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 BIM,它的具體作用是什麼?
專欄關注回復的人太少……而且還谷歌百度不到……我發這裡比較下看看……這是我前幾天在專欄的稿子。
我們來聊聊那個叫BIM的東西
審稿人:國立台灣大學BIM研究中心主任 謝尚賢教授
筆者近期在台灣比較忙,所以稿子遲了一點,還請各位多多諒解。
那,今天剛好有空,我們就來聊聊那個叫BIM的東西。
最近BIM在國內炒的比較火,但提到什麼是BIM,說的最多的概念跟bim_百度百科裡的內容差不多。
這種對BIM的認識,是屬於BIM的狹義認識,也就是Little BIM。這個概念我覺得看看百度百科就差不多了。
但BIM實際上的內涵要比這個豐富的多。
本文重點講的是BIM的本質,也就是Big BIM
我們先來聊聊B、I、M三個單詞所代表的意義,再來聊聊BIM的含義。
B是building,國內直接的翻譯是建築。但其實這是不準確的翻譯。Building所代表的不是建築,而是土建類(或者稱為建設領域),那什麼叫土建類?引用百度百科的話,就是指一切和水、土、文化有關的基礎建設的計劃、建造和維修,包括城市規劃,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等學科。包括建築學,城市規劃,土木工程,交通工程 ,涉外工程,環境工程,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建築技節能技術與工程,城市地下空間工程,歷史建築保護工程,景觀建築設計,水務工程,農業工程,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建築設施智能技術,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建築電氣與智能化,景觀學,風景園林,道路橋樑與渡河工程,工程管理。
所以B代表的是BIM的廣度,也就是整個建設領域,它可以是建築的某一具體部分(如水暖電、土方工程等),可以是單體建築,也可以是社區,更可以是一個城市,甚至可以大到人與自然的關係。
舉例來說,土方工程使用civil 3d就是具體部分,使用revit來建立整棟大樓的三維模型等就是單體建築;CIM(關於CIM現在有兩種說法,一種是City Intelligent Model,城市智慧模型,這種說法在大陸比較常見;一種說法是日本提出的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Modeling/Management,這種代表的是非建築工程類的BIM,而讓BIM專屬於建築工程類 ),就是社區及城市(雖然實際功能達不到城市的範圍);帝國理工的Blue-Green Dream(將BIM和環境工程結合起來)就是人與自然的關係。
然後是I。I是information,也就是信息。雖然美國有種觀點認為,I代表的是integration,也就是集成,但我更傾向於使用information。因為我覺得information更能代表BIM的本質。
關於I,要分三部分來回答。
第一部分是,到底什麼才算是information呢?也就是I的含義。我認為這裡應該包含兩層意思,一是信息(名詞),也就是建設領域中所包含的各種信息;二是信息化(動詞),也就是建設領域的方方面面都講會採用信息化的方法和手段。
信息好理解,比如說梁的參數、項目的進度、項目的說明之類的,都是建設領域的信息;信息化,也就是利用計算機、人工智慧、互聯網、機器人等信息化技術及手段,來實現建設領域的信息化及智能化。
第二部分是,I的範圍。I的範圍是基於建設項目(注意是建設項目,不是單體建築,而是整個建設領域)全生命周期(從概念產生到項目報廢)的信息化過程。(可以參見文章「淺談BIM應用工具(一):序曲/謝尚賢」BIM 工程資訊模擬與管理研究中心)
具體如大家常見的這個圖:
具體的應用(根據國內的項目階段對上圖的階段做了些整合)就是:
項目概念階段:項目選址模擬分析、可視化展示等等;
勘察測繪階段:地形測繪與可視化模擬、地質參數化分析與法案設計等等;
項目設計階段:參數化設計、日照能耗分析、交通線規劃、管線優化、結構分析、風向分析、環境分析等等;
招標投標階段:造價分析、綠色節能、方案展示、漫遊模擬等等;
施工建設階段:施工模擬、方案優化、施工安全、進度控制、實時反饋、工程自動化、供應鏈管理、場地布局規劃、建築垃圾處理等等;
項目運營階段:智能建築設施、大數據分析、物流管理、智慧城市、雲平台存儲等等;
項目維護階段:3D點雲、維修檢測、清理修整、火災逃生模擬等等;
項目更新階段:方案優化、結構分析、成品展示等等;
項目拆除階段:爆破模擬、廢棄物處理、環境綠化、廢棄運輸處理等等。
詳情也可以參加BIM Handbook 中Chapter 4-Chapter 7的相關內容。
當然BIM所能做的事遠不止這些,筆者這裡只是選取部分來舉例而已。
第三部分,是I的趨勢。斯坦福大學CIFE中心的研究表明(BIM Handbook英文原版 第10頁),1964-2009年這45年間,同非農業產業相比,建築業的勞動生產率並沒有顯著提高,反而有下降。
為什麼會這樣?
Handbook台譯版第9頁的原文表述是「雖然施工生產力明顯減少的原因尚未被完全了解……顯然使製造業更有效率的自動化、資訊系統、更好的供應鏈管理、和改良的協作工具,尚未實踐在工地的施工上」
也就是生產力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技術方法並沒有有效使用在施工領域。這其實嚴重製約了施工的生產力的發展。為了更有經濟效益、更有生產效率,建設領域,更準確的說是人類社會的未來發展趨勢,都會朝著信息化與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斯坦福大學在15年前就在做智能吊車自動建設房屋的研究,就是根據房屋構件之間的邏輯關係,給吊車編程,像搭積木一樣自動把房屋搭建起來。像國立台灣大學、蘇黎世聯邦理工、新加坡國立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也在進行建設機器人的研究開發,也就是讓更具智能化的機器人來替代人進行建設。又如澳大利亞科廷大學所做的track and sensing方面的研究,就是希望藉助谷歌眼鏡,讓帶眼鏡的工人知道在什麼時候、走哪條路線、精確到有具體坐標的位置、在貨物架的第幾行第幾個、去拿一個什麼樣的貨物、走哪條路線、在什麼時候、送到哪裡去、交給誰。而日本的一些公司正在進行裸空氣3D全息投影設備的研究開發,這項技術一旦普及開發,那麼以後就可以藉助該類設備直接看到全方位立體的模型,做到哪裡不會做了直接看全方位立體模型就好了。
所以未來的建設領域,必然是一個高度信息化和智能化的過程。這點美國已經遠遠走在了我們的前面。
所以I代表的是BIM的深度,也就是基於建設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Building Lifecycle Management,BLM)的信息化過程。當然更重要的是要學會使用信息化的思想和方法去處理對待建設項目,這部分後面有空我會專門寫一篇心得。
然後就是M,modeling,這需要分三部分來講。
一是modeling的含義。M的英文是modeling,現在國內的翻譯是模型,我是旗幟鮮明地反對這種翻譯的,因為model才是模型,modeling所表現的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模型。翻譯成模型會給人很多誤導,尤其是給不了解BIM的人。我個人傾向於翻譯成「模擬」。國立台灣大學BIM研究中心主任謝尚賢教授建議將其翻譯成「塑模」。但不管哪種翻譯,都是為了表述這個過程。
二是M這個詞也代表了一種model,只不過這種model在這裡指的不是模型,而是一種工作方式,也就是我之前所說的IPD模式。什麼是IPD模式呢?簡單來說,就是在開始動工前,業主就召集設計方、施工方、材料供應商、監理方等各方面一起做出一個BIM模型,這個模型其實是「類竣工模型」或者是「擬完成作品的模型」,大家會盡量根據這個模型去做實際建設,如果中間建設過程有變動再來進行模型的修改,到最後項目建好模型也隨之修改好。但為什麼是IPD而不是其他的?後續我會專門安排一篇文章來講講IPD的概念、流程、現狀等等。本文重點講的是BIM的本質,也就是Big BIM,這裡不多做敘述。
三是M也表示my-life。為什麼說my-life?因為有了BIM,所以交通設計會更加合理,古建築會更好的保護,結構會更加的安全,城市規劃也會更加完善。
所以M代表的是BIM的力度。BIM終將改變整個行業,乃至改變我們的生活。
介紹完了B、I、M三個字母所分別代表的意思。回到一開始所說的,那麼到底什麼才是BIM的本質?也就是什麼才是Big BIM?
BIM,就是以建設領域為對象,基於建設項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智能化方法與過程,簡單來說就是建設信息化。
這才是BIM的本質,也就是建設信息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CIM這些都是對Little BIM的發展與延伸,但本質都是建設信息化。大家更應該關注的是本質。
至於本專欄後面的內容,我現在的安排是:
第二篇是《關於本專欄的一些說明》;
第三篇,準確的說是第三個話題,我打算寫的是《BIM在業界——對比大陸、台灣、美國、英國》,這部分準備時間會比較久,也可能拆分成幾篇來寫,到時候視具體情況來定;
第四個話題,打算的是《BIM在學界——讓我們看看世界》,這部分同樣,也可能會拆分開來寫,到時候再說;
第五個話題我還沒想好,可能會根據大家的問答情況來決定。
期間也可能不定期發表一些科技諮詢或者科技文獻之類。
另外強烈推薦微信公眾號「CQUBIMclub」,這裡的資訊不會讓你失望。
陳章魚的答案援引了NBIMS的定義,回答了「什麼是BIM」。從業者、學者關於「什麼是BIM」尚有不同的看法,但基本上是對NBIMS這一相對抽象定義的具體描述。
實踐中什麼是BIM這個「理論」問題這樣定義還是那樣定義,其實並不會影響到我們手頭從事的業務,這業務可能是建築設計,可能是概算預算,或是施工管理,甚至是運營維護。我認為寬泛地講,滿足數字化(未必需要3D、4D),信息中心化並分散式共享,合適的文件許可權管理系統這三條的行業內實踐,不論是在設計階段,還是在施工、運維階段,這種實踐都可以稱作BIM。
所以你如果是建築師,從概念設計階段就著手建立一個項目模型,一開始這個模型也許是SU白模,除了體量和大概的尺寸幾乎不包含其他信息。但是你把它置入Google Earth項目基地的位置上,並通過隨便什麼方式(郵件串,文檔協同)與其他項目各方就這這個模型的鏈接討論你的創意,這就已經是BIM了。
你更進一步,將模型文件放到了你自己的伺服器上,給業主開放了一個許可權使他可以查看、審閱甚至修改你的草模,這些操作(不管是你自己的操作還是別人的操作)都被系統記錄到log里,方便你可以隨時查看某一個revision。有了修改操作,系統還會通知各參與方。不同的單位在項目中的角色不同,由此你發給他們的賬號許可權也各有區別。
某一天你對草模進行了修改,提交保存操作後,系統向業主發去通知:建築師修改了方案,請審閱並批複,同時向結構工程師發去通知:建(na)築(sun)師(zi)修改了方案,請審閱,等待業主批複後修改結構模型。
由於你架空了首層,改變了空間布置,調整了樓層標高,增加了懸挑陽台,立面開了長窗,引入了free flowing space…總之你是實踐了新建築五點,結構工程師登陸你的系統,打開中心文件,看到100+碰撞提醒。他將遠程中心文件同步到自己的電腦上,根據變更後的建築模型,開始修改結構模型:首層你去掉了牆,柱子截面要重新設計;二層你改變了平面布置,可能需要去掉幾個柱子,增加幾道梁的高度以跨越一個面積增大了的屋子等等,等等;這個結構工程師可能會把重新布置後的結構模型導出為計算分析軟體可讀的格式,放到計算軟體里計算、調整截面,再導回中心文件和建築模型複核,如此這般幾次,總算是清掉了100+的碰撞,他提交了修改,把本地文件與伺服器中心文件同步。(這裡他只有修改結構構件的許可權,其他專業模型不會被修改)
結構師剛一完成同步,那邊機電設計師收到系統通知:結(na)構(sun)師(zi)修改了結構模型,請審閱並修改MEP模型。然後這個機電設計師登陸系統,下載中心文件,根據結構構件的新位置及新的建築模型,修改風管、水管、電線布置,重新做管線綜合,重新設計預留預埋,他可能還需要計算新系統布置的動力情況,做合規性檢查等等,等等。他改完了,與中心文件同步,保存…那邊的你收到系統通知:結構和機電專業完成碰撞檢查並提交了新的design revision,然後結構收到通知:新的樓板開洞,請複核…
好了,你再次登陸系統,發現自己的新建築五點嘗試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完美,增大的自由空間面積導致梁高增大,你不得不降低天花標高;之前設想的趣味空間被倒霉的FCU侵佔了…你於是在模型上comment到:這個梁太高,我不想降低天花,請想辦法改成鋼結構;這個FCU佔了我的地,請放到別處去,等等。然後其他專業的工程師們就會收到系統通知,如此這般,back and forth,back and forth。
過程雖然令人氣餒,但好在任何項目都是這麼設計出來的,現在有了BIM這樣的工具,你總算不用每次遇到設計協調、變更,都要抓起電話:打開四層平面,看11軸與J軸的那個梁,你要這樣這樣;你也不用不斷地召開設計協調會,把一大堆圖紙攤在桌面上,翻得暴土揚長就為了解決一個很小的碰撞問題。你現在可以在一個綜合了各專業數據的可視模型上給出自己的意見,通過設置場景讓相關人員輕點滑鼠就可以被導航到問題的所在;你可以將各專業設計信息匯總到一個中心文件上,追蹤歷史版本,處理每一個問題,每一個專業的操作都會即時反饋到相關人員那裡去。
新工具的出現,催生了新的工作流程,這一流程以我們的經驗和理想來看,是一個溝通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差錯率更低的流程。我認為設計階段BIM最突出的優點是在這裡。我的這一描述,側重於各專業間協調,而某個專業受益於BIM的情況,如尺寸驅動,智能捕捉這些,我覺得…這些應用在建築領域太晚了….製造業早就有了,現在建築行業當個新玩意來談得興起實際有點落伍,不過我們已經開始追趕了不是么。
(未完待續)
BIM就是在真正動工之前,先在電腦上模擬一遍建造過程,以解決設計中的不足和真實施工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這個模擬不是簡單的堆積木或俄羅斯方塊,而是帶有真實數據的,能夠真正反映現實問題的模擬。比方模擬一個水壩的建造,不單要模擬水壩的建築信息,施工信息,地理信息也要一同納入,要做大量的運算來分析。
以前這種技術只用于飛機製造和汽車製造等高科技行業,現在的計算機和軟體技術讓建築也有了這種可能性。
BIM的幾大模塊:
1. 最基礎的,3維建模:常用工具包括revit,bently,犀牛,高端品牌Catia。其他製造業的軟體UG,PRO/E,SW實際上也可以用於建築,只不過沒有庫,工作量會很大,在輸出二維圖方面有不完善的地方。製造業三維軟體Catia,UG,proe在建模能力方面完秒revit。
2. 基於三維模型的模擬:工藝模擬,簡單來說就是模擬建造,包括施工規劃,人機分析模擬等,這方面的軟體有delmia。另外一塊就是CAE分析,包括力學,熱學,流體,多場耦合等,這方面的軟體有abaqus,ansys,Adam等。
3..基於建築生命周期管理的平台。它提供一個統籌平台,提供協同開發,項目進度管理,分包商管理,物料供應商管理,運維管理等。
BIM是AEC的說法,只有中國大陸的AEC現在還在用二維圖紙做標準,實際上製造業10年前就用三維模型了,香港房屋署現在也提出要求交付三維信息模型。
BIM是大趨勢。BIM這個詞大家一般習慣理解為「建築信息模型」,網上還會找到各種吹上天的東西。但你真的理解BIM嗎?
BIM這個詞語是英文單詞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縮寫,這三個詞國內一般的翻譯方法為「建築信息模型」。其實這個翻譯是不太合適的。
在這個解釋下,我們會覺得BIM的重點就是「模型」,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很多工程項目應用BIM這種技術後,收效不明顯的原因——用戶花了不少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最後就得到一個電腦中的模型,感覺看起來很直觀很炫,然而並沒有什麼用。這肯定很不划算的。
那麼對更好的解釋應該是什麼呢?
對BIM技術更好的解釋應該是:由完全充足的信息構成的、用以支持生命周期管理的,並可由電腦程序直接解釋的工程信息模型。換句話說,BIM就是由數字技術支撐的對建築環境的生命周期管理。
這麼說大家可能還是有點暈,我們來進一步拆解BIM這三個字母。
B
首先,這第一個字母B,building,不應該理解為狹義的「一棟建築」,而應該是整個建設領域。
這個領域包括一些常規建築,以及城市規劃,交通工程 ,環境工程,節能工程,地下空間工程,歷史建築保護工程,景觀工程,水務工程,農業工程,給排水與工程,建築智能化工程,風景園林工程,道路橋樑與渡河工程等等。
所以BIM的B所涵蓋的,可以是建築的某一具體部分,比如水暖電啊、土方工程啊等等,也可以是單體建築,還可以是社區,更可以是一個城市,甚至可以大到人與自然的關係。
通過這一點我們可以了解到,不僅是搞「建築」會用到BIM技術,搞設備的、搞材料的、搞園林的,只要你在工程領域中從事一份工作,BIM技術就會和你發生不同層面的關係。
M
BIM中間的字母「I」我們放到最後來說,我們先來看看第三個字母M,modeling。現在國內對這個詞的翻譯是「模型」,我們說這種理解是很不對的,因為model這個詞才是模型,它是一個名詞,一個結果。
而modeling作為一個動名詞,所表現的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那麼我們應該把這個詞理解為「建模」,或者更好地理解為「模擬」。
如果我們把M理解為「模型」,我們就把BIM技術與實際施工建設拆分開了,而實際上國內有很多的工程項目恰恰就是這樣做的。
比如有的企業會單獨設立一個BIM小組,把所有關於BIM的工作安排給這個小組來做。
這樣的BIM小組主要工作有兩個。第一個工作是在建設開始的時候,根據二維平面圖紙「翻」出來一個三維的模型,其實不過是換了一種更炫的表達方式罷了。工程開工後,所有的建造工作還是會按照傳統的方式來實施,並不跟BIM產生關係。
等到工程項目結束了,BIM小組再根據現場的實際情況,修改模型,交出一份竣工版的模型,交差完事。
在這種工作模式下,BIM就是我們剛才說到的「模型」,它僅僅是一個模型,把圖紙或者竣工的工程搬到電腦中,用三維的方式給人看。這樣的BIM,自然產生不了什麼價值。這也是目前國內第一批從事了BIM工作的人們經常吐槽的地方,錢沒少花,夜也沒少熬,沒創造什麼價值,覺得BIM沒有用。
而如果我們按照「模擬」來理解BIM中的M,那就不是這樣的工作方式了。我們知道一個工程項目是多方參與的動態結果。
目前市場上用BIM技術應用最多是在設計階段,用三維的模型來代替傳統的平面圖紙,只有設計階段會應用到BIM,參與方只有設計,而一個工程作為一個產品,設計階段只是剛剛開始。
我們講BIM要參與工程的全生命周期。就是在開始動工前,業主就召集設計方、施工方、材料供應商、監理方等各方面一起做出一個BIM模型,注意這裡的參與者不僅僅是設計方。比如使用BIM技術的各方,就經常忽略材料和設備供應商在前期流程中起到的作用。
在這個階段,我們實際上是在工程真正開始之前,在電腦中把整個項目模擬建設一次。這時候這個模型其實是「擬完成作品的模型」,在計算機中,它已經完成了。
在實際建造的過程中,參與人員會盡量根據這個模型去進行建設,而要想大家根據模型去建設,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一開始的「模擬建設」中,各方就都能夠參與到「數字模型」的建立中來,共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如果說在建模的時候有一方沒有參與,比如施工方,那這個數字化模型在實施的時候就會遇到和傳統方法中同樣的問題。
舉個大家都能聽懂的例子,比如我們蓋一個房子,門是0.9米寬,屋子裡放著一個3米見方的大魚缸。如果僅僅是設計方把魚缸的模型花在這個房間里,那是沒有問題的,這個模型很容易就能在電腦中被畫出來。
但如果沒有施工方的參加,沒有過程的模擬,那到了實際施工的時候,就會發現門開好了,魚缸抬不進來。那麼就得把門重新拆掉,搬進魚缸後再把門裝上,這一拆一裝,就是傳統施工中的浪費。
大家看,即便是用了BIM技術,我們只是把平面上建築的完成狀況變成了三維的,但魚缸搬不進來這個情況依然沒有得到好轉。只有當數字模型進行建設的過程中,實際進行建造的各方參與進來了,並且在建設的過程中,這個模型是動態的、變化的,不斷地再問題出現之前預先解決的,這個模型才有了存在的價值。
再回到我們房子中的魚缸的例子,這裡涉及到的是設計方、施工方還有設備生產商。這個問題可以這麼來解決:要麼就是在工序上,我們考慮到先把牆留上一個三米的孔洞,然後搬魚缸進屋,再把孔洞封上做門,這個是可以的。
或者我們需要魚缸的生產商設計一個可以拆裝的魚缸,每一個部件的尺寸都能夠搬進門,這也是可以的。
到了實際的項目中,我們面對的可不僅僅是一個門,和一個魚缸。我們遇到的會是各種千奇百怪的問題,有的是空間尺寸的問題,有的是施工工序的問題,有的是意外出現的物體擋住了一扇窗造成的採光不足的問題,有的是物料進場時間安排不合理互相等待耽誤工期的問題,有的是裝好的東西必須拆下來重裝引起浪費的問題,等等等等。
BIM,就是要在這些問題在現實中發生之前,大家在電腦模擬的模型中發現他們,提出方案,解決後再次模擬,持續的預先解決問題的過程。
所以這個M翻譯為模擬,它不僅僅是設計的階段和最終竣工階段的一個交差的工作,它應該是貫穿在整個建造過程中的。
剛才我們也說到,一個工程項目可能遇到的問題,不僅僅是門和魚缸碰撞的問題,還會遇到形形色色其他的問題,那麼我們就知道,光是把尺寸這個事兒解決了還是不夠的,這就要回到我們BIM中間這個字母I上來了,它才是BIM技術的靈魂。
I
最後我們看看這個字母I。I是information,也就是信息。這個信息分為幾何信息和非幾何信息兩種。我們先說說幾何信息。
剛才我們舉的例子中,門的尺寸和魚缸的尺寸,就是幾何信息。BIM模型的一大用處,就是用幾何信息來解決碰撞的問題。它可以檢查魚缸是不是和旁邊的桌子碰撞了?也就是說,模型中如果這兩個東西碰撞了,那再實際建造過程中,我們要麼把魚缸挪開,要麼把桌子挪開,一挪開可能又會碰撞到其他的東西,碰撞檢查就是用電腦自動地計算各個物體在空間中是不是互相打著架了,來預先解決這樣的問題。
除了這個模型的尺寸大小信息之外,所有的信息都叫做非幾何信息。還是回到我們的例子,剛才說了兩種解決方案,第一種是先搬魚缸,在補孔洞開門,那這個先搬魚缸,再開門的順序,就是一個信息。第二種方案,是要求生產商生產出可以拆卸安裝的魚缸,那麼這個魚缸該拆裝成幾份,按照怎樣的順序安裝?是購買方自己裝還是有人上門給安裝?上門安裝的時間、地點、聯繫電話,也同樣是一個信息。
再比如預先開洞的這個牆,史什麼樣的材質?是不是能夠承受足夠的內力,使建築不至於倒塌?這是一個信息。安裝後的魚缸是不是需要螺栓來固定,螺栓的尺寸型號是什麼?這還是信息。
這些信息,都是用幾何信息無法表達的,都是要被各方參與者為了提前發現問題和方便管理,放到BIM模型中去的。
當然,我們這個例子只是為了讓大家都能理解的一個簡單例子,而一個項目中被成功運用的非幾何信息的多少,往往決定了這個項目BIM技術運用的深度。
我們來看看項目中都有哪些信息要被運用。
項目概念階段:項目選址模擬分析、可視化展示等等。
勘察測繪階段:地形測繪與可視化模擬、地質參數化分析與法案設計等等;
項目設計階段:參數化設計、日照能耗分析、交通線規劃、管線優化、結構分析、風向分析、環境分析等等;
招標投標階段:造價分析、綠色節能、方案展示、漫遊模擬等等;
施工建設階段:施工模擬、方案優化、施工安全、進度控制、實時反饋、工程自動化、供應鏈管理、場地布局規劃、建築垃圾處理等等;
項目運營階段:智能建築設施、大數據分析、物流管理、智慧城市、雲平台存儲等等;
項目維護階段:3D點雲、維修檢測、清理修整、火災逃生模擬等等;
項目更新階段:方案優化、結構分析、成品展示等等;
項目拆除階段:爆破模擬、廢棄物處理、環境綠化、廢棄運輸處理等等。
這些信息,在傳統的設計和施工方式中,也一直存在,它們一般是用文字或者表格的方式記錄在工程項目中的,很難整理,用的時候也很難對應。
我們的BIM技術,就是要把這些information,放到我們實時變化的模擬中去。
BIM把項目交付的所有環節即建築設計、土木工程設計、結構設計、機械設計、建造、價格預估、日程安排及工程生命周期管理等所有的信息加以聯合和互相合作。簡單來說,就是BIM使得建築業能夠像一般的工業產品那樣,實現信息化,高效率的進行生產。
信息是死的,信息化是活的,只有信息化,才能真正體現BIM的價值。信息化,也就是利用計算機、人工智慧、互聯網、機器人等信息化技術及手段,來實現建設領域的智能化,這些手段所應用的信息,是需要被整理和安排好的,才能夠被二次利用。
那麼說到這兒,我們再來回顧一下BIM的正確理解,B應該被理解為廣義的建築工程領域而不是單個的建築,I應該被理解為信息化,而不是簡單的信息,M應該被理解為模擬,而不是模型。
所以對BIM這個詞更準確的理解應該是:建築業信息化模擬。
那麼市面上經常宣傳的BIM就是建模,就是學習一款軟體,這種說法也就不攻自破了。.
BIM 的全稱是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國內比較通行的翻譯為「建築信息模型」。這一詞由 Autodesk 所創,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表示三維圖形為主、面向對象、建築學有關的電腦輔助設計。
- BIM 是一個設施(建設項目)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數字表達;
- BIM 是一個共享的知識資源,是一個分享有關這個設施的信息,為該設施從概念到拆除的全生命周期中的所有決策提供可靠依據的過程;
- 在項目的不同階段,不同利益相關方通過在 BIM 中插入、提取、更新和修改信息,以支持和反映其各自職責的協同作業。
作為一種新興的建築設計方法。 BIM 被譽為既 CAD 之後的第二次設計革命。與傳統的二維圖紙不同,BIM 可以說是「三維」、「四維」(空間+時間)甚至更多「維度」的設計。可以構建建築物的三維模型,同時還加入了時間的維度。這就帶來了四大好處:
- 全生命周期
用現在通行的 CAD 設計相比,BIM 增加了時間的維度。一個建築從設計階段、施工階段、銷售招商到運營管理,都可以通過 BIM 進行全方位的設計和模擬。
- 所見即所得
BIM 可以構建建築物的三維模型,原先的圖紙是二維的,從二維圖紙到三維圖形之間,需要設計人員的自己的想像。然而如今的建築物,複雜結構層出不窮,單單憑藉想像是可能會非常困難,同時,對於不是建築專業的人員來說,就更加有障礙。而 BIM 中整個過程都是可視化的,設計、施工、運營等各個方面的討論,都在可視化的效果下完成。
- 協調性更好
如今的建築設計需要不同部門的協作,避免各自為戰而造成的衝突。而之前的CAD二維設計,單單設計的五個部門,建築、結構、水、暖、電,各自有各自圖紙,各專業設計師溝通不到位,建築與結構、建築與設備、設備與結構都可能會出現碰撞,更不要說與施工方和業主的溝通了。而 BIM 就具有更好的設計協調性。方便大家協同設計,及早進行衝突碰撞檢查。
- 模擬與優化
使用 BIM 還可以進行多方位的模擬,包括節能模擬、日照模擬、緊急疏散模擬、施工進度的模擬乃至模擬建築物投入使用之後方方面面。掌握更多的信息之後,也方便做更多更好的優化,方便進行項目管理、特殊設計的優化、成本與工期的控制等等。
對於業主、設計方和施工方來講,BIM 都將發揮重大的作用。
BIM 的經典案例有 Skidmore, Owings Merrill LLP(SOM)設計的美國世貿中心原址上興建的自由塔。
國內的經典案例有上海世博會的多個場館如中國館、芬蘭館等,在設計過程中也都使用了 BIM 技術。
.
2011年 在BIAD的演講稿 :內容來自朋友們的研究及自己的實踐 還有一些網路上的背景資料
1. CAD歷史及發展趨勢
2. CAAD 簡介及案例
3. BIM信息技術——從藍圖到實時動態資料庫
4. 數字建造( Fab lab)
5. 生成技術(編程&腳本)——emergence
6. 大數據+社區
PDF下載地址: http://t.cn/R2Z3myM
對這個方向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加入一起玩玩: ikuku-&>標籤-&>BIM 在ikuku.cn 上有bim的專欄,也期望在這方面有研究的朋友上傳相關研究成果。
剛寫了第一篇文章,結果因為誤撞導致了一些小問題,不過沒有關係。
作為從業人員,我來和你說說這個話題吧。
沒有那麼多理論,全是實踐得來的經驗,還有不斷和工作上所接觸的設計師、工程師中獲取到的知識。
鏈接:一個建模狗來和你說說什麼是BIM? - 冰模大魔王的文章 - 知乎專欄
網抄「BIM,全稱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築信息建模,是以建築工程項目的各項相關信息數據作為模型的基礎,進行建築模型的建立,通過數字信息模擬模擬建築物所具有的真實信息。它具有可視化,協調性,模擬性,優化性和可出圖性五大特點。」
這張是Autodesk公司放出來並且流傳甚廣的,介紹BIM的圖。不過我知道你一定不想再看像上面這段文字和圖片的東西了,所以,模叔打算從自己實際工作出發,BIM現階段在國內基本應用的角度來跟大家介紹一下,啥是BIM。
- 以目前BIM應用的典型案例來看,第一階段BIM的應用,集中在設計階段,從最初的:
- 翻模(把建築、結構、機電各專業的CAD二維圖紙,變成三維的模型)
- 碰撞檢查(各個專業之間的衝突、碰撞檢查)
- 模型更新(衝突和碰撞解決後,進行模型的更新)
- 管線綜合(合理排布機電各專業的管線,凈高控制等)
- 出圖(將調整完成的三維模型,導出成CAD圖紙)
- 成果交付
上邊四張圖,是之前做過的某個項目,從結構、給排水、地暖直到建築專業的模型
這麼說下來,可能很多人都會有個疑問:BIM好多餘哦,相當於在原有的設計流程基礎上,多加了幾個環節進去,增加了工作量,也延長了成果輸出的時間,為什麼還要做這個事情呀?
額……這個問題嘛,你問你老闆呀。
開玩笑了。不過這確實是模叔工作當中經常被問到的問題,其實,也是很多BIM行業從業人員需要對自己的客戶明確解答的問題。畢竟,BIM作為一項新技術,還是需要普及的過程的。我自己歸納下來,一個項目,需要用BIM,可能會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 政府項目。學界對政府說服工作,做得比較到位,當然,學界也確實研究出了BIM的深層價值,不然也說服不了政府。所以現在會不斷的傳出某個地方政府規定在某個時間段內,多少面積,多少投資額的項目,必須要應用BIM,所以,招標要求里必然會寫明(政府都發話了,還不夠你臭屁的嘛);
- 開發商項目。這個開發商很有遠見卓識,並且自己從之前實驗性的BIM應用里,嘗到了甜頭,諸如工期縮短了,變更減少了,衝突碰撞少了,預算更加準確了,直至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了等等,然後開發商就會主動要求他的項目必須要應用BIM。(甲方都發話了,還不夠你臭屁的嘛);
- 實驗性質的項目。業務團隊有懂得推BIM的人,成功說服(huyou)甲方同意這個項目嘗試用BIM來輔助設計並且指導施工,於是設計團隊尋求第三方的BIM團隊來合作。說是合作,一樣是虐,誰出錢誰是爺,於是設計不斷的改,第三方BIM團隊也陪著不斷的改,不過這種改動,比起方案階段的改動來說,還是小很多的。其實最後拿出套看上去還不錯的模型到甲方那邊去彙報,還是面臨是否能講清楚BIM到底有啥價值的難題;
- 國外甲方的項目,或者是國外設計團隊的項目。做這種項目簡直就是享受,畢竟人家主動來找咱們,說明人家已經知道BIM是啥玩意,能帶來什麼好處了,所以,目的明確,節點清晰,提資完整,時間合理,這對於第三方的BIM團隊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項目。再說了,單價也比較高,回款直接按照節點走就好了,舒服。
以上是BIM在設計階段的典型應用和為什麼會用到BIM。
接下來說說BIM目前我所知的價值點。
直接說結果:當你用Revit建好一套完整的模型後,碰撞檢查和管線綜合排布,是最大的價值。
(不懂Revit是啥的同學出門左拐到Autodesk官網介紹)
如果是甲方提出的BIM應用要求,這兩個工作可以給甲方帶來隱形的價值提升,例如減少圖紙錯誤,提高了圖紙的精度,進而影響到施工的進度和變更的數量。
如果是設計院提出的BIM應用要求,這兩個工作,同樣也能給設計院帶來相似的價值提升,使得彙報時,設計團隊能更有底氣的闡述自己的設計成果,同時,也帶來很好的口碑效應,進而為獲得下一個項目機會帶來積極的影響。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是設計院讓第三方BIM團隊來參與,貌似有點像花錢請人來給自己找錯漏的感覺。所以,合作過程中,還是得顧及一下人家設計師的面子問題,別把話說得太刻薄,畢竟是人家做的設計成果,第三方BIM團隊是處於配合的角色。
當然,BIM應用的價值遠遠不止以上所說的這些,各種設計總裁班或者BIM學院什麼的,只要是面向設計院老闆或者政府、開發商的BIM相關培訓,基本上都會說一下BIM高大上的應用價值,這些價值,離模叔的工作太遠,模叔不了解,也就不敢妄言。但是,對於已經對BIM有過初步了解,或者在接項目的過程中,已經面臨BIM應用要求的設計團隊而言,參加初級或者中級的BIM軟體建模學習,並且逐步運用在工作當中,是大勢所趨,早點學習,早點運用,或許可以在現時這個行業冬天裡,找到一塊可持續開採的煤礦,給現在的工作帶來一些新的方向,更好的迎接未來的挑戰。
BIM有用的地方基本就是三維模型和信息化。三維模型便於解決設計到施工過程中的矛盾衝突(碰撞檢查,防止不同專業的圖紙矛盾,和圖紙中的各個物件體量所在空間衝突等問題),還可以完全通過全站儀放樣定位施工(像水立方那樣當年覺得極為複雜的隨機結構建築現在施工可謂毫無壓力)。
信息化便於記錄建築各部分的型號和責任權屬。可以實現「min~zhu」。但是因為我們在「tian~chao」所以並沒有卵用。(國有項目匿名評標導致禁止標註信息)。
二者合起來可以進行更為複雜的二次開發。比如運維軟體的開發。。。你可以判斷一個建築哪裡出了問題,出問題的部分在具體哪個位置。
其實也不能忽略例如桌子公司dynamo和gh的bim插件這樣參數化控制整個信息系統的工作方式帶來的設計效率的大幅提升。
當然,不要被什麼大數據欺騙了。。。統計建築的各種成本收益和溫度耗電之類的信息是可能會給我們帶來提高社會效率的方案,但更可能的是為上層社會提供剝削下層的數據依託。嗯,有一個帖子 說得很生動,,,
這是業界第一次嘗試用人類的語言解釋BIM。
可以看一下,但是不知道說的具體對不對。。
BIM =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 建築信息模型
「建築模型」大家在售樓部里都見過,「建築信息模型」是什麼呢?售樓部的沙盤模型加上信息?也對也不對~
表面來看BIM確實就是售樓部的沙盤模型加上信息,它是三維空間立體可見的,而且內部蘊涵了「信息」,信息這個詞也很玄,一時半會說不清楚,簡單來說大家小時候寫作業的本子總知道是啥吧,本子上可以寫任何你想寫的東西,BIM呢就是售樓部的沙盤模型加上一大摞作業本,但是作業本不是隨便擺的,每個建築子構件上都放一本,門啊、窗啊、牆啊。。。本子里寫什麼?隨便!
這個「隨便」其實也沒那麼隨便~關鍵還是「隨」實際需求而方「便」的一些內容你寫在本子里才有用~
沒蓋過房子的也大概知道,房子要先設計、再施工、然後裝修、最後入住、最最後還要不斷的保養維護。。。
其實建築工程行業也就這麼點事兒,因為俺不是搞建築設計的,以前對這幫牛人老崇拜了!(現在也崇拜)總覺得這幫人在腦子裡把那麼複雜的高樓大廈畫成幾張平面圖,然後房子就蓋起來了,特牛!
接觸了BIM才知道,原來這特牛的背後還有很多故事~
(以下這段抄襲自何關培老師的博客)
l 裝修的時候總是要鑽斷電線、打穿水管
l 豪華酒店、寫字樓總有些地方掛著 「請勿碰頭」、「注意腳下」的牌子
l 總是有些房間凍死、有些房間熱死
l 總是看到有些剛造好的地方砸了又重來
l 水管爆裂總是要大半天以後才能找到閥門把它關上
l 「鬍子工程、豆腐渣工程、釣魚工程」的說法又生動又形象
l 「錯漏碰缺」聽起來很專業,改起來很花錢
l 「設計變更」變一次花一次錢
l 該留洞口的的地方沒留,或者留的不夠大。怎麼辦?僱人砸。
l 不可預見費。注意這可不是不可抗力如地震海嘯引起的,是在什麼都正常的情況下發生的費用。
l ……
原來建築設計一直都是「缺陷美」啊!這些缺陷帶來的巨額浪費,更是讓我等納稅人心疼~~~
BIM呢起初就是為了解決或者減少這種「缺陷美」而誕生的,女媧造人的時候估計有點偷工減料,人類的腦子吧,對於複雜的三維空間想像和推演能力那是相當的差,更別提拿著一摞平面圖紙來設計和施工了,錯誤那是必須的必須的!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三維技術的突飛猛進,三維可視化的設計已經成為可能,大家不用再把吃奶的勁都使出來去在腦子裡建模了,所以呢,BIM對於建築工程設計領域是一次技術革命!
「革命」必然會革去一部分人的「命」,爬了一輩子圖板的老戰士怎麼辦呢?新工具用不來怎麼辦呢?用了BIM錢沒多掙,問題一堆怎麼辦呢?。。。這就是所謂的伴隨新時代的陣痛吧。。。
其實BIM止步於此已經很出色了,搞搞可視化設計、碰撞檢查、施工模擬、環境模擬、算量造價。。。
但是BIM的野心是一統江湖,設計要管、預算要管、施工要管、運營維護也要管~話說BIM你真的搞的定嗎?
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對於建築工程的全生命周期來說,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特點,管理的重心和內容是不同的,僅僅為了滿足設計要求而建立的BIM模型真的可以不斷豐富完善以至於可以服務於全過程嗎?
別人的實踐證明——不行!
有人說不是BIM不行,是用BIM的人不行!也有人說BIM還小,孩子嘛,總要給成長進步的空間。。。
在這個問題上,大家可以不用忙著下結論,真能抓住耗子就是好貓嘛~
上面的大神講得太多了
直接一點的話就是說
把你現場模擬成模型
然後模型模擬施工
預算出可能出現的問題
然後減少二次工作量
優化整體施工流程
可能在某個項目
就比如建模這一塊消耗量比較多的時間和精力
但是他給後續施工減輕很多負擔
尤其是國內這樣的坑爹情況
施工圖紙也是有多問題的
如何最大量減免二次工作量
這就是bim的存在意義
但是現在國內一半以上都是假bim(笑)
懂行的自然懂
第一個問題:bim就是建築信息模型的簡寫。
第二個問題:個人認為它是利用三維模型為載體將各種信息集中到一起。然後對這些信息進行處理及利用,達到信息傳遞、信息分析等目的。從而推動建築產業的標準化、產業化。
我只聊一下我的拙見吧,一個公司有誕生的時候,有發展壯大的時候,也有即將破產的時候,這和橋樑設計施工運營到最後拆除有一些相似的地方。BIM感覺是拿管理企業的思路放在建築路橋上了,BIM可能是希望對橋樑全壽命周期進行資料庫的建立,這個龐大的資料庫有一開始設計的各種資料,也有施工時的工程材料工程進度以及工作安排的管理,也有運營時各種病害檢查與處理的記錄……我們每個人將來工作的公司不同,公司主要研究方向不同,大家雖然都在做BIM,看上去可能是同行,但是很有可能做的事情是不一樣的。我最近也打算搜集一些資料想發一下文章,可能學習之後的見解又不一樣了吧。
寫的一篇關於什麼是bim及如何發展的文章。https://zhuanlan.zhihu.com/p/28778273?utm_source=com.android.mmsutm_medium=social
用最通俗的語言再解釋一下BIM。
項目建設是多個專業一起參與的活動,專業數量可以從十幾個到二三十個,特別是近一百年以來,由於電力、空調、通訊、數據、安全、智能等技術在建設領域的廣泛應用,建設項目的複雜性呈幾何級數增加。簡單點說,造今天的房子,即使魯班在世,充其量也只能搞掂建築和結構兩個專業,要把現在的房子造起來,還需要水道工、暖通工、電氣工、節能工、通訊工、效果圖工等等。當然,現在上面這些工匠我們都有, 就是需要再多的工匠我們也一定會有的。問題是,這麼多工匠,怎麼在一起造房子呢?
CAD時代:
首先建築工匠出場,畫好各種平立剖圖紙,然後交給其他的工匠們。這時候效果圖工匠來了, 根據建築工匠給的圖紙鼓搗出一個「效果圖模型」,再根據這個模型做出建築物的效果圖、動畫、虛擬現實等等的可視化效果,供業主或評委們做決策。
結構工匠要做結構計算, 根據建築工匠給的圖紙鼓搗出一個「結構計算模型」,然後進行其它工匠們都沒法明白的極其複雜的各種結構計算,配好鋼筋, 畫好結構圖。
然後機電工匠們扛著各種機器和管子來了,在圖紙上見板起架,逢牆開洞,再整出好幾個「機電計算模型」 ,在這些機電模型上進行機電各個專業的計算、分析、模擬,開始畫機電圖紙。
造價工匠該出場了,在這些圖紙基礎上建立「算量模型」,統計混凝土的體積、量管子的長度、數設備的數量等等,最終計算出房子的造價。
接著,時髦的節能工匠帶著頂綠色帽子走過來,看著這些圖紙, 搭起來一個「綠色建築計算模型」 ,開始節材、節水、節地、節能的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綠色建築計算,甚至還得算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等等。
房子造好以後呢,物業工匠來了,趕緊建立「物業管理模型」,並在此基礎上建立建築物的運營維護大業。
看出門道來了嗎?咱們來總結一下:
第一:工匠們都很辛苦,自己的活還沒練以前,都得自己先鼓搗出一個「啥啥模型」來。這些個「啥啥模型」和真實在建的那個房子一般都不是一碼事,因為每個工匠都是按自己的理解和需要來鼓搗的。退一萬步講,就算第一次都鼓搗對了,後面遇到「設計變更」 或「錯漏碰缺」的時候,所有工匠都能步調一致嗎?
第二:鼓搗「啥啥模型」是需要不少額外的時間和成本的。
第三:工匠們鼓搗出來的這些「啥啥模型」在以後的運營、維護、改建、擴建過程中幾乎沒法用上,因為這些個模型都只是特定用途階段性的工具。如果把造房子比作裁衣服的話,CAD時代每個工匠都根據自己的擅長做衣服,可您卻覺得每件衣服都在某個方面不合適您,都穿不出去。工匠當然都是好工匠, 問題在於每個工匠在給您做衣服以前都得先做一個他理解的您的模型或紙樣,然後根據這個模型或紙樣來裁衣服。
我們一起來看看即將到來的BIM時代的做法究竟有什麼不同呢?
BIM時代:
如果業主在請那些建築工匠、結構工匠、機電工匠的基礎上,再請一個名叫「苦逼」的BIM工匠,專門幫助業主建立、管理、更新一個其他工匠們都可以用的和實際建築物的內容一模一樣的模型,我們稱之為BIM模型,情況會如何呢?
建築工匠要出平立剖圖, 業主吩咐「苦逼」從BIM模型里找出平立剖需要的素材給建築工匠;
結構工匠要做結構計算, 業主吩咐「苦逼」從BIM模型里找出結構計算需要的信息給結構工匠。計算以後如果要進行調整,「苦逼」就把調整的信息再更新到BIM模型中去;
機電工匠如此,綠色工匠如此,造價工匠統統如此,,「苦逼」因為幫助業主把所有工匠的信息都放到同一個BIM模型中去了, 所以就可以發現並解決不同工匠之間互相打架的事情。
招投標開始,「苦逼」不但可以幫助業主準備一份已經解決掉各種錯漏碰缺問題的圖紙給投標方,而且還可以把那個設計已經完成的BIM 模型給施工工匠,請施工工匠把投標方案在BIM模型上表現出來。
不僅如此,施工過程中的工地實際進展可以在BIM模型上表現出來和計划進度做對比, 施工中一旦出現問題也可以利用這個BIM模型來解決, 新的信息也能同步更新到BIM 模型中去。
房子造好以後,這個一直在跟著變更更新的BIM模型就跟實際建築物一樣一樣的了,以後市場、銷售、運營、改建、擴建,就統統都可以用了。
如果還是用做衣服來比喻,那就叫量體裁衣:您的體,您的衣。
「苦逼」 = BIM 諮詢師。
結論: CAD是設計師幹活更快了, BIM是業主變成最明白的那個人了。
問:從手工時代到CAD時代,最受益的那個人是誰?
答:設計師。
問:設計師得到的最大好處是什麼?
答:繪圖快多了。
問:從CAD時代到BIM時代,最受益的那個人會是誰?
答:業主。
問:業主的最大好處會是什麼?
答:省錢。變更少了,返工少了,追加投資的情況少了。
問:還有呢?
答:省時間。有啥問題都立馬能解決了。
問:還有呢?
答:房子質量提高了。不用造好再砸了,不用沒洞硬鑿洞了。
問:還有呢?
答:沒有了。
問:真沒有了?
答:業主成精了。業主啥事都知道了,業主變成最了解自己房子的那個人了,業主變成最明白的那個人了。
BIM技術現在工具太多了,但是數據才是本質,BIM是技術也是藝術 讓我想到了BIM之家網的主題。
20
地產圈雜貨鋪
設計階段是目前bim應用最多,也是最成熟的方面,各種分析應用的案例很多,這裡就不多說了
施工階段的深化設計是確保實際工程與設計功能實現的關鍵,項目落地往往要看深化設計的完成狀況,主要說說BIM在深化設計階段的管理
1.人員管理
遺憾的是,目前施工單位的BIM水平有待提高,尤其是機電專業的BIM人員水平參差不齊,機電專業種類繁多,專業性強,往往是會軟體不懂技術,以管線綜合為例,如果是沒有專業背景及項目經驗,做起來是很困難的,因此人的因素極為重要,需要在合約中規定BIM人員必須是有專業背景的專業人員,尤其是總協調人員必須有同類項目經驗。
業主方也需要單獨配置專業BIM人員,很多項目都是有做BIM的願望,但是考慮到成本,絕大多數都止於行動,世上沒有物美價廉的東西,內在價值終會體現在價格上,指望極少人力物力的投入是不可能做好的,而我國目前缺乏這種投入,大多數項目停留在追求價格優先的階段,目前將BIM做好的項目均配備了完整的BIM團隊管理,貫穿於項目整個生命周期。
2.流程及合約管理
制度流程寫出來比較容易,實際項目實施就複雜的多了,舉個例子說明,如果項目為一個承包商,BIM模型,統一由總包完成,責任主體沒有問題,協調也便利,但是實際項目往往是這樣的,土建總包、機電總包、消防包、智能化包、變電站包、各種設備包、幕牆、精裝等等,管理起來並不像想像那麼簡單,三分技術,七分管理,所以可取採用以下措施:
1) 合約保證
簽訂合約時,要求所有分包商按照BIM導則,統一實施,統一標準,統一管理,由總包總體統籌。
2) 獎懲機制
沒有獎懲機制的約束,往往事倍功半,舉個例子,在實際項目中,各個承包商中標後,往往會在進行一輪內部招標,選出所謂的「物美價廉」的產品,接下來會通過各種手段更改中標品牌,這一過程往往要延續好幾個月,再加上分包與總包的入場扯皮,各種潛規則「行業」所謂慣例等等,實際上的,設計階段做的BIM,由於設備及管線的改變已經面目全非,如果沒有獎懲機制,無法約束承包商的時間要求及成果行為,將會對質量及進度產生影響。
流程管理
提前制定好管理流程,有利於開展工作
3.需求定位
為何最後寫,因為很多業主方並不了解自己到底想做什麼,加上外界媒體,各類的方面,忽悠的太多,玄而又玄,所以要根據項目定位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一般項目,用於最基礎的土建、節點模型,管線綜合,凈高控制,機房布局就可以了,投資少見效快;
技術較複雜項目,可以用在施工過程中,要求各個承包商統一管理協調。
最難的是後期運營的階段的需求,與智能化及各種運營考慮,能效管理、物業運營,市場營銷等等,日新月異,BIM只是一種載體及工具,需要二次軟體開發及各種設備共享等等,建議逐步投入,在現階段一步到位是不現實的,保持開放性的基礎模型很重要。
BIM應用如下圖所示供參考。
創建於2017.9.22閱讀2編輯
0粉絲·14贊·5回答
大家都在定義上來解釋什麼BIM,我從自己的理解來講。
1、什麼BIM?
就是利用工程技術軟體和互聯網技術來解決工程建設中傳統方法解決不了或者解決起來很麻煩很繁瑣的問題的技術。我認為不以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一些應用都不應該算是BIM技術,或者說是偽BIM。BIM技術的蓬勃發展可以理解為工程領域技術的變革,管理方式的變革。而且BIM技術將帶領工程建設領域從粗放向精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BIM技術的發展也是國家「互聯網+」發展的一部分,是工程領域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2、BIM有什麼作用?
從大方面說:BIM技術可以帶領工程領域走向精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從小方面說:隨著BIM技術成熟,可以幫助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可以提高工程質量;可以節約成本;方便管理。
至於怎麼去實現這些,大家自己去看看一些做的好的一些工程實例。
個人理解,希望能對大家理解有所幫助。
今年住建部和各個省廳對BIM的推廣力度還是挺大的
2011年雲南設計院院長提到,如果應屆生到院里一年不會BIM,直接pass;
2016年中建三局安裝公司寶雞國金中心項目應用BIM,切實解決很多工程項目難題;
2014年北京Z14正大總部大廈,其間涉及數百公司參與項目,光是協調就複雜之極,介入BIM同樣解決很多專業問題。這裡可以網上搜一下關於這裡邊的視頻介紹。
借用雲南設計院某領導的話語,建築領域的再次革命!!(2011年的話語)
看了很多介紹了,也沒有看到具體內容,也許是我理解不到位。我是學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的,畢業後一直從事機電方面的設計工作。從業快10年了,沒有方向了,現在想學些新的東西,找點新的目標。熟練使用CAD,僅限2D,想學BIM,看過部分介紹後,感覺類似3D建模,不同的是,管線什麼的可以反映在裡面。有沒有比較好的入門教程推薦,謝謝。
你看這道菜,群英薈萃,要您老80一點兒都不貴......
忽然想去學的了 從施工轉到設計 哈哈哈
推薦閱讀:
※AECOM的這種效果圖是如何做出來的?
※如何做出精緻的投影?
※請問產品手繪中針管筆和圓珠筆分別都有哪些使用的技巧?~想聽聽手繪達人的經驗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