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器的使用為什麼會增加生產力?

為什麼發現鐵器以後奴隸社會的生產力得到了發展,鐵器的使用具體如何提高了生產力?


謝 @劉銳 邀……簡單說兩句。

鐵器時代以前,主要的農作工具由青銅(銅錫合金)製作。(感謝評論指出,更多的農具由石頭製成,石制工具的生產力就更落後啦。)

青銅有兩個缺點,一是銅、錫礦較少,二是性質比較軟。一些荒草雜木較多的的野地,是無法用青銅工具開墾的。另外,一些地區的農業很依賴於人工灌溉,灌溉就需要在土田周圍建造和整修溝渠,在這一方面,青銅工具的效率也是較低的。

發明了煉鐵技術之後,由於一開始煉出來的鐵的質量不高,鐵器並未很快取代青銅器。煉不出高質量的鐵,原因在於煉鐵爐溫度不夠高,只有一千多一點,不能夠熔化鐵礦石所含有的氧化鐵和一氧化碳接觸後還原出來的鐵,只能將其軟化。這樣一來,很多雜質和渣滓就無法去除,只能通過鍛打的方式擠出一部分雜質。這種煉鐵的技術叫做塊煉法,所生產的鐵的監牢程度、銳利程度是較低的。

鼓風技術得到發展後,燃燒爐的溫度提升了,鐵就可以熔化。去除雜質後,可以用模具鑄造成鐵器。但一開始生產出來的鐵(白口生鐵)較硬、脆,不適合製造需要質量堅韌的農具。發明了柔化處理技術之後,鐵的強度上升,這個時候才開始大規模地應用於農業生產當中。

鐵的好處在於:1. 鐵礦多,因而鐵制工具的成本更低;2. 強度更高,開墾效率更高,可開墾的地也更多,也可以用於修建更大型的水利工程。


鐵器農具的使用極大的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鐵器農具實際上取代的不是青銅農具,並不是說青銅農具不存在,而是說青銅農具實際上並未被廣泛應用。從青銅器的使用上看,銅首先用於製作禮器,其次是貴族的日常享受,再來是兵器,餘下才輪到農具,在青銅器時代,銅的產量是遠遠不夠用的。另外,使用青銅農具的成本太高而損耗也太快了。

所以你可以想像,鐵器農具以前,人們普遍使用的農具實際上是木製、石制的。其效率與使用鐵制農具完全是兩個層次。

另一方面,哪怕是在鐵器性能不如青銅器的時代,它作為青銅器的替代品,以其原料分布之廣,就打破了原有貴族壟斷武器生產以防止動亂反叛的美夢。一個動蕩的新生勢力不斷湧現的時代,奴隸主對奴隸的掌控也越發不能得心應手,為了爭取生產力第一要素,原有的奴隸主們不得不放寬對奴隸的壓迫,甚至出現了地主與僱農的更具優越性的剝削方式的迅速推廣。由於勞動者得到了一定解放,其主動性也就得以發揮,生產力就增加了。


同意匿名答案,青銅很少,主要是做禮器和兵器,農具用青銅不太可能。青銅一般是銅和錫的合金,銅礦就不好找,錫礦就更是稀有,而兩者都有就幾乎不可能了。所以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需要兩種礦石的青銅就很難得了,青銅技術好而且產量大的國家必然要投身貿易獲取礦石,比如古希臘從塞普勒斯獲取銅礦,從北方獲取錫礦。羅馬帝國之所以要打不列顛,就是因為英國豐富的錫礦。

鐵是非常豐富的,在地殼中佔比20%,是銅的幾十倍,而且很容易成礦,礦石還特別容易分辨(紅色的石頭一般都含鐵),而且一種礦石就可以冶煉,根據碳的不同可以有多種產品,而碳是更容易獲取的東西,這樣鐵器就以量取勝了。用木廉或者石鐮收割,肯定比鐵制鐮刀差了很遠,鐵的廣泛應用必然提高生產力,沒有其他材料可以提供更好的鋒利工具。


便宜好用。


謝邀

1,鐵兵器殺傷力大,鐵農具生產效率高,軍事經濟雙飛躍,於是國土面積隨著戰爭擴大,耕地面積隨著開荒增大,所以這裡不僅是生產效率增加了,生產規模也增加了。

2,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生產能源主要依靠人力,勞動者(農民/奴隸)對於地主來說其實也是工具。當勞動工具的材料落後時(如石器木器),生產就更耗費人力,農業就會需要更多的勞動力在上面,勞動者於是成為奴隸。當鐵器普及後,農業生產變得省力,就不那麼依賴人力了,奴隸就開始解放成為佃農。總之就是工具好用了,人自身的的「工具性質」就減弱了。

3,產生手工業。農業生產力的提升不僅解放了奴隸成為佃農,還解放了一些勞動力專門從事手工業而不必種糧食。更多的非農業人口使得文明更加繁榮。


  南方高溫高熱多雨,沒有鐵質農具無法農耕,人類使用火有幾十萬年曆史了,但火能清除地面植被無法清理南方高溫高熱地區的地下根系實施農耕。漢人就是從西域傳入鐵器後越過淮河向南的。

  鐵器的傳入時間,大概在春秋末期吧,帶來了生產力的大發展,但鐵器大規模使用是在戰國末期,漢人也是戰國末期才大規模向南擴展的。

  在擁有鐵器之前南方是蠻荒之地,漢人在佔據黃河流域就是天下了,長城以北的北方高寒無法耕種,淮河南方植被繁茂也無法耕種,只有黃河流域可以耕種存在文明。人類最早的文明都出於半荒漠地區,也是這個原因,黃河流域土地肥沃植被又不是那麼繁茂,可以依靠木器石器青銅器大規模農耕定居,蘇美爾也是類似。

   中國只有北方人和客居南方的北方人,就是這個原因。黃河流域的農人有了鐵器擴張到南方,近代有了玉米和水稻耐寒品種擴張到東北。

  而有了鐵器,南方高溫高熱反而有了農耕優勢了,中國人以黃河為中心活動了五千年,而越過淮河向南不過是近代兩千年內的事情,而因為南方種植水稻農耕條件優越,中國的人口重心才開始向南移動。


首先搬運一段概念~生產力指具有一定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的勞動者和他們所使用的生產資料結合起來, 從而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所發生的力量, 也就是人類在生產過程中征服和改造自然界, 並獲得適合自己需要的物質資料的能力。

此處以農業生產為例。

要證實鐵農具的推廣使農業生產力提高,需藉助恰當的參照物。具體而言,就是對比先秦時期在鐵農具推廣前後的生產情況。

此處涉及一個存有爭議的問題:在鐵農具推廣之前得到普遍使用的是何種農具?

1. 有觀點認為在鐵農具之前青銅農具已得到推廣(如:唐蘭. 中國古代社會使用青銅農器問題的初步研究)。

2. 相對流行的一種觀點認為在鐵農具推廣之前廣泛使用的是石、骨、蚌質農具,青銅相當珍貴,多用作禮器(如:白雲翔. 殷代西周是否大量使用青銅農具之考古學再觀察)。

如採納觀點一,則需分析這兩種金屬農具(青銅農具、鐵農具)何者更適用於奴隸社會的平民階層。此處涉及原材料銅、鐵在自然界的可開採量及銅器和鐵器在時代背景下的實用問題的分析。

1.關於自然界中的銅、鐵可開採量。現存最早的有關找礦的記載見於《管子?地數》:「地之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其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山,出鐵之山三千六百九山。……」可見,可開採的銅礦較少。

2.銅器、鐵器的實用。《國語·齊語》載:「美金以鑄劍戟,試諸狗馬。惡金以鑄鉏夷斤斸,試諸壤土。」 好的金屬(銅)用來鑄造劍戟,差的金屬(鐵)用來鑄造鋤頭斧子等農具。

由此推斷,鐵農具門檻更低,它的推廣可降低生產資料的成本,使更多底層平民有條件獲得生產資料,從整體上提高生產力。

若採納觀點二,也即鐵農具推廣之前人們普遍採用石、骨、蚌質農具,那麼,進入到鐵器時代可謂是金屬農具排斥非金屬農具的改變,帶來了質的飛躍。

鐵器的出現,除了給農業生產帶來顯著影響之外,還推動了手工業的大發展,許多新的手工業誕生,並逐步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改變了夏商西周手工業官營的局面,促使交換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結實;比青銅礦好找。

尋找鐵礦、冶鐵技術是個專業、歷史大坑,等長文答案。


開發南方地區離不開牛拉的鏵犁,南方的土,很粘,不翻開,不容種植。北方,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的黃土,拿個尖棍點個穴撒種再用腳踩踩就能種。還有收割,明顯鐵質刀具效率高。


你肯定沒有玩過《我的世界》


耐用,提高了效率


咱們這從古時候起就不屬於銅富裕的地方,銅礦少,想想楚國能為了幾個銅礦山跟周邊所有國家干過仗,就知道這東西有多缺,但是鐵礦石就好找多了,所以掌握了冶煉鐵的技術之後不論是農具,兵器的質量還是數量都得到了提升,古代農業通過精耕細作來提高產量,那年代又沒有農藥,也沒有種子站,全靠手上的傢伙什,有了又硬又相對便宜的農具,本來一戶六口之家的農民能多種多少地呢,國家能多收多少農作物稅收呢。所以說呀,鐵器的出現,對於以農業為主體的國家來說不亞於人手一高達(高達有毛用啊!!摔!)


鐵比石頭硬。


推薦閱讀:

什麼因素讓人們最後決定購買?
為何說經濟學不是本質上的科學,更多是道德?
經濟下滑的時候,電影票房(或其他娛樂產業)會出現怎樣的表現?
有哪些經濟學理論可以用在談戀愛上?
哈耶克是誰?他寫的哪本書被禁?他的主要觀點是否符合當下社會的發展趨勢?

TAG:歷史 | 經濟學 | 生產力 | 中國古代歷史 | 春秋戰國東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