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手機圖像是否經過後期處理?

一張手機圖像,如何判斷他是手機拍攝的原始圖像?還是加了濾鏡或是經過亮度、對比度等調整後的圖像?


盡量找高清版的沒有縮放過的版本,先把圖片放大個8倍,一個點一個點的看過去:

1. 看噪點:現在數碼成像設備的噪點放大了看都很明顯,觀察風景處噪點的顏色和分布模式,再對比臉部噪點的分布,你就能知道是否經過磨皮或者羽化/模糊化,變形等處理,比如正常的噪點就是一個像素的,某些地方用了濾鏡,噪點可能就消失了,又或者有些地方被拉長,噪點的大小和排列都會被改變。

2. 看邊緣:一般瘦臉之類的處理不好,都會導致臉部邊緣和後面背景出現不協調,比如看同樣光照的情況下所有皮膚輪廓和背景的過度像素寬度,比如其他地方是4個像素,這裡突然變成1-2個像素了,那麼嫌疑很大。

3. 看背景:一般變形做的不好的地方,不當人臉被變形了,背後的背景也被輕微的扭曲,比如後面本來一排筆直的欄杆,結果在靠近身體部分出現了變形,好像光線被黑洞扭曲那種,那麼這部分極有可能是被處理過的,背後沒有欄杆可以看地面地磚的紋路,遠景的其他可以對比的東西。

4. 看色彩梯度:照片放大10倍以後,即便是平面,你也能感受到色彩和光照的梯度變化,而且是一個像素一個像素的梯度變化,即使再平整的平面,都是有梯度的。然而被各種濾鏡或者增強演算法處理過的圖片,往往把這個 「梯度」 給扼殺掉,比如臉部看起來完全沒有任何光照梯度,你基本可以認為是處理過的了。

5. 看局部亮度:有的真的是P過頭了,整個環境的光線就那麼弱,而且逆光,結果臉部改的更一盞30瓦的日光燈一樣明亮,實在是過猶不及了。

6. 看灰度圖:以前我看一張修過的圖,在RGB下面看上面幾項特診似有似無,後來轉成灰度圖後,噪點一下子就特別明顯,一眼看過去就能發現區別,同理還可以嘗試改變飽和度,亮度,對比度之類的,RGB下他P的好的,往往變換一下就容易露出馬腳。

其實找兩張照片放到最大觀察對比下,你基本上就能找出很多類似上面幾條的結論,P的技術再高,它有時可能可以掩蓋住一兩條,但再狡猾也總會留下一些蛛絲馬跡,讓你能輕易指出來。

最後,適當處理下光照和皮膚,我覺得可以接受,整個人都弄變形了,看著就噁心了,更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大家為啥都往一個方向去P呢?比如眼睛就要大,臉就要尖,嘴就要小,皮膚就要白之類,有時候覺得真是個病態的審美,比如下面這張 ET:


看一下頻譜圖
如果是ps過容易出現斷崖
做一個傅立葉分析,磨皮過很可能出現信息缺失


那如果是處理後再拍這張處理過的照片,是不是就看不出來了呢?


如果用超好的相機去拍一張處理過的圖片呢


其實每一張拍攝的圖片都是或多或少的經過處理。最基本的,每一個攝像頭都有自己的畸變係數,系統在拿到最原始圖像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畸變。


高票已經說的差不多了

歪一下,其實每一張手機拍的都是經過後期圖像處理的圖片。
單論手機攝像光學系統,達不到手機參數的成百上千萬,都是光電結合處理上去的。。。。

歪完了。。。

多學學圖像處理,還是很好分辨的。


推薦閱讀:

記憶里的圖像有沒有可能恢復,我的意思是把記憶里圖像數字化?

TAG:圖像處理 | 圖像 | 後期製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