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是如何走到垓下的??

楚漢相爭這段故事只是知道一些典故,不過據說項羽戰勝的次數遠遠多於戰敗的次數,那麼項羽是如何被圍在垓下的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需要先搞清楚,「垓下」究竟是什麼?很多人不清楚,「垓下」是一座城池?還是一個地區的名字?只有弄清這個問題,才能更進一步探討,項羽是如何被圍在垓下的。

《說文》對「垓」字的解釋是「兼垓八極地也」。因此「垓下」也就是八極地之下,我們知道,八極地指八方極遠之地,也就是開闊的平原地區。所以垓下是指一個地區,而不是一座城池。項羽被圍在垓下,是說項羽被圍在一塊區域,而不是被圍在一個叫垓下的城裡了。這一點首先要弄明白。

那麼垓下在哪裡呢?《漢書·地理志》有云:「洨(侯國)」下有「垓下」。洨,西漢時為侯國,東漢改為縣。垓下也就是在今天的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的東南。

弄清楚垓下在哪之後,接下來就要搞明白項羽是怎樣被圍在垓下的。我一貫認為,學習歷史一定要閱讀一手的史料,不能只看二手甚至不知道轉了幾手的文章,這樣才能更準確深刻地了解那一段歷史。所以我們要閱讀有關垓下之圍的一手資料。那麼哪有一手資料呢?研究漢史《史記》和《漢書》當然是必不可少的。以下我先列出《史記·項羽本紀》和《史記·高祖本紀》有關垓下之圍的原文。不想閱讀原文的知友可以跳過這一段。

漢欲西歸,張良、陳平說曰:「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漢王聽之。漢五年,漢王乃追項王至陽夏南,止軍,與淮陰侯韓信、建成侯彭越期會而擊楚軍。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會。楚擊漢軍,大破之。漢王復入壁,深塹而自守。謂張子房曰:「諸侯不從約,為之柰何?」對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穀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漢王曰:「善。」於是乃發使者告韓信、彭越曰:「并力擊楚。楚破,自陳以東傅海與齊王,睢陽以北至穀城與彭相國。」使者至,韓信、彭越皆報曰:「請今進兵。」韓信乃從齊往,劉賈軍從壽春並行,屠城父,至垓下。大司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舉九江兵,隨劉賈、彭越皆會垓下,詣項王。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解而東歸。漢王欲引而西歸,用留侯、陳平計,乃進兵追項羽,至陽夏南止軍,與齊王信、建成侯彭越期會而擊楚軍。至固陵,不會。楚擊漢軍,大破之。漢王復入壁,深塹而守之。用張良計,於是韓信、彭越皆往。及劉賈入楚地,圍壽春,漢王敗固陵,乃使使者召大司馬周殷舉九江兵而迎武王,行屠城父,隨劉賈、齊梁諸侯皆大會垓下。立武王布為淮南王。

五年,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與項羽決勝垓下。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帝在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後。項羽之卒可十萬。淮陰先合,不利,卻。孔將軍、費將軍縱,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以為漢盡得楚地,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斬首八萬,遂略定楚地。魯為楚堅守不下。漢王引諸侯兵北,示魯父老項羽頭,魯乃降。遂以魯公號葬項羽穀城。還至定陶,馳入齊王壁,奪其軍。(《史記·高祖本紀》)

-------------------分割線-------------------

司馬遷在《史記》中有兩處詳細敘述了垓下之圍的經過。一處在《項羽本紀》另一處在《高祖本紀》。閱讀了這兩處記載,再綜合分析之後,我們可以梳理一下項羽是怎樣一步一步地走向失敗,最終被圍困在垓下的。

楚漢兩軍經過長期的對峙之後,未分勝負。士卒們都疲憊不堪。於是項羽便和劉邦相約,以鴻溝為界,西邊的歸漢,東邊的歸楚。劉邦便同意了。於是項羽歸還了之前俘虜的劉邦的父母妻兒,解甲東歸。劉邦也準備收兵回去的時候,劉邦的兩位大謀士張良和陳平站出來,勸說劉邦,大漢已經擁有一半的天下了,而且各路諸侯都臣服於漢。楚軍缺少軍糧,這時候正是消滅楚軍,一統天下的大好時機啊!如果此時不進攻,那便是養虎為患。劉邦聽從了張良和陳平的建議,於是反身回擊,打了項羽一個措手不及。一路追殺楚軍到了陽夏以南。

項羽雖然被劉邦的這個回馬槍給打懵了,損失不少兵力,但他畢竟也是曾經破釜沉舟的主,西楚霸王的戰鬥力依然不容小覷。於是劉邦便在陽夏這裡駐紮了下來,聯繫自己的倆哥們韓信和彭越,希望和他們約好一個時間,一同進攻,徹底幹掉項羽。等劉邦到了固陵時,沒想到韓信和彭越卻把自己給賣了,並沒有引兵過來幫他一起打項羽。項羽一看,叫你小子追了我一路,現在該我揍你了。結果把漢軍打的大敗。 劉邦一看不妙,趕快又回到了壁壘中,並且深挖溝壑防備楚軍。並且問張良,我曾經的這些哥們他們不遵守約定過來幫我,這該咋辦?張良就回答說,楚軍已經是秋後的螞蚱,蹦躂不了幾天了。但是以前和你一起攻打項羽的韓信和彭越沒有封到一塊土地,他們不來幫你是很正常的事情。只要漢王您能把地分給他們一部分,他們自然會來幫您。劉邦說,有道理。於是就派使者給韓信和彭越許下諾言,如果楚軍被擊敗了,自陳以東到傅海分給齊王韓信,睢陽以北至穀城分給彭相國。這樣一來,韓信和彭越都很滿意。於是給劉邦回復,那我們立馬趕來幫您。

這時候,各路諸侯紛紛發兵來攻打項羽。韓信從齊地出發,劉賈的軍隊跟著從壽春一塊出發,屠戮了城父,到達垓下。與此同時,大司馬周殷背叛了楚國,利用舒地的兵力屠毀了六縣,調動全部九江士卒,隨同劉賈、彭越都會集在垓下,來到項王陣前。這時候項羽的楚軍糧食快吃完了,又被各路諸侯團團圍住,於是被困在了垓下。

我們會發現,垓下之圍是一步一步發生的。

首先是劉邦不遵守約定,突然殺回,逼迫項羽一路向東,逃到了垓下。其次,我們知道,兩軍交戰,一方能夠圍困另一方,要麼是藉助於地形上的優勢,要麼就是藉助士兵數量上的優勢。根據開頭的分析,垓下是一片廣闊的平原,並無山崖峭壁之類的能幫助一方圍困另一方的地形,那麼劉邦必然不是藉助地形上的優勢,只能藉助兵力的優勢,才能達成圍困項羽這一任務。劉邦團結各路諸侯,給他們許下各種好處,勸說他們來一起攻打楚軍。那麼這時候,漢軍的兵力相較於楚軍已經產生了優勢。偏偏就在這個時候,項羽的部下周殷又背叛了項羽,帶領全部九江士卒叛變,項羽的兵力又進一步的減少。於是能夠圍困項羽的客觀條件也達成了。最後,項羽的部隊,缺少糧食,士兵的行動力,行軍速度必然大打折扣,項羽的部隊來不及逃到其他地方,就被漢軍團團圍住,這也是劉邦能成功圍困項羽在垓下的一個重要原因。

題目中有一段表述,「據說項羽戰勝的次數遠遠多於戰敗的次數,那麼項羽是如何被圍在垓下的呢?」這又涉及到另一個問題:既然項羽領兵打仗那麼厲害,當項羽被圍困在垓下之後,為什麼沒有率領大軍突出重圍呢?

這裡先說明一下,項羽自己是逃出來了,但是卻沒有把主力部隊一塊帶出來。從《高祖本紀》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劉邦與項羽在垓下決戰時,劉邦的部隊有三十萬人,項羽大約十萬人,其實也就是不到十萬人。韓信先帶兵攻擊項羽,沒佔到什麼便宜,於是退了回來。其後孔將軍、費將軍縱兵出擊,楚軍不利,韓信又乘勢反攻回來,大敗項羽於垓下。這時候項羽的兵力肯定已經沒有十萬了,但也不至於太少,如果重振軍心,未嘗不能帶領主力,殺出一條血路,引兵回江東,伺機東山再起。但劉邦手下的張良陳平還是太高明,這時候給了他致命一擊。夜晚,圍困項羽的漢軍四面都唱起了楚地的歌曲,項羽聽到後大驚失色,以為劉邦已經平定了楚地,將楚地的士兵收編到自己隊伍里。項羽心中的最後一絲希望就此破滅。他被劉邦這樣一忽悠後,鬥志盡失,在與虞姬飲酒對詩後,放棄了大部隊,只帶著八百個壯士,星夜突圍,從包圍圈的南面逃走。其後拔劍自刎,飲恨烏江。一代英雄,溘然長逝。

以上就是項羽被圍困於垓下的英雄血淚史。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煩請點贊並關注哦。


項羽上單對線,發育良好。把對面白起打得連塔都不敢出。期間把來gank的嬴政也干趴下了。然後開始浪,各種花式收人頭。己方打野韓信勸他猥瑣發育,別浪。被狠狠懟了幾句掛機了。其間對方打野劉邦來騷擾好幾次,明明可以收人頭,卻屢次看不起對方,把他放了。導致對方一再悶聲發大財。而劉邦開始carry.帶節奏。大破項羽三路。但項羽也不愧為西楚霸王,怎麼說是也是茅坑拉屎臉朝外的漢子啊。一再把對方從高地懟回去。雖說他項羽英雄一世,但也雙拳難敵四手。身陷於小兵的重重包圍中。虞姬也為項王擋刀而死,而項羽最終被趕來的劉邦和輔助張良擊殺。水晶轟然一響,隨及化為灰燼。只有劉邦立於化為齏粉的水晶前, 巋然不動,臉上只有嘲弄的表情,說:「該,這就是浪的下場。」這場戰爭被載入史冊,史稱「垓(該)下之戰」。


簡單寫一下吧。

的確,項羽戰鬥力很強,軍事素養也是頂級的。可能是秦末戰場上第一人。很顯然他自己也很清楚這一點。那他都有什麼資本呢?

首先,項羽個人能力非常突出。《史記 項羽本紀》記載,項羽「力能扛鼎」,他跟著叔父項梁起事時,殺掉會稽太守,「門下大驚,擾亂,籍所擊殺者數十百人。」即使在烏江自刎前夕,「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項羽本身就是一個猛將,而他的部下也不遑多讓。項羽在破釜沉舟救趙時,「及楚擊秦……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這一仗不但打敗了秦軍,也讓圍觀的諸候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候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結果,「項羽由是始為諸候上將軍,諸候皆屬焉」。

項羽個人能力高超,軍隊攻擊力強大,戰績彪炳。在那個戰亂時代,這不就是最大的資本嗎?所以,他禮賢下士,寬以待人,但終於不肯聽從他人的建議。試想,他人的建議尚不如他本人的有力,他又何必聽從呢?舉一個小例子,在同時代的人中,或許只有韓信能在軍事方面與項羽比肩,但也略遜一籌。「淮陰侯先合,不利,卻。孔將軍、費將軍縱,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淮陰侯就是韓信,他在其他將軍的幫助下才把項羽圍在垓下。如果韓信獨對項羽,恐怕一點優勢都沒有,所以韓信在項羽帳下時「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項羽當然不會用他的計策,因為他有更好的。但因此造成的後果就很嚴重,那就是人才流失,乃至眾叛親離,最後項羽只能一個人孤獨的自刎烏江。現在我們就看看他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

項羽的人生顛峰應該是滅秦之後大封諸候時。那時他的威望達到頂峰,於是棄懷王不顧,自立為西楚霸王,並大封諸候。可以說,項羽此舉是逆歷史潮流而動。他剛分封完畢,於是烽煙再起。被封的諸候王有很多不平衡的,他們幾乎是立刻就投入了搶地盤的活動中。那時還沒有人敢招惹項羽,但項羽確立的秩序顯然也沒有建立起來。所以項羽開始為他的秩序而戰,但他似乎對這一秩序也沒有什麼好的想法。結果他的秩序之戰就變成了打地鼠的運動。但是按下葫蘆浮起瓢,東方不亂西方亂,他的戰爭總是徒勞而無功。而其它的諸候王好像也好不到哪兒去,只有劉邦穩紮穩打步步為營。

此時劉邦趁亂「還定三秦」,即從漢中、巴、蜀殺回關中——從此之後,他就再也沒有失去這一地盤。「項羽聞漢王皆已並關中,且東,齊、趙叛之,大怒。乃以故吳令鄭昌為韓王,以距漢。」而劉邦又是怎麼乾的呢?他玩了一手。「漢使張良徇韓,乃遺項王書曰:『漢王失職,欲得關中,如約即止,不敢東。』」同時又轉移項羽的注意力,「又以齊、梁反書遺項王曰:『齊欲與趙並滅楚。』楚以此故無西意,而北擊齊。」項羽放棄劉邦而打齊這隻地鼠去了。

就在項羽在齊玩得不亦樂乎的時候,劉邦殺了過來,掏了項羽的老巢,「四月,漢皆已入彭城,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楚漢相爭正式拉開了帷幕。

楚漢相爭中,劉邦一再敗北,但在後方蕭何的支持下像打不死的小強一樣隨時滿血復活。最後在滎陽和成皋之間與項羽打起了拉鋸戰。與此同時,劉邦多管齊下,一是親自堅尋滎陽成皋一線,並用反間計離間了項羽和謀士范增的關係,至范增離項羽而去。但期間劉邦也是險像環生。二是派韓信攻下了魏(山西)、趙(河北)、齊(山東)。中國北方已經大部分為劉邦所有。三是與彭越、英布結盟。到了這個地步,項羽打了幾年地鼠,結果卻快要被地鼠反噬了。

這時的項羽已經內外交困捉襟見肘了。「項王乃謂海春侯大司馬曹咎等曰:『謹守成皋,則漢欲挑戰,慎勿與戰,毋令得東而已。我十五日必誅彭越,定梁地,復從將軍。』」項羽說:你們守住成皋,不要和劉邦接戰。給我15天的時間,等我殺了彭越就回來。結果呢?「漢果數挑楚軍戰,楚軍不出。使人辱之,五六日,大司馬怒,渡兵汜水。士卒半渡,漢擊之,大破楚軍。」成皋守軍連15天的時間都沒有給項羽!簡直豬隊友!可是怪誰呢?項羽只剩下這一類的隊友了。結果是項羽不僅沒有打敗彭越反而丟了成皋,而且他還在梁地與成皋之間徒勞的奔命。我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看出其中絕望的意味?

到了這個份上,項羽終於心灰意冷。「項王乃於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項羽累了,不爭了,要回家去過小日子去了。「項王已約,乃引兵解而東歸。」要解甲歸田了。

可惜樹欲靜而風不止。劉邦在張良、陳平的勸說下殺了個回馬槍,終於把項羽圍在了垓下,然後就到了項羽最後的表演時刻。項羽沒有辜負歷史留給他的機會,把這一刻渲染得極其悲壯而蕩氣迴腸。不過,已經沒有用了。因早已種下,現在是收穫果實的時候了,只不過這是苦果……

最後總結一下吧:項羽在生命的最後說:「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戰著服,未嘗敗北……」這段話應該是不誇張的。但也因此,他太迷信武力了。以為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武力解決,何況他還在這一邏輯中佔有極大的優勢。結果就是他不必相信任何人,也不用任用任何人,他覺得有他自己就夠了。他一個人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最後卻搞得眾叛親離,甚至站到了所有人的對立面。然後他疲了、累了、心灰意冷了、自我放棄了,雖然他還是首屈一指的戰將,但他不想打了。所以他敗了。他不是敗在戰爭上,而是敗在太聰明了,聰明到沒有朋友,只有敵人。


項羽粉,也喜歡高祖。

說到底項羽的失敗就是以一人之力抗全天下英豪,安能不敗。

項羽從斬殺宋義到分封諸侯這段時間,做得極其完美,個人覺得基本上沒有什麼可以挑剔的地方。

而楚漢戰爭開始後,項羽一系列的舉措就比較幼稚和膚淺了,用人識人政治對比起高祖+張良的組合來看,簡直就是天淵之別。屠城,殺降,殺楚懷王(這裡存疑)都不得人心,打下城後叛亂不斷。

從韓信提出漢中對後,高祖抗住正面戰場,韓信北伐,完成戰略上對項羽的合圍,在龍且敗北後項羽已經回天乏術了,失敗就是註定的了。

到了亥下之戰,這就是死局了,神仙來了也沒辦法,就是這種缺糧的疲兵,項羽10w對上韓信30w也能前期打到韓信不利,卻,最後用人數的優勢兩翼包抄才大敗楚軍。

一直以來韓信和項羽統帥的對比,很多人都小看項羽,我國自古以來都是都某戰派的推崇,個人認為就算韓信稍微高一點點,他們也都是一個級別的,項羽的戰略確實對比起韓信有差距,但項羽的戰術水平確實是太高了,不管是巨鹿之戰,還是彭城之戰都有體現,不管你戰略如何好,最後還是要靠戰術正兵來實施,這也正是韓信對漢的價值。沒有韓信前,項羽不管戰略上在怎麼弱勢也能靠戰場上硬生生的搬回來。

項羽的對手可是高祖加上漢初三傑謀聖張良,兵仙韓信,蕭何(謀士,後勤,統帥都在在我國歷史上保二爭一的人傑),這種陣容簡直就是逆天得讓人髮指。

項羽的用人識人就是一個悲劇,不過這也沒辦法,你不可能要求項羽和高祖比用人識人,和張良比謀略,和蕭何比後勤,還要和韓信對比統帥,這世界上壓根就沒有這麼完美的人。

ps 項羽有3件事做得有爭議

1 鴻門宴沒殺高祖。 2 分封諸侯。 3 沒有定都關中。

很多人認為項羽做法有問題,我個人不這麼認為。

第一點鴻門宴沒殺高祖,項羽的本部兵馬不超過5w,如果殺了高祖那其他諸侯怎麼想,有功沒過的高祖都殺了,他們的下場呢?不會反叛聯合攻打項羽?而且從高祖的手下態度來看,也不會坐視不管,殺高祖的最好時間是項羽一進關中時不給高祖時間解釋就攻打,鴻門宴殺高祖的時機已經太晚了。

第二點 分封諸侯。 秦朝滅亡後的天下大勢是南方的楚有後懷王,東方的齊有田榮、田橫兄弟,三晉也被趙王歇、魏豹、韓王成等六國世襲貴族重新佔據,除了燕國被韓廣佔據外,六國中有五國都有世襲貴族勢力存在。 而項羽表面上看,霸王威風八面,軍威赫赫,但實際上不然,相比於六國世襲貴族們,霸王有以不少劣勢, 1 諸侯上將軍是臨時職務,為救趙攻秦而設,秦滅亡後,這一職務和相應權力都會失去。2 霸王自己的職務低微、地盤兒狹小,僅為魯公,自己的地盤兒僅有魯縣一地。 3 項羽直屬本部軍隊很少,救趙時楚軍有五萬人,其中還包括了英布、蒲將軍的軍隊,那麼霸王自己的軍隊大概不會超過四萬的。 4 項羽此時沒有屬於自己的核心團隊,歷代開國皇帝創業時,身邊都會有一個核心團隊,如劉邦的「豐沛集團」光武帝的「雲台二十八將」朱老八的「淮西功臣集團」等,而項羽在項梁死前並非項家的領袖,沒有培養過自己的核心團隊。

以上劣勢使項羽和世襲貴族們相比,處於下風,根本不可能像有些人想的那樣,僅憑鉅鹿之戰的軍威就能登上帝位,就憑項羽的本部兵馬不可能全部消滅諸侯將,更不可能僅憑數萬軍隊就統治全天下。項羽要對抗的,除了世襲貴族們現實上的優勢外,還有歷史上形成的貴族世襲傳位的政治傳統,項羽本身出自軍事貴族家庭,即所謂「將門」歷代皆為楚將,以軍功封於項縣。祖上就沒出過一個靠血統世襲上位的貴族,項羽如果要馬上當皇帝,無異於一步登天!難度太大,根本不可能實現,所以他只能退而求其次,先聯合諸侯將這些軍事貴族們,分封為王,打破世襲貴族靠宗法、血統上位的政治傳統。同時把後懷王尊為「虛君」義帝,義帝帝有天下,名義上天下都是他的,實際上卻沒有一寸土地。這樣,項羽自己就可以名正言順的佔據大部分楚國疆土,以「霸王」之名代行義帝權威,號令諸侯,徐圖大業。

終上所述項羽不想當皇帝,所以才分封諸侯,這個看法太過於簡單了,這是當時政治形勢而採取的唯一合適的策略

3 沒有定都關中。 個人看法有 1 項羽的根基在楚,如果在關中建都,那楚國將無人可壓制後懷王,等於把自己的根本之地拱手讓給了後懷王。

2 霸王和他的軍隊皆是楚人,隨霸王征戰日久,必有思鄉之情,若項羽久不歸楚,可能會軍心不穩,霸王因為軍隊少,因此不能不更加註意軍心問題。

3 當時楚地相對於關中來說要更穩定,對於項羽來說,自己的根本之地自然比曾經的「敵占區」穩定,而且坑殺了20w秦軍。


一、楚漢形勢變化
漢二年五月至漢四年八月這段時間項羽雖然一直壓著劉邦的漢軍主力在打,但未能突破滎陽、成皋防線,雙方在河南的地盤並沒有發生什麼大的變化

但在河北就不一樣了,韓信雖然只是一隻偏師長期兵力不足,但無雙技放個沒完神擋殺神佛擋殺佛……漢二年九月渡河滅魏、後九月擊斬代相夏說、三年十月大破趙軍二十萬殺陳余,不光超額完成了自己的任務還在劉邦被打到幾乎全軍崩潰的時候及時支援成皋戰場
接著漢四年十月大破齊軍取臨淄、十一月又破楚軍二十萬陣斬楚大將龍且!從項羽的正面打到項羽的側面現在又穩穩的站在了項羽的後面,硬生生打出來個戰略大包圍~~彭城之後項羽始終對漢軍保持壓制而盟友卻一個接著一個倒下,是所以百戰百勝而勢愈蹙

在這樣的大包圍中楚軍進不得戰守不能久,雖然在成皋仍然對劉邦保持壓制,但楚國的東部戰線卻在韓信、彭越等人的一頓亂捶之下不可避免的走向崩潰。別無選擇的項羽最後只好選擇跟劉邦議和,當然雙方大概都清楚這只不過是個緩兵之計。

二、固陵之圍與雙方動向

鴻溝和談之後,楚軍甫一反身劉邦就背盟追擊,在陽夏擊敗楚將周某四千人,真是可喜可賀……然後項羽也回身就給了劉邦一巴掌,「漢王追楚至陽夏南,戰不利,而壁固陵」。固陵更在陽夏南方,可能是其守將已先期降漢

然而處於戰略困境的楚軍不會和劉邦過分糾纏,很快就繼續由陳郡南下。漢將丁義有「破鍾離昧軍固陵」劉邦大軍尚且被圍,這個「破」無非是楚軍急於撤退無心應戰罷了

劉邦除了敦促韓信、彭越出兵外
還召回了活躍在楚國東部的灌嬰「與漢王會頤鄉(陳郡苦縣)
又派英布、劉賈經南陽攻楚壽春截斷楚軍歸路還順便招降了楚將周殷。然後「從壽春並行,屠城父至垓下

英、劉二人的這個行軍路線有些詭異,因為垓下在壽春東而城父卻在其北方甚至偏西一點。如果英布、劉賈一開始就是為了會師垓下這個舉動是難以理解的。而如果把引軍城父看做一次單獨的軍事行動就比較明白了,結合劉邦由固陵南下、灌嬰會之苦縣頤鄉、英布在城父,很明顯是一場對陳郡的包圍行動,而項羽正在這裡!


三、陳郡突圍戰
楚軍由固陵南撤,劉邦緊隨其後,灌嬰等人也從東方趕來與劉邦回師。雙方因此在陳縣又有一場頗為激烈的交戰,這一點在漢軍其他將領的傳記中我們也可以找到一些驗證,

如樊噲「圍項籍於陳,大破之」、
灌嬰「從擊項籍軍於陳下,破之」、
靳歙「還擊項籍陳下,破之」、
蟲達「破項羽軍陳下」、
靈常「擊鐘離昧及陳公利幾,破之」。
陳下即指陳縣城附近。這些記載無法簡單的認為都是「垓下」之誤,灌嬰傳中更是同時提到了陳下、垓下兩處。顯然楚軍和漢軍在陳縣附近還有一次交手,漢軍還取得了相當的勝利,但沒能如願達到包圍消滅楚軍的目的。

如果只看這些諸將傳中的記載似乎項羽大軍受創頗巨,但本紀的隻字未提又不免令人生疑。史書中以主帥代指全軍者不乏其事,劉邦在滎陽、成皋苦戰的時候,這些將軍也會冷不丁的破一下項羽玩玩,這些就很明顯是指楚軍了。如果真的是劉邦指揮大軍大破項羽的話倒真的是一件頗為有意義的事,本紀不載很可能只是因為成果有限。
前文那個靈常本為荊令尹「漢王五年初從」,也就是剛投降不久;而被其擊敗的利幾「為陳公,不隨項羽亡,降高祖」,諸將的所謂「大破之」或指此事。鍾離昧前面在固陵這裡又在陳下被刷戰功,可能是擔任殿後任務掩護主力撤退的

四、垓下

掙脫了劉邦等人在陳縣的堵截之後楚軍又不得不面對周殷以九江降漢的窘境……直行南下由壽春渡淮的路線是走不通了。於是只好折而向東——準備在東部仍處於楚軍控制下了地區渡河,英布等人為了阻擊楚軍也北上城父以塞其路,韓信也「引兵詣陳」,企圖把楚軍包圍在陳郡。

但很顯然這一計劃失敗了,項羽衝破的英布、劉賈的圍堵——或敗之、或繞行具體過程不得而知——跳出了包圍圈。韓信可能是因為路途較遠沒能即使趕到陳郡,只有先期出發的灌嬰和劉邦會合。但也因此及時南下在垓下追上了剛剛逃出生天的楚軍,劉邦等人也隨後趕到(額,其實誰先誰後並不清楚啦)。

之所以被追上應該是因為楚軍缺乏渡河的船隻,所以延誤了渡河時機。等到漢軍追蹤而至,勉強渡河必然遭到攻擊致使全軍崩潰。退無可退之下只好放手一搏,於是就有了我們熟悉的垓下之戰。


對於一個心胸狹窄、優柔寡斷、剛愎自用的政治弱智來說,被圍垓下,四面楚歌乃至烏江自刎,都是合情合理的。

他是常勝將軍,但是他缺少戰略遠見和政治素養。滅秦之戰,尚能因國讎家恨一逞武勇,而滅秦之後呢?「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成了政治綱領。

秦都降了。不缺糧,不差餉的,非意氣用事,殺子嬰,屠秦室。背盟約,把滅秦的劉邦趕到漢地,又神他媽滴把扼天下命脈的關中之地交給三個降將,自己跑回楚地當霸王。

我要是劉邦,我能活活美死!

還把反秦的旗幟楚懷王剁了。

我要是劉邦,我還得美死一回!

相比之下,被成功之母拉扯大的劉邦,有理想!有氣量!知人心!懂權術!所以當我們看歷史時,劉邦一路耍著無賴,裝著孫子,吃著敗仗,當了皇帝,為華夏民族命了名。

彩蛋:追者數千,羽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伯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亡我,非戰之罪也。」(《漢書 項籍傳》)

籍至將死,卻還是個只會怨天怨地的孩子。

哪怕喊一句「悔不殺劉邦!」也顯得不那麼幼稚。

走好。


感覺項羽不會搞統戰。
據說啊,毛主席之前講過,我們的目的就是要把我們的朋友搞的多多的,把敵人的朋友搞的少少的。大概意思是這樣。


項羽僅垓下一敗。
首先是背景。
楚漢爭霸開始時,項羽通過軍事行動算是掌握著些優勢,不過由於內部的不穩定(黨派林立,諸多坑爹隊友)。缺少能獨當一面的將領。

漢營方面劉邦從西往東打,拖住項羽。重兵守城與項羽對峙,但總被項羽打得慘不忍睹。身處梁地的彭越時常偷襲楚軍糧道,減輕劉邦方面的壓力。韓信開闢第二第三戰場,行成對項羽的包圍。打敗漢軍的辦法很簡單,擒賊先擒王,斬首劉邦,漢營就好收拾了,而彭越的出現使得項羽東西兩線奔赴就成為必然。(項羽手下沒有能獨當一面的將領。)

而後是經過。
劉邦雖然總被項羽打的死去活來,但是韓信東進北伐不斷的收穫俘虜,蕭何也在關中抓到不少壯丁,而項羽也總被彭越牽制,故而劉邦總能滿血復活,與項羽在滎陽成皋一帶膠著。這給韓信伐齊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於是韓信近乎神速般的拿下齊國。

齊國被韓信拿下,就能隨時控制長江。對項羽的態勢已經無可挽回。而此時項羽和劉邦雙方均是疲憊之師,士卒不願繼續打仗。且誰也奈何不了誰。於是就有了鴻溝協定。雙方退兵,項羽需要休整,於是回師江東。而劉邦則在張良,陳平的建議下,追加楚軍,卻被項羽打敗,還被包圍在固陵。後許諾給韓信,彭越等人封國,使得韓信彭越等各路諸侯一起前來包圍項羽。

項羽若想回到老家江東則必須要度過長江,而長江已被韓信控制。軍隊在過河時是最脆弱的,所以項羽想要回江東則必須回身擊敗諸侯聯軍,為楚軍贏得渡河的條件。因而要與諸侯聯軍在垓下進行一場會戰。
這一過程,則是韓信精心設計的,要在項羽極端不利的條件下被迫接受決戰。


不是走,是騎馬


項羽這個人,剛愎自用,狂妄自大,小肚雞腸,還吝嗇摳門,不過他也有優點,重情義,愛護士兵,甚至能為之流淚(不管他是不是裝的,不過個人認為項羽裝不出來)勇敢善戰,這都是劉邦的缺陷,所以兩個性格各異的人能打了那麼久,而後來,劉邦利用項羽的性格缺陷,離間了他們內部,而且彭越擾楚極大的打擊了項羽的聲望,迫使他被動,最後在垓下,韓信使項羽徹底被擊敗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司馬遷的《史記》?
成吉思汗算是中國皇帝嗎?
元朝皇帝上朝的時候說的是蒙古語還是漢語?
為何商鞅因變法被殺,而其改革措施卻保留了下來?
秦漢之後的亂世中,例如五胡十六國時期,也是群雄並起,為何沒有戰國時期合縱連橫那麼多精彩的策略?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戰爭 | 項羽 | 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