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曹操的兒子一個比一個厲害,而劉備的兒子卻是個窩囊廢?
其實早在一千多年的陸機就注意到了曹操對子女的教育問題了,陸機不但對曹操在治理國家方面的雄才大略給予肯定,也讚揚了曹操對子女教育的「隆家之訓」。曹氏一門風流,庶幾可懷。
《宋書·樂志》引王僧虔《論三調歌表》:「魏氏三祖,風流可懷。」
南朝·梁鍾嶸《詩品》下:「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叡不如丕,亦稱三祖。」 至於魏之三祖,氣爽才麗,宰割辭調,音靡節平。
觀其所以顧命冢嗣,貽謀四子,經國之略既遠,隆家之訓亦弘。----陸機《吊魏武帝遺文》
曹操相對於劉備,確實各方面的條件比較好,根據地也相對穩定,沒有在北方到處流浪。中原是當時的經濟文化中心,曹操擁有教育資源也非常優厚。但是外在的條件再重要,內在的原因也不可忽視。
曹操自己就愛好讀書、手不釋卷,對於子女來說,父母言傳身教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這就給兒子們樹立了一個非常好的榜樣,還把孫子待在身邊,這對曹睿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曹睿)每朝宴會同,與侍中近臣並列帷幄。好學多識,特留意於法理。
曹丕在《典論自序》中說道自己五歲的時候曹操就教他射箭,八歲的時候就學會了騎射。十歲的他,在亂軍之中,安全地逃了出來。曹丕八歲是公元194年,那時曹操到處征伐,在如此忙碌的情況下,曹操仍然不忘教育自己的兒子。更不用說曹昂了,曹昂作為曹操的嫡長子,曹操對他的要求只會更加嚴格。曹植年十歲時,也已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
每天自己都要向父親曹操定省,定省就是早晚向父母問安。
每每定省從容,常言人少好學則思專,長則善忘,長大而能勤學者,唯吾與袁伯業耳。
其實好多人或許以為這只是個形式而已,沒有多大的作用。但是這其實是一個父母與子女非常好的交流、溝通的機會,可以說說讀書心得。趁著這個機會,曹操就說人都是少年好學,好學則思考的比較深入。長大後,因為種種原因就不再讀書,容易忘記所學內容。長大還能喜歡學習的,只有我和袁伯業罷了。我覺得這段父子對話非常有愛,曹操總覽軍國大事,必定是非常繁忙的,但是在繁忙的時候,他還不忘教育自己的兒子要多讀書。不難看出,曹操認為少年的教育對於一個人是非常重要的,人生的基礎都是在青少年時期打下的。
不但如此,曹操還讓兒子們上戰場歷練。曹昂雖然被舉為孝廉,但是曹操不想讓兒子成為廢物,在建安二年征張繡的時候就帶上了長子曹昂、次子曹丕,曹丕那年才十歲。儘管曹昂的能力史書無記載,但是曹昂在亂軍之中讓馬給父親,可謂是做到了仁孝。
即使是在決定曹氏未來生死存亡的決定性戰役---------官渡之戰之時,曹操仍然讓十四歲的曹丕上戰場歷練。
根據曹植的《求自試表》:臣昔從先武皇帝南極赤岸,東臨滄海,西望玉門,北出玄塞,
可知曹操建安十一年東征,曹植曾經隨父從軍。從軍是個重要的機會,可以增長閱歷和見識。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荊州,曹丕亦從。
兒子封侯之後,給他們選擇品行良好、學問深厚的屬官輔佐,如張范、涼茂、邴原、邢顒、高堂隆等人。
令曰:"子弱不才,懼其難正,貪慾相屈,以匡勵之。雖雲利賢,能不恧恧!"
是時,太祖諸子高選官屬,令曰:"侯家吏,宜得淵深法度如邢顒輩。"遂以為平原侯植家丞。
對兒子們是因材施教,問兒子們的愛好,根據個人的特點加以指導,不但學習諸子百家、詩賦辭曲、騎射武功等。曹操經常攜帶諸子游觀,還考察他們的知識與才能。即使兒子習武,也儘可能通過各種手段鼓勵兒子們多讀書。
往歲作百辟刀五枚,適成,先以一與五官將,其餘四,吾諸子中有不好武而好文學者,將以次與之。
同時,曹操對兒子們也不徇私枉法。建安二十二年,代郡烏桓反叛,派遣鄢陵侯曹彰前往平叛,臨行時,對曹彰說,在家我們是父子,現在接受王命便是君臣關係,行動都要以法律從事。
在漢中戰爭中,曹操帶了四個兒子前往,同時表明不但是大臣,而且對於兒子曹操本人也是唯才是舉,不會有所偏私。
◇ 諸兒令
今壽春、漢中、長安先欲使一兒各往督令之,欲擇慈孝不違吾命,亦未知用誰也。兒雖小時見愛,而長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兒子亦不欲有所私。(《御覽》四百二十九)
魏晉著名的美男子、玄學家、大儒【為論語作集解】何晏少長於宮省,曹操待之如親子,在教育方面估計也和兒子一樣要求。
秦朗也曾率軍出征柯比能。養子曹真、曹休日後大都是魏國的棟樑之才、功勛巍巍。曹彪亦有文名,曹袞愛好文學、手不釋卷。
凡所著文章二萬餘言,才不及陳思王而好與之侔。
曹據也曾:王以懿親之重,處藩輔之位,典籍日陳於前,勤誦不輟於側。曹據曾經被司馬師看重,欲立為皇帝。曹宇曾經被明帝看重,給予託孤之任。
楚王曹彪,武帝之子。對曹彪我們更多的可能是從曹植的《贈白馬王彪》所熟悉的。他存詩一首,即《答東阿王詩》。《三國志·魏書·武文世王公》記載:「楚王彪字朱虎,建安二十一年,封壽春侯。黃初二年,進爵,徙封汝陽公。三
年封弋陽王。其年徙封吳王,五年,改封壽春縣,七年,徙封白馬。太和五年冬,朝今都。六年,改封楚。」
曹彪與曹植關係甚好,但文學成就不及植高。鍾嶸《詩品》把他列為下品,日:「白馬與陳思答贈,偉長與公幹往複,雖日以莛扣鍾,亦能閑雅矣。胡應麟《詩藪》寫道:「詩未有三世傳者,既傳而且煊赫,僅營氏操、丕、教耳。然白馬名鍾《品》,則彪當亦能詩。」
由此可見,曹操的教育是比較成功的,即使是孫子輩的曹睿、曾孫曹髦也是文名並顯。
至明帝纂戎,制詩度曲,征篇章之士,置崇文之觀,何劉群才,迭相照耀。少主相仍,唯高貴英雅,顧盼合章,動言成論。
曹志、曹楷也都有才,在晉朝也出仕為官。曹嘉品德、性行也是比較良好的。曹翕撰解寒食散方在晉朝很流行。
東莞太守曹嘉,才幹學義,不及志、翕,而良素脩潔,性業逾之;又已歷二郡。臣以為優先代之後,可以嘉為員外散騎侍郎。
翕入晉,封廩丘公。魏宗室之中,名次鄄城公。
相對來說劉備的兒子比較少,劉備自家常年漂泊、征伐,無力照顧兒子。
早年的劉備曾經拜大儒盧植為師,但是卻不好讀書,喜歡音樂、美衣服、狗馬。後來讀書應該是在荊州劉表的那八年左右,荊州不曾受到戰亂的波及,無數的中原士人前往荊州避難。官學異常發達,荊州學派顯赫一時。和劉表、王粲、大儒宋忠子那幫人呆久了,不讀書簡直沒活路,為了禮賢下士,備備再拿起課本讀也不是不可能的……
但是劉備的遺言說的很懇切,有的已經成了熟語。阿斗也不是很差勁,中人之姿而已。
-----------------------------------------------------------------------------------------------------
哼,曹操早年也不愛讀書,和袁紹一樣,愛做遊俠、飛鷹走狗。後來讀書多是因為政治上的失意。孫權嘛,孫權年輕時,經常問他哥的管家呂范借錢,他不是拿錢泡妞,就是用來飛鷹走狗。不過他長時間和精通易學虞翻在一起,應該不會很差勁。
教育需要硬性條件,怎麼到了這答案里曹操彷彿成了投機取巧,靠數量產生質量了?況且說到劉禪十七歲喪父,說來不及教育云云,可孫權喪父時間可更早,生活亦不平穩,他十八歲掌權,雖諸事取決於張昭、周瑜,終能自立一國,劉禪的條件可比孫權好得多,也不見有次於孫權的作為,劉禪對國政方針就是不作為。
25比3的邏輯能夠輕易解釋曹劉諸子成長,那麼古今教育學家一套一套教育理論豈非毫無意義?按這邏輯現代人都不用給孩子制定成長計劃,每對夫妻生十個八個,其中總有一兩個成材也不奇怪?
曹操的確比劉備有優勢教育條件,但不是【壯年佔據中原,諸子條件優越,相比劉備顛沛流離,死前十年才算安定,簡直不知道優越到哪裡去了】這個原因。漢代主流教育來自家族,名師傳授知識大多也只會選名家子弟。主流學術乃五經,全面教育就包含弓馬、劍術、兵法、史書、律法、算數、法家、道家、科技等等,馬融、鄭玄搞起的這個民辦教學讓許多人有了學習的機會,但質量沒辦法保證,因為學徒多達數千人,師傅實際上能傾囊相授的不過數人。
曹操是官宦世家,自幼接受教育,常抄錄兵書,即便在軍旅多年仍舊手不舍卷,其才藝甚多,足知其勤學。劉備與公孫瓚從盧植學習,可劉備為人不愛讀書,喜好犬馬、音樂、美衣服,本來與曹操家那種精英教育就沒法比,本人還不愛讀書,兩人的知識水平大約是大學生與初中生的差距。
論安穩條件,在擊敗袁紹以前,曹操勢力從不安穩,他更沒讓兒子安穩,他那幾個較為年長的兒子均在少年時從征。曹昂與曹操一樣弱冠舉孝廉,東漢末年的孝廉除去品行考察,還需要筆試,故而曹昂亦有學問。曹昂讓馬而戰死,其品行亦非作假。曹丕自述十歲隨曹操出征宛城,危機時奪馬而逃。曹植於十五歲時隨曹操討伐東萊賊。曹彰常年從征討。孫子曹叡幼年常伴其左右。
曹操為了培養曹丕,令其奉張范、邴原為長輩,何夔、涼茂為曹丕的師傅。建安年間才子均與曹丕、曹植等公子有所往來,程昱教曹丕軍事,賈詡教曹丕做人,曹丕又與司馬懿、陳群為摯友。劉備死前令劉禪多讀《漢書》、《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等,蜀中不缺博士,最多只是學術氛圍不如中原。劉禪其在位四十餘年未有政治、軍事的變革,諸事均委任於臣下。之前可以說父親死的早沒好好接受教誨,那麼比曹丕、曹植、曹彰多活的二十年用去幹嘛了?
引用黃梁這段話【可以統計得出,曹操二十五個兒子,沒什麼突出表現的有二十個,早薨的有十一個,早薨無後的有九個,曹據平庸,曹宇無能,曹茂惡劣,你敢說曹家基因很好,曹操的教育很成功?有幾個突出的,還是仗著曹操有教育條件,加上樣本大嘛!】
早死的孩子就是沒來得及表現,怎麼就算進樣本當中?雖然樣本論的邏輯根本就不通。過繼的孩子就不算曹操養,還不如把曹真、曹休、何晏、秦朗納入討論範圍。曹真、曹休在虎豹騎隨曹操出生入死混上了位,何晏少年時就已是秀才,就秦朗是遊手好閒的弄臣。
我很疑惑什麼叫做【突出表現】?陳壽在諸王列傳評價:魏氏王公,既徒有國土之名,而無社稷之實,又禁防壅隔,同於囹圄;位號靡定,大小歲易;骨肉之恩乖,常棣之義廢。為法之弊,一至於此乎!
自曹丕建國以來,曹氏諸王活得如同坐牢一般,動則就被監國檢舉,時不時就改封,有人請求甘願作為庶民而不能。如果按照沒有突出表現這說法,就連才高八斗的曹植都是平平無奇,因為國家不用。曹沖、曹昂又因早死被納為沒有突出表現範圍。曹操諸子當中似乎只有曹丕、曹彰幹了些什麼,曹真、曹休、何晏、秦朗也都算做了些什麼。曹丕不用親兄弟是因為自己有本領控制國家,劉禪因黃皓而疏遠親兄弟......
既然曹氏諸王無實權,曹據被司馬師舉薦怎麼就等於平庸?當時誰上都是一個樣。曹彪犯禁削戶.......怎麼不看裴注引《魏略》描述令狐愚和王凌企圖與司馬懿對抗,打算擁立智勇雙全的曹彪為帝?曹彪與曹植感情深厚,至今有兄弟二人對答之詩為憑,曹彪才名僅不如曹植罷了。曹袞少好文學,十餘歲能屬文,才雖不及曹植,亦屬同流。其行事就被簡化為【犯禁被削戶邑】......關鍵是曹袞青龍元年被削戶七百五十,第二年就因為戒敕官屬愈謹而得到恢復。
再度引用黃梁一句話【因為你根本沒有調查清楚,所以你根本沒有發言權!】看看曹袞本傳,雖然是被軟禁的王侯,怎麼都是一位道德君子,劉理、劉永封王三十餘年,可學習精進的機會眾多,還許多等父親來教?卻未聽聞此二子德行之名。
《三國志·卷二十·魏書二十·武文世王公傳第二十》:黃初二年,進爵為公,官屬皆賀,袞曰:「夫生深宮之中,不知稼穡之艱難,多驕逸之失。諸賢既慶其休,宜輔其闕。」
每兄弟游娛,袞獨覃思經典。文學防輔相與言曰:「受詔察公舉錯,有過當奏,及有善,亦宜以聞,不可匿其美也。」遂共表稱陳袞美。袞聞之,大驚懼,責讓文學曰:「脩身自守,常人之行耳,而諸君乃以上聞,是適所以增其負累也。且如有善,何患不聞,而遽共如是,是非益我者。」其戒慎如此。
四年,改封贊王。七年,徙封濮陽。太和二年就國,尚約儉,教敕妃妾紡績織紝,習為家人之事。五年冬,入朝。六年,改封中山。初,袞來朝,犯京都禁。青龍元年,有司奏袞。詔曰:「王素敬慎,邂逅至此,其以議親之典議之。」有司固執。詔削縣二,戶七百五十。袞憂懼,戒敕官屬愈謹。帝嘉其意,二年,復所削縣。
三年秋,袞得疾病,詔遣太醫視疾,殿中、虎賁齎手詔、賜珍膳相屬,又遣太妃、沛王林並就省疾。袞疾困,敕令官屬曰:「吾寡德忝寵,大命將盡。吾既好儉,而聖朝著終誥之制,為天下法。吾氣絕之日,自殯及葬,務奉詔書。昔衛大夫蘧瑗葬濮陽,吾望其墓,常想其遺風,願託賢靈以弊發齒,營吾兆域,必往從之。禮:男子不卒婦人之手。亟以時成東堂。」
堂成,名之曰遂志之堂,輿疾往居之。又令世子曰:「汝幼少,未聞義方,早為人君,但知樂,不知苦;不知苦,必將以驕奢為失也。接大臣,務以禮。雖非大臣,老者猶宜答拜。事兄以敬,恤弟以慈;兄弟有不良之行,當造膝諫之。諫之不從,流涕喻之;喻之不改,乃白其母。若猶不改,當以奏聞,並辭國土。與其守寵罹禍,不若貧賤全身也。此亦謂大罪惡耳,其微過細故,當掩覆之。嗟爾小子,慎脩乃身,奉聖朝以忠貞,事太妃以孝敬。閨闈之內,奉令於太妃;閫閾之外,受教於沛王。無怠乃心,以慰予靈。」
曹宇性恭良,就算說難聽點是懦弱吧,可他是曹魏諸王中封邑最高一人。劉禪樂不思蜀就有人說他是聰明,曹宇表現的人畜無害就是無能。曹氏諸王中封邑第二的恰恰是性泬佷的曹茂,這人總該是大作死了吧,封邑卻越來越高。曹峻封邑名列第三就平平無奇沒啥好說,餘人遭削邑或無後就特別指出來......
【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昬闇之後】——這是陳壽不忍惡評後主,諸葛亮是劉備託孤之臣,非劉禪主動任命,黃皓就是劉禪主動任命。劉禪當皇帝就想增加後宮(劉琰的妻子胡姬......),董允常抑制著劉禪、黃皓,蜀中四相均死後蜀漢國力就走下坡路。劉禪是一般人才能用一般人標準看待,他一個皇帝背負官員、士兵、百姓上百萬人命運,不思強國之策就是劉禪大過。
孫休問薛珝蜀政如何,薛珝回答:主暗而不知其過,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聞正言,經其野民有菜色。——裴松之更以凡下之主來形容劉禪。
綜合
劉備確實不如曹操教育條件好,硬性條件從起點開始就相差甚大。這就說明曹操的教育做的比劉備好,劉備沒有家族教育的根底,曹操卻能深切知道自己孩子應該在什麼環境下成長會更有利,並且給他們製造了優越的條件。
劉備和曹操的兒子是標準的「官二代」。劉備的親兒子有三個,大兒子劉禪,二兒子劉永,三兒子劉理,都不怎麼成器。最有名的當屬扶不起的阿斗——劉禪,投降曹魏,被曹操的後人所俘,葬送了父親一手打造的蜀漢江山,「樂不思蜀」地甘做囚徒。
曹操的女人比較多,所以兒子生下一大堆,據說有二十五位。
撿骨幹的兩位來說:
太子曹丕,曹魏的真正創立者,從父親手裡接過魏王和相國的權柄,一把扯掉曹阿瞞羞答答的偽裝,直接將漢政權更名為魏,自封文皇帝,後給父親一個武皇帝的尊號,理直氣壯地坐了江山。
三兒子曹植,武不能建功,文卻名傳千古,建安文學的當然代表,後世贊其「才高八斗」——天下的「才」一共只有十斗耶!
曹操的兒子在父親死後,光大了老子的事業,武能治國,文能傳世,劉備的兒子在爹哋死後,特別是在大管家諸葛亮死後,力不能支,被人吞併,束手就擒。
同樣的「官二代」,差別怎麼那麼大呢?
首先還是基因的關係。
後世公認,曹操是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正面說,叫機智、果敢、有雄才大略,反面說,是狡黠、兇狠、懷狼子野心。而劉皇叔呢,仁厚、寬愛。《三國志》概括得比較準確,說曹操是「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也」,說劉備是「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英雄之器焉。」兩個個性氣質完全不同的父親,生出的兒子,遺傳自然各異。曹丕比他的爸爸心眼更多,劉禪則比他爹更溫和綿軟。這是兩人事業未來發展走向的決定性因素。
其次關乎生長環境。
曹丕早早地就參與到權力的運作之中,親歷了宮斗的慘烈,對皇權政治的認識極為深刻到位;阿斗幼年倒是隨父南征北戰,但他經歷的似乎只有被人護持逃亡,入蜀後,又冰火兩重天,安逸得只知鬥雞走馬。
三是政治經驗差異。
曹丕生長在兄弟爭寵的環境下,機變權謀這些政治手段,在他與同胞相互內鬥的過程中,即已見識、練就和熟悉了,且組建了自己的智囊和執政團隊。而劉禪,蜀漢確立的唯一皇儲,一直又被先主劉備溺愛,養尊處優,靜待接班在他這兒,是鐵板釘釘的事,是故缺乏複雜權力爭鬥的歷練,內心尚天真而質樸。
四是客觀條件有別。
曹丕提前有父親手把手教其治人理政,而劉禪呢,不光有父皇罩著,最要命的是有丞相加軍師的諸葛亮在。有諸葛在,連劉備都許多軍機大事不用操心,更何況年少的太子劉禪,玩你的就是了。請看曹操和劉備分別給太子的遺囑,不難弄清兩個接班人的擔當,在其父那裡區別多大——曹操遺囑:「天下尚未安定,未得尊古也。葬畢,皆除服。其將兵屯者,皆不得離屯部。」江山重要,安葬我是小事,穩固社稷是大事;劉備敕劉禪遺詔:「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可讀漢書、禮記,間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這時候了才提醒兒子多讀書多看報,了解歷史和政治?又專門交待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言下之意,別自作主張,一切聽諸葛亮的。顯然,曹操對自己的兒子是有信心的,一以貫之地叮囑其執政弄權;而劉皇叔呢,臨死前只能無奈地託孤。兩個接班人,誰能很快進入角色,擎起天下,不言而喻。
五是年齡成熟度的問題。
曹丕就位時三十四歲,劉禪接班年僅十七。曹操死時,權力放心移交兒子,而劉備臨終前,是「託孤於丞相亮」,性質完全兩樣。曹丕上來即獨當一面,劉禪就位,連父皇治喪期間的細節,都得諸葛一字一句交代。在長達十一年的時間裡,是諸葛亮治蜀而非劉禪治蜀。諸葛死後,劉禪一直無法真正形成自己的權威。在這一點上,劉備對兒子是了解的,所以他在永安病重時對諸葛說:「君才十倍曹丕,……,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明眼人一眼便可看出,連劉皇叔自己都認為阿斗不行,跟曹丕壓根就不是一個重量級的,只有軍師諸葛亮才能與曹丕PK。
六是事業心的強弱之分。
曹操的兒子大多自小即懷揚名立功的理想,以曹丕為例,政治上的地位未確立前,他和弟弟曹植首先學著父親的樣子,在文學領域勤奮耕耘,展示出非凡的才華。三曹的文章詞賦,至今傳唱。所以說曹家子孫功名事業心要遠遠強於劉氏。劉備自知兒子是個貪圖享樂的主,了解自己兒子的能耐幾斤幾兩,故有能幹則干、不能幹則由諸葛取代的遺言;曹操深信兒子的雄才大略,曹丕繼承了父親的雄心,而劉禪更多的是但求安逸享樂,家國江山可有可無。
七是基業規模懸殊。
曹魏佔據中原腹地,地廣物豐,兵強馬壯;蜀漢偏居一隅,地狹民野。以企業規模作比,二者經營規模和資本實力相差甚遠,不可同日而語,蜀漢被曹魏兼并,是劉禪自身難以挽回的必然結局。
劉備的兒子不如曹操的兒子,歷史已經證明,但有一個事實我們卻不能遺漏,那就是,曹丕開國只幹了七年皇帝,三十九歲上便一命嗚呼,而那個敗了蜀漢基業的劉禪,卻以安樂公的身份,在洛陽活到了六十五歲,並親眼看著曹魏又被司馬氏家族所取代。世事無常,得失怎論?
顯然不是。
我發現現在很多人都有一個莫名其妙的邏輯,非黑即白,不是天才就是弱智,不是聖人就是小人,那持這種邏輯的人你自己是天才還是弱智呢?
劉禪最壞最壞的評價也不過凡下之主,庸主。
怎麼成了窩囊廢?
【李密:「齊桓得管仲而霸,用豎刁而蟲流。安樂公得諸葛亮而抗魏,任黃皓而喪國,是知成敗一也。」】
【孫盛:「劉禪暗弱,無猜險之性。」「禪雖庸主,實無桀、紂之酷,戰雖屢北,未有土崩之亂,縱不能君臣固守,背城借一,自可退次東鄙以思後圖。」】
【王崇:「後主庸常之君,雖有一亮之經緯,內無疏附之謀,外無爪牙之將,焉可括天下也。」】
【裴松之:「劉禪凡下之主,費禕中才之相,二人存亡,固無關於興喪。」】
【陳壽: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昬闇之後,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
--------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劉禪本來就是一介平庸之主,任用賢人就使季漢「國以富饒」,受惑小人便讓季漢「民有菜色」。歷史上大多數皇帝不正是如此嗎?
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個錯誤。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題主你不能說曹操的兒子一個比一個流弊,也不能說劉備兒子個個窩囊廢,因為你根本沒有調查清楚,所以你根本沒有發言權!
曹操生子二十五,可能大多數人只是知道:
曹昂讓馬救父(早薨,無後),
曹丕開國建魏,
曹植才高八斗,
曹彰馳騁沙場,
曹沖仁心稱象(早夭,無後),
那另外二十個呢?
曹熊早薨;
曹鑠早薨;
曹據遣人於京師作禁物,削縣兩千戶,曹芳被廢后司馬師曾主張讓所謂賢德的曹據繼位,曹據當時少說有四五十了,司馬師搬他上位,可見曹據的資質有多平庸;
曹宇曾被曹睿託孤,其堅決辭讓,後被曹睿免官,不過他兒子是曹奐,當了幾年傀儡末代皇帝,呵呵噠;
曹林孫女嫁給了嵇康;
曹袞性愛讀書,戒慎儉約,因交通京師犯禁被削戶邑,兩年後,薨;
曹玹早薨,無後;
曹峻履歷無奇,沒什麼可說的;
曹矩早薨,無後;;
曹幹私通賓客,為曹睿所教誨;
曹上早薨,無後;
曹彪犯禁削戶,後牽連王凌叛亂,自殺;
曹勤早薨,無後;
曹乘早薨,無後;
曹整早薨,無後;
曹京早薨,無後;
曹均過繼給了叔父曹彬作為後人,他還娶了張繡的女兒,呵呵噠;
曹徽過繼給了叔父曹玉作為後人;
曹茂性格惡劣,曹操最不待見的兒子,曹丕在位時曹茂也沒被封王,後來曹睿時期才被封王。曹徽去世時曹茂自稱喉嚨痛,不舉哀,後被削戶。
可以統計得出,曹操二十五個兒子,沒什麼突出表現的有二十個,早薨的有十一個,早薨無後的有九個,曹據平庸,曹宇無能,曹茂惡劣,你敢說曹家基因很好,曹操的教育很成功?有幾個突出的,還是仗著曹操有教育條件(壯年佔據中原,諸子條件優越,相比劉備顛沛流離,死前十年才算安定,簡直不知道優越到哪裡去了),加上樣本大嘛!
——————————————
至於劉備所生三子,劉禪劉永劉理。
劉禪,我傾向於他就是一個普通人,不用過度吹捧,也不用過度貶低,陳壽的評價很對:【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昬闇之後,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他什麼表現取決於他身邊都什麼人,如果是諸葛蔣琬費禕董允就好,如果是黃皓就呵呵噠。
劉永劉理二人沒多少表現,劉永因為憎惡黃皓被劉禪疏遠(這也能體現劉禪的普通人資質,總共就倆弟弟,其中一位還被讒言以至於十幾年不讓朝見),蜀國滅亡後跟著去了洛陽;
劉理娶了馬超的女兒,自己則於延熙七年去世,死的時候大概不到三十,繼承王位的長子劉胤在十二年後去世,而後長孫劉承也在一年後去世,三代早夭——之後劉理的次子劉輯繼承了王位,蜀國滅亡後去了洛陽。
劉備兒子的樣本數太低,加上晚年得子,教育的時間有限,能力不出眾也能理解。
———————————————————由此看來,並不能從劉備曹操本人能力(這倆都是當時英雄,互相推崇)推導他們兒子的資質,成才不只是靠爹,也要看生長環境與個人奮鬥,當然還有歷史的進程。
1.從現代公司管理角度分析,如果你把劉禪放到董事長(或類似)的位置上,從劉禪一連串管理層任免策略(當然會有人說這是諸葛亮的遺計,但是這些"遺計"沒有"董事會"任命,也是無法實施的),並且從數據來看,之後的各位CEO及高管的業績總體不差.
2.拋開演義只看史實,魏國從建國到滅亡長45年,蜀國長42年,"子孫強悍"的魏國只比蜀國多"存活"了三年,因此從結果導向分析,曹操的兒子或許"一個比一個厲害"但總體業績並不好.
3.一個更加腦洞的觀點,從現代公司角度,分析對比魏國與蜀國的企業生命周期,從成長期,到衰退期,做一個全面復盤,也許會得到比史料更有趣的結果,最近工作忙,贊同多再補充.大家答的都很好,但是又都有那麼點問題……我本人並非魏晉史專業出身,以下回答主要依據歷史學的常識。為了方便理解,應用知識範圍不會超過高中課本。
@蘇沉船 舉證了大量的史料,但是邏輯混雜,頗多自相矛盾之處。
他的結論是,曹操對子女的教育更加用心,所以更加成功。可是這裡有個基本的錯誤:曹操很早就是個「主公」了,他的子女的教育,跟他本人其實沒有特別大的關係。東漢確實是家族教育為主,但是也並不都是家族首領親自教學。他們還要為家族在朝廷爭取利益,最多也就是晚年退休回家教書育人。具體到曹操而言,他身為軍閥領袖,且不說自己的兒子有十幾個能不能教的過來,就算他想教,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也決定了他沒有那個時間和精力。蘇沉船的答案里自己也說,曹操為了培養曹丕,令其奉張范、邴原為長輩,何夔、涼茂為曹丕的師傅。楊修對於曹植更加也是盡人皆知,甚至楊修被殺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曹操覺得他帶壞了曹植。這不是正好說明,曹操兒子的教育,被曹操外包了嗎?
再說劉備。首先劉備並不是完全的匹夫,他早年間也上過學,學問不能和曹操這樣的大學問家比,但也不錯了。後來他起兵爭雄,手下怎麼也不能差人吧……而從劉備臨終對劉禪的特意叮囑和諸葛亮的《出師表》來看,劉備集團對劉禪的教育是相當的上心的。因為畢竟是晚年得子,劉備已經開始考慮接班人的事情了,自然對這個來得很及時兒子非常上心。蘇沉船自己也說,劉備讓劉禪抄書學習。但是他沒說,帶劉禪抄書並給劉禪講課的,是諸葛亮。
老師是諸葛亮啊……這個師資力量……
我們必須要明確的一件事:曹家和劉家的子女教育問題,根本不是曹劉兩人,或者曹劉兩家的事情,而是蜀漢和曹魏兩個國家級勢力之間的較量。甚至,考慮到曹操的兒子更多,劉家孩子得到的教育資源可能更加優質一點。
@黃粱的答案沒有基本史實的錯誤,但是樣本量太小了。按照上面的思路,我們來擴展一下。魏國方面,司馬懿有九個兒子,其中至少司馬師和司馬昭是不錯的人才(品德不論),至少能夠穩定地為司馬氏把持魏國朝政。而蜀國方面,諸葛亮的兒子(算上養子)有名姓的有倆, 諸葛喬25歲即死,諸葛瞻徒有虛名。再擴大比較範圍的工作量就太大了,暫時擱置。可是「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歇後語,我們是知道的。在曹魏的士族家族源源不斷地產生著人才的時候,蜀漢甚至孫吳卻陷入了巨大的人才荒,這種情況,只要稍微了解過三國史的人,就都明白。
而且我們也不能忽略人才的質量問題。曹操的25個兒子,產生了曹丕和曹植兩位能夠留名文學史的詩人。尤其是曹植,那是可以在任何詩歌排行榜上擠進前十的人物。就算是現在,我們把25個紅二代放在一起培養,能培養出一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嗎?
考慮到以上兩個因素,黃粱的結論也是有問題的。曹操和劉備對後代的培養,絕對是有差距的。但是這種差距,不能單純甩鍋給家庭,而要往更深層次去尋找。
為什麼曹操的兒子一個比一個厲害,而劉備的兒子卻是個窩囊廢?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看法很簡單:因為曹操有「唯才是舉」的政策。
東漢對地方豪強的縱容造成了事實上的仕途壟斷,導致「士族」的出現。所謂的德,不過是士族內部評價的標準。如果你連士族都不是,那連德都不配擁有。而曹操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用一己之力,為士族體制打開了一點縫隙。我們不能奢求曹操可以廣泛地提拔平民百姓,但在士族體制方心未艾之際,他能提出「唯才是舉」的方針,是很需要能力和勇氣的。
一方面長子早死,另一方面他本人提倡「唯才是舉」,所以曹操在挑選繼承人方面,自然要更加強調才能。是以曹操遲遲不能決定繼承人是誰,引發曹操子嗣之間的明爭暗鬥。
但是,這種遲遲不能決定對於整個國家來說卻是好事。在巨大的壓力之下,曹操的兒子們都會盡量學習和鍛煉,謀求發展,希望能夠通過才能博得父親的注意。為什麼曹操的兒子留下的事迹特別多?為什麼曹丕和曹植都能成為大詩人?原因就在於此。事實證明,曹丕上位之後,乾的確實不錯。
與之相對,蜀漢則完全沒有這個政策。特別是對於統治者而言,要遵循士族體制的邏輯,那麼就必須要堅持長子繼承製。劉禪一出生就已經確定了,他一定是未來蜀漢的繼承人。是以劉禪本人儘管不成器,但是上位的道路並無坎坷。
這也是兩方面的事情:一方面劉禪材質平庸,另一方面劉禪沒有競爭壓力,反而有很強的風險規避需求(防止出錯被拿下)。內外都沒有積極因素,他根本不會主動學習和使用才能,如何能成材?
擴大到魏國和蜀國兩國,同樣的情況就會在兩國無數個士族家庭里程度不等地上演。最終綜合作用出來的結果,就是魏國的下一代,遠比蜀國的下一代更出色。
教育和成材,從來都是兩碼事。教育加上競爭,才能實現成材。所謂985/211,差距往往不在老師,而在學生,道理就是如此。魏國的成功之處,就在於曹操的「唯才是舉」政策,稍微打開了因為士族體制而禁錮住的競爭之門,保證了下一代人才的湧現。
哦對了,如果我們稍微注意一下,就可以發現,蜀國人物相對魏國人物普遍少子。嗯,劉備的老婆是甘夫人、糜夫人、孫尚香和吳皇后,都是名門富豪之女,而曹操的老婆則是歌姬出身的卞氏,以及一大堆打仗贏回來的小妾。那麼是哪種女子更容易成為生殖機器呢?
以供笑談。這個話題你要看怎麼說了。
曹操的兒子,有出息的其實就兩個,曹丕和曹植,曹彰的那點事迹放在後漢三國實在不值一提。而論起來,曹丕和曹植的本事,更多的也在文學而非政治。曹丕和曹植的文章不知道大家看過沒,看過的話應該不至於把他們的這種文學上成就的歸結到教育吧,這是完全無法教育出來的天賦。說起來曹操他親爹是誰也不詳,從他們家族之前的經歷看,也主要是地方土豪而非士族,曹操的這種文學才華恐怕也是一種天賦基因突變,順帶遺傳了倆兒子,這種東西要是能教育出來,為啥除了這仨其它的曹家人在文學上連個響都沒有。
曹操這人我之前說過,本質上是個文人。文人這種生物,不管怎麼披上政治家軍事家的外衣,往往內心深處某個地方都埋著點浪漫。但政治家身份又迫使他們必須以現實主義的態度對待世界。浪漫和現實的衝突則勢必會導向某種意義上的自毀傾向,而這種自毀傾向配合上建安年間那股蒼涼悲愴的精神融在一起,加上基因突變,就誕生了三曹這種怪胎。曹操由於時事所迫,更多的以政治家的面貌出現,壓抑了自己很多,和劉備煮酒論英雄,和關羽的肝膽相交惺惺相惜,都可以看作是這種浪漫氣息的在內心鐵幕之中的溢出。到了曹植和曹丕,缺乏足夠的生存壓力,所以表現的也更加隨性,某種程度上可以稱為荒唐。曹植先不說,曹丕可是能說出「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揚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癘數起,士人雕落,余獨何人,能全其壽」的人,這種人適不適合當皇帝,甚至適不適合當朋友,諸位都明白。一個人每天都覺得自己活著算是撿的,會早夭,一心就想搞點大新聞來千古留名,他會用正常的心態和手段來處理自己面對的各種現實問題嗎?如果他真有桓溫那種要麼遺臭萬年要麼留芳青史的能力資本也罷了,他最後真是折騰一圈把自己搞成小丑,連累著自己的文名都被拖累,這份能力很強嗎?
說回到劉禪,劉禪真沒受過教育嗎?恐怕也不見得。劉禪至少也是有一堆人圍著教育的,而且他出生後也就苦了那麼兩年,等到了啟蒙的歲數劉備早就是一鎮諸侯了,不能說環境所迫不能好好學習,也有明確的劉禪接收良好教育的記錄,某些人一口咬定劉禪沒文化,不知道把書讀到誰的肚子里去了。
劉禪治國很爛嗎,恐怕也不見得。劉曹孫三家裡,政局最穩定的就是季漢,曹家不去說, 孫家即使在孫權在位期間消停過?季漢的穩定如果托四相之福的話,費禕死後季漢也穩定了10年。即使是後期姜維和董厥諸葛瞻鬧的不可開交的時候季漢也沒搞出孫曹兩家那樣的兵變啊,何況你看看這仨,全是諸葛亮當寶貝的主兒,這個鍋是不是得諸葛亮背?劉禪確實有些地方像他爹偶爾的任性一兩次,但任性也都在限度之內,並沒搞什麼司馬家和孫家那堆後嗣一樣的混賬事情吧,你即使拿劉禪和公認的曹魏第一明君曹睿比,曹睿的爛事乾的比劉禪還多呢。
綜合來看,你說曹操兒子那些無法被教育出來的東西比劉備兒子牛,我沒任何意見,曹操這兩兒子的文學水平碾壓世間一切兒子,也就大小蘇能抗衡一下,按這個標準全天下當爹的都是渣。可問題是咱們在討論教育問題啊,那麼僅從可以被教育出來的那些基本的能力來看,劉禪差哪了?你成功了,總有人幫你找到流弊之處,你失敗了,渾身上下每個毛孔的流著窩囊廢。。。
先說結論:我一直覺得阿斗是三國最聰明的人之一~
趙佶適合當皇帝嗎?
李煜適合當皇帝嗎?
有的人只是不適合當皇帝而已,但是不傻不笨不窩囊的啊~
諸葛威望高,不還政,劉寶寶沒有自己的黨羽又能怎麼辦呢?難道跟智擒鰲拜一樣,放倒了大家就服你?他又沒有孝庄索尼給他善後~
就算執政吧,其實也沒什麼太過不可理喻的紕漏啊,也算安定祥和啊,說他捧不起不過就是亡國了嗎,還能如何?這種亡國君歷史上從來被一票否決的啊,多可憐~
再看結局,已經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了,樂不思蜀多聰明啊!只是他沒有機會了而已,萬一時運在他,勾踐附體也未可知啊~如果勾踐沒有復仇,是不是後世也說那傻逼老大給人家吃大便真沒骨氣呢~
最後看看曹操的兒子們,都什麼下場,曹丕自己就七年皇帝,他的兄弟們活得多提心弔膽;再看看劉寶寶,對弟弟至於么~自己還當了41年皇帝還善終~
簡直人生贏家有木有!這事兒很神奇。人妻曹種馬精神,有概率學罩著,後代中出色者,無非曹丕、曹植、曹彰、曹沖。
曹沖小時了了,惜乎早夭,不論。剩下幾位:
曹植,風流才子,惜乎智商高,情商低,貪杯放蕩,日後都混到幾近囚徒的境地了,還不忘去信嘲諷司馬宣王,實令人瞠目結舌。
曹彰:一介武夫,都鬧出要武裝擁立曹植的戲碼了,居然還埋怨曹丕為啥不重用自家,好吧,作死早。
曹丕:瞅瞅曹植的政治智慧表現,居然幾乎把這位給奪了嫡,該咋形容呢?曹操有眼無珠?還是曹丕繡花枕頭?再看這位繼位後的表現,除了下山摘桃子,還有啥?是夷陵之戰坐山觀虎鬥,還是親征江東送經驗?一篇文帝紀,居然一大半是篡漢的來迴文書,灌水如此,這位的政績也就可想而知了。
故而這三位各有所長,偏偏沒一個有人君之才,也難怪老曹對著孫十萬流哈喇子。
阿斗有可次齊桓的考語,這當然嫌過,但要說這位是廢物,也未免偏頗,至少這位有自知之明,懂得放權,不論是諸葛亮,抑或蔣琬、費禕執政,都未遭掣肘。所謂君為高標,垂拱而治,不猜忌,不添亂,不捅刀,說來容易,做到能有幾人?何況直到後費禕時代,劉禪的皇位都穩若泰山,這豈是等閑能為?甚至亡國之後,姜維等尚要復社稷、明日月,有忠臣如此,阿斗之為君恐不簡單。
至於阿斗的黑料,一則是小蘇同學說的選美,話說這算啥正經黑料?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且看這出何如:(魏)文帝悉取武帝宮人自侍。及帝病困,卞後出看疾。太后入戶,見值侍竝是昔日所愛幸者。太后問:『何時來邪?』云:『正伏魄時過。』因不復前而嘆曰:『狗鼠不食汝餘,死故應爾!』至山陵,亦竟不臨。——龍隨龍,鳳隨鳳,人妻的兒子愛人妻(~ ̄▽ ̄)~ 老曹帽子綠油油於地下,只怕要長嘆一聲:生子寧如劉阿斗!吾家兒子,豚犬耳 o(╯□╰)o
再說任用黃皓。首先,阿斗四十年太平天子,皇帝干到這年頭,出點幺蛾子有啥奇怪?哪怕是孫十萬,晚年又用了啥善茬?其次,黃皓的破壞力是否如此巨大,很值得商榷,至少史有明文,陳壽給黃公公添了不少黑料。倘若因晚年用人之誤便否定阿斗,那一上台就弄個夏侯楙去都督關中的曹子桓,又該如何形容?至於託孤於曹爽、司馬懿的魏明帝,俺已經無力吐槽o(╯□╰)o
刨開表象看本質,曹丕、曹植、曹彰這也會,那也會,就是不會當皇帝;劉禪這也不會,那也不會,就是會當皇帝,這就夠了。故而,這是個偽命題。曹魏被篡位,孫吳忙互殺。
扶不起的阿斗,安安穩穩當了四十二年皇帝。在被傳說當傀儡的階段,任用賢能,國家安泰,幾次北伐打得實力強於自己數倍的大國不敢出門。在被傳說任用奸佞的階段,奸佞搞不死忠烈,忠烈也拼不倒奸佞,家裡有人陪玩,外面有人幹活,還有敵對國的人放棄殺父之仇遠來投奔。一個投降過來的涼州土豪當大將軍,兩個庶族地主出身做文案起家的人當車騎將軍,專任前線軍事,可謂用人不拘門第大膽放權。幾個老員工家族(關、張、趙、馬、諸葛等),都靠聯姻打造成了執政核心,幾代人前赴後繼,一門忠烈。這麼會搞員工關係的老闆,實在是沒見過幾個……
其實這問題可以改成,為什麼曹操窩囊的兒子比劉備多。
曹操25個兒子,劉備就仨兒子。
諸葛亮234年就去世了,之後劉禪算是執政接近30年。就算是有蔣琬姜維等人先後輔佐,而不是自己的功勞,那也算有識人之明。如果太窩囊,就應該死於內亂了。蜀漢政權結構可沒有那麼簡單。劉禪不算窩囊,只是不太適合亂世。
為什麼都認為曹丕和曹植是爭出來的呢?
曹昂死後,曹丕就是嫡長子,但是為什麼那麼多兄弟封了侯,曹丕還沒封侯?幾個意思?
我怎麼就覺得自曹操把曹休、曹真、夏侯尚丟過去和曹丕同吃同住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是曹丕繼承人呢?
難道沒有人發現,在所謂曹丕曹植爭位之前,甚至曹丕曹植都還很小的時候,其實曹家和夏侯家年青一代的核心,都自發的或者被曹操安排圍繞在曹丕身邊了么?
曹操年輕的時候,就是曹仁、曹洪、曹純、夏侯惇、夏侯淵圍繞在他的旁邊,他從來都是曹家毫無懸念的繼承人。儘管那個時候的曹家還不夠大。同樣的道理,一個家族有為的年青一代,圍繞在誰的身邊,基本上就是毫無懸念的繼承人。
我甚至懷疑,就是曹昂還在的時候,曹操想立的都是曹丕。
曹丕和曹植,打一個比方。
一個女孩,帶回家去見父母,見長輩,自小玩到大的兄弟朋友都介紹給他認識……
一個女孩,天天嘴上說愛她,買兩包,旅次行……
你告訴我誰是媳婦兒,誰是二奶?
曹植就是曹操嘴上說他這不錯,那不錯,很喜歡他,但是實質的東西啥也沒有那一個……
曹植唯一的作用可能就是曹操用來警醒曹丕,僅此而已。
當然回到正題,說曹操和劉備兒子的對比……
我想說草包不草包,其實不見得非要比個人素質、個人教育,有時候真的要看家族整體的實力……
這裡加上孫家一起說……
劉備的家族太弱,加上自己,全家爺們就四人……劉禪繼位的時候,自己才17歲,自己兩個兄弟還不能叫男人。國政只能被權臣把持……
曹操的家族,曹丕繼魏王位的時候,有夏侯惇、曹仁、曹洪、曹純,當皇帝的時候,又多了曹真、曹休、夏侯尚,哪一個不是在朝野放個屁都要地震的人物。這個時候誰敢跳出來當權臣?
孫家的家族其實也弱,不過運氣好,周瑜莫名其妙的死了……這很重要,周瑜如果不莫名其妙的死,孫權大概也劉禪也沒什麼兩樣……周瑜死了,沒有誰有絕對的實力去當這個權臣……
有權臣在和沒有權臣在,根本就是兩個概念……成年繼位和未成年繼位,更是兩個概念……
曹家成年繼位,家族強大,不可能有權臣,自然顯得強勢非凡……
孫家未成年繼位,家族中等(除了孫堅這一枝,還有孫靜這一枝,後來滅權臣諸葛恪的孫峻就是孫靜這一枝的),權臣莫名其妙的死了,雖然不強勢,但也不會變成草包……
劉家未成年繼位,家族凋零,權臣在旁,怎麼可能不屌絲……
那些抨擊黃皓的我也只能說人云亦云了,權臣在外,不寵信太監,靠什麼和權臣斗?事實上東漢靠太監來奪回外戚權臣手中政權的案例不要太多……
假設劉禪成年繼位,法正、張飛、關羽不那麼早死,我打賭,劉禪執政能力,不見得弱於曹丕……
或者假設諸葛也早死,那臣下各家勢力均衡,劉禪不見得不會是第二個孫權……
看看諸葛死後,權力真空下的劉禪,政治手腕真的不賴……
順利的制衡閻宇、楊儀、蔣琬、費禕、姜維、張嶷、馬忠等等,收苻健、夏侯霸……
至於最終劉禪亡國,我想說不見得是劉禪能力差……
蜀國畢竟太小,諸葛的齊魯軍國主義,所有的經濟發展全都是為了備戰,幾次北伐其實已經掏空了蜀國的國運。事實上,劉備的戰略眼光完爆諸葛,伐吳奪回荊州,才是蜀國唯一的希望所在。所以劉備逃回白帝城,他不是因為輸了一場仗,而是他知道,他輸掉的是復興漢室的希望,所以才會鬱鬱而終……
事實上,作為政治家,真的會因為結拜兄弟被殺,就會去打吳國嗎?實在是因為荊州丟不得……
有益州+荊州,才有一切的希望和可能,沒有荊州,真的,強如諸葛,都回天乏力……
劉備看人的眼光不會錯,就馬謖一事就知道了,他看的劉禪自然也不會錯……
我真的不相信載入史冊的人會有幾個是窩囊廢、草包,包括上面提到的馬謖……說曹操兒子樣本量大所以有突出表現的人才多,能不能看一看曹操有突出表現的兒子們都行幾?曹昂曹丕曹彰曹植分別行一二三四,認真養的顯然也就這幾個了。曹沖是真的小天才,所以也出頭露臉了一下。
我嚴重懷疑阿斗是當初被劉備摔得
搞不懂題主如何得出劉禪是個窩囊廢這結論,在我看來劉禪在君主這位置上比很多人都聰明!
首先當時蜀國的情況大家都知道,假如劉禪真的是個窩囊廢,那麼蜀如何守那麼多年呢?也許你會說全靠蜀國諸葛、蔣琬、費禕等等一班能臣的功勞,但是我要說的是,如果君主不放權給他們,他們能夠如歷史上治理好蜀國?諸葛在生時候,劉禪把國內內務一切放權給諸葛,諸葛死後,權力回到自己手裡,然而沒幾年,又將權力放給當時諸葛的繼承者蔣琬....
作為君主領導者不聰明、不高明沒關係,但是能做到自知之明在我看來已經是一個合格領導者了!
哭祖廟一王死孝,劉備孫子這個舉動可以挽回許多評價了吧
1.說明三國時期,河南的教育質量比四川和湖北強
2.創業農民工的後代與官宦後代自身素質能力的差異
這事兒跟曹老闆貌似沒太大關係 曹老闆的兒子里 最有出息的是一母同胞 曹丕曹植曹彰 一文一武一皇帝 曹昂在宛城戰死 沒有提及太多 曹沖雖然聰慧 但早夭 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事業 所以只能說三兄弟的老媽卞夫人牛逼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