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郭敬明和韓寒所代表的80後作家的淡出,為什麼沒有90後來填補文學界的年齡空缺?
謝邀。
先聲明句,我的回答可能挺答非所問的。
六年前跟南方報業某位老師說過段玩笑話……
雨果和大仲馬都生於1802年——妙極了。書眉:1802年作家。
福樓拜和波德萊爾都生於1821年——很好。書眉:1821年作家。
巴爾扎克1799年生,鬱悶不已:沒法自吹19世紀作家了。
20世紀編輯苦悶透了:海明威納博科夫博爾赫斯你們集體生在1899年是要坑死我嗎?晚生一年我們就能說你是世紀初作家了好嗎?
私人看法:
用年齡來劃分作家是最可憐最無奈的一種。比這個高級一點的是以主義流派或虛構個把名詞(比如海明威特別討厭斯泰因稱他是」迷惘的一代「)來命名。總之,用」XX後「來命名寫作者,都是一種只徒省力的,報紙標題的、年鑒式的粗疏分類。
至於寫作者所謂的」年齡空缺「,更有點把寫作者當成流水線產物了。貢布里希的說法,只有藝術家,而無藝術。文學藝術各行各業都一樣,有高峰,有低谷。寫東西不是工藝產品,不是每代都能出一個人的。20世紀歐洲音樂誰又能說能完美接班巴赫了?荷蘭自倫勃朗死後可有出一個可以和他媲美的人物?挪威可有人壓倒易卜生或比昂森了?一個大師的形成和出現本來就是機緣巧合,不是玉米地一茬茬長,所以本來就無所謂「空缺」。
當然,此問題談論的「文學界」,未必是我在說的「文學界」。還是說回「填補空缺」的事吧。2007年吧,北京某學院,我親耳聽過某領導在那裡說」現在年輕人寫東西的是越來越少了「。我當時跟領導說:我覺得,當下寫東西的一點也不少。相反,因為媒體方式的變化,我認為,堅持在寫東西,而且寫得好的年輕人,其實是越來越多。之所以有「他們不露頭」的錯覺,只是因為他們沒有如傳統方式的「出書,進協會,進圈子,得獎」式的「上天庭當弼馬溫」式的流程,於是沒有得到天宮的讚許,還是下界自由自在的妖猴,而已。
我們大多數所看到的與其說是「文學界」,不如說是「傳媒與其他勢力共同構造的文學界」。我了解的出版行業傳媒,自2004年之後,和資本與網路的三者勾兌算是日益緊密。所以,不只是網路,也包括資本對出版行業的參與和運作,以及「上頭」持續的審查和監督,才醞釀成如今我們所見的這般形勢。在水面上,看似寫作的人很少。而在水面下,憑藉網路,有許多年輕人在懷著野心努力寫作,只是我們也許看不到而已。90後還小,沒有足夠的閱歷,出不了有價值的文學作品。孩子只有在詩歌和藝術上可以與成人抗衡,但是現在詩歌也已不受關注了,所謂文學,普遍都看成是小說。80後作家20歲左右成名是個獨特現象,現在的90後如果再寫小說也和他們當年的差不多,引不起關注了。90後作家崛起需要與80後完全不同的一種方式。其實70後作家的崛起也才是近幾年的事情,所以90後不用急
樓主你忘記了最重要的一句話:文學既人學。文學修養是需要年齡和閱歷的,90後還沒有足夠的積累,韓寒是有才氣有想法的奇才。
補充一下,作家的出現不光是個人素養問題,還和社會影響以及出版制度有關。國內到現在也沒有一個能充分鼓勵作家的出版制度(實體書)。至於說網路文學,現在還很難說對真正的文學有什麼促進,只能說多了一個入門更容易的發布渠道,尤其起點之類,爛書成堆的原因也在於大多作者只為求財的心態,都在寫讀者想看的,而不是自己想說的。
我以為九零後作家應該是用顏文字和各種表情圖來寫文章的~
作為一個於1995出生並且與同齡人格格不入的90後,我對這個問題有更切身的看法。
首先是閱讀品位的問題。我不知道80後那一代的情況如何,但我深知90後這一代在這個方面簡直不堪入目——他們把閱讀相當地肥皂劇化。也就是說,他們評價一本書的標準不是有沒有內涵,而更在意它講的故事是否有趣。因此像《斗破蒼穹》這一類的網路文學才有了生存的條件。我身邊2/3的男性同胞沉溺於這類讀物,女性同學呢,稍微好一點的就是張小嫻、敦敬明,稍微差點的只知道他們的眼中似乎只有追星和所謂的愛情。他們幾乎已經喪失了思考的力量,想想看,一代人讀著這些幾乎對大腦沒有任何營養的讀物長大,遣詞造句的能力可見一斑,還指望這些人寫出怎樣的文學作品?
舉個近一點的例子,我最近在看《閱微草堂筆記》,看了一半,我深有感觸地寫了一篇文章,比較了《子不語》、《聊齋志異》以及《閱微草堂筆記》這三部志怪小說的不同。寫完後我遞給一個和我挺要好的女性朋友看,她瞄了瞄,「cao,這麼多字,不看。」
其次是社會閱歷的問題。我們這群人活了十幾年,再大一點的也就二十幾年,其中就有一半以上的時間是在學校里混的,見到最多的也就是老師和同學,經歷過的事情瑣碎得不足掛齒,這樣的生活閱歷能寫出什麼呢?有人說這樣也可以寫寫校園青春文學啊,這些人未免太天真了。一部好的文學作品不是僅僅要有好的主線,我就見過我非常多的朋友在寫一些武俠玄幻校園青春小說,我一看,媽的還不如我把它直介面述出來順暢,寫出來都是流水賬。
我不知道這究竟是不是娛樂至死自私自利並且極度勢利的一代,但我這個學渣在高中這兩年多把我們這一代人看得清清楚楚,垃圾讀物和遊戲是男生們的精神糧食,帥哥明星和韓劇是女生們的精神支柱;成績差的時候抨擊教育制度,成績好的時候看不起成績差的;看同齡人如此,愈加對這個國家失望。
有時候真想化身霍爾頓,沖著他們吼:「你們這群他媽的窩囊廢」。
說到底這真離不開失敗的教育,而實際上最失敗的是語文教育,最可憐的也是語文教育者,他們本身是知識份子,卻又被迫淪為劊子手,只能教會學生填鴨。詩歌鑒賞題目需要按照模板去答題、作文也要有相應的格式和套路,這樣的教育,唉。
衷心愿他日我的下一代們能清醒地嘲笑我們這一代的無知。首先,堅決不贊同韓寒和郭敬明能代表「80」作家。
就我看來,張佳瑋,當年明月,南派三叔,杜車別(1978年出生),等等,比這兩個小丑更能代表80後作家。
其次,現在80年後的年齡在20~30,正是創作的高峰期,為什麼說他們淡出了呢???
如果是說青春言情小說的話,並非80後淡出,而是現在的青春言情小說已經泛濫了,少男少女們更多是親身體驗,而非通過小說來了解愛情,是青春體小說本身淡出了社會視野(當然也在蓬勃發展,但已經無法像當初那麼吸引人的眼光)。
好吧,身為90後,本來應該肩負起偉大使命的,可惜俺陣亡了.......。
因為90後的都被忽悠去新媒體寫軟文了,這是浮躁的時代
不得不作為一個90後路過並發一下言。
首先我暫且以較現實的態度描述一下如今同齡人間的情況。
看書的並不少,但看認認真真的文學作品的不多。電子書有那麼多,大部份都是些幻想小說,翻到散文,或社科類讀不下去幾個字。
當然在這之中熱愛文字的還是有的,但是更現實的問題是,目前大多數都處於學校這個環境下。升學競爭壓力一大,多少人沒能保住自己的文字轉而被套在各種模版里。
至於網媒,對於知識面的拓寬和信息的獲取有很多幫助,有的時候還能加深思考以及活躍思維。但對於文學創作來說,網媒的益處反而不大。儘管門檻很低,可被關注的多是大眾文學,最後捧出的也頂多是熱鬧一時的話題。真正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需要好幾年的創作時間,而網媒那些每日更新幾千字的,能有怎樣的質量。
個人而言並不反感以年代劃分一群人。一個年代裡的人所體現出的特點,或許也能反映出一個時代下社會的種種情況。
目前文學界中90後的確沒有什麼人聲名大噪被捧得炙手可熱,但憑自身所接觸到的同齡人,也有優秀的人在。或許也不必急於表述,好好沉澱一番再展現於世人的文字說不定更好呢。
有名氣的作家不外乎兩類——
一是有名的寫手,他們大眾親和力強,被許多青少年喜歡,尤其能被當代大多數憤青、文青追捧的,譬如郭、韓,他們的作品自下而上被推到公眾面前,推到輿論面前,於是引起大範圍討論、爭執……名人也就此產生。
二是無名的名人,他們往往得不到大眾的「喜愛」,更談不上追捧,因為層次不同。他們在生時一般名聲不顯,作品不傳,但在死後或是老年,才能漸漸得到認可。這些真正有豐沛內容,有獨特思想的作品會在社會上層,在精英中傳播,漸漸的,到了名聲大噪之時,方才進入大眾視線,與前者最大的不同便是——他們的名字自上而下得到彰顯。
有時候,這二者也會「混淆」。比如前者因其巨大的讀者群,因其廣泛的影響力,會被一些沒有文化的文化人吹捧,被上層掌權者當做一個標籤,當做所謂一個時代的烙印,賦予其一種模糊而腫脹的意義——這意義在一般人眼中無疑帶著金邊。
與此同時,第二類名人,也會因為其愈發廣泛的認同度,愈發巨大的名聲,被大眾當做標籤,招來許多假讀者——他們就像體育界的假球迷一樣,不過是把名人當做談資,將作品作為「見識」,相比於原著,他們更喜歡「解讀」,相比於獨自體會,他們更傾向熱烈討論。於是,在這種討論中,他們的思想被飛揚的唾沫掩埋,他們的可貴之處散發出庸俗的油光。
這幾年,我跟90後的作者接觸得也蠻多,出席了一些90後作家論壇,到大學裡開講座,跟他們交流,因為編刊物的需要,也讀了很多90後作者的作品。總體的感覺是,90後的作品,怎麼酷怎麼來,深度對於他們是第二維度。大概是因為年齡的因素吧,很多作者還停留在「寫自己的故事」的階段,但也慢慢的,有一些90後作家已經上軌了,比如普魯士藍、李唐、周愷、林為攀、林麥琪、夏周、黃育蘭、辜妤潔、符虛、蔣在、原筱菲、一唏等年輕作者,都非常值得期待。
另一方面,我十分理解90後文學的尷尬。這種尷尬和像我一樣後知後覺的八零後作家是一樣的:純文學刊物的日漸式微讓願意寫純文學的人找不到歸宿,發表在雜誌上的作品已經無法像上個世紀那樣引起人們的關注;曾經推出韓寒和郭敬明的新概念作文大賽已經漸漸失去造神能力,而另一邊郭敬明的公司就像蘋果系統一樣自我圓滿並不對外開放,年輕作者很難擠得進去;網路文學風生水起,但一將功成萬骨枯,最後只能在文學網站輸送泥沙俱下的海量更新面前望而卻步;至於影視改編和出版,自然是這裡面最大塊的蛋糕,然而影視與出版本身很難去兼顧開發「發現」渠道讓新人往上走,而媒體每天的新聞熱點往往爆滿,沒有誰能顧得上一個小作家的星星之火何時燎原。
但無論如何,一個十幾歲二十幾歲的年輕人,願意靜下心來寫作,我都覺得是十分難得的事。我們都從那個年齡走過來,也都明白年齡的極限意味著什麼。控制青春的躁動是非常需要定力的。
- 社會整體風氣的浮躁導致了文學發展的不淡定,各種魚目混珠。
- 文章讀者的推波助瀾,將一些好書完全隔離在了大眾的視野範圍之內。文章讀者的價值取向問題扼殺了一大批優秀的作者,讓他們無法在大眾視野中出現,當代文壇充斥著各種各樣娛樂大眾的垃圾。
- 作家的生存狀況慘烈,導致很多優秀作家放棄了寫作這一條生存的道路。
- 其實中國不乏優秀的作家,只是缺乏一顆發現的眼睛,只是缺乏另一本《萌芽》。
寫得好的多了去了,這20年,基本上是寫得好的越來越多,寫得越來越好。不知道不說是你們無知,也是時代的嚴酷。基本上自從韓寒這水平的開始被當作作家而來,寫得好的就開始沉入深海,其中大部分是沒辦法浮上來,小部分人保持了鯨魚的沉默和驕傲。
或許因為現在的年輕作家,無論從知識,文筆和對世界的理解上都超越了這兩個傻屌好幾個檔次
時無英雄,豎子才能成名。英雄輩出的年代,優秀的作家沒那麼亮眼也正常。
況且真是時無英雄嗎?韓寒出名的那幾年,比韓寒寫的好的作家多得是,不過是韓寒會炒作罷了
跟互聯網關係不大,跟整個中國開放後形成的浮躁心態有關。作家是書寫靈魂的人,現在的人哪還有什麼雞巴靈魂啊。這個國家很穩定,但是不亂。亂世出英雄,所以出不來什麼文學人才很對。這年頭該出現商人,比如你們IT英雄,比如靠碼字掙錢的網路寫手,就是出不來作家。
韓寒只是個特例,很多人嫉妒韓寒,沒用。
我相信90後或者什麼後也會出現作家,但是必須等00後,10後能認識140個字以上,有了這些人的市場,他們90後才能起來。你說80後以前的人誰他媽會看一個90後的白痴寫的文字呢——除非你是個天才。話說回來了,你要是個天才,那不早出來了嗎。我們有一批文藝青年,最青春最純真的夢想是成為作家。
但我們沒有像蔣方舟的媽媽那樣的家長強迫我們從小學就開始要寫作。所以我們技藝淺薄。我們沒有從小就給我們人生定位的父母,所以我們有的時候混到大學,都不知道除了錢能追求什麼,更別說追求文學。其實即使有父母直到我們人生定位,都是希望我們有份固定工作,希望、指導、或強迫我們考公務員。即使我們有做作家的夢想,都只是夢而已,拗得過現實再說,來自家庭的壓力會比較大。家庭里沒有讀書的氛圍,長大就不會有讀書寫作的習慣。
在小學,我們的父母更關注我們的成績,這最直接但又最膚淺的表達方式。我們不能寫自己的東西,我們如果在雷鋒日不寫扶老奶奶過馬路,深感雷鋒精神,就被判不及格,然後父母就會責罵這次作文成績怎麼那麼差。就如我們必須在建黨節,國慶節感受學習科學發展觀。 中國教育不鼓勵自由寫作,造成我們思維定勢,寫不出。
很多學生沒有時間看書,而且很多學生沒有心思看書。因為現在的教育使很多孩子認為在校學習是負擔,看教科書艱難,更別說文學書籍了,沒有一定的耐性,處於貪玩時期的學生們是不想在課餘時間觸碰書本的。不看書,文章自然寫不深入寫不好。在校時間看課外書是要被沒收的,但不看課外書,我從不認為就是十二年的語文書能給學生更深的寫作能力。並且太多學生厭惡語文了。本身家長和老師的教育教學方法就不是定位在培養作家文學家。鼓勵數學家科學家會比較突出。
尤其在高中,孩子長大些了,玩的學生更想玩,學習好的學生向更深入的科學領域邁進,文學?數唐宋八大家都數不過來。直至到高三,我才從掙扎中在我渾噩平庸的學習生涯中拷問自己,我的夢想是什麼,不是家人希望的重點大學,而是我想寫作。但顯然,高三不重視你的文學。所以我夜夜夢想暑假後就能自由地寫作了。但暑假之後生活中的事很多,它被一樣一樣推下去。我們想要追求夢想的意志力都不夠堅定。
後來我用3天寫出了一篇散文,30KB,又不知道應該找准目標該往那個地方投比較好。我現在才有自由追求自己的夢想,偷偷寫作不讓父母知道,因為父母並不想自己的孩子成為作家,中國作者很多,出名賺錢需要機緣,不然就像古代窮酸秀才,如果把它當正職,儘管自己才華橫溢也難保會在死後才華才被肯定,父母肯定考慮到了這點。而且大學後又有自己的專業要學習。將來工作時當然也會短淺地選個相對穩定相對賺錢的職業保障好自己的生活才有資格談理想。我們都沒有膽量放手一搏追求夢想。我們都不夠堅定。當寫作成為副業,大作家就難出現。如果90後前面十九年都活在父母師長的計劃里,活在中國教育里,現在才有機會追求夢想,您提的問題是不是言之過早?(我93年。)
作為我本人,非常討厭以年代劃分作者,每個優秀作者都是個性鮮明的人,哪能分類。同一年生的就是一類,賣豬崽呢。難道1966年到1976年間生的人都叫「文革類」?文革失敗了,難道那批人就叫「文革敗類」?時代劃分人,明顯不科學。但是,這不是關鍵,關鍵是,他堅持認為,他認識的那批人(也就是照過面的吃過飯的那些碼字的),寫的東西才算文學。並假裝以引導教育的口吻,指引年輕作者。 ———韓寒《文壇是個屁 誰都別裝逼》
鮮明旗幟的支持韓寒。我想說,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樓主似乎認為郭敬明和韓寒代表了80後作家。
而在大致對文學有一些了解的人看來,先不要說80後這一代人里有沒有真正有代表性的作家,那是怎麼也輪不到韓寒和郭敬明的。
韓寒的文筆平平無奇,言辭機智,觀點有時也還算得上獨特,富有大眾親和力,但他只能算一個公知(無貶義),而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作家。
郭敬明是靠賣字為生的。但我認為他賣的是快消品,也算不上作家,他更像一個偶像和商人。
我比較接受同是80後的張悅然和春樹是作家的說法。淡出?何出此言呢?
郭敬明不是還在辦雜誌么?
韓寒不是活躍在微博上么?
我覺得,如果單純看寫小說的話,現在他們似乎不是把這個放在大家所看得到的主業上,郭敬明轉戰到了雜誌,韓寒當了爸爸有了家庭勢必會精力有所轉移。
另外,醞釀小說作品也是需要時間的。
90後的文學代表,說實話作為80後的我是不關心他們的作品,因為他們寫的不是給我們看的,更不是給70後看的。
敢問樓主是幾零後呢?
韓寒和郭敬明都是劃時代的作家,前者開闢憤青公知之路,後者45度仰望星空。你不覺得90後作家基本上都是郭敬明嗎,當然不會有傑出的領軍人了……
推薦閱讀:
※林語堂的《京華煙雲》里為什麼姚木蘭喜歡林黛玉?
※如果中國古代好酒的文豪們接觸到啤酒這種飲品,他們會用怎樣的詩句來形容?
※為什麼都是說大白話,但是白居易就是詩人,而乾隆不是?
※封神演義中怎麼評價陸壓這個人?
※《霍亂時期的愛情》中為什麼費爾明娜 · 達薩會和佛羅倫蒂諾 · 阿里薩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