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作品中的英語有很多和今天英語不同之處,該怎麼樣準確理解他的作品?

比如說doth, 動詞後面『st,究竟是些什麼意思呢?
倒裝的規則?大寫的規則?請能人異士給與支持。


摘自人人網某位從事戲劇研究的熟人的日誌。http://blog.renren.com/blog/98772701/891538123?bfrom=011300082
由於比較切題,所以就全文轉發了。
已獲作者授權,轉發請註明作者和出處。

(隨手譯自Signet Classics Shakespeare Series總序,原作者是該叢書主編Sylvan Barnet。)
1. 拼寫和發音。在語文學家看來,莎士比亞的英語是現代英語。莎士比亞的英語需要加腳註,不過沒有經驗的讀者不需要什麼幫助就可以理解大量的段落,相比之下,對這樣的讀者來說喬叟的中古英語簡直就是外語。十五世紀初,英語中主要的語法變遷已經完成,中古英語中的結尾非重音-e已經消失(儘管在拼寫上一直保留了下來,比如在name這個詞中);在十五世紀中,商業和政治中心倫敦的方言逐漸取代了外省方言,至少在書寫上如此;到了十五世紀末,印刷術起到了規範和穩定語言的作用,特別是在拼寫方面。伊麗莎白時代的拼寫在我們看來可以說是飄忽不定(Shakespeare的拼法就有幾十種,而簡單如been這樣的詞也可以拼作beene和bin),不過跟現在的拼寫仍然有大量共通之處。伊麗莎白時代的拼寫更多地反映了古舊的發音(中古英語)而不是當時的發音,就這一點來說其拼寫是守舊的,就像現在的拼寫仍然在反映中世紀的發音——最明顯之處就是單詞中那些現在不發音而當時要發音的字母,比如knight。伊麗莎白時代的發音,儘管與現在的不完全相同,但是相比之下更接近現在的發音而不是中世紀的發音。順便提一句,儘管誰也不能確定伊麗莎白時期的英語發音到底像什麼樣,專家們傾向於認為其更像現代舞台上的愛爾蘭腔(time顯然要發成toime,old發成awld,day發成die,join發成jine)而完全不像大家普遍想像的牛津腔。
  現代發音跟莎士比亞時代發音的不同之處,關鍵在三個方面要加以注意——重音,或者音節數(很多符合格律的詩行在今天看來是不符合的);押韻(有些在今天看來不押韻);和雙關語(有些在今天看來不是雙關語)。下面舉例說明。有些詞的重音(至少有時)與今天不同,比如aspéct、cómplete、fórlorn、revénue和sepúlcher。有些詞多一個音節,比如emp[e]ress,Hen[e]ry、mon[e]th和villain(三個音節,vil-lay-in)。名詞所有格比如moon"s(發成moones)和-tion或者-sion這樣的詞尾常常會多一個音節。比現代發音少一個音節的詞有needle(發成neel)和violet(發成vilet)。現在不再押韻的詞有one和loan,love和prove,beast和jest,eat和great。(在讀的時候,要相信你對格律的感覺和你的耳朵,而不是你的眼睛。)說到由於發音的改變而被破壞的雙關語,一個例子是《亨利四世上篇》中福斯塔夫對哈爾王子「Come, tell us your reason」這句話的回答:「Give you a reason on compulsion? If reasons were as plentiful as black berries, I would give no man a reason upon compulsion, I」(2幕4場237-40行)reason中的ea當時發成長音ɑ,就像raison中的ai,所以才有跟黑莓的比較。
  雙關語不僅僅用來逗趣;像隱喻一樣,雙關語也常常可以在看起來毫不相關的經驗領域之間加入有意義的聯繫。《亨利四世下篇》中當菲薄被徵召時,他堅忍地說「I care not. A man can die but once. We owe God a death」(3幕2場242-43行),這裡的death跟debt雙關,當時death發音跟debt相同。在這裡人生中一件無比重大的事情被賦予了簡單世俗的描述,揭示了其平常性。莎士比亞此前也在《亨利四世上篇》中使用過同一雙關語,當哈爾王子對福斯塔夫說「Why, thou owest God a death,」福斯塔夫回答,「"Tis not due yet: I would be loath to pay him before his day. What need I be so forward with him that calls not on me?」(5幕1場126-29行)。
  有時候雙關語透露出一種愉快的嬉戲;有時候則透露出攻擊性,比如在回答克勞迪厄斯「But now, my cousin Hamlet, and my son,」這句話時,哈姆萊特說,「A little more than kin, and less than kind!」(1幕2場64-65行)這是哈姆萊特在劇中的第一句話,而我們已經聽出來他正在語言上跟克勞迪厄斯交戰。哈姆萊特說的「less than kind」可能表示(1)哈姆萊特不是克勞迪厄斯的孩子也不帶有他的性格,kind的意思跟它今天在mankind這個詞中的意思一樣;(2)哈姆萊特對克勞迪厄斯沒有親切的感情;(3)克勞迪厄斯不是哈姆萊特天然的(而是逆天的,法律意義上是亂倫的)父親。這些雙關語顯然不是投餵魚兒的麵包屑;它們是傳達複雜含義的重要手段。
2. 辭彙。閱讀莎士比亞時一個明顯的困難是源於他所使用的辭彙有些已經不再常用——比如跟盔甲、占星術、服裝、錢幣、鷹獵、馬術、法律、醫藥、航海和戰爭有關的辭彙。莎士比亞的辭彙量很大——將近三萬詞——不過並沒有很多大詞而是各式各樣來自現實生活的辭彙,而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莎士比亞的才能,通過運用大量實實在在生活化的語言,帶給他的劇作一種貼近生活的感覺。如果沒有現成的詞,他會造出合適的詞。普遍認為由莎士比亞創造的詞包括accommodation、all-knowing、amazement、bare-faced、countless、dexterously、dislocate、dwindle、fancy-free、frugal、indistinguishable、lackluster、laughable、overawe、premeditated、sea change、star-crossed等。也有一些詞沒有流傳下來,比如作為動詞的convive,意思是一起飲宴,和smilet,小小的微笑。
  跟技術辭彙相比,有一類辭彙讀起來沒有那麼明顯的困難卻更具欺騙性,好像很容易看懂但是其在伊麗莎白時代的含義跟今天不盡相同。霍拉旭把幽靈描述為「erring spirit」時,他的意思不是幽靈有罪或者犯了錯,而是它在遊盪。下表簡單列出了一些莎士比亞劇作中最常見的其含義通常(但不總是)跟現在常用含義不同的詞:
"a he
abuse deceive
accident occurrence
advertise inform
an, and if
annoy harm
appeal accuse
artificial skillful
brave fine, splendid
censure opinion
cheer (1) face (2) frame of mind
chorus a single person who comments on the events
closet small private room
competitor partnet
conceit idea, imagination
cousin kinsman
cunning skillful
disaster evil astrological influence
doom judgment
entertain receive into service
envy malice
event outcome
excrement outgrowth (of hair)
fact evil deed
fancy (1) love (2) imagination
fell cruel
fellow (1) companion (2) low person (often an insulting term if addressed to someone of approximately equal rank)
fond foolish
free (1) innocent (2) generous
glass mirror
hap, haply chance, by chance
head army
humor (1) mood (2) bodily fluid thought to control one』s psychology
imp child
intelligence news
kind natural, acting according to nature
let hinder
lewd base
mere(ly) utter(ly)
modern commonplace
natural a fool, an idiot
naughty (1) wicked (2) worthless
next nearest
nice (1) trivial (2) fussy
noise music
policy (1) prudence (2) stratagem
presently immediately
prevent anticipate
proper handsome
prove test
quick alive
sad serious
saw proverb
secure without care, incautious
silly innocent
sensible capable of being perceived by the senses
shrewd sharp
so provided that
starve die
still always
success that which follows
tall brave
tell count
tonight last night
wanton playful, careless
watch keep awake
will lust
wink close both eyes
wit mind, intelligence
當然這些注釋只是大意;有時候莎士比亞的用詞含義介於古義的今義之間,而且正如我們所見,他的用詞經常具有多重含義。
3. 語法。語法方面也有一些內容值得一提,儘管我們從一開始就應該注意到,莎士比亞有時候會創造他自己的語法。正如E. A. Abbott在A Shakespearian Grammar中提到的,「幾乎句子中的任何成分都可以用作其它成分」:名詞作動詞(「he childed as I fathered」);動詞作名詞(「She hath made compare」);或者副詞作形容詞(「a seldom pleasure」)。莎士比亞的劇作中用成百上千這樣的例子,其中很大一部分第一眼看上去都算不上不合語法規則,只有學究才會感到困擾。下面是一些粗略的開概括。
  名詞:伊麗莎白時代的人認為以-s結尾的名詞所有格(如man"s)是源於his;因此「"gainst the count his galleys I did some service,」這句台詞中說的是「the count』s galleys」。
  形容詞:到了莎士比亞的時代,形容詞中表示性、數和格的詞尾已經消失了。莎士比亞時代的形容詞跟今天的形容詞之間為數不多的不同之一是比較級之前的more(「some more fitter place」)和最高級之前的most(「This was the most unkindest cut of all」)在今天已經變得多餘。像雙重比較級和雙重最高級一樣,雙重否定詞也是可以接受的,比如邁丘西奧說的「will not budge for no man』s pleasure.」
  代詞:語法上最大的變化在於代詞。在中古英語中thou、thy和thee用於親近的人之間以及對小孩與地位較低的人說話;ye、your和you用於對地位較高的人(僕人對主人,貴族對國王)或者不熟悉的人說話。逐漸地,「禮貌的」形式被用於各種場合,不再區分階層,而賓格的you取代了主格的ye。莎士比亞有時候用ye而不用you,不過即使是在莎士比亞的時代ye也算是古體,而且通常是出現在修辭性的籲請中。
  然而thou、thy和thee並沒有被完全取代,莎士比亞偶爾會有意使用它們,有時候意味著熟悉或者親密,有時候意味著輕蔑。在《第十二夜》中托比爵士建議安德魯爵士通過用thou稱呼西薩里奧以此來羞辱他:「If thou thou』st him some thrice, it shall not be amiss」(3幕2場46-47行)。在《奧瑟羅》中當勃拉班修對黑暗中無法辨別的聲音說話時他說,「What are you?」(1幕1場91行),但是當他認出那個聲音是愚蠢的追求者羅德里格時,勃拉班修使用了輕蔑的形式,說,「I have charged thee not to haunt about my doors」(93行)。接下來一段時間他都使用了這種形式,但是在這一場稍後的部分,當他把羅德里格當成盟友時,他又用回了禮貌的you,從163行開始,「What said she to you?」直到這一場結束。出於某些還沒有令人滿意的解釋的原因,伊麗莎白時代的人用thou稱呼上帝——「O God, thy arm was here,」《亨利五世》中的國王如是說(4幕8場108行)——和超自然的角色比如鬼魂和女巫。《哈姆萊特》中有一處微妙的變化。1幕5場當哈姆萊特第一次跟鬼魂說話時,他用了thou,但是3幕4場當他在母親卧室中見到鬼魂時,他用了you,大概是因為他這時已經確信鬼魂不是假冒的而正是他的父親。
  也許在我們看來最不尋常的代詞用法是中性單數代詞。在今天用its的地方,當時經常是用his,比如在「How far that little candle throws his beams.」這句話中。但是用一個陽性代詞來指代一個中性名詞看起來不怎麼自然,所以it被用於所有格同時也用於主格:「The hedge-sparrow fed the cuckoo so long / That it had it head bit off by it young.」十六世紀晚期所有格形式its才產生出來,很顯然是由以-s結尾的名詞所有格,如book"s類推而來,但是its在莎士比亞的時代仍然沒有被普遍使用。莎士比亞好像只用過十次its,大部分是在他的後期劇作中。代詞的其它用法,諸如「you have seen Cassio and she together」或者用who替代whom,即使被讀者注意到也不會導致什麼問題。
  動詞副詞介詞:動詞幾乎不會造成什麼困難:第三人稱單數現在時形式通常以-s結尾,跟現代英語一樣(例如,「He blesses」),不過有時候以-eth結尾(鮑西亞向夏洛克解釋仁慈「blesseth him that gives and him that takes」)。大體上說-eth結尾是老式的或者莊嚴的或者「文學的」而不是口語的,除了doth、hath和saith這幾個詞。-eth結尾(在1611年英王欽定版聖經中經常使用)在莎士比亞的散文體台詞中很罕見,不過在敘事詩《路克麗絲》相對正式的散文體摘要中出現了兩次也不足為奇。有時候一個複數的主語,特別是它可以視為一個整體時,也使用以-s結尾的動詞,如「My old bones aches.」有些不規則過去式(比如broke)在莎士比亞時代有不同的形式(brake);有些具有規則過去式(比如helped)的動詞在莎士比亞時代具有不規則過去式(holp)。有些現在以-ly結尾的副詞當時還沒有發生屈折變化:「grievous sick」、「wondrous strange」。最後一點,介詞經常出乎我們的預料:「We are such stuff as dreams are made on」、「I have a king here to my flatterer」。
  需要再次說明的是,這些不同之處(除了詞義大大改變或者消失的情況)都不會造成多大的困難。但是必須要承認,對於某些晦澀的段落其含義並沒有取得廣泛的一致。明智的編輯都會避免不懂裝懂,當他們不確定時會在注釋後面加上問號。
(終於翻完了,不過我已經完全沒力氣再潤色了,大家先湊合看吧……)


莎翁時期用的叫做early modern english,近代英語。和古英語、中古英語在語法,拼寫和發音上都有了很大變化。
不過也有規律
近代英語的正字法(文字規範)和現在所用的差不多,但是拼寫方面相對不穩定。近代英語和現代英語都從母音大推移時期的語言習慣中繼承了正字法。 近代英語中的某些文字規範後來失傳了,列舉如下:

  • 字母 S 本來由兩種小寫:和現在寫法一樣的 s(短 s)和 ?(長 s)。短 s 用於詞尾,其他地方均用長 s。當 s 雙拼時產生例外,有時寫成 ??,有時又寫成 ?s。

    [4]

    這和希臘語中的字母 Sigma(σ、?)的情形相似。

  • uv 這兩個字母在當時只是一個字母的兩種寫法,並不是兩個不同的字母。印刷時 v 用在詞首,u 用在其他地方。

    [5]

    例如 vnmoued 即現在的 unmoued,loue 就是現在我們所寫的 love。

  • ij 和上面一樣,在當時不是兩個字母,只是同一字母的不同寫法。例如 joy 會寫成 ioy,just 會寫成 iust。
  • 字母T(讀作 thorn)在近代英語仍在使用,但逐漸只用於手寫。人們常用 Y 來代替 T。

    [6]

  • 不發音的 e 經常被附加在單詞上,而且在加上這樣的 e 的時候,詞尾的輔音通常要雙寫。例如 ?peake 即現在的 speak, cowarde 即現在的 coward, manne 即現在的 man, runne 即現在的 run。
  • /?/ 這個音通常被寫作 o(比如 son),那麼 現在的 summer 和 plumb 就會被寫作 ?ommer 和 plombe。

    [7]

其實在近代英語的時候,沒有形成固定標準,比如 Julius Caesar 寫成 Julius C??ar, Ivlivs C??ar, Jvlivs C??ar, Iulius C??ar 都可以。He 這個單詞,在同一個句子里寫成 he 或者 hee 都行,莎士比亞的戲劇中就存在此類現象。
以上引自維基百科
剛開始對照著讀特煩特煩特煩,讀多了就習慣他的說法了


真心推薦我爺爺編的《莎士比亞注釋叢書》: http://book.douban.com/series/338
裡面有原文和中文讀者容易理解的詳細註解。


同意樓上各位,可以使用注釋書來幫助閱讀莎翁。
1、我讀書時候用的是The Arden Shakespeare,公認的權威版本,注釋嚴謹,適合正兒八經的研究莎翁作品。原版已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引進,叫《莎士比亞作品解讀叢書》,如下圖:

內頁:

每本書都有詳盡的Introduction和附錄文獻部分。
2、樓上提到的裘克安的中文注釋版
內頁:

優點很明顯,注釋是中文的,且偶爾有一些簡單的語言現象說明;
3、網站——NO FEAR SHAKESPEARE
No Fear Shakespeare: Shakespeare"s plays plus a modern translation you can understand
SparkNote的莎士比亞特輯,提供易於理解的現代英文翻譯,對只求抱佛腳理解戲劇內容來說非常好用。推薦!


莎士比亞時代絕大多數英文單詞的拼寫和現在都是不一樣的。好在我們現在看到的都是按照現在的拼寫規則重新排版的。如果是完全按照最初版本的拼寫法,讀起來會極為吃力。不過,現在的版本(除非是簡化本)對於原文中辭彙語法的時代標誌並未改動,否則也就失去了原汁原味了。

下面是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第一首。
舉例說明幾個與現代英語不同的地方。
Line 7 Feed"st thy light"s flame with self-substantial fuel,
Line 13 Within thine own bud buriest thy content
其中的est是動詞第二人稱單數的後綴,現代英語中已經消失了。
又,thy=your,thyself=yourself,這些用法一直延續到十九世紀的英語詩歌里。

這些東西看多了自己就明白了,如果要深究,可以看一下英語史的書。

From fairest creatures we desire increase,
That thereby beauty"s rose might never die,
But as the riper should by time decease,
His tender heir might bear his memory:
But thou, contracted to thine own bright eyes,
Feed"st thy light"s flame with self-substantial fuel,
Making a famine where abundance lies,
Thyself thy foe, to thy sweet self too cruel.
Thou that art now the world"s fresh ornament
And only herald to the gaudy spring,
Within thine own bud buriest thy content
And, tender churl, makest waste in niggarding.
Pity the world, or else this glutton be,
To eat the world"s due, by the grave and thee.


我們讀李爾王的時候教授要求我們買特定的版本,關鍵是這個版本的註譯和序里的解釋。其實讀原著感覺就和我們學習古文一樣,新接觸的人最好要有註譯幫忙。同時手上書籍的序最好能比較系統介紹莎士比亞時期英語和現代英語的差異以及理解原著特殊語法等的方法。簡言之,因為水平問題,不能直接回答你的問題(在這裡膜拜一下那位文藝女青年),所以建議買一本比較好的莎士比亞著作,標準是帶註譯和關於語言差異的詳細解釋。我們當時用的是FOLGER Shakespeare Library 出的King Lear, 我的感覺還不錯,給你推薦一下。


了解一下英語的發現歷史,跟現代英語語法和辭彙不太一樣


這相當於中國的文言文里的通假字。。知道基本的幾個閱讀沒什麼問題。我覺得啊 呵呵


推薦閱讀:

請問這是李白的哪一首詩?
李白孤獨嗎 ?
現在一提到爛詩就有人上我大清高宗的大作。請問乾隆寫了十萬首詩,真就一首可看的都沒有了嗎?
張居正的《七賢詠 阮步兵》:從容謝婚媾,沉湎混泥滓。郁彼詠懷言,寄辭蘊元理。請問這首詩是什麼意思啊?

TAG:英語 | 文學 | 詩歌 | 威廉·莎士比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