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群組在國內 Social 網站都不火?知乎會推出群組功能嗎?

群組在kaixin001、人人、sina微博都不火,
似乎國內除了豆瓣早期群組功能火了一陣,現在也走下坡路了。
群組功能在social平台中,到底與用戶習慣哪裡衝突了還是怎麼了?
為啥網站運營人員這麼喜歡推出群組功能,但到最後都遭冷遇呢?
知乎會推出群組功能嗎?


有什麼依據說豆瓣的群組"走下坡路"了?在幾年沒有新的功能支持和入口頁面的「不利」環境下,豆瓣群組的使用仍然在高速增長。建議可以考據一下這兩年新的網路名詞多少是在豆瓣群組裡誕生的。

群組成長需要的耐心和SNS的成長速度不在一個時間尺度上。無心插柳可能是最好的運營策略。豆瓣今天最「火」的群組多數有三五年的歷史。這個比絕大多數"Social網站"的PM在崗時間要長。

這些年很多模仿豆瓣群組的都把豆瓣最大的群組複製一遍,然後泡杯茶坐在旁邊等開花結果。正確的辦法應該是把豆瓣最小的群組複製一遍,然後5年之後回來看看。遺憾的是沒人有這個耐心。另外豆瓣「最小」的群組,那些只有幾個人的,有十幾萬個。挑哪些複製呢?我很同情這些PM們。


群組就不需要火,火了就不是群組,你見過一小搓人聚在酒吧聊天,可你見過一大搓人在廣場聚會嗎?


Update on 2011-6-25, Quora推出群組功能了。
Update on 2011-7-2,Google+的群組功能, "I Circle you", :)

1.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亘古不變。豆瓣群組是豆瓣早期就有的,既是憑用戶興趣自發生成的,又給了用戶創造內容充分展示的舞台。
2. QQ群,新浪圍裙與豆瓣群組的區別。QQ群是實時的,時間短,新浪圍裙是微博體,承載的內容有限,不足以積澱,是快餐的消費習慣。SNS化的。如果要類比恐怕用這兩者不恰當,可以考慮Facebook的群組,比如Facebook有個有關Quora的群組,裡面都是Quora的活躍用戶。討論質量就會非常高。
3. 問題在於「幾年沒有新的功能支持和入口頁面」,要進豆瓣小組要多進一層,參加小組過多之後就沒有更好的管理方式,「我的小組」顯示的內容是我參加各個小組最新的內容,但基本上很少是我所需要的內容。在用戶層次上沒有很好的區隔和劃分,群組上了十幾萬人,真正活躍的用戶又有多少呢?信息參差不齊,真正有營養的內容又有多少呢?
4. 知乎是不是群組?知乎目前有6000+用戶,其興趣愛好都偏互聯網多一些,放到豆瓣這就是一個中等的群組,一個問題就是一個小組討論,但是內容質量回帖質量非常高,還要有邀請才能進小組。這本身就是群組的有力說明。
5. 豆瓣群組反應出來的問題是,往往高傳播的小組討論,不是你自己參加某個群組去發現了,往往是你的好幾個友鄰推薦之後,你才會去小組挖原貼。
6.群組不是被詛咒的功能,這只是人類社交關係日常生活的組織方式在網上的一種投影。如果在線下就是一個很火的群組,線上一定也能火。
7. 群組一定要是用戶興趣為出發,群組應該有區隔,追求高質量用戶和高質量內容的群組與其它的群組應該區別對待。社會化而言,你的友鄰所參加和推薦的群組及內容,對你的吸引力大於其它,作好推薦。
8. 經營得再好的群組,就以知乎為例,仍然是20%的貢獻者,80%的消費者。
9.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自然規律,亘古不變。


群組是中國最重要的SNS形態,怎麼會有人說群組不行?

QQ群和貼吧是最大的群組產品,YY也是,這三個產品都是遠遠大於大部分其他SNS產品的。

國內政策對於群組產品有很多限制。比如QQ群的最大人數。導致國內的群組產品有很多缺陷。某種意義上也是機會


群組是經得住時間考驗的社區交流功能,適合各種人群扎堆聚合交流,不管哪個網站推出它,都是為了完善用戶需求,它根本也不是能單獨運營的產品。在SNS上不活躍,是因為用戶在自己的小社交網路里消耗了大量的注意力,在微博上不活躍,是因為用戶在各種follow用戶產生的海量信息上消耗了大量注意力。在豆瓣上火,是因為圍繞著書,電影什麼,也沒什麼太多注意力可消耗的,所以豆瓣的社交重心反倒落到了群組上,形成了豐富的社區文化,而且文化品質也很高。

社區文化這種東西完全是軟實力,靠用戶群長期積累和創造性參與,越簡單的產品功能越能經得起各種智商的人群的使用,所以,產品最簡化設計是第一位的。即使你判斷豆瓣用戶粘性不高了,也不能歸因到群組功能上,群組絕對是豆瓣產出效益最高的產品。


「群組在kaixin001、人人、sina微博都不火,似乎國內除了豆瓣早期群組功能火了一陣,現在也走下坡路了……」這話並無切實依據吧?就我個人的認識,人人的群組當初是很火的,後來據說是為構建和諧社會「奉獻」了自己,不過人人的PM們一直都在試圖通過各種形式恢復這一功能,但是元氣已傷,需要時間來恢復。

針對群組這個產品說說我的看法:
1、群組只是一種形態,核心在於聚合同類信息或同類人(同類是指統一事件、問題、興趣、愛好等);按照這種思路來看,微博中的話題、微群,豆瓣中的小組,騰訊的QQ群,甚至論壇中的不同板塊,都可以看成是群組。
2、對信息和人的聚合,有利於提高信息的相對質量,讓喜歡的人很快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地方。但是聚合的方式多種多樣,「群組」只是其中一種,可能適合豆瓣,人人但不一定適合微博或其他,至少新浪微群目前的形態,讓我偏離了微博這條信息的主幹渠道,整合的不夠緊密,所以我加入後看兩眼就走了,有想法也不會刻意跑微群裡面去。
3、隨著信息的數量和傳播的速度不斷提升,對信息聚合的需求也越來越普遍,在我們的推薦系統還不足夠智能的情況下,群組是一種傳統而又實用的功能。只不過形態上需要PM們根據自身產品的特性,不斷改進。
PS:希望新浪微博、騰訊微博、開心、人人等內部人士分享一下相關數據,這樣更有說服力。


呵呵,談談個人一點粗淺理解。

群組不火的原因:

1、數量泛濫

  • 相似群組過多
  • 內容分散
  • 用戶分散

分析:群組名稱重複的過多,用戶加入形成困擾,群組名差不多的,可能有數百個,不知道去加入哪個,導致組成員分散,話題分散,不易形成討論氛圍。

2、產品形式過於「沉重"

  • 內容創建難
  • 內容」表現性「差
  • 輔助於群組的功能過弱

分析:類似發帖,寫Blog的話題創建形式不是絕大多數組內成員能接受的,創建內容的門檻比較高,隨便寫個帖子可能沒人看,也可能太浪費時間,腦力,是個重腦力活。

把群組內創建的內容當做帖子,很多時候只在這麼一個群組中存在或者在自己的Feeds路過一遍,顯然很難被有興趣的那些人發現,沒發現到自然沒有可能加入該群組並參與討論。

輔助功能這塊,要談就比較有意思了,群組要火起來,我個人覺得必須打通」兩脈「:

  • 通過內容本身的傳播,拉動新用戶加入群組,並參與討論。

(這就需要內容在創建的時候,有一些興趣關聯元素,如:標籤,或者內容創建後有一些分析辦法,如:語義判斷。而且系統本身內容可全社區內根據用戶興趣去自動匹配推薦)

  • 通過群組成員本身屬性(興趣),拉動同興趣用戶加入群組,並參與討論。

(這就需要人要有標籤,如人的興趣,愛好的等。甚至這個人在本社區或者其他社區的行為的收集,做到摸清這個人的互聯網行為和性情,然後推薦可能感興趣的群組,話題或興趣相投的人及其所加入的群組)

小結:這塊我倒是覺得,以微信息為主體的產品形式更有優勢,比如說」微群「,這種產品做到了大多數人是有標籤,群組內發內容門檻低,內容傳播通道多樣化。

但是,微群信息產生門檻低和社區內傳播容易的同時,也存在著在群組內優質內容沉澱,和優質內容如何到達組內成員視線的問題,信息穩定性和持久性較差。

另外,就是微群與微博中的話題這兩者的關係沒處理好,#****#從某種程度上已經承擔了群的職能,顯得圍群產品是多餘的了。

3、運營不當

  • 創建群組門檻過低
  • 官方參與過少

分析:

古話說,物依稀為貴。我覺著這點QQ群做到的比較好,創建一個群需要有等級,創建的數量上也做限制,除了群名稱描述可識別外,群分類也是可識別的關鍵字。

而且,退群,解散,轉讓,更改名稱等一套體系比較健全。

定位垂直的社區群組可能會比泛SNS的群更容易火,因為定位垂直本身就已經是一個大的興趣屬性,已經決定了這個社區用戶群的大方向。

而一個泛SNS,可能先需要做好的是對用戶按照興趣、愛好的分類,收集用戶行為,根據用戶興趣和行為做用戶群細分之後,再談做群組才比較合適。這些都沒做好,Copy出一款群組產品,意義不大。

所以,我們能看到豆瓣群組其實還算可以了,開心,人人的群組情況不樂觀。至於新浪微群的問題,上面也已經提到過了。

至於官方參與運營這塊,同樣微群或者微博是值得稱讚的,我們經常看到的熱點話題的討論,話題推薦,微群在微博中的推薦。


通過親身經歷,我認為群組的前期成功或許是偶然的,但是中後期的成功是必然的。


思踐在5g寫的文章對我很有啟發,他的觀點是:群組沒有死,只是換了種形式。群組在最近幾年發生了進化或者說是演變。目前流行的facebook,twitter,甚至包括我們正在玩的知乎抽象的看都是一個大的群組,他們組合各種新型的產品元素(news feed,app...等),進化成了一個新型產品形態,並且新的讓你都認不出他們其實還是群組,或者是圈子。

豆瓣式的web群組已經過時了,就好像交通工具從馬車到汽車的進化一樣,如同馬車一樣,豆瓣式的web群組,雖然在現代社會仍然存在或者可見,但已經被拋棄。而新形式的交通工具汽車,組合了工業革命各種新的發明、材料和元素(玻璃、橡膠。。。)成為主流。

就如同web群組--&>QQ群---&> fb tw 這一路的演變,都沒有改變其群組的本質。現在我們能唯一確定的是人們對「群」、和「圈子」這個需求一直會延續,但未來會變成什麼樣,我們仍然未知。

附:

新浪微博本身就是一個大群組,這也就是為何新浪微群做不起來的根本原因,在新浪微博里再做一個群組,無異於床上架床,房上建房,多此一舉。


Old groups never die,they just fade away
群組永遠不死,只是漸漸遷移

排名第一的11年阿北的答案就是最佳的註解

建議可以考據一下這兩年新的網路名詞多少是在豆瓣群組裡誕生的。

非常同意阿北評判群組發展的一個指標——「流行詞的發酵地」。

群組本質上是一個用戶高於產品的互聯網產品。
一群性格特色相似或者興趣相投的人走到了一起,那就是一個群組。
這群人如何找到彼此?其實一個有個性的網站就是一個最原始的契機——大家都喜歡上這個個性的網站,那麼我們投緣的幾率很大。
細數曾經興起的、正在興起的群組,大致都有賴於網站獨有的個性——天涯的八卦、豆瓣的文藝、貼吧的狂歡、虎撲的黃而溫暖。(大群組概念,論壇和群組都在其中)

由人而生,也由人而死。社交蒸發冷卻效應下,人群不斷地追逐新的適合自己的社區與群組,老的群組不會死,只是會變成另一個模樣。而那些明星群組,則由於極強的凝聚力和傳播力,作為社區創造著互聯網正在流行的那些熱詞。

順帶說一句,豆瓣作為流行詞發酵地的能力越來越弱。大家可以想想現在流行詞的發酵地可能是哪幾個。大致這個的答案就是目前群組發達或者非常有潛力做群組的互聯網產品。

一、總的趨勢大概是兩點,
1.代表最廣大網民喜歡的群組,幾個就夠了
從貓撲233、天涯小月月、豆瓣奇葩說到李毅吧、魔獸世界吧,人群喜聞樂見的群組,大概一兩個就夠了。

2.垂直群組越來越多,同時找到群組的
不缺群組,只是缺乏真正適合自己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現在很多明星 APP 里自帶的群組功能很繁榮。

二、普遍遇到的問題
1.小眾如何在成為大眾的過程中不改變自己的模樣
魔獸世界吧的演變也是個有趣的例子,原來討論遊戲的人不得不另立門戶。
QQ 群也是如此,500人群為何總是莫名地水掉,造成大部分人沉默,小部分人狂歡。再者一部分人另立門戶的局面。

三、不適合做群組的
中心化太嚴重的互聯網產品——如新浪微博
用戶群像性格、特徵、興趣不明顯的產品——如新浪微博

四、適合做群組的
中心化不那麼嚴重
用戶群像性格、特徵、興趣明顯——嗶哩嗶哩、知乎、虎撲

我總是堅信很多優秀的產品總是應運而生的,所謂應運而生,就是指用戶已經用一些不那麼產品化的方法去實現自己的需求。
比如知乎,以知乎+興趣為紐帶的 qq 群不計其數。光ACG 群我就加了六七個了,而且 qq 群是展示了蒸發冷卻效應的完美樣本,大家不斷地從一個群里遷移到另一個群。qq 群逐漸地不能滿足知友對群組的額外需求——如「1000關注者才能入群」、「在某個領域有見解」。
人群的篩選功能 qq 無法做到,貼吧無法做到,但知乎有機會能做到。

再說嗶哩嗶哩,與知乎不同,嗶哩嗶哩的彈幕本身就是一種非常簡化版的群組——看同一個視頻的人在這裡交流。

因此近些年我們可以看到,從流行詞上來說,彈幕網站在流行詞發酵地的權重是越來越大。
「成龍duang」、「雷軍 are you ok」,除了這些現象級話題,還有很多語句的發酵與傳播「然並卵」、「是在下輸了」等。配合二次元眾在貼吧這個群組下的發力,影響力逐漸擴散到大眾文化中。(親身體驗,這個過程大致會有半個月到一個月的延遲)


恩。
群組永遠不死,只是漸漸遷移。


為什麼群組就必須一直死扛著不解散?解散了也可以再復活,總之在群組特性方面應該多一些創新。贊這句話。
人的討論需求是多樣的,以單一屬性形成的群組,只是一種滿足方式,讓用戶方便的聚集,方便的解散,就像聊天軟體的臨時多人會話一樣,討論完就散,多好。最關鍵的是當我想討論的時候,我可以立即迅速的找到那麼一群人也和我一樣想討論,那就ok了,如果討論的很好,有進一步發展關係的意願,那就加MSn或者其他聊天軟體了。滿足用戶討論是關鍵,以什麼方式不關鍵,討論有兩點很重要——及時性、高質量。
關於及時性,qq通過技術解決了這個需求的技術障礙,不過依然不能很好的解決確保這個群裡面得人有立即就想交流討論的慾望,也許這個群裡面得人對這個問題都想討論,不過不是現在,而有時候交流的慾望是當下的,過了之後就形成文章了,不是簡短的思想碰撞了。不如就一個問題,標個標籤,然後想交流的人搜索這個標籤,立即加入討論,完了就散了。就像遊戲裡面得房間,大家進入就是為了組隊玩,玩完之後就各回各家了,下次再來組團玩,美妙的重複~~很贊知乎現在的話題,本身就是一個群組。
關於高質量的討論,取決與參與討論這個問題的用戶,如果所有人對這個問題的認識都很深刻,自然會激起高質量的討論,這是普遍認為的高質量(這個也是知乎正在做的)。從另一個角度,閑扯的人如果面對的都是閑扯的人,一番討論過後,自己的觀點得到極大的認同也必然得到滿足,認為是一次高質量的討論,不同的人群對高質量的評判標準不同。這個就得看網站如何給用戶劃分等級和許可權了。
不贊成知乎推出群組,一個問題的提出就是一個群組的建立,所有參與回答的用戶都是群組的成員。知乎本身是個大群組,這個大群組下面以問題為標籤,形成許多自由的小群組,可以隨時組建和解散很方便。


群組不火不是群組這個產品形態本身的問題,需求是有的而且很大,更多時候是一些非產品本身的因素:比如所處平台不靠譜,做的人耐心不夠,運營不得力,上邊不重視等,人們只看到豆瓣小組的風光,但無人抄的其精髓,追其根本,還是對產品本身的理解和耐心不夠;群組本身是一個很需要運營積累沉澱的東西,國內很多網站在做都是想兩個月做上線,然後給網站帶來多少多少流量用戶,孩子還沒長好,你就想讓他賺錢,太浮躁了。


群組和 BBS 一樣的地方,在於很多內容由用戶自己管理。當一個群組的人數到了某個量級,單一的或者幾個「組長」、「管理員」是管理不過來的,這個管理不過來,一方面是不知道怎樣應對「有關部門」,另一個是保證主題的集中和用戶的活躍。因此單一的群組或 BBS 會出現瓶頸。

聚眾討論的需求一直都是有的,因此網站愛做這個,但是需要投入的運營成本在初期難以預估,你怎樣保證用戶的活躍,又不觸犯「有關部門」,怎樣教育我們的版主和核心用戶去運營他所「擁有」的群組內容,都是問題。其中一點沒做好,就容易看到瓶頸,「不溫不火」。

我 05 年在豆瓣建了一個紀錄片小組 http://www.douban.com/group/newsreel/ 大約花三年時間讓它自然增長到 1w 人以上,但是被限制的內容一直無法避免,導致受限無法擴大,我作為豆瓣「熱心用戶」卻沒有經驗怎樣維護這些內容,最後消磨了積極性,變得「不溫不火」,就是一例。


1、無關政治的豆瓣群組是很火的,比如旅遊,上十萬的小組好幾個,其中我有1個,每天輕鬆會有上百個貼發布
2、新浪微群,證明群組還可以再火,現在新浪微群已經火的不得了
3、未來真正能形成創新社區應用的,規模化的,還是群組功能
4、目前所有模仿豆瓣的群組都有缺陷,看未來怎樣消減,我認為採用連座制是未來資審的好方法之一
5、未來群組、活動、生活營銷是可以延伸的重要互聯網方向
6、我看好群組,因為這是一個能夠將個性、自建、類聚、開放性進行結合的互聯網產品,目前還需深度挖掘


這個問題我也想過,
論壇和sns網站都有組群,新浪也有。。但是都不行啊
不過有個網站的組群做的很牛逼,
那就是豆瓣。
豆瓣真正的把感興趣的人聚集到了一起
到底啥原因呢?
就是一個用戶體驗的問題。
其他的細節原因還有很多,
比如一般的sns網站是個封閉的圈子,
搜索引擎基本無法給它們助力,
而豆瓣的話題非常open,很容易就跑到百度第一頁了。
看代碼,非常簡潔,直入主題 ,都有 nofollow標籤等。
這說明他的產品做的很完善。
看起來很簡單,

大道至簡!
——
知乎的關注話題 各種關注其實就類似組群了..

淺見


以前的群組是根據定期話題屬性或者人物屬性(也就是人人、豆瓣);
現在的群組已經開始按照不定期話題屬性或者關鍵詞屬性(也就是知乎)。
知乎現在已經是群組,按照關鍵詞來定群,已經不需要再使用原先的群組組織結構的方式。


除了豆瓣小組走下破路這點不認可外,其他社交網路的群組功能確實像被詛咒一般。之於為什麼,上面回答已經很充實了。個人愚見,補充一點:

  • 所謂群組這種功能,實際就是國內泛濫的論壇形式功能化。在國內本不是新鮮應用,Discuz!在05年的免費開源後,論壇就開始在國內泛濫了。也就是說,大多數國內網民在05之後就能輕鬆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網路社區。此外,03年上線的貼吧,也是分流這種需求的重要原因。
  • 附一點:豆瓣小組能火,完全是豆瓣獨有的社區氣質所致,這決定了它與以往傳統社區的差異化。

群組本身的目的是想把屬性相同,或是興趣相同的一群人聚集起來,從而產生內容,進行討論。
群組另一個末級的形態是與BBS相同的,即跟貼式討論。
個人認為問題就出現在這個末級形態上,bbs式的討論最大的問題,或是與現在不入流的形態就是傳播性不好,主動獲取方式不好。所以用戶有了更好的傳播方式和獲取信息的方式,群組自然就不行了……


如果群組功能不能和線下活動結合好,這樣群組功能就是去了它本身的意義,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現實中的溝通能夠加深群組之間的互動性。


限制群組發展的是規模和噪音之間的不可調和,使之可能如豆瓣小組、陌陌群組這樣有比較可觀的流量和激發量,但難以成為一個對大部分普通用戶有社交價值的產品

群組需要規模才能產生足夠的內容和交互,才有社交價值,但規模上了之後噪音增加:各種魚龍混雜的人物的發言和發帖,使之對於普通用戶不是一個高效的內容消費形態。刷論壇的人相對微博、SNS、微信一定是少數,因為用戶普遍是懶的。
所以要麼是偏冷,要麼是偏吵,當然也有正好的,那就是極少數管理員的藝術了,但一個產品依靠這種人治的藝術總歸是行不通的。

注意:
1、以上說的是開放式群組,如果是熟人群組不存在這個問題,但熟人群組裡面關係不夠強也會有這種現象,請自行查查自己屏蔽了多少這種微信群。
2、規模的定義不一,傳統論壇形態的小組可能要幾千上萬人才算,而像陌陌的本地群可能幾十人就已經吵得不行了。
3、不否定群組對於活躍用戶(總用戶群體的10%?)的社交價值,以及長期大浪淘沙後的內容沉澱價值。


推薦閱讀:

知乎這麼言論自由,還能存在多久?
在微博、知乎如此強勢的年代,你還在關注哪些論壇?

TAG:在線論壇 | 互聯網社區 | 群組 | 知乎群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