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關羽張遼投降無損他們光輝的一生,但于禁投降卻成為一生的污點?

老實說挺替于禁不值的,戰敗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天意,然後又出了個愣頭青龐德寧死不降……另外看到一種說法說于禁投降是考慮士卒的性命,不知道可信度高不高?


謝邀。

三國時降將極多,獨于禁這麼苦,基本就死在這事上頭,是因為:

首先,曹操對他的投降不爽。

太祖聞之,哀嘆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

於是曹丕就懂了,就故意讓于禁羞愧死。

帝使豫於陵屋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禁降服之狀。禁見,慚恚發病薨。

實際上,于禁投降後,又因為荊州被呂蒙襲取,一度在東吳,孫權對他還是很客氣,但是虞翻不給面子:

魏將于禁為羽所獲,系在城中,權至釋之,請與相見。他日,權乘馬出,引禁並行,翻呵禁曰:「爾降虜,何敢與吾君齊馬首乎!」欲抗鞭擊禁,權呵止之。

我得解釋的是:
曹操和曹丕,都不算什麼厚道人;虞翻在史書里「高氣」,特別愛得罪人,所以他們的評斷說是蓋棺定論,不能說是厚道;但話說出來了,就這樣了:輿論是很重要的。
作為對比,劉備手下的黃權就投降了曹丕,但劉備很給他面子,體念他的難為之處,所以黃權的名聲就好得多。
跟一個厚道的主子,多重要啊。

話說回來,為什麼曹操對於禁投降這麼不爽,于禁也很愧恨呢?
第一,如曹操自己所說,于禁跟了他三十幾年了。張遼跟呂布、關羽跟劉備,都沒那麼久。
第二,于禁被擒時是左將軍,假節鉞。當時曹操屬下,除了夏侯惇,差不多就他最高了,等於一個中央軍司令,有獨立裁奪權。張遼跟關羽沒那麼高的官位。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很少人提及的一點。

于禁的特色是,「最號毅重」,非常的剛毅穩重,非常的嚴格。宛城之戰時夏侯惇所部劫掠民間,他當場就殺。曹操想奪朱靈的兵符,派于禁去,于禁直接解決問題,朱靈全軍被他威懾,不敢動。
就是這麼個剛毅正經、一絲不苟、執法嚴明的人,老來降了,晚節不保。

雖然有許多說法,認為于禁是想保證士兵生命才投降,但到底輿論壓死人。

這就像,一個平時特別正經、滿口仁義道德一輩子的老學究,忽然被人當眾揭出電腦硬碟里1T多的AV。
你可以想像他也會羞赧得「靠,以後怎麼出門啊,不活了」。


v0/

謝邀~

這兩天有點忙,都沒咋來玩。
先挑這個有趣的問題回復一下~

這個題目,不應該只拿關羽和張遼來做對比,雖然他們很典型。
應該多挑幾個樣本,找出降將待遇的規律。
三國時候除了降將,還有叛將,比如甘寧這種事三主的。不過咱今天只看那些被迫投降的倒霉蛋。

投降後待遇不錯的人物,一時間只能想到這麼幾個人,先列出來:
關羽、張遼、黃權、龐林、嚴顏、潘濬、張郃、姜維、羅憲、孟達。

被困住或者抓住反正跑不了組:關羽、張遼、嚴顏、潘濬。
在老東家處混不下只能跳槽組:黃權、龐林、張郃、姜維、羅憲、孟達。

于禁同志明顯屬於第一類,入地無門插翅難逃,跟被摁地上沒啥區別了。
不過分析第二類群眾的事例,也有助於咱們整理思路,琢磨降將怎麼才能收到尊敬以及重用呢?

混不下去組

黃權與龐林。
老劉伐吳打輸了,守在江北防範曹魏的黃權和龐林被吳軍把前後兩頭道都給堵死,回不去了。
於是這兩位沒轍,又打死不想向東吳低頭,就結伴北上投降了曹魏。
這二位的地位都很高,黃權是巴西閬中人,當地土豪,時任鎮北將軍。這可是重號將軍。
龐林則是劉備的好朋友龐統的親弟弟,時任荊州治中從事。應該算荊州班底的代表人物之一。
而以他倆如此重要敏感的身份,在漢魏兩國,都沒有被責難,還受到敬重。

張郃。
這哥們的事兒大夥都知道,跟郭圖不和,被後者算計的沒法回去了,索性就降了曹老闆。
屬於『你丫不仁我特么就不義反正都是你特么逼的』的典型人物。
遭到了曹老闆非常當回事兒的重視,並得以大放光彩。

姜維。
伯約的事迹也是耳熟能詳,上進青年中郎小姜有心抗敵,被直屬上司馬遵拋棄
於是中郎小姜棄暗投明,投入諸葛丞相懷抱,成就轟轟烈烈當之無愧的最後一任漢朝大將軍。

羅憲。
這位仁兄很猛,但人家其實是學文的出身,不是天生武將,老師還是譙周。
劉禪投降後,時任巴東太守的羅憲哭了三天,結果趕上東吳來打秋風。
狡猾的東吳想騙羅憲讓出永安,趁機奪取巴東。估計東吳的狼尾巴太顯眼,羅憲特痛快的翻臉了。
處於對落井下石的盟友的憤慨,小羅宣布率眾降魏,堅守白帝城。
面對陸抗、步協、盛曼三批人將近五六萬大軍圍攻,小羅生生扛了半年,把陸抗耗疲沓了。
後來小羅在魏晉都受重用,對伐吳也貢獻頗多,狠狠地出了口惡氣。

孟達。
這傢伙因為不救援關羽,又和劉封鬧翻了,害怕被老劉清算,就捲鋪蓋投降曹魏了。
曹丕為了噁心老劉,對孟達非常禮遇。夏侯尚與桓階跟他關係也不錯。
有個事兒大夥一直沒太在意,孟達的籍貫是司隸,這傢伙隸屬東州軍,不是益州土著。
他爹是前任涼州刺史孟佗孟伯朗,就是討好張讓,斗酒搏涼州的那個傢伙。
他們孟家在司隸也算大戶人家。孟佗、董卓、劉焉。真有趣。
考慮到那些家族的人際關係……越發覺得曹丕噁心老劉的用心真險惡。-.-
本質上,孟達投降的原因和張郃差不多。

以上,混不下去組的降將們,基本都有個幾個共同點。
一,事兒辦砸了不是我的責任,要麼是老闆自己掉鏈子了,要麼是形勢逼人。
二,老闆要弄死我,我不能等死啊,反正他不要我了,那我當仇人,臣屬關係就自動解除了。
三,遇上事兒的時候,我可沒慫。姜維對抗諸葛亮,羅憲給陸抗吃癟,就連孟達都敢打劉封。

然後是跑不了組

潘濬。
這是一個非常倒霉的倒霉蛋。武陵人,劉備荊州班底中理所當然被寄予厚望的明星之一。
最關鍵的是身份,他是蔣琬的表弟
關羽被孫權害死後,小潘宅在家裡蒙著被子悶頭哭,孫二狗上門又是拉著手說體己話又是擦臉。
小潘遂降,日後官至太常,遭到東吳上下普遍的敬重。
基本上,這是一個一把手被壞人暗算了,二把手被壞蛋堵在屋裡,最後被迫失身的故事。

張遼。
遼爺威名赫赫,事迹不需要贅述。
呂布被曹老闆幹掉了,遼爺就老老實實的率部投降。
這是一個沒啥尿點的,老大自己不爭氣嘬死,小弟沒了效忠對象,順勢改換門庭的故事。

嚴顏。
老嚴頭是三國里我個人最喜歡的降將,因為這老頭兒太萌了。事迹大伙兒肯定也都熟悉。
老頭兒被張飛抓住了,要他投降,老頭兒特橫的說:「咱這兒只有斷頭將軍,沒有投降將軍」。
張飛那脾氣咱都知道,嚷嚷著就要把老頭兒拉出去砍了。
老嚴頭特硬氣地往外走,臨了還不忘嘀咕一句:「砍就砍唄,瞎咋呼嘛。」
估計是把張飛給氣樂了,又把他拽回來,親手釋放,並隆重款待,把老頭兒哄高興了,遂降。
這是一個碎嘴小老頭兒牛逼哄哄不怕死,又靠老碎嘴救回小命的故事。

關羽。
關二爺的事迹幾乎是個人就知道了,不過我還是得啰嗦兩句。
要說二爺這投降投的,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老劉生死未卜的時候,降了曹操,立下足夠補償曹操恩情的功勛後,又依然重投舊主
把投降生生干成了借調,降將當成了客將。
最匪夷所思的就是在做客將時,衝進上萬人的軍陣里當著上萬人面,把人家主將腦袋剁下來。
更可怕的是干出這種事兒後居然還毫髮無傷,拍拍屁股拎著人家主將的腦袋回來了。
就算當時沒人確信他還會重投老劉,這種可怕的功績也足夠駭人聽聞了。
比曹老闆自己的親班底還要玩命,所以後來走人的時候,根本挑不出毛病來。

還得讓人仔細琢磨琢磨,如果當初關羽沒投降,一賭氣自殺了,曹操得在顏良這多死多少人。
說真的,你試試在一萬巴西球迷的包圍圈裡拎著傢伙把羅納爾多捅死。

綜上所述,或是別人困住或是跑不了的降將們,大概都有這麼幾個共同點。
一,老大嘬死,我是無辜的。
二,老子不慫,拒絕投降打算尋死,殺不殺我就是你的事兒了。
三,老大不知道是死是活,於是投降。但是償還了你不殺的恩情,我該回哪兒還回哪兒去。

那麼,針對這些成功降將們,我們可以得出幾條結論。
如果你是一員降將,如何保證你得到對方的禮遇,甚至不會被老東家記恨呢?
首先,你不是失敗的主要責任人。
其次,你在面對失敗時,做出了足夠多的努力。足以報答老東家的恩情。
最後,面對生死關頭,你不慫

拿處境和于禁最像的老嚴頭來做比較。
嚴顏是力戰被俘,已經盡了自己的職責。在面對張飛的威脅時,堅守住了臣節。
被張飛的人往外推,寧願選擇被砍頭的嚴顏已經做夠了一名臣子能做到的一切。
哪怕日後面對劉璋,他也可以毫無愧疚。
而赦免嚴顏那是張飛的選擇,從這裡開始嚴顏已經為劉璋盡忠完畢,之後的事情是一個新的開始。

張遼投降的時候,呂布這個山頭已經被踹平了,當時的張遼是個無主之人。
更何況呂布自己都願意投降,又能要求張遼什麼呢。
他面對的是一個要不要為呂布死節的問題,很顯然張遼覺得不值得。於是做出了更有價值的選擇。

關羽的投降是最不像投降的投降,充滿了江湖豪俠快意恩仇黑白分明的颯爽。
你把他和曹操當成兩個比試的俠客,會想的更明白。
關大俠失手敗在了曹教主一干人手下,曹教主饒了他一命。
於是關大俠以恩報恩,親手殺了曹教主死對頭袁幫主手下的顏長老,解了曹教主的難局。
報了不殺之恩後,關大俠事了拂衣去,重歸江湖,尋兄覓弟。
這整件事根本是武俠小說的情節,偏偏發生在歷史上了,偏偏發生在最不廢話的陳壽的史書里了。
神人啊。

于禁於文則和這三位都沒有可比性。

他能算是力戰被俘,但很遺憾,于禁在這次戰敗里要擔負主要責任。畢竟他是援軍的主將么。
是他自己把事兒搞砸了,一點都不無辜。哪怕曹丕事後不噁心他,敗戰之罪也還沒過追溯期呢。

《三國志.于禁傳》里說:「……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
似乎沒有什麼抗拒,這情景可能就是關大俠踩著船帶人來了,老於琢磨了一下,就投降了。
換言之他慫了。不管是被迫投降還是被困投降,兩種降將想洗白都不該出現的一種狀況。

也就是說,于禁雖然敗戰,但好歹是在盡臣職,干他該乾的事兒。雖然干砸了。
而真正考驗人的時刻,在面對生死與臣節的選擇。
嚴顏因為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守節,慷慨赴死,於是得到了大家的尊重。

這就是一個面對自己本心的考驗,連賭博都不算。
張飛那個暴躁脾氣,火兒一上來就抽人玩的主兒,你怎麼知道他敬你是條好漢就不會殺你?
我嚴重懷疑,如果老嚴頭不是碎嘴賣萌,他是否真能躲過這一刀。
在決定慷慨赴死盡忠守節的那一刻,嚴顏已經死過一次了。後來張飛給他的是新生。

于禁在面對這個選擇時,儘管對象是公認比較厚道的關大俠,他還是慫了。
事實上關大俠確實剁了不慫的龐德,雖然我覺得主要是因為這二逼的話太拱人火兒。

那些有勇氣死節的人,就算最後沒死成,也會得到人們的敬重。
因為他們已經證明過自己了。很遺憾良將於文則沒扛過這一關。
殉命死節並不一定是必須,這不會成為評價一個人的主要標準。
真正重要的是,在面對這個問題時,你做出了什麼選擇。

那麼于禁是不是有必要選擇死節呢?

戰國策里有一個故事,最能說明這個問題。
《戰國策.趙策》:「晉陽之孫豫讓事知伯,知伯寵之,及趙襄子殺知伯,豫讓逃山中,曰:『嗟呼!士為知己者用,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智氏矣。』……趙襄子曰:「子不嘗事范、中行氏乎?智伯盡滅之,而子不為報仇,而反委質臣於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獨何以為之報仇之深也?」豫讓說:「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於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

豫讓的老主顧范氏和中行氏都被知伯幹掉了,但這兩家對豫讓都僅僅是普通的待遇。
於是豫讓也以很普通的忠節回報他們。
但是知伯以國士的待遇對豫讓,於是趙襄子殺死知伯後,豫讓不惜自殘,也要以命相報。
最後趙襄子也成全了他殉節的志望。

呂布對張遼,絕對談不上有多麼了不得的恩遇,肯定不如高順。
於是張遼也僅僅以眾人報呂布,高順則以死相報。哪怕後來呂布疏遠他,也要報答之前的恩情。

劉備對關羽、曹操對關羽,都是國士的待遇。關羽剛剛投降的時候,肯定也遭受過非議。
但是他用行動證明了,他不是一個急於尋死來展現忠誠的莽夫。
先殺死顏良報了曹操不殺的恩情,立下了足以回應曹操禮遇的功勛。
再捨棄榮華干冒大險重投一窮二白的劉備,以超越生死的姿態展現忠義無雙的臣節。
犧牲一時的名譽,是為能真正的以生命來報償對自己國士遇之的劉備,遂以國士報之,天下無雙。
關羽對劉備三十五年多國士之遇的報答,無愧天地人神。

曹操對於禁,絕對不是眾人遇之。建安二十一年他就假節鉞了。
在劉備那邊,這是關羽、張飛、馬超的待遇。
雖然未必有到國士遇之的程度,但絕對比龐德一個區區三百戶亭侯的雜號將軍要強。

至於于禁在三十年的征戰生涯中是否立下了足以報效曹操的功勛,這見仁見智。
但在面對殉節時,于禁的選擇毫無疑問是讓曹操有些心寒的。
更糟糕的是有龐德這個愣頭青把標準線給拉高了,弄的老於很被動。
何況曹操是個值得為之殉節的人。

沒必要苛責于禁,當時的于禁應該差不多也到暮年了。
殉節並不一定就是高尚的,會令人輕視的原因是不捨得以殉節的勇氣報答君主的知遇。
在那個時代,身處一群輕生死重然諾,追求生命意義,以垂名青史為志願的人之間。
「雖古名將,何以加之」以這樣的方式結尾,實在太令人遺憾。
亂世里,長命百歲並不值得追求。
這也許在現代人看來是毫無疑問的正確選擇,只是當時的價值觀,更看重靈魂的重量。

至於曹丕那個壞蛋。
他乾的不似人主的事兒太多了,根本數不過來。
只是又體現了一把他文人氣的小心眼兒,跟當年當眾罵張綉比起來,這都不算個事兒了。

話說回來,我一直對於禁的謚號很感興趣。他死後得了個謚號,『厲』侯。這顯然是個惡謚。
「殺戮無辜曰厲;暴虐無親曰厲;愎狠無禮曰厲;扶邪違正曰厲;長舌階禍曰厲。」
問題是,殺戮無辜、暴虐無親、愎狠無禮、長舌階禍,這四條,和于禁似乎不太對的上。
聽著不像「最號毅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的于禁。
我不由得想,扶邪違正這一條,在這裡具體是什麼含義。
『違正』毫無疑問是指失於臣道,那麼『扶邪』是什麼呢?于禁投降期間是不是還幹了啥別的事兒?
當然這完全是個人思維發散的臆想,別當真。

P.S.
現在網上有兩種對於禁投降的解釋。

一種是詐降說,分析于禁投降動機是按照曹操指示故意詐降,帶著三萬降卒故意耗費關羽的軍糧。這根本是異想天開。不管是多厚道的人,除了解放軍,誰沒事兒會給戰俘一天三頓吃個飽,讓他們養足力氣好鬧事兒啊。而且還是在中古時代。這種說法完全是基於現代人上帝視角的揣測。

第二種說法是于禁投降是為了保住手下兵將的性命。這是典型以現代人的價值觀看問題,古代降將和降兵根本兩回事兒,砍了主將,把剩下的中級軍官和降兵收編,或者解散,類似的例子太多了。以這個作為于禁投降的理由,根本立不住腳。只能說現代人太善良,考慮問題都太有人道主義關懷。最主要的是,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這說法大概其是十幾年前在一個論壇從我嘴裡說出去的……


問題是于禁同志投降關羽後也沒鐵心跟著蜀漢干,很快又被俘到東吳,然後又被遣返,屬於辱而再辱。

張遼同志投降後就當了曹操的大狼狗,曹魏當然歡喜,但你覺得呂布高順在天有靈會怎麼看他?

關羽同志投靠曹魏後立功洗白,然後馬上跑回劉備這邊,二次洗白,自然好評。

當然,最核心的原因是,曹丕這個人實在是太欠!讓于禁觀看襄樊之戰圖畫那一段,文人的尖酸刻薄躍然紙上,滿口秦穆公孟明視,肚子里想的則是另外一回事兒,而且,還迫不及待地要露出自己毛茸茸的狐狸大尾巴,可勁兒得瑟,旁邊史官,也只好可勁兒黑他。


龐德POSE擺得太美如畫,簡直不給隊友活路


其實關鍵在於,關羽之後成了劉備政權的二股東、張遼有了個逍遙津,他們事業的巔峰在投降經歷後而不是之前,還有大把的機會用表現為自己平反,而于禁。。。詹姆斯拿不到這兩個總冠軍試試


感謝邀請。

看了現在的答案,感覺沒有說的特別清楚的。其實于禁投降本末,《三國志》本傳中寫的很明白:

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迴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龐德不屈節而死。

這裡很清楚,于禁之降不是關羽、張遼那樣個人去就的問題,而關係到一軍存亡。到時「七軍皆沒」,既雲「諸將」,肯定還有相當人馬匿避於高地之上,但當時的情況是「無所迴避」,關羽又乘大船來攻。作為一軍之帥,選擇像龐德那樣自己死節肯定是不可能的,此時于禁的選擇大致有二,一,在高地組織抵抗,二,率軍隊投降。第一種的成功概率相當低,最後于禁選擇了第二種。

之所以說于禁是率軍投降,在吳國方面的記載中亦有旁證:

魏使于禁救樊,羽盡禽禁等,人馬數萬,托以糧乏,擅取湘關米。

會漢水暴起,羽以舟兵盡虜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惟城未拔。

這裡給出了具體的收編數目:三萬。這三萬士兵不必全部是跟隨於禁在高地一起投降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所佔比例不小。關羽當然做不到就地整編這些士兵再去打樊城,只好將他們遣返到後方。無論于禁的初心如何,可以肯定的是這裡他在客觀上確實起到了保護士卒生命的作用。另外,這憑空多出的數萬人馬顯然出自關羽預料,以致後勤告急,成了白衣渡江的遠因,這也算是一個小小的蝴蝶效應了。事實上,也就是義氣深重又自負自大的關二爺可以把這三萬人馬建制不亂地派到江陵去,如果是曹公,恐怕早就「盡坑之」了。

當然,由於缺乏于禁的直接自述材料,他投降的動機恐怕很難判斷了。但在曹家一方看來,在有抵抗實力的時候直接率軍投降,自然罪過深重。後來孫權送于禁和送關羽首級一樣,都是很高明的政治策略,曹丕殺于禁則示天下以不廣,釋于禁則惹天下人笑。我們知道,曹丕的處理非常巧妙。多年務於鎮亂,以法馭下的于禁在魏國軍界的人緣當然不會好,又不像黃權那樣背後有東州集團罩著,於是對他的污名化成為不可逆轉之勢。這不是什麼主公厚道不厚道的問題。

漢水是曹操的寒族名將群們的悲歌,而絕唱還要等到很多年之後的木門道了。


關羽碰到了曹操,是一種幸運。

幸運之一:曹操有時候待人是很寬容的(有時候也殘忍)。很多人背叛過他,他最後卻能原諒他們
(曹丕簡直丟他老子的臉)。關羽已經明確表示將來還要投奔劉備。曹操知道後不僅不殺他,反而更敬重他,有點匪夷所思。關羽離開後,部將要追趕,曹操竟然阻攔了部下。這是有心要成全關羽的忠義之心。三國志原文:初,曹公壯羽為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謂張遼曰:「卿試以情問之。」既而遼以問羽,羽嘆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遼以羽言報曹公,曹公義之。及羽殺顏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幸運之二:曹操厚遇關羽,關羽也報答了曹操,兩不相欠。而且報答方式堪稱千古傳奇,關爺的勇猛形象得到了最好的闡釋。關羽可是直接從千軍萬馬之中,取了顏良的首級,這種情節只能出現在武俠小說中的啊!三國志原文:紹遣大將軍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本是人生污點的投降經歷,卻成了展現關羽忠義、勇猛兩大品質的最好舞台。

可惜于禁回去的時候,曹操已經不在了。以曹操的寬容,肯定會厚待于禁,並繼續重用他的;本來這事就可以過去了。可惜卻遇到曹丕這個刻薄之至的傢伙!投降的事也被無限放大了。

歡迎大家關注下我的微信公眾號:史事拾遺。我會經常給大家分享一些歷史故事、人物評論。謝謝!

http://weixin.qq.com/r/zEyju-PEOa5GrbfY9xne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來吐槽兩點吧:
晚節不保,一世英明毀於一旦,于禁同志做了最完美的演繹。為什麼要說晚節呢,而不是早操呢?關鍵就是一個順序問題。年輕的時候栽個跟頭,干點啥不靠譜,有損節操的事,沒關係,後面還有時間補救,只要你有點功效,成王敗冠,老大們還是會原諒你的。但是晚年就不行,你沒機會補救了,這一次是徹底的GAME OVER,緊接著蓋棺定論,這評價能好到哪裡去!
三國里投降來投降去的太多了,亂世當中,誰不都不知道誰是贏家,活著當然是第一要義。那些寧死不降,可以說他逼格高,也可以說有點二旦,少根筋。前面大俠說過的張遼、張合,以後東吳的凌統,甘寧,太史慈,蜀漢的黃忠,魏延,嚴顏不都是投降來的,降不可恥。當然降的時候能裝一下更好,顯示是不得已而降,非我不願,乃是不得已啊,中國人的謙讓精神在這裡也有表現,禪讓個皇帝還得讓三讓呢,這是羅老爺太坑,說不定當時于禁也是幾經掙扎呢。典型對比的是魏延,都投降幾回了,人品早敗光了,但最後人們也為他子午谷奇謀叫屈,敢稱是英雄沒全使出來,就是後來在蜀漢立功給抹掉的。
點背不能怨社會,命苦不能怪主公。都說碰上龐德這個寧死不降的愣頭青,顯得於老爺太沒氣節,情況不一樣啊,龐德已經降過一回了,再降就變成是卧底了,敢情當先鋒是準備重回舊主馬超啊,除了死沒別的選擇。看看于禁點背吧。當然張遼降的時候,高順、陳宮不也寧死不屈嗎?更背的跟著老糊塗的曹操,從出征的時候就已經定了宿命。派人救曹仁,沒人敢去,曹操親點的于禁,主公讓去的,不是我打保票的啊!大家都知道扛不住,不敢去,于禁是被逼的啊。這時夏侯淵剛死,夏侯不能去了,張遼在合肥防著東吳趁機鬧事,能信賴的人真找不著了。再者于禁從來不是獨一面,領兵打仗的料,擅長的是治軍,在西北于禁在屯田,夏侯淵在一線防守,曹公老糊塗了,病急亂投醫。更更背的遇上曹丕這個二貨,人家好不容易回去,還去羞辱人家,在歷史上留下笑話,這笑話不是曹魏的笑話嗎?看他爹,關羽要走,一點沒攔著。看皇叔,陳登先投己,再投呂布,再投曹操,在劉表那皇叔還是那麼維護他,黃權降魏,糜芳降吳,照樣善待家小,如黃權所言,漢中王必知我之不得已而已。更更更背的是碰上陳壽,這是蜀國的人,肯定可著心地黑曹魏的人,好不容易抓住一個投降的,肯定照死了損他。更更更更背的是遇見羅貫中,一部演義又把這樣誇大,寫得栩栩如生,只能當了關二爺的炮灰。哀哉,文則!惜哉,文則!痛哉,文則!


張公子和吳易兩位大神說得很清楚,我補充一點,當時于禁帶的是中央直屬軍團,可以說是曹魏最精銳的武裝,就像黨國的38集團軍一般。

整個這件事,舉個例子做對比,就是假如抗美援朝,彭德懷帶著四野全部精銳部隊入朝作戰被包了餃子,竟然直接投降,而一同入朝的王耀武卻戰死沙場。後來赫魯曉夫入朝作戰擊退美帝,吞併朝鮮,然後把彭德懷交給太祖,那麼太祖和岸英會怎麼看彭德懷呢?

ps 我覺得曹公欲遷都以及後來司馬懿賺曹爽,都跟這隻嫡系精銳部隊被殲有一定關係。
-----
赤壁之戰與漢中之戰曹魏嫡系損耗大半,水淹七軍幾乎把老本折進去了,曹丕為了登基只能跟士族門閥妥協,改變國策迎合,揮刀自宮。隨著寒門將領逐漸凋零,以至於後來司馬懿借刀殺了張頜之後,只需要收拾淮南的張遼余部即可在軍力上達到優勢。後來曹爽不敢打內戰也是有部分原因的。


烈女老年失節 不如老妓從良。


要說投降,我覺得可以把關羽,張遼兩個人拎出來和于禁比一下。

先說張遼吧,這個簡單。呂布兵敗身死,張遼作為其手下的一名將領選擇了投降。張遼在呂布軍中是什麼地位不太清楚,但是記載不多,應該也不是太重要,不像受了厚恩的樣子,呂布也不是善待部下的人。再者主公已死,另尋良主也未嘗不可。

再看關羽,關羽降曹時劉備尚在,也沒有嫂嫂漢朝什麼事。但在當時,劉備的實力尚構不成什麼勢力,關羽降不降對劉備已經沒什麼影響,自己又是身陷死地,所以投降了也沒人說什麼,更何況關羽後來又跑了回去。走之前關羽砍了顏良,算是還了曹操人情,曹操也夠豪爽,直接放人,算是兩清了,沒什麼拉拉扯扯藕斷絲連,以後該死磕死磕,兩不相欠。這個投降也沒問題。

輪到于禁,問題來了。于禁帶著七軍是要去救曹仁的,換句話說,他是解決問題的。一旦失敗了會導致嚴重的後果。我們可以看到,于禁敗後曹操又排出了徐晃,但徐晃帶的是新兵,徐晃走前拜了祖墳,兩軍陣前懸賞關羽人頭——這是玩命的節奏,但就是這等覺悟,最初徐晃也不敢輕易進攻。更可怕的是,于禁之敗,附近的群賊倒向了關羽,最起碼在輿論上造成了巨大的壓力。換句話說,于禁輸不起,魏國輸不起。

其次,于禁的身份讓他不能降。于禁是早年追隨曹操的將領,是曹操自己發掘的名將,在外姓諸將中待遇極高,很受信任,在曹操軍中的影響力是十分巨大的。此外,他這個人也是「最號毅重」,「以法御下,不甚得士卒心」。他的威嚴到了進朱靈大營奪其軍權,朱靈軍上下都不敢放肆的地步,可以說他給人的印象就是嚴肅奉法。但他還是降了,這種形象的落差對士氣打擊有多大不言而喻。

所以說,投降也要看是誰,怎麼降。

~第二季~
上回書說到,于禁和張遼關羽相比為什麼不能降,這次說一下烈士龐德為什麼不投降。說起來其實龐德也挺無奈的,他必須死,為了家人,也為了他作為武人的氣節和尊嚴。

龐德大家知道,原來是馬騰的人,後來跟著馬超,馬超與曹操翻臉,戰敗,入漢中投張魯,然後馬超跟了劉備,而他隨張魯投降了曹操。龐德是一員勇將,曹操拜他為立義將軍,後來劃歸曹仁手下。襄樊開打,主角自然是曹仁和關羽,龐德也在下。

看到這可能有些人發現問題了,對手是蜀漢,你前任老闆馬超就在那呢,更要命的是龐德從兄龐柔也在蜀,尼瑪我們中出了一個叛徒啊!很顯然,龐德的處境十分尷尬。同伴的猜忌大概是對於悍勇的龐德最大的侮辱了吧,史載: 德常曰:「我受國恩,義在效死。我欲身自擊羽。今年我不殺羽,羽當殺我。」可以說,龐德是抱著必死的信念上戰場的。(三國志12中龐德的形象就是手持寶劍身背棺材,十分形象)

拚命的力量是偉大的,龐德以命相搏,猛打猛衝,給關羽軍造成了很大的壓力:「(龐德)親與羽交戰,射羽中額。時德常乘白馬,羽軍謂之白馬將軍,皆憚之。」順便一說,大家都知道三國中關羽有陣斬顏良的壯舉,龐德其實也殺過敵將,郭援高幹與曹軍作戰,龐德隨馬超支援曹魏,龐德親手殺了郭援(但他自己並不知道),這事記載於魏略。關羽殺顏良,龐德斬郭援,甘寧射凌操,其中魏蜀的兩個悍將就這樣展開了交鋒。

龐德被水淹時在哪?「仁使德屯樊北十里」,這個安排也有講究,龐德在樊北的作用是防止曹仁北歸之路被斷。在曹仁屯江陵時(刷曹天人戰功那次)周瑜圍攻曹仁,在江陵北負責斷其歸路的就是關羽,所幸李通殺出條血路才把曹仁迎了出去。但另一方面,這也可算作對龐德的提防,萬一你要反也是在城外,離我十里遠,我能早做準備,要是在城裡直接開門咱有一個是一個全都玩完。

在這種情況下,龐德的戰場表現近乎瘋狂。「會天霖雨十餘日,漢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與諸將避水上堤。羽乘船攻之,以大船四面射堤上。德被甲持弓,箭不虛發。將軍董衡、部曲將董超等欲降,德皆收斬之。自平旦力戰至日過中,羽攻益急,矢盡,短兵接戰。德謂督將成何曰:「吾聞良將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毀節以求生,今日,我死日也。」戰益怒,氣愈壯,而水浸盛,吏士皆降。德與麾下將一人,五伯二人,彎弓傅矢,乘小船欲還仁營。水盛船覆,失弓矢,獨抱船覆水中,為羽所得,立而不跪。」與避雨投降的于禁不同,龐德戰至最後一刻。關羽射箭,龐德回擊;有人投降,斬之;手下都降了他仍然要掙扎著回營。直到武器丟了被俘虜,也是立而不跪。即便以最苛刻的標準來看,他做的也夠多了,即便投降也沒人能說什麼了。但是,他肯嗎?他敢嗎?

羽謂曰:「卿兄在漢中,我欲以卿為將,不早降何為?」德罵羽曰:「豎子,何謂降也!魏王帶甲百萬,威振天下。汝劉備庸才耳,豈能敵邪!我寧為國家鬼,不為賊將也。」遂為羽所殺。

我想,當龐德慷慨陳詞時,他所想的大概是曹營諸將懷疑的眼神吧。自己的妻小在魏,自己如果不死,難保不會被當成叛徒,家人將因此獲罪;自己如果不死,諸將大概也會把他當成內奸,即使有幸回到魏國,也會不清不楚的活著。龐德作為一名剛烈悍勇的猛將,是絕對不能承受這種屈辱的。所以他選擇了死亡,大罵關羽劉備,只求速死。當然,他也求仁得仁,家人也得到厚待。「太祖聞而悲之,為之流涕,封其二子為列侯。文帝即王位,乃遣使就德墓賜謚,策曰:「……謚曰壯侯。」又賜子會等四人爵關內侯,邑各百戶。

總結的說一下,龐德選擇死是因為他不得不死,以死換取自己的清白和家人的平安。而于禁之所以可以活,因為他有這個資本,身為曹操提拔的老人親信勞苦功高,縱然投降,曹操也斷然不會殺他或者為難他的家人(不能讓人覺得犯一次錯就要抹殺一生的功績),至於曹丕的軟刀子殺人就是後話了。

P.S. 這不是說于禁投降不後悔,只是他在選擇生死時有客觀上的優勢。實際上于禁也是為此抱憾終生的。


田看收成,人重晚晴。

聲妓晚景從良,一世之煙花無礙;貞婦白頭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語 云:「看人只看後半截。」真良言也。 --《菜根譚》


提供一個角度,僅供參考。
張遼、關羽的投降和于禁的投降時期不同,不屬於一個行政體系。張遼、關羽的投降是在東漢時期,而于禁的投降在三國時期。
張遼投降在建安三年,距離曹操封魏王的建安二十一年和曹丕稱帝的建安二十五年還有近二十年時間,此時仍屬於東漢時期。張遼投降時曹操的官職是大漢朝司空,位列三公,而呂布的官職是「自稱徐州刺史」,曹操和呂布同屬大漢朝官員,只是中央官員與地方官員的區別。因此,不計戰爭過程,僅從人事變動方面看,張遼的投降可看作東漢行政體系中從地方到中央的人事調動。
於此同理,關羽投降在建安五年,也屬於東漢時期。此時曹操依舊是司空,劉備在偷襲徐州刺史車胄時官職是左將軍,兩人同屬中央編製。關羽的投降可以看做是東漢中央部門間的人事調動。
而于禁的投降則完全是兩回事兒了。
于禁投降是在建安二十四年,離曹丕稱帝的建安二十五年和劉邦稱帝的建安二十六年前後相繼。而且於禁投降當時曹操已經被封為魏王,劉備也自稱漢中王,按照漢朝諸侯王封國內官員基本自置、中央基本不插手的情況,于禁的投降是真正意義上的投降,不可以張遼、關羽相提並論。


以下文字不乏個人臆測成分,請方家見笑。

于禁這人,是前任老大留下的鐵杆心腹。
作為鐵杆心腹,能力自立不一定是最頂尖的,但用起來一定要順手,幫著老大幹臟活的時候,一定是眼不眨心不跳的,不怕輿論也不怕得罪人。
甚至有時候不用老大說開了,自己就知道該怎麼辦。
昌豨就是這一點懂晚了。

青州兵作亂,昌豨反覆,奪朱靈兵權。都是涉及內部問題的麻煩事,一般人不願意沾,于禁一聲不吭全給處理了。

五子良將裡面,張郃徐晃來得晚,後期才撈到表現機會不談,前三個里,于禁軍功不如樂進,勇猛難及張遼,但偏偏曹老闆最重用他,原因何在呢?

不過問題就是——
前任老大留下的鐵杆馬仔,專干臟活,得罪的人滿大街都是……
這樣的人,你說後任老大會怎麼處理他呢?

更何況曹丕本就不是寬宏大量的人物了。


世人皆詬病于禁先降關羽,後降孫權,與此同時還總要拿出一個叫做龐德的人作比較,以為水淹七軍之時龐先生寧死不降,實為大忠大義。後來魏文派文則公去守先王陵寢,牆上壁畫正書此事。

那麼就先說說這位龐德,所謂的忠義之士。渭橋之戰,龐德從坑中跳起,勇救韓遂,大敗曹操。而後隨馬超降張魯,馬超入蜀之時,因病留在東川。而後跟曹操打仗,不巧又陷入坑中,本以為能再一次躍至平地,誰知道此君竟然服服帖帖地被鉤索拉起,就此竟降曹操。書讀到這位龐公在樊城抬櫬,水淹七軍時被周倉所擒而不降關公,不禁要罵娘了。可忘故主,可絕兄長,可殺嫂母,唯不可負曹操;可降道鬼,可降逆賊,唯不可降王漢。及至引頸就刃,此人不忠不義的獸性,全部都顯現出來。此等亡命之徒而世人皆稱善,謬矣。

繼而回到今天的主人公,于禁。孟德起兵反董興漢,於是于禁沒經別人推薦,也不是戰敗投降,自引數百人來投效。當時曹操自然沒有野心,一心想要興復漢室,于禁於曹處自無不妥。彼時趙子龍於公孫瓚處,孫伯符在袁術處,張文遠在呂布處,天下豪傑,皆懷勤王之心。想當初張綉在淯水大敗曹操,唯有文則公能殺青州劫掠之兵,即使瞎子夏侯惇告于禁謀反,他還能先結寨以御張綉,並深知「且公聰明,譖訴何緣! 」正是這樣,曹操贊其「淯水之難,吾其急也,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名將,何以加之!」深知于禁整軍嚴武,只有他才能解樊城之圍。

本來於禁的出發點是興復漢室,曹操謀逆篡漢之心顯,于禁自然不願。世人皆稱讚荀文若叔侄大義,豈不知於文則降關公,亦是如此。世人之詆毀,大概全都被曹操那句「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和龐德「寧為國家鬼,不為賊將也!」所蒙蔽,因此壯龐德而輕於禁。悲哉!世人不僅忘了于禁的毅重,更忘了曹操的狼子野心。其實,不是曹操欺騙了後人,更像是後人自欺欺人。

轉念一想,也慶幸黃公衡旁沒有龐德之屬。

一人之見,做君談笑之資。


張遼為呂布奮戰到最後一刻,盡了應有的恩義,呂布死了他才投降曹操,這自然無損他的光輝。
至於于禁投降的情景其實和關羽被擒沒有太大差別,但得到不同的評價原因在於:
首先曹操對關羽非常好,給了關羽回歸劉備的機會,而關羽和劉備重聚後也為劉備立下無數汗馬功勞,就算關羽投降是污點,關羽也用戰功為自己洗刷這污點;反觀于禁投降時已是晚年,關羽是把他關押起來,回到曹魏後不久就死了,沒有機會讓他洗刷污點,而且和于禁一起的龐德凜然就義,和于禁形成對比。雖然現在有一種學者說法是于禁投降是為了避免將士們戰死,但是這種觀點並未見於史書,只能作為一家之言。
其次是他們主公的差別。劉備並沒有因為關羽曾經投降而表現不滿的態度(就史書記載而言沒有)。順帶提一下黃權,此人東征時被迫投降曹魏,並且沒有機會返回蜀漢,劉備也體諒他的處境並照顧他的家人,乃至於其子黃崇願為蜀漢戰死沙場。然而曹魏方面,曹操的嘆息、曹丕的羞辱,對於禁的評價都造成很嚴重的負面影響。
最後提一下演義。雖然現代讀三國志的人越來越多,但對於更多沒有讀過歷史,只知道一點演義故事的大眾而言,是受到演義揚劉抑曹立場的影響,裡面將關羽的投降寫成約法三章、有條件的情景,而將于禁寫成乞降的形象,因此不少人會將他們投降區分得比較極端。


關羽、張遼降的對象是主公級的曹操,自己就能仍然保持大將級的身份,而于禁降的是大將級的關羽,於是就屬於俘虜級的倒霉蛋了。要是再挺幾年蜀漢六出祁山時于禁再降給相父級的諸葛孔明,那怎麼也能和姜維一樣弄個先鋒噹噹的。


小補一點個人看法~
感覺除了以上分析,還有一個事實:于禁是個無能降將。
其實正如之前所說的「不負主要責任」,看幾個例子,
關羽降,老闆劉備輸得更慘,老婆投井了,兒子差點也沒了;
黃權、龐林降,也是老闆劉備輸,自己被包圍,沒轍;
張遼、嚴顏、張郃,最後老闆都沒了。
于禁呢,其實最後樊城之戰,贏的是曹魏……於是于禁分明就是前期大送拖後腿的那個,何況看結果,關羽不是多麼不可戰勝;
何況,送就送吧,送的還那麼狗血加丟人,關二爺開閘放水,給你來個全軍覆沒……這還沒完,關二爺的故事,最後都成了各種絕唱,他這個水淹七軍不僅美如畫,而且日後不斷在史書小說里展現,到了如今依然屢屢各種佔用影視劇預算(就連編輯部的葛大爺和呂麗萍,還在他們的雜誌上教家庭主婦們如何熬一鍋「水淹七軍」湯……)——
正好於禁在歷史裡雖然有名,但沒啥亮點,最為廣大群眾所知的一個故事,還就是這個水淹七軍,又是兵敗被俘的角色……那不活該被黑出翔。
來看看以上幾位,關羽、張遼、嚴顏、張郃、黃權、龐林,故事也好,史實也好,都不至於被冠以無能被黑的例子(姜維雖然最後也敗給老東家了,但沒人敢說他無能吧)。于禁呢,拖後腿、被關羽反襯、從曹丕到現代黑了幾千年,再加上還有個隊友龐德拉高標準……
于禁,請問,如何才能挽救你的歷史地位……


關羽張遼投降的時候,身份是黑幫的王牌打手。
黃權,魏種投降的時候,身份是局級幹部。
而于禁投降的時候,身份是上將(甚至是元帥)+大軍區司令,統領著整支援荊州方面軍。
而且自身還是曹魏勢力老一輩的革命家。
他的地位決定了投降就只能身敗名裂,因為他丟的是魏武的臉,是整個國家的臉。
好比周作人和汪精衛,前者一介文人,大家都熱衷於為他洗白。而後者無論兩岸三地都恨不得立一根歷史的羞辱柱把他釘在上面...


曹操對於五子良將都很欣賞看重,結果于禁成了曹魏前期第一個投降的軍隊核心領導。
我給你劃劃重點詞, 第一個、投降、軍隊核心領導。 你說能不當反面教材來批么?這就一典型,反面典型。
跟所謂的屌絲言論沒有一點關係。


張遼和關羽投降的時候他們主公的「勢力」已經被滅了,雖然是俘虜,但是基本相當於自由身的。。。

于禁投降時曹操勢力還在呢。。。。。。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劉備託孤李嚴?
如何看待高曉松對安陽曹操墓的質疑?
火鳳燎原有哪些有意思的細節?
三國姜維北伐大部分總是勝利,為何未能扭轉蜀國滅亡的命運?
我想全面了解孫權?大家有什麼途徑嗎?

TAG:三國 | 關羽 | 張遼 | 于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