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的公主形象是怎麼創作得來的?

閑來無事翻迪士尼劇照的時候,發現 Cinderella 居然有點瑪莉蓮-夢露的影子(特別是眉毛和嘴唇),繼而好奇,迪士尼是如何創造出像灰姑娘 Cinderella,睡美人,人魚公主,Belle 等等富有特徵的公主角色的五官的?是否參照故事發生的國家和區域,參考了當地人種的面目特徵?有否依照人物心理來創造五官甚至服飾配色?固然知道不同角色形象不同,但是這些差別和特徵真的非常耐人尋味。


首先感謝提問和 @Eddie@Coco Pun 等知友們的用心回答!自1937年迪士尼第一位公主 - 白雪公主登陸大銀幕以來,形象性格各異、來自不同國度和文化背景的迪士尼公主們就成為了迪士尼大家庭的重要部分,並為全球觀眾喜愛。很高興今天能和大家分享關於「迪士尼公主」的更多幕後故事,也歡迎大家與我們交流!

1.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想先和大家簡單介紹一下「迪士尼公主」這個概念。其實這個說法是2000年由時任迪士尼消費品部主席Andy Mooney正式提出的,他將迪士尼動畫電影中最受歡迎的公主集結在一起,推出了「迪士尼公主」 (Disney Princess) 這個對外宣傳的人物系列集合概念。其中最早的8位迪士尼公主為:白雪公主、仙蒂公主、愛洛公主、愛麗兒公主、貝兒公主、茉莉公主、寶嘉康蒂公主木蘭公主。此後又加入了蒂安娜公主、樂佩公主和唯一一位來自皮克斯的公主:梅莉達公主。即將上映的迪士尼全新動畫電影《海洋奇緣》的女主角摩阿娜也有望加入迪士尼公主大家庭,成為第一位來自大洋州的公主。2013年,迪士尼消費品部又對早期的幾位公主形象進行了修改,並「升級」了她們的公主裙(如下圖)。自此以後,這些經典的迪士尼公主形象不再僅僅停留在電影和動畫中,而是通過豐富的衍生品等形式存在於你生活的各個角落,她們也在全球迪士尼樂園中迎接八方賓客。

*註:艾莎與安娜目前還不在「迪士尼公主」大家庭之列,主要因為她們實在太受歡迎,因此迪士尼消費品部單獨推出了「冰雪奇緣」人物系列。(但在電影中她們最初也都是皇室公主,下文中會提到她們的創作過程)

一些你不知道的「迪士尼公主」大家庭小趣聞:

- 木蘭是唯一一位沒有皇室血統或身份的迪士尼公主

- 除了梅莉達和艾莎,每位迪士尼公主都有一段浪漫的情緣

- 大多數迪士尼公主都擁有和動物交流的特殊能力和美妙的歌喉(梅莉達除外)

- 每當有新的公主正式加入「迪士尼公主」之列,都會舉行十分隆重的皇家加冕典禮

2013年梅莉達在華特迪士尼世界神奇王國接受加冕

正式成為第11位迪士尼公主

2.進入正題,迪士尼公主形象到底是怎樣創作得來的?這個問題的範疇其實非常廣,每個迪士尼公主的創作過程也各不相同,讓我們先從迪士尼公主的設定開始說起。從1937年到2016年,在長達79年的歷史長河不同階段誕生的迪士尼公主們,與所在的時代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例如,早期的迪士尼公主(白雪公主、仙蒂公主、愛洛公主)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溫柔、善良,憧憬浪漫的愛情。而進入90年代(即「迪士尼動畫復興」時代),隨著女性地位的提升,迪士尼在創作時也賦予了公主們獨立、堅強的性格特徵(以小美人魚愛麗兒和貝兒公主為代表)。進入新世紀,社會的價值觀更開放多元,因此這個時代的公主(梅莉達、蒂安娜和長發公主樂佩),包括艾莎和安娜,相比之前的公主都更加有個性,人物形象更加飽滿。勇敢、不隨波逐流是她們的共同特徵。

3. 讓我們回到電影中迪士尼公主形象的創作本身。1923年,華特·迪士尼和哥哥羅伊·迪士尼創立了華特迪士尼公司的前身「迪士尼兄弟動畫工作室」,在創作了一些動畫短片後,華特做出了一個大膽而冒險的決定:將經典童話故事《白雪公主》改編成動畫電影,這在當時是史無前例的。起初沒有人看好這個項目,但華特和750名動畫師卻用整整3年時間將這個創想變成了現實,沒想到影片上映後反響空前,全球票房達到850萬美元(相當於今日的十幾億美元),也奠定了迪士尼公司的基石。

手稿 – 《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

在上世紀30年代,由於沒有電腦和先進的工具,製作一部動畫電影無疑是一項艱巨而浩大的工程。每一秒動畫的製作都需要約24張手繪畫稿,製作《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 時共繪製了200萬幅手稿。為了讓白雪公主的熒幕形象更加生動,當時華特起用了一位14歲的女孩Marge Champion作為真人模特,為動畫師們創作白雪公主的外形和動作作參考,而這種起用真人模特作為動畫形象參考的做法也一直被延用了下來。(註:Marge Champion如今已經90多歲高齡,她是美國國寶級舞蹈家、編舞者,她的人生猶如白雪公主般多姿多彩,時至今日仍然堅持舞蹈)

圖:白雪公主的真人原型Marge Champion

另一位迪士尼傳奇、美國演員Helene Stanley則是仙蒂公主和愛洛公主的原型(她之後又為《101忠狗》中的Anita擔任過模特)。而整部《仙履奇緣》動畫在製作正式開始之前,全部在棚內搭建實景進行了真人拍攝(包括最經典的南瓜馬車場景),再以此為參考進行繪製。早期的迪士尼公主都是通過這種方式創作而成的,每一個神態和動作都追求儘可能地貼近真實,可見迪士尼動畫工作室對動畫創作的高標準。

圖:仙蒂公主(灰姑娘)的原型Helene Stanley

圖:仙蒂公主舞會禮服設計手稿

4. 從初步的設想、概念圖到最終確定的公主形象,要經歷一個十分漫長而坎坷的修改過程,有時甚至會因為故事情節設定的變化而全部推倒重來,這裡以艾莎的創作為例。大家知道,《冰雪奇緣》的故事靈感來自安徒生經典童話《白雪女王》,因此在早期的版本中,艾莎被設定為一個典型的反派角色,這也是迪士尼公主電影一貫擅長的做法。但在內部的研討會中製作團隊卻發現,這個角色很難與觀眾產生共鳴。當時洛佩茲夫婦負責為艾莎撰寫主題曲,她們設身處地地去感受艾莎被隔絕的心情,並最終創作完成了《Let it Go》:在歌詞中艾莎從恐懼、與世隔絕到慢慢敞開心扉,最終做真實的自己,完成了蛻變。當她們把歌曲小樣提交給製作團隊時,歌詞中所傳達的堅韌與力量讓製作團隊開始反思艾莎的設定:比起一個邪惡的女王,艾莎更像是一個被人誤解、迷失方向的女孩。她的能力是天生的,為什麼她會是一個反派呢?導演Jennifer Lee和Chris Buck當機立斷決定推翻之前的劇本,根據歌曲中表現的情感來重新塑造艾莎的形象,這才有了最後電影中的姐妹情深。

概念圖 - 艾莎早期人物設計

概念圖 - 修改後的艾莎形象

手稿 - 艾莎形象定稿


《冰雪奇緣》主創獨家揭秘幕後製作花絮,有興趣的知友可以一看:

《冰雪奇緣》特輯 《冰雪奇緣》獨家特輯 超長花絮起底奧斯卡最佳動畫


對於迪士尼和皮克斯來說,好故事始終是動畫的靈魂,技術最終仍要服務於故事。每一部迪士尼或皮克斯的動畫電影從立項到最終上映常常要花費3-5年甚至更長時間,通過獨特的內部Story Trust(智囊團)機制和無數次的討論,對人物形象不厭其煩地進行一次次修改,直到大家一致認為動畫中的人物足夠鮮活、故事足夠打動人心為止。也正是因為有這樣一批精益求精的優秀動畫師,才有了那麼多讓觀眾們印象深刻的經典人物形象!


謝邀,這個問題真的很有意思,先給提出問題的人點個贊。

先放上一張迪士尼的公主全家福。

從左到右分別是:Princess Jasmine(阿拉丁),Snow White(白雪公主),Mulan(花木蘭),Princess Aurora(睡美人),Cinderella(灰姑娘),Pocahontas(風中奇緣),Tiana(公主與青蛙),Belle(美女與野獸),Ariel(小美人魚),Rapunzel(長發公主)

(可能有人會說少了Brave里的Merida,這裡只討論Walt Disney Animation Studios出品的動畫,皮克斯被收購進來之後的作品就暫不討論了,由於有了皮克斯成熟的3D技法,之後迪士尼的公主形象肯定會更加多元化。)

對比一下這些公主的五官特徵,有一個問題的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是否參照故事發生的國家和區域,參考了當地人種的面目特徵?答案是肯定有的,比如這幾位:Princess Jasmine(阿拉伯人)、Mulan(中國人)、Pocahontas(印第安人)Tiana(非洲裔)

鑒於大多數公主還是白人,那就得從所有公主的鼻祖,白雪公主說起了。

其實在白雪公主之前,迪士尼已經有過一些嘗試,不過都沒有引起很好的反響,有一部動畫叫做

The Goddess of Spring,裡面有一個角色叫做Persephone(下圖),這個角色和其他早期的迪士尼人形角色一樣,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太卡通了,動作,神態什麼的都不真實。(為什麼要提這個角色等會會說到)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了白雪公主最初的一些草稿上(據Glen Keane回憶,最初的白雪公主草稿可謂無奇不有,有金髮的,還有紅髮的。。不過最終經過了各種嘗試才選定了黑髮),並且最初的白雪公主的形象還參照了當時很火的一個卡通角色:Betty Boop,而Betty Boop的原型是演員Helen Kane,大家可以對比一下這三者的相似之處。

(這是早期的白雪公主草稿,由於只是sketch階段,遠沒有到marquette或者storyboard階段,所以可以看出與後來的形象還是有蠻大差別的)

由於太過卡通,Walt Disney幾乎是看了一眼就否掉了,而當時Hamilton Luske,負責監督所有設計白雪公主這個形象的畫師的人,也就是當時與Les Clark一起設計Persephone的人,也不想重蹈覆轍。於是他們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找一個真人來拍攝一段影像,然後讓畫師來模仿人物的形態動作,使得白雪公主更加真實,令人信服。當時找來扮演白雪公主的是年輕的舞者Marjorie Celeste Belcher,所以她才是白雪公主的真人原型。

這個辦法在白雪公主獲得成功之後,也成為了迪士尼的一個偉大的傳統:所有包含有人類角色的場景都要事先找來真人,用同樣的場景同樣的服裝拍攝一段視頻,不僅可以給畫師作為參考,而且因為製作動畫的預算很高,也可以在正式的製作開始之前看看這樣做是否可行,不用等到做了之後再否掉浪費預算。

後來迪士尼的畫師Ollie Johnston回憶道,"Ham"s careful planning and shooting of the live-action footage, always with the idea in mind of how it would be used in animation, resulted in a very convincing character."

所以絕大部分的迪士尼公主形象都是有真人原型的,感興趣的可以去找一找。

不過迪士尼的這個堅持起初也遭來了畫師們的反對,因為這樣做相當於是模糊了動畫與現實的界線,畫師們覺得迪士尼剝奪了他們作為畫師的創造力。後來事實證明,這個做法還是正確的,感謝迪士尼,我們才能看到今天如此「真實」的動畫。

至於「有否依照人物心理來創造五官甚至服飾配色」,這個也一定是有的。

比如說灰姑娘Cinderella,這個也是迪士尼動畫史上的一個icon形象,彼時迪士尼正在經歷嚴重的負債,若不是灰姑娘關鍵時刻拯救世界,給了迪士尼一劑強心劑,恐怕也不會有之後那麼多的princess主題的迪士尼電影了。

當初畫師們在創造Cinderella時,也實驗了各種發色,包括棕色紅色等等。最後發現只有金髮藍眼的Cinderella最符合一個「lovelorn maiden」的形象,這就是人物心理的影響。

(義大利版的海報,個人很喜歡這個版本)

至於Cinderella的原型是不是夢露,很遺憾,不是的。她的原型是演員Helene Stanley,當初迪士尼請她來拍攝了Cinderella的角色視頻。

不過這個「原型」也不是絕對的,因為每一個動畫角色的誕生,背後必定是成百上千個被否掉的方案與草稿,所以每個角色都是在不斷演化的,不可能一開始畫師們就想好了要把角色畫成什麼樣。

(早期的草稿)

可能是迪士尼太喜歡Helene Stanley了,後來她還被請來拍攝了睡美人Princess Aurora的視頻,這可是集睡美人和灰姑娘於一身的女人啊!(同時她還是101忠狗里Anita Radcliffe的原型)

而且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那就是人物的膚色,也對服飾的配色等等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更多的幕後製作詳情可以戳這個紀錄片:The Making Of Cinderella。這個紀錄片還是很不錯的。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CPMnfFYS10


參考資料:
Snow White (Disney)
Cinderella (character)
The Making of Walt Disney"s Cinderella
Early Concept Artworks and Sketches Of Disney Characters


自己家的閨女花木蘭居然變成了迪斯尼家的公主,太傷心了。我們可不能再讓迪斯尼把我們的嫦娥等等其他閨女給迪斯尼搶走了。中國動漫界電影界的朋友們,多多努力啊。


贊同樓上關於價值觀的答案。

迪士尼也在做許多改變,對原著童話各種姿勢改變的尺度也越來越大了,摻入了新的詮釋和價值觀體現,而不是童話中單純而臉譜化的公主。

看看安娜。真是讓人想不喜歡都不行。

順便說一句.. Frozen裡面王子居然是反派!簡直大快人心XDDDDDDD


因為個人興趣,有幸做過關於迪士尼公主文學的研究。具體細節我沒有重新考證,如有錯誤,歡迎指正。

既然是中國人,我想用迪士尼裡面唯一的一位中國公主——花木蘭(Mulan)來回答題主的問題。很明顯,迪士尼不僅參考了故事發生的國家並延用了主人公原名,還刻畫了一個西方人眼中典型東方妹子的形象。然而,迪士尼版的木蘭和我國木蘭詩中的的人物形象是截然不同的。這種不同在我看來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中西文化的差異,另一個是女性的角色隨著歷史發展不斷改變。簡單來說,我覺得文化、歷史和文學,三者是密不可分的

木蘭詩裡面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是一個傳統古代中國女性的形象。身為家裡長女,她不忍看年邁的父親上戰場,毅然決定代父從軍。戰場上表現出色,凱旋而歸,並直到回鄉也沒有被人發現是女扮男裝。在中國文化里,木蘭被歌頌為孝順、懂事、為了親情犧牲自我

但是迪士尼版的木蘭則是開朗、獨立、有點小淘氣的妹子,喜歡中國象棋還有訓練自己的小狗狗。木蘭的父母認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幫她找到一個如意郎君。他們幫木蘭化妝打扮,帶她去相親,可是木蘭對此並沒有興趣還把媒婆還是什麼炸了(哈哈其實好像是燒著了)。這讓木蘭的父母非常不高興。

木蘭這樣說到, 「Now I see, if I were truly to be myself, I would break my families heart, somehow I cannot hide who I am, though I』ve tried. When will my reflection show who I am inside?」 然後木蘭偷走了父親的衣服和裝備(裝備= =,誰來救救我的語文)想要通過這個機會證明自己。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木蘭從軍的目的是希望找到自身價值,證明自己對社會、家庭的意義絕不僅是嫁人並做個好女兒好妻子好母親而已。此外,不同於中國版,迪士尼版的木蘭上路不久就被軍醫發現了自己的性別身份。所以她在大部分的時間裡,都是以女性形象出現的。木蘭就是一個希望找到自我並為國家奉獻的女「漢子」。

此外, 迪士尼版木蘭出現時間比較晚,電影上映於1998年。相比於其他迪士尼公主而言,木蘭的女性地位顯著提高。她不再是像白雪公主、睡美人、灰姑娘一樣,把人生寄希望於一個王子的青睞,而是一個獨立且有思想的妹子。她通過戰爭找到並實現自我價值,並靠著個人能力和魅力順便吸引了一個王子,恰好她看也得上。在這裡的王子不過是童話故事裡的happy ending,他只是一個bonus。

對於一個語文無能的人來說,寫那麼多我也是拼了!
就醬 &> &<
據說這是迪士尼白雪公主的原型,首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獲得者,珍妮蓋諾。


早期都是洗腦小朋友的,教育女孩子只要長得漂亮能夠依附男人就會得到解救其他都不重要。
人物形象反映時代的審美情趣,從最早的肉肉的白雪,到纖細的金髮碧眼們,到異國情調各色人種,開始突破海外市場。

與其說灰姑娘有夢露的影子,不如說夢露有灰姑娘的影子。這些按照男人性幻想對象塑造的女性形象,不正是那時候好萊塢女明星的標杆么。

哦當然公主動畫受眾也包括幼年及成年男性。王子形象塑造就簡單多了,種族甚至物種都無所謂,從無尾兩棲動物到多毛變異怪獸,從戀足癖患者到乞丐小偷,只要臉好多金或者能召喚神龍就可以了。

圖片出處:What Disney Princes and Princesses Teach Us About Relationships



儘管這些公主們傳達的價值觀並不一定是完全正確的,不過這仍舊無法磨滅他們的形象和故事對於兒童價值觀的正確影響,至少他們從中學會了什麼是美和善良,剩下的價值觀,可以在他們日後的成長過程中不斷地形成和修正嘛。所以我覺得這些動畫還是很有益處的~。。。我好像跑題了。。。


Saraswati(ins:Queenofluna)

姑娘來自馬來西亞

是一個化妝師,但是不是一般的化妝師

她對迪斯尼人物的喜愛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

她用自己的頭巾打造出了多個迪斯尼動畫形象

她的化妝技巧和某國的美妝紅人不同

她更像是一個特技化妝師 有主題有難度有意思...

看看訂閱號裡面更多圖 。。。?



「沒有公主是所有人都覺得完美的!」

不同外型的公主滿足不同的審美觀,在外型上是細分公主子品牌。當然多角色也是劇情所需。

迪士尼做的就是製造一個品牌概念,
讓人一想起公主二字就聯想起迪士尼
公主即與迪士尼掛鉤

並把迪士尼的一切與一代又一代的小朋友童年掛鉤!迪士尼即童年!

然後迪士尼就能賺錢了

迪士尼動畫賣錢
迪士尼周邊賣錢
迪士尼公園讓虛擬變成現實!如果迪士尼的概念不與一代代小朋友的童年掛鉤的話,迪士尼公園根本沒意義!

所以迪士尼公主做到了品牌即品類
即 唯獨「迪士尼的公主才是公主」

可憐新一代騷年的童年只有喜羊羊


推薦閱讀:

TAG:電影 | 動畫片 | 動畫製作 | 迪士尼Disney | 迪士尼公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