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毌丘儉、文欽、諸葛誕和鍾會算是曹魏的忠臣嗎?

如題


反對司馬氏的不一定是曹魏忠臣,就像反對曹操的孫權、劉備不一定是漢朝忠臣一樣。孫權、劉備反對曹操是為了在政治上另立旗幟,並拉攏人才。
①我傾向王凌是忠臣,立曹彪是沒法子的事,淮南附近也只有曹彪合適了,即使曹彪輩份不對,但終歸是武帝之子、曹家血脈。史書記載的對話又不是原話,是經過史官修飾過的。
王凌是王允兄長的兒子,在王允遇難後回到了鄉里。因為王允的原因+王家在當地的影響力,王凌被舉薦為孝廉,成為發乾長。【◎《郡國志》: 兗州東郡發乾。 ◎《一統志》:發乾故城,今山東東昌府堂邑縣西南。】有意思的是,王凌作的是兗州東郡的發乾長,也就是他在曹操手下工作。
而後遇上事被判髡刑。後來他遇上了曹操,成為驍騎主簿蓋驍騎校尉之主簿也。董卓表曹操為驍騎校尉,不就拜,見《武紀》卷首。】根據集解的補充,可以推測,王凌成為曹操的主簿大概就是在曹操迎奉天子之前。王凌很早就加入了曹操集團,稍微晚於程昱、荀彧、毛玠投靠曹操的時間。而後王凌成為兩千石的中山太守。

【魏略曰:凌為長,遇事,髡刑五歲,當道掃除。時太祖車過,問此何徒,左右以狀對。太祖曰;"此子師兄子也,所坐亦公耳。"於是主者選為驍騎主簿。】
從此事看他可能會感激曹操,畢竟是曹操讓他從一介刑徒變成主簿、丞相掾屬。
曹丕即位,拜王凌為散騎常侍、兗州刺史。由此看,王凌很得曹丕看重。

今便以參散騎之選,方使少在吾門下知指歸,便大用之矣。天下之士,欲使皆先曆散騎,然後出據州郡,是吾本意也。」

魏晉南北朝,散騎常侍一向是清職,多為士族弟子的起家官職。
所以我覺得王凌忠於曹魏的基礎是有的。
王凌是淮南三叛的首叛,且不說之前起事的失誤,後世懷疑他不是忠臣的原因不外乎本傳記載他擁立曹彪的原因:

齊王不任天位,楚王彪長而才,欲迎立彪都許昌。

王凌竟然認為魏明帝唯一的兒子、血脈【不任天位】,難不成王凌也想學司馬懿挾天子獨攬大權?
最重要的是曹彪是魏明帝的叔叔、曹操的兒子,繼承皇位存在輩份不倫不類的問題。
筒子們或許記得魏明帝的詔書啊,外藩入繼大宗一定合乎為人後之禮。

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寫到這段明顯感覺有問題,沒有採用本傳的記載。而是採用《漢晉春秋》的記載。 淩與愚陰謀,以帝闇弱, 制於強臣,聞楚王彪有智勇,欲共立之, 迎都許昌」。
但是裴松之說:臣松之以為如此言之類,皆前史所不載,而猶出習氏。且制言法體不似於昔,疑悉鑿齒所自造者也。
似乎這段記載也不可信。我們拋開對話,看看當時的朝堂的動作,歷史的種種的不可考,在看完晉書在司馬懿誅殺曹爽後的動作也許會明白。

二月,天子以帝為丞相,增封潁川之繁昌、鄢陵、新汲、父城,並前八縣,邑二萬戶,奏事不名。固讓丞相。冬十二月,加九錫之禮,朝會不拜。固讓九錫。

  二年春正月,天子命帝立廟於洛陽,置左右長史,增掾屬、舍人滿十人,歲舉掾屬任御史、秀才各一人,增官騎百人,鼓吹十四人,封子肜平樂亭侯,倫安樂亭侯。帝以久疾不任朝請,每有大事,天子親幸第以諮訪焉。兗州刺史令狐愚、太尉王凌貳於帝,謀立楚王彪。

丞相、九錫對於臣子是什麼意義,曹芳很清楚吧?
曹芳親自去司馬懿的府邸詢問朝政,曹芳早已經加冠,也已經十八歲,還是沒有親政的……為啥去司馬懿家?司馬懿病了……嗯,大臣病了,皇帝要去臣子家裡請教朝政【不是一次】
然後王凌在淮南行動的時候,我們的宣王→【活蹦亂跳】去平亂
曹芳的心裡是一萬匹草泥馬早奔騰

王凌都七十多歲了,又能有什麼企圖呢?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司馬師、司馬昭那樣優秀的兒子,也不是每個人都會像司馬懿那樣欺騙蔣濟
……
◎干寶《 晉紀》 曰:淩到項,見賈逵祠在水側,淩呼曰:「 賈梁道,王淩固忠於魏之社稷者,唯爾有神,知之。」

對了,曹彪事件發生後,司馬懿為了防止意外,把曹魏諸侯王全部監禁拘押在鄴城。
②毌丘儉、文欽是曹魏忠臣,沒什麼爭議。【儉襲父爵,為平原侯文學。】曹叡早期的班底成員,曹叡登基後,受到重用,和曹叡感情深厚很正常。【以東宮之舊,甚見親待。】
當曹芳政變失敗,毌丘儉的好友李豐、夏侯玄被殺後,或許他的內心只是惶恐不安的。可是當司馬師要廢除明帝惟一的兒子曹芳時,內心的悲憤恐懼、對明帝的感激一起湧上心頭。於是……

習鑿齒曰:毌丘儉感明帝之顧命,故為此役。君子謂毌丘儉事雖不成,可謂忠臣矣。 夫竭節而赴義者我也,成之與敗者時也,我苟無時,成何可必乎?忘我而不自必,乃所以為忠也。古人言:「 死者復生,生者不愧。」 若毌丘儉, 可謂能不愧也。

仲恭為曹魏忠臣無疑。
③儉、欽自將五六萬眾渡淮,西至項。至少在軍事上毌丘儉還有救天子的行動,諸葛誕呢?
斂淮南及淮北郡縣屯田口十餘萬官兵,揚州新附者勝兵四五萬人,聚谷足一年食,閉城自守。

姜宸英曰:諸葛誕以見疑謀叛,其死宜矣。若果忠於魏室,則不首發儉、欽之謀,坐成司馬之勢。魏之忠臣, 惟毌丘仲恭一人而已。王彥雲事迹猶在影響之間。

諸葛誕專制淮南已成尾掉不大之勢,在沒有絕對的忠誠、加上前兩次的教訓,司馬家對他下手不奇怪,諸葛誕不想失去兵權,去洛陽作沒有實權的司空。他反叛無非先下手而已。
④說鍾會是忠臣是很奇怪的說法,他反叛明明就是想割據自立。最能表明忠心的是:司馬昭繼承哥哥權力出現了危機的時候---------
本來司馬師死在許昌,曹髦下詔讓司馬昭留在許昌,讓傅嘏率領大軍回洛陽,是鍾會幫司馬昭讀過危機好不?那是皇帝曹髦最有機會收回權力的一次機會。---------被鍾會、傅嘏給攪合了。

時中詔敕尚書傅嘏,【 ◎胡三省曰:詔自中出,上意也。 是時詔命皆以司馬氏之意行之。詔出於禁中之意,故曰中詔。】 以東南新定,權留衛將軍屯許昌為內外之援,令嘏率諸軍還。會與嘏謀,使嘏表上,輒與衛將軍俱發,還到雒水南屯住。 於是朝廷拜文王為大將軍、輔政。【及景王薨,嘏與司馬文王徑還洛陽,文王遂以輔政。《傅嘏傳》】


王凌想廢魏明帝(曹睿)之子(曹芳),另立楚王曹彪(曹操之子)。欲行廢立之事而未遂,這不算忠臣吧。

王凌身為長者,作為另外一個長者(王允)的外甥,竟然還想學董卓這個too young, too simple的人,想搞個大新聞,結果被另外一個長者(司馬懿)搞定,導致自己留下一句「行年八十,身名並滅。」,別人留下一句「我寧負卿,不負國家。」正所謂「sometimes naive,三族俱滅。」,只是可憐了王凌那幾個素有才名的兒子。

毌丘儉、文欽勉強算是吧,毌丘儉深受魏明帝信任,並與夏侯玄、李豐交好;文欽則是曹爽的同鄉,應該和曹爽關係不錯。

毌丘儉年輕的時候就跟著魏明帝混,曹睿登基了,他也步步高升。後來曹睿開始大興土木,毌丘儉就說:「臣愚以為天下所急除者二賊,所急務者衣食。誠使二賊不滅,士民飢凍,雖祟美宮室,猶無益也。」結果魏明帝沒有處罰他,還讓他高升為荊州刺史,也不知道是不是眼不見為凈了。

當司馬師擊殺李豐、冤殺夏侯玄,廢掉了魏帝曹芳,這兩個人感到極度不安就搞了個大新聞。

諸葛誕這個人和夏侯玄一樣也是名士。夏侯玄和曹爽是親戚,關係很好;和司馬家關係也不錯。諸葛誕也是一樣,兩邊關係都很好,而且諸葛誕還和王凌是兒女親家。

不過諸葛誕先是揭發了毌丘儉、文欽的大新聞,積極投靠司馬師,然後司馬昭想要他回到中央掛個閑職,諸葛誕覺得失去兵權,回到中央的話可能會成為第二個夏侯玄,於是搞了個比毌丘儉更大的新聞。這為求自保,連吳國都指望上了,不算是忠臣吧。

鍾會幫司馬家做的齷齪事還不夠多嗎?先是到監獄那裡調戲夏侯玄,然後冤殺嵇康。建立不世之功之後,野心膨脹,就想著建號帝王以圖天下了。這算哪門子忠臣啊。

個人覺得王凌算是自己想當權臣,然後搞事失敗。
毌丘儉、文欽屬於司馬家要清除的曹爽、夏侯玄的黨羽。
諸葛誕屬於司馬家的黨羽里不安定分子。司馬家需要的時候就留著,不需要的時候就要剪除。
鍾會純粹就是中二病發作。

這些人都反映了曹魏帝國尖銳的內部矛盾,都是曹魏帝國內部權力鬥爭的失敗者、犧牲品。

這些人都有各自的優點,但是總以為自己的優點就又可以讓自己搞個大新聞,結果就撲街了。不過因為司馬家各種各樣的齷齪事,大家就覺得這些跟司馬家鬥爭的人應該都是英雄好漢,這些人就在後世撈下了一些好名聲。

沈攸之:「吾寧為王凌死,不為賈充生。」

鄭樵:「晉史黨晉而不有魏,凡忠於魏者,目為叛臣,王凌、諸葛誕、毌丘儉之徒,抱屈黃壤。」

王應麟:「然節義之臣,齾巨奸之鋩,若王凌以壽春欲誅懿而不克,文欽、毌丘儉以淮南欲誅師而不遂,諸葛誕又以壽春欲誅昭而不成,千載猶有生氣,魏為有臣矣。」

蕭常:「凌儉欽誕數子,不附司馬氏而甘於一死,可謂忠於所事者。」

郝經:「王凌之欲廢僣孽,立宗子,澄汰王室,大臣之節也。議者謂凌於齊王君臣分定,並儉誕等為淮南三叛。此晉之臣子尊晉之志也,凌欲廢而誅之,師遂廢之,昭又殺之而無為誅之。則淩知所廢而非叛也,儉誕繼起聲罪致討。聞雒中禪代之語,投袂致死,有古義士之風。夫豈叛乎哉?誕之得士,至麾下數百人拱手待斬以盡,不為司馬氏屈,義烈挺然,未之前聞也。」

何焯:「至於三賢,乃心王室,事連不就,而典午之勢益重,諸人之終即國之終也,故次於此焉。」

習鑿齒:「毌丘儉感明帝之顧命,故為此役。君子謂毌丘儉事雖不成,可謂忠臣矣。夫竭節而赴義者我也,成之與敗者時也,我苟無時,成何可必乎?忘我而不自必,乃所以為忠也。古人有言:『死者復生,生者不愧。』若毌丘儉可謂不愧也。」

陳普:「十萬強兵無一人,義師翻得叛臣名。奇功一夜歸人物,空使文鴦待到明。」

毛宗崗:「有毌丘儉之討司馬師於前,又有諸葛誕之討司馬昭於後,兩人皆魏之忠臣也。」

吳其昌:「毌丘仲恭,貞忠亮直,繾綣舊主,效忠魏室,毅然起兵,與司馬氏抗,至赤其家族以殉。其在後世亦文山正學之流,其人格有足為百世欽者,不徒此役之豐功偉烈足以遺榮於後世已也。萬疊深嶂,一掌殘珉,天之所以彰潛德、慰貞魂者,固有在歟!」

姜宸英:「魏之忠臣,惟毌丘仲恭一人而已。王彥雲事迹猶在影響之間。諸葛誕以見疑謀叛,其死宜矣。若果忠於魏室,則不首發儉、欽之謀,坐成司馬之勢。」」

盧弼:「當時勤王諸將,惟文欽父子,粗猛武夫,反覆無常,彥雲、仲恭皆為儒將,懋著功勛,事之成否,豈可概論?公休謀定後動,子上至督中外諸軍二十六萬眾臨淮討之,傾全國之力,挾兩宮以行,用兵十月之久,侭乃克之。公休力竭智窮,而麾下壯士數百人拱手為列,無一降者,田橫得士,何以加茲!此皆魏之忠臣義士,承祚合為一傳,有微旨焉。君子平情論事,不能以成敗相繩,不佞考訂事實,不為空論,偶因姜氏之說,特發其凡於此。」

韓皋:「王凌都督揚州,謀立荊王彪;毌丘儉、文欽、諸葛誕前後相繼為揚州都督,咸有匡複魏室之謀,皆為懿父子所殺。叔夜以揚州故廣陵之地,彼四人者,皆魏室文武大臣,咸敗散於廣陵,《散》言魏氏散亡,自廣陵始也。」

話說這揚州廣陵啊,真是個好地方,首先「淮南三叛」和「三」這個數字有緣,又有呂岱(廣陵人)這種活到96歲的壽星,因此接下來的事,由於某些原因我就不說了。


王凌想做權臣。
毌丘儉是忠臣。
文欽是毌丘儉的鐵粉。
諸葛誕是驀然回首,發現下一個要被乾的是自己,於是趕快反他娘的。
鍾會如果是忠臣,那麼司馬懿就是忠臣中的忠臣。


引一段王夫之評北周諸臣反抗楊堅篡位的話評價毌丘儉等人,作為答案:「楊堅無功而欲奪人之國,於是乎有兵可擁者,皆欲為堅之為,迥亦一堅也,司馬消難亦一迥也,王謙亦一消難也。志相若,事相競,則以勢之疆弱、謀之工拙、所與之多寡分勝敗矣。」


曹芳命令司馬懿立廟了,你們說司馬懿虛偽。
曹芳「低聲下氣」請教司馬懿了,你們還是說司馬懿虛偽。

王凌七十多歲了,意圖廢曹芳立藩王,行董卓之事,你們說【他無辜的,他那麼大還追求啥】
司馬懿七十多歲了,在蔣濟孫禮一大幫大臣的懇求下出山,滅掉了禍國殃民的曹爽,你們說【嗯,司馬老賊野心勃勃幾十年了】(⊙﹏⊙)b

司馬懿哭了:這不行那不行,哪樣你們才說不虛偽啊,u can u up!

眾噴子:換成諸葛亮就是不虛偽!

諸葛亮的官職和大權獨攬程度。。。有句話怎麼說來著?州官那啥百姓那啥來著?

好了回答問題:
1、曹芳年紀小不假,容易被強臣壓制不假——但丫的誰允許王凌你自立新君的?他是託孤大臣還是皇親國戚啊?霍光廢皇帝都要各種找借口找支持,你廢皇帝還廢出忠誠來了?
我知道一些堅定不移的司馬噴想說什麼:既然你說王凌怎麼怎麼,那司馬懿廢殺曹爽。。。哦,曹爽不是皇帝,跳過跳過。
都知道諸葛亮廢劉禪或取代劉禪是大逆不道,換成王凌咋就不知道了?
真那麼有種就直接清君側啊,偷偷摸摸的另立新君,以及司馬懿軍隊一到,「大魏忠臣」王凌就像小偷見了警察似的立刻慫了。。。你怎能讓人不懷疑你的心裡是不是別有所圖。

2、毌丘儉和諸葛誕這倆人。。。有點難解釋。
這麼說吧,大家都知道英布最終反叛劉邦了,也知道英布野心勃勃,但大家也別忘了之前英布輕易投降劉邦,而且一路忠心跟著劉邦在江南瘋狂砍殺項羽的軍民。更別忘了英布之前為項羽麾下猛將,劉邦據守的堅城函谷關被他輕而易舉攻破。

毌丘儉默默看著曹爽被殺,理都不理,當諸葛恪大敗魏軍,司馬師的新政地位岌岌可危時,他還在前線奮力擊退吳軍。甚至反叛時的檄文是:司馬師這小子啊,這不好那不好,跟他老爹比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啊,就連他歐豆豆司馬昭都好他一大截啊(司馬昭:死毌丘儉你故意坑我呢!)

中途PS:有人或許說毌丘儉是離間司馬家,但請注意司馬昭當時不是大敗吳軍、指使殺皇帝的晉王司馬昭,而是大將軍司馬師身邊一個戰敗受罰、曹髦抽他權他都差點同意的弟弟,當時除了鍾會傅嘏根本沒人看好他。而且就算離間成功有什麼用?當時的毌丘儉能開上帝視角知道文鴦可以把司馬師嚇死?

諸葛誕。。。司馬懿討伐王凌時,他過去踹一腳;毌丘儉來拉人時,他咔嚓一下砍了來使。

文欽看似是最死忠的曹魏忠臣,但別忘了,他也曾向司馬師搖尾討賞。後面兵敗,他連猶豫都沒有就投降吳國,忠心耿耿的為吳國爭奪壽春的行動盡心儘力(難道大忠臣是想幫助吳國拿下中原再殺光吳國將士?really?)

毌丘儉文欽諸葛誕,他們都不是曹魏忠臣,而是野心忠臣。

因為野心,所以他們一得到陞官提拔,就對舊主子曹爽的死熟視無睹。因為野心,他們可以毫不遲疑的為司馬懿、司馬師甚至東吳盡心竭力,說效忠就效忠。因為野心,他們對中央朝廷一點點的風吹草動就緊張兮兮,生怕自己到手的利益受損,而真的受損了就立刻翻臉不認人。

這才是他們的真面目:老闆是誰無所謂,給我利益我就認誰,但誰敢動我的利益,親爹都砍。

3、鍾會嘛,我懶得判斷他什麼忠臣了——不過實際上我覺得鍾會也是穿越者。
理由?他那喪病的狂傲程度,頤指氣使的軍事態度,對屬下將領面服心不服的無知,受到姜維幾句巴結就飄飄然得意忘形的情況,真的要實行坑殺時的優柔寡斷,這一切幾乎都是現代社會的網路中二的真實貼切寫照。
太像了,會不會真的有人從網路里進入時空穿越了?


這幾個人里,能嚴格意義上算作曹魏忠臣的,可能只有毌丘儉。其他人原因很清楚。至於毌丘儉,有些人一般有如下質疑。
1是高平陵之變後不起兵,過了好久才起兵。這點我覺得其實不算問題,他是和明帝關係好,看到明帝的兒子被廢這才忍無可忍吧。
2關於他的檄文里只說到司馬師的過錯,對於司馬懿司馬孚司馬昭都沒有負面評價,很多人又據此覺得他並非大魏忠臣,其實這個也好理解,不過是策略方面的問題,想先離間司馬兄弟以增大成功概率而已。並不能說明他是曹魏忠臣。
其實從他是淮南三叛里唯一一個進兵到項城的來看,說毌丘儉是曹魏忠臣毫無問題。或者也可以說他是曹叡好友也沒有問題。


王凌、毌丘儉是曹魏方的,鍾會和諸葛誕地地道道的司馬黨,只不過後來玩崩了。


以前在貼吧孫策吧看過一篇精品,對這個問題解釋的很好。但不便直接轉載,鏈接如下:三國志大神@友盟李飛的帖子
http://tieba.baidu.com/p/3089753440
淮南三叛---兼論司馬師為篡魏而做的各種制度的改變
———————分割————————
大致回答一下問題:
1、王凌令狐愚深受曹家恩,忠誠曹魏但起事有更高目的,即謀廢立。

受恩史:王凌曾因罪勞役受曹操赦免後又闢為丞相掾屬,官運亨通。
起事分析:而令狐愚先病死,王凌作為三叛中最有能力且最可能成功的人(與各軍區長官皆沾親帶故、關係深厚),卻不能以圓滑外交手段聯合各軍區長官、舅甥倆關起門來商量事、更謀求不合理廢立之事。
可謂手段有誤、意志不堅定,有投機投降意願,中計太深(和曹爽一樣以為投降可活命)。

2、毌丘儉和文欽,史家皆毋庸置疑的曹魏忠臣,毌丘儉起事,受司馬孫吳兩方夾攻,功敗身死。

受恩史:毌丘儉是曹睿所任尚書郎及羽林監,受曹睿親見大受寵賞,又與夏侯玄李豐親好;
文欽之父文稷即曹操騎將,文欽坐魏諷謀反案本當死、卻被曹操以其父功而赦免。在廬江殘掠不法被王凌彈劾本當免官、卻受曹爽寬恕並拔擢。
兩者到了局勢窘迫才遣四子入質東吳,然非求救。兩人皆可謂世受曹恩。
起事淺析:軍力能力不逮、兩面受敵。

3、諸葛誕和鍾會則明顯是牆頭草、野心家。
前者是被動自保,後者是主動謀反。

受恩史:諸葛誕曾屬浮華黨(曹爽夏侯玄)又是司馬親家,兩面金黃,曾參與討伐毌丘儉。
起事:勾結孫吳後又內訌殺死文欽,圍困城中,坐等死期。
但諸葛誕的數百門客為其而死真真是其人格魅力之體現。

受恩史:鍾會父鍾繇坐魏諷案當下獄僅免官,鍾會本是司馬家馬仔(司馬昭將其比作張良)。
起事:滅季漢後,被老大叔姜維迷惑,加上本身野心極度膨脹。早被司馬昭料定成不了事,衛玠一人就足以玩弄鄧艾鍾會於股掌中。


推薦閱讀:

關於關羽與沮授的問題分析。?
是不是孫十萬無論怎麼做都不能一統三國?
為何關羽張遼投降無損他們光輝的一生,但于禁投降卻成為一生的污點?
如何評價劉備託孤李嚴?
如何看待高曉松對安陽曹操墓的質疑?

TAG:三國 | 三國志書籍 | 諸葛誕 | 曹魏 | 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