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策展人是如何工作的,具體工作內容是什麼?


試答 賤笑

-策展人是什麼?
其實現在什麼樣子的人都可以當策展人了,裝飾繪畫的,設計櫥窗的,甚至布菜的好廚子,都能夠當得上Curator這個名稱。從歷史上看,策展人本來是一個收藏(collection) 的保管人(protector) 和解釋者(interpreter; selector), 在拉丁與中,curare這個詞意味著 保管(take care of )。然而到了現在策展人的職責擴充到了展覽策劃人,寫展覽標籤和前言的人,場地經理,教育者,公關經理(這個詞也許不太恰當,然而可以說是協調各個方面包括媒體,藝術家,政界,學界的人)。具體來說,策展人還經常要到各處化緣(fund raising), 各處做講座,或者各種參加和籌備雙、三年展。


在此我想多說幾句有關展覽的歷史的話題。17世紀啟蒙運動之後,伴隨著航海業的發展,歐洲人掀起了收藏的風尚,並一次發明了cabinet curiosity這個詞,字面的意思是「充滿好奇心的儲藏櫃」,在德文中kunstkammer (art room, 藝術房間)而這可以說,就是展覽的雛形了;而那些看管這個充滿好奇心的儲藏櫃的人,正是策展人的前身,而從古至今策展人工作的重心,都在於如何理解和闡釋這些藝術作品。從私人的收藏,到國家的收藏,再到法國大革命之後國家的收藏為民眾所有,為民眾所欣賞,才有了我們現在的 「展覽」 的概念。

然而現在,博物館漸漸的不把自己的職能局限在看管和展覽這些藝術上,博物館成為一個思想表達,碰撞和交流的空間。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群體,藝術家,甚至普通人在這樣一個空間當中表達著自己,也表達著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而這,就需要一個人,去篩選,去聯繫,去捕捉,像一個指揮家控制不同的聲部一樣,導演一場又一場好聽的音樂會(展覽;講座;活動)。前面提到的策展人Hans Ulrich Obrist就曾這樣說:「我做這些的目的,並非將這些東西歷史化,而是去理解為什麼這些東西還沒有被了解(翻譯的不太舒服: the reason why I do it, is actually not in order to historicize things, but to understand why these things are not known).

-策展人的不同類型

對噠,策展人和策展人也是不一樣的。以下的不同分類對於一個策展人而言可能有交叉和重疊的部分,然而內容都有不同的側重。比如有」專家型策展人「(翻譯的仍舊有點古怪,即:subject specialist curators), 舉例來說有「日本藝術策展人」,「水彩策展人」,這就意味著他們在其專長方面可以獨當一面,並且肩負著研究,書寫的責任。有的策展人供職於機構或是美術館內部,通常意味著他們是該部門的領導,比如Literary curators, archive curators等等,而有的策展人是獨立策展人,他們經常為公共藝術活動工作,或是承擔著某些建築空間,或是公共空間的藝術展覽策劃和協調工作,這些活動有的可能是完全商業性質的。不少策展人因為其卓越的人脈和學術水平已然成為了明星,(但其實除了少數人以外他們也掙不了多少錢 -。-)

還是引用漢斯的一句話吧:「 in my practice, the curator has to bridge gaps and build bridges between artists, publics, institutions and other types of communities,The crux of this work is building temporary communities, by connecting different people and practices and causing the conditions for triggering sparks between(就是牽線搭橋的,讓他們產生火花兒。耶!)

-那策展人具體幹什麼呢?

1.Write, critic, edit, propose, plan。

寫作,編輯,批評。文職工作是對一個策展人的核心要求。這也就涵蓋了策展人對整個展覽的基調,敘述,作品的選擇,激發人的方式,有著最強的領導作用。如果這麼說仍舊很抽象的話,比如現在在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的有關Mcqueen的展覽, 名字就叫savage beauty (野蠻之美),可以說Mcqueen其人可以表現的角度非常多,比如他超強的裁剪,他對蘇格蘭格子的表現,但是savage, 無疑是概括他帶有傳奇色彩的經歷中最好的一個。再比如前些日子大英博物館的那個有關明的五十年,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是1400-1450。為什麼就選這五十年呢?當然策展人有策展人的考慮,我就不多說啦!

2,Money 錢錢錢

認識了幾個藝術機構工作的朋友才知道其中的難處。在英國雖然有British Art council 這種機構,然而無論大地方小地方大活動小活動,除了極少數如同Mcqueen那種不缺大品牌贊助的展覽,大家的生存狀況仍舊不!容!樂!觀!私人畫廊有時會受到東家的挾持,公共機構常常捉肩見肘,內中辛酸不一而足難於外人道矣!=。-

3,detail 細節

這些細節包括,出版(畫冊,論文),圖像設計,安裝藝術作品(現在不僅僅有畫兒啊,還有裝置啊行為啊),小到牆紙的顏色,電池,運輸,燈光,聲控,大到展品的租借,保險,展覽的路線,展覽的過程。還有藝術家的酒會,頭一天的開幕,新聞稿,private view,小朋友們要來上課,藝術家要搞見面會,lunch time還要有tours或是小講座,回應來自各個方面的反饋。如果題主一定要問他們都幹了些什麼,那麼可以非常負責的回答說,凡是和展覽有關的他們都干。

-那明星策展人都是什麼樣的呢?

在這我想特別提一下漢斯。提他的原因不僅僅因為他是個明星策展人,他的文章寫的散漫又有趣。在那本ways of curating 他提到他想在國際航線的飛機上搞一個展覽,大家在天空中,一會兒看雲一會兒看藝術。這多有意思啊,這才讓我覺得一個學者的才氣,風範,和巧思是會多麼大的影響一組藝術的表現。漢斯還馬拉松似的做了很多藝術家的採訪,那本艾未*2的採訪也出版成一本小書,乃是飯前便中及等人無聊時之佳選。


================================我是雙排分割線

說了這麼多,如有不準確的地方還希望大家諒解。如果你們喜歡,我之後多寫一些case給大家共享。我想,儘管當代藝術確實存在著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現象,然而展覽卻是一個能夠去偽存真好事。而一個真誠,充盈,活力四射,引人深思的好展覽,必不能少一個有著同樣特質的策展人。

而這就是策展人的工作之所在了。


剛剛知道國美一位老師和兩位浙大藝術系博士間關於策展的SIBI大戰。主要是兩位博士請博士老師來給做策展,在沒有合同、明確合約的情況下開始工作,最後博士老師覺得自己沒有得到應有的報酬,兩位博士覺得老師工作不到位,拒絕付相應款項(或者說也沒什麼相應款項,因為根本就沒談妥)。為了證明老師工作不到位,兩位藝術博士在知乎掛文一篇,以「藝術策展人如何工作的,具體工作是什麼」下的回答佐證博士老師工作的玩忽職守。目前文章找不到了,但是博士老師的微博上有掛這個事件:Sina Visitor System (聞松V的微博),截圖給大家感受下:

只把聞策展人的意見放在這裡大概有一些片面,狐SIR個人看法-- 兩位藝術家一開始可能就給不了所要求的價格,但是不明說;在沒有明確價格下,策展人有意無意(或者覺得太大牌)。沒有參與具體工作。其實就是個大烏龍吧,事情本身沒什麼好說,但是對於當下策展人這個行當,還是有幾點一吐為快

首先,兩位浙大藝術博士女都要到知乎上來搜索「策展人要幹什麼」,這也是醉了...所以策展人教育缺乏是到了什麼程度(而且這個FINE ARTS PHD我也不是很理解,做藝術家要讀到博士嗎?孤陋寡聞,輕噴)

其次策展人幹嘛的 -- 有點兒像項目經理,那這個項目就是展覽。那首先策展人座位項目的統領需要有思路,展覽要表達什麼,核心IDEA是什麼,其次策展人為了展覽idea需要做比如趙藝術家、選擇作品、借作品、有時候還要找funding,動用關係找藏家、媒體等。有些策展資源比較好的有一個team去做這個事情,有些就要策展人自己來 -- 所以策展人有的很hands on,什麼事情都要參與,有些就hands off,把大綱給出來,讓下面的人去做。聞老師這個情況顯然是沒談妥--策展人覺得自己給到idea,兩位藝術家博士去做具體執行;兩位藝術家博士是覺得策展人什麼都得做

最後引出的問題是,真挺不專業的。藝術圈兒是人情社會,但是要做大做好還是要有契約精神。事情談得清爽,合同條款明確,這一連串的抓馬不就沒了嗎...

最後最後,兩位浙大藝術博士,一位國美學者/策展人,為了是策展費是4000, 6000,還是10000事情鬧這麼大,說明咱藝術圈真是表面光鮮...真的不賺錢...還有策展人到底是給錢就幹活兒還是學術性質量第一,就這事情來看真不好說...


看到有網友率先把聞松事件給寫出來,這件事情我也關注了幾天,昨日看到楊舒蕙在知乎撰寫長文章澄清此事,已經引起震動,後來聽說被人要挾,幾個小時以後她文章刪掉了……不知究竟遭遇到何種要挾。藝術圈果然如此黑暗嗎?!!

幸好提前保留了她在自己的微博黏貼的長圖和知乎專欄上寫的文章截圖,一起貼出來。這件事講真,還蠻有研究價值的~~身為一個藝術家,一個女性,究竟在這個圈子裡會遭遇什麼,我們其實誰都不得而知。

知乎文章的一些截圖:


謝邀...雖然問題提的比較早,還是試著答一下吧~

策展人具體怎樣完成一個展覽,食鹽的回答已經很完善了。寶寶來扯兩句對策展人身份的看法好了。

基本上目前來說,依然還是完全單靠策展人的身份會食不果腹的局面。基本上還是需要一位試圖成為策展人的人自己先有另一個身份積累人脈以後才能考慮獲取策展人的身份。這一點還是因為國內的策展人這個概念本身沒有得到足夠的傳播。一個純(沒有突出的畫廊背景或藝術家背景)策展人非常難以取得想體現他藝術理念的展覽所需的資源。

說到策展人就要提到展覽。或者說,(除去傳遞藝術作品本身信息以及創造展覽主題理念這兩個共同的目標外)為什麼一個展覽存在,那自然是因為它想試圖達到一個目的。以萌萌的答主自家畫廊為例,我們的展覽定義非常清晰,是以賣出作品為目的的商業展覽。事實上現在國內以這種展覽形式居多。我先有畫廊和藝術家,然後才開展展覽。由畫廊本身出資,由畫廊經理策展。以賣出多少作品,為和畫廊有密切合作的藝術家推廣,以及藉由展覽結識更多客戶為目的。

包括我也接過一些為地方文化傳播(目的是旅遊價值)的策展工作,這種商業展覽往往目的是推廣一個地區當地的藝術家和作品。也正因如此,想體現策展人本身展覽主題及藝術理念的可能性相對而言就不是很高了。(雖然寶寶賺到了錢!)

可以說,商業展覽數量是最多的而且有非常穩定的需求及資金來源。也正因如此一般來說精於這種展覽的策展人的生存情況是比較好的。往往有著穩定的薪資提成,作為畫廊的經營者一般也可以積累不錯的人脈和資源為轉職為大佬做準備。當然也正因如此,導致其中一些策展人作為批評家(或藝術家,如果有藝術家背景)的能力並不高。我也接觸過一些對藝術沒有足夠了解的同行,他們對展覽的學術分析和推廣往往也是由專業寫手或媒體進行代勞(通常來說,這些能力對於策展人來說是必須的)。

這種展覽因此有一個特性,那就是為了達到具體的商業目的,往往需要所有的藝術家和作品去迎合商業目的。而且往往這些策展人也不具備利用手頭的作品體現出學術思想的能力。

與之相對的,就存在學術展覽。學術展覽和商業展覽很大的區別就在於往往學術策展人自己主動選擇作品來體現自己的學術思想。他具有理解批評家和藝術家兩方視角的能力,可以利用沒什麼關聯的作品表達出一種統一的藝術思想或主張。但是由於沒有商業目的的「包辦」,往往需要策展人自己擁有拉贊助,選場地,聯繫藝術家和挑選作品,甚至和工人交涉的能力。

一個優秀的學術策展人還應該考慮到當時語境下的藝術生態,讓自己的展覽能更好的融入到大環境下,或者要麼就標新立異到位。他們不需要像商業展覽一般強迫不是自己選擇的作品迎合自己的展覽需求,而是通過自己選擇作品讓展覽主題自然的通過這些作品得到體現。

這兩種展覽對策展人的技能要求是稍有差別的。商業展覽更偏向於用既定的作品和藝術家仍能體現出核心思想的能力以及作為任何商業活動都應有的商業成功性。而學術展覽要求策展人擁有自拉贊助的能力、自選場地的人脈、與藝術家的交涉能力、對作品的判斷力、以及最為重要的屬於他自己的藝術理念。

這些技能全部結合起來,就是一位策展人了。


呵呵。 我這裡就不好明著說了。 國內很多所謂相關藝術行業的老師,實則對藝術史和藝術策展根本懂的就不多。
別說拿出個什麼博士… 因為我看了兩個我也不好點名說 也是985某大學博士寫的藝評, 寫的可以用垃圾來形容。
我在這裡回答下什麼是藝術策展。 國外的藝術策展基本會以是什麼機構,是藝術家個展還是群展還有涉及的內容開始做構思。
了解這個展的空間,平面空間,在以這次要涉及的主題去做展。
學術又專業一點的展會專門找來這個領域的分支的DR以上的作為策展人(因為她懂這部分分支藝術史)
一般一種分工是把場館圖和名字發給他,他開始構思此次主題和甄選藝術家作品。
另一種情況,如果這個美術館辦展經驗比較多, 策展工作很熟,就大部分交由這個美術館去做上述工作,策展人作為輔助籌劃撰寫藝術展內容部分(學術部分。
然而國內先說這些博士,有些就不是研究這一領域的,或者沒有協商好,也被邀請去。
有句話說的好,來自雅昌採訪的一位藝術行業工作者,他這麼說的:
「藝術市場今天發展得特別勢利,而且我還覺得今天這些市場操作包括有些金融工具很傻,沒有一大批對當代藝術品擁有刻骨銘心的愛的真正收藏群體,一切營銷與操作都是無法兌現的謊言;說完這話,我覺得自己完全是個應遭唾棄的人。」


推薦閱讀:

TAG:美術館 | 藝術策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