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網和豆瓣的電影資料庫是如何建立的?
不是指網友貢獻的影評、評分部分,指的是劇照、演員、導演、上映日期等等這些基本的資料,應該是個挺大的資料庫。新上映的電影可以靠用戶編輯,但是其他海量的老電影呢?網站剛上線的時候有多少電影資料呢?
只了解豆瓣的一些過程
豆瓣早期的書、影、音條目數據很大一部分是由用戶建立的,書、音提供條形碼,電影提供IMDb編號(無條目的要申請),在豆瓣開始的頭幾年,用戶創建條目的積極性很高,豆瓣自身團隊建設條目只佔了一小部分(豆瓣團隊這時跟普通用戶沒有差別,都在做同樣的事,比如指環王電影是阿北添加的),當時豆瓣團隊和普通用戶共同使用各種小組資源幫助尋找條碼和修改錯誤,比如
豆瓣糾錯小組 http://www.douban.com/group/voting/
-豆瓣待添加幫助- http://www.douban.com/group/To_Be_Added/
很多用戶貢獻條目都是上千條,早期有小組統計過,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639316/
小站出現後,電影公司在國內發行的一些新電影都把小站當成成本較低的推廣平台,包括劇照、上映日期等具體信息應該是這個時期出現的,用戶還是可以貢獻,比例沒有以前高了,感覺也應該還有團隊審核上傳內容。而且這個時候豆瓣的產品越來越多,新用戶對於條目的興趣度轉移到其他地方了,感覺後來的用戶再也沒有頭幾年那麼積極了。不過這個時候電影條目庫的基礎部分已經建立起來,新電影循序漸進,也有豆瓣電影團隊在建設。
電影主條目還是以豆瓣用戶貢獻為主,信息可以在條目創建者欄看到。電影簡介部分有豆瓣團隊在運行,附有「?豆瓣」的簡介由豆瓣網專職人員撰寫,版權屬於豆瓣網...http://www.douban.com/about?topic=copyright
時光網的前身是allmov, allmov的前身是impdb。
定位也從,最早的電影海報庫,到電影庫。
內容,用戶貢獻比率很低。豆瓣網:UGC的聚合力量 豆瓣網,創辦於2005年3月,幾乎沒有任何商業宣傳,目前擁有5600多萬註冊用戶,ALEXA排名穩定在1600名左右。原因在於其獨特的內容生成機制。
Logo
豆瓣網所有的內容,分類,篩選,排序都由成員產生和決定,完全自動。 在豆瓣網,用戶和用戶之間有很多互動的可能。豆瓣內容形成的起點,是主動型的網民提供的自己所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聽過的音樂的清單,相關評論和博客。這些內容提供了很多個基礎節點,這些節點之間又因為網站技術系統所提供的相應功能,例如條目、「標籤」或網站推薦,開始產生各種聯繫,從而編織出內容的基本網路。 豆瓣的社區提供了一種以「興趣愛好」為紐帶擴展人際關係的可能。這種關係的形成無需刻意,它更多地是伴隨著內容關係的形成而自然形成的。但是,也正是這種基於興趣的人際關係,更加富有黏性,更加牢固。
參考UGC模式http://baike.baidu.com/view/713949.htm
時光網居然連創始人信息都查不到,怪哉= =
豆瓣:初期大部分都是用戶自發提交的,包括阿北都有創建條目。後來有了電影編輯。
時光網不清楚
要多關注網站,在給媒體適當的消息,典型的網站都可以提交內容,把編輯和用戶提交,當然,推薦標籤也行,它更多的是伴隨著內容的關係形成的。
典型的web2.0網站,每個用戶都可以提交內容。
自己的編輯做和用戶提交
多多關注一些專門電影資訊方面的網站,一般都是電影製作方面會給媒體消息,然後這些網站從各個媒體收集匯總的。
推薦閱讀:
※電影里經典的晚安有哪些?
※有哪些直擊靈魂的電影?
※豆瓣電影,最不爽的地方是哪裡,怎麼改進?
※港囧這樣的電影,為什麼在美團有8.6的平分,而在豆瓣只有6.2分?
※《白鹿原》中朱先生的角色相當有味道,但電影中卻直接刪除了此人物,是因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