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國漫畫業沒有像日本一樣受美國影響而發展起來?

雖說日本比較特別一下子就爆棚了……但是為什麼我國根本沒動靜?有那些歷史原因?或者是文化原因?


這個要從漫畫的發展史上來講講,尼瑪一講歷史我就犯困啊。。。

最早人們接受的漫畫就是單幅漫畫(至今常見報端)、四格漫畫。這個稱為舊漫畫。

四格漫畫當年非常風靡的,古今中外,四格漫畫數量龐大。就中國而言,張樂平、葉淺予、馮棣等老作者的四格漫畫具有代表性和經典性;香港方面,王澤先生的《老夫子》更是華人圈無人不曉的經典讀物;台灣方面,蔡志忠的古典文學四格、朱德庸的都市男女四格、敖幼祥的《烏龍院》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放眼國外,更有《加菲貓》、《史努比》、《父與子》等等不勝枚舉的經典四格。這個是不分國界的。

四格漫畫之後是連環漫畫,因為只靠四幅畫說一個故事可能有局限性。早年中國的小人書其實就是連環漫畫,各位家裡應該都有很多本。國外有《大力水手》,而在國內,連環畫在當年是非常發達的,題材也絕對不少兒化,比如《三國演義》等歷史題材的,經典中的經典,《西遊記》現在一套完整的可以賣很多錢。

可以說那個時候全世界的漫畫人都沒有什麼區別,要麼面向兒童教育,要麼娛樂,要麼針砭時弊,報紙雜誌也願意登,畫得多了也能出書,也有人買。

日本動漫的主要特色是拜手塚治虫所賜,最早手塚治虫是受到美國動畫的影響,一心想做動畫,結果被日本動畫公司拒絕了。1947年,手塚治虫繪畫,根據酒井七馬原作改編的漫畫《新寶島》發行,該作將大量電影拍攝法引入漫畫,一經推出就受到歡迎,人們由此開始接受這種新漫畫的概念。可以說他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漫畫形態的鼻祖。

手塚治虫作為日本動漫教父,曾把日本現代漫畫的發展歸分為六個階段:
第一階段(「二戰」後的第一個十年)「玩具時代」,漫畫只是供孩子娛樂的道具。
第二階段:「清除時代」,漫畫被視為低俗、淺薄的讀物。
第三階段:「點心時代」,父母和教師勉強允許孩子在不妨礙學習的前提下看一點漫畫。
第四階段:「主食時代」,1963年TV動畫《鐵臂阿童木》在電視上連續放映,許多家庭中的大人和孩子一起觀看,漫畫得到社會肯定。
第五階段(二十世紀70~80年代中期):「空氣時代」,漫畫已經成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六階段(二十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記號時代」,漫畫稱為青少年之間相互溝通的記號。
大概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日本的漫畫慢慢地在中國傳播開來,許多中小學生,以及大學生都看過很多日本動漫。

我們國家解放以後,在80年代改革開放之前,是處於第一階段,動漫定位在低幼娛樂上。之後國家電視台突然打開禁令,引入了幾個大熱的動畫在黃金時間播放(不光是聖鬥士,還有花仙子什麼的),一下子就跨越到了第四階段的門檻。在那個時候觀看電視的大人和青少年之間對於動漫的概念產生了巨大的衝突,因為成年人接受動漫需要一個過程。

再加上我們國家的文化產品審查制度落後,屬於今天突然引進個成年向作品,明天又說這麼多低俗暴力內容必須禁止的狀況,沒有去針對兒童用戶、青年用戶、成人用戶進行動漫作品的分級疏導。主流社會對漫畫這個東西還是不接受不肯定,而在青少年中,漫畫已經流行了起來,也湧現了一些喜歡漫畫的愛好者成為中國的新漫畫家。香港地區要說的是黃玉郎的港漫獨創商業模式,而中國大陸地區,因為文化產業更落後一些,我只能提提早期的《雪椰》之類。

目前階段,漫畫只能算是已經在慢慢的得到中國主流社會的接受,因為之前一批青年現在已經成長成中年人,比如我,肯定能接受EVA,進擊的巨人這種灰色世界觀,但我的父輩簡直不可想像。

90年代中國的經濟建設迅速發展,國家對日本的動漫產業這麼賺錢也很眼紅,所以政府和地方對動漫產業進行了大筆資金的象徵性扶持,資金是真的投了,不然今天我們不會看到這麼多的動漫產業園區,不會有那麼多人拍那些特別爛的動漫產品。所謂象徵性扶持,是因為國家不是以扶持文化產業的方法扶持的,因為文化產品有意識形態教育問題,不可能像日本或者歐美動漫那麼開放。國家是以經濟建設的方式進行動漫產業扶持的,投機倒把的情況極為嚴重,再加上審查制度和社會的不認可,導致了當年中國四大漫畫雜誌輝煌一時,如今紛紛倒閉的狀況。

一個產業鏈沒有下游,賺不到錢,就不能長久的從上游獲得漫畫人才輸入,即便當年那些熱血青年想成為新漫畫家,如今也剩不下幾個人,其它人要麼成為遊戲開發原畫師,要麼成為插畫家,要麼去了日本發展。互聯網的興起,幫助了一批喜歡畫漫畫的人,所以有了「有妖氣」這樣的原創漫畫網站和點擊分成盈利模式,能賺錢,所以才有了更多的人開始畫漫畫。

如果希望中國的動漫產業發展起來,我們起碼要進入手塚治虫說的第五或者第六階段才有可能。

所以,少年,慢慢打怪練級吧。


個人認為經濟原因很重要。
飽暖才思淫慾呢,飯都吃不飽,誰會有心思在意AC?
天朝ACG產業較為發達的地區主要在東南部(上海、廣州、杭州等等)和北京,愛好者群體也在這些地區;跑大西北看看?
城鄉差異大:沒聽說哪個沒到過大城市的人會喜歡手辦的;要是在農村,當年有個藍貓的書包都是異常洋氣的。
這些都是很明顯的例證。總結一下經濟究竟在哪些方面有影響呢?

1. 生活方式:經濟發達的地區不但有愛好AC的人,而且社會上思想通常更為開放,能夠容忍這種和「古典」生活方式不太相似的東西;
2. 技術和產業:說實話,天朝的動、漫製作水平和產業發展模式差得太遠了,而這些是必須靠大把大把金子砸的;
3. 人才:說實話我有學ACG的朋友,囿於產業發展水平,就業面窄,工作好像不是特別好找,想去真槍實彈地做開發,卻總是會被安排到市場;待遇也不高,甚至會讓人覺得不「安穩」。人才培養這個東西,凡是能掙錢的行業,應該都挺快的;不能掙錢,整個社會的積極性就不高。

以上,可以參照電影行業——也就是這幾年經濟好了,天朝的商業化電影才風風火火起來,電影院才有人去,因為有人能消費得起了,物質生活帶動精神生活。


沒錢


出版業整個都沒起來
審查暫且不說;書號限制,過少版稅與不透明的發送都是足夠嚴重的制約。
如果漫畫能像教輔一樣流行那才是奇怪。


美帝亡我之心不死。


我國自然要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漫畫產業,從我國國情出發,立足實踐,開拓創新,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傳遞正能量。


個人覺得還是社會發展沒到那個階段吧,現在中國人也只是剛剛糊口(平均),還沒工夫琢磨那麼多東西呢。不過個人覺得倒也並不一定要把漫畫發展到像如今日本的那種程度,主要是需要有人願意真心做,也有人願意以做出好漫畫的態度真心投錢。
審查制度的阻力其實也是雙方面的,中國的審查制度太過刻板、說教意識濃厚使得中國引進的漫畫缺乏對讀者的吸引力,缺乏成熟的分級制度更使得本來很多少兒不宜的東西更讓孩子們看見了,總結起來就是一片亂象。不過另一方面現在某些日本美國的動漫價值觀真心蛋疼,要麼就是二次元版AV要麼就是血腥暴力,培養出不少對世界的認識都比較消極的孩子,這種的不引進就算了吧……


美國文化產業佔到了GDP的20%,前400家最富有的企業72家是做文化行業的;日本的文化行業的規模大大超過了電子和汽車行業;英國的文化行業發展速度是經濟增長的兩倍。日本政府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擠出了一部分資金扶持文化行業,當然除了政府大力扶持以外,最主要的還需要金融行業的支持。我國目前的資金全到房地產,基礎建設和農業去了,哪裡有多餘錢給其他行業?

一句話:都吃不飽飯,你那有力氣玩阿?


很簡單,人均收入低,版權保護又差得一塌糊塗,中國凡是和版權沾邊的東西有幾樣是發展得好的呢?


最大問題在於天朝有關部門的審查


只能賴體制下的中國人創造力不夠。我就這麼死認為。


作為一個新人,想靠漫畫謀生太難了,這限制了人選擇漫畫作為職業。
在日本,有海量的漫畫期刊、漫畫比賽,也有大量漫畫家徵集助手的需求,加上完善的產業鏈,漫畫家可以從周刊連載、單行本出版、Radio化、遊戲化、TV化和周邊販賣等一系列活動取得收入,盤子夠大,新人出道比較容易。
至於中國……有一句話是形容中國科幻的,形容漫畫也合適:選擇這個行業的都是出於興趣,養活自己是很難的。
只靠興趣的行業,沒有自我造血和繁衍的能力。


我覺得最主要是gov引導不足,限制太多,日本把漫畫作為文化影響力,改變自己以往的形象,中國則是戲劇,歌曲之類的所以漫畫不是重點。此外,各級審查嚴格,美國大片刪節,日本anime早就不引進了,因為通不過審查。美名其曰保護本國市場,結果本國anime也是幼向居多,小孩兒又不掙錢,「麻麻我要美羊羊」能有多少利潤。成人向就必然加入顏色,在我國還處於無分級,全民禁慾狀態,人們還是會去看歐美日本的作品。
另一方面,文化產業的不到保護,稍微有點血腥暴力,就要受到批判,最近那則新聞,一個小孩兒燒傷了兩個小孩兒,動畫公司有15%責任。就跟日本的宮崎事件似的。
習慣盜版也是。日本美國都崇尚Z版,我國習慣槍版,當然日本產業免費播放正片,靠賣OVAOAD藍光OPED手辦周邊獲利,咱們還沒有這個產業鏈,印個東西價格很高,也就沒人購買了。
當然你問的是漫畫,日本的話,先出輕小說,然後漫畫,然後遊戲化,最後動畫化,就比如著名的steins;gate先有的小說漫畫,又出了遊戲,最後才是動畫,劇場版。因為成本是逐層增加的,產業鏈是必要的。我國只聽說小說網站,漫畫網站,從漫畫升級遊戲啊動畫很罕見,也就是資金鏈斷裂,漫畫也需要數位板,大量的時間,掙不到錢也就不會有專業漫畫家,只有向日本那樣全民參與,一年幾次漫展,才會有超凡脫俗的作品出來。我國國產的作品有很多優秀的,比如雪之本鏡,只不過不能合法化。
還有精神層面。我國相關從業人員很努力的工作,但是很被動,缺少一種拼勁,一生懸命不是說著玩兒的,記得日本遊戲G弦上的魔王作者在發布作品前說,如果這個作品不能大賣受賞,他就跳崖,結果果然是一部非常優秀的作品,在看他以前的作品(車輪之國)也是那種有內涵的。也就是說,日本人把產品質量視作自己的生命,工業品也常聽說出了質量問題就會自殺,反觀我國出了質量問題,只會互相推諉。。唉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在中國沒有人把西遊記做成跟美國universal studios 一樣的主題公園呢?
一般一部國產大片的拷貝量是多少?

TAG:漫畫 | 歷史 | 文化差異 | 文化產業 | 漫畫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