,什麼樣的故事沒發生過,能往文學池子里加一瓢新鮮水的寥寥無幾。他們是可以加新水的人。

簡奧斯丁的心中世界不大,終生只得一個英國莊園。但是她擅長螺絲殼裡做道場,硬是把小莊園的故事寫成世界名著。也不談什麼文筆,能看這麼透徹,有大智慧。

王安憶、嚴歌苓和李碧華勉強能算進作家裡。但是天資和智慧有限,加不得新水。翻來覆去寫的一些家國情仇,作為故事來說都有很高商業價值而無太大文學價值。

再往下,瓊瑤、三毛、安妮寶貝、張小嫻、黃碧雲、亦舒只能算寫手了。瓊瑤的書看過一本青青河邊草,十分之驚嘆這種爛東西居然給吹成愛情經典。三毛文筆很好,寫的書可以讓人了解外面世界。安妮寶貝、張小嫻和黃碧雲是站在書店翻開看兩眼就沒興趣的,一個字,爛。亦舒自戀得不像話,作品雖然等身,看多了全不過是花樣翻新各種設定的關於自己和家明的愛情糾葛故事。也都有商業價值。文學價值全無。


張愛玲與張小嫻,她們都抓住了作為女人最本質的東西,然後用筆寫了出來。
而她們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張愛玲的文風是任性的,張小嫻的文風是貼近大眾的。

大家都知道那本在張愛玲死後才出版的小說《小團圓》吧。

《小團圓》里鋒利的比喻和細節處處皆是。很多人不喜歡《小團圓》,覺得看不懂或不習慣,可見作者的立場愈主觀和任性,愈挑戰讀者的心性和經驗。以前覺得她的散文寫得好,小說里總有某種固執而狹窄的情感特徵,越不過溝壑。只是文字依然如銳利精鍊的水晶,折射人性種種細微幽暗。

在《小團圓》里,她誠實,敘述坦蕩,沒有內在評判,甚或有某種自我嘲諷。那也許是年老的心境有了看到盡頭的淡然。

傅雷撰文批評張愛玲,說「我不責備作家題材只限於男女問題,但除了男女以外,世界究竟還遼闊得很」。她不屈就,寫文對辯,「我甚至只是寫些男女間的小事情,我的作品裡沒有戰爭,也沒有革命。我以為人在戀愛的時候,是比在戰爭或革命的時候更樸素,也更放恣的。」

這段對話可見文學性別的不同,男性的書寫傾向壯大的與己隔離的形式(未嘗不是一種假模假式),女性則更領會生命和情感的質地。後者顯然更有進階。


@黑色菠蘿 已經很好的說明了外部環境對人產生的行為影響,我就來談談內部因素對人產生的行為影響吧。

既然題主問的是「張愛玲和張小嫻,誰比誰更高檔」的問題。那我認為有必要將問題的具體內容解釋清楚,而且必須要拆分開,一步一步地推導。

我們先說第一個問題:

第一、讀什麼?是讀書還是讀人?

如果是讀人,那讀張愛玲當然比讀張小嫻要「高檔」。因為張愛玲是死人,張小嫻是活人;張愛玲的作品數量是有限的,張小嫻的作品數量是無限(除非是作者封筆)的;有關張愛玲的歷史資料是一天比一天少,有關張小嫻的歷史資料是一天比一天多;張小嫻是在不斷地向這個世界發送信號,張愛玲的信號卻越來越難以捕捉了。正所謂「物以稀為貴」,就讀人而言,張愛玲當然比張小嫻更「高檔」,活人的研究價值也永遠比死人更「廉價」。

如果是讀書,那我們就要引申出第二個問題:

第二、書是什麼?書和書的區別是什麼?

假如評價一本書的價值是用「高檔」、「低檔」和「中檔」的「三檔制」評價體系的話,那麼怎樣的書能算作「高檔」的範本?怎樣的書能算作「低檔」的教材?怎樣的書能算作「中檔」的典型呢?「三檔制」的評價體系又是以什麼為衡量標準的呢?制定這些標準的的人又是代表誰的呢?這些人能不能代表這個國家(我就不說世界了)的大多數人?或者說,制定標準的這些人能不能告訴全中國的閱讀者,什麼是「高檔、低檔、中檔」的書籍?如果我們按照問題一的坑爹邏輯來說,那是不是年代越久遠的書就越「高檔」?那是不是曹雪芹比莫言更「高檔」?是不是吳承恩比曹雪芹更「高檔」?是不是李白、杜甫比吳承恩更「高檔」?是不是孔子比李、杜更「高檔」?那是不是甲骨文在國人的品位史上已經到了「山登絕頂我為峰」的至尊級「高檔」了?

一本書的價值是不能用具體標準來評判的,因為找不到一個能讓眾人都心服口服的統一標準。假如我覺得曹雪芹就是個屌絲(不用打引號)青年整天瞎YY,那也沒什麼不對的,因為那是我心中的衡量標準;假如我覺得安妮寶貝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里程碑(上帝~原諒我吧)式的重要意義,那同樣無可厚非,因為那還是我心中的衡量標準。如果非要說有一本書是全國人民公認的「高檔」,那很可能只有《毛語錄》了。

其實,人們經常討論哪本書更「高檔」,不是因為他們真的喜歡那本書,而是因為他們幻想成為讀過這本書的人。也許是某一天,她騎著自己兩千塊錢的愛瑪電動車回家,路過街邊的星巴克時,透過玻璃櫥窗看見一位與自己年紀相當的姑娘,喝著36元的意式咖啡,提著3600元的LV,穿著36000元的Dior,開著360000元的MINI Cooper,碰巧對方桌上擺著一本張愛玲的《金鎖記》。於是她便想當然地認為張愛玲和那些明碼標價的商品一樣很「高檔」了,她也想成為玻璃櫥窗里那樣的人,可是從哪開始呢?買一杯咖啡嘗嘗?不行,喝一次就沒了,太費錢。買一個LV的包包?不行,那可是自己一個多月的工資。買一件Dior穿穿?不行,自己的房貸還沒著落呢。買一輛MINI開開?呵呵,沒錢!

所以說,讀什麼書是次要的,核心目的是想成為讀過這本書的人。不管是張愛玲還是張小嫻,都不過是一本書而已。這個社會不會將書分為三六九等,但是一定會將讀書的人分為三六九等。

凡事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人為地將一本書看作所謂的「高檔」,其實是自己將自己貶做了低檔。是的,不用加引號,低檔就是低檔。

從提問時間來看,這是一個老問題了,但是這個問題很有趣。從這個問題上,我們可以看到社會與個人的價值觀縮影。從什麼時候開始,一本書的內容已經不再是我們所關心的了,而是關心當我們拿起這本書時,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姿態是否優雅?

這個問題,我回答不了。可以請比我更厲害的大神來回答。不知道@陳章魚、@庄表偉、@庄澤曦、@陳柏齡、@張佳瑋、@張小航,對這個問題,你們有何看法?


推薦閱讀:

張愛玲為什麼那麼冷漠孤高?
如何評價張愛玲的小說《半生緣》?
張愛玲小說半生緣到底是喜劇還是悲劇?
怎樣評價張國榮的《儂本多情》與張愛玲的《傾城之戀》?

TAG:張愛玲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