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現在的中國,越富裕的家庭,子女學理工類專業的比例越低?

這幾年慢慢的有一個趨勢,就是那些家庭條件一般的人,喜歡選擇理工類這種技術型工作。因為這種行業階級壁壘比較小。容易找到一份工作。可以讓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廉價小資夢。對於他們來講,最迫切的需求是用風險最小的方法完成資本原始積累。而那些家庭條件在中產階級以上的家庭就更傾向於讓子女選擇會計、金融、法律這種必須與人脈關係緊密結合的行業。因為他們已經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並擁有了一定的人脈關係積累。再以常規速度積累財富沒有意義。他們最迫切的需求是掌握資本快速增值的方法手段途徑。大家其實都是在基於自己現有的資源試圖做出最優選擇。但是所處的發展階段不一樣,最終做出的選擇必然也不同。


應邀回答此題。提問者本人在問題描述中已經回答了自己的問題,我補充一些:


一、說一句得罪人的話。在同一所大學內部,念理工科確實更耗費智商,不是絕頂聰明但是家境優渥的人何必去干那麼燒腦細胞的事情。

二、如果因為家境優渥,一開始就可以進入管理崗或者行政崗,情商、交際能力是很重要的。讀理工科顯然比較壓抑情商的發展。舉個例子,同樣是念碩士,念有機化學的恐怕天天在實驗室做實驗,甚至寒暑假也奉獻給實驗室。念企業管理的有大把空閑時間搞活動、交朋友。

三、任何一個行業中的崗位都可以分為業務層、戰術層、戰略層。對於家境很差的人,他起步要從業務層做起,所以他往往要選擇技術性專業,然後慢慢升到管理層,萬一升不上去就老老實實幹技術。對於家境很優渥的人,他命中注定可以做到中高層,可以不選技術性專業。以醫院管理者為例,如果是窮人家的孩子,應該是先學臨床醫學做個好醫生,然後伺機升任醫院管理層,萬一升不上去就老老實實當醫生到退休 ;如果是大型醫院集團老闆的親兒子,就可以一開始學習企業管理這種比較「虛」的學科,沒必要學臨床醫學專業。


古語說「君子不器」,如果把「君子」理解為上層人士。那麼,我可以把這句話重新解釋為——註定要身居高位管理別人的人沒有必要學習技術性太強的東西,就應該一開始就學習戰略色彩強一些的專業,而且念書過程不那麼累,有空閑時間培養人際交往能力、領導力這些東西。

補充一句,不僅僅是中國,全球恐怕都是如此。在美國,最好找工作的專業是CS,但是富人家的孩子還是選擇念哈佛、耶魯這種工科相對不強的學校。一個家境很優渥、命中注定在美國當管理者的人,當然有更大的幾率選擇耶魯大學而不是什麼卡內基梅隆大學的計算機學院。
————————————————————————————

正因為如此,我很佩服家裡很有錢有勢但是決定念臨床醫學、機械工程等技術性專業或數理化等理科基礎學科的人,譬如說現任敘利亞總統、現任新加坡總理。


「我必須研習政治與戰爭,於是我的兒子能有自由學習數學和哲學。

我兒子學了數學、哲學、地理、自然、歷史、造船、航海、商業和農業後,

我兒子的兒子才有機會學繪畫、詩歌、音樂、建築學、雕塑、掛毯和瓷器。」


——美國國父亞當斯

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接力,財富,社會階層(階級)的積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積累。對於貧苦人家尤其如此,至少三代人謹慎經營才能真正翻身,對意外的接受能力差,所以更願意選擇理工科這類就業和薪資比較穩定的方向。
另外,貧苦家庭能夠提供的社會資源幾近為零,從這個角度講,選擇務實的專業能獲得更加公平的競爭機會。


這個問題可以倒過來看,對於我們這樣普通人家的孩子:

我們學理工,兒子們才能學金融。
只有這樣,孫子們才能學文史哲。

===== 這裡是分割線 =====

再從兩個角度來說吧:

  1. 對於有錢人家的孩子,在其成長的過程中,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文史哲藝,並且能夠受益於此。故在專業選擇上,有一定傾向。而普通人家的孩子,則很少有這樣的機會,更找不出選擇的理由。(個人為例,成年之前沒去過電影院,貌似略慘)
  2. 普通人人家的孩子,抗風險能力較弱,需要考慮【保底】,一定程度上影響專業選擇,會傾向性選擇較容易就業,且薪水較高的專業。而有錢人家的孩子,抗風險能力較強,很少會有【保底】的顧慮。

因為中國人大部分都是底層思維,沒有精英意識,或者說,精英的構成從來都是金融黨和工業黨的對抗。

卡羅爾·巴茨(Carol Bartz),曾經是史上薪酬最高的女CEO——曾經巴茨從雅虎得到的薪酬高達4720萬美元,同時也是技術出身的矽谷女強人之一,她擁有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計算機科學學士學位,這一點不同於曾經和馬雲直接PK的前Ebay總裁Meg Whiteman或者Facebook的Sheryl Sandberg,因為很多女CEO都是經濟學或者商學院出身。

雖然巴茨沒有極力主張她的女兒走高技術從業者的發展道路,但巴茨正在努力創造條件使女兒和其他年輕女性能選擇這條道路。「我非常關注女兒學習數學、理工科知識的問題。這不是因為我想讓她獲得電子工程或計算機學位,我只是想讓她有這樣的選擇機會,為她將來的各種可能做好準備。」她擔心,如果年輕女性對學習數學和其他理工科感到灰心喪氣,就可能錯失蓬勃發展的軟體和其他科技公司帶來的機會。

如果你去斯坦福或者MIT,就會發現女生的比例增在逐年提升,很多智商夠用的官二代們,學習理工科走工程師道路的越來越多——大有復古的趨勢——.

斯坦福的講座會時常邀請一些矽谷的新銳企業家——其中不乏女性。譬如這位,Ann Miura-Ko,儘管最後是一家科技型風險私募基金Floodgate的Co-founder,但之前的工科背景依然是不可或缺的經歷。這位被福布斯稱為the most powerful woman in startups的傑出女性,為90後的科技弄潮兒們樹立了標杆,也是科技圈和金融圈跨界玩的最好的。

空玩金融終究沒有希望,所以高等精英化的理工科背景才是極好的~


如果富一代是成功的手藝人,並且恰好能創造良好的家族產業,那麼富二代就不用再學手藝,因為學好商科和管理,憑藉富一代的資本積累和人脈,就能招來更多更厲害的手藝人和更專業的銷售、管理、行政等人才。

——這個簡單的道理連郭德綱都懂。


其實不止在中國,題主所說的現象是一種世界性的潮流:財富的分配對學科的選擇影響很大。為了滿足基本的生活保障選擇工程等應用型學科,為了更高的精神追求而選擇人文學科和基礎科學,這是很多國家的經驗。

我個人傾向於這樣認為:家庭的富裕程度 X 富裕的時長 與 子女所學課程的理論度正相關,(富裕的時長比富裕的程度是個更具決定性的因子)。意思就是,越富有、富有時間越長的家庭,從裡面走出來的孩子越有可能在日後選擇理論度更高的學科,當然這是一種總體的狀況,不能用來解釋每個家庭。

對學科的定義全世界不同地區有不同標準,我個人傾向於四大分類,它們是:
【1】人文學科,
比如:哲學、歷史學、藝術史、藝術、宗教學、語言學、文學和古典學,等等;

【2】社會科學,
比如:經濟學、社會學、地理學、法學、犯罪學、教育學、新聞學和考古學,等等;

【3】基礎科學,
比如: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和微電子學,等等;

【4】應用科學,
如醫學、工程學(電子、電氣、機械、機電、生物,生物醫學、化學、土木和航空航天等)和計算機,等等。

比較及聯繫:
【1】研究人類的道德、情感和意志;
【2】處理人類的社會生活;
【3】研究自然界最基本的物質構成和相互聯繫;
【4】通過對物質的處理滿足人類的物質需求;
【13】理論性較高,實用性較低;
【24】理論性較低,實用性較高;
【1】【3】分別是【2】【4】的理論來源,【2】【4】分別是【1】【3】的具體表現(當然四類學科也經常重合與相互作用);
【1】為【2】提供了思維模式和研究方法;
【2】為【1】提供了證據支持;
【3】的新發現可能會造成【4】的巨大突破;
【4】的試錯和發展可能會極大改變【3】的內容;

這四類學科分工明確,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也表現了人類對這個地球的探索程度。不同的人需要在這個體系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其中,經濟原因是第一要素,個人能力、個人偏好、社會影響等因素都不及經濟因素。

經濟原因可以很好地解釋來自不同家庭的學生對學科的選擇:【2】【4】更易找到工作,來錢更快。因為它們通常在市場經濟中被物化為產品和服務,具有現實的經濟利益,需求較大;【1】【3】非常不適應市場經濟下的就業準則,因為它們時間和精力投入高,難度大,經濟利益的產出較低。所以,就個人角度來說,【2】【4】的性價比,真是比【1】【3】高太多了。對於普通家庭的孩子,滿足生活保障是首要任務,選擇【2】【4】也就不奇怪了。

可是,【1】【3】不適應市場經濟準則,不代表它們不重要,相反,它們才是人類文明的核心,因為:


這世界上擁有龐大的工程師隊伍,但牛頓萊布尼茨玻爾薛定諤只有一個,工程師基於牛頓三定律創造出了無數的物質財富,但他們並不需要每個人都提出一個可用的定律或者理論,也不能;這世界上擁有無數的律師,但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柏拉圖盧梭孟德斯鳩只有一個,律師只需要翻閱法律條文或以往案例來為客戶辯護,卻不需要從頭開始研究社會契約論。

人文學科和基礎科學引領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是人類智慧的最高成就,因為它們總是在審視、糾錯和發展人類的生存路徑。如果因為單純的經濟利益就否定它們的價值,實在是一種撿起芝麻丟了西瓜的短視行為。可是,這兩個領域門檻高,在普羅大眾的眼中認可度低,哪種人會有意識地選擇它們?我的答案是:來自家底殷實的書香門第的孩子最有可能選擇它們。因為家底讓他們不愁生計,不需要向就業妥協;書香門第的潛移默化會無形培養對探索世界的興趣和廣義的領導者責任感。這些人對於時代的變化是最敏感的,也最有希望和能力帶領一個國家或集體避開愚昧的打擊,維持正常的發展軌道。


美國是個非常好的例子。美國的決策層擁有豐厚的人文學科和基礎科學的背景。美國東北部及五大湖地區是美國最早被開發的地區,也是美國最早富裕起來的地區。美國的傳統精英大學「常青藤聯盟」八校(哈佛普林斯頓耶魯達特茅斯學院等)和最頂尖的文理學院(威廉姆斯、阿默斯特、斯沃斯莫爾和衛斯理等)全部集中於這個地區。這些學校的共同特點就是及其重視人文學科和基礎科學,文理兩科香火繁盛,比如,哈佛的生物學和化學,耶魯的歷史學和藝術,普林斯頓的數學和物理(普林斯頓甚至不設商法醫三大應用型學院)。另一方面,這些傳統精英大學又十分富有,堪稱富可敵國,比如2014年,哈、耶、普三校分別有364, 238和214億美元的捐贈基金,按人均計算,普、耶、哈分列美國大學人均捐贈基金數額頭三位,這些錢大部分來自校友捐款。這些傳統精英大學的校友,在教育平等未被大力提倡的時代,基本來自東北部新英格蘭地區的上層階級。這些家庭在美國深耕多代,經濟實力不俗,子女的教育也一般選擇精英大學的文理兩科,搭配法律和醫學這兩門高投入高產出的應用學科。縱觀美國政壇,擁有這些高校背景的參議員眾議院幾乎把控了美國國會,耶魯更成為總統搖籃。各學術領域,傳統精英文理大學也貢獻了龐大的人數。這些領導者的角色,來源都非常一致。


世界各國很多大學已經採用了【13】+【24】的教育模式,大概就是大一大二基礎課/通識課為主,大三大四專業課為主,既讓學生學會思考,又獲得一門謀生的技能。


經常會有人說,歷史文學這些沒用的東西為什麼要學?其實,正是因為有這樣的人,而且基數龐大,人文學科和基礎科學才更是高等教育裡面的重中之重。對於那些選擇文理兩科的同學,用一種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也許更好,畢竟滿足了溫飽問題以後,人就會開始更高的精神追求。


《on the origin of human inequality》


這個問題,我覺得我可以來答一發。

我基友曾經和我討論過將來子女學什麼的問題。

我說我將來孩子一定不會讓他學理科的,肯定是學商科學管理,理工科肯定不會學的。

基友說,他孩子最好是學藝術創作類的,理工科,商科管理類的都最好不要學。

我問為什麼,他說,學藝術的多輕鬆,以後工作環境輕鬆,每天畫畫畫,寫寫文字,搞搞創作,哪像我們現在這樣苦逼。

我現在想想,那些搞藝術創作的,還真的是這樣,薪資也不低,工作也輕鬆。。。。。。

說下基友背景:本科東大數學系,碩士博士密歇根安娜堡統計系,現在自己有一家基金公司做量化。


提供一個狹隘的腹黑角度:學理工是為了讓自己「有用」,這是由於潛意識上的自卑造成的,一般都是窮人家的孩子。很狹隘,看看就好,不代表個人觀點。


因為理工科專業,很容易「量化」,這樣在某種意義上,縮小了各個階級之間的差距。在眾多學科當中,理論上可以做到真正的平等。

比如我們工程專業,以大量的工程原理,測試試驗,專業技能為基礎,評判「專業能力優秀」的標準非常簡單粗暴:能不能理解這套流程的原理,能不能模擬模擬出這個試驗,能不能計算出這個系統的結果。。。
你能交出一份完美的試驗報告,處理好所有數據畫出準確的結論圖,寫出無懈可擊的論文,基本上可以決定你在理工科的「地位」。

最重要的是,這一切,都取決於你自己。
無論多少大神級的教授,專家,面對你的論文和實驗結果,都無法有任何挑剔。
所以在做理工科學問的面前,統統一視同仁。

我們教授說過「工科只要結果,不看過程;你再努力,再刻苦,數據多一個點,對不起,OUT

這一套規則,恐怕對家境優良的學子來說,太過苛責。
他們的世界是流動的,從小接受的答案是多樣的,思維從來被鼓勵開放,不要受局限,要想像,要創造,要去擁抱多變的世界。
而一塵不變,嚴肅謹慎的氛圍,根本不合適idea」放養」的他們。

而從小缺乏教育資源的孩紙們,從義務教育開始,學習都只能是「工具「。他們必須從這樣通過這樣的途徑,去獲得利益,甚至改變人生。所以在專業選擇的同時,第一要考慮」回報率」,第二要考慮「時間成本「,第三還有」能自己爭取利益,不受潛規則影響」,當然還有「運氣好能晉陞,運氣差能保命」。

相比起來,理工科本科畢業就可以成為技術人員,工作回收效益性價比也不低,更有踏踏實實的穩定;養活自己短平快。
技能都是靠自己,你再有錢,情商再高,交際再好,我能用CAD畫幾個圖就能妥妥的輕鬆PK掉你。

至於你的多樣世界,你的超高情商,你的情思綿綿,反正從一開始接受教育我都沒有,也不稀罕。

熱愛?興趣?對不起,在生存面前,真的是一種奢侈。

你首先要活下去,做完該做的事,才能有能力,做想做的事。


多數人還是選擇學校優先於選擇專業的。為學校復讀的人多了去了,為專業復讀的你見過幾個?

我工科專業出身,我們班的情況是,什麼家庭背景的人都有。既有家庭背景炸裂的,也有家庭出身一般的。

實際上,除了少數入校成績遙遙領先的牛人,大部分人都不是第一志願。實際上,專業上多數人實際沒得選。

而且理工科就一定賺錢嗎?理工科只是難而已,物理化學生物專業的通通哭暈在廁所,除了一些熱門專業,賺錢還是要靠自己畢業後的努力的。而傳統印象中,數學是書獃子的專業,收入一定一般,但實際數學專業的畢業生後來混的最牛逼。

文科就一定不賺錢嗎?鄙校外語專業的畢業生起薪橫掃一大片,法學專業行業混到一定水平,收入震驚黨中央。

最後,肯定有不少人想鄙視下體育專業的畢業生,我告訴你,體院的那幫軍訓時表演排隊扣籃的陽光boys,比其他專業的死宅歪瓜裂棗,更容易把學校的富二代girls泡回家,體院的那幫性感健美的黑絲熱褲妞兒們就更不要說了,懂的人自然懂,人家一畢業起點就比你高了。

大學專業和家庭出身沒什麼必然聯繫,如果我有幸成為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人士,我倒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學學數學或者物理,更能淬鍊自己的思維能力。不過據說電氣專業的學霸兼具科學家和工程師的雙重氣質,鄙人雖不明但覺厲。

文科么,我以前參加過學院間的辯論會,和文科學院交鋒多次,感覺多數文科生的見識實際"也局限於自己的專業,沒有比理工科學生有更廣大的視野。

我親歷過鄙校文學院學生不知道王小波老婆是他們學長(可能學校也覺得李銀河爭議太大),歷史學院學生不知道天涯煮酒論史的論壇(但韓國歐巴的事迹門兒清),哲學院的學生認為中國人創造力不足是因為學生太努力了。雖說鄙人所學專業也有人不知道棧和隊列區別的博士生(傳說)。但是吧,作為一個文史哲學愛好者,這讓我的觀感很差。

選專業,還是要多一分熱愛的。

對不起,跑題了。


這就是大道種的傻逼之處了。因為目前的這些人不行呀。

沒有無人機,你拿什麼保衛家產,拿什麼捍衛我們井岡山革命血脈鑄就的黨軍神國?

沒有無人機,你拿什麼保衛家產,拿什麼捍衛我們井岡山革命血脈鑄就的黨軍神國?

沒有無人機,你拿什麼保衛家產,拿什麼捍衛我們井岡山革命血脈鑄就的黨軍神國?


我們學理工科是為了讓我們的第二代學法商醫,第三代能去學文學藝術,第四代有覺悟去搞基


歐洲大學的哲學政治歷史英美文學等專業,基本學生都是白人,學生裡面不少都是歐洲各國的貴族。反而計算機商科會計等都是中國人和印度人扎堆的地方。

看過一文章裡面調查了歐美各大明星藝人的專業,百分之八十都是英國文學專業畢業的,當然大部分家境都不錯。

用我認識的一個長輩的話說,在國外家境良好的人才去學這種動腦子的專業(文科類)去當老闆管理者,而家境一般的會去學習動手的專業(計算機會計等)去給別人打工。當然任何專業都需要動腦啦,這只是個小類比。


怎麼還不明白窮人學技術富人學管理。

你看學個自動化學個航海學個計算機不能好好的做個員工找個工作嗎,mba,emba,金融,經濟學出來就做管理做研究嗎?好像沒有那麼容易。

你看看你公司的領導多少覺得他真的是憑藉能力上的?是不是就是趕上公司擴張或者各種關係。學管理或者做管理者先到那個位置是不是,不會不還有你領導點播你不是嗎。
窮人好好學習技術。賺錢或者直接移民,或者說坐上火箭自己創業,然後孩子學習管理接班或者創業。


為什麼?
因為社會看不起理工科唄。

什麼「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純尼瑪扯淡。
我們這個社會,別說給予理工科足夠的社會地位了,有些坑爹行業連工資都低的不行。

指望著情懷來實幹?可笑至極。


理工科專業的富裕家庭孩子相對少一些,這是個事實,而且是一個不僅僅局限於中國的事實。更準確一點的描述應該是,富裕家庭的子女更多的會選擇相對非應用類專業 (宗教學,語言學,政治哲學這種)。從下圖可以看到一個家庭收入和專業選擇的關係

來源:Does Your Parents" Income Affect Your Choice of College Major?

對於這個問題有三個方面想說,

silicon valley is the new wall street

from warriors to dilettantes


find her passion vs get good grades

對於第一點我是想說其實現在學計算機或者做一些tech公司人都是出自富裕家庭,現在其實做純理科,計算機的人的富裕家庭的子女並不是很少。總歸是時代在變了,並不能用看待傳統工科的傳統企業的角度來看待現在的新興行業。就像越來越多的聲音其實再說computer science,data science是new sexy這種。我其實感覺像以前的人會覺得art history是精英階層的專業(理工科的我斜眼看向女票。。。),但慢慢計算機也是很多富裕家庭後代的選擇(微笑臉。。。

第二點就是我們自然而然有一種心態就是會希望我們的下一代能過一種我們認為更安逸的生活,我去打仗是為了我的後代能生活在和平里做個欣賞藝術的傻白甜,我去搬磚是希望我的後代不用再這麼苦。就是客觀來說,理工科的課業壓力,需要付出的努力以及智商門檻,都不是一個「舒適的選擇」。

第三點是一種教育方式上的區別,有一種家長會對孩子說,要做你喜歡做的事情和真正熱愛的專業。有一種家長說,要好好取得好成績將來才可以做一個在社會上生存的優秀的人才。我相信富裕家庭說兩種的都有,但是一般家庭很難說出第一種。(像我們這種一邊被說努力學習一邊說要做你喜歡的。。就走向了計算機對么。。)


在這個問題的框架之下,理學和工程,應該分開來看。

我個人是覺得,工程實現了第一生產力的變現,由於市場的龐大需求,催生對各類工程師的需要,工業界競爭相對而言比較友好,核心競爭力便是技術高低和熟稔程度,比較透明。對於普通人家的孩子來說,這是進行階層流動的最好的平台。

而以數理化生為主導的理學則不盡相同,科研周期太長,缺乏足夠的變現能力,還有很高的風險,對題目中所言的資本積累貢獻很低,但是這些學科天生自帶神級屬性,工程改變世界,數學物理創造世界。這些學科將會是下一代貴族的紮根地,尤其是上一代人有過理工背景的情況下。

至於藝術音樂文化,我不認為單單的富裕就能孕育藝術家,真正的大師,都是誕生於無形的

我還是認為,多幾個傑出工程師,對一個國家,終歸不是壞事,但是資本玩家,嬉皮士,這樣的,還是不要太多吧


富人學會計,計算GDP.
窮人學會計,按壞計算器.
本質還是由家庭經濟、人脈、視野決定。然而大多數人都不具備這些,更別說農村的學生。你讓他們學這些文科,說句極端點的,畢業即失業。特定的背景下,你想做什麼和你能做什麼是兩回事。誰不想過得輕鬆,工作來錢快。


我家鄉是比較窮的小鎮子,基本上讀書時候灌輸的觀念就是,要學好理科,大學選專業的可選才更多,文科都是讀書不好的人才去念得。
到了大學選專業的時候也是看什麼好就業就選什麼,所以首選就是工科,覺得就業範圍廣(其實現在看來也不絕對,不過大家當時觀念是這樣)
真的上了大學之後就覺得,一個專業的同學,大部分也是跟我情況一樣。
後來社團活動接觸到一些藝術專業的同學,或者學小語種之類的,確實都是家裡條件比較好的。
大概家庭條件好的話,就不用去考慮什麼專業好就業,只要選自己真心喜歡的就可以了吧。


推薦閱讀:

有多少男士可以接受「生兩個孩子,男孩跟爸爸姓,女孩跟媽媽姓」?
知乎上為什麼這麼多孩子仇恨父母?
父輩的家暴會否延續到孫輩?

TAG:家庭 | 家庭關係 | 父母 | 理工 | 子女的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