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在國內,「韓國式小品」是否將成為主流?

自2014年起,國內喜劇節目泛濫,但其中有許多都是借鑒、抄襲、翻拍《Gag Concert》《尋笑人》《Comedy Big League》《SNL Korea》等節目中出現的「韓國式小品」。
如「收視率帝王」「死亡討論」「選角」等等橋段多次出現在國內眾多喜劇節目中。
國內小品多受到傳統話劇、相聲、傳統戲曲(如二人轉、評劇)的影響,與韓國式小品有一些差別,韓國式小品表演動作語氣較國內的誇張,如「天氣舞」,某女性喜劇演員的翻拍版總感覺有種違和感。
但隨著越來越多韓式小品的出現,未來這種小品會不會成為主流?


謝邀。

韓國的「小品」其實應該叫綜藝表演,或者電視喜劇。和我國小品的定義並不完全吻合。

話說回來,韓國「小品」的眼界雖然比我國要領先,但究其實還是西方戲劇借鑒來的,再加上韓國自身的欣賞習慣。並不是韓國自創的。如果接觸西方的戲劇訓練和喜劇構成,還是能感受到韓國表演技術來自歐美舞台。

技術和新理念的東西,對於文學藝術來說,總是皮。肉還是內容,是真正民族的東西,這是很難被替掉的。韓式小品——我們權且這麼叫——以它的新很快佔領電視綜藝和晚會,給觀眾新的刺激。但是這樣的皮的刺激只在一時,不真正結合內容的肉,還是不能成為經典。說句行話,就是形式和內容目前還都「兩層皮兒」呢。我目前看到的還都是借鑒的作品,真正化用的一個沒看到。趙本山的小品王地位不易撼動就在這,他的肉兒可都是中國的,他的經典是由內而外的。

再者,不要以為中國的表演技術是大大落後於世界的,這是大錯特錯。中國的戲曲曲藝表演是世界表演領域的一座高峰,說傲立於世界有點過,但是絕對不比任何其他高峰低。西方在過去二百年內的表演體系的發展,幾乎可以看作是對中國(也包括印度日本等,但主要是中國)戲曲的全面學習和借鑒。從布萊希特到卓別林到彼得布魯克,大師都是公開膜拜和承認學習戲曲的。這些優點也傳承到了中國的小品上。可以說中國的小品是厚積薄發的,千百年的營養都放在這十五分鐘了,怎麼能不大火特火?二人轉給了小品緊湊的步調,相聲給了小品精妙的節奏,戲曲給了小品無與倫比的假定性便利,北京人藝話劇體系給了小品接地氣又立得住的聲台型表。沒有中國歌舞就沒有潘長江的小品,沒有快板快書就沒有黃宏的小品,沒有方言就沒有魏積安的小品,沒有滑稽就沒有嚴順開的小品……

這是技術優勢。內容優勢也同樣明顯。我們有五千年厚重的歷史,有近二百年的滄桑巨變,有近一百年的不可思議,有近三十年的翻天覆地。我們在中國能輕易見到世界上最富的人和最窮的人,最高級和最低級的生活,最高雅和最低俗的閑嗑兒,最商業和最農業的文明……我們能在舞台上使用二十多種全中國都聽得懂但是色彩各不相同的方言,有幾百上千本全國人民都知道的古書文章,有幾百上千個人人知道的經典故事。我說你是黃世仁,你就懂什麼意思,馬大哈你又懂,秦香蓮你又懂,郭美美你都懂。我們隨口一句包袱,可用的背景資料不知道是韓國的多少倍。可別小看這些「談資」,這可是做小品相聲的絕佳資源。

所以說,中國的小品能在上世紀引發全世界未有的熱潮,是有充分的道理的。在那個經典的小品年代,小品有包袱,有道理,有哲思,有格調。哪怕是鄉間地頭的事情,也不牙磣,真正是有的品的「小品」。可以說這種小品不差於世界任何短喜劇,而且有我們的特點——重詞輕演、虛擬靈活、緊跟時代、細膩入味。這些特點是和戲曲曲藝一脈相承的,也是我們審美習慣的。比經典喜劇的矛盾情境法,我們不刻意,更生活。比現代喜劇的生活意識流,我們有態度,有關懷。比日韓的形式至上法,我們滋味長,更雋永。不是我這人民族主義,春晚三十年的小品是可以在世界戲劇史上寫一小筆的。

回到主題,「韓式小品」和我們小品的特點和優長是有矛盾的,他們重演輕詞,形式感強,比較遠離生活細節。在我們對傳統小品審美疲勞的今天,它火了,這很正常。但如果以此為方向,不但是不理智的,甚至是捨本逐末了。因為它不僅不是我們擅長的,其實還不是我們愛看的。它不在我們審美習慣的核心部分。肯定有人不同意我這個說法,認為現代人受西方日韓文化影響大。但是以我個人的經驗,我覺得流淌在血液里這話不是白說的。即使從來不看戲曲的00後,也對於「打背躬」、「對話不對面」之類的戲曲程式完全沒有理解障礙。如果強迫他看一個戲曲經典和一個莎劇經典,我認為還是戲曲對他的震撼大。

我們從一百年前開始學西方戲劇,結果怎麼樣?譯製片似的表演被淘汰了,北京人藝的表演立住了。所謂學我者生,像我者死。小品也一樣,韓式小品不應該稱為主流,也不會成為主流。從業者還是應該把這些外來的技術優勢想辦法化用進民族的審美里去,而不是做翻譯的工作。


因為人家產業化,咱國大多數演員還停留在指著藝術團搞慰問演出的水平上。

這也是為什麼德雲社能賺錢的原因。


謝謝邀請,小品本身他的來源就是電影學院學生畢業考試的時候的一種考題,其實也屬於邊緣藝術了,這種藝術形式說實話就比較容易改變,它的變化我覺得也是在所難免的~


幽默短劇這個東西,各國的差別都不大,因為裡面灌注的民族性並不強。除了內容題材以外,沒有哪種演法被規定為中國演法 韓國演法 日本演法。
所以,如果說搞笑短劇這種藝術形式的話,無論哪國,其本質是統一的。


在表演上動作語氣的誇張化,只是表演當中的一種方式方法,這並不能定義成為韓國式小品。就像不能因為用講方言來定義小品是中國式的一樣。

不管肢體多豐富、表情多扭曲、還是說了一口深武饒安話,這都是為了塑造人物角色,而人物角色是為劇情服務的。在有限的時間內,把劇情的因果及矛盾衝突通過人物各種方式表達演繹到位,這個小品就是合情合理的。

個人認為,近年來中國小品對韓國小品的借鑒、抄襲、翻拍,還是因為從業者創造力的下降,也不單是小品了,復旦校慶的宣傳片被指抄襲日本,冬奧會歌曲被指抄襲冰雪奇緣,越來越多的事件值得當下的藝術工作者們反思。

中國小品輝煌的那個年代,大多數演繹的題材內容是改革的新思潮與傳統舊觀念的衝突,底層人民對於新事物的陌生,在固守/傳承與擯棄/接納當中,劇情的起伏與迴轉都有很大的故事空間。而現在的小品演員和創作者們所處於時代,與那時有了很大的區別,想接地氣又沒有那麼多生活體驗,想架空有沒有那麼豐富的想像力,所謂的借鑒抄襲在所難免。

正如鄧小貓所說的,借鑒與抄襲是為了效仿與學習,比之不足就迎頭追趕,都是階段與過程。但倘若仿了半天抄了半天,就學到個「誇張」,那恐怕真是邯鄲學步末學膚受了。


小品也能稱『界』嗎……它能算個藝術形式?


謝邀,何德何能
韓國風格小品並不會,但是韓國產業化的文化產業十分值得學習。
畢竟不是韓國,缺乏它蓬勃生長的土壤,現在中國小品的幾大支包括由二人轉發展來的,由相聲發展來的,由話劇舞台劇發展來的,由評劇等地方戲發展來的…
而韓國綜藝節目上的小品並沒有與國內十分契合的土壤,而它能受到廣大尤其是年輕觀眾的認可則是一個致命的優勢:質量高
這與什麼風格並沒有絕對關係,僅僅與產業水平有關。韓國現在無論是演唱團體,綜藝節目,電視劇電影包括小品表演等文化產業各方各面都表現出相當高的產業水平,從星探到練習生培養,從作詞作曲到包裝推廣都是流水線似的作業。
每個推出的藝人都是從上百練習生中選出來的,而他們得到的是數十人編劇團隊日復一日工作推出的劇本。中國就指望姜昆配梁左,趙本山配何慶魁來跟他們抗衡?我並不是說國內的表演藝術家和劇作家不好,但現在的狀況像家庭作坊對抗流水線工廠,並不排除國內有好作品的出現,但是作品的水準更容易繫於幾個人的身上,一旦人出現問題則作品不能保持水平。
現在國內已經有人在模仿韓國文化產業的路子,不知道成效如何。但是如果小品方面始終被韓國方面壓制,韓國化還是很有可能發生的,畢竟,我們會抄么…


謝謝邀請。

喝多了決定認真答這個題,雖然可能答題質量很低。

首先,小品的定義,我發現現有的回答都沒說。我的理解,小品是指「短小的藝術品」,無論是短小的話劇,短小的文章(小品文),短小的音樂作品。

題主所說的小品,是指的短小的並且帶有搞笑屬性的話劇或者戲劇作品。

短的話劇作品,最早出現是由於對專業戲劇表演者的考核:既然是考試我沒那麼長時間讓你長篇大論,你必須在短小的作品裡體現你的素質、水平的高低。 只是大家看搞笑的短篇情景喜劇多了,以為這就是小品的全部了。

在這個基礎上,然後,我狹隘的認為,題主提問的原因,是源自於《歡樂喜劇人》。

裡面,有很多作品,看起來很像是在模仿其他很多的節目。 我們應該慶幸,有觀眾能夠發現他們的模仿,並且提出意見,這標誌著觀眾欣賞水平的提升,要求的提升,遲早會促進演員素質的提升。

扯個閑白兒,純屬個人意見,這季歡樂喜劇人,我看完了所有作品,沈騰奪冠當之無愧,其他的作品,拋開現場效果不說,從格局和檔次上,就沒有哪個團隊的作品能跟開心麻花相提並論的。

原因?競演中休息室賈玲一句話:「他們是完全按照話劇的套路來弄的!」

那麼,歡樂喜劇人的表演模式,就是要求人們演短篇情景喜劇。短篇情景劇,本來就是「小品」的本源。除了賈玲和偶爾的白眉工作室的作品,其他的,包括奪冠呼聲很高的宋小寶,你真的覺得他們演的是「小品」?

您感覺到了嗎?歡樂喜劇人裡面,開心麻花團隊對於「小品」的意義,很像我04年聽到的郭德綱對於「相聲」的意義。

絕對很像!真好!怎麼這麼好!

這就是我對歡樂喜劇人,或者對喜劇小品的現階段理解。

然後我們回到模仿和抄襲。 在我們國家,很多文藝的東西是晚於其他發達國家的。我酷愛的搖滾樂,我也不得不承認,國內的搖滾,效仿,抄襲西方乃至日本的很多很多。

現在,喜劇,我們也欣喜的發現,有觀眾知道他們在抄襲了。

我的觀點:有什麼關係?只要他們態度端正,作品表現出真誠,有什麼關係?人們看到他們的幾率,比看到韓國和歐美喜劇的幾率大多了。

韓國歐美的喜劇本來就在一定程度上領先我們。不去效仿和學習,是比抄襲更嚴重的錯誤!!!

如果他們在表演中表現出「我愛喜劇,但是這麼短的時間,這麼苛刻的約束,我真的創作不出我能滿意的喜劇,但是我閱歷豐富,我學習了很多喜劇表演方式和橋段,我覺得它們很好,我想拿過來用」的態度,是的我說的就是賈玲一邊說「我真的喜歡」一邊落淚,我說的就是喬衫修瑞說的「那還配是個演員嗎?」,那麼,我們原諒他們又如何?他們只是在熱愛喜劇表演和現實的約束下做出的無奈之舉而已__幾乎所有的團隊都表示過對賽制時間和創作時間的矛盾很無奈很痛苦。

當然,如果他們今後以抄襲為生,我一定會指責他們,唾棄他們,因為他們找到了掙錢的捷徑就不思進取了。

然而直到現階段,開心麻花,賈玲,愛笑工作室,白眉工作室,瀋陽民間藝術團,都還沒有走到這一步。

在經歷了對郭德綱的熱愛和失望之後,我完全不介意對開心麻花、賈玲、白眉工作室等等團體重新報以熱愛。

哪怕以後他們會讓我再度失望。

有什麼關係?至少我愛過他們。

所以,「韓國式小品會成為主流嗎」?我的評價是,我希望喜劇演員們能借鑒「韓國式小品」的思路和方法,形成適應中國本土喜劇的套路。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希望中國喜劇能學習和借鑒韓國、歐美、印度乃至南極洲的喜劇風格,並且,我不希望其中任何一種風格成為主流。

我們的喜劇主流,仍然應該是中國式喜劇。

我滿懷期待,同時做好最壞準備的在希望著這個事。

雖然可能現實賞我的又是一記響亮的耳光。


有功夫去看看搞笑演唱會,不要瞎黑,人家的喜劇真是有梗有劇情有諷刺,雖然也有對胖子醜人的半侮辱性質的段子(這也是黑趙本山的最多的點),但是人家的主題是創新創意。一幫喜劇人(gag man)就像愛笑會議室的一群人一樣,沒錢沒地位,一步一步打拚,但是人家的創意真是服了。也是中國這些人在抄的精髓。你說人家抄你幾千年前的端午節,你特么還抄人家喜劇呢。
之前什麼歡樂喜劇人,一起來笑吧,都是在活生生地剽竊。這也是我喜歡開心麻花的原因,人家是另一種和韓國式喜劇最不同的點。雖然韓國喜劇翻譯之後很多梗都沒了,但是精髓引用過來還是很好的,這也是為什麼抄襲的小品那麼受歡迎。
PS.一直在納悶一個觀點,對您有好處的東西就是對的嗎?我政治正確礙您眼了嗎?就像我說宋小寶抄襲,有人說好看就行唄,管他抄不抄呢。這個觀點怎麼反駁都是可以的,但怎麼反駁又都是無力的,因為你根本無法說服一個傻逼。
人一輩子得堅守一些東西吧,舉個例子,就像史可法什麼的,雖然明知道忠沒有好結果,但是人家沒有叛變,堅守了本心。再看看洪承疇,呵呵,貳臣。


謝邀,沒看過韓國小品


謝邀,沒看過韓國小品


謝謝邀請,不懂小品,學習學習,不評論了


燈!還有人邀請我……

韓式的表演我沒看過……我看了信浮沉的答案,點了個贊……


其實,曾有過一樣的擔心。
現在在網上一搜綜藝節目,不是韓國的綜藝節目就是中國版的韓國綜藝節目。後來,中國每出來一個綜藝節目,我都要搜一下這個節目是不是又是某韓國綜藝的中國版。
我也喜歡看韓國的尋笑人、gag concert(相比之下更喜歡gag concert)。
當中國還沒有這麼嚴重地借鑒韓式小品的形式之前,我就已經開始看他們的節目了。說實話,那時就想過,如果中國也有這樣的表演形式就好了。
後來,我看到了韓國尋笑人、gag concert中國版,怎麼說呢,同樣的單元、同樣的節目,同樣的台詞(翻譯後的台詞沒有太多改動),演員的表演,總是會不自覺地與韓版作比較。也許是先入為主的觀念,說實話,很難讓我拍手叫好。
包括後來歡樂喜劇人等節目中,我發現喜劇界的大咖們,也會借鑒韓式小品的情結模式時,就讓我很尷尬。能看出他們對韓版的故事情結髮展模式在原來的基礎上做了一些改動,有他們自己的梗,表演也好,故事也有意思,我也被逗笑了,被感動了,但那種尷尬卻還存在於深處,我分明能感覺到。
我尷尬,是因為我知道這不是原創,並且我還看了他們借鑒的那個韓式小品。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過《流星花園》。神尾葉子的《花樣男子》有中國台灣版、日版、韓版、中國大陸版,你心目中的花澤類是哪一個呢?現在重新看這幾版,台版的應該最土,但是,它卻是無法超越的經典。相信很多人都同意說到花澤類,第一個想到的永遠是周渝民。
原版和翻版做比較是常見的。而先入為主的觀念,真的很難抹掉。
電影可以翻拍,電視劇也可以翻拍,話劇可以翻排,歌曲也能翻唱,這麼一想,其實沒有小品不能翻的道理。
但翻小品,為什麼會給人不太舒服的感覺呢?
我想,是因為大家對於小品的原創及創意度要求更高吧。
在我小的時候,趙本山依然是小品之王,在東北,每逢過年,全家都在等著趙本山的小品。
但當我們從趙本山的小品中看不到新的東西的時候,我們漸漸覺得無趣、審美疲勞。
所以,創新,真的很重要。
想創新,就要先嘗試。
以前覺得趙本山真的是喜劇界百年一出的人物,老爸老媽覺得沒有趙本山的春晚,都沒什麼可看的。而在人才輩出的今天,爸媽都忘了他們當初發出的嘆息,現在都知道了小瀋陽、宋小寶、郝建……
我們喜歡看他們的表演,不過他們的表演肯定也是從模仿開始的。從模仿中學習,最後變成自己的東西,呈現在大家面前,最終我們知道了有英文名字的小瀋陽、讓海燕兒長點兒心的宋小寶,無鞋的郝建。
同樣,現階段我們的小品,儘管有模仿韓國的地方,不過大家會這麼意識到這個問題,是因為關注度高了,因而中國現在也催生了不少關於小品的節目。我認為總的來說,這是個好現象。
我相信我們的小品現在進入了一個走向更高檔次的過渡期。
韓國小品在韓國很受歡迎,小品編劇也是實時關注周邊生活及社會的動向,修改劇本,以迎合大眾。而同一個韓國節目,韓國人捧腹大笑,我們有時卻get不到韓式小品的笑點,說明韓式不能完全迎合我們中國的口味及市場。
國家、民族、地域、文化的差異,看似很遠卻不容忽視。
所以,我認為,韓式小品不會在中國成為主流,它只是推動我們向前發展的催化劑之一。


日韓有一種特別的藝人形式叫搞笑藝人,但是搞笑藝人的地位普遍比較低的(當然也有特殊的如劉在石之類的),他們都有自己的段子和個人技,他們努力用自身的誇張表演還創造笑料。
而中國的小品很多由演員來演繹,他們頂多被定義為喜劇演員或者諧星,和日韓的搞笑藝人還是有區別的。這種差別一時不會消失吧。
並且小品的形式本來就是一種搞笑情景劇,形式單一,中日韓除了表演之外,差別不是特別大。


沒看過但我看見過宋小寶賈玲抄襲的貼,都是韓國人原創的


這個最適合北方人


謝邀謝邀,誠惶誠恐啊,看了一圈評論我又長了不少知識


一群小丑在電視上嘰嘰喳喳也能稱藝?


謝邀,不會.
這小品在韓國本身就發展比較艱難,例如尋笑人,曾經就被廢掉過.
演員生存也完全沒有想像的好.
再說國內的這個韓國式小品,僅從我個人感覺來答:出一個就被看出是抄襲什麼的,被噴的狗血淋頭的,你覺得能順風順水的發展起來嗎?我看是費勁.
謝謝,我就叨叨一下,沒什麼值得看的。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認識的哥哥》里閔京勛的表現?
如何評價李孝利和她丈夫的綜藝《孝利家民宿》?
RUNNING MAN中有哪些細思恐極的細節?
曹璐作為16年的綜藝大勢,17年能否順利延續下去並進一步提高知名度?

TAG:話劇 | 曲藝 | 小品 | 喜劇表演 | 韓國綜藝節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