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曾說三國演義寫人亦頗有失,怎麼看待這種說法?
三國演義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至欲顯劉備之長而厚似偽,狀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魯迅
魯迅在《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第四講:宋人之「說話」及其影響》中,曾經詳述對《三國演義》的看法,抄錄如下:
若論其書之優劣,則論者以為其缺點有三:(一)容易招人誤會。因為中間所敘的事情,有七分是實的,三分是虛的;惟其實多虛少,所以人們或不免並信虛者為真。如王漁洋是有名的詩人,也是學者,而他有一個詩的題目叫「落鳳坡吊龐士元」,這「落鳳坡」只有《三國演義》上有,別無根據,王漁洋卻被它鬧昏了。
(二)描寫過實。寫好的人,簡直一點壞處都沒有;而寫不好的人,又是一點好處都沒有。其實這在事實上是不對的,因為一個人不能事事全好,也不能事事全壞。
譬如曹操他在政治上也有他的好處;而劉備,關羽等,也不能說毫無可議,但是作者並不管它,只是任主觀方面寫去,往往成為出乎情理之外的人。(三)文章和主意不能符合——這就是說作者所表現的和作者所想像的,不能一致。如他要寫曹操的奸,而結果倒好像是豪爽多智;要寫孔明之智,而結果倒像狡猾。——然而究竟它有很好的地方,像寫關雲長斬華雄一節,真是有聲有色;寫華容道上放曹操一節,則義勇之氣可掬,如見其人。後來做歷史小說的很多,如《開闢演義》,《東西
漢演義》,《東西晉演義》,《前後唐演義》,《南北宋演義》,《清史演義》……都沒有一種跟得住《三國演義》。所以人都喜歡看它;將來也仍舊能保持其相當價值的。
我覺得可以用這三點,來詮釋《中國小說史略》中的「以至欲顯劉備之長而厚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三國演義不也是小說嗎,刻畫人物比起注重史實更重藝術效果。
劉備的仁義是真是偽,我覺得這就由看官自己定了,也許三國就是寫了一個虛仁假義收買人心的皇叔,這個不得而知。
諸葛亮縱使有神鬼莫測之智,近乎妖魔之才,不還是輸給了天數,輸給了命運,我覺得諸葛亮寫的越聰明,聰明到簡直不可思議,更加把這份「天命難違」的無奈表現得淋漓盡致,就是這麼一位幾乎突破人類極限的天才,都戰勝不了命運,都會被歷史的車輪無情碾過。
想想從頭到尾整個三國的故事,吾輩也只能感嘆一句「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謝邀,第一次答題。以下純屬個人愚見!
我感覺三國演義描寫劉備和諸葛亮描寫的挺不錯的啊,反正我是備、亮粉
三國演義,的作者是我深為佩服一個人,在那個年代就能吧對人的研究做到這種地步並寫成小說去演譯,大家佩服了幾代。西遊記也是。那三國對人物的劉備的厚又像偽我認為是因為其他人做事的風格與他人不同,劉備君子但除了不擇手段之外他也做有被君子之事,也有有違君子之志。但他是一個做事非常講究的人。
諸葛亮,只是用他一貫的分析做事的方法謀划了三分天下,是個成功的案例,但是面對三分天下後的大局掌握不如司馬。他謀划了二十多年的三分天下的局面出山之後一氣呵成,那就是他人生的最高點,以後一直下坡,只能說他計謀過人,大局分析能力遲鈍。
個人愚見,真心表達。望指導!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魯迅的書法?
※為什麼民國時期中日往返不需要護照?
※為何《狂人日記》中狂人的哥哥聲稱狂人已經病癒而且去做官了?
※「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