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歲以上的互聯網 / 科技行業從業者面臨裁員時,應如何規劃職業發展?

這個年齡段的人應該就算得上是行業老兵,技能經驗和人脈資源上應該都有優勢,(不過也有可能因為知識技能觀念沒有及時更新成為劣勢),當公司出於各種考慮(比如追求年輕化,節約成本)等,讓這批互聯網行業,科技行業的老兵「失業」,會給行業帶來哪些影響?會成為創業公司們追求的對象嗎?這些人的職業發展如何規劃?

相關事件可以參考這個問題:如何評價華為開始清理 34 歲以上的職員?


我上一家公司很有趣,雖然算不上是開國元老,畢竟也是從百多人時候加入,幹了10年的老人了,功績什麼的也不用說,單論剩餘價值,所有的技術細節沒有我不清楚的,在原來的公司,我不自誇,真正可以做到一個人就是一支軍隊。然而,201X的某天,總裁跳過事業部總經理,直接叫我滾,為什麼呢?是他鐘愛的售前經理去總裁那裡直接告我狀說我不支持售前的工作,有一天他們的程序員不夠,但是有一個demo要做要讓我做,但是我不做,總裁說,這樣的人當然直接滾咯!可是啊,一我的責任不負責支持那塊,二,叫我支持的那天我無法支持,是因為在出差的飛機上。當時我在跟的項目的VP直接打電話給我,說怎麼回事?你們總裁直接跟我們說你很不好,要換一個人,但是我們對他說,我們就要你。我跟負責傳話的領導(他也提出了辭呈)兩人都相對苦笑。我說算了,我也不解釋了,10年換句滾,也沒什麼留戀的了,我辭職吧。就這樣,我這個工作10年的人從這個14歲的公司離開了。沒有任何補償。比起裁員,起碼還有幾個月補貼吧,是不是。


然後有趣了,包括客戶的高層,各種朋友都在沒有我主動求的情況下幫我介紹工作,讓我感到了人間自有真情在。我也沒什麼可說的,加入競爭對手公司,花了一年,生生把原來馬上要死的競爭品拉回正軌橫奪了幾個項目而已,就做了這些微小的工作而已。


所以不用怕,一個公司不要你,自然有千百個公司要你。男人,得有點承受大起大落的心理能力。


我來補點冷雞湯。把情緒化的部分刪除掉。隔了多年把之前的陳年爛穀子拿出來,是想分享給大家這個理念,具體得失功過,就讓他隨風去吧。我覺得這世界是比你想像的廣大得多的,不要把自己限制得太死,無論是年齡學歷還是其他任何東西。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真漢子是打不倒的。我鄙視中途放棄的懦夫,我尊敬堅持到底的勇士。


瀉藥,關聯話題提到了某為,我就借著這家高科技民企典範說說我的觀點:

面臨裁員時,再討論如何應對,如何規劃,太遲了。

員工應該了解自己的企業到底是什麼德性?是盡量榨取你的價值?還是希望與你一同成長?如果企業與員工缺乏共同的目標,共同成長無從談起,僅僅是互相利用的角色。那麼,有一天利用價值沒了,當然只剩下互相拋棄。

如果是這樣,無論是員工還是企業,都應該早作打算。這份合同簽得再久,都是份臨時合同。
30多歲,有10多年職場經驗的員工,如果還不了解企業的文化和自己與企業的關係,單純如應屆生,那麼被賣了也別抱怨

上周我把知乎專欄里的文章40歲財務自由?你明明距離40歲失業更近 發布到LinkedIn的平台上。一周內,獲得了超過50000閱讀,閱讀量貢獻最多的就是某為員工,其次是某度和IBM,考慮到LinkedIn依然是一個外企員工更為活躍的平台,而我更算不上LinkedIn的大V——某為和某度的員工,其焦慮程度可見一斑。

「某為開始清理34歲以上老員工」這一「謠言」,顯然觸動了很多在職員工。

但這不是某為第一次為了保持「戰鬥力」而犧牲員工:

08年,為了應對新勞動合同法的衝擊,它搞了一波自動離職,很多人抨擊,很多人嘲諷——不瞞各位,我當初也是抨擊其政策的其中一員。

然而,事後看看:員工拿到了補償金,繼續回公司上班;企業吃了定心丸,打消了對員工過於穩定而喪失進取心的擔憂——一定程度上也打破了當年某為以工號論資排輩的風氣。

隨後8年內,華為高歌猛進,成為中資民企頭牌。

拿了錢開開心心重新入職的華為小夥伴們,有沒有考慮到有今天面臨被清理的可能性?如果你到今天還沒做好任何準備,而在厄運來臨時才高喊:

某為無情!某為混蛋!某為欺負老員工!

你讓我怎麼同情諸位——諸位混華為薪資甩我一條街,思維遠見方面也應該甩我一條街才是。別說某為9年前已經有過這麼一出了。這些年來,用高薪換你休息時間,用高薪換高績效。人家的企業文化已經展現得很清楚了:

逐利:給你肉,但你要為此拼盡全力。這是某為打敗眾多競爭對手的原因。你一旦沒法拼盡全力,那麼被淘汰也是正常(不是狼性文化,狼作為群居動物,不會放棄受傷或者年老的團隊成員的,這鍋狼不能背)。

如何判斷企業文化?

照說10年工作經驗的職場老鳥,這點判斷能力還是有的,舉例來說:

  • 企業尊重你的個人時間嗎?武斷說一句,常態化996的企業肯定是不在乎你個人的發展。
  • 企業關心在乎你本人,或僅在乎你的績效?我在 公司福利待遇好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 Sean Ye 的回答 提過:在職的時候發高薪,發IPhone,甚至發金磚固然好,但更重要的是,員工出事你管嗎?員工健康你管嗎?員工家人你管嗎?員工退休後你管嗎?
  • 企業是否為你職業發展著想?:除非馬上要退休,職場人都應該認真考慮和制定下一步的學習計劃和職業發展計劃。如果你自己都不作為,那也別指責公司。你制定好自己的職業發展計劃,完全可以向公司要求合理的支持,如報銷部分學費,安排公司內部培訓機會,甚至轉崗到其他崗位學習。如果公司對你的職業發展毫無支持的興趣,那麼只能說你不是他們的核心人才,他們隨時可以拋棄你。
  • 員工離職,企業的態度如何?員工離職時最顯公司品質,到底是穿小鞋給添麻煩?還是扣業績扣年終獎?——自吹自擂一下:下圖是一位M記年前離職年後拿到年終獎的同事的朋友圈。

如何未雨綢繆應對可能的失業危機?

我在40歲財務自由?你明明距離40歲失業更近 里給出了自己的觀點:在工作之餘,職場人必須爭取個人的三項自由:

時間自由(再次懟一下無良996公司);

身份自由(離開公司的光環,我們是誰?);

思維自由(向推著我們的後浪學習,用發展的眼光看事物)

寫完收工。


算了,匿了。

---------
瀉藥。

前諾基亞員工,2014年9月被裁。目前基本上離40歲很近了。現供職於一家很冷門的公司(知名度低,薪酬比BAT差,惟一優勢是不加班),做項目架構,主要工作是寫碼。在知乎上基本就是盧瑟了。背景交代完畢。

只回答個人規劃。其它兩個問題太大,無力回答。

如果你想要大眾眼中的成功生活,建議找准機會轉管理,畢竟我們的文化及思維模式還是學而優則仕,技術屬於奇技淫巧,不是正途。

如果你希望追隨自己的內心,那也就不會問這個問題了。雖然我不願意拿年齡來界定一些事情,但35歲的確過了迷茫期,對於自己要過什麼樣的生活,已經有成熟的看法了。

最後,21世紀已經過了快1/5了,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有30多年了,無數鐵飯碗都被砸了,裁員有什麼大驚小怪?我要是被裁後沒公司要了,就去做點小本生意,畢竟985文憑管不了一輩子,尤其在這後生可畏的年代。

逐利是資本的天性,福利卻不是。

放下身段,放下執念,踏踏實實去找機會,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另,@圖呵呵 的答案,可操作性較強。社保不能斷。


謝邀,即將33,離35也沒多久了。我個人的經歷主要就是在開源社區混了點名聲,現在找工作至少一開始簡歷關還是比較容易過的,很多公司聊一聊就可以過去,不用那麼苛刻的面試寫代碼了。以及屯了兩套帝都的房子,雖然都在五環外吧。
所以我一直就說需要建立個人品牌,以及屯房,我就是這麼做的,目前看起來還行吧,至少35歲我應該不擔心了,至於40歲,45歲,我也不好說,可能需要繼續屯房子。。。


嗯,其實我是吃法律這碗飯的,並不是搞互聯網、科技還有軟體行業的,也不敢瞎說,既怕被人笑話也怕誤導人,大體上,個人有這麼幾個想法。

首先,如果能很快找到下家,繼續按照之前的軌道走下去,我想大多數人應該會選擇這條路,畢竟習慣了。至於投簡歷也好拜託熟人推薦下家單位也好,相信大家比我更有門路和經驗,接下來先說的是如果沒別的去處(不論是找不到下家還是下家太坑不想去)怎麼辦。

由於我們法律領域有知識產權這麼個玩意,所以,僅就軟體而言,我知道「軟體著作權」這麼個概念,這個概念促使我開腦洞,把從事互聯網、科技、軟體等等這些自然科學領域的人才分成兩類:創作型(或者用時髦的話叫創新型)人才和操作型人才(這兩種類型不用解釋了吧)。
雖然說理論上後路要儘早開始考慮,但是鑒於題主的問題已經問到了「面臨裁員」,那就只從這個時間節點開始分析。

如果是創作型人才,不論是能創作出新的軟體、架構、商業模式還是等等其他,基本上自己考慮的就是創業了,只不過,針對不同類型的創作(或創新)能力,側重點不同。比如能自己開發軟體(不論是腦力還是體力都能支撐,否則過勞死就悲劇了)的大神,不論是獨立製作還是組工作室為客戶定製、開發軟體、網站都是有的,當然,利潤的提取和分配要事先規劃好,別搞的都自己創業了還是拿碼農的待遇而不是作者的待遇。如果是對於商業模式、互聯網運作、架構等等方面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可能會借著這個時機轉型為商務精英,多半是成立公司自己當老闆(既有可能是自己原本領域的公司也有可能涉足其他領域,畢竟,有些模式和架構不受原有知識體系的約束,具有普適性,就好比很多好的軍官也能成為好的企業管理人員),再不濟也是新公司的創始人、元老。以上基本就是創作(創新)型人才面臨的最具挑戰性的轉型,至於不怎麼有挑戰性且安穩的轉型,這類創新型人才多半不會走那條路,遲早會因為環境、性格的必然性去創業或准創業、半創業(比如投資啦入股啦之類的)。

如果是操作型人才,這些人如果拿不出自己的「作品」,那麼,拿得出手的基本上就只有「經驗」、「閱歷」、「熟練度」,相反,他們在「體力」、「用人成本」、「衝勁」、「單身漢的人身自由」等等方面可能還比不上新人,這個時候才是這些題主所說35歲從業人員面臨的最尷尬境遇。
總的來說,個人認為,這類人可以嘗試用「商業思維」從其他不同的領域交換自身價值,這基本上是一個以自己本專業和原本的職業軌跡為核心,逐漸向相鄰或更外延的領域聯繫、輻射的過程。

具體一點,比如:
1、能不能去一些院校(對條件和學歷應該要求比較高)或培訓機構(很多培訓機構是商業機構,不像學校,對學歷或執教經歷等條件的要求沒那麼高)執教?如果同時還能腦筋靈活點,搞搞職業掮客的路子(比如利用自己的門路、人脈把自己教出來的學生新人推銷出去就業——既然不能跟年輕人競爭了,索性「出賣」他們吧),掙點「介紹費」、「中介費」、「諮詢費」之類的也是可以的。不過,要注意的一點是,這種路子比較偏門比較雜,不一定人人都喜歡和擅長,但之所以還是要提出來,是因為對大家之前「幹活拿錢」的產業思維是一種衝擊,其最大的功能是借這樣的機會和平台將自己從「產業人」變為「社會人」,塑造「商業思維」。在這個過程中,要是有誰的「商人之魂」覺醒了或者某些領域的渠道拓寬了,那就都是成果。這個途徑是跟我以前英語培訓班的老師學的,他之前的主業是翻譯,後來是翻譯、英語培訓、專業八級代報名等等之類的都搞(沒準還賣教材)。
今天先寫這麼多,明天補充加修改。

我回來了,今天接著說。

2、再比如,還有些人會利用自身對原有專業知識領域的了解,轉而為廣大非專業領域的人民群眾提供專業服務。比如,有人利用對軟、硬體知識的了解轉型做電腦或電腦耗材或軟體的買賣,也有人為企業的大規模採購、政府採購、團購充當採購顧問;再比如,還有人會進入一些企業的「網路運營總監」、「網路策劃顧問」等亂七八糟的崗位(其實這差不多是利用經驗轉職到管理崗了,當然,這種轉職跟前面說的創新型人才創業當老闆或高管還是有區別的)。走這條路最重要的就是突破自身的思維定勢和限制(這種思維定勢和限制在理工類人才的身上尤為明顯),大家必須明白一個道理:不論你自己原先是什麼專業領域或有何側重,在這個專業領域之外的普通群眾看來,一律統稱為「搞網路的」、「懂電腦的」、「搞軟體的」!也就是說,諸位只需要比我們這些門外漢更專業就行!我們是區別不出來的!剩下來的就是諸位自己要想方設法把自己的專業知識、技能、經驗、閱歷跟人民群眾的需求掛鉤(哪怕是牽強附會的掛鉤都無所謂),發現並把握商機。在這裡我舉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是我表姐夫,他學的是土木工程,但並不是在建築施工企業(俗稱的乙方)就業,而是為房地產開發企業(俗稱的甲方)擔任監理,道理很簡單:學土木工程的自然知道施工時可以玩哪些貓膩,那麼,反過來監督施工方不要玩貓膩也是可以的,這跟黑客轉型做防火牆一樣一樣的。第二個例子是給我修電腦的牛人,他學的是軟體,但人家在廣埠屯開店賣電腦和修電腦,跟硬體打交道比跟軟體打交道還多。原因也很簡單:他會利用所學的軟體知識為客戶循循善誘,比如「什麼樣的軟體的運行需要哪樣的硬體配置和環境,所以請相信我,讓我為您配電腦」之類的。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關鍵是大家發揮自己的發散性思維,幫助自己從原有專業領域和職業軌道向更廣的範圍、更廣大的社會需求輻射。


3、如果大家對上面的這些都不感興趣不能接受,還是想盡量穩妥些,那麼,除了走老路,那我覺得大家不妨考慮另外一個想法:退居二線。這個想法的靈感來源於我們開我老婆四叔的玩笑,他們夫妻倆都是在北京從業IT,已經過了35歲這個坎(靠的是跟人合夥辦公司以及大學裡面任教),鑒於他們即便是過了這個坎依然吐槽壓力大,我們就跟他們開玩笑說,實在撐不住的時候不如把北京那套房子賣了,100多平米的房子能賣千把萬,然後用這千把萬回武漢差不多能買8套房(戶型不能太大),一套自己住,留兩套給兩個女兒,一套作為固定資產出資,跟人合夥開公司(武漢也有光谷軟體園,至於坑不坑爹就不知道了),剩下的出租……,當然,具體方案調整一下,在武漢除了買房,還置辦兩套商鋪或自營或出租也是可以的。

上面說的雖然是玩笑話,但現實中已經有人這樣做了,現在武漢的二手房交易市場,很大一部分客戶就是從北京和上海來的,他們把自己在當地的資產變現之後,瞬間變身千萬富翁,到武漢來買房都是一次性全款,出手闊綽的很,一段時間內把我們這邊的房價都抬高了,據說在成都等其他省會城市也有他們的身影。

所以,諸位朋友們也可以考慮一下,鑒於不少牛逼的互聯網或軟體或科技公司大多在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那麼,這些地區的從業人員也可以考慮將自己的賣命錢變現後退居二線,如果二線(甚至可以考慮發展得比較有優勢的三線)城市也有能吸納大家就業的領域(比如武漢好歹有光谷和廣埠屯,水貨不水貨的問題先不談)而且競爭和強度又比之前的一線相對輕鬆的話,重新走老路也不是不可能;如果實在是沒人要了,就此轉型當個小老闆或包租公,提前養老也行(我還聽說過有人花十幾或幾十萬就可以投資幾個食品廠、水果蔬菜、熟食連鎖店的)。

上面就是我絞盡腦汁能想得出來的全部內容了,不論大家是否認同或採納,以及以後的路怎麼走,出於本人在律師從業經歷中目睹過的無數悲劇,特別提醒大家穩妥為重,注意下面幾個問題:


1、千萬要捏緊自己的賣命錢。按理說大家如果是從規範的企業甚至是業界翹楚出來的話,總該會有用先前收入置辦下的資產(主要是車和房)加上積蓄以及離職的補償等等,統稱「賣命錢」。這些可是大家多年的全部家當,一定要捏緊啊同志們!實在是不建議大家頭腦發熱賭一把壓上身家性命進行額度過大或生疏領域的創業或進行風險過大的投資,好多大家不熟悉的領域往往隱藏著無數的陷阱和騙局。一定要投資的話,個人建議額度小的(像前面說的十幾萬盤個小店,有些還更低),風險相對小些的(我比較傾向於有實體物質作為背書的,比方說你做網店進貨好歹有東西在,盤個店好歹有鋪面在,買房子好歹落個房子在,既可以自住也可以出租或轉賣,要是盲目的被高息誘惑學人家放高利貸然後欠錢的跑路了,或是炒期貨被騙被套了,理財賠了,炒股跌了,那才真是哭都哭不出來)


2、先求穩再求進,別耽誤老婆孩子拖累家人。如果有條件把房子(或是房貸)先解決了,盡量做到無債一身輕再上路,先給全家打下物質保障基礎,不要背著石頭上山(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喜歡全款買房而不貸款,當然,外地人限購辦不了貸款的因素也要考慮進去,但有些人借用本地親戚的名義買房依然不貸款而是全款就耐人尋味了)。


3、不論是創業、轉型、退居二線等等,都要儘可能詳細了解準備前往的人生下一站的信息。包括但不限於:戶籍制度、人才引進規劃及政策、創業幫扶鼓勵優惠補貼政策、教育以及醫療資源、現有經濟及產業水平、當地生活水平、房地產市場現狀、限購限貸政策……


4、身體最重要,不要再賣命了!實在是閑不住的話,在解決了前面說的物質保障基礎之後,挑相對輕鬆的做。要知道,勞動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不是說一定要搞IT搞網路才是高大上,活活累死是最不划算的。如果不背房貸不背車貸,家裡的經濟壓力也不是那麼大又或者說可以通過改善生活方式改變、減少經濟支出結構(俗稱「節流」)的話,自家的房子住著,小日子過著,轉行去賣水果、做烘焙等等等等其他事業的前輩也不是沒有!


總之,一切都是為了生活,希望大家都過的舒服,小日子美滋滋!


謝邀,不知道為什麼會邀請我回答,本人很loser,沒啥明路可指,只能講講歷程。

今年38歲,25歲參加工作,至今13年,通信行業,在合資企業(業內人大概能猜出啥公司),外企,國企和私企都干過,被裁2次,現在苟活於某國企,太太平平混日子狀態。

25歲剛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在某合資通信設備商,工作5年,自我感覺很拼,很努力。曾經有一起合作的日本鬼子評價我比大多數日本員工還要拼,代價,女朋友跑了。。。

第二份工作,某外資通信企業,跳槽不是因為對上一家公司不滿,而是一些個人原因換了一個城市,不得不換了一份工作。這個公司很好,很規範,學到了很多很有用的技能,不過在某些狼性公司的擠壓下,公司最終放棄了通信部門,所以在工作了2年不到以後,整個部門被裁掉,拿了N+3,差不多5萬塊錢,剛剛高高興興的走了,那會兒32歲,對於被裁沒啥感覺,想著自己還年輕,找工作沒有問題。

這時候有個朋友推薦,就去了一家總部在南方,做通信儀錶的小公司,私企,負責人算是個拐彎抹角的朋友,在那邊幹了2年多,市場不好,公司決定放棄北方市場,整個北方市場的人員有2個選擇,要麼搬去南方,要麼自動離職,35了,拖家帶口,那能說去南方就去南方呢?這等於就是被裁了,老闆給了1個月薪水算是意思意思。

一開始覺得是再找工作也沒啥問題,但這一找,半年就過去了,35歲的老工程師,說實話,真是處處被白眼了。人也變得特別浮躁,脾氣也變壞了。半年以後終於解脫,來了現在的國企。

現在的國企怎麼說呢,收入不高,但壓力相對不大,暫時也看不到黃的樣子。工作之餘,發展一些兼職以備將來。雖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但這慮,未必一定慮的到,慮的對。年輕時候的各種雄心壯志也早已偃旗息鼓,二胎是堅決不敢要,大概就醬。

------------------------

嗯,其實35+大叔大嬸被裁員後真的挺難就業的,有個朋友,差不多也是35歲被幹掉了,然後到現在差不多3,4年了一直沒能再找到工作,他自己也都快絕望了。其實他失業以後自己炒炒股票貌似盈利還不錯,還是能給家裡拿錢回去,但是還是瞞著父母老婆孩子,然後每天背著雙肩包開車到五環外某個咖啡館一坐坐一天,然後晚上7點再回去。他有一次說他覺得他老婆其實知道他失業了,但也不說破,就這樣維持面子。


都到了35了,你也不要只能做那些22歲的人能做的事情,不然就真的拉不開競爭力了。軟體那麼複雜,幾千個人在寫幾十年那麼大的軟體,大部分都還是年輕人在添加新代碼的。你作為一個畢業後已經有13年經驗的程序員,摸爬滾打了這麼久,理應能夠負擔起帶領大家開發的責任,儘管這並不需要你真的去做管理層。


本質上就是儘可能提高能力和價值別失業唄,但很多時候由不得你。一旦這個行業的技術不怎麼發展,連續干5年都是同樣技術內容的工作,老人就沒任何優勢了。甚至如果發展太快老人學的慢可能也不行……

所以還不如想想如果失業咋辦。

現在35、五年後35、十年後35,15年後35,我覺得是完全不一樣的。

原因主要是仨。

第一個是早年從事這個行業的人少,競爭壓力小,容易上位到一個不那麼容易被年輕人取代的級別。具體來說,你看你的某個大三五屆的同校學長在畢業5年的時候干到了什麼級別公司、帶多少人,你自認為和他水平差不多的話,你畢業5年的時候大概率是干不到同樣檔次的。因為這個行業未來20年內都沒啥人退休(只有財務自由的那種,終究是少數),每年多那麼多人,也許對互聯網從業者的需求量還在漲,但高端的、管理層的高級坑肯定沒多那麼多。創業公司每年很多,但同樣也有很多死掉的。高端坑總量也就是緩慢上漲。而且多出來的高端坑也是給資歷更老的人而不是你,所以前幾天在另一個問題上我才說讀三年研比較虧(國內讀研三年的計算機研究生如何才能在畢業時領先於工作三年的本科生? - 楊肉的回答 - 知乎)。更別說未來一旦這個行業發展沒那麼快,新職位的需求趕不上新畢業/轉行的供給的話,行業就不得不淘汰一批人逼他們轉行或者失業,那時候高齡基層員工首當其衝。

第二個原因是房價越來越高,因為房租和房價都比較抗通脹(要是房租房價崩盤,那經濟也崩盤,你早就失業了,大家一起完蛋,不考慮這種情況),假設一個大城市中端住宅的月租金約等於當地普通一家老兩口當養老生活費用(比如現在帝都可能是月租6000左右的一套房子),社保養老金太少,而且65之前有可能失業,那就意味著自己失業前需要有兩套房子且無貸款,住一個租一個。這還沒算以後要給孩子買房結婚啥的。80年、85年、90年、95年出生的四批人實現這個目標的難度完全是四個不同的量級。也許以後大城市房價變成高位橫盤,那麼也只是說95後和00後和05後難度差不多,還是比90/85/80難很多。

第三個原因是養兒防老成本提高。理論上自己老了失業了如果孩子有收入也能養一下,本質上和社保差不多都是年輕人養老人吧,自己年輕的時候投資在孩子身上的錢老了會用幾十年後通脹後的錢反哺。雖然說這條路不是很靠譜(而且為了養老生孩子本身我覺得就不太好,另外萬一孩子老了不要你呢……),但也算一種路子。但這種路子的成本越來越大了,因為養孩子的成本越來越大了,學區房這種上完學還能賣的其實是一種投資,還賺錢,更多的是各種補習班之類的消費。


總之現在已經35+的,只要能力還行,眼光也別太差(主要是買房問題上別當傻空,選公司別專門挑要倒閉的),應該已經有倆房子或者一個大房子或者市區的房子,沒啥貸款,在業界的級別不低收入也不差。但等我35我還真不知道會怎麼樣,等95後碼農也35就更難了。更別說能力一般的了。

這些都是針對碼農,互聯網公司其他工種總體來說應該是收入更低失業風險更大……

總之我是比較悲觀的。


找外水,利用手中現有資源,特別是業內信息資源提前布局兩條腿走路,不能死吊一棵樹。社保絕對不能停,社保中的醫保是最真實的,有這個走不上絕路。生存以外消費以保值品為主,別玩情懷。老婆的首飾以純金為主,其他的不能變現。減輕經濟壓力不虛榮,房子以早還完貸的好,不提前消費,以失業後家庭日常消費壓力不太大為基準。重要提示不要生二胎,孩子太貴了,是標準的奢侈品。除非有百萬存款孩子不要上私立學校,學費會壓死你的。居民醫保有的地方分為幾檔,低的交一兩百報二十萬,高的交六七百報七八十萬。強烈推薦買高的,具體諮詢戶口所在地社保局。


職業規劃就是職業規劃,哪有這麼多的限制和特殊性?

35歲和25歲的職業規劃,除了選擇機會更少,沒什麼區別。
面臨裁員和在職時找工作,除了要抓緊時間,也沒什麼區別。

越過35歲的山丘,雖然還未白頭,卻因不安而頻頻回首。

那麼,當中年危機遇上職業危機,如何才能順利度過?

1、職業危機的影響

35歲左右失業,算是經歷了一場嚴重的職業危機 (Career Crisis)。它會對個體造成創傷並形成長期的影響(Hopson Adams, 1977)。

雖然失業無論發生在人生中的哪個階段,都是一段痛苦的經歷,但對於中年人這個特殊群體來說,影響尤為嚴重。

首先,上有老下有小。老人要看病,小孩要上補習班,日常開銷少不了,哪個錢能省?一家幾口人都要你來養活(老婆的錢還要自己買化妝品和打美容針呢!),且不說失業,連病都生不起。但凡來場大病,都能壓垮半個肩膀。

再者,前有意氣風發的領導,後有蓬勃的後浪洶湧而至,處在否定自我價值的時期,內心脆弱得像渣渣。要是再來個打擊,就真的要懷疑人生了。

而且,夫妻生活可能剛剛到七年之癢,或是進入了不痛不癢的階段。這外憂內患的狀態,稍微有個外部因素干擾下,原本準備撓撓癢的感情會瞬間土崩瓦解。

就像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大風廠的某個員工因為失業,家庭關係也亮了紅燈。可見,職業危機不僅對個體身心健康影響巨大,還會對家庭和睦造成重大的挑戰。

2、出現失業危機後的四個階段

若是沒有切身經歷過的人是不會理解失業所帶來的痛苦。很多正經歷著或是曾經體會過失業的人紛紛勸告:「不到萬不得已,千萬別讓自己再如此被動了!」

大家在面對失業的心態上可能會略有不同,但多多少少都會經歷這麼幾個階段。

① 反應期

面對失業,人們最初的反應有三種:

1) 震驚、難以置信。「沒想到它竟然真的發生了!」
2)對公司的憤怒。因為管理層眼睜睜地看著這樣的事情發生了。

3) 解脫。之前流傳的流言終於成了事實,此前風聲鶴唳的緊張情緒也終於消除了。

② 過渡期

面臨重新尋找工作機會的階段。因為裁員來的猝不及防,所以為了馬上能找到工作,會動用所有技能、所有關係,師長同學親戚好友齊上陣,能用上的全用上。

這段尋找新工作的窘境過去就過去了,如果過不去,就要進入下一階段了。

③ 抱怨期

如果沒能馬上找到新工作,個體可能就會進入到一個憂鬱、懷疑、生氣、抱怨的狀態:對職業生涯猶豫不決,對自我能力產生懷疑。

這會對個體帶來較大的壓力。求職者開始自我否定,變得更加易怒。

④ 放棄期

找工作的過程處處碰壁,屢屢受挫,這讓人們開始覺得或許「自己再也找不到真愛(一份好工作了)」。

於是,他們開始逐漸放棄了尋求適合崗位的努力與機會,不管自己是否滿意,只要能有公司要就先湊合上。

在值乎上,有幾位來自教育、市場公關等行業的小夥伴,都遇到了類似的問題,並諮詢我。

此前失業後,沒找到合適工作。因為脫離職場時間太久了,感覺需要很大的勇氣才能鼓起勁來尋找新的工作。

其實,在職場上我們都很渺小。如果沒有一個人帶給我們幸運、給我們機會,可能我們很久都找不到一份合適的工作。

在以上的四個階段中,實際上第二個階段過渡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求職屢屢遇挫,很有可能會一蹶不振失意下去。

所以,我們應該集中全部精力和資源在第二個階段,迅速找到一份更加適合自己的工作。

那麼,如何確定怎樣的職業生涯才是更適合自己?或者說我們的職業規劃應該怎麼做呢?

3、35歲被裁員,應該如何規劃職業?

該怎麼規劃,就怎麼規劃!

一開始我們就說:無論25歲、35歲,職業生涯規劃沒有太大的差異。

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個性、興趣和價值觀,再看自己的特長、優勢,然後形成一個全面客觀的評估。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中尋找最優答案,形成具體的量化的目標。具體該如何執行呢?

① 充分了解自我。

沒有人比我們自己更了解自己,但很多時候我們會被周圍各種因素所干擾,看不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當你感到迷茫時,不妨通過完成一個測評,了解自己興趣和價值觀,對自身的職業喜好、嚮往的生活方式有個充分的了解。

② 廣泛收集信息。

找工作時,千萬不能偷懶。我們應該廣泛地收集可選擇的行業、公司、職位等外部信息,便於我們做出適合的決策。

基於前面這兩項,我們能夠更加明確自己的職業方向與目標。

(關於如何選擇工作的問題,詳見我另一個有趣的回答「應屆畢業生第一份工作的選擇有多重要?應該考慮清楚些什麼? - 知乎」)

③ 積極調整心態。

無論行動計劃多麼完美,找工作還是要做好持久戰的準備。就像你雖然比較帥,但也不能保證一定能遇到合適的姑娘。漂亮姑娘好找,不漂亮的姑娘也好找,但要加上「合適」二字,就難上加難了。

所以,即便短期內找不到合適的,也應該用積極的心態來看待自己失業這件事。

當然,對於失業者而言,更重要的一點是要改變消極挫敗式的思維和心態。一閑下來就容易想太多,很多問題其實都是自己瞎琢磨出來的。

由於受到周遭環境與外界壓力的影響,往往會讓處於職業危機的人們主動開啟自責模式。

我被人炒了,我是個失敗者,我一無是處。
好的工作都是別人的,我是找不到工作了。
肯定是我表現不好,所以才會被裁員,面試問到離職緣由該怎麼答?

其實被裁員一點也不可怕,如果全員都被裁了,那跟你有毛線關係?公司管理不慎多半是高管的事情啊!所以,你去找工作面試時,一定不要氣餒,要充滿信心。

如果你們公司有市場影響力,那麼競爭對手 HR肯定會來掃人力資源的,說不定打個網約車,跟司機一聊發現對方是競爭對手的 HR,聊得開心還沒等下車,司機就把勞動合同拿出來簽了。

如果是為數不多的人被裁掉,那也沒什麼大問題。在面試的時候,你可以說公司運營不景氣,或者與自己職業發展預期不合等等原因。

再說了,人生那麼長,失個業算是什麼大事嗎?

你們沒看見我有個朋友,工作換了幾次,每到一家,無論這家有多大,兩年之內必倒閉。她現在在一家網約車公司(看著馬上就要黃掉了...),弄到她現在都不敢換新工作,因為實在不想把另外一家大公司搞垮。

你說說人家這樣的失業專業戶都沒說啥,你憑什麼自責?所以,在職業規劃和找工作之前,先要擺正自己的心態,最要緊的是恢復自尊心和自信心

如果能充分利用這個失業的機會,抓緊找到合適的工作那是最好了。

④ 時刻保持危機意識。

作為員工,應該很清醒地意識到,35歲再考慮職業規劃的問題就晚了。你應該在上大學之前,就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選擇相關專業,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直到畢業後還只是選擇接受。

但是,如果你現在已經35歲,才剛剛意識到,那也不晚。有句話說的好:「種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所以現在做了職業規劃並積極行動起來,也很有意義。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無論何時,都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只有這樣,當危機真正來臨時,才能坦然面對和承受,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順利邁過這個坎兒。

Reference:

  1. B. Hopson. (1977). Transition: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personal change. Macmillan Education. 225-233
  2. D. Eden, A. Aviram. (1993). Self-efficacy training to speed reemployment: Helping people to help themselve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8: 352-360.
  3. Driver, M. (1998). Careers: A Review of Personal and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In: C. L. Cooper I. Robertson (ed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London: John Wiley Sons. 245-277.
  4. J. A., Schneer. (1993). Involuntary turnover and its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A theoretical model. Human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3: 29-47.
  5. J. C., Latack, A.J., Kinicki G.E., Prussia. (1995). An integrative model of coping with job loss.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 311-342.

我今年37了,目前在做開發。之前做過研發經理、項目總監等。
我的高中同學,之前一路開發、創業,現在是蘑菇街的研發副總裁
我還有幾個朋友,40歲左右,做研發經理,做開發,創業,都有。

等到了這個年紀,你就會發現,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我們都可以繼續做自己喜歡、擅長的方向。

只要你有終身學習的意識,並且知道自己擅長什麼、喜歡什麼,保持精進,一切都不是問題。

所以,年齡不是問題,關鍵是,你要在某個方向上有競爭力,類似:

  1. 你對技術真的很精通,是某方面的資深人士或者專家
  2. 你管理水平很高,疊加技術背景,走技術管理路線
  3. 你業務積累豐富,疊加技術背景,綜合競爭力很強
  4. 你有不錯的技術能力,加上不錯的產品思維……

反過來說,如果你的能力,匹配不上你的年齡,那就很難說你可以有更高的發展了。

++++更新2017.02.16++++

那這個時候,如果在職場上很難有突破,就要學會接納自己,學會移情,在職場之外,找到新的慰藉。所謂寄情山水,就是此理。如果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不把職場當做全部,很可能倒能收穫更為和諧的生活。

------本次更新結束--------------------

我在我的訂閱號「程序視界」里發布一篇文章:大齡程序員的未來在何方,可以參考。


瀉藥。@River哥知乎 - 知乎

你們是想看雞湯還是乾貨。其實幹貨也無非是變相的雞湯。

先來雞湯暖暖胃。有個電影叫《在雲端》,喬治克魯尼主演,講一種專門做裁員談判人的生活的。其中有個橋段,是一個老頭被裁掉了,他拿著她兒子的照片對喬治克魯尼說:『我該怎麼面對我的孩子?』,下邊是視頻片段,供大家把玩。


視頻封面在雲端-溝通案例1—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

這個橋段是這幫子講溝通的培訓師經常用到的。我也是看了之後覺得太TM經典了,教科書級別的溝通套路。

好了,回到35歲。

我在34歲離開國企中層管理崗,去了一家互聯網創業團隊做廣告平台的VP,拿了點小股份,期待著變現。同時我開始做這種職業發展,職場關係的諮詢、培訓、寫書。結果是互聯網創業那個變現失敗。職業發展逐漸積累。具體看這個帖子

從大型國企辭職後的生活怎樣?是否後悔? - 馬華興的回答 - 知乎


我也面對各色35歲面臨職業斷崖,上上不去,轉轉不好的各種來找我聊天的人。

我說以下幾點,可能會刺激一部分人,讀者老爺們先忍著別罵啊

1. 這幫人多數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

你35歲,意味著10年以前就開始賺錢。如果你在IT互聯網行業,一般兩-三年就月薪過萬。我做過一個個人計算,這跟國家統計局的CPI不一樣啊。你現在一個月掙3萬,相當於2008年一個月掙1萬。

你可以綜合:房價、餐飲、教育、衣服等幾個你的持續消費來比較,2008年北上廣深的房價是現在的1/5。吃飯,2008年的小碗牛肉是8元,現在是28元。衣服,衣服貴差不多一倍;教育,其實教育也就貴了一倍。汽車,汽車貴的不多。

所以折算下來,大約是3倍的通貨膨脹。

我說這話什麼意思?

你現在35歲,在互聯網科技行業。這意味著大多數人在10年前已經月薪過萬,相當於現在3萬以上。你只要當時隨大流,做個從眾主義者,去大城市買個房子。現在房貸早就還完了。你再稍微有點心,買兩套。就小中產,至少達到超市類財務自由了(就是逛超市,想買啥買啥不琢磨)。你已經把當年的財富給賺到了,現在出現斷崖,出來混總得還一部分吧。您總不能一輩子都那麼順吧。老天爺要這樣也太不公平了。

所以我說站著說話不腰疼。把玉米的粒粒都啃沒了,然後現在說玉米沒的吃了。沒事玉米沒得吃了還是個棒狀物,還能用 。

你心態先放平,多想著自己落了好處。這樣至少心情好,不容易得病。

2. 互聯網/科技行業是大前期,這本身符合職業規律

大家都玩過LOL,DOTA類遊戲吧。裡邊有兩種英雄,一種叫大前期,一種叫大後期。

大前期英雄,就是開始時比較強,趁開始時趕緊推,而到了後邊就被大後期秒。

而大後期英雄,一般是在開始時最苦逼,裝備一旦煉成就馬上鹹魚翻身。

職業也類似。有的職業就是大前期,最典型就是互聯網;而有的職業就是大後期,比如醫生律師。(當然在這裡我說的是職業人群中的大多數啊,互聯網裡邊也有越混越高,最後創業大成功的;醫生裡邊也有40多歲就是一主治醫師沒啥絕活的。在此各位請不要吹毛求疵)

所以,如果剛畢業一兩年同學聚會,都是在那種特風光的企業里的同學有豪氣;而到了10幾年之後,那些個做醫生律師中學老師這類的同學開始被其他同學屢屢關注,甚至有時同學會就成了某個醫生同學的私人診所,某個中學老師的教育諮詢,某個律師的免費法律諮詢了。

因此,在互聯網行業被裁員可以理解了吧,誰讓你選擇一個大前期英雄呢?你當初選擇做大前期,不就是圖來錢快好嗎?

你選的,你得認。

3. 35歲以後,時間比錢重要

這還是我的雞湯觀點,我們為啥難受,因為資源受限?王思聰在35歲就不難受,因為資源夠。但是他倒75歲也難受,因為時間不夠了。

我們的資源核心就兩個:時間和錢。

在工作早期,大家想的就是拿時間換錢。因為年輕時時間沒有那麼受限。

而到了35歲,典型人士都是上有老下有小,你會發現時間別切成餃子餡了。你很難拿出大塊時間去工作去學習了。所以這個時候,時間就變得重要了。有的工作的錢,因為太耗費時間,就不那麼想去做了。

我們得讓時間過的值。你開心也行,你這個時間留個好的記憶也行,你感受到了親情也行,你創造了一啥東西也行,你覺得這時間花的值最重要。

我一個朋友2016年11月找了一汽車軟體公司做產品總監,月薪3萬。那公司是從傳統公司轉型的,去年年底接了好多項目,所以他進去之後到現在三個月,積累了差不多一年的工作經驗,因為加班。一個月熬了5天夜,剩下時間都是11點下班。

現在他打算走呢?因為這個時間太不值了。

所以,你到了35歲,需要想想怎麼把時間花的值。而不再是簡單考慮賺不賺錢的問題。而這

值還是不值,是由你自己定義出來的。

4. 社會支持系統的重要性凸顯

所謂『社會支持系統』,是裝B的話。

說白了就是人脈關係,也可以說是弱鏈接。

有一個個人品牌三層級,

第一層,我很牛;

第二層,別人認為我很牛;

第三層,認為我很牛的人很牛;

你看看自己在哪個層級。當你到了第三個級別,比如有一些V們給你背了個書,你即便水平沒到特別高,你也不擔心了。這就是弱鏈接的價值。他們的加持能讓一個陌生客戶信任你。

所以,你到35歲最少先到第二層吧。

那幫花重金去幾大商學院讀MBA那真的是去讀個書學個工商管理知識嗎?他們更想要的是去給自己打造個社會支持系統。

一些35歲容易慌的人,往往是,在一兩家企業幹了10來年,打開手機後發現,自己朋友圈的朋友們80%都是這兩個公司的人。

沒有社會支持系統,轉行就是難上加難。

5. 創業行不行呢?

創業當然行。有個人問過我這個年齡創業要做什麼準備?

1. 輸得起。馬雲當年做阿里巴巴,那是在杭州已經買了個三居室的前提下,99年,三居室。所以馬雲如果輸了,輸得起。您創業別把自己養命錢都扔進去,創業是個 努力+賭博 的遊戲,很多人真的是功虧一簣的。既然是賭博,輸得起第一位。

2. 自己一個人就有賺錢的法子。創業一般都是跟幾個人合夥。但是合伙人還沒做出什麼呢就對撕的酸爽我經歷過也見過不少了。你得先知道假如就自己一個人,能不能賺錢。當然,中國人還信家人,那就最多再加上家人,一家子人能不能賺錢。然後再說合夥的事。

3. 如果失敗,這段經歷能否成為經驗。創業失敗太正常了。把創業看做是玩俄羅斯方塊。每次我玩俄羅斯方塊最後都失敗。但是我中間有過成功,我中間消了很多行,我總不能一行都沒消就GAME OVER了。創業最終失敗很正常,但中間是不是有過小的成功:產品發布、產品產生收入,用戶有忠誠度,第一輪融資OK,這些小成功會成為經驗,即便再打工也會被人用這個經驗來認可。

6. 去幹什麼工作

第一種是藉助自己過去的經驗乾的工作。之前干互聯網,藉助社會支持系統再換個互聯網的工作,大不了幹個兩年再換。期間維護好自己的這張人際關係網路,不謀求高位,但也懂一些行業玩法。這種玩法能讓你再混幾年。之後做個什麼諮詢顧問啥的,吃經驗。

第二種是轉換到大後期職業上。很多人中年轉去做餐飲,做教育,就是想轉到一個能做一輩子的領域裡。但是這需要高度的熱情,因為大後期職業的前期都很苦逼。至少頭兩年,你在新行業的收益遠遠少於你之前的收益。後邊收益變高,一般都是有人脈加持,以及善於個人品牌營銷。我一個找我諮詢的原來就是互聯網巨型公司總監(保密原因不說什麼公司了),後來就很想做視覺設計,準備出國去讀個視覺設計類的書,以後做設計師。這是一個大轉型。不過,他錢也儲備的不少了,也尚未有結婚的計劃。也確實30出頭。想清楚了就覺得很值得。

第三種是藉助關係混進穩定的領域和企業里。確實有人在35歲混回了國企。不過乾的就比較低端。主要是混日子,外帶做點炒股炒房,再看看孩子。這也沒什麼錯的。

第四種是出國移民了。大家在國內的焦慮比在國外的焦慮要大。在國外你可以不成功,沒人關注你成功不成功,你還能安穩的過日子,在國內就是各種社會比較。所以,有人圖清凈和子女教育,花了一筆錢移民。然後就是 tomorrow is another day了。


http://weixin.qq.com/r/UEgTC2vEoTberS9o9x1C (二維碼自動識別)


首先你得把位置擺清楚,一個35歲的互聯網老兵,如果你之前的努力和方向都沒出太大的問題,你的生活已經比大多數人好了。甚至如果你願意降低一點生活標準,很多老兵35歲的時候,可以在二線城市直接退休了。別以為互聯網行業有多特殊,只要是民營企業都是一樣的,想穩定咋不去國企,但工資不高啊,不能啥都要吧。這是底線,不至於讓你恐懼。

其次求職市場也是市場,要從市場經濟角度去思考自己和公司。你就是賣自己的,公司就是買了你的時間而已。想持續有價值,無非是讓自己稀缺而已。哪條路稀缺就往哪兒走,如果你忘了抬頭看路,只能說明你已經落後了。

第三,不論什麼時候,不論哪裡,人,都在金字塔里。我最煩XXX的人都怎麼怎麼樣的說法,35歲突然找不到方向的人,說的就好像25歲的時候天天看方向似的,至少大部分優秀的人都持續優秀,懶人持續懶。只要你不斷優化自己,路有的是,打敗你的不是你的歲數,而是你的懶惰。

第四,像說的華為的問題,無非是通信市場死了,你必然不稀缺。但我相信牛人3年前就該看到行業已死了,還賴在那裡不轉行的,裁員的不是你是誰。各行各業都有生有死,我有同學做建築設計的也是,感覺行業萎縮了,很多市級設計院都關門了,別說你民營企業了。

第五,稀缺的能力是什麼,每個細分領域都不同。當然,肯定不是體力對吧?比如技術深度、填坑經驗、管理能力,上升一點說,公司的人脈,資源等等,總之都是思考然後不斷積累而來的,哪有固定之規。其實按我看到的,30~38歲正是黃金期的時候,勢頭正猛,你要說45體力完全跟不上還差不多。當然身體要好,多鍛煉。。。

沒啥可怕的,擁抱變化,改變自己,抱怨是沒用的。


只能完成重複性工作的人註定會被淘汰,早晚的事情,早發現早治療。


華為或者說類似大公司的用人策略很簡單,拿錢換命,而你的命現在不值錢了;
資本家賺錢的手段就是剝削你的剩餘價值,當你剩餘價值的水平不如年輕人的時候自然要把你裁掉,這個時間可能是30,40,50歲只是先後而已,雖然很殘酷但這就是事實。

解決辦法只有兩條路:
1.成為資本家,去剝削別人
2.提升自己的剩餘價值,保持敏銳並終身學習

第一點很好理解,要麼擁有數量客觀的公司股票,要麼擁有一定的固有資產用於變現或投資。
想擁有這兩樣,前提是你擁有一定的溢價,並且能夠穩定保持,當你發現你的收益漲幅放緩時,就需要警惕自己的溢價優勢是否正在消失,是否只是在做重複性工作?最怕的就是溫水煮青蛙,所以你需要關注的是增長水平而不是絕對值,這點非常重要,免得當你發現的時候已經被寫在裁員名單裡面。
如果能夠保持足夠長時間的高收益漲幅,那麼你離成為資本家的日子也指日可待。

第二點可能和大多數人的觀點有些衝突,因為很多人想找的都是『鐵飯碗』,但是在現在這個社會,想找到鐵飯碗,那是不可能的。每個行業都可能被顛覆,你需要做的是擁有足夠數量的普適知識,你的眼界要足夠寬廣,所謂適者生存,當你不能適應環境的時候,自然會被環境淘汰,安必慮危,存不忘亡,古之善教。

最後說下,即時被裁了其實也不需太過意志消沉,劉備40歲的時候還不是拖家帶口寄人籬下,如果你已經在溫水煮青蛙,這次機會只是更好的提醒你,『還有救,加油』。


-
謝邀。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我的應對方法是一句經典的廢話:終身學習

如果你不幸被裁員,只有3種可能:

  1. 企業不需要你的技術,你的技術已經跟不上時代。
  2. 企業需要你的技術,但是你的技術具有可替代性。
  3. 企業需要你的技術,但是目前在升級轉型。

這裡的技術不僅是編程等狹義的概念,可理解為能力。


綜上:

終身學習,提升自我,讓自己的技術跟上潮流,具備不可替代性,可以有效應對所有可能。

至於買房招租、炒股理財、投資保值、購買社保等資本運作,只是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國內金融市場瞬息萬變,人性難測,風險難控,除非你天賦異稟,幹得過很多久經考驗沙場老手。

當你的技術水平高於收入水平時,不用等裁員,你自己就會走了;即使兔死狗烹,你被裁了,也能憑藉你的技術很快找到一份「不錯」的新工作。「不錯」的前提是整個行業持續繁榮。

靠著不斷學習積累的技術,你可以轉管理、轉產品、轉數據、轉運營等與業務(掙錢的部門)更加相關的崗位,亦可以去創業,自己創出一片天地。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大公司的程序員,都喜歡工作幾年後,出來創業的原因。自己當老闆不怕被裁,而且靠積累的技術能掙更多的錢,何樂而不為。「創業」的前提是整個行業持續繁榮。

靠著不斷學習積累的技術,你可以預測到未來哪些行業將會繁榮,哪些行業可能會衰落。
靠著不斷學習積累的技術,你可以知道哪些技能是必須掌握的,哪些技能是會被淘汰的。
靠著不斷學習積累的技術,你可以獲得成長,投資自己才是最好的投資,君子善假於物也。
靠著不斷學習積累的技術,你累了甚至開花店、開餐館、開小賣鋪,這些都需要你的積累。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學不可以已。
-


前路漫漫,歡迎並肩前行:預見未來——Han Hsiao的知乎專欄Foresee


我離35歲還有很多年,但有人說1988年出生的都已經是中年婦女了(此處是個梗),我就微笑著爬進來了。 很開心看到知乎上有腦子清楚的小夥伴意識到「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性」,認識到「螺絲釘角色」的危險性。如果能反應過來「中國以後被裁員是常態」就更好了。

我16年在一個答案里提倡程序員哥哥要重視全棧技能的養成,有幾個人一直跟著我,和我辯,中心思想是「XX那麼大的公司都不提倡全棧,你懂個P」——是啊,他就是希望你做一個螺絲釘啊。在你年輕的時候,把你裝在一台機器上,讓你以為這就是全世界,(被洗腦)不去做(學)別的事情,於是你被時間打磨成了機器上的一個特定零件,只能在這台機器上運轉,某一天被這台機器拋棄了,想去別的機器繼續,除非把自己當「廢鐵」賣求個溫飽,想繼續做任性的螺絲釘,哪裡需要哪裡擰,誰理?

我們以前說「中年危機」,一般想到的是39~50歲,現在看來好像提前了?看看中國現在的環境,年紀「大」了被裁員在以後的中國各個行業越來越「正常」。中年危機誰都有,老天放過誰?只是我們互聯網行業危機得比較明顯。
另外一方面,由於雲平台,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那種簡單重複的碼農工作,將很快會自動化編程和各種平台服務取代。如果35歲還是碼農思維,那被淘汰的概率是很大的-。

所以,程序員哥哥們,我作為一個技術型創業公司的聯合創始人,想跪下來,告訴你們的是:

咱程序員首先不要有「螺絲釘精神」,其次不要把自己當做「大國工匠」還洋洋得意(這個梗你懂得),最重要的是,程序員即便是掌握再多的技能,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被更加先進的框架取代掉。
我們要做一個終身學習者。

你們知道的,所謂的大公司規範的流程和嚴密的文檔,最近的幾年裡,將很快被自動化編程和人工智慧取代掉。所以,我說,哥哥,不要以為自己把某門技能學精了就一輩子不愁了,你所謂的技能很可能只是某種特例,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的沒價值。

展開說一下25-35歲之間,程序員哥哥要積累的是什麼呢?

1:要「靈活運用」在編程過程中培養的「邏輯思維」,要比產品經理更熟悉業務的每一個細節,要知道如何將「業務里的每一個細節」映射到你的代碼中,「思維的訓練」對你以後從事任何工作都是加分的。當你在編程中體驗到「細微事情處理」讓自己的思維更加細緻,你就能領悟到其他常人不能看到的東西,當然了,這種思維也會造成很多程序員鑽牛角尖。注意保持好平衡。

2:知乎上有人說,程序員哥哥不需要搞人際關係,代碼寫得好,開開心心活到老,這是在搞笑嗎?這是在搞笑嗎?這是在搞笑嗎?程序員哥哥也需要積累自己的人脈。一個人活到35歲,沒有自己固定的圈子和人脈,也是很悲哀的事情。

3:我們都說,產品經理要比程序員更懂技術(不是指寫代碼),程序員哥哥當然也要比產品經理更懂市場,比商務更會「好好說話」,「懂技術」讓你能夠更清晰地把握系統的現狀。「懂業務」讓你看得懂各種知識和行業發展,「好好說話」讓你更加重視與人合作,理解各種不同人性格和處事方式,你以後轉個管理,還不是分分鐘的事情。
有些公司負責人就是喜歡暗示程序員「你這一輩子真的只用寫代碼」,另外一方面,他們又絕對不能容忍程序員哥哥只會寫代碼。
你不能合了他們的心意。我上面說的這些,只是我建議的——你努力的方向,需要注意的事項,不是要求樣樣都做到,請正確解讀。

在做職業規劃時應該考慮什麼呢
1注重人脈的積累和行業交流,一定要有自己的圈子,目前如果沒有,趁年輕立刻起身去拉動一些同類,大家一起進步。當你到了一定的年紀,你才知道年輕時認識的朋友有多重要(我就是這方面的受益者)。
人脈真的很重要。你重新找工作的時候,至少知道哪個公司是好公司,哪個老闆是好老闆。

2你們知道的,我是提倡全棧的。你就算不打算學,也要多學會各種技術的融合貫通,也要學習了解最新出來的新行業和技術,因為很可能你所擅長的技術很快就不值錢了。

3要學會看自己所在公司的發展與行業的發展,如果公司已經處於下坡路,方向也不對,老闆還不知道轉型,也沒有能力轉型。一天到晚只知道一味強調執行力,以為靠這個就可以改變公司的命運,公司發展不好老闆就抱怨員工奉獻不夠能力不行,趕緊把你的老闆給炒了。

4要保持年輕的心態,不要看什麼都看不慣,學會積累行業以外的各種知識:科學,政治,經濟,哲學,心理學等等。

5要注意鍛煉身體。
——我身邊的例子,35歲以後能熬到一份報酬不錯工作的小夥伴,他們和她們都在高強度的工作著。

做好財務規劃。以前,我有一個誤解——我認為不錯的工作會讓人變得富有。先不扯「被裁員」真的是分分鐘的事情。事到如今,我看了看我身邊的朋友,我意識到「致富的方式」是擁有「價值上漲」的東西:比如一線城市的房子,比如一些股份(股權),比如一些特殊投資品。比如一家越來越好的公司。本質就是:時間、機遇、各種紅利仍舊是(發展中國家)市場上仍然存在的主要的套利機會。

最讓人難過的是:一個人的發展要不僅靠個人努力,也要考慮到歷史的進程。

最後,對家裡人好點,特別是對你老婆好一點,兒子女兒早晚自立門戶,她才是陪你走到老的人。


這道題讓我回想起以前促使我逃離互聯網科技行業的那些隱慮。在我看來,在這個行業,特別是一些大型科技公司里,開發人員最大的困惑在於,實在是離業務一線太遠了。尤其是那種產品經理驅動的業務里,不論你寫的是前端還是後端,用的技術是html,javascript,php還是c++,都不能改變你的工作的價值最終是要由生產線上更貼近用戶的那些傢伙們來決定這個客觀事實。大公司里,因為生產線拉的長,一個大型項目幾十上百人參與,每個人涉及的部分對於全局來說太過渺小,就不難想像一旦全局的業務出現問題,對於個體的衝擊會有多麼大。如果在某個時段公司發展迅速,帶來的暫時高收益又恰好能掩蓋這種系統性風險,浪潮退去之後就不難看到被溫水煮死的青蛙了。

要解開這個難題,我認為最好的辦法只有不斷去靠近業務一線。你的工作越是能直接轉化成商業價值,這其中所需的中間環節越少,你的個人價值也就越有保障。這並不是說大家都要去做產品經理,即使做純技術開發的工作,我相信也有很多辦法可以縮短產出和最終的產品價值之間的縫隙。學會通過任務拆解、數據分析、快速驗證等方法來儘快鎖定自己的工作價值這些「軟」技能,盡量避免參與超長期(一年以上)才能兌現價值的項目,遠離人事關係複雜無法做到快速交付的環境,都能幫助自己逃離「溫水」。

如果實在是學不會,不妨早日轉行。比如說,量化交易這個有前途的行業歡迎你。


謝邀。針對主樓的3個提問:

1.會給行業帶來哪些影響?
其實,移動互聯網公司裁員的到來,本身就是行業變化帶來的結果。
2016年以來,互聯網的快速增長期基本已到了尾聲,軟體領域BAT不可撼動,一向野蠻生長的硬體市場也逐步被華為、oppo等壟斷,市場從發展期步入了成熟期。
這個時候,創業公司越來越少,巨頭們的成熟業務又不再需要那麼多人,裁員或隱性的人員淘汰幾乎是必然的。

2.會成為創業公司們追求的對象嗎?
如果把範圍限定於基層的管理者或普通員工,答案多半是不會。
由於創業市場的不景氣,不會有創業公司再盲目擴招了。而35歲大公司出來的人,哪怕經驗略勝一籌,從性價比上來看也遠遠不如優秀的高校畢業生、或者30歲以下的求職者。就算真的招進來,考慮到自身的體力、家庭等原因,競爭力怕是也非常有限,有一定二次淘汰的風險。

3.這些人的職業發展如何規劃?
短期來看,如果出於經濟壓力,面對迫切的再就業問題,可以考慮以下兩個選項:
a、加入跟原來企業有合作的創業公司或者說小公司。
雖然如上所說,從技術層面,創業公司並不跟需要這類求職者,但如果他們能在人脈和資源方面給創業公司帶來競爭優勢,那仍然是香餑餑。

b.在原有的基礎上跨界,發揮比較優勢。
雖然嚴格意義上的移動互聯網行業已趨於飽和。但作為第四次產業革命,互聯網或者說網路智能行業的很多新興領域還處於朝陽、乃至黎明階段。
比如人工智慧、大數據、車聯網、物聯網、在線教育、企業信息化等……
據我所知,這些領域,特別是一些比較傳統的老企業,由於企業文化、薪酬待遇等多方原因,招到並留住合適的互聯網人才還是很不容易的,而它們當中,很可能蘊藏著下一個藍海。

當然,這是鐵了心必須再找一份工作的情況。事實上,如果人到35歲了,在企業心目中還不是不可或缺的那類人,那麼打工也許並不是最適合你的那條路,如果家庭經濟允許,與其換一個地方和一群年輕人重新競爭,還不如考慮創業或者自由職業,也許反倒是一條更水到渠成的路。

最後,從長期來看,互聯網公司30歲上下的員工可以怎樣未雨綢繆、自我規劃呢?
首先,自然是對比以上再就業路徑,及早儲備:
想跨界就多關注行業動態,擴展知識面。
想進創業公司,就重視人際交往,積累行業人脈和口碑。
想創業或者自由職業,可以省省為公司加班的時間,先找一些兼職項目做起來。

另一條路,就是向技術型管理者發展。
作為從發展期向成熟期過渡的企業,真正優秀且專業的管理者其實是很稀缺的,如果能夠成為最懂管理的程序員、最懂程序的管理者,你的地位將不可撼動。

最最重要的,還是做好理財規劃,充分利用好自己用青春打拚積攢下的高薪。比如,如果在一線城市投資了兩三套住房,那麼全部賣掉、實現兒時的夢想、或者回歸三四線城市舒舒服服地安度一生,似乎也挺小確幸。


在知識經濟時代,35歲以上的勞動力供給個體可能會面臨知識體系老舊,身體健康狀況下降,孩子教育和家庭關係牽扯精力,以及上升通道狹窄。

首先從行業看,互聯網和科技行業日新月異,新概念不斷推出,之前地推,新媒體,O2O還在眼前,如今AI,人工智慧已經踏馬而來,在剛性的人工成本面前,企業為了在有限的HC和人工預算下,只能去掉剩餘價值小的個體來吸收新的後生,所以在這個行業並不等於「越老越值錢」。國內的僱傭模式,以及一邊倒的《勞動合同法》對於解除合同的過多成本,與日本部分終身僱傭制不同,導致了我們不可能接受降薪,所以多數人在沒有過多價值或者不能創造新價值,或者大型人事變動,組織架構調整時會被HR約談。
再看勞動者個體本身,在這個變化過快的行業可能需要樹立幾個特點。
第一,要了解行業的發展趨勢,更新自身知識體系。 這一點可以通過參加行業會議,發布會,閱讀和跳槽或者內部晉陞實現。本身個體長時間一家企業待的時間過長,自身知識體系的更新速度就會一定程度的下降。
第二,要把握公司發展戰略和方向,比如某度,2015年大談O2O,李老闆給外賣砸200個億,今年解散了醫療事業部,傳聞外賣團隊也出現了比價大的人員調整,如果自己在這個風波前沒有了解公司的動向就會陷於被動。
第三,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應該有中長期的規劃,並且35歲以上群體的這種規劃應與家庭總體規劃相輔相成。找到彼此適應的位置安置,如果因為工作要忽視家庭,就需要賢內助,或者好丈夫或者一份足夠照顧家庭的保險。我經常聽同事問一個問題,當孩子發燒了要上醫院,而兩口子在外地談項目。請問誰管?家裡的老人自己也許都還顫顫巍巍。
第四,保持終身學習的習慣。我們很多時候都喊要終身學習。無需解釋。
第五,作為一名HR,尤其會約談其他人的HR。希望勞動者在爭取自己權益時足夠勇敢,但也考慮公司的支付能力,以及進入仲裁及司法程序所需要的時間成本和精力。我可以很自豪的說,去年處理的事情,90%都是內部達成協議。希望給所有離開的人最後的尊重。


如果以98年三大門戶網站先後成立為中國互聯網大發展的起點的話,到2016年互聯網產業已經蓬勃發展了近20年,第一批互聯網從業主也已經從青蔥畢業生變成了中年大叔,開始面臨中年危機。不要只看到王興、王小川的風光,而忽視了絕大多數是混在基層的。這正是最近35+問題如此受關注的原因。這裡,我將從為什麼、如何應對、如何未雨綢繆三方面分析。

一、為什麼互聯網不青睞35+?
1、科技業的員工平均年齡歷來遠低於其他行業,美國亦然。看看美國科技公司員工平均年齡:
惠普 39 oracle 38 IBM 38
戴爾 37 思科 35 Intel 34
微軟 32 蘋果 31 亞馬遜 31
谷歌 30 facebook 28

2、中國互聯網行業還處在野蠻生長階段,經驗的價值遠低於「拼搏」、低成本。
對互聯網公司來說,人力成本是最大的成本,或者是人力資源是公司最大的投資。
投資,講的是投入產出比。讓我們來對比一下35+和新人。
35+ 新人 備註
經驗值 8 2 工作1-2年的新人有一定經驗
工作投入度 6 9 35+身體吃不消、上有老下有小
薪資 8 4 工齡薪資、股權收益等
公司滿意度 5 7 35+容易與同齡人對比,產生不滿

儘管35+在熟練度上遠遠超出新人,但在互聯網行業,工作的可替代性要比傳統行業強得多,水沒有那麼深。

3、互聯網行業精英人才湧入,短期行業人才供大於求。
近幾年,互聯網行業收入大幅提升,加大了對畢業生的吸引力,精英人才不斷湧入,這裡的精英人才是指985、211畢業生。
說白了,就是公司更容易找到可替代人才了,這些精英人才既年輕又聰明,學習能力強還雄心勃勃,相比之下,35+則牢騷多,難管理,對公司拼搏文化(當前絕大多數互聯網公司都講狼性、拼搏),試問公司怎麼不喜歡?

二、35+該如何應對?
對於已經被裁員或者即將面臨裁員的,根據個人情況可以選擇幾條路:
1、中小企業
2、創業公司
3、傳統行業
理性分析35+的SWOT分析,經驗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優勢,而薪資和工作投入度是劣勢,風險是失業後家裡還有老人孩子要養房貸要還,生活成本高企,機會則是互聯網行業的溢出效應
這裡我著重分析溢出效應:互聯網行業作為高科技前沿行業,還是有很多先進的做法,包括技術、管理、市場營銷。舉個例子來說,做互聯網的,用戶體驗遠遠優於傳統軟體吧;大數據存儲與分析都已經是通用的,高吞吐快速響應是互聯網產品必備,而很多傳統軟體還停留在上世紀呢。
再舉個例子,大公司的產品,都是億級訪問量的,而很多中小企業,連萬級並發問題都還沒解決呢。
因此,如果你並沒有荒廢這十年,這些經驗對於以下三類公司是極具價值的。
那麼,放下身段,降低要求(特別是薪資方面),從這三類公司里去尋找,會找到自己的容身之所的。更關鍵的,大部分時候,你會從無名小卒(大公司精英輩出)成為備受尊重的大拿!

選擇的要點:讓自己的價值 &> 企業對你的投資。新入職時,要讓老闆覺得撿到寶!

三、如何未雨綢繆?
還沒面臨裁員危機的35+,也可以提前做好準備了。告訴你們,這些事情總有一天會輪到你。那些做了個小中層的,可能覺得我危言聳聽。但你只要分析一下第一條的三點是不是客觀,就知道了。如果你還沒遇到,應該是公司還處在快速增長期。
35+的提前準備,有三條:
1、備足糧草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有財產性收入,即便失業了,不工作了,家裡照樣能維持,就能從容找工作,否則一旦被裁,心慌慌,人自信也沒了,自我否定,找工作希望不大。
手中有餘錢的,股權、房產投資一點;大套房,自住面積嚴重「超標」的,房貸又很多的,不妨置換成中套+小套。
35+了,盡量增加財產性收入,降低開支(特別是房貸、車貸),讓自己過得從容一些,避免攀比享受。

2、持續學習
居安思危,避免倚老賣老,還是要持續的學習,特別是跨界的技能。
在裁員時,不會被裁的是價值遠大於成本,且工作有不可替代性的,例如架構、管理。
如果是程序員,可以學習架構,也可以學習管理。這兩類工作是和經驗息息相關的,而且價值巨大。架構的價值是指數級的,管理的價值是累加型的。

3、主動離職
不要被裁!不要被裁!不要被裁!
很多人只看到被裁有補償金,N+1,幾萬元呢,但看不到被裁對於下一家公司意味著什麼?其實意味著你有較大可能是一個安逸(難聽點是不思進取)的人。
主動離職也並不是隨意離職,這裡面隱含的是35+的應該經常去外面看看,接觸一下其他公司,給自己留一條退路。
什麼時候該主動離職?當你在公司工作越來越少,領導也不來找你,重要任務也不安排給你,你感覺逐漸被邊緣化的時候,就該考慮找下家了。
35+的每年都應該盤點一下,做一下自我分析。

四、最後,說一下我自己的情況
2000年畢業,已經近40了。當前在一家車聯網創業公司任產品經理,有希望擔任副總經理。
1)糧草儲備:我個人危機感比較強,雖然從畢業以來沒發橫財,包括股市和上市公司期權之類的,但比較省吃儉用(為此有很長一段時間和老婆時常為此吵架),屯了幾套房,房租收入尚可。
2)職業轉型:畢業後做了8年程序員,09年開始轉型,13年進入互聯網行業,做過程序員、高級程序員、team leader、產品主管、運營總監,現任產品經理。
3)在上一家公司從專職一路晉級到總監,在總監職級上做了3年,16年感覺在公司往上的空間沒了,毅然決然的跳出來。最開始工作也不好找,曾經想過去大公司(阿里網易之類的),後發現了35+情況,轉而將目標定位為創業公司,薪資無所謂(薪資的作用是看公司是否重視)。
4)在這家公司待了2個多月了,理清了公司的產品邏輯——這是當前呈現的價值。


推薦閱讀:

你是想努力找一份你自己喜歡的工作,還是努力喜歡上你現在做的工作?
IT 初創公司半年,我應該告訴老闆一同事上班玩英雄聯盟,聊天看視頻不工作嗎?
如何能做到年薪 50 萬以上?
哪個瞬間讓你想要辭退下屬?
福克斯新聞台柱子,有線新聞節目收視第一,年收入兩千萬美元的Bill O"relly怎麼說開就被開了呢?

TAG:互聯網 | 職業發展 | 人力資源HR | 職場 | 職業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