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詩孤平?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我是按照意思判斷平仄的
平平仄平仄
平仄仄仄平
與應該是和的意思
論應該是討論的意思
這兩個在韻書上都是可平可仄,我按照意思判斷應該取仄聲。


謝邀,不是孤平。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與」在這裡的確作仄聲,至於「論」,平水韻中清楚註明了:作動詞時為平聲,作名詞時為仄聲。

參考王力先生《詩詞格律》或《古代漢語》第四冊詩律部分。
先說孤平,五律的孤平是就「平平仄仄平」,七律就「仄仄平平仄仄平」這類句型說的,孤平是因為除韻腳外只剩一個平聲字。具體來說,平平仄仄平變為了仄平仄仄平就是孤平。仄字收尾的句子即使只有一個平聲字也不算孤平,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此地一為別」,陸遊《夜泊水村》中的「一身報國有萬死」。他們算拗句,不算孤平。拗句可救,孤平是大忌。

明白了論作動詞時為平聲,題主就明白了「重與細論文」不是拗句。好,下面來說「何時一樽酒」,「何時一樽酒」是典型的拗句,是由平平平仄仄這個標準句式變化而來。也就是所謂的「五律三拗四救、七律五坳六救」。在唐詩中極為常見,一般用在尾聯出句即第七句。因為太過常見,所以一般都不認為是拗句了。但這樣的變化,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為平聲。舉幾個《古代漢語》中的幾個例子:
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寒山轉蒼翠
王維《觀獵》:回看射鵰處(看平聲)
李白《贈孟浩然》:紅顏棄軒冕
李商隱《蟬》:煩君最相警
杜甫《天末懷李白》:涼風起天末
杜甫《別房太尉墓》:他鄉復行役


我來告訴你,論字在這裡是平。同理,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這裡論字也是平。不要用現代的聲調去檢驗古詩平仄。至少你得懂古韻平仄。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
論是平,占是平。杜甫沒有錯,羅隱也沒有錯。


推薦閱讀:

能否推薦幾本學習格律的書?
既然普通話中沒有入聲了,為什麼作詩還要講究入聲?
《重樓疊月》是否能當做詞牌來看?
詩韻合璧的使用方法?

TAG:詩詞 | 詩詞賞析 | 格律 | 詩詞格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