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的作品究竟好在哪裡,為什麼我感覺那麼像狗血劇?


JRR托爾金的作品究竟好在哪裡,為什麼我感覺那麼像奇幻網文?


《戲說文豪》

今兒我給大家講一回莎士比亞,這個莎士比亞呢來頭可大了,怎麼樣呀他?「外國的魯迅——最造學生恨!」我七八九年級的時候讀莎士比亞的戲劇,老師帶著我們讀古英文,可惜上課老打瞌睡(中外的古文都很可惡),現在留下來的印象只有一點了。姆們回頭來論一論這個莎士比亞,他生活的那個年代呢,Elizabethan era不像今天有那麼多娛樂,人有一點閑錢就盤串,養鴿子……您當那是王老爺子呢。王公貴胄除了騎馬打獵,也就剩看戲了。這些有錢的款爺租個包廂里拿望遠鏡瞅;沒錢的票友怎麼辦啊,買一個芬尼(penny)的站票唄。要說這看戲也不比今天的相聲高大上,劇院裡面就跟我們從前茶館似的,除了不知道他們賣不賣煙捲兒瓜子兒,香餑餑點心兒,扔毛巾來不來個花活兒……想像大款伙夫都在一塊,那情況怕是也好不了多少。這以前的英國劇院,也不比今天的電影院哪,沒有喇叭,隔了那麼遠看,對白不都得念成「雷雨」似的才能讓人聽清楚嗎?表情還得誇張幾倍,那樓上的人才能瞧得清楚,不然:「您剛來呀?」「可不是嗎?」「這戲園子真夠亂,聽了半天也不知道他唱什麼……」甭說這戲園子裡頭,戲文還要更亂。這莎士比亞還真是蔫兒壞,他不說《關公戰秦瓊》,他改說《聖女娘娘的風流韻事》——法國的聖女和查理王搞破鞋!(請您聽——《亨利六世》!)了解歷史的人一聽,嗨,這什麼詞啊,歷史上根本沒這段,怹編起現掛來了。這戲劇,本質上還是人民群眾的趣味,只不過有點年頭就雅了,您看相聲再過它個二三十年,它雅不雅!……(現在是傳統文化了。)您要說這是毛病吧,這是「時代特色」!

—————————————————————————————————————

但題主聽了這個解釋,心裡頭憋屈,忍不住還是琢磨起來,犯了嘀咕:「這不是嘲笑我沒見識?——『那是你這樣的能批得了嗎?』不行,今天我還是要批他一批。」

「你們憑什麼說莎士比亞好?」題主問。

「因為他是大文豪。」大家都說。

——好嘛,您還是要批莎士比亞,那怎麼辦呢?這時候我們就可以挾洋自重一下——咱們來替題主翻一翻書。話說俄國有個大文豪,大到什麼程度呢,他叫托爾斯泰,托爾斯泰什麼呀?不知道。照說俄羅斯不止一個人姓托爾斯泰,就像在中國,往大街上嚷一嗓子:「哎,那個姓王的——」保不準一個衚衕傳出五六聲答應。可別人提起托爾斯泰,都說:「噢,我知道——就是那個托爾斯泰。」足見他名頭多響亮。這托爾斯泰最恨莎士比亞。您瞧他這麼說——

「嚯,您這說道我心坎上去了!」題主想,於是他高高興興捎著托爾斯泰的話走了,並說:「這是托爾斯泰的話——他也是大文豪!」

再也沒有人嘲笑題主了。


你要是先看莎士比亞在看狗血劇就會說狗血劇像莎士比亞了


反恐精英這個遊戲有什麼好玩的?為什麼我覺得這麼像穿越火線?


先佔坑,看書不要只看劇情,要注意人物、主題、情節的統一。

好的作品,人物就是主題,人物是結構,人物也是情節,覺得狗血,說明你並不能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和他所面臨的選擇困境。

托爾斯泰討厭莎士比亞,對不起,那並不能證明莎士比亞不好,簡·奧斯汀同樣也招一些著名作家討厭,那也不能代表她不好,沒有價值。

托爾斯泰和莎士比亞面對世界的惡,反應是不一樣的,甚至說差距非常大,比如莎士比亞的作品裡的人物善惡混雜,托翁則是善惡分明的。可以說托翁面對世界是一種更加理想主義的宗教的態度,莎翁則比較殘暴,只根據人的心靈來判決一個人的。

前一段剛好和老師溫習《哈姆雷特》和《李爾王》,讀完之後不妨問自己幾個問題:

哈姆雷特為什麼一再延宕自己的行動?他一再的顧慮是什麼?這樣的思考有價值嗎?(這是故事的主題)

哈姆雷特作為一個復仇者,他是正義的,但他的結局是什麼?有意義嗎?莎翁想通過這樣一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

《教父》里的麥克也是哈姆雷特延伸出來的人物,他心狠手辣果斷冷靜,哈姆雷特做事猶猶豫豫,這兩個人的結局有什麼相似的地方嗎?

哈姆雷特本是一個傑出向上的優秀青年,但是命運把他卷進復仇的事業里,他不得不去殺人,他一再推遲自己的復仇行動,他在思考,殺人之後,我還是個好人嗎?一旦殺了人,會不會在罪惡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可以說,哈姆雷特害怕的東西,就是《教父》里麥克所懺悔的。

哈姆雷特其實就是我們,我們在生活中,都想要善良、純潔、美好,但是生活逼著我們做決定,要是做了什麼違背良心的事,我們只好安慰自己,這是為了生活。就像麥克說,這是為了家族!

因為罪惡就是罪惡,用了罪惡的手段來複仇,雖然目的是好的,但人一旦沾染了罪惡,一旦踏上這條路,便沒有歸路。

(以下摘錄老師的講解)

我們都想把心靈和行為分開,把現實和情感分開,把利益和罪惡分開。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即心安理得,同時又能在生活中做一切事。他們要求不要以他們的行為來審判他們,他們要求用他們的心靈來審判他。

所以他們堂而皇之地說,不要怪我對你做的事,我的心是愛你的。

這種把靈與肉分開的哲學,就是現在所有人夢想的生活,因為這樣他們就可壞事做盡,同時又升上天堂。

所以,哈姆雷特和教父都揭示了我們身而為人,在世上所面臨的最根本性的矛盾:目的和手段能夠保持一致嗎?為了善的目的,能夠採用惡的手段嗎?

但我們呢,我們為了目的,可以做一切,一切。

《李爾王》就更有意思,可以說很多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就是在重複上演《李爾王》。

前一段討論熱烈的江歌案,江歌不就是一個活脫脫的柯苔莉亞么。

柯苔莉亞(向父王):好心好意反而落不到好下場,我們並非第一個。

李爾王討論的是:如何分辯善惡;惡人為什麼往往有好的結果,而好人往往有壞的結果。

故事的一開始,李爾王分不清三個女兒誰好誰壞,僅僅憑她們說的話來判斷。怎麼分辨好人壞人呢?他們真的很好辯認嗎?

在李爾王中,犯下這個錯誤的,正是書中最有權勢、地位最高的人。忘恩負義的人活下來了,伸張正義的人卻死了,如果世界是這樣的,那我們如何生活?

戲劇開始的時候,李爾王和三個女兒都在台上,戲劇結束的時候,李爾王和三個女兒還在台上,區別是什麼呢?我們能不能說,莎翁是在暗示,他們的死和第一幕是有關聯的,正是第一幕埋下了今天悲劇的苦果。

比較李爾王和江歌案,我們能不能說,江歌其實犯了一個和李爾王幾乎一模一樣的錯誤呢?

很多人認為第一幕第一景不真實,很假,因為李爾王表現得太傻太天真,這麼簡單的騙局都看不清,還把國土交到她們手上。

要理解這一幕,最好的例子居然是當下的現實!

很多的電話騙局、街頭騙局或網上騙局吧,為什麼這樣生活中的騙局,聽上去總是荒唐不經,不可思議,是個人都看出不可能。

可為什麼騙子要設計這樣的編局呢?騙子要是每個人每個人騙,那成本就太高了,那怕有所得也不夠抵支出,他們把騙局設計得那麼幼稚愚蠢,就能起到一個篩選用戶的作用。只有那些連這個也信的人,才是他們的目標客戶。這些人才最有可能最終上當受騙。

所以,新聞老是報道,有人死活要給騙了打錢,不管銀行、警察怎麼勸阻都不行。所以騙子總能很快地找到最相信他們的人,從而成功施騙。

所以,李爾王如此輕易地就上當受騙,相信了兩個女兒那非常做作、彆扭的謊言,放在今天不是很好理解嗎?

這樣明顯的騙局要取得成功,要從受害人和騙子兩方面才能說明原因,受害人一定是相信自己想的一切都是對的,騙子一定是對他們的這種心理十分了解,投其所好,說中了他們心中所想,所以會被騙子抓住,玩弄於股掌。

惡人最了解好人的心理,懂得投其所好,說好人想說的話,愛聽的話,說他們心裡的話,這才是這種一眼就能揭穿的騙局,竟然還屢屢得手的原因。

所有的好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心理弱點,那是什麼呢?

二個女兒在父親面前說完那一通誰都看出來的,虛假做作的奉承話後,父親一走,兩人立刻就開始商量如何對付父親了。

壞人好象比好人更能區分善惡,,最明顯的一點,壞人都知道自己是壞人,反而好人看不出來。。。這是為什麼呢。

如果人善被人欺,如果真的是惡有善報,善有惡報,這個世界誰還會行善呢?

李爾王可能是人生當中唯一能讀到的,壞人比好人更厲害、更強大的小說,以至到最後,他們當然也沒有逃脫報應,逃脫因果律,但那是他們自相殘殺,才得以了結。

正是莎翁第一個提出了,看一個社會的好壞,不是看他有多好,而是看他的壞。這種騙局,或者說電信騙局能夠在這個時代興風作浪,反映的是我們的世道人心。

李爾王被逐荒野時,還憤怒得想要報仇,考狄利婭帶法軍正是為了幫助他,結果正是戰爭,把她最後推向死亡。這場戰爭,好人尋求向壞人報復,多象江歌的媽媽憤而在網上公布劉鑫的資料。以為是正義之舉,其實卻遭到大慘敗,反而加劇了悲劇。

第一幕的李爾王和最後一幕的李爾王,好象同樣的憤怒, 同樣的絕望,但精神卻是不同的。

在第一幕里,李爾王也絕望,也憤怒,因為他發覺他最疼愛的小女兒不愛他,他也狂吼,但他吼叫的是」我、我、我「。

在最後一幕里,李爾王吼叫的卻是 你、你、你。

這樣一個故事,這樣的人物歷程,莎翁想說什麼呢?

好人太自大了,連壞人都懂得這一點,所以懂得如何利用你,懂得說你喜歡聽的話,壞人都懂得理智判斷,好人卻從來只聽從自己的判斷和心意。要去最大限度地感受他人,才可能糾正我們過度的自以為是。

莎士比亞500年前寫下的故事,還會發生,這才是最悲傷的

不幸的重擔不能不肩負;感情是我們唯一的言語。年老的人已經忍受一切,後人只有撫陳跡而嘆息。

然而最讓我悲哀的是,那麼多好的文學作品已經講盡了人間可悲事,竟然那麼多人既看不懂還要說不好…………讓我先靜一靜。


莎士比亞通過他的詩歌和三十幾部劇作提出了什麼樣的見解呢? 我覺得可以用兩句話概括。第一句話就是羅馬詩人維吉爾在《牧歌》第十首中那句話 Omnia vincit Amor: et nos cedamus Amori——愛征服一切,讓我們屈服於愛吧。……第二句話就是羅馬作家西塞羅《論神性》一文中的一句話:ad harmoniam canere mundum——宇宙和諧地歌唱。——楊周翰


我讀到他的首頁,就使我這一生都屬於他。——歌德


他非一代騷人,實屬萬古千秋。——本·瓊森

上帝夢見了世界,就像莎士比亞夢見了他的戲劇。——博爾赫斯


寧可失去一百個印度也不願失去一個莎士比亞。——丘吉爾


我在大學階段開始讀莎士比亞,也就是從那時候起開始了解悲劇、走進悲劇,深入研究悲劇。這是如今構成我去了解人類某些重複模式的基礎。——奧巴馬


大仲馬的作品究竟好在哪裡?! 為什麼我感覺這麼像起點文?!


莎翁的好劇本里隨便一個人物抽一句話出來就能把人物立住塑造形象,狗血劇洋洋洒洒十幾萬字的劇本,人物形象你再怎麼挖就那麼幾個字,薄得和紙一樣,哪裡來的可比性?


不是他狗血,是因為模仿他的多了,後來才覺得狗血。

畢竟人家定義了經典


你看的大概是a midsummer night"s lewd dream吧


紅樓夢狗血不狗血。
一個官二代和一眾女眷的故事……


推薦閱讀:

枕著莎士比亞的著作睡覺會做什麼夢?
「英雄雙行體」詩歌是什麼?莎士比亞的此類詩歌有哪些代表作?
有人給我留言,留的莎士比亞的一句話,什麼意思?
威尼斯商人里的夏洛克算是一個悲劇人物嗎?
《麥克白》中女巫關於「班柯的子孫將成為國王」的預言為什麼沒有實現?

TAG:威廉·莎士比亞 | 莎士比亞全集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