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是悲劇嗎?

按題材來說是歷史劇,但是有很多情節都有悲劇效果,比如諸葛亮的隕落,但是又不如紅樓一樣明顯可以判斷成悲劇…


不請自來。

既然題主說了《三國演義》,那就不扯《三國志》。

《三國演義》是悲劇。四大名著,數它最悲。水滸、紅樓和西遊,主角都是天上的,人間鬧一場,類似組織上歷練下放,因為神話性質,離人世多多少少有些疏遠,而三國群英都是紅塵俗世的肉眼凡胎,悲劇色彩也更濃一些。

提到三國,三大巨頭不得不提。

劉備的一生,可以用兩個字概括——坎坷。三大巨頭當中,他是唯一一個白手起家的人。黃巾起義爆發,23歲的他投身軍旅,此後長達35年的時間裡,他東奔西跑,疲於奔命,先後投靠毌丘毅、公孫瓚、曹操、袁紹、劉表等諸侯王,雖然失敗是家常便飯,但憑藉堅定的理想和百折不撓的意志,他終於在58歲的時候進位漢中王,有了自己的基業。然而,兩年之後(221年),關羽兵敗被斬,張飛也被內奸所害,劉備大怒,222年秋季與孫吳開戰,遭致慘敗,次年4月病逝。奮鬥了35年,好不容易有了一些家底,短短兩三年就折騰夠嗆,最終含恨病逝白帝城,兒子劉阿斗又扶不上牆,霸業歷兩代而亡。你說劉備是不是悲劇得很?

如果說劉備的悲劇是因為決策失誤而造成的突如其來的悲劇,那麼曹操的悲劇就是一個投奔梁山、走投無路式的悲劇。


年輕時代的曹操耿直忠義,並沒有稱王稱霸的野心,他只是想匡扶漢室,找一個值得依靠的君主,能給他發揮才能的空間,他本人的理想只是想成為「征西將軍曹侯」。出任洛陽北部尉,他棒打權貴;出任濟南國國相,他嚴懲貪污腐敗;漢帝與權臣何進對抗,他義無反顧地加入漢帝陣營;討伐奸賊董卓的各路諸侯各懷鬼胎、止步不前,他挺身而出,擲地有聲地譴責蠅營狗苟的諸侯,率先出擊,結果慘敗,差些死於亂軍之中。


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打擊,認清了世道的黑暗和人心的爾虞我詐之後,曹操選擇了轉變,變成了自己當初最不想成為的人。一方面,他小心翼翼地保護著自己匡扶漢室的理想,步步為營地力挽危局;一方面,他用盡心機,把持著已經扶不上牆的漢帝,精明狡詐地與精明狡詐的各路諸侯王周旋。所以,他在歷史上的形象是矛盾的:他有改朝換代的實力,但是難以割捨的前朝情結,又阻止他捅破這層窗戶紙,他躍躍欲試,又猶猶豫豫,他的一隻腳踏進了新時代的大門,另一隻腳卻永遠陷在舊時代的泥潭。他的一生,就是在理想和現實之間掙扎彷徨的一生,是在過去和未來之間搖擺不定的一生。他一生機關算盡,到頭來卻栽到了更善於算計的司馬懿手裡,一生辛辛苦苦創立的基業毀於一旦。你說悲不悲劇?

劉備的悲劇是一失足,曹操的悲劇是逼上梁山,他們的悲劇,基本上都在劇情的中後期。而孫權,從一開場就註定是悲劇。


孫吳的第一代領導人孫堅和第二代領導人孫策,都有逐鹿中原、問鼎天下的雄心壯志。孫權不同,他沒有統一九州的大志,只想偏安一隅。孫策遇刺之後,臨終對孫權說,開疆拓土你不如我,看家守成我不如你。這可以視為對孫權的褒獎,也可以視為孫策的無奈。


在孫堅與孫策手裡,孫吳的國策是爭鋒,到了孫權手裡,國策就變成了抗衡。之所以說孫權的悲劇是註定的,是因為,儘管他只想偏安一隅,但是大環境沒有給他提供偏安一隅的條件,弱肉強食的亂世,江東註定是碗里的肉,區別只在於這塊肉最後落到誰肚子里。從這個角度來說,孫策的遺言可以換一種說法,或許是:孫吳遲早藥丸,你盡量拖著,多活一天算一天。也或許是:老弟,你出門打架不行,就好好看家,等將來我們家出一個能出門掐架的,你再交班。


孫權出任孫吳第三任領導人的時候才18歲,一開始他做得還是不錯的,雄才大略的曹操在千軍萬馬之中遙望孫權麾蓋,由衷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就是對他最大的褒獎。執政中期,孫權的表現也可圈可點,在曹劉之間搞平衡外交,遊刃有餘。然而,到晚年,他狂性大發,昏聵亂政,倒行逆施,尤其是在立繼承人的問題上顛三倒四,搞得孫吳離心離德。孫吳雖然不是在他手裡滅亡,但是離滅亡也差不多了,更糟糕的是,孫權的子孫不是笨蛋,就是弱智,連看家都難,談何出門砸場子!如果九泉之下相見、孫權見到父兄,第一句話應該是「老爹,老哥,我給你們丟臉了」。受父兄託付,而毀父兄基業,禍國殃民,一世英名毀於晚年,你說悲不悲劇?

表面上看,三國最大的獲益者是司馬懿,他就像一隻機警狡詐的狐狸,聞風而動,見獵而出,隱忍了一輩子,好不容易才在晚年剷除曹氏宗族。然而,他的子孫也不成器,雖然短時間內一統九州,結束戰亂,但是不到30年,八王內鬥,胡人南下,在中原燒殺搶掠,漢人血脈險遭滅絕。司馬懿本人的一生不算悲劇,但因為無能子孫內訌而造成的那場殃及漢民族的大禍,後世戳著他脊梁骨,罵得狗血淋頭,不但罵他,還故意醜化他,噁心他,你說司馬懿悲不悲劇?


曹、劉、孫、司馬是悲劇,其他人也是各種悲劇,僅以蜀漢為例:關羽光明磊落,卻死於陰謀詭計;張飛力敵萬人,卻死於宵小之手;趙雲忠心耿耿,卻終生不得大用;馬超雄姿英發,卻寄人籬下,鬱鬱而終;黃忠勇猛絕倫,遇明主卻已遲暮;龐統巧計百出,卻死於粗暴的亂箭攢身;李嚴為託孤之臣,卻因一時不慎被廢為庶人;馬謖本為丞相接班人,卻因街亭之敗而忽而落入人生低谷;魏延未嘗不可用,但因腦型不好,被一刀削死;姜維有心報國,卻無奈大勢已去,狂瀾難挽……還有諸葛亮,聰明絕頂,最後卻在五丈原悲嘆天命難違。


表面上看,這些都是個體夢想破滅的悲劇,再深究,是個體與時代、命運抗爭的悲劇。他們雖然失敗了,但是他們一直在抗爭,在奮進,在堅持,不是祥林嫂那樣逆來順受的悲劇。街亭之戰,馬謖一敗塗地,成為笑柄,被後人譏笑為紙上談兵,但是當時魏軍強而蜀軍弱,馬謖敢於以弱抗強,僅僅這份勇氣,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為什麼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是喜劇,成為經典的卻往往是悲劇?或許,是因為我們都知道喜劇都是幻想,悲劇才是真實;或許,我們喜歡悲劇,是因為喜歡劇中人物的抗爭;或許,我們喜歡悲劇,是因為我們已經接受庸常,不願抗爭。

http://weixin.qq.com/r/lUwVDafEYPofreNu9xmH (二維碼自動識別)


歷史沒有喜劇


三國演義以「忠義」二字為靈魂,寫盡意氣、勇武、信義、氣節、奇謀、隱忍、悲情、自私、狡詐、卑鄙等種種故事。
以關羽之忠勇神武,而敗於反覆之人;
以劉備之仁德信義,而舉步維艱;
以孔明之卓越方正,而不能還於舊都。
司馬氏卻以陰毒篡逆而利盡四海。
可是我們知道司馬炎統一後繼承人是個白痴,很快就丟了天下。
三國演義是一出悲劇么?三國演義不過是選擇題材、用藝術手法寫了一個故事而已!
ps: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看盡百年事,累了……


運去英雄不自由。這就是最深刻的悲劇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寫的是人類社會的規律,而不是情感!規律是永遠的,感情是流動的,無所謂悲和喜,這就是經典著作能跨越時代的原因!


小說是正劇,有悲劇成分,比如鍾會之亂,有喜劇成分,比如阿斗笑死司馬昭。正史不是劇。


是一部大一統的喜劇,
合久必分是悲劇。
分久必合是喜劇。


歷史,喜劇只是冰山一角,悲劇才是永恆的。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沒什麼喜劇悲劇之分,只不過是輪迴罷了


都付笑談中。


歷史總是會讓人唏噓不已,無所謂悲劇喜劇


英雄的強大更反襯出了個人在歷史中的無力感。徹徹底底的悲劇啊。

總以為推動歷史的是劉曹孫,其實幕後的推手則是路人甲乙丙丁他們才是社會的中流砥柱。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諸葛亮接手了劉備的團隊。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為了實現個人理想,諸葛亮為這支團隊鞠躬盡瘁肝腦塗地,其結果呢?只不過是成就了劉、關、張的兄弟情,最後抑鬱而終,留下個阿斗貽笑大方!


《三國演義》連歷史劇都算不上,屬於下層文人嘴裡的不靠譜脫口秀。

其實三國歷史就是活脫脫一出悲劇,曹孫劉三個出身不好的青年(曹操出身閹黨,為名士所不齒;劉備的皇叔身份也不靠譜,早年賣草鞋;孫堅出身江東寒族,也是屌絲)都是靠自己的本事混天下,和當時的門閥進行了持久而殘酷的鬥爭(最典型的是「四世三公」的袁紹、袁術兄弟),最後實現了暫時的逆襲,建號帝王,可惜最終還是敵不過從東漢開始的門閥豪族勢力崛起並最終掌握政權的歷史大勢,都成了短命王朝,敗給了大門閥——司馬家族,為他人做了嫁衣裳。

更可惜的是作為門閥天堂的西晉又遭遇了另一個強大的對手——胡族,在五胡亂華的紛爭中只好偏安江左,最後自己作死,被北朝給統一了,你說悲劇不悲劇。


推薦閱讀:

怎麼理解王寶釧一生的遭遇?
有沒有那種看完想笑卻又會覺得心酸的段子或故事,分享一下吧?
古希臘的婦女為什麼只有在酒神節日的時候才能看悲劇?
有哪些苦澀的故事?

TAG:三國演義書籍 | 悲劇 | 三國演義電視劇 | 如何看待評價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