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類社會徹底拋棄用手書寫,最突出的連帶效應會是什麼?
&> 巴黎法蘭西公學院心理學家Stanislas Dehaene說,「我們寫字時,會自動激活一條獨一無二的神經迴路。它能對所寫文字的筆法做出核心識別,這是大腦里進行的某種心理模擬識別。」 他接著說,「似乎這條迴路在以一種我們沒有意識到的方式發揮作用。學習變得更容易了。」 印第安納大學心理學家Karin James牽頭在2012年進行的一項研究,給這種觀點提供了支持。
Source: 當我們不再用手書寫
&> 連帶效應指在一個相互聯繫的系統中,一個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產生其他的相應連鎖反應,這種連鎖反應可能是連續的,也可能只是引起因果反應。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
Source: 連帶效應_互動百科
謝邀~
人類發明書寫的最重要目的是記錄和傳播信息,如果人類放棄手寫,那麼一定是有了更加高效的記錄和傳播信息的方式,目前看得見的就是電腦(以及手機等移動終端)打字,所以這裡我們比較一下這二者。(腦電波傳遞信息之類的暫時留給科幻小說討論好了。)水平有限,不太能做到全面深入,零散地想到一些,部分個人感受不一定具有普遍意義,僅供參考,如果還能想到其他的回頭再補。
1、會影響人腦的信息輸入方式。
視覺性語言中樞和運動性語言中樞在人腦中是分開的,也就是說認字和寫字由不同的中樞負責。經常用電腦打字的人肯定時常會「提筆忘字」,這就是一種運動記憶退化;再如很多人能夠大體上閱讀繁體字,但卻不能熟練地書寫,也是因為沒有形成運動性記憶。如果兒童從小就只習慣於打字而沒有受到足夠的書寫訓練,那麼他的視覺性語言中樞會得到發展,而運動性語言中樞就被限制了,認字就像看畫一樣,對其中結構性的東西就不太有感覺。由此想到他的信息輸入方式可能不太一樣,比如很多人在試圖記憶什麼東西的時候覺得邊記邊寫效果更好,因為從視覺和運動兩個通道輸入信息通常比單通道效率更高(或者邊看邊讀、邊看邊聽等等,但不絕對,和人的記憶習慣有關)。放棄書寫等於放棄了一條重要的記憶通道,勢必需要其他的通道更多更快地輸入信息來平衡。
另外,當我們用書寫的方式來記錄和管理信息的時候,除了寫字,最多就是畫些簡圖來幫助記憶。但如果用電腦的話,我們可以加入圖片、視頻、音頻等協同記憶,這種方式有利有弊,一方面可以打開更多的記憶通道,但另一方面也是對注意力的分散,個人覺得後者的負面作用可能還大些。
2、會影響人腦的信息處理方式。
最簡單的例子是上課的時候做課堂筆記。由於書寫記錄信息的速度遠遠比口語輸出信息的速度要慢,所以當人們用筆來記筆記的時候,實際上要先在腦子裡對信息進行歸納總結,把提取出的要點寫下來,這是一個加深理解和記憶的很好的途徑。但如果用電腦記筆記,分兩種情況,第一是用Word一類的偏向於記錄文字的軟體,由於打字的速度更快,人們就會傾向於記錄更多的內容,加之記錄的文字一般是線性的,就更加容易讓人忽視對信息的理解和整理。第二種是用腦圖類的更加自由、非線性記錄的軟體,它們雖然能夠克服單一線性記錄的弊端,但又不得不讓人分散出一部分精力去進行更加複雜的操作。
總之個人的感受是用電腦記筆記的方式「不走腦子」,也就是對信息的處理不夠深入,必須通過課後再花時間細緻地二次處理(在二次處理這件事情上,如果書寫記錄習慣不好的話,電子版確實會更省事一些)才能把內容理清並且記住。在信息處理基礎上的書寫表達,這種簡單直接的辦法,個人目前來看是一種綜合分數最高的學習方法。
關於這一點有相關研究可以參考:To Learn Best, Write an Essay
3、書寫與情緒的關係。
也許我們很多人都有有心情不好的時候寫寫日記就會覺得舒服多了的體驗。關於書寫可以釋放不良情緒這個問題,有很多研究可以作為證明,比如:Writing about exam worries for 10 minutes improves student results : Not Exactly Rocket Science
好像再說下去就會變成另一個關於「電子化生活對人類認知方式的影響」的問題了,於是就答到這吧~&>&<
我對紙筆書寫與身心健康之間的關係略有了解,那就從這個小小的角度討論一下如果人類社會徹底拋棄用手書寫的可能影響吧。
聲明:
1)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
2)以下凡涉及「書法練習」都是指傳統的毛筆書法練習。
3)以下所有資料皆來自已經公開發表的研究。
————————————————————————————————————————————
一、書法練習的認知效應
上圖顯示的是書法練習對書寫者各方面認知能力的影響,研究表明,一定時間的書法練習可以顯著改善個體的推理能力、空間能力、短時記憶、準確率等。(這方面的研究非常豐富,諸位可以用這些關鍵詞(英文)在Google學術搜,下面只舉一個例子。)
我們身邊也許有這樣的人:他們僅僅憑藉一張平面上的立體圖,馬上就能告訴你這個物體的具體形狀、構造、布局等等要素,就好像他/她住在裡面似的。這樣的人往往具有較強的空間想像能力。研究者發現,只要進行一定的書法練習,尤其是練習具有方向性的漢字(如「山」、「干」),人們的空間能力就可以得到顯著的提高。
二、書法練習的生理效應
上圖代表的是書法練習對書寫者各方面生理指標的影響。總體來說,書法練習可以使個體的心率降低、呼吸頻率減慢、血壓下降、皮膚溫度升高(情緒穩定)、腦電更多激活(認知能力提高)。這些顯著的作用是單純的「休息」所不能達到的。
三、書法練習者的人格特徵
研究者調查了長期的書法練習者和短期或者無書法經驗的人在人格特徵上的差異,發現長期進行書法修鍊的成年人在整體的生活態度上更為細心,他們具有更高的成就感,創造力和學習能力也要比沒有那些沒有書法練習經驗的人更強一些。同時,有書法經驗的人要比無經驗的更內向一些,更加有責任心並且冒險敢為,卻也更容易幻想、狂放不羈但能自立、當機立斷,更自律嚴謹並不計小節。
這個研究雖然並不能證明書法練習與人格特徵的因果關係,但是在某種程度上揭示了書法練習者具有的獨特人格特徵。
四、徹底拋棄用手書寫意味著什麼
上述的研究結果不僅在健康人(包括兒童、年輕人和老年人)身上得到了重複的驗證,書法練習更被證明對各類心理障礙人群也有顯著的治療效果,比如多動症、自閉症、焦慮障礙、情緒調節、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等。
從這個角度來看,徹底拋棄手寫最直接的影響也許就是拋棄了一種非常簡潔的修養身心的途徑,拋棄了一種非常易獲得並且有效的應對相關身心障礙的療法。
參考資料:
高尚仁. (2010). 書法保健與書法治療. 應用心理研究, (46), 71-91.
Kao, H. S., Ping-Wah, H., Robinson, L. I. S. A., Yen, N. S. (1989). Psychophysiological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chinese calligraphy. Computer recognition and human production of handwriting, 349-381.
Kao, H. S. (2010). Calligraphy therapy: A complementary approach to psychotherapy.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Counselling and Psychotherapy, 1(1), 55-66.
Kao, H. S. (2006). Shufa: Chinese calligraphic handwriting (CCH) for health and behavioural therap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41(4), 282-286.
Kao, H. S. R. (1992, June). Effect of calligraphy writing on cognitive processing.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Vol. 27, No. 3-4, pp. 138-138). 27
第一次被邀唉,好激動。。。剛好讀過一點Dehaene的相關文章,怒答一下。
看到前面的大家都是從社會文化方面回答的,作為一個心理語言學研究待從業人員,我試著用我對本專業知識的理解來回答一下,可能和大家的回答不在一條線上... (答到最後發現果真跑題了)
Dehaene的文章我並沒有系統的全部讀過,不過我總覺得他(至少)有種先天派的傾向。他和他的老婆的實驗室向來(主觀評價)是以給剛出生幾天的寶寶掃核磁而聞(chou)名(ming)天(zhao)下(zhu)的。為什麼拿新生兒呢?因為新生兒是能利用的,接受後天語言輸入最少的被試,可以看一下一個準白板具備什麼樣的知識。他們發現新生兒對於Speech和non-speech(scrambled speech)有不同的腦反應,而且已經有一定的偏側化。小寶寶一生下來就知道該追著human speech聽,看起來像是人類先天就能分辨Speech和非Speech,但我記得他們貌似沒有說的那麼絕對。因為他們基友在那前後(貌似是前),發現猴子(Tamarin Cotton Top Monkey)都能夠只(presumably)通過韻律信息來區分不同的人類語言。雖然嬰兒在肚子里的時候聽不太清外面的動靜,但是低頻的韻律信息還是有可能穿過子宮被嬰兒聽到並且影響它的大腦組織的。所以新生兒的偏好不一定就說明了人具有先天的language/speech-specific的系統。
雖然先天和後天之爭還沒有最後的定論。由於筆者身在一個前行為主義小本營之一,並且現在系裡面的老師們全都是強調後天學習而不支持先天語言特異加工機制的,所以總能聽到兩派吵架的聲音。後天派的攻擊主要是試圖證明先天派認為一生下來就有的很多知識其實是由後天習得而來的。因此,當Dehaene說寫字時會激活一條獨一無二的迴路時,我們不應該直接認為這樣的迴路是生來就有的,專門加工寫字功能的。對於文字識別區,所謂VWFA的討論已經持續好久了。一派認為這就是先天的專門識別文字用的(類似的觀點見面孔識別區FFA的討論),另一派認為這是因為文字作為一種視覺輸入大量長期的為人接觸,所謂的VWFA是後天形成的加工這種常見pattern的,是後天的,受輸入影響的。換句話說,這個區域不用來加工文字也有可能幹別的去。畢竟文字出現才幾千年,進化上來不來得及產生個專門負責文字加工的區域還不好說。(瞎猜的,求進化大神指正)
如果承認對文字的加工是後天輸入訓練的結果,雖然不用手寫字了自然就不會有這條迴路產生,但是一旦手寫字重新成為成長的必修課,這條迴路還是能夠通過後天的輸入而建立。因此從人腦的發展來說,這並不是disastrous的事情,不會因此在短時間內產生翻天覆地的腦組織架構的變化。
答完之後發現貌似有些跑題。。。但我的point是,儘管我認為不使用手寫字會造成一系列社會文化上的連鎖效應,但是不會對人腦發展本身有直接的影響。當然不再使用文字可能會對更高級的神經活動比如審美等等有著潛在的連鎖影響,但其變化過程不是不可逆的,因為變化的是輸入而不是硬體。所以以掃baby叔叔的研究為出發點來提出這個問題或許不是完全合適的。
感謝邀請。
1. 書寫對學習和記憶的影響
題主給出的Source的觀點是:書寫有利於學習和記憶。對於Dehaene本身沒有研究。但是認知語言學裡, 對於語言的學習是多元化的。Input可以是書寫的,聽覺的,觸覺的,視覺的,並沒有研究證明人類對於哪一個來源更依賴,更多是不同人在學習方面有不同的偏好。
針對這個理論我們曾做個一個學習小組的實驗:一個組的人,通過聽讀,看字,描寫和閉眼觸摸字塊來學習一組偏門語言的辭彙。然後通過統計通過不同方法記住的單詞數來判別個人適合的學習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沒有一個人是通過單一的方法來進行學習的,大部分人都是通過兩種方法記住的幾乎一樣多,另兩種差一些。也有部分人擅長單一方法,其他為輔助。或者有些人四種方法學得幾乎一樣多。另外這個實驗我們還分不同的年齡組做了一次。從最後數據可以看出,年紀稍大的人(30-50歲)依賴看字和描寫的方法學習新辭彙的比例大,而年輕的組別(20-30歲)更能接受通過聽和觸摸的方式學習。這和他們從小成長和學習的環境有關,因為我們這一代很小就在有收音機,電視機,各種拼圖玩具的環境下長大,所以這樣的學習方式更適合年輕的一代,而不是在視覺媒體還不發達的年長一代。
綜上,對於書寫更利於語言學習的觀點我持懷疑態度。無論是語言學習還是其他知識的學習,都沒有一個最佳的方式,而往往看個人的偏好,和多種方式以最佳的組合綜合應用。所以即使真的有一天人類拋棄了書寫,而選擇了打字或其他方式,那也只是人類會更加偏向於借用另一種媒介的學習方式而已。最有可能出現的連帶效應,基於如今通行的是字母鍵盤,那麼中文使用者可能會對字母和拼音的敏感度越來越高,而對文字筆畫相應減小。
2. 書寫對語言的影響
書寫是語言存在的一種形式,一個媒介,而語言的終極目標是交流。所以書寫如果真的退出歷史舞台,對語言的發展不會有太大影響。連帶效應可能是,語言的演變,"新陳代謝"的速度會提高。
因為除了世界上的少數語言,如拉丁語雖然存在,但是死的,即不被再用不會再發展演變之外。所有的被使用的語言都是活的,都會不停的發展演變。而書面形式相對是對過去語言的總結,口語才是語言不斷變化發展的源泉。傳統的書寫模式由於其書寫時間長,傳播慢,具有一定的滯後性。所以在很多語言里,口語和書面語在用詞和格式上是有一定區分的。而隨著現代社會以網路為媒介,鍵盤為輸入手段的新的書面形式的盛行,可能會逐漸拉近口語和書面語之間的距離。也就是說,以後人們說的話和寫出來的話越來越相似了。這一點從現在網路上口語和流行語的迅猛發展可見一斑。
3. 書寫對美學的影響
這個點覆蓋的面比較大,也不是我擅長的,所以只談一談我想到的可能性。
這個影響在漢語使用者中可能會尤其明顯。因為相對西方文字,漢字具有更複雜的形態。每個字幾乎自成一格,而不是由固定的26個部分拼寫而成。曾經有德國同學和我開完笑,說你們中國人的繪畫和唱歌肯定都特別好。因為你們的字那麼複雜呀,每一個都像畫畫呀,你們能畫那麼多小畫繪畫一定好。然後你們每個字都有四個聲調啊,聲調不同意思完全變掉啊,所以你們的樂感肯定也特別好。
這個自然只是笑話,但不能否認漢字的複雜形態對中國人的審美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中式美學,是喜歡細節繁複的,層層疊疊的,對稱和諧的美的。這也就不奇怪為什麼西方的簡約派,抽象派很多中國人表示欣賞無力。這大概就是以字母為基礎的西方語言和以形態複雜的漢字為基礎的東方語言對其使用者在美學上潛移默化的影響。
再寫下去,其實還有很多,比如心理學方面的,社會學方面的。但由於太雜而且也不是我擅長的領域所以略去。但任何一件事情的連帶效應一定是輻射面極廣的一長串綜合效應。而對於書寫這樣一個甚至早於語言出現的交流媒介,是否會完全退出歷史舞台,持懷疑態度。但理性地看這絕對是有可能發生的事情,因為人類一定會致力於找到最短最快捷的途徑進行交流,而交流是任何社會活動的基礎和前提。現在還有人說珠算不可取代嗎?
時代在向前發展,人類幾百萬年來尾巴都可以丟掉,何況一條神經迴路。
難道用手敲鍵盤的時候不會激活某一條迴路??我們的十個手指在鍵盤上運動的時候難道和大腦沒關係?好可怕我的手竟然脫離了我獨立在思考
我一周之內用手寫的字只有15個,因為我簽收了五個包裹。
連帶效應是什麼?
在微博看過一個說法,來源找不到了,大意是現在的人們越來越依賴電腦存儲文字而不愛手寫,未來考古就要變成挖晶元了。
從這個角度說,考古發現的文獻材料將不再像現在一樣直觀了,考古學家必須和計算機專家通力合作,才能解鎖一個小小存儲器的巨大信息量,文獻修復工作也不是現在這樣的了。
不過即使人類拋棄了用手書寫,應該也不會拋棄列印文字,所以也還好啦。
書寫不僅是一種交流和記錄的手段,而且是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存在的。藝術不會消失,作為藝術的書寫也不會。而僅作為記錄交流的書寫被電子所取代這種可能應該會有。其可能帶來的影響不會太大。正如一些無文字的社會仍然可以過的很好。人們靠語言思維,只要語言在就能保證思維的不朽。具體的影響是手機、電腦的電池應該好好設計一下。不過對於我個人來說,有些東西純數碼記錄還是不放心。萬一東西壞了呢?寫在紙上放心點,而且有點情調。所以由於我這類人的存在,一種不放心心裡的存在,書寫不會被完全取代。
我不相信你收到一張宋體列印的明信片會比收到一張手寫的明信片高興..........當然如果你願意用24K金列印,我們還是朋友.......
這是個明顯跨學科的問題。 進化心理學角度講, 因為進化的問題手寫習慣不會這麼快的失寵, 因為漫長的進化史中, 手寫習慣在書寫語言出現之前很長時間就有了, 這種刻畫在基因中的東西應該不會在很短的時間內被抹去。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 如果人類的發展不被打斷, 手寫習慣被遺棄似乎是必然的, 因為不管它在人類歷史中的地位多高, 歸根到底都是一種將形象信息進行抽象編碼和傳播的方式, 先進的方式產生, 舊的方式被淘汰也應該是必然的, 但是這裡的淘汰並非是指的消失, 而是失去主流地位並變的越來越稀有。 ok, 既然問題本身已經假設了它的死亡, 我們就在這個前提上回答你提出的問題。 手寫被徹底拋棄連帶效應1, 信息進一步爆炸, 因為先進的輸入方式無論在信息的編碼傳播還是複製方面都有N倍速以上的效率, 這今天已經發生了, 不必多說; 2. 人類的體制和神經系統逐步發生相應的變化, 生活進一步由智能計算設備主導 (人口增長率有可能會大幅下降); 3.從社會經濟政治角度來看, 徹底摒棄手寫帶來的結果就是政治體制透明度和組織方式發生變化, 去中心化加劇因為信息壟斷前所未有的被削弱, 心裡疾病患者多期內可能激增然後逐步回復正常水平;4. 就手寫本身而言, 可能會成為一門很熱的學科, 很可能歸入藝術類。 稀缺性增加, 而有一點藝術基礎的人都知道, 這樣一種比人類習慣更加間接的傳播主題的方式, 本身就是一種藝術, 所以, 書法作品, 哪怕是普通的手寫作品, 都會具有更高的藝術價值, 洛陽紙貴。 因此書法專業可能身價大漲, 門檻變高, 在藝術類專業中所佔的權重越來越高。 5. 另一種可能, 手寫習慣沒變, 傳播介質變了, 因而, 手寫習慣會變得比現在具有豐富的多的內容。 新的手寫輸入習慣, 有可能會讓人類帶動身上更加多的肌肉從而開闢更加完善的個體發展空間。
但是, 這些都是假設, 歷史走勢往往由某一系列偶然時間隨機確定下來。 就拿手寫來是, 如果真要消失, 消失之前也有可能被一個商業天才通過天才的營銷而讓其在奄奄一息之時重振雄風。 但如果真的消失了, 那也只意味著我們會經歷人類在億萬年發展過程中經歷過的一些事情, 那就是人類生活方式某個或某些方面發生了變化, 而結果本身就已經說明, 人類適應並利用了這種變化而已。趕緊低頭怒拍一張,是否以後因為書寫產生的食指中指變形就可以絕跡了呢?
最突出的連帶效應應該是人類語言能力的退化。忘字忘音的現象會更加突出,人類的語法邏輯也會退化。
雖然是學社會學的,但是這個問題更應該由心理學和語言學學科來回答。我從微觀角度說說手寫帶來的區別:
1.瓦爾特?本雅明在《單行道》中提起:像中國人那樣抄寫書籍,會獲得一種特殊的理解。抄書和讀書的區別,就如步行穿過森林和鳥瞰的區別。自古以來,抄寫(練字)甚至就是中國人修養身性的方式。
2.作為表意文字的漢字,和表音文字的字母,天然地造成思維方式上的區別。而漢字不再通過手寫,我認為會比字母告別手寫對個人思維方式的影響更大。表達速度的加快,讓單個漢字的本意更容易脫離自源的情境,變成句子和文章本身情境中沒有外延的符號,就像字母。
3.就我個人經驗而言,當我習慣於打字而不是手寫時,句子變的越來越長、結構也越來越複雜,因為表達的速度更快,就更傾向於用複雜句子表達想法。
想想如果沒有曾經記錄信息方式的發展,現在的我們,還得天天背著甲骨文,竹簡去上課,寫個論文得先找兩棵樹。每個大學的圖書館要佔到一半以上的校區面積才能容納下這麼多資料。再說了你讓我們敬愛的人民教師怎麼辦?每天挑兩個擔子放學生的作業來上課?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留下的自有道理,失去的也無可厚非!
大家都太專業了,不知道為什麼會被邀請回答這個問題,我只能談點個人感受,邏輯性的東西留給大拿們吧。
事實上,用手書寫正在逐漸被拋棄,而且最終會轉變成為另一個形式的存在,不會被徹底拋棄的,羅輯思維說了,歐洲現在也沒有馬車了,但是現在釘馬掌的比中世紀還要多,因為很多人就好這個,我覺得社會的發展使一些傳統的存在形式由社會的需要性,變成了個人的喜好,現在不是全民學拉描紅的年代,但一定不缺在書法上日日精進的個人與團體,所以我覺得這個問題的假設不存在。即使存在,也不用擔心了,因為用手書寫的「消亡」不會是一夜之間的事,他需要過程,所以不會有過於顯著的變化影響到我們的感受。也就不用擔心,不用聯想了,一切順其自然吧。
- 「寫」的意義發生遷移,「敲」成為思想產出的主要方式,書寫和記憶方式產生巨變
- 出現更加情景化並允許私人定製的實體鍵盤 (非虛擬)
- 筆跡鑒定失寵,指紋和其他生物標記獨領風騷。英雄鋼筆成為收藏品,傳統墨水被彩色電子墨水替代
- 像你我這樣的普通人也有了個人字型檔
無論哪一種語言都有其獨特的美和民族文化,尤其當我們細心地寫下來並仔細感受時,我覺得那種感覺妙不可言。書法是特別美好的東西,我還記得我第一次把漢字或是所學專業語言寫好看時的那種感覺,說是幸福也不為過。如果沒了手寫,那麼這種感覺也不復存在了,有多可惜。
缺乏定力 無法專注
謝邀。
純個人體驗而言,採用書寫和紙質版的方式能夠思考的更有效和深入。
然而題目中所言腦迴路更多是一種習慣,我們目前接受到的小學,初中,高中教育仍舊以紙質和書寫方式為主,最簡單的,高考還得手寫對吧。所以我們目前更適應於紙質內容的輸入,對應的,我們採用手寫方式的輸出。
我們不妨假設一下未來的情況,不考慮我們對紙質書的執念與熱愛等等一切我們現在認為的倫理問題。如果N年後,所有信息都採用電子載體,我們從小看到的都是電子書,答題都用機考(比如托福?…),輸出方式都變成了打字,那時如果我們仍能書寫(雖然我很懷疑這一點),書寫也會變成現在的打字一樣,為人所詬病。說白了,那時的人類已經適應電子方式了,書寫將更會成為一項藝術而不是技能。連紙都不用了,往哪兒寫?
回到現在,我始終認為,書寫的情懷所帶來的內心充實,是無可取代的。
以上。
推薦閱讀:
※如何寫出優雅漂亮的漢字和英文字母?
※為什麼醫生的字永遠那麼潦草,但是藥劑師卻能看懂呢?
※在古代竹簡流行還是木簡流行?
※寫字的時候是應該手腕用力還是手指用力?
※江湖體為什麼總被黑?
TAG:書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