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西周沒有一部像《春秋》和《左傳》一樣的史書?

春秋時期雖說社會禮崩樂壞,但是大體還是從西周時期安定地延續下來的。西周的覆滅遠在關中,和東部諸侯無關。可以推知西周時期各國史官應該也記載了很豐富的歷史材料,為什麼那時候的材料都沒有流傳下來?是隨著時間流逝自然地散失了,還是那時還沒有一位孔子這樣的人把它們結集成書,還是到戰國末年都被秦國焚毀了?


周亦有《春秋》,先秦時期百國史書大都稱為春秋,而現存只有魯《春秋》而已,周代當然有史書,但是未能完整的流傳下來。
另一方面,史書的寫作和體例是不斷發展的,《左傳》是編年體的範例,但不代表編年體的體例就停留在《左傳》。周沒有《左傳》這樣的史書可能就是周的史學沒有發展到那個程度


如果我沒看錯的話,題主是問為什麼西周沒有留下大部頭的史書。留下著作的前提是要留下文字,留下文字的前提是留下記錄文字的載體。而從目前出土的文物來看,把大量文字記錄在青銅器上幾乎不可能,而如果把文字記錄在竹簡上,目前還沒有文物證明竹簡已在西周時期的大規模應用。就算有,能保存到春秋末期的也是鳳毛麟角。


說一個想法,孔子實際上表明了中國哲學的覺醒。
所謂黃金時代,有哲學的覺醒一說,古希臘,兩河,伊朗,印度,都誕生了主動性的哲學家,他們開始思考更具備永恆性的東西。
孔子也在這個時代內,代表性的恐怕就是春秋。
在孔子之前,有史官,也當然有史書,也有史學材料,說沒有,是不對的。這些材料的集合,就是尚書。疑古學派認為作偽,但隨著考古學的進展,對尚書的肯定也強化。尚書其實就是當時史官整理的結果,沒有史官留存這些材料,我們是沒辦法看到的。
孔子也屬於史官,但春秋則無疑是一個跨時代的作品,這本書表達了孔子的整體性思考。孔子是刪訂春秋,這表明春秋作為史書,本身是並不符合史實,至少是修改過的史實,那麼修改的依據在哪裡?自然就是孔子的道了。因為此,也有學者並不認同春秋為史書,但這並不能否認孔子是從歷史中獲得這種道的意義。通過編年,孔子隱含了君主行為的後果,即君主無道可能遭遇的各種災禍,或者符合倫理的行為能引發的結果。這就構築了儒家學派的基本原理,乃至影響後世。
那麼要表達行為與後果的關係,就需要用時間線來理解事件,而非簡單地記錄某一刻所發生的故事,這樣採用編年體就成為一種必然。
從這個角度說,春秋恰恰就是劃開時代的作品。那麼對題主問題的回答,我覺得可以這樣:
春秋以前也有史書,但春秋從哲學上啟發了史學的意義,這就是為什麼以前沒有編年題材史書的原因


首先謝邀。

應該這麼說,先秦列國都是擁有記載史料的習慣,周朝自然也是不例外的,但是事實上流傳至今的先秦史料記載,毫無疑問少得可憐,東周時期的歷史都出現了大片空白,更別提什麼西周時期了。

我們現在能夠習得的東周史和西周史,主要的來源是以秦朝的官方言論為基礎和在此基礎上結搜集民間傳聞野史結合辯證整理出的西漢史學,諸如《史記》《戰國策》《呂氏春秋》

然後是先秦最後階段各學派的經典,在這些經典的言論中摳出一些有參考價值的史料,或者一些經典本身就屬於史料,諸如《南華經》《墨子》《韓非子》以及在魯國史書《春秋》為基礎注釋的儒家三傳《穀梁傳》《公羊傳》《左傳》等。

再就是前人和今人經過考古得到的新史料,著名的有西晉時期考古挖出來的魏國一手史料《竹書紀年》,可惜初期很多人沒有重視其實學價值,到了真正重視的時候已經是清朝了,早就成了殘本。還有本朝發現的《戰國縱橫家書》,記載了蘇秦的另一種歷史事迹,與史記記載完全不同。(這些事迹被電視劇《大秦帝國崛起》採用為原型進行了改編)

差不多就是這樣子,先秦時期的史料被始皇帝進行了一次大銷毀,大概率保存了底本的圖書館又被項羽一把火燒了,結果就變成了這個樣子。

秦朝官方言論毫無疑問是先秦史的主體,焚書禁書但禁不了人的思想,所以一些學術群體能夠通過記憶私底下傳承部分學術經典,而由於年代距離焚書時期近,西漢時的整理成果也可以看看,再多的就只能看考古了,肯定存在過記載西周歷史的一手史料,但問題是我們很難知道這種史料現在是否還存在。

最難過的是韓非的毀滅,他絕對掌握大量先秦史料,只可惜………


謝邀
首先要說明的是有沒有的問題,現有史料中《尚書》是多次提到《周書》的存在的。《墨子》等很多先秦典籍的材料也自稱引《周書》,應該說記錄西周歷史的史書是曾經有過的。當時的西周即有史官,且史官機構分工明細。這一機構被稱為太史寮。長官太史掌宗教及人事。小史掌邦國之志貴族世系,外史掌命令文書,御史負責接收文書,掌管檔案。這些官職既負責起草文書也負責記錄歷史,這些詳盡的記錄理所當然地會在後面進行編整,形成西周的史書。

但是畢竟東周戰亂,文書自然百不遺一。目前傳世的先秦國史僅魯國的《春秋》。。。其餘諸侯國的國史和西周的國史都遺失了。

導致《周書》遺失的原因除戰亂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書寫材料難以保存。正如前面很多答主說過,青銅器太貴重不適合用來寫龐大體量的史書,所以按道理它應該寫在竹簡上。但是竹簡很難保存。要保留竹簡上千年,要麼當地環境極干,要麼乾脆整支竹簡泡在水裡。西周首都位於陝西西安,環境半干半濕,竹簡最難保存。。。《周書》的遺失與自然環境應該也有一定關係。


犬戎攻進稿京的時候,被毀掉了,不是沒有。


王子朝攜大量周氏典籍奔楚,可能和這事有關,畢竟華夏一直很重視修史


謝邀,個人感覺是失傳了。


孔子問於老子,因為老子是國家圖書館長,手裡有大量資料可以借鑒。這些資料中必然有西周的甚至夏商的,只是除了老子孔子等少數知識分子,大多數人都在研究怎麼殺人,怎麼吃飯,怎麼種田。這些資料必然流傳面窄,現在國家圖書館裡屬於孤本之類的十三億人里有幾個人看過?於是,代代相傳又代代消亡。加上幾場戰亂,毀於一旦是很正常的。不過因為孔子等人的存在起碼我們不會像兩河流域或者尼羅河流域的先民連文化傳承都做不到了。


為什麼現在我們看不到百家爭鳴的作品?
深究這個沒用的,有是會有,但大抵都被焚了。


焚書坑儒的重點就是史書和百家的代表作(留一本在宮裡,束之高閣)其餘燒了,不然民間流傳。。。。。。但是後來項羽燒秦宮殿。。。。,倖存的,有的是蕭何救的,有的是藏牆裡的,還有的是某些牛人,後來憑著記憶又復原(默寫)的


推薦閱讀:

夏商西周滅亡的故事太類似了,是不是假的?

TAG:歷史 | 春秋戰國東周 | 左傳書籍 | 先秦歷史 | 西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