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主流時尚媒體介入藝術媒體的問題?
比如增加有關藝術評論或資訊等版塊內容,比如創辦一本藝術子刊。
1.高端奢侈品雜誌多少都關注一點,時尚集團的《羅博報告》早就在做藝術品相關內容了。蘇芒太強勢了,自己公司的雜誌也要做竟刊。
2.《芭莎藝術》創刊有一些偶然原因,《時尚芭莎》每年的芭莎慈善夜最後拍得最高的都是藝術品,像09年壓軸就是曾梵志的一幅畫,最後拍了1000萬,連黃曉明都在800萬的時候舉了一下牌,最後那拍家還覺得佔了一大便宜了呢。09年總共才拍了1000多萬善款,就這幅畫佔一半多,這刺激對蘇芒應該挺大的。
3.主流時尚媒體和藝術類媒體的受眾有所不同,主流時尚媒體還是針對奢侈品消費者、有錢階級,藝術類雜誌很多針對的是行業人士。
4.以前主流媒體不做是因為覺得藝術行業媒體太小眾,沒搞頭,現在中國人有錢了,藝術品市場升溫,藝術類雜誌面對主流時尚雜誌競爭也是很正常的事。市場做大了大家都有好處。
大部分子刊將隨著泡沫迸裂飄然遠去,至於版面內容將視主編的口味以各種不同的怪異形式長期存續。
據我所知,國內的主流時尚媒體創辦藝術雜誌現在才剛剛開始,對於藝術媒體來說,這些集團的平台、資源與編輯經驗相比藝術圈內部的無疑具有強大的優勢,但我也看到了不同集團對藝術媒體的具體定位,其中有的媒體對藝術的傳播與解讀並不能讓藝術圈內部的人滿意,當然這都是剛剛開始,需要一段時間繼續觀察。但多一本這樣的雜誌在藝術傳播層面上是有好處的,而對時尚媒體集團來說也能提供給客戶發布產品另一種高品質的平台選擇。
說到根本還是因為市場決定的。首先主流時尚媒體和藝術品的受眾有很大的重疊;另外藝術品如今有泛化的趨勢,主流時尚媒體和藝術品的結合能夠讓彼此獲得雙贏。
「主流時尚媒體」是一片高呼「去買這個!」和「我買了這個!你還沒買?!」的廣告,
「藝術媒體」是一群高呼「看這個!」「誰保護了這個!」「誰糟蹋了這個!」的人,這群人目前在國內還沒見過有主流的。主流時尚媒體已經把能喊得該喊得都喊得差不多了,富人手上的錢還是多的花不完,就只有拿「有形無價」的藝術品來開刀了。玩兒蛋去吧!
受邀回答。
兩個重要原因:
1、藝術是什麼玩意?反映當地社會生活,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意識形態。(百度來的)
價值觀上傾向於物質化的時尚媒體介入藝術則大大提高了讀者對閱讀時尚媒體時可能需要獲得的精神養分,換句普通說法,就是大大提高了時尚媒體的品味和高雅,再換個低俗說法,就是時尚媒體裝逼裝的更嚴重了。
2、藝術是什麼玩意?藝術也是生產力啊,還有種說法,藝術就是創造力的源泉啊就是創意的源泉啊。君不見,從愛馬仕、LV、PARADA到寶馬、凱迪拉克、豪雅、利樂磚,無論是時尚大牌、奢侈品到工業品、快消品,只要和品牌塑造有關,都會和藝術扯上關係,攀上近親。
品牌有需求,在廣告投放上有藝術衝動,時尚媒體自然而然介入了藝術媒體,誰和錢過不去呢?
我只想說《芭莎藝術》醜到極致了。
各位代表的利益本質無區別
「開啟中國藝術時尚化風潮」是近期某主流時尚媒體開辦藝術刊物時提出的概念之一。對於時尚雜誌來說,這個定位是極大發揮自身資源和經驗優勢進入藝術媒體的前提條件。「讓1.6 億中國奢侈品的消費者和已經不滿足奢侈品消費的人群懂得藝術品;」最了解奢侈品消費人群的高端時尚雜誌沒有要在藝術評論或者專業期刊面前偽專業甚至是目中無人。對不分青紅皂白抨擊或者厭惡的,以藝術之名表示不帶你們丫玩的人,我個人認為這不是藝術家,至少不是大家的風範。把各大洲擦屁股的紙拍一遍都可理解為藝術,出於幫助消費者的目的做本雜誌怎麼就不可容忍了呢?還是藝術圈非要要求一本雜誌本身必須「藝術」起來才能做藝術的內容呢?「讓時尚年輕群體熱愛藝術成為未來的消費群;讓10 萬現有藝術品收藏家擁有最新和最全面的消費參考。」定位是謹慎而準確的,沒有妄自尊大,更沒有自己把自己「藝術」化。作為媒體從業者,用開放的懷抱和發展的眼光看待事物是最基本的。妖魔化別人的同時,先想想是不是已經把自己照著自己理解的「藝術家」形象上妖魔化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