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名詩詞大多是落第或者被貶謫的人所作,有沒有仕途順利又有流傳很廣詩詞作品的人?
那麼首先我們應該明確一個事實,任何社會都是一個金字塔型結構的,能走到金字塔尖的人是非常少的,而仕途一帆風順還能寫出來佳作的人自然更是寥寥。
寫詩也是一種文學創作,藝術始終是要源於生活的,創作者一般而言,是基於自己的認知來創作的。所以,一帆風順的富貴人自然創作富貴詩才容易寫出佳作。然而,基於第一個事實,世間終究是不如意的人多,富貴詩的境界也不是人人能領略到的,自然名詩就更少了。
魯迅說過:窮措大想做富貴詩,多用些「金」「玉」「錦」「綺」字面,自以為豪華,而不知適見其寒蠢。真會寫富貴景象的,有道:「笙歌歸院落,燈火下樓台。「
沒有真正經歷過富貴,而妄寫富貴,一下子就露底了。
唐人作富貴詩,多紀其奉養器服之盛,乃貧眼所驚耳,如貫休《富貴曲》云:「刻成箏柱雁相挨。」此下里鬻彈者皆有之,何足道哉!又韋楚老《蚊詩》云:「十幅紅綃圍夜玉。」十幅紅綃為帳,方不及四五尺,不知如何伸腳?此所謂「不曾近富兒家」。
窮屌絲的眼中,自以為十幅紅綃已經是富貴之極,可一寫出來,立即暴露了自己住的是小平米的真相,富貴能富貴到哪裡去。這樣的人寫富貴詩,就跟郭敬明寫上流社會一樣,滿眼的名牌,還是處處透露出寒酸,而曹雪芹這種只閑來寫一道茄子的燒法,立刻就有了鐘鳴鼎食的氣象。
所以晏殊
嘗覽李慶孫《富貴曲》云:『軸裝曲譜金書字,樹記花名玉篆牌』。公曰:『此乃乞兒相,未嘗諳富貴者。』故公每吟詠富貴,不言金玉錦繡,而唯說其氣象。若
『樓台側畔楊花過,簾幕中間燕子飛』,『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之類是也。故公自以此句語人曰:『窮兒家有這景緻也無?「
真正高水平的富貴詩是不談金玉錦繡的,一說金玉錦繡就漏了乞丐相了,而應該是」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這樣淡雅閑適的。
可大多數人看不明白,很多人印象中的皇帝應該是用金鋤頭鋤地,皇后娘娘自然是用金擀麵杖擀麵條,皇上下地回來,就能吃上打滷麵,鹵是純肥的臊子,一點瘦肉都不帶,美!
這種想像力之下,正如單身狗追女孩子,動不動寫幾十萬字的情書弄點雪地苦守幾小時求愛的把戲,唯一的後果就是把女孩子嚇跑。
窮措大」殊未睹富貴氣象「,自然理解不了富貴詩。富貴的人少,富貴而能寫詩的更少,寫出來的佳作引起共鳴的更少,這就不難理解了。而多數人,不一定會有富貴閑愁,卻幾乎總是要經歷失意的,落寞的,這時候,那些失意人的吟詠自然會湧上心頭,形成強烈的共鳴。
一帆風順的詩人不是沒有,晏殊就是這樣的詩人。
首發微信平台:霍老爺的小木屋(ddz_233)
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 給你一個大盜賊的視界
這個問題,很值得一答。我想大家都知道「窮而後工」、「文章憎命達」的說法,這裡不作展開,有興趣可以參考我別的回答。但如果說只有生活困窘、仕途蹭蹬的人才能寫好詩那也是想當然了。
首先,在傳統文藝理論中除了「窮而後工」,也有「詩能達人」之說,多看幾本書,就能發現不同意見了。
陸鎣《問花樓詩話》:陳無己敘王平甫詩云:「詩能達人,不能窮人」。
袁潔《蠡庄詩話》:
……國朝王漁洋先生境遇既順,功名亦達,雖才博學富,鼓吹休明,巍然一代巨手,終不免後人獺祭之譏……
此段文字主要論述的窮而後工,但也承認王漁洋「巍然一代巨手」。王漁陽名王士禛,22歲中進士,最高做到刑部尚書,謚文簡。被稱為「一代詩宗」,所創「神韻說」影響深遠。
梁九圖《十二石山齋詩話》:詩人無論窮通,有可以垂世者,即千秋不朽。紀文達詩云:「王維早貴襄陽老,俱足開元第一流」,真令布衣生氣。
此處紀文達是紀曉嵐,襄陽老是孟浩然,說的王維、孟浩然詩作一流,而王維十幾歲名動京城,二十一歲中進士,可稱順利了。
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貞元以前人詩多樸重,韓翃在天寶中已有名,其詩始修辭逞態,有風流自賞之意。昌黎曰:「歡愉之辭難工,窮苦之言易好。」獨翃反是。其佳句如「寒雨送歸千里外,東風沉醉百花前」,「露色點衣孤嶼曉,花枝妨帽小園春」,「池畔花深鬥鴨欄,橋邊雨洗藏鴉柳」,「門外碧潭春洗馬,樓前紅燭夜迎人」,「急管晝催平樂酒,春衣夜宿杜陵花」,皆豪華逸樂之概。惟《送李少府入蜀》詩「孤城晚閉秋江上,匹馬寒嘶白露中」,稍覺凄然可念。然在集中,亦如九十春光,一朝風雨耳。
翁方綱《石洲詩話》:
詩人雖雲「窮而益工」,然未有窮工而達轉不工者。若青蓮、浣花,使其立於廟朝,製為雅頌,當復如何正大典雅,開闢萬古!而使孟東野當之,其可以為訓乎!
潘煥龍《卧園詩話》:
詩以窮而後工,亦有不窮而自工者,未可一概而論也。然窮達異趣,故音節各殊。善乎郭頻伽麟之言曰:「台閣之詩,其志恬以愉,其音和以雅;江湖之詩,其志幽以深,其音哀以怨」。深得古人「詩言志」之妙矣。
此處說得很好,「窮達異趣,音節各殊」,得意時「一日看盡長安花」,失意時「山川滿目淚沾衣」,風格不同而已,王安石,歐陽修,文采仕途兩不誤(有挫折也是做官很多年以後了,之前已以文馳名),豈有才智之士不能富貴之理?
好,以下舉例說明:如上文提到的王維、韓翃、王漁陽,都很有名,似乎無舉例的必要,各說一二首吧:
《鳥鳴澗》
王維
人閑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寒食》
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江上》
王漁陽
吳頭楚尾路如何
煙雨秋深暗自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
滿林黃葉雁聲多
《題秋江獨釣圖》
王漁陽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絲綸一寸鉤
一曲高歌一樽酒
一人獨釣一江秋
其實,古時候做官的文人幾乎都會寫詩,官員們互相唱和,比如宋朝的《西昆酬唱集》,如果算不上一流,其中二流好詩也還是很多的,只不過「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以我們現代人的精力,能去看李杜的一流詩就很不錯了,余作雖佳,都被蓋過去了。就好比我上邊列的幾部詩話,又有多少人會去翻這些老古董呢?
還有一類重要的詩歌類型,叫「宮體詩」,主要是南朝梁開始出現的,帝王將相互相唱和,描寫紙醉金迷的宮廷生活,太平歲月,歌舞昇平,作者以帝王之尊,那身世已是順得不能再順了,本答案已經足夠長,關於「宮體詩」下次再專門談吧~~
ps:有人認為宮體詩浮華綺麗,不足為觀,但作為一種風格,自有其藝術特色,其獨特的美並不讓人,宮體詩最有名的就是《春江花月夜》(一般認為屬於宮體風格),「以孤篇壓倒全唐」,實為千古絕唱: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花搖情滿江樹。
首先說周總理寫詩,但寫完後撕碎,碎到成渣,絕不可能拼全。
仕途得意者不是某些極品那樣,不管不顧。而是要周旋千方百面,拖帶龐大團隊和利益相關方,說不定日日履冰。講簡單一點:要提防得罪任何人。
詩言志,志不同利益相悖的人看清你後,支持你的對立面,還是混沌和氣,藏異求同好?
就算是歷史上留下笑話的那些高位者,有的或許是壓力積聚之下的崩潰或偶爾爆發,有的或許是局勢所迫的裝瘋賣傻,大部分時間他們也像一個普通的高級公務員一樣,在他們的性格中、在他們的局限下勉力勤力,小心用心。
詩人佳作,有一氣呵成,但好作品更多要反覆推敲。進取中的士子願意給多少時間智慧在此?好理解走在下降途中的官員既有才情,又有胸臆,還有經歷,大把空閑。
而落拓的詩人,有的可能死心不再求上進,精神世界只剩天地與自己知己,一邊是迎合了各種牽絆中求自由的意念,一邊恐怕乾脆就討好百姓而非官僚。
每個最後存留下來的史詩建築其實都是盛轉衰的標誌,因為如果沒有停滯,那麼就會有新的史詩建築。公務員追求超脫的精神滿足,也其實是個壞兆頭。
大家上學的時候有沒有做過一篇詩詞鑒賞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樹瓊花滿目春。歷盡天華成此景,人間萬事出艱辛。」
此詩筆力不凡,可謂初唐氣象,剛勁矯健。不但歌頌了祖國的大好 江山,還上升到了哲理的層次,用明白曉暢的語言描繪了冬天獨特的恩 澤——霧凇,這需要嚴酷的環境錘鍊才能形成的奇觀,讓人不禁聯想到人生,只有經過一番艱辛的人,才能用自己的能力去為人 民謀更多的福祉。這樣高尚純真的靈魂,吾儕只能仰望。
我的空格鍵感覺不太靈,明天要修一修了。題主說的,應該涉及到一個理論,即出自司馬遷的「發憤著書說」
發憤著書 - 百度百科。
出處《史記?太史公自序》:
「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在《報任安書》中也有類似記載。)
司馬遷因李陵之禍遭遇宮刑,身心俱創,因而他創作《史記》的心境發生巨大變化,他所列舉的周文王演《周易》,孔子修《春秋》,屈原作《離騷》,左丘明著《國語》,孫臏寫《兵法》,呂不韋編《呂覽》(呂氏春秋),《韓非子》諸篇,以及《詩經》諸作,都是在經歷磨難後通過著述來抒發心中的抑鬱和不平,是和他一樣發憤著書的典型。因此,《史記》中多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飽含寄託。而「發憤著書說」則被後世同樣遭際坎坷的文人認可並發展,如韓愈提出的「不平則鳴」說。
古人創作,多講寄託,尤其是詩歌之類。這脫胎於《詩經》六藝中的「比」「興」,說直白點,就是「偏要搞個彎彎繞,心裡有話不直說」。大多文人在受環境所迫而不能直抒胸臆時,便會在詩文中委婉隱晦地表達對時事境遇的不滿、內心的怨憤,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而這恰恰使得詩文在內涵上,往往就多了那麼幾層,比較耐人尋味,值得一番推敲。舉個栗子:
辛棄疾《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恨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迷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簷蛛網,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准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樓,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除去辛棄疾愛掉書袋不講,我們常見的他的詞作中,多是打打殺殺的沙場揚戟,以及退居鄉村的漁樵耕讀,前者如《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醉里挑燈看劍),後者如《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明月別枝驚鵲)。
而像示例中這樣委婉含曲的,似乎不是其風格。這就需要了解這首詞的創作背景。
詞前小序有云:「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王正之置酒小山亭,為賦。」 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 年 ),「歸正人」辛棄疾四十歲,該詞作於此年暮春之際 。中年將暮的辛棄疾只被委任閑職,此次,又被調至離前線更遠的荊湖南路,繼續當轉運副使(轉運使亦稱漕司,是主要掌管一路財賦的官職)。他心知朝廷實無北上雄心,抗金夢無處施展,失望之至。因而同僚置酒為他餞行時,作此詞以抒發胸中的鬱悶和感慨。
然而政治地位孤危,不能肆意逞詞,於是用比興寄託情感,用兒女之情言君臣之事,借傷春、怨春,表達對南宋王朝愛之深恨之切的矛盾,借蛾眉遭妒自傷生平,玉環飛燕是對投降派的詛咒,煙柳斜陽寓南宋王朝的岌岌可危。
如此,整首詞更顯婉轉深沉、耐人尋味,憂憤之中彰顯磊落。據說「壽皇(孝宗)見此詞既不悅」。
當然,這不是說只有憤懣不平鬱結於胸,才能鍛造出流傳千古的詩詞。只能說這樣的經歷,豐富了文人的內心世界,讓他們在認知上、思想上更見深刻,在文學造詣上拿捏得更遊刃有餘,更能為情造文而少一些應制之作,更能從前人的作品中感同身受,淘洗出自己的見解。
而且,一個人處於人生的不同階段,對事物的認識本就不同,文風改變也就不足為奇。說到底,人年輕的時候,尚未經過社會打磨,都會意氣風發一陣子吧。杜甫大大的《望岳》,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望岳 - 百度百科
其一: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曾 通:層)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是青年杜甫第一次游齊趙、登泰山,詩中洋溢的飽滿熱情和凌雲壯志,能看出國難後流露出的沉鬱頓挫的影子嗎?不能吧。但你能說這首詩沒甚名氣、流傳不廣嗎?
他如,其他答案中舉出的晏殊,一生承平,他的《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玉樓春》(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相信大家都聽過、甚至背過吧,只不過拘於高位,詞境稍顯狹小。
清代文人王士禎,官至刑部尚書,聽起來似乎沒啥名堂,但他可是清初文壇公認的盟主哦,也是清初詩壇「神韻說」的倡導者。
至於高適,雖為盛唐以來唯一官拜封侯之人,但他自仕途暢達之後的十幾年,創作並不多。而且他早期作品中,不乏志士不遇的悲慨,寫得最好的邊塞詩也多作於薊北之行和入河西幕府期間,作為示例似與題目不符。
手機作答,恐有錯漏,希望大家批評指正,跪謝!
【貌似有點跑題。。。QAQ
其實唐代官運亨通、安樂享福的詩人也有不少,如張九齡、王維、白居易、賀知章等等。
題目中所說的現象也早已受人關注,之前曾塗鴉一篇《唐代詩人多餓死》,其中典故經歷多有扭曲之處,但大致如此。
.
紅顏薄命,唐代的才子們也沒有什麼好運氣。有道是:只有經歷苦難,才能創造出好的文學作品。文學史中事實沒有這麼絕對,但道理是這個道理。富貴人家的詩人有之,養尊處優,尋花問柳,也不過寫得了幾句煙柳之詞,放在文學史的長廊里,可能只是遠處的一點飛鴻。只有經歷磨難,才能對文學有更加執著的追求,鍊字鍛文,人生的閱歷也不斷豐富創作的素材。在漂泊中,流落中,饑寒交迫中,拿起斷筆殘紙,寫下千古流傳的詩篇。
詩聖杜甫,詩篇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被稱為詩史。說白了,在杜甫筆下,當時百姓生活疾苦,安史之亂流離失所,當權者酒肉臭,因其生活處於社會下層,詩作具有更強的感召力。《新唐書》中載,杜甫曾「彌年艱窶,孺弱至餓死」,家裡窮的小孩都要餓死。一度「負薪采橡栗自給」,要去砍柴撿果子吃。後來在游岳祠時,十多天沒啥吃的。好在杜甫還有些詩名,當地的縣令「嘗饋牛炙白酒,大醉,一昔醉,年五十九」。後來我們說,杜甫是餓到極點暴飲暴食後撐死的。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壽數尚可。元稹稱:「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
同樣死在嘴上的還有一位,孟浩然。孟浩然愛交朋友,跟王維是好基友,跟李白、張九齡都是好朋友。有一次,另外一個好朋友,寫作「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王昌齡來襄陽旅遊,孟浩然「時新病起,相見甚歡,浪情宴謔,食鮮疾動而終」。好客的孟浩然跟王昌齡擼著串子喝著啤酒吹著牛逼,還在商量晚上去哪個園子放浪呢,一不小心吃了一點海鮮,背上疽瘡複發,去世了。後來明代有位徐達,背上也是生了疽瘡,不能吃發物,偏偏朱元璋有意賜了只燒鵝,徐達含淚吃完去世了。
跟杜甫齊名的詩仙李白,一生仗劍走天涯,處處是朋友,浪跡江湖,終日迷醉。賀知章曾經稱讚說:「此天上謫仙人也。」後來,李白被永王李璘召喚為幕僚,估計也是找這麼個大才子裝點門面。因為這被流放夜郎,在白帝城遇赦,留下了「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詩句。然而,「竟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和杜甫一樣都死在了嘴上。又有人稱李白在船上喝醉之後,站在船頭想要摘月亮,不幸落水身亡。這種說法給他的死添上了一絲浪漫,說得跟真事兒一樣。我們仍然執著地認為,杜甫是餓死的,李白是醉死的。
淹死的不只是李白,非著名富二代王勃因為一篇《滕王閣序》名動天下,也曾寫下「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名句,可年少輕狂不是什麼好事,恃才傲物也是有的,被同事們排擠。後來去探望父親的時候,」渡海溺水,痵而卒,年二十九」,二十九歲就溺水而亡,這要放在今天,得有多少少女會在他的微博下痛哭。
初唐四傑中,還有一位盧照鄰也因水而死。他曾因染了風疾辭官而去,後來疾病日重,盧照鄰「不堪其苦,嘗與親屬執別,遂自投穎水而死,時年四十」。後世有人認為盧照鄰乃是追隨其師孫思邈而去,此事見仁見智,但其詩《長安古意》中句「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在千百年來一直是歌頌愛情的名句。
還有些詩人是死於他人之手。「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陳子昂,其父為縣令所辱,子昂回去想給他父親撐腰。縣令「簡乃因事收系獄中,憂憤而卒,時年四十餘」。被魯迅稱為唐末「一塌糊塗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鋒芒」的皮日休,曾參與黃巢起義,下落不明。《唐才子傳》中稱「賊疑其衷恨必譏己,遂殺之」,黃巢以為他的詩在嘲諷自己,就把他殺了。說到黃巢,這也是位詩人,詩作《詠菊》的末句「滿城盡帶黃金甲」,因某部豐滿的電影而被人熟知。後在泰山虎狼谷拔劍自刎。相傳《白頭翁詠》的作者劉希夷,因為「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一句,被其舅宋之問妒忌,用裝滿土的袋子壓在身上壓死了。這種說法不排除後人對宋之問人品的否定而有意污衊之。宋之問的詩作水平也很高,「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詩句就廣為人知,之問因親附二張和武三思,也沒有好下場,《舊唐書》說:「先天中,賜死於徙所。」
好多詩人還因為窮困潦倒,仕途不順,鬱鬱而終。孟浩然的好朋友王昌齡「不護細行,屢見貶斥,卒」,在官場上不注意細節,領導夾菜他轉桌,領導拿麥他切歌,屢屢被人嫌棄,死了。寫了好多《無題》詩的李商隱,「名宦不進,坎壈終身」,要名沒名,要官不是官,晃晃悠悠過了一輩子。李商隱的好基友溫庭筠,擱在今天絕對是陸琪一樣的「情感奶爸」似的人物,什麼「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閃動了多少少女的心,一代名道姑魚玄機曾經給他寫過一首著名的表白約炮詩,
冬夜寄溫飛卿
苦思搜詩燈下吟,不眠長夜怕寒衾。
滿庭木葉愁風起,透幌紗窗惜月沈。
疏散未閑終遂願,盛衰空見本來心。
幽棲莫定梧桐處,暮雀啾啾空繞林。
但再多少女的眷戀仍挽救不了他的仕途,」貶為方城尉。再遷隋縣尉,卒」,這麼一個大詩人,遠離女粉絲,去做一個縣公安局長,死了。與李商隱齊名的杜牧,家裡的同輩們都混得不錯,而自己困頓不振,「怏怏難平」,死的時候焚燒了好多文章。著名的苦吟詩人賈島,也是一輩子仕途不得意,領導們可憐,賞了個縣尉,後來又給了個管倉庫的官。「臨死之日,家無一錢,惟病驢、古琴而已」。
詩鬼李賀,也是英年早逝,比王勃還要小上兩歲,一般認為他是病死的,但《唐才子傳》給他勾畫了一種頗為浪漫的死法。生前李賀曾嘆曰:「我年二十不得意,一生愁心,謝如梧葉矣。」後來病得更重了,夢到玉帝新建了白玉樓,讓他去寫記祝之。然後「窗中勃勃煙氣,聞車聲甚速,遂絕」。
文人遭受窮厄是正常的,文人一路通達才是不正常的。才氣與高情商俱備的,是歷史留下的幾個小bug,然而這些人註定達不到文學創作的巔峰。只有這些困厄之人才可能去細細琢磨自己的文字,不受世事俗情的干擾,不受繁文縟節的擠占,不受印綬符節的驅使。可以說上天讓他們來到塵世,就是來經歷苦難然後為人世間留下絕美詩篇。可以從政者多,善終者多,富有者多,然如此才氣橫溢的,也就這麼幾個。雖然他們並不僅如文中所說多餓死,但困厄之境大抵如此。
註:文中引文多出自《新唐書》、《舊唐書》、《唐才子傳》。
這個問題不太好說,因為究竟怎樣才算「仕途順利」是很難定義的。這牽涉到別人的評判和自己的認定這些複雜的問題。
就跟現在一樣,知識分子本身是很難自我滿足的,被皇帝冷落的希望重新獲得聖上的歡心;被貶官的希望官復原職;在一個職務上待久了的希望步步高升;高官厚祿了還想大權獨攬。。。很少有人一生沒有坎坷(當然,這裡的坎坷不單單指官場上的起伏),任何人都會遇到或多或少的困擾和不順心的事,連天子都不例外,很少有人一生無憂無慮,特別是對於知識分子這種責任意識很強的人來說。當然,大部分情況下,他們的煩惱都是高級的煩惱,比起每天為生計發愁的普通大眾,他們已經是相當幸運了。
特別是在宋代這種厚待士大夫的朝代,就算皇帝不信任你了,大部分情況下也就是調出京城、被迫致仕(退休),就算貶出去一般也得是在縣尉(副處級)以上,這已經是很多人一輩子達不到的高度了,比起胡族亂華時面對野蠻的胡族的血淋淋的屠殺,和明清時一不小心就要拖出去打屁股,或者直接送至刑部、東廠、鎮撫司逼供,甚至直接拖出去砍了,再之後被廣大革命群眾在批鬥會上各種凌辱的那些真正命苦的讀書人,不知道要幸福多少倍。而宋代,照陳寅恪先生的說法,是華夏文化的頂峰(「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之世,後漸衰微,終必復振。」《贈蔣炳南序》)。
更別說絕大多數讀書人都有「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淳」的政治理念,憂國憂民使他們的信念所在,他們本來就是來找不痛快的。國家不安定當然要憂,國家安定了也要找出些陰暗面來憂。
所謂「文章憎命達」,中國知識分子的所謂「命達」就是儒家挖的「大同社會」這個天坑,這只能是個理想世界而已,原本就不能實現,現在這個坑換了一個更現代化的名字——「共產主義社會」。
詩窮而後工,歐陽修講的。
物不平則鳴,韓愈講的。
發憤著書,司馬遷講的。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說:
古詩云:「誰能思不歌?誰能飢不食?」詩詞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鳴者也。故歡愉之辭難工,愁苦之言易巧。」
木心說:政治、生活、愛情都失敗,更可以是偉大的文學家,譬如但丁、屈原。
可以這麼說,人生本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
苦痛之際,長歌當哭,抒發不平的詩歌多,很正常。
「仕途順利」本來就是偽命題。仕途一生順利的人本來就不多,更別提寫詩了。
但抒發喜悅,表明志向的的詩詞難道就不多嗎?
人在喜悅的時候就不寫詩嗎?
魯迅說得好,「窮到透頂,愁得要死的人,哪裡還有這許多閒情逸緻來著書?……高吟『飢來驅我去……』的陶徵士,其時或者偏已很有些酒意了。正當苦痛,即說不出苦痛來,佛說極苦地獄中的鬼魂,也反而並無叫喚」。(《華蓋集?「碰壁」之後》)
這也說的好:
「文學上之習慣,殺許多之天才。」
詩三百,大都是聖賢發憤之作嗎?
「知我者謂我心憂」「遏其蒼天,此何人極」」碩鼠碩鼠「是鬱結於懷。
「」宜言飲酒,與子偕老。「」宜室宜家「「窈窕淑女,君子好求」
難道是「發憤『嗎?
狂童之狂也且。
最簡單的愛情啊。十五國風,這麼多愛情詩,就被司馬遷吃了。
更不用說,大雅是讚美君主(也有一丟丟是吐槽周幽王),頌是祭祀的。
再講到楚辭,離騷成就高,不可質疑。
但是九歌是屈原被貶之前寫的啊。
得意滿滿之際寫的。
山鬼寫的多好啊。」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
湘夫人寫的多好啊。「目眇眇兮愁予——鄭愁予的名字就是這裡來的。
從古詩源裡面翻。
起碼建安之前的,都不會太苦痛。很多時候,還是抒發簡單的快樂。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帝力於我何有哉!
漢朝,大一統,恢弘氣勢,就不說漢賦的氣象了。
揚子云。
司馬相如。
張衡。
魏晉南北朝,亂世,建安風骨,魏晉風度,自然沒有太多喜悅。
初唐氣象,四傑都不會太悲觀。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雖然他們人生都挺坎坷的——王勃溺水,駱賓王不知所蹤,盧照鄰晚年癱瘓——但他們的詩歌大多高昂。
之後,陳子昂雖然身死獄中,懷才不遇,但還是有雄渾之氣。
盛唐氣象,不開心嗎?
李白沒被貶前,寫的詩不說了。「雲想衣裳花想容」。
高適的官位也挺高。
王維沒在安史被迫投敵之前,挺開心啊。
王之渙。更上一層樓。
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
賀知章。官也很大吧。
白居易——別只盯著江州司馬,別人可是做到刑部尚書的。
長恨歌,寫於806年,白居易春風得意。
花間詞里五代之人所作都挺歡愉的。
馮延己——做過宰相,晚年雖然被貶,但是「風乍起」一句是應皇上的,還真是千古名句。
李璟。「細雨夢回雞塞遠」——可以爆很多詞人了吧。
和凝——後晉宰相。
張泌——降宋後成郎中。
李後主亡國前寫的詞質量也很高吧。
北宋詞。
歐陽修,
宋祁,「春意鬧尚書」,及時行樂。
晏殊,除了「斜陽卻照深深院」還有「望斷天涯路」
張先,「三影」,晚年壓海棠。
還有周清真。
喂喂喂,別只盯著梅堯臣啊。
總的來說,詩歌是分很多種類型滴。
除了思鄉的愁苦,懷才不遇的憤懣,愛情的痛苦相思
還有
少年立志的豪邁,
熱戀的喜悅,
享樂後生活如此多嬌的感慨,
仗劍飲酒走天涯的快樂,
或者發自內心地唱頌歌。
那為什麼我們讀到的印象中都是被貶的詩居多,抒發人生苦悶的居多呢?
很簡單。
從歷史來說,亂世遠遠多於盛世。
從人僧來說,十有九不如意。
——還記得鐘擺理論,慾望與無聊,存在主義第三公理人生痛苦世界荒謬吧
但詩人可以用酒神精神去克服
用享樂,用狂歡,比如李白狂飲,陶淵明微醺,晏殊、李煜,張先縱情聲色
他們屬於快樂
用毀滅,用吶喊,——陳子昂的悲歌,辛棄疾的疏狂
也可以用日神
比如,杜甫的沉鬱,賈島的苦逼,
文章憎命達
賀知章不就是嗎?
王維、晏殊。尤其是晏殊,位極人臣,官至宰相,其一生也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坎坷。而他們的詩詞則是流傳千古。另外還有一些「御用文人」,比如司馬相如就是漢武帝的文臣,深受賞識,而他也是漢賦四大家之一,名氣因為和卓文君的愛情故事也很大。
楊貴妃研墨,高力士脫靴的的李白算嗎?
遙望天都倚客松,
蓮花始信兩飛峰。
且持夢筆書奇景,
日破雲濤萬里紅。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很多人最落魄的時候可能都比普通人過得好。被貶也是封疆大吏。從他角度來看是仕途不順,其實活得比大多數人好。放在現在看這些人屬於矯情派,屬於「收入從百萬年薪降到50萬年薪,人生看不到希望,怎麼辦」的人。
他們雖然政治權利被剝奪了,但是生活還算不錯,所以可以寫寫詩詞,如果真忙於生計,又如何寫詩?
比如曹植,沒有了什麼政治權利,但是身份還是陳思王,對他來說是不順,但你是三國百姓,一定覺得他的身份十分尊貴。屈原也是,死都是貴族身份。李白本身就沒有做官的素質,能得到皇帝的資助,已經是萬里挑一無人可比了。就是李煜亡國後還是有侯爵待遇的,岳飛寫詩的時候也是一位將軍。
可以這樣說,大部分詩人是出生的時候就很順利,只是後來越混越差,從史書中感覺人生不得志。其實他們在大多數情況,過得都比普通人要好春風得意馬蹄急,一日看遍長安花。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
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晏殊
大部分流傳甚廣的詩詞作品,作者的人生經歷坎坷或者是當時處於坎坷階段,但反例是一定有的。
比如,曹丞相的觀滄海,流傳甚廣,寫於徵戰勝利回軍之時,絕對滿足流傳甚廣。
還是曹丞相,短歌行,寫於赤壁之前,坐擁大軍。
而曹丞相的一生,總體來說可稱仕途或霸業都相對順利。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