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軀體里住著一個老靈魂」是瑪格麗特·杜拉斯小說《情人》里的話嗎,還是什麼其他出處?怎麼理解?

如題


謝謝 @Shijue邀請。
答案是否定的。
為了這道題,我下載了《情人》這部56000字的小說(王道乾譯),並將其放入word文檔,利用查找功能搜索這句「年輕的軀體里住著一個老靈魂」,結果並沒有。
之後我又對「年輕」,「靈魂」做了檢索,然而也沒有。

之後搜索了網頁,發現了幾個答案:

張信哲出了一本書叫《玩物哲學》,接受採訪,說自己「身體里住著一個老靈魂」,說收藏讓他懂得「惜物,更不忘本,更愛自己生長的土地」,也「學會了取與舍」。

《風尚志》採訪明道時也用過類似標題:心裏面住著一個老的靈魂。

一本名為《熱帶雨林》的書裡面有這樣一句話:每一個年輕的身體里都住著一位古老的靈魂,我們的使命是幫他找到最熱愛的事兒,找到了就是幸運的,找不到人生便了無生趣。

最後提一句,如果年邁的軀體里住著一個年輕的靈魂,那麼他的生命將不再為時間所桎梏,長而不老,是為長者。

以上。


瀉藥
真真兒不知道

我讀書很少記得原文句子,整體的感覺、意思、劇情大致能夠記得,很多時候,啟迪了我的文字,即使反覆讀,反而更記不得原文了,大概內化了吧。


《情人》就像是杜拉斯的自拍桿成品再加美顏效果,作者在這本薄薄的自傳體小說中嗨了一把時間線的遊戲,俗到爛的橋段講訴不良少女與闊少之間的利慾關係。

原文是:「我在十八歲的時候,就已經老了。」 而年少經事的女主角渡河時間其實是十五歲半。

當我的腦子裡出現那件事,當我開始為那件事恐慌,正是在那一刻,我的靈魂已經老了。許多年過去後的現在,正如你所看見的一樣,這備受摧殘的容顏,鹽的代價,which isn"t just kissing and touching or eating for survive, is the desire not to die and a kind of heroic dream in the exhausted life. -_- 」


瀉藥。不知道……


謝邀。
我不記得了。也不想記得了。
這種文字垃圾我恨不得扔出腦外,希望題主能汲取我的經驗。當然,不汲取也不關我事。


謝邀。
看完樓上的回答,並沒什麼要補充的。
基本上我能查到的上面已經回答了。


謝邀。
在家所以手頭邊上有這本書,認真的翻了一下,並沒有。但是有很多相近的語言。
百度搜索顯示是張信哲對於自己的評價中的一句話。
張信哲的歌不太聽,帶入他的狀況我不太容易解釋。如果從本句來看,意思大概是說這句話的人雖然依然還年輕,但是由於經歷過一些事情內心已經成熟甚至衰老,失去活力,甚至如朽木死灰毫無生機激情。
如果是情人的角度,杜拉斯其實是在寫自己。這幾句話出自「我」在西貢和那個中國男人之間的關係不斷拉近,直到他來接「我」去房間第一次發生關係的情節描述片段。
一種對母親的某種失望對西貢生活和周圍人的某種失望厭倦與自身叛逆和決定將童貞給這個富有卻比白人地位低下的中國男人(用「給」感覺有點怪然而暫時沒想到別的詞)時綜合的複雜情感。
P.S.上面的答主說情人的主角是利慾關係,但是我覺得告別那一段和最後的「他說他會一直愛她直到他死去」的結局似乎又在印證愛情。但是兩人之間關於愛情的描寫又是通過純肉慾來體現大概只能用張愛玲的那句話來解釋了……
我的人生閱歷還達不到此書的豐富度←_←所以關於情人的請參考上面的答主……已經很全了……


想起一本書叫《老靈魂》
韓松落的

「我們似乎總會在某一年,爆發性地長大,爆發性地覺悟,爆發性地知道某個真相,讓原本沒有什麼意義的時間的刻度,成了一道分界線。」


謝邀,情人里類似的話還是有的,比如開頭

我已經老了。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里,有一個男人向我走來,他主動介紹自己,他對我說:我認識你,我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很美,現在,我是特地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你比年輕時還要美,那時你是年輕女人,與你年輕時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容貌。

你老了,靈魂更美麗=你年輕的靈魂不如你老了的靈魂美麗=你年輕的靈魂不美麗

在一番胡亂聯想之後大意就是「年輕的軀體里住著一個老靈魂」

但無論哪種說法都是騙局,生理機能的退縮無時無刻都在發生,當你認為你是太陽,從頭到腳都蹭蹭發出暗金色光芒時候衰老已經開始了,隔著玻璃紙,皮屑與折了的指甲蓋窺見的其實是個煤球,只能持續燃燒325分鐘


謝邀。瑪格麗特的情人在我印象里是沒有這句話的。雖然這本書是幾年前看的了。

不知道題主的這句話是否是榮格說的那句「每一個年輕的軀體里,都住著一位古老的靈魂。」另外在《熱帶雨林》也有這句話。

如果是,往下看。

按照榮格集體無意識的觀點,人類自我或人類靈魂的某一部分。

有時你期待一切如新,有時候你希望,一切如常。


謝邀,首先回答題主的問題 年輕的軀體里住著一個老靈魂是出自瑪格麗特的小說 《情人》一書。其次就我個人對這部作品表達非常深刻的敬意,下面我來聊聊對於 這個作品我個人的理解和看法。

瑪格麗特在文學界,她的名字與米蘭·昆德拉一樣響亮

她具有富於傳奇色彩的經歷、桀驁不馴的叛逆性格,與張愛玲同為時代標誌

《情人》除了故事內容的自傳色彩,它的特別之處還有杜拉斯獨創的寫作手法。

在這部作品裡,我們可以看到作者「我」的兩副面孔。

一副是年邁老嫗,經時光、煙酒備受摧殘的面孔,另一副是稚嫩、無知,沒有這些經歷的臉孔。整部小說都在這兩個形象交替變換之下完成。

在小說中,我們看到了電影化手法的運用,當你在讀《情人》的時候,腦海中也許會划過熟悉的畫面。

但是,越往後面看,我們就會發現情節淡化到幾乎沒有,而且往往是破碎的、無序的,如行雲流水,又來回變換,徹底遠離了傳統的「全知全能式」的敘述方式。

模糊、不確定容易使人聯想;零碎、斷裂、不完整造成了情感的懸置、緊張;再加上杜拉斯短小的句子,音樂一樣反覆出現的象徵性事物、場景,都使人彷彿置於詩、音樂的氛圍。

我一直在想,等到老去的時候,杜拉斯筆下的「我」是不是也無法斷定,在一生中是否真深愛過堤岸上的那個男人?他毫無預兆的出現,又漫不經心的消失於歷史,就像手中揚起的沙,最後,一粒不剩於掌心。

「這一世為這一段情所傷,便再沒有痊癒的機會。」 兩個老去的人還愛著對方,這樣一份彪悍的愛情足以構成讓其他所有一切黯然無光的理由。

原著篇幅不長,總共5萬6千字,從少男少女的相遇到最後結尾的一通電話,每次回憶起這部小說都很想去越南看湄公河。

不知道杜拉斯在以後的人生中是以怎樣的心情回憶起,那一年在南洋濕熱的空氣里被揮霍過的愛情。

瑪格麗特的一生,比之張愛玲,更多輝煌,更多肆意香艷,更惹人遐想,更瀟洒,更自我。

如今,幾乎所有人都知道杜拉斯的《情人》。但《情人》之後的秘密,卻是人們真正好奇的地方。她的愛,她的恨,她一生中不曾說過的青春,全部都藏在這本書。

我喜歡這本書,也非常喜歡其他答者的答案,希望題主是知音,也能夠體會到這部書講述的真正的愛恨情仇,和隱藏在風花雪月故事下的真正人性。


據說出自朱天心的某本書


難道不是電影萬能鑰匙么


推薦閱讀:

電影情人里梁家輝搭訕女主的時候,手抖得很厲害。男人和女人搭訕的時候都會很緊張嗎?
如何評價瑪格麗特·杜拉斯的《情人》?
這個版本的《情人》是誰翻譯的?感覺比王道乾先生譯的好讀,但又不是王東亮先生的版本。
杜拉斯的《情人》中為什麼有那麼多描寫母親和親情的內容?

TAG:心理 | 文學 | 情人瑪格麗特·杜拉斯著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