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以前的皇帝後人多用謚號稱呼,而後用廟號,到明清卻直接用年號了?
謝邀。
這個問題網上有許多科普文章,我也曾經在不同的地方解釋過很多,也算是老生常談了。
首先要明白,如果一個人有多個稱號,那大家對他的稱呼肯定是按照最簡原則進行選擇的。——換言之,就是怎麼方便、怎麼簡單就怎麼來。
唐朝以前為什麼皇帝多用謚號稱呼?
因為唐朝以前,皇帝的廟號是個稀缺資源,並不是每個皇帝都能有廟號的。漢朝前前後後二十幾個皇帝,有廟號的是太祖高皇帝、太宗文帝、世宗武帝、中宗宣帝,高宗元帝,世祖光武帝,顯宗明帝,肅宗章帝,當然,王莽時曾給成帝、平帝上過廟號,東漢時,也曾給和、安、順、桓四帝上過廟號,不過後來都被取消了,所以整個漢朝二十餘帝,有廟號者不過七人。
正因為有的皇帝有廟號,有的皇帝沒廟號,所以在稱呼皇帝時,用廟號就很不方便。你把這個叫廟號了,那個沒廟號的怎麼辦?——但是,只要是皇帝,就一定有謚號。所以用謚號來稱呼皇帝,是一個非常簡單方便的辦法。
但到唐高宗、唐玄宗時,又出問題了。
李淵死後,李世民給他上廟號為「高祖」,上謚號為「大武」,李世民死後,李治給他上廟號「太宗」,上謚號「文」,如果沒意外,我們應該稱呼李淵為「唐大武帝」,稱李世民為「唐文帝」。
但是,到了唐高宗時,高宗多病,政事多由武后決斷,為了讓自己名正言順,高宗上元元年八月,她給自己和唐高宗改了個新稱呼,高宗叫做「天皇」,自己叫做「天后」,以此來加強自己的權威。——但是,李治和武媚娘前面好歹還有兩個皇帝,你把自己叫「天皇」、「天后」,你把你爹你爺爺置於何地?所以他們夫妻倆就只有給李淵、李世民也改謚號了,把李淵改成「神堯皇帝」,把李世民改成「文武聖皇帝」。——這麼一來,把李淵叫「唐神堯帝」似乎還不怎麼拗口,可把李世民叫「唐文武聖帝」就太彆扭了。
這還不算完,武則天以女人而登尊位,未免有些名不正言不順,所以特別注重名號,高宗活著時就稱天后,她稱帝後更是創造了一個新體例:尊號。以前都是皇帝死後才給一些什麼亂七八糟的稱號,武則天活著的時候就搞這一套了,在她在位期間,先後給自己加了「聖母神皇帝」、「聖神皇帝」、「金輪聖聖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天冊金輪大聖皇帝」等等稱號,這就是所謂「尊號」。結果她這一玩,她兒子、她孫子都瞅著好玩,都玩了個不亦樂乎。特別是她孫子李隆基,沒事幹就給自己上尊號玩,到天寶十二年時,他的尊號已經是「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孝德證道皇帝」了。
李隆基這麼玩了個不亦樂乎,到這時才想起來自己頭上還有幾位祖宗也是皇帝,自己把自己的尊號搞了這麼長,面對祖宗似乎有點說不過去,於是在天寶十三年,他就改了幾位祖宗的謚號,李淵從「神堯皇帝」改成了「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李世民從「文武聖皇帝」改成了「文武大聖大孝皇帝」。李顯由「孝和皇帝」改成了「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李旦由「大聖貞皇帝」改成了「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就這麼著,形成了慣例,以後的皇帝謚號全部變成了這種懶婆娘的裹腳布。
總之,這些謚號已經不是人能叫的了。——不信,你叫一個「唐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或者「宋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明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清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試試?不信憋不死你。
所以,這時的謚號顯然已經不能拿來稱呼人了。
怎麼辦?
幸好也是從這一時期開始,每個皇帝都有廟號了。以前廟號還算是一個稀缺資源,所謂「有功者稱祖,有德者稱宗」,那無功無德者就只好對不起了。可從唐朝開始,管你有功無功,有德無德,只要是皇帝,總是要給一個廟號的。既然謚號已經不能用來稱呼人了,那正好把廟號拿過來用吧。
——於是,從唐朝開始,大家就都用廟號了。
那用年號怎麼回事呢?明朝以前,這皇帝們還有個習慣,就是喜歡拿年號來玩。一個皇帝一生不改幾次年號,見了面都不好意思打招呼。比如創立年號的漢武帝,一生使用了11個年號。年號最多的皇帝應該是武則天了,她登基以來使用了18個年號。你說這閑著沒事幹就改元玩,也是折騰。
但到了明朝時,老朱家的子孫不知道怎麼的就想通了,他們都是一生一世一輩子一個年號用到底(只有英宗是兩個年號,不過那是登了兩次基的緣故)。清朝也繼承了明朝這個良好傳統,除了皇太極之外,也都是一個年號(皇太極是因為改國號的原因,也改了年號)。這樣一來,年號和皇帝就實現了一一對應。
我們前面說對人的稱號的選擇是以最簡原理進行的,如果皇帝一生只用一個年號的話,那最簡單方便的稱號無疑就是年號了,從他一登基就開始叫這個名號,一直到他死去,仍舊用這個稱號,不用改變,多方便簡單?所以明清以降,就都使用年號來稱呼皇帝了。這個好說
【首先須明確,廟號是死後入太廟祭祀他時給的號,謚號是死後官方給他的欽定評價。所以這倆號,在皇帝生前是不可能有也不可能叫的。而年號是用來紀年的,皇帝生前可以叫,但那是指年份不是指皇帝。用這三種號稱呼皇帝,都是後來人的事】
①秦:
就倆 所以就叫 【秦始皇】【秦二世】
注意,秦的稱呼特殊,顯然什麼號都不是,就是個編號!!據說是秦始皇這樣定的,想傳三世而至萬世為君,結果二世就終結了!
孩子們,感謝劉邦項羽吧,要真讓秦一直傳下去,那咱這歷史書讀起來就跟數學書一樣呀!滿篇都是秦76世……秦89世……秦103世……
你能分得清誰是誰嗎?
所以用編號稱呼皇帝是很捉急的方法,也就那些沒文化的外國人才這樣。我大中華禮儀之邦豈能如此?
於是從漢朝開始就變了!
②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 :
這期間不是每個人都有廟號,尤其是漢朝,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能入太廟的。但是每個人都有謚號。所以就以謚號相稱
如 【漢武帝】 【魏文帝】【晉惠帝】【隋煬帝】
③ 唐,宋,元:
這些王朝的傢伙們愛慕虛榮,把謚號定的愁長愁長的,一大串,所以後來人沒法用謚號稱呼他們,就改用廟號,而這些皇帝是都有廟號的。
如 【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
④ 明,清:
這兩朝皇帝實際也可以稱廟號的,有的皇帝還比較習慣稱廟號【明太祖】【明成祖】
但是因為這些皇帝不像之前的皇帝那樣愛改年號,基本上一個年號用一輩子,所以每個皇帝在位期間的年號就成了他的標籤,後世多以年號相稱。
如【萬曆】【崇禎】【康熙】【乾隆】
………………
小時候倍兒迷戀《康熙王朝》。但是裡面有硬傷。孝庄太后自稱「我孝庄*%@#~………」!!!孝庄 是她的謚號啊,生前怎麼就知道了?!
另~ 廟號,謚號很好區分:叫「**祖」,「**宗」的就是廟號
叫「**帝」 的 就是 謚號
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年號洪武
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年號嘉慶
孝武皇帝年號建元(前140-前135)
元光(前134 -前129)
元朔(前128-前123)
元狩(前122-前117)
元鼎(前116-前111)
元封(前110-前105)
太初(前104-前101)
天漢(前100-前97)
太始(前96-前93)
征和(前92-前89)
後元(前88-前87)
………………………
現在的謚號也很長。。。
xx的馬克思主義者,xx的共產主義戰士,xx的領導人,xx的無產階級革命家。。。
說個腦補的想法,沒有仔細考據。姑妄聽之。
------------------------------------------------
對皇帝的稱呼不是小事,放到今天那就是意識形態和輿論導向的重要工作,所以怎麼讓對皇帝的宣傳更便捷地傳達到百姓那裡,是對皇帝稱呼的核心要求。
謚號轉廟號,不僅是因為唐朝以後每個皇帝都開始有廟號,而且因為是唐朝為了維護自己的正統性,尊老子之類的活動導致的。你想有個宗廟時常祭祀每代皇帝,會給人一種「萬世一系」的感覺。而且每次祭祀都會宣傳一下皇帝名號,多好。謚號則不然,除了讀書人,老百姓誰一天沒事兒去關心前幾代皇帝的謚號是啥。
廟號轉年號就更進一步, 因為鑄幣, 一個年號的皇帝,可以方便發行該年號的皇帝的鑄幣,什麼光緒通寶,乾隆通寶,是不是好幾十年都可以使用一套模板。而且用錢這種東西,皇帝作為統治的象徵也能更深入的傳達到底層百姓的心中。以前叫毛主席,後來叫小平,現在叫習大大
我們就以唐高宗為例吧:
唐高宗,弘道元年崩於東都貞觀殿,謚號:天皇大帝。
」天皇大帝」這謚號多好稱呼~ 但你以為就這麼完了? 別急,後面還有:
玄宗天寶八載,追尊高宗天皇大聖皇帝
玄宗天寶十三載,追尊高宗高宗天皇大聖大宏孝皇帝
╭(°A°`)╮
明白了吧,煩人的不是初謚而是歷代皇帝追加的追謚,這還不算啥,唐宣宗的才最恐怖,懿宗給的追號是」宣宗元聖至明成武獻文睿智章仁神聰懿道大孝皇帝」,掐頭去尾十八個字,與後世明清比起來不遑多讓啊~
這麼一堆下來,文章也不用寫了,凈寫謚號了,而且恐怖的是,你可能還會記錯-_-||
其實在唐代就覺得如此寫謚不妥了,代宗時期,顏真卿就曾上諫,認為大家都用初謚多好啊,高祖稱為武皇帝,太宗稱為文皇帝以此類推,碰到難搞的直接再議,比如玄宗改為孝明皇帝等等
當然,這麼好的建議最後沒通過o(╯□╰)o否則歷史書真的要改些了(⊙o⊙)
至於年號,
唐高宗:
永徽七年正月七日。改為顯慶。
顯慶六年二月三十日。改為龍朔。
龍朔四年正月一日。改為麟德。
麟德三年正月五日。改為干封。
干封三年二月二十九日。改為總章。
總章三年三月十八日。改為咸亨。
咸亨五年八月十五日。改為上元。
上元三年十一月三日。改為儀鳳。
儀鳳三年四月二十二日。敕改來年正月一日為通干元年。十二月十日敕停不行。四年六月十五日。改為調露。
調露二年八月二十三日。改為永隆。
永隆二年十月六日。改為開耀。
開耀二年二月十三日。改為永淳。
永淳二年十二月四日。改為宏道元年。
我們再來看一下他媳婦武則天:
天授→_→如意→_→長壽→_→延載→_→證聖→_→天冊萬歲→_→萬歲登封→_→萬歲通天→_→神功→_→聖歷→_→久視→_→大足→_→長安→_→神龍
碰到這種改號狂魔你是真的沒辦法。。。
明清皇帝基本不改元,年號就一個,比如清聖祖玄燁,年號康熙,幾十年都沒改過,可是武則天改元太多了,在中國歷史上使用年號最多的帝王,當非中國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武則天莫屬(唐高宗時代,民間起義,曾出現一個女皇帝陳碩真)。這位繼位年齡最大的皇帝(67歲即位),在她當政的武周時期(690—705),卻使用了十四個年號:天授、如意、長壽、延載、證聖、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神功、聖歷、久視、大足、長安、神龍;更為有趣的是在聖歷三年,武則天三次更換年號。這可謂空前絕後。若加上以太后名義臨朝稱制(683—690)時期的4個年號:光宅、垂拱、永昌、載初,前後不過二十一年的時間裡,則共有18個之多。
方便,皇太極有倆年號,建立大清前是天聰汗,建立後是崇德。
如果,用謚號那就...
應天 興國 弘德 彰武 寬溫 仁聖 睿孝 敬敏 昭定隆道 顯功 文皇帝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為什麼要回答那麼長嘛。
唐朝以前,皇帝死後的謚號都很短,而不是每個皇帝死後都有廟號(就連漢景帝都沒廟號)。所以,以謚號稱呼皇帝最合適。
唐朝開始,皇帝謚號變得很長(李淵和李世民本來不長,但是被後代加的特別長),並且形成了慣例,所以再以謚號稱皇帝很麻煩。但是,唐朝開始,每個皇帝都開始有廟號,所以,寫史書時用廟號稱呼皇帝最合適。
到了明朝時期,皇帝謚號依舊很長,仍舊都有廟號,所以以廟號稱呼皇帝在明朝也是常見的。明武宗,都知道是朱厚照。明成祖,都知道是朱棣。但是,明朝開始,所有皇帝(朱祁鎮除外)都只有一個年號,而年號在古代是用作紀年用的,所以,以年號稱呼皇帝極其方便。所以,大家耳熟能詳的明朝皇帝成了永樂皇帝,正德,嘉靖,萬曆。清朝也沿襲了明朝。
我只想起了今年血一般的語文新課標的一的高考題……有興趣可以去看看文言文第二題……
太祖開天弘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文武睿哲仁孝至善大成定業高皇帝列寧 年號建元 解釋,開創了蘇聯布爾什維克黨。建立了蘇維埃聯合共和國。
太宗啟天隆運弘德彰武高明純仁至孝敬敏昭定興國顯功武皇帝斯大林 年號小康 發展了經濟,實現了經濟歐洲第二的夢想。侵略了波蘭。聯合美帝打敗世界第三軍事強國希特勒。
世祖承天廣運仁聖睿孝恭儉寬裕中和端毅欽安俊德成功文皇帝赫魯曉夫 年號永緒 。接連搬到了貝利亞和馬林科夫。經濟高速發展。
高宗繼天隆運敷化綏猷體元光裕弘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仁皇帝勃列日涅夫 年號永和。經濟超高速發展。 航天事業蓬勃發展。
世宗受天弘運建中表正仁孝睿文英明神聖欽天昭武孝肅憲皇帝 戈爾巴喬夫 年號靖豐。 對西方綏靖政策,導致蘇聯解體。被授予諾貝爾獎。以漢朝為例,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廟號。但是謚號基本上是都有的。南北朝的時候,廟號已經有濫用的危險了。
唐朝以後,用《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說法,廟號這個東西越來越濫,「無帝不宗」。廟號一般就倆字(太祖,太宗,高宗,etc),簡單明了,用起來也方便。
一般來說,一個朝代的兩位君主不會有同樣的廟號和謚號。基本上,可以說,只要我們知道了一位君主的謚號或者廟號,再知道其所在朝代,就可以獨一無二地確定這位君主是誰。
這個意義上說的話,使用廟號或者謚號加上前置的朝代,這種指稱皇帝的方法是通用的。漢武帝,隋煬帝,唐太宗,宋仁宗,元文宗……就是明清時期也可以。比如崇禎帝【年號】=明思宗【廟號】=明庄烈帝【謚號】;乾隆帝【年號】=清高宗【廟號】。
但明朝之前,皇帝改年號很正常,武則天一個人就有接近二十個年號-_-而且除了同一個皇帝用多個年號,還可能不同皇帝用一樣的年號,甚至同一個朝代都有這種可能!比如元世祖和元順帝都用過「至元」這個年號。這種情況下,以年號指稱皇帝不具有確定性,而且要全記住這些年號確實太!燒!腦!子!了!
【當然也有例外,年號稱之,有時也是可行的。比如元泰定帝、元天順帝,在沒有漢文謚號廟號的情況下,以年號稱之更方便。畢竟比叫「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孛兒只斤阿速(剌?)吉八」簡單多了-_-||】
明清的情況則大不一樣。
明朝(此處不考慮南明),除了成祖把建文四年改成洪武三十五年(目的在抹殺侄兒統治的存在,發生在靖難之役後),英宗使用過兩個年號(先使用正統,後被瓦剌擄走,回來成為太上皇,後通過奪門之變復辟,重新登基後改元天順)之外,其他皇帝都只使用一個年號。
清朝,除了太宗使用過兩個年號(開始使用天聰,1636年改金為清,遂改元崇德)之外,其他皇帝都只使用一個年號。但天命(太祖)、天聰(太宗)到底算不算嚴格意義上的年號,似有爭議。
【清穆宗曾經有兩個年號,先為祺祥,後為同治。但事實上祺祥年號沒有被使用,故可以忽略。】
PS:在文人筆下還有一些其他的稱呼皇帝的方法,比如乾隆死後廟號高宗,廟謚為純(所以叫高宗純皇帝),所以乾隆也被稱為「純廟」。漢武帝死後葬在茂陵,所以「茂陵」也可以指他。前面廟號和謚號大家說的都挺詳細了。
稱呼年號,從明朝開始多,但明朝前期,太祖/成祖/文宗/宣宗一直到英宗,後來貌似從景泰皇帝開始,稱呼年號。
越到後來謚號變得越來越長,,十幾個字的謚號讓人怎麼叫
實際上這個問題根本不是問題。
如果皇上沒有廟號,沒有謚號,年號卻又有很多個,我們怎麼稱呼他,難道直接叫名字?這時絕對就會出現另一個什麼號的東西。剩下的就是約定俗稱了。漢時廟號金貴,所以我們稱謚號為約定俗成,之後廟號爛大街,而謚號有褒貶,就約定俗成稱廟號了(不過事實上廟號也有一些內涵,大家自己參考百度百科),至於明代,我們還是稱廟號的,也可以稱年號,因為年號穩定了,清代,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謚號太長,廟號有的人沒有,約定俗成稱年號,就是這麼簡單。
因為到了清朝,皇帝一般只有一個年號,所以一個年號就代表了一個皇帝,例如康熙,雍正。而在唐朝,有的皇帝有好多年號,例如,唐高宗李治,就有十好幾個年號,說年號不具有代表性。這只是我想到的其中一個原因。。
明清皇帝大多只有一個年號,所以可以稱年號。
到後來基本一人年號用一輩子
主義、思想、理論、重要思想、觀、夢……。?
推薦閱讀:
※汉朝建立之后,战国时期六国的旧王族就受到了严苛的通缉和追杀吗?
※歷史上的商紂王真的有興建酒池肉林嗎?
※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的國家意識強么?
※康熙朝吳三桂造反是否有機會成功?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