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神奇動物》?

嚴重警告,以下內容涉及嚴重劇透,真的,不騙你哈,沒看過的千萬別點!!!!!

1、作為《哈利》的前傳,在故事劇情上,絕不是狗尾續貂一昧圈錢的作品,人物個性鮮明,故事跌宕起伏有張力,所力邀的主演實力(小雀斑,蒂娜,雅各布)也大大超越《哈利》三人組(無意褒貶,跟他們自身閱歷有關吧,哈利三人組後期幾部確實演技上沒有特別大的改變)


2、羅姐官方證實此系列為五部曲,目前來看,邏輯線清晰,不要被片名所混淆以為是一部兒童魔幻電影,主線在鄧布利多和他的老基友格林德沃身上

3、魔法世界首次有麻瓜(本次改叫麻雞)作為主角融入,實際效果爆棚,雅各布的笑點足以支撐全場,特別結尾雨中分別橋段也堪稱經典

4、結局幾度翻轉,不到最後一刻,別輕易下結論

5、本片沒有像漫威那種片尾彩蛋,但是片中有個超級彩蛋:我們的Jack Sparrow船長從加勒比海穿越到羅琳世界,支撐起整個五部曲最大的反派——格林德沃

6、多處致敬《哈利》,死亡聖器的吊墜,鄧布利多和霍格沃茨多次顯現

7、和《哈利》不一樣,幾乎所有施法過程不再聽到咒語


8、此片中的動物設計也是特點鮮明,笑料百出,估計很快某寶就會有公仔出售

花絮


當時小雀斑說跑出去的動物都抓回來了,分別是:嗅嗅,犀牛,隱形怪,飛蛇。但實際上有個一隻類似藍色蜜蜂的昆蟲,同樣跑了出去,卻未見抓回,不知道算不算是一個小BUG。


作者:連城叄月
鏈接: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回顧《哈利·波特》系列,故事是以哈利的成長為主線牽引出親情、友情、正邪對立等主題,小說和電影中雖都具有黑暗、邪惡的魔幻元素,但其對魔法世界觀的展現仍限定於青少年的視角和以霍格沃茲為中心的校園生活,而《神奇動物》則是將這個「魔法王國」擴展到了社會層面與成人世界中。

在《神奇動物》中,故事的發生地跳出了英倫文化圈,擴展到大洋彼岸的美國,影片為觀眾展現出一個更新奇、更廣闊的魔法世界。

影片的劇情也上升到了社會層面並觸及到了美國社會的政治性話題——種族問題。巫師與麻瓜之間的矛盾衝突正和20世紀初美國移民浪潮中緊張的族群關係相對應,而巫師紐特和麻瓜朋友的和諧相處又是種族融合的寫照。

影片對主角紐特的塑造極為全面,他是一個理想主義的年輕魔法師,從事著不被他人所理解的保護神奇動物的職業。在情感層面上,劇情中既表現了他和女主角Tina間的曖昧,同時也暗示了他心中深埋著一段逝去的戀情。「小班雀」埃迪·雷德梅恩的表演基本刻畫出了紐特這個羞澀、內向的「大男孩」形象,只是其肢體語言的表現總帶著些昔日演霍金的感覺。

該片的劇本是由JK·羅琳親自創作,它繼承了《哈利·波特》原汁原味的魔法風格,但從故事性而言,《神奇動物》的劇情較之任何一部HP電影都稍顯單薄,人物之間的關係也較為簡單。

影片的故事僅發生在兩天之內,這和HP系列中每部動輒一學年的複雜情節鋪墊無法相比,畢竟後者有JK·羅琳精心構思的小說為基礎,而《神奇動物》只是針對市場需求打造的商業電影。

此外,在HP系列中,一個魔咒或魔法道具都會成為情節發展中的重要線索,它們引領著觀眾的注意力從細節出發,跟隨情節發展與角色成長逐步揭開整個魔法世界的神秘面紗。而「魔法」在《神奇動物》只是用來表現視覺效果的娛樂元素,它不再具有過去那種神秘的吸引力。觀眾的興趣從對魔法世界的探索被轉移到了作為萌點笑料的神奇動物身上。

從HP到《神奇動物》,世界觀變得龐大了,娛樂元素更豐富,笑點亦更密集,但卻少了點匠心,多了些市儈,這也是當今好萊塢套路化的商業模式中難以避免的缺陷。

從商業和娛樂角度而言,影片仍是一部出色的爆米花電影,它是系列的「五部曲」計劃良好開端,從影片劇情所透露的信息來看,未來的續集將會有HP系列中重要人物鄧布利多的回歸,《神奇動物》的世界觀必會繼續擴展。

由此可以看出,華納的「野心」並不滿足於打造另一個「哈利·波特」系列,作為在西方民間傳說與流行文化中風靡了近千年的「魔法」的確有成為優勢電影資源的潛力,而《哈利·波特》的金字招牌和JK·羅琳架構出的世界觀足以令它成為一個可以和漫威、DC、星戰比肩的「魔法電影宇宙」

不過,對於真正的哈迷而言,無論未來該系列開發出多少電影資源,《哈利·波特》永遠都是無法取代的經典,因為它用了十年的時間伴隨了一代人的成長,它包含了粉絲們的年少回憶和校園情懷,這種熱愛恐怕也只有電影中斯內普的那句經典台詞方能詮釋:

「Always!」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影棧


知乎專欄
哈迷的見解


《霍格沃茲應猶在,魔法永存少年心》


你帶著在心裡生長了十五年的霍格沃茨城堡走進電影院,最後仰頭靜靜沐浴了紐約傾城的雨,安靜柔和而清涼。依舊是Vsco cam的中世紀懷舊灰色膠片濾鏡,灰色調中隱隱透出光亮的藍。最後那隻遮天蔽日的鳥獸張開翅膀滑過紐約的上空,十五年前那隻叫做海瑟薇的長著雀斑的白色貓頭鷹,指引著一個小男孩穿過煙霧繚繞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從此汪藍又淺灰的巨幅圖景在你們眼前展開。
魔法師們,歡迎回家!
———From 豆瓣
電影撕裂了現實的時間空間,十五年前國王十字車站羅恩說,嗨你是哈利波特,自此在平凡世界之外,你的心中洞開了一個充斥著蜂蜜酒,金色飛賊的魔法平行次元,與你如影隨形。坐在電影院面對銀幕的那133分鐘彷彿是在面對面問候這15年來的自己,莫名的儀式感。觀影時一直微笑,撰文時不住眼酸,原來我不僅在向那世界致敬,更已開始懷念我最自在的15年了。


上映的時候流沙很冷 沒有一個人願意陪我去看 我一個人坐了公交又因為修路走了半個小時看了IMAX版 沒有人理解 他們不會懂的見過那個世界的人 就算明知自己永遠不屬於那裡 可音樂響起的時候依然覺得像回家一樣。


觀影完畢~大家都知道當初對著書本里魔法世界如數家珍的小孩子們長大了,新故事的開端沒有原文的心知肚明,而是跟著每個畫面去揣摩書中第一次的70年前,比起帶我們回憶以前,更像是打開一扇門說:

「你長大了,有些故事我們重新講起吧,不止你熟知的那些人」。


開篇劇透一時爽(嘿嘿嘿),整部電影就像一場2016年爆款娛樂產品大集合:像Pokemon Go一樣滿大街捕捉神奇動物,像漫威和DC一樣造個怪物連飛帶撞的轟碎半個紐約城,像陰陽師一樣不停奔波在集齊SSR的路上(這麼說起來主角確實是個歐洲人呢,也算實至名歸)。


確實已經很久沒有在放映結束後聽過如此熱烈的掌聲了。我這小城市裡的電影院難得的也出現了爆滿,片頭熟悉的音樂一出來就歡呼的觀眾等等等等,不得不說能夠再次回到這個世界真的很好。特別誇一下James Newton Howard給新系列配的原聲,還有這次3D躍屏特效,在描繪神奇動物這方面上確實做得很好。不光開場的音樂,很多場景台詞和細節都能讓人會心一笑。格雷福斯給小男孩的那個標誌是死亡聖器標誌,還有聽見鄧不利多的名字、還有霍格沃茲、都忍不住開心笑起來。片末落下的大雨真的太美了,巫師們一個接一個地拔出魔杖將戰後的斷壁殘垣一一復原,真的讓我想起了很多年後霍格沃茨那個殘酷又美麗的夜晚。最後一個場景簡直不要太棒。其實我覺得最好玩的是阿拉霍洞開打不開的門被麻瓜直接踹開了誒,那時候在妹妹心裡麻瓜一定男友力爆表!話說我們經常會遇到這種習慣了某種方式,而忘記了用最暴力最直接簡單的途徑解決!格林德沃真身的扮演者我真看不出是加勒比海盜的船長23333,還有許許多多值得回味的——Newt拿著魔杖說「阿拉霍洞開」「統統石化」的時候好想哭,對,沒錯,就是這些個咒語,哈利波特說過的咒語!!一個系列,相同的咒語,不同的情節!看過原著的人都知道,神奇動物在哪裡只是哈利波特系列中出現過的教材而已,儘管後面出了實物,但仍驚嘆於一個只有幾十頁沒有劇情的兒童圖書,竟然被她自己完全再創作成一套新的電影系列,而且世界觀之恢宏、之博大…此次的故事裡三條主線互相穿插,魔法師、正常人還有神奇動物都有著很好的發揮,尤其是選擇了一個不會魔法的「麻瓜」作為男二主角,(不好意思原著黨還是習慣了麻瓜的稱謂)由他帶領同樣不會魔法的觀眾去走進這個世界裡,安排得非常巧妙,他的主線既好笑又感動,最後甚至還很催淚。講真,本系列並非圈錢行為,而是實打實的前傳+世界觀擴展作品,從羅琳親自擔任製片+編劇就可以看得出來原作者有多上心。本作中所有出場角色+事件都會成為第一次巫師戰爭事件的重大轉折點。第二部將會出現中國神獸(萌物),電影絕對推薦去看,還是很感謝羅琳阿姨出了這個系列,會一直追下去。無論如何,它每一部上映的時候,我都會乖乖坐在電影院里,興奮無比地再次回到魔法世界,就好像許多年前,第一次閱讀那一章,《大難不死的男孩》。


提及《哈利波特》,這本現象級的作品好像已經成為過去式有一段時間了,但估計沒有人會徹底地將它遺忘,就好像隨時都能回憶起來的童年往事。


每個人的童年都不盡相同,有歡笑也有淚水,也許不必說誰好誰壞,所謂的經典可能只是因為佔據,佔據了你的時光,你的回憶。就好像當年看《哈利波特》的日子,能夠隨時沉浸其中,忘記一切現實中的煩惱,慢慢地,好像自己在跟隨著鐵三角一起冒險。慢慢地,就好像自己也成為了其中一員;慢慢地,就好像這個魔法世界就存在於現實之中…..
那時候每天一度的回家返校,都讓自己覺得是9又3/4車站一樣,伴隨著現實和魔法的混合,似真似幻,讓人分不清楚。
《哈利波特》吸引我之處,大抵如下吧:第一.當然是滿足了所有人的幻想。霍格沃茨,魔杖,掃帚,貓頭鷹,會飛的汽車;妖精,家養小精靈,火龍,門鑰匙,隱身衣,時間轉換器;對角巷,霍格莫德,陋居,魔法部……每個人都能在裡面找到自己最想要的魔法道具,最想掌握的魔法技能,上天入地無所不能,斗魔王,打怪獸,騎著掃把,舉起魔杖,天地任我遨遊……何等幸事!第二.是無與倫比的真實的世界觀。真實與幻想從來都不是對立的,劉慈欣說最偉大的科幻小說,是把科學幻想寫的如同新聞報道一樣真實,魔幻小說自然也差相彷彿。而羅琳阿姨近乎完美的完成了任務。裡面的虛實結合無懈可擊,倫敦火車站,對角巷,妖精開的銀行,貨幣體系,各種商店,酒吧,甚至公交車,政府部門,體育運動應有盡有!你很難感覺出自己是處在一個完全虛擬的世界之中,彷彿舉起魔杖就能召喚一輛魔法公車,只要知道竅門,就能找到對角巷,買到你需要的所有東西……當然,你得有金加隆才行hhhh!第三.是隨同主人公一起成長。第一部的哈利波特是如此簡單,以至於你會以為自己在看童話故事,雖然最後的反轉讓人吃驚,但除此之外一切都好似是安排好了的:大難不死的男孩從小被虐待,突然被告知自己是巫師,在學校結交朋友,樹立敵人,一步步追查暗中搗鬼的壞蛋,最終直面對敵,戰而勝之……如此清晰流利,雖然一樣好看,卻沒有擺脫童話故事的一般套路。然而隨著三個主人公漸漸長大,故事也越發的沉重和黑暗起來,你得不斷地經歷和適應人生的挫折,苦難,甚至犧牲。
生活不是只有魔法焰火和鮮花,還有食死徒和黑巫師。
當然哈利波特的好看,絕不僅僅在於這三點,羅琳巧妙的布局,精心的策劃,扣人心弦的懸念,驚心動魄的冒險描寫的無不出眾。而且在故事的中後期,還加入了關於種族歧視的深刻話題,讓整個故事更提升了內涵和厚重感。我們當然不能要求每個孩子都能理解這些沉重,但終有一天,孩子會長大,他們會明白自己看的小說,不僅僅只是童話故事。它關乎成長,關乎自由,關乎平等。你可能進不了霍格沃茨,但你同樣能收穫到知識,成長和友情;你可能擁有不了強大法力,但你同樣可以學習到堅強,勇敢和面對。
成長吧,拿起魔杖,迎接挑戰。
好像是有心人才會真正懂得這個十五年意味著什麼,亦或是再來十五年的十五年。這一次他們的歷險在紐約,下一次聽說是在巴黎,你的城市,我的城市,你們的,我們的,無論在哪裡,依然心系那片土地。少年每次提起霍格沃茨都會上躥下跳激動萬分,長大後再提起會不禁微笑說起那是陪伴我十多年最美的故事,內心總是溫暖濕潤。無論身處在哪個時空,都希望每一位哈迷的世界精彩紛呈。就算等我們都老去,也會在陽光底下,笑眯眯的給孫子女說起曾經,有一個陪伴了我們十多年童年青春的魔法世界。

「寧願相信自己是個麻瓜,也不信這世上沒有魔法。」
影片的結尾,應魔法部門要求,「麻瓜」男二悲壯走入遺忘之雨,洗去了記憶。一個情懷年代的終結。Kowalski就是我們,我們就是Kowalski。我陰差陽錯買了第一本哈利波特,他用差陽錯把箱子提回家。我們從一開始用他的眼看這個魔法世界,進入無數種想入非非的可能性。一開始還睜大眼睛問自己這是不是夢,不想離開手揮魔杖的人一步,這個夢做著做著就信以為真。

在雨中,

臉朝上,

告訴自己,just like wake up。

淚如雨下。
我們最終也伴隨影片《神奇動物》走進了那場雨里。 站在雨里漸漸被一忘皆空咒抹去記憶的胖胖的男二,顯然就是我的縮影,是每一個還在等待貓頭鷹到來的人縮影。他與主角們的告別,就像我與這個陪了自己15年的系列一樣:
深夜小酒館裡燭火昏黃,矮胖的老闆在櫃檯算著酒賬,客人們喝著麥酒看著舞台之上,吟遊詩人開始唱起久遠的歌謠:當所有的故事寫下第一行,原來所謂英雄開始也和我們一樣。
一個人的神奇動物,七本的成長冒險,八部的光影魔術,十五年的魔法記憶。從十一歲到二十五歲,我終於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麻瓜。
十一歲的你憧憬收到貓頭鷹的郵件,二十五歲的我幻想能猜到暴富的數字。
十一歲的你年復一年的苦等,二十五歲的我書櫃已經有了灰塵。
十一歲的你對著世界地圖尋找倫敦,二十五歲的我對著負的信用卡一腔惆悵。
十一歲的你苦背羽加迪姆勒維奧撒,二十五歲的我頭疼十八屆一二三四五六。
十一歲的你躲在書本後對老師偷偷揮舞鉛筆,二十五歲的我在寂靜夜裡只能一遍遍聽著那熟悉的海德薇序曲。
十一歲的你不斷憧憬霍格沃茲,從此夢境可以描繪,二十五歲的我不斷品嘗生活的苦味,從此酒酣也不醉。
十一歲的我常常欣喜可以與三人共同成長,二十五歲的我才知道原來97年故事就已寫下。
十五年過去,你依舊沒有收到那封郵件,而我終於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麻瓜。於是,你終於發覺已經長大,夢境應該醒來,但當音樂再次響起,眼眶開始泛出淚水,我才知道其實你沒有。

這真是一段奇幻的旅程,儘管最後我們還是要說再見。

「如果你生於1985到1998年之間,請記得你的霍格沃茲入學通知書之所以沒寄到是因為伏地魔抹去了政府文件中這期間出生的麻瓜巫師記錄。」— —From JK.羅琳

在社會洪流中動蕩的成年的我,仍然幻想有一天,貓頭鷹叼著一封信來到我的窗前,讓我去9又3/4站台,有一隻魔杖還沒有賣出去,因為我沒到它面前。儘管我的額頭上沒有閃電型傷疤,但在我的腦海里,生活仍然處處都是魔法。

這裡講一個有趣的細節,我看完電影出來,外面就剛剛下起雨來。

感謝羅琳,你用魔法鑄成了我童年的信仰,讓我知道一個理想世界的存在。羅琳真的知道怎樣開始和結束一個故事,最後大雨傾盆的時候,我覺得自己也像被施了遺忘咒。這是一場關於童年、與這個魔法世界的告別,一忘皆空。
所以生活依舊負重前行,內心真的只能留在這裡吧,就像這部電影里男主Newt說的一樣
———因為 「霍格沃茨是最棒的魔法學校。」
『?Always?』——From 斯內普教授


我看的差點睡著。看這麼多電影第一次有這種感覺。不過我是沒看過哈利波特的。跟我的另一位睡得已經癱在座椅上,可他是看過哈利波特的人。畫面很好,但劇情真不好。當時開始看漫威的時候都是倒序。就好像我看了復聯2迫不及待又去網上找1看,看了鋼鐵俠3又把前兩部翻出來看。這個電影完全沒有讓我想去看哈利波特的慾望。但如果又要說他是個獨立的電影,那真的很一般。連最後的巫師獵人都不如。所以是不是可以懷疑外國人在消費中國人的情節?不過反正看個電影就是個放鬆嘛,就隨意吧

改一次:
這幾天從噴的情況來看,噴者都說這是個系列電影,你沒看過怎麼看神奇。所以反過來,這個電影真的可以算是系列電影里最差的一個。用了哈利波特的細節卻只能讓哈迷陶醉其中,吸引不了新人進坑。系列電影最大的失敗之一:發展不了新的影迷。


如果一定要比較的話,放在整個哈利波特電影世界裡,我給神奇動物這部電影的排名是放在最後一名的。
電影的最後一段我睡著了,就是默默然黑化暴走那部分,等到地鐵站里開始走劇情說對白的時候我醒了。
就我看完之後的簡單感受,情節渙散,三條劇情線強拉硬扭的聯繫到一起很不自然。這邊剛體驗完各種動物帶給你溫馨和諧,那邊一個老太太就擺出一副死寂臉虐童。這種跳躍真是讓人有一種上半身已經完成曲速飛行下半身還留在原地不動的感覺。
劇情不夠就靠特效來補,但脫離了劇情的特效讓人心裡沒有半點澎湃。死亡聖器里霍格沃茲戰役多讓人震撼,神奇動物里與打鬥有關的特效。。。把我看困了。
總之,無論算不算情懷分,神奇動物都沒讓我有二刷的衝動。好電影是讓人看了還想看的電影,要是現在哪個影院有哈利波特全系列連播,那才是讓人真正激動的,至於神奇動物在哪裡……看完也就那樣吧。


只想說,小雀斑那種笑起來的羞澀和淡淡的優雅,真的迷死人了,,,,,,


借豆瓣一個回答
還真是「一個歐洲人,在一天里收集到了所有ssr」的故事。

所以……我連一個ssr都沒有……?_?


作者:郭發達
鏈接: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韓國11月17日就上映了,而我是和親故們一起在上周日的時候去看的。本來想像看奇異博士那樣享受個4D,然而……因為是周末,所有離得近的4D場……竟然都沒座位了……

所以說這個電影到底是有多火,都上映快一周了還這麼多人去看。


沒辦法就去看了2D。實際上這並不影響觀影體驗,畢竟是魔法世界的故事,特效和魔幻場景會讓你覺得物有所值的。

在這裡我要說一下,因為我看的是韓語字幕,所以如果我有哪些地方說的不對的話,大家看完中文版可以在下方留言板指出呀~

進入正題,「神奇動物在哪裡」這部電影,大家都知道是J.K.羅琳構建的同一世界觀下的「哈利·波特」的前傳。

J·K·羅琳於2001年出版了一本魔法動物圖鑑《神奇動物在哪裡》。本電影的靈感就是來源於此。

哈利·波特的故事發生在現代(我們小時候的現代),而神奇動物在哪裡則是發生在1926年,地點也從英國轉移到了美國紐約。所以大家可以在電影中看到很多紐約20世紀20年代的特色或是建築。

依然不多說劇透,大概講下這部電影在講什麼:

1926年,正是蓋勒特·格林德沃製造混亂、試圖一統天下(咦?)的時期,他在歐洲製造了一系列浩劫之後消失;在美國的街頭,也發生了大規模破壞的事件。

就是在這樣黑暗混亂的時期,男主紐特·斯卡曼德身為一名神奇動物學家,為了
營救和研究美國的神奇動物而隻身一人從英國來到了紐約。

我們在預告片里也可以看到,男主斯卡曼德一直提著一個皮箱,而箱子裡面則是另一個藏著無數神奇動物的世界。就是由於麻瓜(美國對於麻瓜的叫法是另一種,想不起來是啥了…)男二意外打開了這個箱子,導致後面一系列意外的發生;男主也由於箱子里的生物走失而卷進了這一系列事件。

但是怎麼可能就是找動物這麼簡單的劇情呢誒嘿嘿~ 是啥你們自己去看昂我不劇透~ 想被劇透的請私信我 ?(? ???ω??? ?)?

畢竟是1926年的故事,這個時間段正是我們格林德沃和鄧布利多的主場啊!嗷嗷嗷好激動!抱格林德沃男神大腿!?

說起格林德沃就好心痛嚶嚶,畢竟他一開始是和鄧布利多是關係很好的摯友,兩人一見面就一拍即合,「這兩個過早的品嘗了人世滄桑的孩子一見如故」。他們計劃建立巫師組織,並一同找聖器,一起探索黑魔法統治世界。別看了說的就是你,統治的是我們這群麻瓜。

(出現在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的兩人的合影)

然而鄧布利多的弟弟阿不福思並不贊同兩人,三人由於理念不同發生爭吵和戰鬥。在此過程中,誤傷了鄧布利多和阿不福思的小妹妹阿利安娜,她的去世令鄧布利多心痛不已,並與格林德沃分道揚鑣。鄧布利多進入霍格沃茨任職,格林德沃則是成為了著名的黑魔法巫師。

(妹妹阿利安娜,出現在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的照片里)

作者J.K.羅琳承認,鄧布利多和格林德沃當時的確是戀人關係。

「我從來都是把鄧布利多視為gay的,但是某種意義上這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這部小說不是講述鄧布利多是gay的。只是我從一開始就清楚地知道他擁有這個隱藏的大秘密,而且他還曾經受到蠱惑想做與伏地魔同樣的事,他還受到過種族統治的蠱惑想征服麻瓜。所以,這些才是鄧不利多最大的秘密。」


「他為什麼會受到這些思想的蠱惑呢?」她問道:「他是個天性善良的好人,我甚至都沒有細想過他為什麼會做那些事,這只是我的想法。我想我知道他為什麼會做出那樣的事,他墜入愛河了,而他們是否在這種意亂情迷的情況下發生身體關係並不是什麼大問題。問題在於愛情,而不是性。所以這就是我對鄧布利多的了解。而這就解釋了他在被愛情沖昏頭腦的情況下做出了一些蠢事。他在熱戀中完全迷失了他的道德方向,而我認為他隨後對他在這些事(指愛情方面)的判斷力產生了極大的懷疑,因此他成為了一個完全無性的人,度過了獨身禁慾、潛心於書籍的一生。」


很顯然,很多人並不這樣想。她回應那些不贊成在一部兒童作品中出現同性戀角色的人:「那又怎麼樣?」她立即反駁道,「這是個非常有趣的問題,因為我認為對同性戀的憎恨是一種對人們相愛的懼怕,甚於他們對性行為的懼怕。似乎人們天生就有種對愛情的懼怕,我發現這很令人驚奇。有些人會想,那為什麼我們從來沒看到過鄧不利多對自己身為gay感到不安呢?」


羅琳很顯然對這種觀點覺得很有趣。「這種想法是從哪來的呢?而另外一件事是——我還收到過這類來信——就是,作為一個男同性戀者,他在一所學校里任教是絕對不可靠的。」一股懷疑的氣氛襲過房間,貌似羅琳本人也還不能相信這些論點。她繼續說:「他是個非常年邁的老人。你必須問自己:為什麼這個事就這麼引人好奇?人們必須檢查他們自己的態度。這只是這個人物的很小的一方面。這是不是他身上最重要的東西呢?不是,這只是鄧布利多,看在上帝份上。對於整個故事來說,有20件比他的性取向更重要的事情。」這件事的底限就是:「他不是一個gay人物,他只是一個人物,碰巧是個gay。」羅琳很誠懇地說道。

我引用這一段並沒有什麼其他的意思,也不是因為腐女什麼的,而是意外找資料的時候看到這一段,真心覺得有些難過。我並不是一個同性戀歧視者,相反,我尊重每個人的選擇和態度;每個人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別人無權干涉、也無權質疑;而現在越來越開放的社會也讓每個人有更大的自由空間去發展自我、展現自我。我認為這應該是好的吧。

扯得有些遠了,翻資料的時候看到這一段就分享給大家,如果感覺不能接受跳過就好啦。

(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格林德沃年輕時期的扮演者傑米·坎貝爾·鮑爾)

這時候再往後看故事發展,兩人的下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見面則是1945年的大決鬥,鄧布利多打敗了格林德沃,格林德沃被擊敗後一直留在紐蒙迦德塔直到死去。

唉。。。

好傷心啊。。。這個虐心的故事。。。

感覺我今天會難受一會兒了。。。


電影裡面關於格林德沃的著墨片段還是很多的,甚至還有個下部的片中小彩蛋。去看的時候驚喜一下吧,我當時開心得都叫出聲了哈哈哈哈。

接著講一段其中很有意思的小片段:

小雀斑在和女主姐妹聊天,說到了世界上最好的魔法學校。

兩姐妹說世界上最優秀的是美國的伊法魔尼魔法學校,而小雀斑卻以一口傲嬌的英倫腔反駁道,明明霍格沃茨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學校。

哈哈,大家都對自己的學校有一種護犢的感覺。


而在J.K.羅琳所創建的世界觀中,全球的確是有八大魔法學校,包括霍格沃茨、三強爭霸賽出現的布斯巴頓和德姆斯特朗,以及這部電影中提到的伊法魔尼。

據說亞洲也有一所,但是位於日本的一座山上,普通人是看不到的。

(伊法魔尼的校徽)

下面要進入吐槽時間了。

我實在是不想說那個女主。。。

看了這麼多電影,我從未見過如此不講道理就耍智障、從頭到尾智商都掉線的女主呢【微笑】

(是她是她就是她)

你存在的意義到底何在呢。。。看到最後我也沒明白。。。

拖後腿就算了還長得沒人家瑞秋美。。。

一個女主毀了整部戲。

(怪我咯)


咳咳,女主實際上並不是這部電影最大的敗筆。我覺著,這部電影之所以沒想像中的那麼好看,是因為說到底,這部電影的劇情還是有些單薄。比起它華麗的特效和神奇的動物,劇情實在是太薄弱,有些狗血,甚至還有些地方不符合邏輯。

哈利波特是寫給小孩子看的故事;而這部電影雖然加入了很多成人世界的因素,比如成人魔法、無杖魔法,的確是比哈利波特要神奇很多,更要高級很多;但始終是有些單調。

然而今天國內就上映了呢,大家可以去電影院正式觀賞啦。不要對這部電影抱太大期待,說不定看的時候就覺著好看了呢【微笑】

整體來說,神奇的魔法動物真的很有意思,也很可愛。看完這部電影后,你會覺得自己的想像力太匱乏了,J.K.羅琳創造的魔法世界觀真是令人驚嘆。人物形象塑造也挺不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段故事。

(喜歡閃閃發光物品的嗅嗅)

(超萌的樹鍋)

(這個海報。。。真的不是我們誕生在中國嗎。。。)

(裝神奇動物的神奇箱子,我們可以看到分「麻瓜用」和「巫師用」)

而官方也發表聲明稱,「神奇動物在哪裡」是至少三部以上的連續電影。

之後會有格林德沃和鄧布利多更多的戲份吧,估計格林德沃的會更多。而關於接骨木魔杖、隱身衣、復活石的死亡聖器傳說故事,可能也會有相關的劇情發展,是不是超級期待!哈哈哈哈

接下來說說人物吧,男主·奧斯卡影帝·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飾演的神奇動物學家實際上在哈利波特中出現過,準確的說是他的著作出現在哈利波特電影中,是一學年的基礎知識課本;而他本人也曾經在霍格沃茨任教過。

(帥氣?)

想直接跳過的女主介紹部分……

相比之下我更喜歡女二,她的性格更討喜,也是一名天生可以聽到別人心聲的魔法師,長得美性格還可溫柔身材也可好,顏值擔當之一:

男二是一名不折不扣的麻瓜,而加入他的戲份,能讓整個電影以一種麻瓜的視角來看這部電影,就有另一種神奇的感覺,更符合fantastic這個詞了:

(和女二配了個CP)

下面是兩大男神CP(誤):

柯林·法瑞爾

DC電影閃電俠-埃茲拉·米勒

還有從頭到尾打醬油的美國魔法協會老大:

差不多要說的就是這些啦,因為不能劇透,所以等到大家都看完之後歡迎來和我一起討論呀~

畢竟電影這種東西,大家一起吐槽一起討論才有意思嘛。

在此聲明一下,因為在韓國看電影的時候都害怕看不懂,所以每次去看之前都會在YOUTUBE上看一看預告分析什麼的,比如超立方、誰不重要。所以這篇文章中的一些客觀資料和圖片來自於誰不重要的講述、百度百科;大部分的是個人主觀見解。

微信搜索:追劇少女郭發達


不是改叫麻雞呀!是英音美音口語不一樣


心情抑鬱去看..一口好雞湯:擔心是讓自己受兩次罪


作為哈利波特系列的前傳來說,我覺得整體還是很棒的。
不過片尾真的巨不能接受,男二和女二的不舍我完全能夠理解,包括女二打著傘去吻男二,都讓我覺得特別感動。
但是男主和女主在分離的時候那種暗波涌動是什麼鬼?前面有任何一絲半點感受到他們的感情交流么?表示只感受到協同作戰的戰友情。。。
巨不合理,感覺推進太奇怪,而且特別倉促,況且表達方式還是愛意的表達,就覺得好難過。


我只想說,羅琳這坑挖的太特么深了

下面是火焰杯的片段:


首先,第一點,我覺得這個電影並不存在要拉粉的需求,完全就是為了讓老粉絲看新劇情,提到了年輕的鄧布利多和格林沃德之間的糾纏,相當於一個前傳了。很多小細節也是看過哈利波特的才會發現

第二,畫面是沒的說的,我看的是3d的,看的太入神,以為真的有東西朝我砸過來,下意識擋了一下,然後覺得自己好傻趕緊放下來

第三,劇情方面,我覺得不好不壞,不至於被噴的一無是處,女二和男二分別那段我是差點看哭(我是容易被簡單的感情感動的人)

第四,有人說消費哈利波特粉絲,我覺得這沒什麼不妥當,這種系列衍生電影不照顧粉絲感受?那也挺失敗的啊,畢竟沒人願意去看一個新的和以前的東西串不到一起的電影

然後就是,最想吐槽的,翻譯,男二女二告別那段的翻譯,我是看懂了,但是明明可以翻譯的更好,更貼近人物心情,但是就翻譯成這樣(小s冷漠臉)國內翻譯我還是最服人人


特效相當的好,但是沒有建立起一個完整的世界(我說的是這個世界不夠細緻到讓你感受到真實,我說的不是畫面,是細節)。
《神奇》為了拉進普通觀眾的距離,有一個麻瓜的配角,可是卻很神奇的讓我抽離的決定電影世界不真實。
這部電影的人物關係也很簡單。矛盾也很簡單


科幻劇存在的意義就在於,它允許未知力量在更高維次掃蕩人類的智識和邏輯。它的觀眾是人類,結局多束縛在人類得救的框架里,也許真的異形力量出現時,完敗是最後的下場。

明天陽光撒在草木魚蟲之上,也同樣會照耀每一粒最微小的塵土。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人類也應自視為普通物種,儲備一些極端情況下的資糧會比較妥當。


2個小時置身於神奇的魔法世界。3d效果感人。依然是愛和正義大勝。可愛和隱忍的感情線。感謝JK!


推薦閱讀:

在《哈利·波特》的世界中,魔法師的能力強弱體現在什麼地方?
如果哈利波特是文言文,那會是什麼樣的?
德拉科有可能喜歡赫敏嗎?
魁地奇比賽可以使用自帶掃帚是否存在不公平?
如果巫師界有奧運會,都會有哪些項目?

TAG:哈利·波特 | 哈利?波特系列電影 | J·K·羅琳 | 神奇動物在哪裡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