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文學有哪些好玩的見解?


這個答案我想了很久,考慮到「好玩」這個要求,我選了幾個比較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的研究案例。
這些案例可能有些民俗學的風味,在比較文學裡屬於」主題學「研究範圍。

一、來自西方的民間故事

北歐故事——王寶釧與薛平貴

薛平貴由來最為新穎的說法源於翻譯家楊憲益先生。楊先生從翻譯學的角度提出薛平貴的故事應當改編自歐洲中世紀《格林童話》中名為《熊皮》的一則童話:

在格林兄弟的《童話》里,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和薛平貴)非常相像的故事《熊皮》。故事大致說有一軍士,在非常困苦的處境里遇一妖人,給她一張熊皮,叫他七年不得沐洛修飾,此後便可贏得極大財富終身無憂。這軍士後來到一人家,當地有三姊妹均甚美貌,大姊二姊都嫌他醜陋,唯有三妹因他援救了她的父親而願意嫁給他。結婚後熊皮軍士將一指環剖分為二,以一半交他妻子作為憑證,又去漫遊四方。他的妻子穿上敝衣,任憑兩個姐姐笑七年期限滿了,那軍士衣錦榮歸,取出指環,認了他的妻子……我們如研究一下這德國故事的名稱便可知道這兩個故事必出自一源。熊皮的音譯在古代北歐語里與薛平貴三字的音竟完全相同。

二、來自印度的故事

1)印度佛典故事——曹沖稱象

陳寅恪認為 ,曹沖稱象之事也出於印度佛典( 季羨林亦持此論 。他的證據是 : 當時地處中原的曹魏境內無象 ,「象為南方之獸 ,非曹氏境內所能有 , 不得不取其事與孫權貢獻事混為一談 ,以文飾之 ,此比較民俗文學之通例也」 。言下之意 ,三國時魏國和吳國既然無象 ,自然也就不可能有稱象之事 。 稱象之故事 , 也多見漢譯佛典 。在北魏吉迦夜共曇所譯佛經《雜寶藏經》卷一《棄老國緣》中 ,有以船稱象故事 , 「天神又問 ,此大白象有幾斤 ? 而群臣共議 , 無能知者 。亦募國內 , 復不能知 。大臣問父 ,父言 , 置象船上 ,著大池中 ,畫水齊船 ,深淺幾許 ,即以此智以答天神」 。

2)其它故事

盲人摸象(印度佛教故事,三國傳入中國)

老鼠嫁女兒(老鼠女兒嫁給太陽、烏雲、大風、圍牆,最後要嫁給貓)
(印度《說海》和《五卷書》中都有基本相同的故事)

三、來自印度的故事形象

1)龍王的形象——中國傳統民間故事只有河伯,龍王是印度故事傳過來的。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中所載入:「古祭水神曰河伯。自釋氏書入,中土有龍王之說,而河伯無聞矣。」自從佛教傳入中土,帶來龍王傳說後,河伯的水神之位漸次被龍王所取代。唐宋以來,龍王之說大盛,河伯之說逐漸消弭。

2)來自印度的月兔形象

季羨林認為 :「月亮裡面有兔子的說法在中國可以說是由來已久。但這種說法並非國產,而是來自印度。 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梨俱吠陀》起,印度人就相信月亮里有兔子。梵文此後中,許多與月亮有關辭彙都有sasa(兔子)這個字作為成分。」

3)印度神猴哈努曼——孫悟空形象來源

季羨林在《&<西遊記&>裡面的印度成分》一文中指出:「不能否認孫悟空與《羅摩衍那》的那羅與哈奴曼等猴子的關係,那樣做是徒勞的。但是同時也不能否認中國作者在孫悟空身上有所發展,有所創新,把印度神猴和中國的無支祁結合了起來,再加以幻想潤飾,塑造成了孫悟空這樣一個勇敢大膽、敢於鬥爭、生動活潑的,為廣大人民所喜愛的藝術形象。」

註:無支祁是《古岳瀆經》中的中國本土猴子形象。

4)其它

美女蛇形象
聰明的烏鴉形象
-----------------------------------------------

1)以上參考自季羨林、鍾敬文、劉守華、楊憲益等人的文章。

2)民間故事來源考證一向各有各的說法,以上說法都有被反駁過,這裡當作是「觀點」列出來。

3)一些「福斯塔夫和王熙鳳的比較」之類的研究也兼顧了趣味和價值,這裡照顧到答案的主題就不展開了。


劉亮程《一個人的村莊》:劉亮程是最接近莊子的活人。當地球人都覺得時間不夠用,他花大把光陰,去介紹兩隻螞蟻互相認識、研究驢為什麼不穿內褲。這書是農民賣萌指南。也是人類賣萌指南。


是有趣的好玩,還是好笑的好玩呢?好笑的是某些人提出來的法國學派美國學派還有最最好笑的中國學派。除此,學科里的其他所有的內容都挺有趣的。


本人人類學專業,它強調田野調查,走民間路線,所以和民俗學有些聯繫。因而,文學人類學對人類學來說還是很文學。比較文學和文學人類學的關係,也值得討論。當然,我不懂比較文學,但我看過相關方面的書。印象最深的話是不要隨便把兩個作家、兩個作品拿來比較。
民間故事的比較當然很有意思。因為民間故事總是跟人相關,是活生生的文化。所以我們會看到全世界很多故事很相像。
沒認真研究過,就談個感受。


其實最好玩的就是比較本身。我也不懂比較文學,回頭找倆例子嘮叨嘮叨


推薦閱讀:

馬爾克斯的小說《枯枝敗葉》寫作水平是否不高?
為什麼豆瓣的低分電影要普遍多於低分的書?
如何評價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斷代史系列》?
45度角仰望天空是不是形容一個人矮小的文藝描寫?

TAG:閱讀 | 書籍 | 文學 | 比較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