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李健對蘇軾《臨江仙 夜歸臨皋》的評價?
以下為某微博網友對李健的評價提出的質疑以及評論區的部分觀點
想知道李健這樣的評價是否錯誤
防止被說帶節奏就貼下鏈接
https://m.weibo.cn/3300176204/4145798419771183
香菱笑道:「我只愛陸放翁的詩『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說的真有趣!」
黛玉道:「斷不可學這樣的詩。你們因不知詩,所以見了這淺近的就愛,一入了這個格局,再學不出來的。
一個理科生從邏輯上說,覺得靳東粉字母小姐姐的邏輯很有問題。李健老師說「我一直覺得這是他開悟後寫的」,字母小姐姐說「他把這首詞當做(作)蘇軾開悟之作,之前的大江東去和快哉亭都比這首「開悟」的多」。如果之前的大江東去和快哉亭已是開悟,那麼之後的這首臨江仙難道不是開悟後寫的么?即便是按照字母小姐姐的邏輯李健老師的話也沒毛病啊!
P.S. 李健老師說「我一直覺得」已經充分表明了這僅僅是他的個人體會,是一家之言,儘快這種體會和其他很多大家不謀而合,他也依然尊重不同的聲音。這是值得某些自以為是的人用心學習的。
作為一個李健的聽友以及東坡的門外迷妹,還是想說幾句。
蘇軾在經過烏台詩案以後被貶黃州,褪去士大夫的長袍換上農夫的短褂,自號東坡居士,他的思想境界在這時又進入到了一個新的層面,在詞作上的反映出在現實生活中的挫折感、對生命無常的感嘆、對歸耕閑情的嚮往和對曠達人生的體悟。
回到這首《臨江仙》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上闕不說,下闋筆鋒一轉,「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的發問,化用《莊子》「汝生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是嘆,是思考,復歸內心,希望從人間的蠅營狗苟中抽離。「夜闌風靜縠紋平」既是寫景也是寫心境。下闋讀來是一片空漠之感,而非「憤世嫉俗」。正如李澤厚先生《美的歷程》里說子瞻的詩文表現出人生的空漠之感,對整個人生、世上的紛紛擾擾究竟有何目的和意義這個根本問題的懷疑、厭倦和企圖解脫與捨棄。私以為這個「懷疑」和「企圖」就是一個「悟」質變點,在經歷了烏台詩案後,在黃州謫居幾年以後,對過去和現在的生活和經歷有一個新的體悟。所謂「開悟」不是完全不在意了,而是如何面對自己內心的挫折感、空漠感。這種「求超脫而未能,欲排遣反戲謔,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談世事而頗作玄思」,在東坡後來的作品中隨處可見。你要看他感性的時候心裡想了什麼,又要看他實際上是怎麼做的。你以為他要一走了之了,然而人家只是喝多了發發牢騷,而後又回家裡呼呼大睡去了,酒醒後又該幹嘛還幹嘛。東坡喝酒只為盡興,他不喜借酒消愁。再者,「開悟」是一個緩慢的漸進的過程,我並不認為他會在寫《定風波》《浣溪沙》《念奴嬌》的時候「轟」一聲就開悟了,寫《臨江仙》時又「轟」一聲又給倒回去了,寫《記承天寺夜遊》的時候又「轟」一聲充滿著疏宕蕭散的閑情。至於「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二句,如果僅僅用字面的意義去理解,是不通的,因為東坡自始至終並未退隱,並未真正歸田。此外,台大的劉少雄教授講解的東坡詞時,對這二句的解讀與陶淵明「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的精神相聯繫,委身於自然中,如舟之於江海,隨水漂流,怡然自得,不需作出過多的反應,人才會得到真正的自由。這與東坡此後一貫的隨遇而安的自我安慰的「樂觀」精神是相承的。
林語堂先生《蘇東坡傳》關於這一段的解讀在提主問題的截圖中已涉及,在此不再贅述。
最後,雖然那位博主的某些言論和表達的態度和方式讓人覺得很不舒服,但是並不想一一懟回去,然而如果單純把這首詞理解成憤世嫉俗之作,認為東坡晚年到惠州的東坡才算是「開悟」,恕我不能苟同。
唉……
什麼開悟不開悟的,我今天寫一首,是蘇軾臨江仙的開悟,明天就能寫一首「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反開悟。隨便寫寫隨便讀讀就好啦。想那麼多幹什麼……業餘的蘇軾粉 按照我自己結合《蘇東坡傳》和關於蘇軾的紀錄片的理解來說一下我的看法吧。
是這樣的 蘇軾這首臨江仙寫於被貶黃州期間 詞大概意思是什麼呢 講說蘇軾一天晚上和他那些酒友在東坡臨皋亭喝酒 蘇軾出名的酒量小一杯倒 醉醉醒醒反反覆復 等到喝完 已經三更 怎麼辦呢 那就回家吧 就起身柱杖歸家 回到家裡的時候呢 家童已經睡得很沉了 鼾聲震天響 敲門根本聽不見 子瞻兄轉身就倚杖聽江聲 撐著拐杖來聽江水流淌的聲音。
下片 他聽著江水嘩嘩流淌 就想到了自己前幾十年里 宦海起起伏伏 雖然無愧於心 卻也力不從心 何去何從不由己 而這時 風是安靜的 連帶著江面平坦 無波無痕 他想 莫不如乘桴浮於海 在月白風清中度過餘下此生了。
解讀全詩 關鍵在於最後兩句。最後一句詩 讀過論語的都知道 來自孔子的「道不行,乘桴浮於海」。意思差不多 都是要坐上小船遠離傷心之地 遠離這片自己的理想無法實現之地。
我個人認為 這句詩 恰好是蘇軾正在開悟的體現。想想看 他真的是要在江海上過活嗎 並不。試想他前幾十年的人生全數奉獻給了人民給了君王給了國家 他滿心的渴望是要報國 然而現實波折 他此番流落至此 他還能做些什麼?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時,他還能幹什麼?
他在這時 給出了自己的第一個答案 「江海寄餘生」。 他的視野不再限於朝堂 他要在山水之間領悟人生 當生命價值無法在仕途實現時 他還可以在自然中探尋到真正的自我。當人與自然合一時 便是生命的最終完滿。
知道為什麼要說他曠達說他開悟嗎?這很好理解 當人們把自己放在蘇軾所處的那個位置時 他們會想到這點嗎 他們會想到人生不止未竟的野心還有身心的超脫嗎?要放棄曾經的繁華嗎?要痛恨不公的世道嗎?要忍受絕對的平靜嗎?要對一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嗎?
蘇軾在這一切的心理折磨後 對自己做出了第一個答覆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他完成了這場心裡煎熬 並最後得到了自己淬鍊出的慰藉。也就是隨風而去 江海寄餘生。
我覺得這是曠達。或者說 這是夾雜了苦悶痛苦 但未曾絕望的曠達。在此 他的靈魂達到了旁人無法企及的高度。
某名人說:我最喜歡的動物是大象 我一直覺得它們很好看。
某跳跳聽見了叫道:
大象哪裡好看!怎麼能說大象好看!
你說大象好看你懂不懂審美!你不懂審美還裝逼說丑逼大象好看!
雞雞長在臉上的大象哪裡好看!雞雞長在臉上的大象丑爆了!臉長在雞雞上的蛇才好看!
路人說:人家只是說自己覺得大象好看......
跳跳說:我不聽我不聽!你們都是他的腦殘粉!你們都是在裝逼!你們都不懂審美!你們休想讓我屈於淫威!你們都是辣雞!只有本仙女出淤泥而不染!只有本仙女對雞雞最有審美!最有研究!
路人:......
TM有病吧,吃飽撐著了?
那帖子我看了,全程替靳東粉尷尬,和靳東一樣沒文化還好裝逼,撒潑耍賴的樣子真是好笑極了!肚子里沒貨就不要出來丟人現眼了!還好意思嘲笑李健,他家粉先辮過李健粉再說吧!粉隨愛豆這話真沒錯,好奇他家也沒人出來管管,還嫌被群嘲的不夠嗎
真搞不明白,李健只不過說了自己的理解而已,犯得著去評價別人對這詞的理解嘛。。。
我去,李健的話本身沒錯啊。先不去考慮這首詞是不是蘇軾開悟後寫的,李健說的是「我一直這樣覺得」這不正是說他只是自己的個人感受而已嘛?我也是理科生,不知道為啥有文化的粉絲為這還能吵起來。
要是真想討論學術問題,也請不要帶上「某某粉」這樣的字眼。
要看對開悟的名義吧…
我倒是覺得,蘇軾此人,一生都在「悟」,從他年少得志,第一次為官被上司打壓,針鋒相對之後明白官場老人的愛才之心,到他發配惠州「此心安處是吾鄉」,他從未停止過「悟」。蘇軾的詞入世又出世,曠達豪放遺世獨立,但你若要說他這首詞表達的是憤懣之感,我不敢苟同;你要說這位「不與梨花同夢」的人的開悟是在晚年,我更不同意。
話說回來,這位博主既然是靳東的粉絲,他盯著李健的微博研究幹嘛…
話再說回來,李健不過是說說自己的理解,誰和誰胡侃的時候還不表達一下自己的意見呢?對一首詞的理解不同大家探討就是了,何必搞得刀來槍往的…因為這個你嘲人家「清華大學的學生的粉也都是小學生水平」是不是有點沒格局?
我覺得有必要給這些人頒一個諾貝爾扯皮獎,媲美諾貝爾數學獎的那種。
這種事都能被說成這樣,有點心疼李健了。。。。。。
為黑而黑,
為罵而罵,
以無知裝高明,
把無聊當黑料,
為拔高自己而貶低他人,
為標新立異而賣弄身段,
卻無異於坐井觀天,瓦釜雷鳴,
又有什麼橫行霸道,洋洋自得,
強裝學識淵博,引經據典而樂在其中,
顯露敗絮其中,畫貓類狗全不得人心,
給吃瓜群眾們看場笑話,
讓老幹部粉絲無故背鍋,
維護健哥形象,
表明腦殘立場,
既無文化,
又無德尚。
此般智障之人,理它做甚。
東坡其人,一生都在頓悟和覺醒,不差這一次;健哥閱讀量與文化素養也非一般人可比;靳東先生同樣是一位值得尊敬的演員。還望諸位消停消停,放過這三位,畢竟公道自在人心,誰是誰非,大家不都看得很清楚嗎。說的好像人一輩子只能「開悟」一次似的。(* ̄︶ ̄*)
圍觀了一下 奈何聽友們真的有文化 博主挖坑自跳
文學藝術類的問題認為只有自己的理解是唯一正確的的態度永遠是格局狹小的體現。
因為達不到高度就嘲諷別人活在自己的象牙塔里,就像學生時代你遇到的那些不學無術的然後嘲笑學習的人是書獃子的同學一個德性。
有時候你再怎麼分析也叫不醒認為自己沒睡的人,倒不如少費口舌,冷笑一聲,點右上角。這是跳著給靳東洗白呢,不過這洗得也是稀里嘩啦,靳·我最牛逼·東可能連名字都念不全乎
笑死了,靳東粉嘲什麼不好嘲李健沒文化,靳東粉里有幾個清華的?
眾所周知,蘇軾是集儒釋道於一體的一位名人,烏台詩案是他創作才情和人生遭遇的轉折點。
被貶黃州之前,蘇軾是典型的憤世嫉俗的儒生,興水利,除水害,在官場有著自己的政治抱負。「似二陸初來具少年,致君堯舜,此事何難。」
而到了黃州作為一個被限制在當地不能擅自離開的罪犯,民兵隊長,他更寄情于山水,把自己無處宣洩的政治報復轉移到道家來修補創傷,一曲「大江東去」和《赤壁賦》,裡面滿滿的曠達超然。
由儒入道,可以說是開悟了。
當時蘇軾寫下這首詩,當地州長看到最後一句嚇了一跳,一位蘇軾自己離開黃州去漂流了,自己滿世界找,結果第二天看到蘇軾就在自家門口打呼嚕。
哈哈哈,半桶水瞎晃就是說的這這種。
臨江仙,跟他後邊舉的那篇,本質上都是一種開悟,說白了就是放手,不用力了,並沒有太多高下之分。
第二篇說的是「想止則止」,不是「當止則止」推薦閱讀:
※請問蘇軾《前赤壁賦》中倒數第二段蘇子說的話到底蘊含的意思是什麼?
※蘇軾到底有多厲害?
※蘇軾在《前赤壁賦》中,第四自然節,提出水與月,闡述事物變與不變,取與不取的論述有何深層含義,如何理解?
※有一句古人的經典名句,是描述一種情緒或者感覺一旦過去了就很難再描述了,好像是蘇軾說的,請問是哪句啊?
※蘇軾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