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繪畫藝術的落後與國人藝術素養和教育的缺失有關嗎?

感覺好多人的審美仍然停留在畫的像與不像,是不是真善美上,受歡迎的畫也是畫的漂不漂亮,這是不是因為藝術教育的缺失?


不僅僅是藝術教育的缺失,究其原因是一個時代的缺席。
向一個體弱多病沒怎麼吃過肉並且天性喜歡吃肉的人去推銷有機蔬菜,大談特談有機蔬菜的價值,環保、養生、健康,比肉的價值高得多,同時價格也比肉要高得多,無疑是一場註定要失敗的營銷。中國人就是這體弱多病的大多數,好不容易現在能吃上肉了,剛剛吃上兩口肉了卻被喊停說我們吃肉不雅觀,觀念很落後,肉食者鄙,看看隔壁老王家已經開始生吃馬鈴薯,西瓜泡饃饃了,優雅、體面、有深度,這才是正確的進食方式!殊不知隔壁老王從600年前那會兒就開始頓頓吃肉了,吃到今天早已談肉色變,開始味蕾重組,改吃素的了。
中國的藝術教育相對西方比較落後,是不爭的事實,特別是在普通民眾的審美水平上,有較大的滯後,柏拉圖說得好,人窮不能怪政府,點背不能怨社會,近代中國遭遇了種種的不幸,加之中國特殊的社會結構和地理位置,地大物「薄」,人口眾多而資源並不豐富(至少現在能探測和開採出來的資源總量與龐大的人口數量是不成比例的),導致生產力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都處於一種低水平狀態,篤定地說經濟發展水平直接影響藝術發展高度是一定會受到抨擊的,但是,至少我認為生產力發展水平會強烈左右大眾審美心理,生產力水平越高,大眾會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關心精神生活,你很難想像一個貧困到每天掙扎在生死線上的人睜開眼睛的第一件事是思考梵高和高更誰的畫面更具表現力,如果有,那他也已經死掉了。
格式塔心理學認為人對「形」,或者是「完形」是存在天性上得偏愛的,完美對稱的圖形顯然是根植於人類審美天性里的,大多數原始陶罐上的裝飾紋樣都是對稱的

但是稍微用腦想一想就會發現,原始的自然界除了生物外是沒有完全對稱統一的形象的,所以原始美術大多以人物或者動物為主要題材,因為這種形象很適合表達對稱統一的審美理念,當然也有一部分原始因為這些題材是離生活最近的。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的生活環境里充滿了對稱統一,於是藝術的形式也開始變得多樣化了,在大工業時代陰影的籠罩下,喊起了回歸自然的口號,說白了就是吃肉吃膩了換換口味兒。

遺憾的是,中國在全世界最風起雲湧變動的時刻缺席了,工業落後,科技落後,在整體上積貧積弱的狀況下,文化藝術自然也沒有了自信,依我看來中國在近代最值得惋惜的不是科技和工業水平上的停滯不前,而是思想上的滯後,事實上在近30年來我國在工業和科技上的發展速度是人類史上前所未有的,很快就能補上100年前落下得課程,然而思想上的提高則需要好幾代人的努力,無法一蹴而就。
徐悲鴻先生是公認的中國近代美術教育之父,1919年去法國留學時,西方的現代藝術已經進行得如火如荼,1917年杜尚就在美術館裡展出了那件足以讓他永垂藝術史而不朽的作品——《泉》,1919年開始「折騰」蒙娜麗莎,達達主義的餘熱也還沒有完全退散

徐先生一定是清楚世界最前沿的美術是什麼的,當年一同在法國的劉海粟先生和林風眠先生當然也是很清楚的,這二位先生回國以後一直大力提倡當時世界最先進的美術思想,試圖喚醒國人已經吃了安眠藥的審美觀,高喊讓展覽走出美術館,殊不知,國人都還沒有走進美術館呢,何來走出一說?劉海粟和林風眠先生的藝術造詣高超,但在最基礎的大眾美術教育方面,確實不如徐悲鴻先生來得實在,徐先生引進的蘇聯繪畫模式,對繪畫者的要求首先就是要像,或者說要畫得精準,大眾對這種繪畫的接受程度是相當高的,我想任何初學繪畫者對自己能畫出一幅「像模像樣」的畫都是會感到喜悅的,我相信這種審美取向是根植於人類的原始基因里的,在這個時候普及蘇派繪畫無疑是給一個天生就愛吃肉且飢腸轆轆的人喂肉吃,只是沒想到,這一喂就是100年,他們還是那麼愛吃肉,但值得慶幸的是,有一小部分人已經開始吃蔬菜了,並且可預見的會有更多的人愛吃蔬菜,至於那些死活要吃肉的,又有什麼可指責呢?誰說吃肉就一定不好而吃吃蔬菜就註定更健康呢?隔壁老王?他家本來就是種蔬菜的,能不說蔬菜好么?哼!


可以說缺失也可以說是畸形發展,1900年代歐洲藝術推陳出新的時候咱們在改朝換代,其實那個時候新思維的萌芽是很有態勢,然後被戰爭中斷了。建國後因為政治的原因引進了蘇派並且一枝獨大,持續到90年代,才總算和世界從新鏈接上了溝通。所以橫向比較中國藝術圈有種難以置信的原始感和土鱉感----------------抱殘守缺。

那為什麼2015還是這種題主說的「仍然停留在畫的像與不像,是不是真善美上」,因為藝術普及是一個飯碗而不是情懷,有很多人只會畫這種並且靠這個維生的,比如那無窮無盡的考前班。而大政策方向的改革也是遙遙無期。上行下效的結果是明擺的。捫心自問今天各位畫畫的有多少人去過博物館好好看看展品和臨摹?而博物館是否有足夠的講解?藝術讀物是否足夠?藝術史是否有過徹讀?

我在俄上學的時候最大的感受就是藝術的普及率真的很高,藝術館對學生免費,小學的課外活動是老師帶孩子去---博---物----館!一張一張講來歷,講鑒賞,連現代藝術一樣讓看,學生在博物館也很安靜聽話。我們既沒有外在條件,也沒有藝術素養和傳統。而畫的像不像這種東西門檻最低,所以我們只能一直圍繞這個熟悉的東西打轉。


我想了一下又加了一點答案

當代藝術發展的落後跟我們的歷史關係是最大的。你看看我國二十世紀都在幹什麼,解放後又在做什麼,那個時候的中國對民主、自由這些字眼都是很陌生的。星星美展是1979年發展起來的,後來1989年發生了一次被公安撤展的事件,政治敏感對文化發展有很大的限制,甚至扭曲的影響
就現狀來說,人文藝術教育方面的缺失會讓當代藝術的發展更艱巨,而且短時間內很難改善,其根本原因來源於社會環境。

一個是對「藝術」的認識誤區。首先是藝術的用途,不是一個手段,不是用來讓你更有氣質、更有內涵的一個途徑。藝術就是藝術,無法把你變的高大上,無論你畫多少張畫去多少次美術館。其次是藝術家的身份,他們吃喝拉撒,跟普通人沒有區別,這只是一種職業。國人聽到學藝術的會容易標籤化(哦我覺得國人聽到任何身份都容易標籤化,這很典型的素養問題)例如聽到藝術生就認為你文化課成績一定不好吧,學藝術的應該每天在風花雪月吟詩作樂吧,學藝術的以後都會一隻耳朵吧,得窮困潦倒必須不瘋不成魔。

二個是盛行的社會價值觀導向。這不止反應在藝術欣賞上,還有整容的普遍、剩男剩女的帽子、寧拆一座橋不毀一樁婚的思想,都是對更美好的、更圓滿的追求。相對的,烏托邦是不存在的這種思想是不會被追捧的,還會被人評價為負能量、悲觀的。人們希望自己的汲汲營營都會開花結果,自己的所作所為都被社會所認可,所以雞湯哲學會盛行。看看書架上什麼書最暢銷,機場里賣的都是哪些書也很可以說明問題了


謝邀!
只談個人體會,沒有研究滋瓷 ,瞎侃。
審美能力與藝術教育的缺失有關,但不是決定性的因素。
審美既然稱之為能力,肯定是需要養成的。
出生之後,人類具有天生的審美能力,能使身體愉悅的一切刺激,都能產生效果。
母親的注視,懷抱的溫度,都是舒適而安全的體驗,深植於每個人的內心。身體對美的感受,來自觸覺、聽覺、嗅覺、視覺……在生命之最初,大腦記錄下的第一資料形成永久的對美的「基準」。越是接近「基準」的東西,讓人產生美的感受就越容易。比如,柔軟的羽絨被、絲綢和埃及棉;旋律優美的輕音樂;自然花卉的幽香;畫的很「像」的寫實作品……
人的感受在基礎階段是大致相同的,更高的審美要求,與人生長的環境有關。
這裡的環境就包括自然環境、教育環境、社會環境……
一個居住在大漠戈壁的孩子,和生長在崇山峻岭中的娃娃,他們的審美肯定不同,如果他們同時描繪心中美好家園的景象,是完全不一樣的。
我們的教育環境,把藝術類 定為不重要的、無用的、多餘的、錦上添花的裝飾品……從孩子進學校那天,就知道什麼是主課,精力如果分散到那些有趣的副課里,就會被指責「不務正業」,身邊所有的力量只把你往「正道」上趕……
等你終於成人,熬到擺脫各種管制和束縛的時候,你想把喜歡的東西找回來,好好享受一番,可是,先要填飽肚子吧?你24*7累成狗,哪裡還有精力來追求什麼美……
又是老生常談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問題。
還有人溫飽都成問題,還想談論審美能力的提高……未免太奢侈。
吃飽了才會考慮吃好;穿暖了才會考慮穿美;從低級開始往上發展,如同生物的進化,階段不同,要求不同。


我就趟在中國藝術教育這渾水裡,個人看法,也許偏激,不喜勿看。
曾經看過一個聖馬丁回來的中國服裝服裝設計師的演講,我只能說,這也叫演講?全程除了在說自己如何如何不得了之外,只有一句話是她演講唯一的內容,她說「名族的就是世界的是不對的,世界的才是中國的。」excuse me?而更可悲的是散場的時候我聽到身邊好多大學生說,覺得她說得很精彩。心裡的感覺無法言說。
中國藝術教育的現狀就是,嫌棄自己的,學人家的還找不著別人的精髓,學會了些表面功夫就沾沾自喜,自以為中國那些老古董都該被丟棄。那為何還拿著上下五千年文化說事?
且說說我們學校,國內知名藝術學府,有多少學生都成了「xx匠」。文化素養的缺失,導致了多少並不美的藝術,還造成了類似「看不懂的就是藝術,大家說好那就是好,畢加索就是我最喜歡的畫家因為他是我唯一知道的」這種現在許多中國人的共識。我不知道沒有思考沒有內涵的人做出的作品能是怎樣,最多也只是肉眼能看到的浮在表面的富麗膚淺。有某些專業、作品我不指名道姓,我也不評論,只是看到朋友圈裡的,號稱未來的藝術家、設計師們對這些毫無內涵,空洞,僅僅是獵奇,甚至醜陋讓人頭痛的作品加以讚賞、稱讚,感到無比的心寒。
不過學校安排了美術史的課程,也算是救了少數有思想有抱負的藝術生。只能說,在課程安排上,學校的想法都是極好的,只是在實行上還有欠缺,比如負責教西方設計史的老師把課講成了西方建築史,導致設計藝術學系整個學期完全沒有接觸西方藝術史的其它方面。不過既然國內藝術教育已經有了關於學生思想素質培養的意識,那就會好起來,只是一切都才在起步。


當代藝術是在西方發展過來的 你說的這個情況和外國人無法欣賞水墨畫是一樣的 文化底蘊不一樣


審美沒有統一的標準,在精神升華的過程中愉悅了精神,就可以旨歸為美。


與太祖有關。


是,但是這個東西的程度沒法衡量,國家也不可能專門為提高國民的藝術修養專門做點什麼,這是一個綜合的東西。而外國人未必有我們想的那門高。


真善美這個審美標準,比像不像還要古老


推薦閱讀:

2015年手繪板哪一款最好?
26周歲,放棄滿地俯拾即是的六便士去追隨高懸在上的月亮,可行嗎?
為什麼常玉的作品在他生前的西方反映平平?

TAG:藝術 | 教育 | 繪畫 | 繪畫欣賞 | 專業繪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