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這本書的結尾是什麼意思?
本書的最後一段話如下:「《聖經》上的另一句話也到了我的唇邊,但是我卻控制著自己,沒有說出來,因為我知道牧師不喜歡俗人侵犯他們的領域,他們認為這是有瀆神明的。我的亨利叔叔在威特斯台柏爾教區做了二十七年牧師,遇到這種機會就會說:魔鬼要幹壞事總可以引證《聖經》。他一直忘不了一個先令就可以買十三隻大牡蠣的日子。」
謝邀。
這段只要一結合前文,意思一目了然。
先簡單說些大家或許已經知道的事:
《月亮與六便士》就是以高更為原型,描述一個畫家如何拋棄妻子和事業,去塔希提做個化外之人,無視親戚朋友的不理解,獨自畫畫了此一生的事。
好的,進入情節。
這以後我把我聽到的查理斯·思特里克蘭德在塔希提的情形給他們講了一遍。我認為沒有必要提到愛塔和她生的孩子,但是其餘的事我都如實說了。在我談完他慘死的情況以後我就沒有再往下說了。有一兩分鐘大家都沒有說話。後來羅伯特·思特里克蘭德划了根火柴,點著了一支紙煙。
「上帝的磨盤轉動很慢,但是卻磨得很細,」羅伯特說,頗有些道貌岸然的樣子。
思特里克蘭德太太和朵納爾德遜太太滿腹虔誠地低下頭來。我一點兒也不懷疑,這母女兩人所以表現得這麼虔誠是因為她們都認為羅伯特剛才是從《聖經》上引證了一句話。說實在的,就連羅伯特本人是否絕對無此錯覺,我也不敢肯定。不知為什麼,我突然想到愛塔給思特里克蘭德生的那個孩子。聽別人說,這是個活潑、開朗、快快活活的小夥子。在想像中,我彷彿看見一艘雙桅大帆船,這個年輕人正在船上幹活兒,他渾身赤裸,只在腰間圍著一塊粗藍布;天黑了,船兒被清風吹動著,輕快地在海面上滑行,水手們都聚集在上層甲板上,船長和一個管貨的人員坐在帆布椅上自由自在地抽著煙斗。思特里克蘭德的孩子同另一個小夥子跳起舞來,在暗啞的手風琴聲中,他們瘋狂地跳著。頭頂上是一片碧空,群星熠熠,太平洋煙波淼茫,浩瀚無垠。
《聖經》上的另一句話也到了我的唇邊,但是我卻控制著自己,沒有說出來,因為我知道牧師不喜歡俗人侵犯他們的領域,他們認為這是有瀆神明的。我的亨利叔叔在威特斯台柏爾教區做了二十七年牧師,遇到這種機會就會說:魔鬼要幹壞事總可以引證《聖經》。他一直忘不了一個先令就可以買十三隻大牡蠣的日子。
這裡的對比,毛姆的感情色彩很明顯。
尤其是道貌岸然和魔鬼。
意思很明白了。
「我」陳述了思特里克蘭(高更)的人生。
他求仁得仁,得其所哉,為了自己的夢想,在塔希提以一種文明人無法理解、他自己很快樂的方式,結束了人生。
而羅伯特-思特里克蘭,代表文明社會,做出了評斷:上帝的磨盤轉動很慢,但是磨得很細。這就是道貌岸然的說,思特里克蘭(因為拋棄妻子),惡有惡報。
」我「想反駁他,但我止住了。
而這裡的亨利叔叔,只是」我「的一個例證。
」我「很顯然是站在思特里克蘭一邊的,對道貌岸然用各類引語評斷他人行為,非常厭惡。
這其實就是」我「,也就是本書的觀點:
思特里克蘭(高更)們過著不為世俗所理解的生活,求仁得仁。毛姆對這類人一向很尊重,參看《刀鋒》。
而道貌岸然,拿著成型語錄批判他們的(比如世俗,比如羅伯特-思特里克蘭),都是庸俗的魔鬼,其實都不值一哂,甚至不值得去辯駁。
當然,毛姆表達很含蓄。
最近重讀毛姆的所有作品,生活中覺得再也遇不到那個有趣的人就重新去書中找吧。
「上帝的磨盤轉動很慢,但是卻磨得很細,」羅伯特說,頗有些道貌岸然的樣子。
毛姆在這裡流露出不忘低調刻薄的嘲諷世人的傲嬌簡直深得我心,而這樣的感慨又是他情懷的一種體現。
「上帝的磨盤轉動很慢,但是卻磨得很細。」在這裡,這句話是對高更拋妻棄子行為的一種價值判斷。說的是高更這種不合常理的行為遲早會受到懲罰。而且是用道貌岸然的樣子。
這種在大眾中高度符號化的主流價值觀,遮蔽甚至扭曲了人的真正情感(或者說高更那種價值情感本身高度太高),形成了一種情感暴力,而忽視和扭曲了人有對自己個體意志追求的權利。
社會本身就有主流價值觀的,過什麼的生活似乎都有一個標準。而當有些人違背了這個標準的時候就會受到傳統價值觀的批判,以此警戒世人不要學習這樣的行為,不然上帝都看的到,是會懲罰他的。但相反,我覺得高更對自我價值的追求反而更接近自我。
獨立和自由是屬於勇敢者的。對自我價值的追求需要聽從來自內心的招呼,而不是世人的目光。唯有那些聽到自己內心並且願意為之追求的人,才能獲得獨立和自由。那些活在世人目光中的人永遠不明白為什麼有些人會放棄外人看似幸福的生活去追求什麼所謂的理想。這與他們的價值判斷和選擇是相違背的,所有他們會表露出自己的優越來證明別人的愚蠢,你看,叫你不要作死,你不信。
而毛姆在這裡既對這樣狹隘的想法暗戳戳的嘲諷了一下,當然他不需要歇斯底里的或故作矯情的求得每一個人的認同。自我意志的追求還有一點是不需要博得別人的認同,因為人不是為別人的話而活的。我們有時候太在意當我擁有這個東西別人會怎麼看我,而不是真正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
毛姆在最後表達的情懷也是令人會產生共鳴的。追求自由意志的人總會遇上世俗的偏見,但這也是追求道路上必須經歷的東西。
也希望我們不變成自己曾經討厭的人。
《月亮與六便士》看來一有空就得拿出來讀,不然這世俗的偏見實在是可怕,很多人無力反抗,就連遇到的嘲諷都可以是那麼紳士,而且還打著上帝的名號。
我摘下來給你。
"魔鬼為達到目的總是會引用聖經。"
結尾要聯繫第一章,法國著名評論家於雷對斯特里克蘭的畫大肆讚揚,開了先河,這才讓斯特里克蘭死後聲名鵲起。
然後有關斯特里克蘭的文章接二連三的出現在法國美國的雜誌上。
人們狂熱地編造出一個個傳奇故事,並且對此深信不疑。
傳奇色彩的故事更加讓斯特里克蘭聲名遠播,
但普羅大眾真的是純粹的去欣賞斯特里克蘭的畫嗎?
評論家們總是引用斯特里克蘭傳奇故事,大肆宣傳,令自己也名聲大噪。
斯特里克蘭的兒子羅伯特,在傳記里把自己的父親描繪成作風正派,勤勉之人。好借父親之名,讓自己在教會中獲得無上聲望,穩座主教寶座。
結尾拜訪斯特里克蘭太太時,她告訴同時上門拜訪的記者: 作為一個偉大天才的遺孀,我覺得這是我應盡的義務。
在羅伯特發表父親傳記,潑了狂熱崇拜者一盆冷水後的那一段時間裡,他的畫作在拍賣會上相比九個月前價格下降了二百三十五英鎊。
他們愛的不過是經過藝術加工、帶有傳奇色彩的故事,跟風,一擁而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會發現他們全都站在有利於自己的立場上。庸俗不堪。人們引經據典,來裝飾自己毫無價值的思想,來掩飾自己的目的。大多數人只能看到六便士,辯認不出真正的月亮。
by李繼宏。
要理解《月亮與六便士》的結尾,先要知道毛姆孤絕壯闊的一生:他所在的時代,是現代主義文學的巔峰,古舊的維多利亞現實主義文學被棄之一隅。而毛姆卻逆時代潮流,始終堅持著現實主義,也始終處於時人的譏諷嘲弄。《月亮和六便士》最後兩句話:我的叔叔亨利做過二十七年惠特斯特布爾的教區牧師,要是遇到這種情況,他往往會說,魔鬼總是隨心所欲地引用經文。他記得從前一個先令就能買到十三隻上等的牡蠣。
我相信絕大多數讀者和我一樣,從未見過還有哪部小說的結尾如此突兀。說其突兀,既因為亨利叔叔這個人物在前文只出現過一次,也因為這兩句話和上文貌似沒有任何關聯。
我也相信,當你首次翻讀這部小說,一口氣看到最後這些文字時,很有可能會像我最初一樣熱淚盈眶,然而又不知道自己何以如此感動。秘密便埋藏在毛姆非常高明的小說技藝里。
在毛姆撰寫《月亮和六便士》的1918 年,倫敦市場的牡蠣零售價是每個四便士。「一個先令就能買到十三隻上等牡蠣的日子」,就是1875 年到1885 年之間那段歲月。亨利· 毛姆早在1897 年去世,在1918 年「懷念」那段日子的只可能是作者本人。
因而這個突如其來的結尾有著兩層重要的含義。第一層含義是呼應開篇:那十年恰恰是維多利亞文學如日中天的巔峰期,這段文字再次強調了毛姆對現實主義的珍重和堅持,從而為整部充滿懷舊氣息的小說划上了完美的句號。第二層含義則是順應上文:前面幾段文字描繪了艾美· 斯特里克蘭及其子女的天性是多麼的涼薄,作者在同情斯特里克蘭缺乏家人關愛之餘,不禁感懷自己的身世也幾乎同樣孤苦;他懷念一個先令就能買十三隻上等牡蠣的日子,是因為當時他的父母尚在人世,那是他畢生中唯一享受到家庭幸福的光陰。
也就是說,毛姆成功地將懷舊和凄涼灌注在這個奇峰突起的結尾里。最令人讚嘆不已的是,它和上文的結合極其巧妙,以至於敏感的讀者縱然不知究竟,也會深深受到。
拋磚引玉說下主流看法。毛姆本書是有很多諷刺意味在其中的。
首先你要知道的是,書題《月亮和六便士》分別代表的是什麽。
月亮象徵崇高而需要仰望的精神追求,亦即夢想,時常看似太過虛幻。六便士是當時英國最小貨幣單位,代表著平庸而低俗的現實生活。
現在來看這段結尾文字,再加上上文的一句「『上帝的磨盤轉動很慢,但是卻磨得很細,』羅伯特說,頗有些道貌岸然的樣子。」該會更容易理解。這句意思是上帝看似寬宏大量既往不咎,但其實疏而不漏,終有報應。所以說上帝道貌岸然。大抵是因為羅伯特其父的下場證明了報應不爽。
羅伯特牧師是主人公之子,靠寫了一部其父的傳記而發財牟利。主人公的叔叔亨利牧師亦是羅伯特之流。如果說主人公追求的是月亮的話,這兩位牧師便是追求六便士,並以鄙棄追求月亮者為樂——所以,「魔鬼要幹壞事總可以引證《聖經》」便是暗指了兩位牧師之流,並且,諷刺了《聖經》不一定就代表了正義或真理。
而最後一句,「他一直忘不了一個先令就可以買十三隻大牡蠣的日子」, 可以簡單地理解為迷戀俗世的物質生活。諷刺當了牧師也完全不一定就能免俗,甚至可能更加媚俗。
寫到這裡,倒覺得像是在做中學語文試卷的閱讀理解題,一句一句解釋分析,落了下乘。笑。顯而易見的,毛姆這樣大家中的大家的作品,孰人閱之,」孰人心中都有一個月亮與六便士「。
《月亮與六便士》便是如此一部偉大的小說作品,更蘊藏著極其睿智的人生哲思,讀上百遍亦仍有新知。許多句子,未到人生某個階段,便不會真正了解。
而至於"月亮與六便士"之間的抉擇,其實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你思考過並作出決定,選擇了屬於自己的生活。
一百年彈指即過。毛姆的詰問聲猶在耳。
『月亮和六便士都在眼前,是為一份六便士的生活疲於奔命?還是為仰望心中那輪明月而有所放棄?』
2012.5.15,重讀毛姆。
首發自「站在你這邊」,可能是銀河系最理想主義並煙酒氣的文學創作小組。
http://weixin.qq.com/r/yDlUTAHESFw3rUUv92za (二維碼自動識別)
(本來是很酷的GIF,但知乎不支持T.T)
二十餘歲後不甚讀書,但是,看在毛姆幾乎是我最喜歡的作家,而《月亮和六便士》通讀了數遍的份上,斗膽一答。
首先,部分不同意上述的觀點。
記得看到這句「上帝的磨盤轉動很慢,但是卻磨得很細」的時候,心中砰然一動,分明對這話有幾分讚許,感覺說出了一點人生三味,自己臉上也沒有如何道貌岸然。
這句話如果針對小說內容,是說查理斯·思特里克蘭德的。此人拋棄家人,欺辱朋友,粗暴尖利,叛經離俗,按說得了個麻風病而死的歸宿是應當。
但看到他為了畫畫餓肚子的那種奉獻感,靈感迸發時那種衝動,發覺自己天賦時那種自豪和幸福,以及最後來到應屬之地那種平和自然,包括和伴侶愛塔在生死門前無私但有些粗暴的愛的表達,你又不禁覺得他活得值了。最後」我「面對房間四壁的壁畫無比震撼,覺得此景只應神靈享受時,你會覺得查理斯·思特里克蘭德本應如此,不做他想。
後面那個小夥子渾身赤裸,只在腰間圍著一塊粗藍布;天黑了,船兒被清風吹動著,輕快地在海面上滑行,水手們都聚集在上層甲板上,船長和一個管貨的人員坐在帆布椅上自由自在地抽著煙斗。思特里克蘭德的孩子同另一個小夥子跳起舞來,在暗啞的手風琴聲中,他們瘋狂地跳著。頭頂上是一片碧空,群星熠熠,太平洋煙波淼茫,浩瀚無垠。
難道你不心生羨慕,情願跳出來一起無拘束的起舞?
《月亮與六便士》為何不是《月亮》,而是《月亮與六便士》?
為何畢沙羅生活淡雅但作品無法像梵高這個切耳朵的讓我們血管膨脹?
月亮代表理想不如說代表了人類血管里的魔性,天賦的,本能的,不現實的,迫切的,想要得到往往艱難費時又同時充滿著虛妄,但似乎又是天然的所在。
而六便士則有點像牧師們提倡的生活,現實的微小的可以拿他生存拿他兌換的偶爾捨棄常常需要的充滿了節律和限制從而可以平淡的維持下去。
我身邊刻板的律師朋友在夜店裡跳的忘情,也不好說他是不是浪蕩成性。
認識的平和淡然、善良的姑娘有著匪夷所思數量的男人。
例子太多了不一一
人,就是這樣,又想選擇這個,又想選擇那個,各有道理,
想要精神升華想要洗滌肉體靠一場旅行,
但,生命短短,我們就是如此矛盾。
彷彿聖經里我們祖先的血的來源一樣。
這是人性,月亮、六便士,這都是人性。
毛姆討厭道貌岸然,我也討厭。
但上帝的磨盤轉動很慢,但是卻磨得很細這句話卻不是錯的。
我們當然想像查理斯·思特里克蘭德一樣,像太陽一樣爆炸著灼熱的燃燒但也許作為路邊的小石子,日子也能一點一點的過,特別是,無論選哪一種生活得其所的傢伙還會被糾葛的我們小小的嫉妒一下。
毛姆其實寫到最後也很矛盾,他的書里老是有太多瀟洒但不知走哪條路的角色。
於是他最後寫到了自己做了二十七年牧師的亨利叔叔,一直忘不了一個先令就可以買十三隻大牡蠣。
無論仰望還是低頭,我們註定矛盾終身,那麼也許經常去做個貪嘴的平常人才對吧。
一點想法,輕批。
艾略特的Love Song 裡面有一句詩反覆出現了好幾次:
In the room the women come and go
Talking of Michelangelo.
我也不知道怎麼回答,PO在了G+上,馬來西亞的姑娘是這麼回答我的。轉給你:
All about those good old days :
Those good old days where you can buy lotsa things with Rm1 (Around USD0.35) is gone. These days, Rm1 is not much of a value anymore. But thank God, every now and then I manage to find something nice for just RM1; like this nasi lemak for an example. (Nasi lemak is a local Malaysian dish, consisting of fragrant coconut milk rice served with condiments of fried peanuts, fried anchovies as well as sliced cucumbers)
我覺得就是美好的日子再也不再,人心就像物價一樣通貨膨脹,神聖的東西都會貶值。
對@莫逢 老師的答案持保留意見!
如@莫逢 老師所說,《月亮與六便士》這樣偉大的作品,「讀上百遍亦仍有新知」,老師怎麼解讀來,解讀去,還是我們大家都能理解的那層意思啊,這分析,就連百度百科都講得很明白呢。
最近和朋友聊到毛姆的這部作品,朋友提到一個觀點,我舉雙手贊同——
偉大的藝術難免違背道德。
君不見,披頭士的很多經典名曲,都是在嗑藥之後寫的,《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和《Hey jude》更是有關於嗑藥的暗示,在此不做細表。馬奈的名畫《草地上的午餐》,被學院派斥為「道德混亂」。更不用說《月亮與六便士》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為了畫畫,拋妻棄子,霸佔別人老婆……諸多劣跡,令人髮指。
對於斯特里克蘭德,作者在小說中一直褒貶不明,但是到了結尾處,卻暗示出對這位悖德的藝術家的支持稱讚,這種感情已經不同於之前的同情——
「上帝的磨盤轉得很慢,但是卻磨得很細」,類似中國諺語「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羅伯特聽聞其父之死,說出這句話。羅伯特的職業是牧師,代表道德權威。違背公義,至親之死,亦不足惜。這種權威,當然是「道貌岸然」的。
「《聖經》上的另一句話也到了我的唇邊」,這句話是什麼,暫無考證,多半是一句為斯特里克蘭德開脫的話。
「我知道牧師不喜歡俗人侵犯他們的領域,他們認為這是有瀆神明的。」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明顯讀出諷刺——對道德權威和道德絕對性的諷刺。
而後,毛姆借一位從業27年的老牧師之口,說出「魔鬼要幹壞事總可以引證《聖經》」,明顯是在模糊道德界限,粉碎絕對正確。什麼是善,什麼是惡,《聖經》就是絕對正確的嗎,為什麼魔鬼的惡行也可以用《聖經》脫罪?如斯特里克蘭德,悖德,卻創造出令整個世界瞠目結舌的偉大藝術,難道應該成為人們鄙夷、責難的對象嗎?
最後,「他一直忘不了一個先令就可以買十三隻大牡蠣的日子。」無法詳解,也許是一句調笑、一句諷刺,但這個事例,明顯昭示出老牧師亨利叔叔的形象——市儈,十足一個市井老潑皮。在這裡亨利叔叔似乎代表了民間智慧,他是年輕牧師羅伯特的反義詞,是道德權威的反義詞。
毛姆是男性同性戀者(或為雙性戀?),和助手曖昧,玩伴眾多,歧視女性,是傳統道德打擊的對象,《月亮與六便士》也可以看做毛姆反對傳統道德權威的檄文。
最後,這些散碎堆砌的文字是「一句一句解釋分析」所得,按照@莫逢 老師的說法,實在是「落了下乘」,呵呵,慚愧慚愧!張公子解釋的已經非常細緻了,在此想做一些補充,因為這一直也是我非常喜歡的可以說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我人生觀和世界觀的一部作品。
|「上帝的磨盤轉動很慢,但是卻磨得很細,」羅伯特說,頗有些道貌岸然的樣子。|
這句話的意思說的直白一點,是羅伯特覺得思特里克蘭德死的罪有應得。在思特里克蘭德夫人和羅伯特看來,活著的人便是最大的善,死者皆有罪。
「我」並不贊同他們,因為「我」對思特里克蘭德其實是有充分的理解和共鳴的,尤其是了解了他在塔希提的生活之後。從後面的描寫也能看出來,「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愛塔和他的愛的結晶,比起這些道貌岸然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肆意審判他人的人,那個孩子卻被最純真最自然的東西潤養著。
|不知為什麼,我突然想到愛塔給思特里克蘭德生的那個孩子。聽別人說,這是個活潑、開朗、快快活活的小夥子。在想像中,我彷彿看見一艘雙桅大帆船,這個年輕人正在船上幹活兒,他渾身赤裸,只在腰間圍著一塊粗藍布;天黑了,船兒被清風吹動著,輕快地在海面上滑行,水手們都聚集在上層甲板上,船長和一個管貨的人員坐在帆布椅上自由自在地抽著煙斗。思特里克蘭德的孩子同另一個小夥子跳起舞來,在暗啞的手風琴聲中,他們瘋狂地跳著。頭頂上是一片碧空,群星熠熠,太平洋煙波淼茫,浩瀚無垠。|
這也是我覺得寫的異常動人的一段,透過這段描寫可以窺見一個無憂無慮,洒脫開朗的男孩。這也是作者對思特里克蘭德的隱贊,一生嚮往自由,一生熱愛,心靈絲毫不受這塵世的玷染。
|《聖經》上的另一句話也到了我的唇邊,但是我卻控制著自己,沒有說出來,因為我知道牧師不喜歡俗人侵犯他們的領域,他們認為這是有瀆神明的。我的亨利叔叔在威特斯台柏爾教區做了二十七年牧師,遇到這種機會就會說:魔鬼要幹壞事總可以引證《聖經》。他一直忘不了一個先令就可以買十三隻大牡蠣的日子。|
「我」想反駁,卻沒有反駁。一個原因是知道自己反駁了也無法改變羅伯特之流的想法,另一個原因則是「我」覺得沒有意義。思特里克蘭德生前便是不在乎世俗的定位和眼光之人,坦然超度的過著喜歡的生活,他不求理解,不求善言。這也是「我」在了解他以後,學到的最可貴的品質。
世人皆有自己的活法,自得其所就好。
亨利叔叔的話反映了「我」的態度和對羅伯特之流的定義:魔鬼。
一個先令可以買十三個大牡蠣的日子怕是回不去了。「我」清楚的知道思特里克蘭德死的並不痛苦,他很幸福。我記得《東邪西毒》里有一句話說,如果你不能再擁有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去忘記。最幸福的莫過於思特里克蘭德這樣的人,追尋所愛,無視世俗,失去的還能再度擁有;「我」,包括亨利叔叔,明察這塵世,不忘初心,也是好的。然而悲哀的是大部分如羅伯特如思特里克蘭德夫人這樣的人,卻自以為聰明的用庸俗不堪的準則生活在蔑視和媚俗下。
道德是用來約束自己的,而不是用來約束別人和獲取優越感的。《聖經》亦是用來約束自己的,可偏偏又有那麼多世俗的人用《聖經》來打擊真正追隨上帝而生活的人,例如思特里克蘭德、高更和被時人稱為瘋子的梵高。那些人只是live by the bible,而不是live in the spirit。
看來中文教科書的遺毒還是很深的,有天賦的中文寫作者也不例外。
《月亮和六便士》的結尾也好,其他文學名著的結尾也好,你看完這本書後,覺得是什麼意思,那就是什麼意思。
文學的東西,從來沒有什麼標準答案的。
補充一下,很多時候,作者在寫下這段話的時候,他自己都不清楚自己要表達什麼,只是感覺到了,文字就出來了。
美與善不可兼得
先佔個坑,明兒個來答!
→_→→_→這是漫長的五個月的分界線←_←←_←
以下是《月亮與六便士》的結尾:
接著我把斯朱蘭在大溪地的情況一五一十地講給他們。我認為沒必要提愛塔和她兒子,其餘事情我盡量照準敘述。講完他的慘死我就沒再往下說。大家沉默了一兩分鐘,然後羅伯特·斯朱蘭划了根火柴,點了支煙。
「上帝的磨盤轉得慢,卻磨得極細。」他有點裝模作樣地說。
斯朱蘭太太和羅諾德森太太聞言就面色虔誠地低下了頭,我心裡很清楚,她們以為這是句聖經引文。事實上,我不敢肯定羅伯特牧師本人不存在這個誤解。不知為什麼,我忽然想起愛塔給斯朱蘭生的兒子。聽人說他是個快活爽朗的小子。我腦海浮現他的模樣:在那艘帆船上,他渾身只穿一條粗藍布褲子,夜色中船兒在輕風推送下輕快地滑行,水手們聚在高處甲板上,船長和押貨員懶洋洋躺在甲板椅上抽煙斗,我彷彿瞧見他跟另一個小子跳舞,在手風琴嗚里嗚啦的伴奏下縱情歡跳,頭頂是蒼穹星斗,周圍是空曠浩渺的太平洋。
一句聖經引文差點脫口而出,但我忍住了,因為我知道牧師認為俗人侵犯他們的專用話語園地有點瀆神。我那在威斯特堡當了二十七年教區牧師的亨利舅舅碰到這種狀況就會說,魔鬼總能引用經文幹壞事。一先令能買十三隻大牡蠣的日子他都記得。
《月亮與六便士》中,月亮大概是指是遠在天邊的,觸不可及的理想生活,而六便士大概是指近在咫尺的,觸手可及的世俗生活……
畫家在中年時從生活優越的中產階級中脫離出來,為了畫畫放棄現有的富裕生活,開始顛沛流離,過著不為旁人所理解的底層生活……而認識的人甚至包括剛開始的作者都對這種行為深惡痛絕……畫家的妻子則是艱難度日,對他也是不乏恨意……
結尾,畫家去世後聲名鵲起,他的畫作身價百倍,所有人都對畫家神秘而傳奇的一生很有興趣,而此時,他的妻子和孩子,為了財富,為了前途,為了一個不錯的丈夫,在公眾面前把畫家描述成一個完美的形象,其實畫家只是一個沒有責任心,拋妻棄子,不道德的勾引朋友妻子的爛人,或許還是一個天才!
其實,如果他的妻子和孩子從始至終把畫家描述成一個爛人的話,可能還能得到作家一點尊重,但是在畫家出名後,態度迥異,聽到畫家慘死後,兒子道貌岸然的來了一句「上帝的磨盤轉的慢,卻磨得極細」(應該是天理昭昭,報應不爽的意思……吧),妻子也是面帶虔誠的低下了頭……
而那個時候,作者想到的是艾塔的兒子在蔚藍的大海上縱情跳舞……
我看毛姆的小說不太多,但是個人覺得他比較崇尚那種追隨內心、脫離世俗的那種人,或者換個說法就是對名利和財富等一切世俗的誘惑免疫,能自由自在的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那種人,就像《月亮與六便士》中的畫家和《刀鋒》中的拉里,甚至還有索菲,他喜歡純粹的自由和純潔的愛情,所以哪怕是索菲在丈夫去世後淪為妓女,拉里也想要娶她,哪怕《面紗》中凱蒂賣弄風情、出軌,是個不折不扣的二流人物,可是瓦爾特還是愛她。
所以在《月亮與六便士》中,作者從剛開始對畫家不理解到鄙視再到最後的感慨敬佩,是因為畫家放棄了一切別人不能放棄的東西,遵循自己內心去生活……這才是畫家值得讓人敬佩的一點……哪怕他壓根就是個爛人!
而並不是大家口中的那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關心妻子疼愛孩子的的完人!
總之,雖然畫家很有名很厲害很有決斷力,但不妨礙他是個爛人……
但是你不能一邊利用他的名氣來養肥自己,人前把他形容得十全十美,心裏面卻恨不得他不得好死……
文末亨利舅舅,我覺得明明是一個正面角色啊,「魔鬼總能引用聖經幹壞事」,這不是諷刺畫家的兒子那句話嗎?!為什麼有答主說亨利舅舅和畫家的兒子一樣道貌岸然什麼鬼?!
另,一先令能買十三隻大牡蠣的日子他都記著,大概是說現在物價飛漲,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諷刺資產階級赤裸裸的金錢交易拜金主義……吧!
最後,表白毛姆叔叔!
最後的最後,感謝在評論中催我的童鞋,如果沒有你們兩位,我死都想不出來挖了坑還沒埋,雖然寫的並不咋地哈哈!
以上。
以一個語文閱讀題的形式來簡要回答這個問題。
作者運用了鮮明的諷刺和對比手法,再一次表明了自己的立場:生活的本質不是矯揉造作和引經據典,而是用自己的眼睛、鼻子、耳朵、雙手,去看、去嗅、去聽、去觸摸,用自身擁有的一切去活出自己的經典台詞與橋段。摘自豆瓣(??ω??)?
翻譯錯誤,原文為He remembered the days when you could get thirteen Royal Natives for a shiing.
這裡的 「Royal Natives」意為君主頭像。不是什麼牡蠣,是指便士。
一先令原本等於12便士,但是他習慣換13個,反映出此人假道學,有便宜還是想要佔一占。
道貌岸然的壓抑和不顧世俗的自由?
結尾是太妙的諷刺:說了這麼多,也不能改變這樣一個事實,道貌岸然總是能得到好處的。
作者寫出來的給你第一感覺的就是哪個意思。我特別贊同這句話。
我估計很多人都是糾結在最後一句了,總是覺得最後突兀的一句包含著不可告人的秘密,我後來想來想去轉來轉去不過還是《月亮和六便士》那句「他一直忘不了一個先令就可以買十三隻大牡蠣的日子」。
如果月亮與六便士這個小說是國人寫的,那麼最後結尾估計就是這樣的:爺爺那代人總是說他們那些年人心淳樸啊,思想沒這麼複雜。他經常提起過去幾分錢就可以買一大杯上好的櫻桃。
這樣的結尾不知道是不是好理解一些。「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愛情里放不下自尊,那麼你最愛的終究是你自己。推薦閱讀:
※日本神社裡掛的繪馬最後怎麼處理了?
※「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何解?
※道教的和合術可信嗎?
※感染了hiv的基督徒,心理出現了很多癥狀不知道如何活下去了?
※《論衡》中引《圖宅書》說「商家門不宜南向,徵家門不宜北向」,其中的「徵家」是什麼意思?
TAG:小說 | 文化 | 宗教 |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 | 月亮和六便士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