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安徽這個省?為什麼會出現「經濟盆地」現象?


安徽地理歷史比較特殊。
康熙年間把南直隸分成江蘇和安徽兩省,分別取自江寧和蘇州,安慶和徽州。今天江寧和蘇州依然在江蘇的經濟文化輻射的頂級,但是安慶和徽州都不是。
淮河和長江把安徽分成三段,淮北是中原官話,江淮之間是江淮官話,江南是吳語和徽州話(基本上算吳語),三部分語言不通。古代生產力比較低,隔河隔山就交流往來就少很多,所以安徽的統一性和交流往來少。
正是由於淮河和長江兩條河,每次北方少數民族南下、漢民族南遷,就據守淮河長江拉鋸,安徽的戰爭非常多。中國歷史上秦漢以來重大的戰爭,多數發生在安徽,比如:大澤鄉起義、十面埋伏垓下之戰、魏吳拉鋸、肥水之戰、宋金順昌之戰、元末農民起義、太平天國和湘軍決戰、淮海戰役……也由於戰爭多,中國歷史上一個強大王朝的覆滅往往晃動安徽人的身影。
導致安徽的生存環境惡劣,沒有持續發展的時間,前文所說安慶和徽州不是安徽經濟文化的兩極就是太平天國戰爭導致的,安徽人在這樣的歷史環境極力生存。
以清朝為例:安徽南邊是徽商、中間是淮軍、北邊是捻軍。說明安徽資源少生存艱辛,大家才要麼經商、要麼從軍、要麼做匪,如果本地經濟好,要麼有豐富的土地安心務農,要麼如杭嘉湖蠶桑等商品經濟化。而且徽商的富庶也不是在安徽,是走出安徽控制江南地區的工商業。
安徽出人才不奇怪,生存條件艱辛、戰爭融合、東西南北文化匯聚,各種人才在中國的歷史上都很耀眼,帝王、相輔、將軍、文化、商業、戲子……
出人才和生存艱辛(經濟差)同一條瓜秧上的兩個瓜,並非一日一時所造就。


有朋友說安徽政策不給力,又曰安徽官文化太昌盛。
我認為都不是原因,官文化昌盛,是在漫長的社會裡形成的生存智慧,在戰爭隔上百而八十年就來一場血雨腥風的情況下,人生存的第一智慧絕對是「權力」,即便很窮也不能被屠戮。
關於政策,我根本不認為浙江的發達和政策有關。浙江經濟的發展第一原始的輸入條件是交通,良好的水運是江南繁榮的地理條件,良好的水運條件可以大規模的物流,有大規模的物流才有大量的財富,才有較低的物流成本;第二是浙江在歷史比較安定,戰爭的破壞極少有一個省像安徽這個嚴重,更別說浙江。浙江別說省會,就是很多村莊、小鎮、縣城甚至都有千年的歷史,發展的穩定性可想而知。

我也不認為生意需要多大的才幹,人才和商業也不構成必然關係,做生意只是到了近30年才被逐漸認可和尊重,很多商人甚至都沒什麼好的教育。只需要在一定的商業環境里,敢做敢為,遵守商業規則,逐漸練習能力就可以了。
還是那句,沒生在那個環境。

如果說,我前面所說的是漫長的古代史給安徽帶來的基礎薄弱。
進入現代,安徽的現代化進程也很緩慢。雖然安慶最早洋務,這指的是中國官方主流主動學習西方,實際上沿海通商口岸早已見怪不怪了。
這也和傳統的地理因素基本相承。西方文明從海洋上過來,五口通商也都在海邊,安徽沒有這樣的地理條件。現代經濟基本是洋人或洋務帶起來的,機器大工業、現代交通、物流、現代信息、市場、契約……都沒有深刻的影響安徽。
人具有現代商業意識,才有現代商業行為。以浙江為例,大量商業往來並沒有合同,一樣可以保持彼此生意往來。舉個例子,浙江鄉鎮間的公交車,攔下來,讓它順便帶件貨,自己不去到某站有人接,給售票員幾元錢,這件事,就能說明商業環境。
這種對彼此簡單的信任,安徽可以想一下?


建國後吸取日本沿江一路打下去毫無阻礙的教訓,兩個沿江省的省會做了調整:江西從九江搬到了南昌,安徽把原在安慶的省會搬到了合肥。


——此段問題很大,評論中小胖同學指拙,這才把一直以來道聽途說的說法查了下:首先江西遷省會肯定是扯淡的,九江從未做過省會;至於合肥,中國省會城市的變遷 鏈接中認為是毛澤東認為「合肥好,居皖之中」所以立為省會;而維基百科安徽省 中記載是國民政府在1946年日本投降後將省會從安慶遷到了合肥。至於是否出於戰略地位考慮未找到明確證據,只是一種估猜吧,倒也不算太狂野的想像。

這一舉動對這兩個省的發展是致命性的。沿江容易發展大城市是有地理經濟緣故的,生硬搬離到的新省會基礎薄弱,加上毫無傾向政策,始終很難發展好。合肥到行政區域調整前,一直是個人口不足百萬的中小城市,安徽和西藏、新疆、青海內蒙一起並列無百萬人口大城市的省份。作為一個地理位置毫不偏遠的省份,頗為尷尬。

沒有強有力省會城市帶動,一個省的發展滯後自然不是啥意外。

而更可惜的是本作為沿江五虎之一安慶的隕落。一座頗有文化歷史底蘊和經濟實力的城市成了現在一個默默無名的三線城市。一起衰落的還有徽文化。合肥及其周邊區域其實原本隸屬江淮區域,方言、飲食習慣上都是南京、淮揚的輻射區,而我作為一個土生土長安徽人,直到前年去黃山以及宏村才終於見識到了徽文化包括徽菜的一斑,頗驚異和遺憾。

——驚異是因為陌生如異域,遺憾是見識其萎縮衰敗。這本是何等醇厚有特色的文化。

而今日安徽方言不被熟知(如果始終文化中心在安慶,那麼安慶方言作為黃梅腔完全可以頗有傳播價值),作為五大菜系之一的徽菜發展傳播其實相當不佳(我得說我一個安徽人基本沒吃過,托陳曉卿的眷鄉之情福,《舌尖上中國》里才有了多到近乎偏心的徽菜份額)讓安徽人面目模糊缺乏有辨識度的地域特色,常年舉著迎客松破樹杈和旁邊舉著景德鎮破瓷片的江西難兄身份尷尬得打著醬油。

為啥說經濟扯到地域特色?我個人覺得相對經濟落後,更可惜甚至是苦澀的怕是地域自我認同感的缺失,對比四川,雖然也不是啥發達省份,但地域認同強烈,甚至形成了罕見的「盆地思想」,四川人中很少有要投奔異鄉的概念,鄉土眷念強烈且自豪;而幾乎每次在年後春運擠綠皮火車的時候,看著無數的皖鄉兒女,無論是大學生還是農民工,都以一種近乎倉惶的姿態逃離這片土地去遠方尋找生活,心頭感覺複雜。

如果經濟落後一定要聯繫到安徽人個性的地域特徵(我其實認為這是最不具有區別度和重要性的一點,刻板印象都會被熟識和了解所驅散,人的地域區別永遠小於個體多樣性),那怕是官本位氛圍濃厚吧——有人說過是除了京城外民眾最愛討論官場和宮廷內幕的地方。而官場本身的死板保守形式化(小時候陪著家人看安徽新聞,近乎九成時間都在報道各層領導開會),倒有可能是所有落後省份的共性,或者癥結吧


不想回答宏觀上面的原因,會顯得沒有切膚的感受,我就從我的實際經歷說起來。
在上大學以前,我都生活在中國的文都,可能很多人都沒聽說過,安徽桐城市,一個縣級市,隸屬於安慶市。
之所以稱之為文都,是因為清朝時候桐城派在國內是主流文學流派,影響力頗廣。
從桐城開車去安慶,一個小時。開車去合肥,兩個多小時。我們處在省道線上。
很多人對桐城沒多少感受,但是身為一個桐城人,我對桐城懷有深厚感情,並且桐城一直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地方。在桐城,有一句古話,窮不丟書,富不丟豬。所以桐城的學習風氣一直是非常有名氣。在安慶,桐城的升學率是最高的。在安徽,安慶的升學率是最高的。曾經有段時間,安徽每四到五個個大學生,安慶要佔據一個。
現在科學院以及工程院的院士中間,桐城人,有12名之多。桐城是一個人口不過百萬的小城市。
大學畢業以後,一直在創業,接觸了很多優秀的老鄉。各行各業的精英人士,大家談起家鄉,都有深深的遺憾。這樣一個人才輩出的地方,為什麼經濟始終發展不起來?
同樣的話題,安慶人也一直在問自己,為什麼這麼多年了,安慶基本上已經敗完了家底。
除了文化功底,桐城人包括其他安慶人,都是創業者眾,除了外出打工的,很多就去出去創業的。這點也是我感受鮮明的,我們老家的人有機會的,都願意創業,無論大生意小買賣。比如深圳這個城市,光做一個安慶商盟就足夠威武壯大了,不需要組織安徽商盟。
現在回老家少了,但是每次回去總感覺這些年,真的變化很小。在深圳,一兩年時間,就會發生很多驚天的變化,比如一個房子開盤的時候,你過去很多泥土路,周邊沒配套。一年之後你在過去,發現變成了花園,周邊很多的商鋪開起來了。
總而言之,這些年的感受是,很多有能耐的人都離開了家鄉。至於為什麼,該是政府深究的。
小時候,我家對門就有一個全國人大代表,一個老太太。為什麼那個年代就成了人大代表,是因為在改革開放的時候,她為了解決生計,就開始幹個體,做私營。如今,老太太也早已經搬走,感嘆,今天的家鄉,反而當地出不了有魄力的人物。
前天和一個老鄉同學聊天,他跟我說,安慶的標誌性建築物振風塔毀掉了,很可惜。我說發生什麼事情了。他說,開發商在振風塔旁邊建起了一個和振風塔還高的樓。我想說,這幫孫子,這是人乾的事情嗎,長江第一塔,沒了,雖然塔在。
在往前,鬧過一些安慶土葬的新聞,全國都知道。政府層面,態度很乾硬,一些老人自殺了,這些當官的真的不理解安慶人的心裡,老祖宗的傳統觀念在安慶人心中非常根深蒂固。真的想做,等到這些老人家差不多了,我們後面的人都沒有什麼特別反對的了。
說點安慶以外的吧。
安徽人的省份認同感真的很弱,本質上就沒有安徽話,大家講的都是相互不懂的話。文化差異也很大,北方的城市近乎北方人,南方的城市近乎南方人,飲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存在很大差異。不要說省內,到了外地,哪怕是在安徽老鄉會裡面,大家之間的溝通上我感覺還是很陌生。最典型的就是安徽的飯館,比如深圳的醉翁亭,最後發現安徽哪裡的老鄉過來吃,都覺得不是自己的味道,呵呵,有趣。
安徽有很多城市,感覺相互之間都不服氣。比如合肥,蕪湖,安慶,蚌埠,阜陽等等。我感覺應該大力氣的在安徽做出來一兩個超級城市,遙遙在各個數據上把其他城市甩在後面,有認同感,才有歸屬感,希望合肥和蕪湖爭氣。像廣東這樣的也挺好,廣州和深圳遙遙領先,其他城市沒什麼可說的,也沒有人計較深圳沒文化啊什麼的。
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安徽人是打工的省份。本質上來說,還是安徽的企業少,需求量小。如果在省內有足夠多的企業和需求,為什麼還要出去呢?
現在很多資源密集型企業都在遷出一二線城市,為什麼安徽不抓住這樣的機遇,為什麼別人不願意來?!
還是希望家鄉能夠有所變化,祝願安徽能夠成功轉型!不噴了,能做一點是一點。


看見知乎又有人討論我大安徽,不請自來。激動了比較啰嗦,加粗的算是結論。

喜聞樂見地圖炮,窩楞尼瑪,你也配罵人?(此處窩楞尼瑪是感嘆詞,不罵人,相當於普通話我他媽的,武漢話個婊子養的,四川話格老子滴,南京話活使尼瑪)

這個「經濟盆地」說法是不準確的,盆地,顧名思義四周高中間低,題主列舉的上海並不與安徽接壤,因此不考慮,就像秦嶺高不能說陝北是盆地一樣。南京和江蘇(姑且借題主這麼說),只在安徽省東側,江蘇省經濟確實強於安徽省很多,那一面靠海就能說是島了嗎?

那麼安徽是經濟盆地確實存在嗎?山東省與安徽接壤有限,暫不討論。從發展水平來看安徽和河南湖北江西差別不大,都比浙江和江蘇要差。GDP作為標準被吐槽,而且易波動,那就拿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市化水平來比較。2012、13兩年,鄂豫皖贛四省中,城鎮居民收入安徽都最高,但農村居民收入安徽都最低。而城市化率13年底,湖北54.51%,江西48.87%,安徽47.86%,河南42.40%,總體來看湖北應該稍強(畢竟大武漢的威力,國家區域中心城市),但是四省並無本質差別,不是與蘇浙滬那種差別。可見,安徽所處並非盆地,只是東部的地理位置,中部的發展水平罷了。

—————————————我是華麗的分割線——————————————————
既然說到如何評價安徽省,剛才說經濟,總結一下安徽不富裕但是也不貧窮,城鄉差距大,地域差距也大,經濟建設任重而道遠。評價一個地方,除了經濟,還有政治、文化,一一展開。

政治。安徽的政治地位並不高,有人會問出了那麼多高官還不高?這沒直接關係。安徽省所有城市都是地級市,無副省級。周邊有武漢、南京等區域中心城市,也有杭州、寧波這樣的副省級牛逼城市,一對小城市散拼起來,整個省都是別的省城市的輻射範圍。安慶、蕪湖的同學不服,說前清的時候安慶和蕪湖也是大城市,我只想說太平軍和湘軍鏖戰以後,這兩城也就逐漸沒落了。以前有人不客氣的說,這個省就是人為湊出來維持穩定的,只要不造反,不餓死人,就算過得去

文化。說到文化只能用一言難盡來形容,西北面亳州阜陽標準的中原文化,正北的淮北、宿州屬於淮海區域,東部的滁州、馬鞍山、蕪湖圍著南京轉,南部徽州文化圈,安慶獨木難支算是皖文化,合肥還有周邊縣市屬於江淮文化,但和南京的江淮文化稍有不同。方言千奇百怪,風俗各不相同,南北美食薈萃,雜糅於一爐,又推不出什麼代表性強的,各自都尷尬的很。旁邊江蘇也類似,不過吳語區的絕對強勢使得江蘇外在表現鮮明了起來。說到人才,安徽人是有很多高官,也有很多軍人,文人,還有不少富商大賈,但是他們只對自己的圈子或者小地域有歸屬感,對於這個生拉硬拽的「省」並無特別情感。

總的來說,安徽這個省是個有意思的怪胎,一個以淮治吳,融合南北,維持國家穩定的產物。在前清以安慶為中心短暫繁榮,但是因戰亂而破壞。省內矛盾不斷,在大家都貧窮的時代並不明顯,在經濟稍有起色之後也有內鬥。比不上隔壁內鬥省激烈,但也反映了衝突。安慶人罵合肥,蕪湖人罵合肥,其實這都不必要,青島不當省會,濟南也擋不住它的風采,上海不是首都,北京也掩蓋不了它的榮光。

從共和國歷史來看,安徽一直是一個為長三角提供勞動力、煤炭、電力、鋼鐵甚至是糧食的地方,一個經濟舞台的配角,這就是它的角色定位。就像河南是中華民族的大本營,送走兄弟姐妹,默默留守中原一樣。忍辱負重,做好本職工作而已,國家有需要,抓緊發電就是了,加班挖煤就是了,乖乖種糧就是了,老實打工就是了。能夠把長三角玩剩下的轉移到我們這,安徽也欣然接受。他就像一個鄉下舅舅,時不時給你帶來一些土產,幫你家搬家,小時候逗逗你玩,你不喜歡的舊衣服,他拿回去給孩子接著穿。

黑安徽或者安徽人,也太常見了,人總是需要優越感給人活下去的力量,需要類似於謙爸爸的話題作為談資和笑料,無所謂的事。但是評價起來,就要認真呀。沒去過就說,顯然草率。去過一兩個縣,見過幾個人,就概括一個省如何,是不是也不負責呢?

—————————————咦(⊙o⊙)我又是華麗的分割線—————————————
真過勁
沒想到得了上百贊~(≧▽≦)/~知乎生涯第二多的回答,好開森,多謝大家啦O(∩_∩)O

我出生在蚌埠,在合肥讀過書,接觸過的安徽人多數是江淮間的尤其是偏北的,南部童鞋也有不少。胡亂談談感受和想法罷了,評價不完整的,沒涉及到的歡迎大家評論指出(^o^)/~

想想真的,老鄉們真的蠻拼的,哈爾濱街上各種安徽板面要逆天,我在家都沒怎麼聽說過(⊙o⊙)…還有很多「南京灌湯小籠包」,嘿嘿,老闆一張嘴我就知道是安徽人。

天南海北,人生有常。國且多難,唯盼興邦。
生民有幾,熙攘奔忙。家國不負,父老寧康。

拼搏的人運氣不會差,祝福所有心系安徽的人。


在萬科周刊看到了一篇文章,作為 安徽人 看到以後很有感觸,所以轉載到這裡,這裡是原文鏈接:安徽:南北差異與認同缺失
ps. 如果涉及到侵權請私信告知,我會保留鏈接但刪除直接轉載的原文。
==============================================================
文學評論家李潔非在《皖人之我見》一文中說,安徽人鄉黨的概念和意識比較淡薄,他鄉相逢,安徽人雖不免也會敘敘舊,但彼此很少會藉同鄉之誼,而使關係向更深一層發展。這一點我也深有感觸,頗以為然。筆者近年來於京滬兩地求學,所到之處,安徽人不可謂不多,可總覺得安徽同鄉之間,尤其是皖南皖北的同鄉之間,缺乏認同和信任,彼此成朋結黨、互幫互助的情況更是少見。目前我所居住的宿舍樓外有一塊小黑板,上面經常會發布一些老鄉聚會的信息,兩年來全國各個省份的老鄉聚會通知輪番登榜,就是不見安徽的蹤影。管中窺豹,可見一斑,依我的看法,這件小事說明安徽人缺乏一種對省域共同體的認同感。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安徽人省域認同缺失是經過長期的心理積澱所形成的。而形成這種心理積澱的一個重要原因,則是建立在自然—文化—歷史基礎之上的南北差異。

安徽的南北差異簡直是整個中國南方與北方、南人與北人之差異的一個縮影。從地圖上看,長江與淮河橫貫安徽,將其比較均勻地分割為淮北、江淮和江南三塊。中國的南方和北方無論是以秦嶺淮河來劃分,還是以長江來劃分,都不能簡單地說安徽屬於北方或南方。作為一個整體,安徽處在跨越南北的地理位置上,其一省之內的南北差異問題也由此產生。具體來說,淮北屬於華北平原的一部分,廣袤無垠、一馬平川;江淮之間以丘陵為主,綿延起伏、逶迤曲折;長江以南則多崇山峻岭,層巒疊嶂、鬱鬱蔥蔥。「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淮北人與河南人、山東人比較類似,生性耿直,豪爽仗義;江南近於江浙,其人文質彬彬,靈活內斂;而處於江淮之間的安徽人則比較中庸,既有江南人的細膩,又兼具淮北人的粗野。

地理環境不僅會塑造群體的性格特徵,也會影響個體的氣質習性,安徽歷史上所出的名人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點,從北向南差異顯著。梁啟超說,「淮河流域,陽開陰合,為我國數千年來政治史的中心,其代產英雄,龍跳虎卧,為吾國數千年人物史的代表。」安徽北部沿淮河一帶,雖然幅員遼闊平坦,但土地貧瘠、旱澇頻發,歷來是叛軍草寇聚義起事之地。所以,像曹操、朱溫、朱元璋這些造反起家的開國之君都誕生於此,絕非偶然。安徽中部合肥周邊以及長江兩岸,平疇沃野,河湖交錯,自古就是魚米之鄉。安逸自足的環境容易孕育保守企穩的思想,所以在這裡生長的名人多為歷代王朝的支持者、股肱大臣,如以正直清廉聞名於世的包拯,父子宰相張英、張廷玉,以及淮軍和洋務運動領袖李鴻章。位於長江以南的古代徽州地區(包括今天的黃山市全境、宣城市的部分地區和江西的婺源)又是另一番景象,一方面,這裡地少人多,俗話稱「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徽州人為了生存不得不背井離鄉,經商入賈,從而創造了徽商三百年的輝煌;另一方面,徽商「賈而好儒」的傳統加上靈山秀水的浸潤,使得該地文人輩出,自宋以來,就有「天下文人半徽州」之說,朱熹、戴震、胡適是徽州文人的傑出代表。

安徽的南北差異還體現在行政區劃的沿革上。從歷史角度看,皖南皖北分屬不同行政區管轄的時間要遠遠長於它們同屬一地的時間。安徽南方和北方首次屬於同一個行政區管轄是在明朝,朱元璋定都南京以後,把現在的江蘇、上海和安徽劃歸在同一個轄區之下,稱「南直隸」。到了清初,「南直隸」成為「江南省」,後來順治皇帝為了加強統治,防止地方勢力做大,將江南省分而治之,分別稱為「江南右布政使司」和「江南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改「江南左布政使司」為「安徽布政使司」,安徽正式建省,省名由「安慶」和「徽州」二府首字合成。這樣算起來,安徽淮河兩岸與長江兩岸同屬一地的時間是三百四十多年,而安徽南北被分割管轄的時間有多長呢?即使從秦朝開始算的話,也有將近兩千年。另外,在中國歷史上的分裂時期,安徽沿江和沿淮一帶往往成為南北對峙的前沿。三國時期,安徽北部屬曹魏南部歸孫吳,雙方在合肥一線對峙激戰;東晉十六國時期,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時期,以及宋金時期,南方王朝和北方王朝大體上都是以淮河為界形成長期對峙爭戰的局面。

可以說,今天安徽人的省域認同感低,與皖南皖北的自然人文差異和歷史上長期對峙、分離所造成的集體心理暗示不無關聯。南北朝時,中國南方人稱北方人為「索虜」,北方人則稱南方認為「島夷」;宋代以後,北方契丹、南方蠻子的籠統叫法一直被沿用到清初。與此類似,在今天安徽民間老百姓的口中,皖南人被皖北人稱為「南蠻子」,而皖北人則被皖南人稱為「北侉子」。在有關安徽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網路論壇里,常常會見到皖南人與皖北人相互抱怨甚至對罵的帖子。皖北人蔑視皖南人是權力傲慢、王道正統的心理反映,因為皖北上承中原文化,自古就是安徽乃至全國的政治中心,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從來都是由北向南推進的;皖南人蔑視皖北人則是為富笑貧、讀書人自命清高的傳統使然,因為與全國的歷史發展趨勢一樣,安徽的經濟與人才重心也是逐漸從北方向南方轉移的。

一個人的進步需要自信,一群人的進步則需要認同。人類從蒙昧走向文明、從傳統社會過渡到現代社會,經歷了以血緣認同為主到以地緣認同為主的轉變。在現代社會,家庭宗族譜系已經不那麼重要,而國籍身份、省籍身份則與每個人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地緣認同是維繫一定地域內的群體凝聚力、向心力的紐帶,是歸屬感得以形成的保證。用一個時髦的詞來說,地緣認同是軟實力的體現。軟實力與經濟發展等硬實力是互為表裡、互相促進的關係,一個社會的健康發展應該是二者同時都得到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安徽目前所面臨的問題不僅僅是連續數年經濟總量中部落後、人均GDP全國墊底,而且還包括由南北差異造成的省域認同缺失。

對於一省而言,通過經濟發展來提升轄區民眾的自信心、自豪感,便可以弱化地區歷史文化差異對省域認同的不良影響。具體來說,以信心促認同的模式主要有兩種:一是一個省的整體實力強大,比如山東、江蘇;二是一省之內具有一個主導性的強勢力量(通常是省會城市),並且這個力量在全國也不算落後,比如湖北、河南。安徽作為一個內陸省份,第二種模式是比較實際可行的選擇。安徽省會合肥「為皖之中」,不南不北,方位比較尷尬,在淮北人眼裡它是南方,而在江南人眼裡它又是北方。不過,正是這種「亦南亦北」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平衡省內差異、增強省域認同方面與武漢、鄭州等城市相比,具有更好的區位優勢。然而,歷史的發展往往不以人的意願為轉移,在合肥作為省會的六十多年來,不僅在合肥帶領下的安徽始終位於中東部地區的窮省之列,就連合肥自身的經濟發展在省會城市當中也屬末流。於是,合肥作為省會的事實反而進一步削弱了省域認同感。南方人抱怨「北方」的合肥消耗了資源卻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而且耽誤了長江沿岸安慶、蕪湖等城市的發展機會,由此,皖南部分地區為了謀求自身發展,積極「脫皖入蘇」、「脫皖入浙」,對安徽的省域認同逐漸疏離。皖北人也不買合肥的賬,對他們來說,「南方」的合肥佔據了發展資源,卻沒能擔當起帶領他們致富的責任,從而大批的皖北人不得不捨近求遠、背井離鄉去沿海城市打工。

近年來合肥一路走高的經濟增長速度似乎讓人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但是,合肥不靠江不臨海,不是全國交通樞紐,在周邊有效距離內又缺少相應的城市群支撐,加上與中部其他省會城市如武漢、長沙、鄭州等差距太大,如此諸多的不利條件,使得合肥的發展形勢依然嚴峻。因此,對安徽政府來說,平衡省內南北差異、增強皖人省域認同,依然任重道遠。


大家可能不知道的安徽。
1,行蓄洪區。
沿江和沿淮,有不少行蓄洪區。主要是發大水的時候,把這些區域給淹掉(老百姓叫破圩)。防止下游(江蘇工業區)受災。
小時候每到夏天,就會有不少圩區(圩這個專用字,現在已經很少用到了)的人出來討飯,這也是安徽作為討飯大省的歷史淵源。那個時候家境也並不算好,討飯的不是像現在這樣蹲守路口要錢,而是真正的穿巷過戶,一家家討米吃的。現在想想當年那些討飯的老人,都很辛酸。

從這個角度上看,安徽對於江蘇,正如河北對於北京。
為國家做的貢獻。很少有人知道。

0160204補充:現在三峽建好之後,皖南很多年都少有「破圩」的消息了。「安居樂業」對圩區乃至整個沿江的農民來說,才真正成為現實。
為什麼破圩了,就得出來討飯?因為原先」家」以及家裡農田的位置,就成為一片湖泊了,屋頂都會在水面之下,留一條命出來討飯,也比餓死強啊。
不細說了

2,包郵國。
安徽加入包郵國,也就是這一兩年的事情。之前是什麼樣子的呢?
合寧鐵路在08年開通。之前從合肥到南京,需要從蕪湖或者蚌埠中轉。汽車三個小時,火車四五個小時,現在呢?一個小時多一點就到了。票價還更便宜。

合武鐵路在09年開通。之前合肥到武漢只能坐汽車,交通非常不便。那個時候合肥和武漢的心理距離是極遠的。現在很多普通人也沒法腦補武漢的距離。

省會都是這個樣子,地市能好到那裡去?
好吧蕪湖交通便利,屬於十字路口,但是有一年春運蕪湖站因為人太多,竟然把一個女生擠下站台致死。然而至今蕪湖站只有幾個小站台。(更新下,15年11月左右寧安城際開通,蕪湖將增加站台)

跟鐵路同步的是公路,但是看看安徽的地圖。長江以南主要是山區,公路不發達,長江安徽段是西南-東北方向的。實際上除了蕪湖馬鞍山兩市外,隔絕了安徽跟南京的交流。

最近安徽和周邊省份的交流增多。更多地原因是現代交通的發達導致的。特別是高鐵和跨江大橋。
光看區位是沒用的。交通好才是真的好
20160204補充:評論裡面說寧安已經修好。是的。現在南方規劃的高鐵基本建成。對於老百姓來說是件可喜的事情。不過安徽的交通還有很大的潛力。展開又是長篇大論
交通落後帶來的影響是全方面的。之前和江蘇等省的差距大約由此而來,為什麼貼近南京的馬鞍山、蕪湖,貼近浙江的廣德縣經濟發展都不錯?答案一是區位,二是交通。

之前交通落後所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發展的差距,更是發展觀念的斷代。特別是zf,前幾年聽說很多做企業的都在詬病。現在隨著交通發展,年輕人進入體系,很多人的觀念都在更新。
不可否認的是,和沿海強省,強市比起來,安徽的差距還是很大。只有更加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更多的促進人員交流,才能對安徽的發展帶來更大的改觀。

3,不團結
之前在江蘇內戰的帖子里說過,安徽只能自強。不過跟江蘇很相近的是,安徽各地的地域貼現象,並不比江蘇差多少,只是因為經濟落後,影響比較小罷了。
也難怪,建國之前是一家么。
但是安徽的不團結,和江蘇比起來,深層次的原因更大:
在安徽,每個市,甚至各個縣的情況都千差萬別,東西、南北差距之大,會讓外人沒法感受到「你居然是一個省」。
以寧安(沿江)各市為例,自西向東分別是:安慶、池州、銅陵、蕪湖、馬鞍山。
加上皖南另外兩個市:宣城、黃山
沒有兩個市的情況是接近的。
我都不敢在舉例子了,生怕各個市的群眾吵起來。

容後再說


皖人治國,無人治皖。


我出生於安徽安慶的一個小山村裡,我舅舅是伯克利博士,我一個表哥是東南大學四系研究生畢業,現在自己開公司,我堂哥是武大研究生在讀,我家附近的一條路上只有一家孩子不是大學生,他們都非常優秀,但是我們沒有一個人回家,除了過年的時候會見面,家裡幾乎已經沒有人了,所有人都在外面拼搏。上一代人可能沒有受過什麼教育,基本全都在外面做生意,我平時去很多地方旅行都能碰到在當地做生意的老鄉。他們都很富有,很多人都在外地買房買車,但家鄉自身發展很不好,因為只有過年的那個把月家裡才有人。安徽其他的地方我不是很清楚,因為感覺安徽這個概念太模糊了,我們安慶和其他安徽城市的交流非常少,但就安慶而言,這裡真的是一個出人才的地方,但可惜,沒有人會回來。


我給你分析一下哈。14年人均gdp和收入,如果皖南六市是省的話,可以排在全國第11。什麼概念?就是除東部沿海10個省外(河北沒進前十,內蒙不上了),皖南可以吊打內陸任何省。皖南人均gdp是55000多。前一名是山東60000多一點。後一位是誰我忘了,只有40000多一點啊。
而皖北呢?出去皖南。不管啥都在全國幾乎倒數,還有些墊底了。。。
皖南只有10000多萬人啊,可是創造了全省一半多gdp。而皖北皖西一共有5000萬人啊。
所以你懂的。一平均下來,安徽就。。。。
安徽落後的重點在於皖北沒發展起來,皖南也沒發展好。
說實話,長三角江南這塊自古就是富庶之地。看看杭州,看看蘇州。但你再看看徽州。。。別提了。安徽不把重點放在皖南,那麼安徽永遠發展不起來。
皖北,蘇北,河南南部這些地方都是發展不好經濟的。只能靠帶動,蘇南發展的那麼好,蘇北雖然不比蘇南,但在帶動下,在全國也不算差啊。
所以重點發展皖南,經濟帶動皖北啊!靠合肥,一輩子沒肉吃。合肥自己發展起來還需要至少20多年。


哎,我是把所有答案一一看了一遍,看完之後,只能沉默,說實話我也不知道哪個答案更有說服力,我有一點感觸很深:安徽人沒有認同感,確實如此,我也是安徽人,這些年一直在外省,每當提到家鄉,我會直接說蕪湖,而不情願在前面加上安徽省,安徽省南北差異太大,沒有一個統一的文化中心,其實安徽資源並不薄弱,北方重鎮-阜陽,為華東、華中一樞紐城市,發展的好怎麼著也是徐州一級的城市吧,淮北,蚌埠等重工業基地,礦產資源豐富,何以淪落至今如此不堪,再說安慶、桐城,把安慶作為皖文化中心,以徽商文化作為輔助商業文化是最合適不過,蕪-馬-宣均為長江沿線城市,水陸交通得天獨厚,作為安徽經濟紐帶,拉動全省經濟,安徽南部以黃山,九華山大力發展旅遊業,打造旅遊產業園,合肥坐鎮台中,為政治中心,如此,安徽的經濟,怎麼著也不會比江蘇差多少啊,哎,安徽政府那幫孫子真是一幫土包,分省而治的國家策略在安徽這個省是最大的敗筆!


看完題目心裡一陣痛。
上海的大學生。學校身邊儘是安徽老鄉。奈何都是小本生意,基本上都是飲食類。咱安徽人生存能力很強,可是不願意回到家鄉。上海到安慶的火車次次都是滿課,都是些在這邊打工的過年過節放假回家。有次聽到同行的阿姨們談話,住的是租的幾十平米的小房子,一家三口,只能是溫馨而不是舒適。大家都認為大城市才有發展的機會,殊不知自己的家鄉才是最需要我們的地方。
很贊同大家說的認同感。從小到大不論在哪我都是一口流利的安慶話,可是到了學校卻說不出口。江浙滬,唯獨少了皖。別人問起家鄉的特產,竟答不上來。缺乏自信默默無聞,太不張揚。自己以45度仰望別人,就別怪別人45度俯視你。
至於政策問題。到處都是一樣吧。遺留的中國人情,用的好是善良,用的不好就是災難。事事都無能為力,也就留不住人了吧。不愛沒關係,恨也不怕,怕就怕冷漠的離開。
安徽人一直很優秀。我們決定乾的事情,全力以赴一定可以完成。望新一代的年輕人,一批批的大學生,以建設家鄉為己任,奮鬥,歸來。


把好好一個完整的省硬生生的叫什麼淮北江淮淮南的就只有安徽和江蘇的吧(蘇中蘇北蘇南)


在中國非沿海省份中(除去直轄市重慶),人均最高的是內蒙,人少有資源,自治區政策也相對優待,其次是吉林,是東北老工業基地,然後是陝西湖北在全國平均線逛盪,其餘一律低於全國人均。然後,然後你一個內陸省份還想怎麼樣?河北廣西還是沿海省份,河北還是環渤海經濟區,京津輻射,照樣沒發展起來。一句話,在現在的環境內陸省份不好混啊。


我想我大河北簡直是經濟深淵。


最近對安徽的環保問題有了一點了解,敘述不系統,但希望和大家分享。

有關「跨省轉移固廢」的問題,顧名思義,是一個省將自己的固體廢棄物非法轉移到另一個省丟棄掉,這一般發生在經濟發展快速、產業生產力高、但固廢清理技術尚未跟上的省份,再加上固廢的處理費用很高,在經濟利益的驅逐下廠家就會訴諸這種投機行為。而安徽不幸成為了跨省固廢的受害者,固廢主要來源是江蘇、浙江和山東,在蚌埠、渦陽、渦河流域都發現了類似的案件。

這個現象反映出來的不只是安徽省生態環境建設落後的問題,還在於在城市化的進程中,安徽省成為了承接工業轉移、轉嫁工業污廢的法外之地。在蘇浙、山東爭相「響應國家號召」實現產業轉型的時候,大批產能、技術落後的企業轉移到了安徽省,使這裡成為了東部經濟發展的低地。

再往下分析一點,既然是跨省問題,為什麼不由安徽省政府直接出面與其他省份交涉?上面也有答主說安徽省存在感低,我覺得不無道理。政府尚且不為環保問題出頭,有可能是因為環境與經濟發展比起來尚不是工作的重點,有可能是領導班子環境意識薄弱,有可能是民間組織力量沒有發展起來,或者是作為力量處於弱勢的省份無力與其他經濟強省談判?而中央關於環境評價、公眾參與的若干規定在「法外之地"聲音微弱,不得不說法律和制度上的缺位是「跨省固廢」這一問題的根本。

這個案例我是在和來自安徽省綠滿江淮組織的朋友聊天時了解到的,他們致力於安徽省的污染問題,也在這個案件中協助了一些城市的政府尋求解決方案。作為新興的在地環保組織,也希望大家關注他們的工作。安徽綠滿江淮環境發展中心

只是周末談及這個話題時一點初步的感受,打算把手頭的事告一段落後再專門看看這方面的材料。也有記者朋友在寫這方面的報道,希望這件事能夠引起大家,尤其是安徽的朋友的關注。沒有公眾的關注,就沒有環保問題的推進。

相關閱讀:
南方周末 - 跨省傾毒


我是安徽人,我沒覺得做安徽人有多光榮,但是也從沒覺得做安徽人丟臉。
題主既然提到了經濟盆地,我也大致說一下我的看法。
安徽省不太富裕是個事實,原因無非大小兩方面。
大的方面自然是國家政策,安徽雖然走出了諸多的國家領導,但是既然到了國家領導人的位置,不可能因私失公,還有也需要避嫌。當初,上海想要開發浦東新區,朱宗里信心不是很足,江竹系從上海升上去也不太好為上海說話,還是靠鄧工程師推了一把,這個事才得以順利開展。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上海在中國以至全世界的經濟地位和城市形象自不必多說。地理位置,歷史因素加上國家政策成就了上海。不要說什麼這是靠勤勞的人們辛苦工作取得的成就。哪兒都不缺智慧勤勞的人!
還有個例子不說大家也知道,深圳特區,國家的扶持讓一個小漁村變成國際化大都市。
那豈不是說其他省份都很紅眼,也沒有把,因為大家知道這是國家宏觀層面的政策,具有戰略意義,對全國人民都有意義。哪兒都需要帶頭大哥,就讓合適的人當吧!
而反觀安徽,除了近幾年才提出的中部崛起,多少年安徽都沒有在國家重點發展的視野中。畢竟是魚米之鄉,窮點也不至於沒法過日子。可惜沒什麼礦產資源,不過想想也好,至少家鄉不會被挖的千瘡百孔,後人有福。
小的方面,這和安徽人的性格有關。安徽人少有喜歡咋呼的,性格較細膩些。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不會哭的自己待角落再餓會兒吧。世界就是這樣,凡事不積極爭取,好事怎麼會輪到你頭上。這點真心要改。
在省內就是蟲,出省能成龍,這評價是某著名安徽籍企業家概括的,大概也折射了省內的經濟環境的確比不上周邊地區,尤其東邊的同胞省份。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安徽有輝煌的歷史,總有再輝煌的時候。事實上,這幾年家鄉的確也發展挺快的。祝福家鄉。
最後要說的是關於美女多的傳言是真的,我們可不是見女的都喊美女。


註::以上言論不涉及任何政治隱喻及相關,如有不妥,請聯繫刪除。


我是安徽巢湖市的。畢業前去黃山同學家那邊玩。一方面對徽州文化和黃山風景滿是喜愛,一方面又嘆息黃山市經濟發展依然很落後。
現在的社會,主要的評價指標還是經濟吧。我自認為安徽底子不差,作為安徽人,我們一定要爭氣,把安徽的經濟發展上去,把安徽的文化特色傳播出去。
至於說安徽人的素質差,我並不認同。總有人喜歡地域攻擊,而我認識的良好教育的人,無論來自哪個省,都是友好而善意的。人的見識和修養是和經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的,經濟落後些的地區,人的整體素質一般都是低於發達地區,這是普遍情況。所謂「衣食足知榮辱」。
中國在80,90 年代的飛速發展,其實離不開海外華人的幫助。我也一樣各地的安徽人也能回報家鄉。此外我也希望所有國人都能避免內耗,同心協力去發展祖國。我愛這世上每一塊土地。


本人安徽蚌埠人,小時候在安徽蚌埠長大至18歲,大學在廣州四年,之後去過杭州北京,現在在上海已經快四年了,雖然這接近10年的時間我大多數出門在外,但是我每年回去3-5次並且我又是土生土長的蚌埠人,而且本人父母安徽創業十幾年,本人上海創業四年,我想可以回答樓主的提問。

其實我想全面評價一下安徽的,但是樓主的問題補充更多的涉及經濟方面的問題,那麼我這裡就著重說一下經濟方面。

首先安徽真的窮嗎?我可以負責任的說一下,是真窮,尤其相對於江浙滬一帶,落差不是一般大,如果有長期在江浙滬上班的跟我一樣是安徽人的肯定有跟我一樣強烈的感受。安徽為什麼這麼窮,其實很大原因來說還是政策不到位,地理位置也不好,投資也沒有跟進,我們鄉鎮縣城的人幾乎都在外地打工,為什麼?因為本地沒有合適的企業適合他們去做,如果不出門打工,靠在家裡的二畝地幾乎會越來越窮。為什麼江浙一帶這麼多企業,而安徽卻沒有呢,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政策原因和地理原因,安徽沒有受到政策方面的照顧,而沒有受到政策方面的照顧的原因是地理方面的原因,江浙一帶相比安徽屬於沿海地帶,發展的前端,從改革開放至今,一直受到各種政策的照顧,於是先富了,但是你們別以為真的可以先富裕的帶動後富裕的,都是扯淡。江浙富裕了之後就會想著越來越富裕,於是整個江浙一帶發展的比較迅速,進而帶動各種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之後各種服務業跟進的也快,加上江浙一帶的領導確實是屬於眼光比較看得遠的(這點比安徽的當官的強多了),所以他們富裕了之後進而進入一個良性循環,人工成本的上漲對江浙來說並不是難事,因為大部分的外地人湧進來了,其中包括安徽以及多數中部城市和西部城市,這些人來到江浙滬一帶進而進一步的促進江浙滬的發展,本人不是學習經濟,但是就這種情況而言,我個人總經就是富裕的地方隨著各種服務以及城市的體系完全建立起來之後,對企業還有優秀人才的吸引力會越來越大,所以江浙滬越來越富,安徽就越來越窮,窮了之後就越來越多的人去江浙滬一帶打工,然後就進入惡性循環,或許就是之前看到的一片文章說的,江浙的發展榨乾了安徽。所以你們現在去看看在安徽的企業都是什麼企業,全都是污染企業,因為除了這種企業,其他企業是不願意進來的,所以其實很痛心,尤其是我去年回去蚌埠看到蚌埠附近的沫河口工業園區污染的已經不像話,其實很心痛,經濟沒有發展起來,環境卻被污染了。

其次,安徽人懶嗎?我也可以很負責任的說一下,安徽人非常勤勞。拿我們村來說,我小時候每天早晨四五點起來就去田地做工的話是非常普遍的,我們小時候也跟家長一起下田勞作,但凡有能賺錢的地方,大家都很勤勞,都很拚命,因為窮,想過好日子,誰不想?有句話說的好,省內是蟲,省外就是龍了,這也側面反映了一個問題,就是安徽人確實非常勤勞肯干,在外省資源平均的話,安徽人乾的不比任何一個省份的差,但在本省,資源有限,經濟發展有限,機會有限,再勤勞也不會富裕。我父母是典型的非常勤勞的人,他們都是安徽人,他們養過豬,賣過菜,做過收購,做過小作坊,做過原材料加工,做過農產品的再開發,做過很多生意,但一直沒富裕起來,直到2002年無意之間五萬塊買了一套小房子,到現在漲到50萬,才算是富裕起來,諷刺吧。我目前在上海,也認識很多安徽人,在我看來安徽人比上海人勤勞多了,比江浙人勤勞多了,起碼我認識的都是,當然也有懶的,但是只是極個別。

然後,安徽的總體發展規劃對安徽經濟起到什麼作用?其實我感覺最大的敗筆就是省會合肥,可能當時定合肥是為了軍事方面的考慮,但這一步其實也是導致現在安徽發展不起來的原因,我以為定都蕪湖,安慶,甚至蚌埠黃山都會比合肥要好,合肥其實就好似扶不起的阿斗,扶了這麼多年,也就這幾年才有點樣子,而改革開放的這些年是發展的大好時機,可是2005年之前的合肥是非常破敗不堪的,一點沒有省會的樣子,也沒有任何有吸引的地方,鐵路不發達,交通不發達,沒有歷史沉澱,沒有工業底子,甚至這個城市很多人都沒聽過。所以其實一步錯步步錯,造成今天的局面原因有很多,現在只有硬著頭皮走下去,現在有些欣慰的是合肥現在發展的還不錯,這幾年終於有點省會的樣子了。

最後說說安徽的官文化,可以這麼說,沒有一個地方比在安徽這個地方更加覺著當官高人一等,或許北京可以一拼。在安徽,你哪怕只是個破公務員,但是你吃的是國家的飯,你就是個官,你到哪裡大家都會高看你一等,覺著你不一般,如果能當個鎮長,縣長之類的,絕對跟土皇帝一般,這地方窮,所以不會有人管,所以當官的囂張,囂張到什麼地步?那就是幾乎安徽的企業能做起來的都要跟政府有一些背景,否則別想做起來,這是一個畸形的產物,是經濟落後導致的產物,經濟落後,缺乏監督,進而越來越黑暗,也就沒人管,大家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於是愈演愈烈。所以安徽其實是一個非常喜歡當官的地方,而且當官就能撈到錢的地方,如果查下去,全國最腐敗的地方安徽絕對是榜上有名,雖然安徽並不富裕。在安徽有的時候可能你有錢別人都不覺著你怎樣,但是你當官你就牛逼了,特牛逼的那種,我不知道這種思想從哪裡出來的,或許全國都有,但安徽或者我們市給我的這種感覺最強烈。


安徽的路還很長,經濟落後,文化凋零,教育不發達,工業都是以污染重的企業為主,所以其實安徽比較慘,還不如西部城市,西部城市沒發展,起碼還有環境,而安徽環境現在也是比較慘的,沒有發展起來卻付出了比發展起來更多的代價。而如今,越來越多的安徽人出去都不願意回去安徽了,都在江浙滬一帶定居下來,其實更多的是無奈和悲哀。


不同意題主所說的經濟盆地 因為安徽不是經濟盆地
當年自己也嘲笑那些把安徽劃作中西部省份的人們地域不分 後來想想按經濟上來說大概也是這樣吧
當年江南省拆分 本以江淮一線南北拆分 但感慨淮水以北民風剽悍便東西相分 本來兩個沿海省份變成了一個內陸省份一個沿海省份
安徽省的經濟水平還是不錯的 在中部六省來說至少不會是倒數兩名 經濟盆地一詞是不準確的 但與歷史相比的確遜色不少 不過安徽省的未來值得展望 2004年摩根斯丹利的總經濟師考察了安徽 江西等中部省份後撰寫了一篇《明天的太陽從安徽江西升起》而十年來的發展成果也表明安徽的經濟在高速發展 所以這是個發展的省份 進步的省份
我是合肥人 很多人說這裡出人才但留不住人才 但是每當問起周邊一些人的想法時他們都會說 合肥有什麼不好的呢 有機遇 有宜居的環境 我還是想回來


  • 旅遊文化

皖南和皖北
皖南旅遊資源很豐富,不說別的,但就小眾原生態的旅遊,皖南保護的很好,
窮也好,但是當地民風確實很淳樸~~~
本人在在杭州周邊游1-2天的玩法 已去過50多個地方,越來越發現皖南旅遊將是未來的重點。

這裡吐槽一下浙商和徽商

改革以來浙商已經完勝徽商,很多浙江安徽交界的地方,浙商快速開發景區,圈個坑 都要造出n的第一,收門票!
去過之後基本上都是就是人工景色,設施齊全,當然收費也齊全~~
安徽在這方面要落後五六年,但是
對於旅遊來說 正是這份落後,才讓我們的得以保留最後的原生態景色~!


推薦閱讀:

日本人見老外會有自卑感么?如果沒有,能不能說明自卑感來自經濟,軍事,民生的差異?
為什麼中國這幾年的就業情況這麼嚴峻?未來幾年會出現高失業,大學生難就業的情況嗎?
安徽是怎麼落魄下來的?如何再次振興?
我國還存在僱員時薪 1 美元、每天工作 12.5+ 小時的企業嗎?如果有,意味著什麼?

TAG:經濟 | 安徽 | 地域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