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如來不負卿,它的韻味是什麼?

為什麼讓我們為此著迷


知己紅顏吾輩愛,名聲理想亦常貪。
俗稱選擇困難症,魚與熊掌欲兩兼。


「負」是仄韻,「如來、卿」是平韻。仄起平落,有輕有重,讀音順暢,起伏有致。
「不負如來」是四字詞,「不負卿」是三字詞。長詞入,短詞出,乾淨利落,戛然而止。
「不負」一詞,重複兩遍,增加了排比形式感,也使短短七字產生了兩次停頓,兩次分節,明確了朗讀節奏。
類似的詩句還有李白的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
「如來、卿」都是簡單的稱謂詞,字形易認,婦孺皆知。以最凝練的稱謂,代表兩種文化風韻,讓人體會到豐滿的內涵。
「不負」是一句承諾,讓讀者聯想到愛情與理想,彷彿背後有一個故事,增加了親切感和細節。

越經典的語句,越經得起推敲;越簡單的字眼,越能深入人心;越凝練的回答,越具有征服力。


已贊同@三笠醬 。
倉央嘉措的這首詩,原文是藏文,于道泉的直譯如下:
  若要隨彼女的心意,

  今生與佛法的緣分斷絕了;

  若要往空寂的山嶺間去雲遊,

  就把彼女的心愿違背了。

「不負如來不負卿」是曾緘翻譯的,曾譯的全文是「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不對比還真不覺得韻味在哪裡。


我很贊同 @Ross Li 這個答案。這句話不是倉央嘉措寫的,是後人根據前兩句的意境添加的,不信可以自行百度。辜負不辜負是凡人對自己違背信仰的一種愧疚的情感。在佛的角度看,恆順眾生,隨緣隨分,佛是順著眾生因緣來度化眾生,在佛的境界里沒有辜負一詞。

我也覺得這句話沒有韻味,而且覺得很不妥。不妥的是,很多人都傳這句詩是出自倉央嘉措,但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詩,就猜這不是這位活佛所寫的。活佛的佛學境界是常人難以達到的,但是這句詩隨隨便便一個凡人都能寫出來。更為不妥的是,人們喜歡將這句話強加在倉央嘉措身上,誤解活佛是個貪戀紅塵,嚮往世俗的情僧。

為何這句詩讓這麼多人著迷?大概是人們把自己代入網路小說的主人翁,都幻想自己穿越古代擁有曠世奇戀。人們不是為這句話著迷,而是沉迷於從這句話引出的無限遐想。

倉央嘉措對於我們來說是多麼的神秘而遙遠,很多人都帶著好奇心,借著這句詩去解讀去窺探這位活佛的情史,而且為此津津樂道。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里,每天網路上都充斥著大量信息,有假的有真的,我們都需要獨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真理都是實踐出來的,不是在網上聽回來的。

真的喜歡倉央嘉措可以學習藏文,讀讀真正是這位活佛寫的詩。經書的佛偈比這句「不負如來不負卿」有韻味得多,佛偈所啟示的寓意也深遠得多。


如來是信仰,卿卿是愛情。他是宗教的領袖,追求愛情便要突破宗教對人性的束縛,這種信仰與現實的衝突本來就有一種美感。


沒感覺這話有什麼韻味,反而覺得大大不妥。負與不負本來就是凡人之間的交往勾當,你何德何能有負神仙?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酒品即人品」「牌品即人品」這種思維?
為什麼要說端午節快樂?
你讀過的非常溫柔的文字有哪些?
戀人雙方都認為自己比對方好看是什麼體驗?
在紅綠色盲眼裡看到的世界是怎樣的?

TAG:人文 | 古詩 | 中國古代文學 | 中國古代文化 |