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的晉國有什麼特異之處么?

可以認為春秋時代的第一場伏擊殲滅戰(「非禮」的戰法)——崤山之戰發生在晉國是歷史的必然么?可以說三家分晉這種和平演變的國家解體方式在古代史上比較少見么?出現這種特例的原因是什麼?


晉國的城市規划具有一定的特色:

我們可以看到,在侯馬附近分布著平望、台神、白店、牛村、馬庄、呈王-東呈王六座城址。其中牛村、平望、台神三座古城時間比其餘的要早、屬於宮城,其餘的屬於卿城。所有的城址都沒有郭城(即外城),這和當時流行的城郭制度不一樣,宮城和卿城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反映了晉國卿族勢力較強的政治特點。
除此之外晉國還有一些特點:
1.從侯馬盟書的出土情況看,晉國誓盟用的犧牲以羊為主,兼用牛馬,不見豬。
2.晉國墓葬中隨葬的豆特別多,大小墓都有。
3.晉國遺址出土的錢幣非常多元化,各國貨幣都有,可能是商業發達的標誌。空首布最早見於天馬-曲村遺址,應該是晉國所創製。
4.曾侯乙墓編鐘的銘文中記載了其他國家的音律名,其中晉國音律被提到的次數最多,而三晉地區出土的帶有樂舞圖案的青銅器也比較多,出土的西周時期的編鐘也最多,這些可能是音樂發達的證據。
5.西周青銅器銘文皆為鑄文,刻文最早發現自晉國。


晉利用戎狄加強晉國軍事力量和人力資源,BC632年晉國在已有的三行軍陣中加入三行,629年擴至五軍,588年擴軍六軍已達天子規模。晉國為稱霸大量使用外族軍隊破壞華夏武士共同體原則、攻掠諸夏,因此於BC533年受到天子譴責(左傳,昭公九年)
大量戎狄吸納入晉引發軍制、政制變化。改車戰為步戰,如此無禮之行自然引起有德君子的抵制,然晉君暴劣對抵制的武士處以死刑
在政制上吸納的戎狄歸屬於郡所治,擴張了國君與近臣的權力,此舉破壞封建共同體禮制對於各權力主體的約束,至終精敏的六卿完成自身體制的集權化轉變反戈滅亡了公家,可以說晉君自食其果,報應不爽
後世漢吸納北胡屬國,魏晉內容羌胡,北周武帝擴容府兵吸納六鎮鮮卑以外的賤民,唐李二招徠突厥屬國,他孫子輩兒招徠雜胡雇傭軍、種種源出於鄙晉與效法其行的春秋強國,春秋無義戰,春秋無義兵。


1.先答後面的「可以說三家分晉這種和平演變的國家解體方式在古代史上比較少見么?出現這種特例的原因是什麼?」

三家分晉不是一種「國家解體方式」,而是一家諸侯晉公室勢力的瓜分事件。

這種瓜分或「演變」很常見,大的如齊國田氏代姜,小的如鄭國、莒國、陳國等動亂,是謂邦無定交,士無定主。
但硬要說一家分成三家的情況確實不多見。晉國歷史上曾發生曲沃的枝族代替絳的宗族的變故,及前656年的驪姬之亂,晉主為防止類似事件將公族子弟都質於外,這導致後來公族勢力不足,六卿門閥氏族崛起並無法節制。

六卿這個數,很大可能是晉文公「始作三軍」,三軍後來逐漸發展成六軍,每卿領一軍興起而致。後來六卿相互傾扎,最終並成韓、趙、魏三家。
至於為何最終穩定成三家,我嘗試從地理方面找原因,趙國占太行山東麓的平原和晉中,韓國占河洛和太行西麓的長治等,魏國有運城河東地和朝歌安陽等地,不過三家的領地犬牙交錯,地理角度的劃分太沒說服力,只能說因為3是個穩定的數字。

(圖1晉地形)

(圖2 三家分晉初期)

2.「可以認為春秋時代的第一場伏擊殲滅戰(「非禮」的戰法)——崤山之戰發生在晉國是歷史的必然么?「

殽之戰發生於公元前627年,前一年霸主晉文公剛去世,此時強力主導晉對秦殽之戰的正卿中軍將原軫是和晉文公重耳一起流亡19年的跟隨之一。是否歷經苦難的一群人為晉國注入了務實的血液?或是權臣挾新主進行「非禮」戰爭?

都不是,此時的晉國與其他諸侯國沒什麼特別差異。

殽之戰之前:
楚成王三十四年(前687年),楚伐宋,射死宋襄公。按禮法,戰場上應停止追逐國君,現在直接射死了,更不用說楚國直接稱王,隱隱和周室抗禮了。

或許楚國異性南蠻不足道,但鄭國是根正苗紅的姬姓伯爵國,看看鄭莊公,前706年,周桓王收回鄭莊公在周朝的權力,鄭莊公不朝見周王,於是周王組織聯軍攻打鄭國,但被鄭國擊敗。是為*葛之戰。直接和周天子對幹了, 「非禮」透了。

而晉國六卿專權是差不多200年後的事,原軫也是忠義之人,之前能追隨重耳流亡,後又能孤身免胄入狄陣戰死謝罪。


差不多同一時期:
前638年宋與楚戰於泓水之戰,襄公大講「禮」,要待楚兵渡河列陣才攻擊之;當楚軍上岸時,子魚勸宋襄公趁楚軍此時陣列尚未成形時襲殺之,襄公再拒絕。結果宋師大敗。
前615年,秦晉河曲之戰 ,趙穿和胥甲:「死傷未收而棄之,不惠也;不待期而薄人於險,無勇也。」

再又:
晉文公幫助周襄王在郟地複位,請隧(死後用天子禮儀安葬),襄王不許,
而秦都雍城遺址的秦公一號大墓(秦景公 前577年~前537年)內,直接使用黃腸題湊的周朝天子的喪葬規範。

(秦公一號大墓)
結論,禮和「非禮」都有市場,也正是在」禮樂崩壞」,春秋戰國是個社會各方面都急劇變化的時期,而歷史的轉變期不是某一時間點,而是一個持續的時間段,「非禮」的行為必然會發生在這一轉變期,和具體那國無關。晉國只是因為崤山的地理原因打了一場伏擊戰。


晉國的特殊在於 軍政合一制度

注意看右邊的人物

比如說,別人家的內閣,是這樣的,分相邦(楚國叫令尹),還有司馬 行人 司寇 司空(宋國叫司城但本質是一樣的)

晉國是軍政合一的

第一場殲滅戰發生在晉國,我覺得是大概率事件,如果秦國路過的是齊國,管仲估計也會這麼玩
出現三家分晉是因為晉國的公族太弱了,公族是國君抵禦卿大夫侵蝕權力的擋板,魯國則是公族太強反過來侵蝕,晉國則是公族幾乎沒有了,加上卿大夫互相吞併之後,實力越來越集中,國君必須看卿大夫顏色辦事。


很特異。在當時最早開發的地區河北、河南、山西,晉國佔有最大,因此實力最強。西方的周滅商後,將商地分裂治之,管束極嚴,所以河南雖然富庶,但分裂狀態持續。而晉國獨享汾水谷地的富庶,周邊多戎狄雜處,促使其很快擴張為大國。這樣的大國如果不分裂,很可能統一中原,替代周天子,因此也為很多人忌憚。三家分晉看起來更像陰謀,國外反晉勢力扶植內部勢力分裂國家。而且由於周的諸侯制度和晉的擴張包容了太多勢力,導致晉的內部世家大臣實力強於晉的君主,分裂也成為更有利的選擇。而晉的分裂直接受益者就是秦楚齊等國,中原無大國足以抗衡,問鼎中原成為大勢所趨。


晉國擁有大量軍事創新
比如說,兩翼夾擊戰術,就由晉國發明
皆曰:「國士在,且厚,不可當也。」(楚軍的中央兵力雄厚,素質精良,一旦進攻,難以阻擋)苗賁皇言於晉侯曰:「楚之良,在其中軍王族而已。(僅僅只是中軍的實力強,部署在兩翼的僕從軍隊很弱)請分良以擊其左右,而三軍萃於王卒,(先擊潰左右兩翼,再合擊中央)必大敗之。」


推薦閱讀:

陳涉真的是平民么?或是說背後真的沒有世家操控么?看文中扶蘇(百姓多聞其賢,不知其死也)那他怎麼知道的?
蔣介石為什麼無法徹底壓倒黨內對手?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春秋戰國東周 | 古代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