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爾王》中對考狄利婭這個人物形象有什麼評價?


一點拙見,歡迎指正。

有幸在大學莎士比亞戲劇社扮演過Cordelia。Cordelia在劇中出場不多,但絕對是舉足輕重的人物。總的來說,Cordelia在劇中代表的是至善,至真,是一切美的理想化,而理想是難以久存的,所以最後只能以悲劇收場。

一,至真。在第一幕中,李爾王要求三姐妹奉承自己,Cordelia這時候有兩段內心戲:

What shall Cordelia say? Love, and be silent.

I"m sure my love is more richer than my tongue.

Cordelia的想法大致是,行動勝過一切。她對父親李爾王的愛,是子女疏離的尊敬和孝順。她對於世俗規則又十分遵從,所以她才說當她結婚後,

That man (her husband)... Shall carry half my love with him, half my care and duty.

意思就是,我不能全心全意愛您(李爾王),因為我對丈夫也有責任,但我們夫婦會一起履行贍養的職責。

這是一個非常冷靜,又非常守矩的人說出的實話。然而李爾王聽慣了阿諛奉承,把這當作了忤逆,因此驅逐了Cordelia。

06.30 11:30 pm EST 更新

對於Cordelia那段慷慨的獨白,有兩種演繹:

一種是,Cordelia天性天真純潔,因而在這種高壓(不說好話就分不到領地)之下仍然毫無顧忌地說真話,此版參照Ian爵爺2008版https://youtu.be/V9t1gXb5nRw?list=PLJgBmjHpqgs6EhaYJXFYXe5xyqCxCpeAh的《李爾王》。另一種是,Cordelia明知父親會大發雷霆,仍然甘冒大不韙,直言不諱;參見英國國家劇院現代版。這樣演繹,突出了Cordelia勇敢,獨立的人格。

我個人的理解是,Cordelia雖然懼怕父親的威權,但是仍然相信真理;雖然有過猶豫,但是仍然選擇實話實說。她心裡雖然有所準備,但是沒有料到父親會如此絕情(驅逐她出宮廷,等於剝奪了她公主的身份,如果不是法國國王答應娶她的話,她將居無定所,流離顛沛是十分悲慘的)。

她之後幾近泣血的自述也說明了這一點:

......That hath depriv"d me of your grace and favour;

But even for want of that for which I am richer-

A still-soliciting eye, and such a tongue

As I am glad I have not, though not to have it

Hath lost me in your liking.

並非我品德有失,而是我未能逢迎,才招致您的厭惡。

從側面來看,Cordelia的求婚者也反映了她個人的品行。Burgundy伯爵和Gonerill等人一路貨色;法國國王倒能慧眼識珠。他對Burgundy說的很好,

Love"s not love/ When it is mingled with regards that stands/Aloof from th" entire point./[To Burgundy] Will you have her?/She is herself a dowry.

(全劇最愛的一句,沒有之一)

[這裡打個岔,法國國王這個人很有意思,第一幕的時候追求Cordelia很狂熱,最後Cordelia打回英國救她父親的時候卻沒有出場。是事務纏身沒辦法陪同王后呢,還是兩人之間有嫌隙?細思極恐。]

二,至善。

Cordelia的命運在第一幕大起大落,幸得法國國王青眼,當了王后,但是失了父親的歡心,從此不被他承認。

但是她有沒有怨恨她的父親呢?沒有。她臨走之前對兩個姐姐的話,仍然是對父親的一腔惦念:

Use well our father.

To your professed bosoms I commit him;

But yet, alas, stood I within his grace,

I would prefer him to a better place!

而且在獲悉李爾王被她的兩個姐姐驅逐,流離失所的時候,她從法國借兵匡扶正義,終於找到了業已瘋癲的李爾王。當她再見李爾王的時候,

O my dear father, restoration hang
Thy medicine on my lips, and let this kiss
Repair those violent harms that my two sisters
Have in thy reverence made!

(我認為)這是全劇最感人的一段,淋漓盡致地展現了Cordelia對李爾王的一片赤誠之心。她之後一段感嘆父親如今落魄、蒼老的獨白,讀來也令人心酸。最最賺足眼淚的,就是她和李爾王相認的一段,(莎翁寫得十分狗血)

Lear: ......Do not laugh at me;
For (as I am a man) I think this lady
To be my child Cordelia.

Cordelia: And so I am! I am!

短短一句,寫盡Cordelia 歡欣,感慨又心酸的心情。

還有她和李爾王在獄中重歸於好。莎翁沒有寫Cordelia的言語,但是從李爾王的這段台詞來看,他認可並且讚賞Cordelia的行為和品格,希望和她永不分離。

Upon such sacrifices, my Cordelia,

The gods themselves throw incense. Have I caught thee?

He that parts us shall bring a brand from heaven

And fire us hence like foxes. Wipe thine eyes.

The goodyears shall devour "em, flesh and fell,

Ere they shall make us weep!


三,理想的覆滅

悲劇,就是把美的東西撕碎了給觀眾看。

這樣純真而美麗的Cordelia是無法善終的。最後,她被姐姐密令獄中絞死,悲慘地結束了她短暫的一生。

為什麼她會有這樣的結局呢?從個性上分析,過剛易折,這樣正直的品格在一片歌功頌德之中是難以生存的。清醒,最後導致的不是瘋狂(李爾王和小丑/弄臣),就是死亡。

----------------------------------------

附上資源:

Ian 爵爺 2008 版:[莎士比亞/戲劇]李爾王/2008[伊恩·麥克萊恩/蘿瑪拉·嘉瑞/西爾維斯特·麥考伊]_其他國家_電影_bilibili_嗶哩嗶哩

英國國家劇院:1.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_womZ_BE0Q

訪談:https://youtu.be/V9t1gXb5nRw?list=PLJgBmjHpqgs6EhaYJXFYXe5xyqCxCpeAh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9t1gXb5nRwindex=4list=PLJgBmjHpqgs6EhaYJXFYXe5xyqCxCpeAh

有聲讀物:King Lear by William Shakespeare (1994) - Starring Sir John Gielgud and Kenneth Branagh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JylxvHvdtAt=4096s

個人認為最好看的當然是我Ian爵爺~


以下全是我的胡說八道,僅供一笑。
————————————————————

考狄麗婭,其實是一個儒家式的君子。

孔子說「繪事後素」「君子義以為質」,意思是說,一個人的溫良恭儉讓行為的根本和前提,是要有一顆真實質樸的內心。所以巧言令色之徒,是為孔子所不齒的。

考狄麗婭的姐姐高納里爾和里根顯然是巧言令色的,而考狄麗婭前後如一、表裡如一地愛著她的父親,是「義以為質」的。

《李爾王》開篇,李爾王三個女兒的愛的宣言,正體現了孔子的一個主張——作為君子,應該先做後說,多做少說。正所謂「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考狄麗婭完美貫徹了這一點,在表達對父親李爾王的愛意時,她說:

「我深信我的愛心比我的口才更富有。」

「陛下,我只是因為缺少娓娓動人的口才,不會講一些違心的言語,凡是我心裡想到的事情,我總不願在沒有把它實行以前就放在嘴裡宣揚;要是您因此而惱我,我必須請求您讓世人知道,我所以失去您的歡心的原因,並不是什麼醜惡的污點、淫邪的行動,或是不名譽的舉止;只是因為我缺少像人家那樣的一雙獻媚求恩的眼睛,一條我所認為可恥的善於逢迎的舌頭,雖然沒有了這些使我不能再受您的寵愛,可是唯其如此,卻使我格外尊重我自己的人格。」

最有儒家思想特點的大概是這最讓李爾王惱火的一句:

「父親,您生下我來,把我教養成人,愛惜我、厚待我;我受到您這樣的恩德,只有恪盡我的責任,服從您、愛您、敬重您。我的姊姊們要是用她們整個的心來愛您,那麼她們為什麼要嫁人呢?要是我有一天出嫁了,那接受我的忠誠的誓約的丈夫,將要得到我的一半的愛、我的一半的關心和責任;假如我只愛我的父親,我一定不會像我的兩個姊姊一樣再去嫁人的。」

依照我的粗淺理解看來,孔子的哲學,就是他針對人際關係與社會秩序提出的一套解決辦法,這個辦法即是「仁」,不過這個「仁」不是耶穌的「博愛」或墨子的「兼愛」,是有差別的愛。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說「必也正名乎」,就是要讓人在認清自己的身份與處境的基礎上施行「仁」。

考狄麗婭「我愛您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的觀點,近似之。

考狄麗婭在被李爾王咒罵、怨恨、放逐之後,她說:

「父親眼中的兩顆寶玉,考狄利婭用淚洗過的眼睛向你們告別。我知道你們是怎樣的人;因為礙著姊妹的情分,我不願直言指斥你們的錯處。好好對待父親;你們自己說是孝敬他的,我把他託付給你們了。可是,唉!要是我沒有失去他的歡心,我一定不讓他依賴你們的照顧。」

在見到發瘋的李爾王時,她說:

「啊,我的親愛的父親!但願我的嘴唇上有治癒瘋狂的靈藥,讓這一吻抹去了我那兩個姊姊加在你身上的無情的傷害吧!」

考狄麗婭對父親李爾王並無怨恨,並且愛戴如故,正是孔子所說的「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了。

最後,考狄麗婭為救父親而出師,身死,也有些「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味道。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考狄麗婭,被父親拋棄而不自哀,是為剛;為父出征,是為毅;心性純良,是為木;先行其言而後從之,是為訥。

剛毅木訥,是為君子。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
今天的讀者該如何欣賞莎士比亞戲劇?
莎士比亞的作品究竟好在哪裡,為什麼我感覺那麼像狗血劇?
枕著莎士比亞的著作睡覺會做什麼夢?

TAG:威廉·莎士比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