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的《滕王閣序》用方言朗誦,是否依舊氣勢磅礴?


什麼時候連山西話都接近古音了?。。。

再補充一下,古人寫詩要押官韻,每個朝代的官韻也不同,唐人寫詩就要押《唐韻》。
方言入文那叫打油詩


現在讓方言區的普通人念,怕是「闥」「甍」這種書面語專用字都念不出來吧。


圍城說,人念詩和臨死前的臆語,都用鄉音。
最有感覺嘛。


對於該方言區的人,一定比平時說話有氣勢。文體和修辭決定的。方言區以外的人來聽,就不好說啦。

反正我聽多數現代人的朗誦都想笑,老輩的吟誦也像唱山歌,沒啥高明

味道么,還是崑曲好


普通話也是方言的一種。


一直對古代語言學很感興趣,小的時候看到古裝電視劇就老是想古代的語言發音和現在肯定是不一樣的。後來看到一種說法就是據考證唐朝的官話接近於現在的閩南語或者粵語。說起來很難於想像。但是確實可以理解在普通話普及之後,普通話漢語只有5個音調,但是真正的古漢語有8 9個音調,所以現在很多古詩古詞如果用南方方言去讀更加的具有抑揚頓挫,同時也更加有力。


答案是肯定的。

12年和某老師去拍紀錄片,關於方言、古語與古詩詞的。

在山西汾陽,一位老人據說會吟詩【並非念詩】,當時和老師去採訪了。

然而眼前這個滿口普通話,穿著軍大衣的老人,如鏡頭般空洞枯朽的眼神,獃滯。

老人只是接過老師遞給的煙,放在破舊的木桌上。脫去軍大衣,清了清嗓子。

突然,獃滯的眼神被一種氣息燃燒著。

那是一首五言絕句《登鸛雀樓》。

我幼兒園就會背的一首簡單的詩。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淺吟低唱

氣貫長虹。

彷彿看到了千年前鸛雀樓上那個意氣風發的詩人的背影。

更何況《滕王閣序》呢?


中原人表示氣勢磅礴,毫無違和感。


用常州話好了,作為屬於吳語太湖片毗陵小片,雖然屬於吳儂軟語的一員,和蘇、錫、滬等地的方言相比保留了更多的古字讀音,韻母雙母音化也更加存古,(參考度娘)但是它的發音真的太抽象了。T^T真的,真的


用粵語朗誦試試,擁有不一樣的效果


你試試用四川話,氣勢全無


用海南話試試?秒變段子。


推薦閱讀:

「f」「h」不分是哪裡的方言?
北京方言「格兒屁」是否是來自德語詞「krepieren」?
你知道那些因方言差異鬧的矛盾或者笑話?
在正式場合說話帶口音是對對方的不尊重嗎?

TAG:語言 | 文化 | 方言 | 詩詞 | 唐代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