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剛出頭的年輕人讀完《道德經》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聽別人說20左右歲讀完《道德經》會有像平常人30歲的心態,是這樣嗎?


懂了的,會和同齡人一樣,沒懂的,染上深深地中二病。


為拖延症找到了更多的借口


我就是二十剛出頭讀的老子,對其心悅誠服,感覺很清澈。心底一直以來的缺失,漸漸消失。欣慰於原來可以如老子所言的那樣去做人處事。
心悅誠服很重要,服了才願意跟他走。


快大三了,看了兩年《老子》。
其實嚴格來說,沒有什麼深刻的感受。
這一本治國方略,不像法家思想那麼清晰條理,不像儒家思想克己復禮有一套行為規範,不像佛經唯心之玄。

生活中不過是對生活本身看的更加生活化了。以前看開的,懂得了道理。以前看不開的,明白了原因。至於看開與否是在於我們自身。
牠並非宗教教義,看懂的人,懂得這中道理就足以。學著們說中國人的思想最大特點就是儒道互補。牠是寬容的,寬容到我明白我生活中做錯的每一個軌跡。

……………………………………
說一下我最近的發的一個朋友圈。
夜讀到老子五十二章:「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塵。」不禁潸然淚下。一句守柔曰強便足以撫慰內心所有傷痛,我想到「這一瞬無悔,比及此生淒涼。」用照外之光,迴光返內,復歸於內明。


首先,題主強調了對象是「20歲出頭」的人,可能想說的是這樣一個標籤下的年輕人,正常概念下的年輕人,讀完《道德經》之後有什麼感受。
沒有和其他同齡人深入交流過這個問題,單單說說我自己的情況吧。
20歲的時候,看《道德經》,完全不懂。記住了一句「上善若水」,因為對「靜水流深」這句話很有感觸,覺得很奧妙,水裡面沒準真的存在至上的真理呢?我這樣想。
21歲,22歲,兩年的時間,心情很低落的時候會想很多人生大問題,比如「我是誰?」「我重要嗎?」「我意味著什麼?」「怎麼對待他人和世界才是最好的?」「有最好的對待方式嗎?」「愛是什麼?」「我為什麼痛苦?」……很多很多這樣的問題。20歲出頭嘛,大部分這個年紀的人都在進行大學生活。到現在我22歲了,還是沒有停止這方面的思考。現在看《道德經》,有求助的成分在裡面。想看看影響了一個民族那麼久的一代智者是怎麼思考的,他是怎麼面對困惑的。不光光是干看那幾千言,我還上網找各種資料想知道別人是怎麼閱讀《道德經》的。知乎是個很好的平台,平日里大部分話是不能對親友說的,卻可以來知乎上看看大家的看法。所以態度真誠德答題真的很重要。扯遠了,回歸正題。
這幾天又看了《道德經》,較之之前,看得進去了,不會因為語句上的不懂棄書不讀了,不懂我就查查嘛,對大家德看法也持一種「這是一種觀點,不是我的,我是這樣想的嗎?」遇到寫的好的答案,深得自己心的答案我會記下來反覆揣摩,我想引出自己和那些答案之間的差別。所以心浮氣躁的時候去看《道德經》會莫名其妙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我也不知道這是什麼原因。
看了 @only xc寫的答案,受益良多。
之前一直在看黑塞的書,是的,神秘主義總能吸引到我。黑塞是一位被老子影響很深的作家。我之前並沒有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對我的影響有那麼深,是看了一些書之後,從我對書的喜愛選擇上發現的。比如我就是更喜歡黑塞的書,不怎麼喜歡海明威的,喜歡馬爾克斯的,卻不喜歡托馬斯的,也有可能是年齡與閱歷的緣故——或許再過幾年我就不喜歡現在自己所喜愛的作者轉而投向另外一批作家了。上面的說法也許很狹隘,畢竟,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人性總是共同的,宗教分支儘管不同,但是其根本,我想也是相通的吧。這也是我回頭看《道德經》的另一個原因,想弄弄清楚自己是誰,在被什麼樣的思想影響著,這種思想是怎麼影響我的,為什麼我會被這種思想影響……這看起來很無用,可是莊子也說過:「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沒事想想這些問題還是很有意思的。

我現在最大的感受就是,自己不敢說太滿的話了,不是怕話說太滿砸到自己,而是發自內心的覺得自己知道的很少,對人對己的了解都太有限,是出於對未知的敬畏而不驕傲。這是看了《道德經》之後自己的感受之一。對於自己、他人和世界,自己的態度更開放了,不願意再對別人下定論,深深感覺那樣做很愚蠢。這是我的第二個感受。我沒有感受到《道德經》的消極,在沒有讀《道德經》之前,最起碼是沒有深入讀之前,我被同樣沒有深入研究過的人灌輸過道家是消極的這樣的說法,當然現在想來也就一哂置之啦,如果說出世為人才算是積極的話,我想,或許你該看看說這話的是什麼人。最討厭被人當傻瓜了。再有的感受就是「不爭」,老子有大智慧,知道什麼對他最重要,和我喜歡的莊子一樣,當官有什麼好,就喜歡當個在泥水中摸爬滾打的烏龜。《道德經》教我不盲目,教我像水一樣不拘泥,我想,老子他沒有叫我沒有原則,那原則得是你視之如性命的東西。我反思了很多,比如上面那一句「原則,什麼是原則?」下午看到知乎上有個關於普通人的話題,我只是想問問,普通究竟是指什麼?其他的還有很多問題,比如厭學,比如技巧,比如仇富……我往往感到迷惑,就是因為我沒有問清楚自己這些問題,我用模稜兩可的問題去求證,答案往往不能讓我信服。而,一旦你想清楚了,不帶情緒的想清楚了問題是什麼,那往往就是你的答案。這還是關係到一個開放心態的問題,喬布斯所言:「stay hungry,stay foolish."不帶偏見與主觀地看待問題,才能得到好答案。
《道德經》給我的感受,就是很清晰的心靈。
Ps:這只是我的個人感受,不普適。
end


讀,誰都會,讀完不會有什麼感受,如果說有,那就是口渴。或者疲憊。這得看你怎麼讀了,還有年齡是個什麼情況?這和年齡半毛錢關係都沒有好嘛╭(╯ε╰)╮ 懂,才能有很多感受,比如:太多了╭(╯ε╰)╮道德經說的東西太多了,懂了你就懂了,不懂光讀,這和別人唱歌你卻讀歌詞一樣,什麼感覺都沒有。 要是懂了,算上年齡,可以說你比別人懂事了很多,明白了很多道理


且先不論20歲到底能不能讀懂《道德經》。
《道德經》是集老子一生的智慧,閱歷,人生著成的大「道」之作,沒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和人生經歷的過程豈能理解其中的「道」呢?弄不好會走火入魔練的一身裝x然而卻裝不像的本領。
所謂不撞南牆不回頭,撞牆上誰都知道痛,但你不真正把頭撞牆上你不會知道到底有多痛。

所以孩子20歲讀了《道德經》並沒有什麼卵用,找不到工作還是找不到工作,交不到女朋友還是交不到女朋友,沒有誰會因為你讀過《道德經》而錄用你也沒有哪個女的會因為你讀過《道德經》而愛上你。20歲就去干你20歲該乾的事吧。


也沒什麼,就覺得有些挺深刻,老子是懂得尊重他人的人,不將平民當傻子,認為貧民需要教化,崇尚個性自由。
但有些又覺得他走火入魔了,比如他崇尚一種混沌狀態,不知名的狀態,東西拿到你面前你的腦子裡不能反射出它叫什麼,幹什麼用的,扔了腦袋,以求能超然物外,神遊太虛,這難道不是老年痴呆?
沒那麼神,讀吧,別被專家糊弄了,裡面沒什麼。


認不全字,斷不對句,讀不懂意。


題主這個問題其實是有問題的。因為20多歲讀完道德經的人不知道30多歲的人是什麼心態,30多歲的人也不知道20多歲的人讀完是什麼心態。
至於道德經,我只能說這種經典有很多種解釋。每個人的理解都不一樣。讀完之後心態必然是不一樣的,所以跟30歲的心態其實沒什麼關係。


剛開始看不懂。讀完好幾遍的感覺就像是讀英語一樣,認識單詞,不懂意思


推薦閱讀:

用自己照片當手機壁紙的人是什麼心態?
那些選擇過普通人的生活的人是因為懶惰還是認命?
為什麼情侶吵架後,男生生氣不影響正事,女生無心學習工作?
為什麼許多人不買 iPhone 的理由是好多人都用 iPhone?

TAG:智慧 | 心態 | 道德經書籍 | 年輕人 | 20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